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栽培模式对滇龙胆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影响



全 文 :杨美权 ,张金渝 ,沈 涛 ,等.不同栽培模式对滇龙胆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影响 [ 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1):287-289.
不同栽培模式对滇龙胆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影响
杨美权 1 , 张金渝 1, 2 , 沈 涛 1, 2 , 袁天军 1, 3 , 杨维泽 1 , 杨天梅1 , 张智慧 1 , 金 航 1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23;2.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1;
3.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1)
  摘要:滇龙胆为龙胆科重要资源植物 ,本研究以云南临沧栽培滇龙胆为研究对象 ,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滇龙
胆根 、茎 、叶 、花各部位中龙胆苦苷的含量 。结果表明 ,栽培模式对滇龙胆不同部位龙胆苦苷的含量具有影响。木瓜茶
树滇龙胆套种时根部龙胆苦苷含量最高(3.80 mg/g), 荒坡种植时叶(1.34 mg/g)、花(1.22 mg/g)部龙胆苦苷含量最
高;4种栽培模式滇龙胆根均可作为龙胆药材入药 , 质量较好。本研究结果可为滇龙胆质量控制 、栽培技术研究提供
基础数据。
  关键词:滇龙胆;不同部位;龙胆苦苷;栽培模式;含量
  中图分类号:S567.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1)01-0287-02
收稿日期:2010 -12-15
基金项目:国家 “十二五 ”科技支撑专项(编号:2011BAI13B02-4);
云南省重大专项 [编号:(2007)1718] ;云南省技术创新后备人才
培养项目。
作者简介:杨美权 , 农艺师 , 从事药用植物种子种苗标准研究。
E-mail:ymquan ok@sina.com。
通信作者:金 航 ,男 ,副研究员。 E-mail:jinhang2009@126.com。
  滇龙胆(Gentianarigescens)是我国重要资源植物 ,主要分
布于云南 、四川 、贵州 、湖南等省 [1 ] ,云南是其主要产区 。滇
龙胆在云南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 [ 2 ] ,具有清热燥湿 、泻肝胆
火的功效 ,被用于治疗多种肝胆疾病。由于其品质佳 、质量
好 ,目前已被中国药典 2010版收录 [ 3 -4] ,作为中药龙胆的基
源植物 。
过去滇龙胆主要以野生资源为主 。随着对滇龙胆深入研
究及利用 ,市场对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野生滇龙胆被无序
采挖 ,生境遭到严重破坏 ,资源量不断下降 。目前 ,滇龙胆已
实现人工规模化种植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 、永德等地是其主要
产区 [ 5 ] 。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 ,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是滇龙
胆中主要有效成分 [ 4] ,其含量的高低影响着滇龙胆品质的优
劣 。龙胆苦苷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该类物质在药材中的积
累常受到环境的影响 [ 6] 。王文杰等研究发现不同栽培模式
对药材的品质影响显著 [ 7] 。由于临沧地形复杂且多山区 ,为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滇龙胆在临沧具有多种栽培模式 。栽培
模式对滇龙胆品质的影响未见报道 。自 2005年起 ,云南省农
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在临沧开展了滇龙胆的生态复合种
植技术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弄清滇龙胆不同栽培模
式的效果 ,本试验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不同栽培模式所产的滇
龙胆根 、茎 、叶花中龙胆苦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 ,为滇龙胆药
材品质的提升及生态复合种植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样品来源于云南临沧云县滇龙胆产区 。采集时间为
2009年 11月即滇龙胆传统采收季节 。采集地海拔 2 030 ~
2 100 m,采样按照栽培模式分为:荒坡滇龙胆栽培 ,三年生茶
树滇龙胆套种 ,十年生茶树滇龙胆套种 ,茶树木瓜滇龙胆套
种;每种模式选取采样点 3个 ,每个样点随机采样 10株 。样
品按照栽培模式进行编号并分成根 、茎 、叶 、花 4个部位 ,在
50 ℃条件下烘干粉碎 ,过 80目筛备用 。
供试用的对照品龙胆苦苷(批号:110770— 201013)购自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甲醇为色谱纯(Fisher公司);其
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供试仪器为日本岛津 LC-10 ATVP高
效液相色谱仪 、LC-10ATVP二元泵 、7725i手动进样器 、SPD
-M10AVP二级阵列检测器(190 ~ 800 nm),美国奥豪斯万
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等 。
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龙胆苦苷对照品各 10.0 mg,置于 10 mL容量
瓶中加适量甲醇定容 ,摇匀 ,配制成 mg/mL的对照品溶液 。
1.3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供试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滇龙胆粉末 0.500 0 g放入具
塞试管中 ,加入 10 mL甲醇 ,称定重量 ,超声提取 30 min,待溶
液冷却至室温后称重补足重量 ,然后经 0.45 μm针式过滤器
过滤过 ,取续滤液备用 。
1.4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岛津 Shim-packVP-ODS液相色谱柱
(150 mm×4.6 mm, 5 μm);流动相:甲醇 ∶水 =30 ∶70;流
速:1.0 mL/min;进样量:10 μL;柱温:25 ℃;检测波长:
270 nm。色谱图见图 1。
1.5 线性范围的确定
精密吸取 1 mg/mL龙胆苦苷对照品溶液 0.3、0.4、0.5、
0.6、0.7、0.8、0.9、1.0 mL,分别置于 5 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
容至刻度 。分别吸取 10μL进样 。以峰面积为纵坐标(y),溶
液浓度为横坐标(x)作标准曲线 ,计算回归方程 。
1.6 精密度实验
分别精密吸取 1.6 mg/mL龙胆苦苷对照品溶液在 “1.4”
色谱条件条件下测定龙胆苦苷色谱峰峰面积 ,计算 RSD。
1.7 稳定性测试
称取样品粉末 0.500 0 g按照 “1.2”方法制备样品溶液 ,
—287—江苏农业科学 2011年第 1期
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11.01.100
在 0、2、4、6、8、10 h进样 ,测定龙胆苦苷峰面积;并计算 RSD。
1.8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样品粉末 0.250 0 g共 6份 。每份
精确加龙胆苦苷对照品 2.0 mg,计算回收率及 RSD。
1.9 样品测定
取不同栽培模式滇龙胆样根、茎 、叶 、花粉末 ,按照 “1.3”
方法进行处理 ,测定并计算各部位龙胆苦苷含量 。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性范围
进样 10 μL时 ,龙胆苦苷在 0.083 ~ 0.243 mg/mL范围
内线性关系良好 ,回归方程为 y=1 986 934.5x-495 519.9
(r=0.999 7)。
2.2 精密度
精密度试验结果显示 ,龙胆苦苷 RSD为 0.53%(n=6),
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
2.3 稳定性
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 ,在 0、2、4、6、8、10 h进样龙胆苦苷
RSD为 1.91%(n=6)。表明样品溶液在 10 h内稳定 。
2.4 回收率
共 6份滇龙胆样品龙胆苦苷平均回收率为 99.89%, RSD
为 1.405%(表 1)。
表 1 龙胆苦苷回收率试验结果(n=6)
编号 样品量(g)
样品含量
(mg)
加入量
(mg)
测定值
(mg)
回收率
(%)
RSD
(%)
1 0.251 3 8.218 2 10.214 99.97
2 0.250 7 8.198 2 10.378 101.77
3 0.254 3 8.316 2 10.112 98.03
4 0.252 5 8.257 2 10.116 98.63
5 0.251 1 8.211 2 10.314 101.01
6 0.250 1 8.178 2 10.169 99.91
平均 99.89 1.405
2.5 样品含量
不同栽培模式滇龙胆不同部位龙胆苦苷的含量见表 2。
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模对根 、茎 、叶 、花中龙胆苦苷的含量
均有影响 。不同部位龙胆苦苷含量依次为:三年茶树滇龙胆
套种 ,根 >花 >叶 >茎;十年茶树滇龙胆套种 ,根 >茎 >花 >
叶;木瓜茶树滇龙胆套种 ,根 >花 >叶 >茎;荒坡滇龙胆栽培 ,
根 >叶 >花 >茎;不同栽培模式滇龙胆各部位龙胆苦苷含量
总体趋势为:根 >叶 、花 >茎 。木瓜茶树滇龙胆套种根部龙胆
苦苷含量最高 ,三年茶树滇龙胆套种根部龙胆苦苷含量最低 ,
荒坡种植条件下叶部和花部龙胆苦苷含量最高 。
表 2 不同栽培模式滇龙胆中龙胆苦苷的含量
栽培模式 根(mg/g) 茎(mg/g) 叶(mg/g) 花(mg/g)
三年茶树滇龙胆套种 3.31 ±0.91 0.53±0.14 0.63 ±0.21 1.01±0.26
十年茶树滇龙胆套种 3.75 ±0.54 0.97±0.55 0.79 ±0.77 0.90±0.63
木瓜茶树滇龙胆套种 3.80 ±0.38 0.55±0.16 0.63 ±0.39 0.81±0.23
荒坡滇龙胆栽培 3.53 ±0.53 0.63±0.31 1.34 ±0.73 1.22±0.97
不同栽培模式总平均含量 3.59 ±0.59 0.68±0.37 1.05 ±0.65 1.03±0.68
3 讨论与结论
栽培模式对滇龙胆的品质具有影响 。根部是滇龙胆的主
要药用部位 ,不同栽培模式滇龙胆根部龙胆苦苷含量都在
3.31 mg/g以上 ,高于中国药典 2010版标准 [ 3 ] ;其中木瓜茶树
滇龙胆套种含量较高 (3.80 mg/g),三年生茶树滇龙胆套种
含量最低(3.31 mg/g)。分析数据显示栽培模式主要对滇龙
胆地上部分龙胆苦苷含量影响较大 。荒坡栽培滇龙胆叶
(1.34 mg/g)、花(1.22 mg/g)部位龙胆苦苷含量在所有栽培
模式中是最高的 。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积累常受到光照 、水肥条件的影响 。
盛欣等研究发现遮阴对黄连中生物碱含量影响显著 [ 8] 。季
志平等对不同栽培模式杜仲皮中多种有效成分测定发现 ,栽
培模式改变了药材生长的环境 ,进而对个体产生特定刺激 ,最
终造成不同栽培模式药材质量的差别 [ 9] 。吴全等对幼龄茶
园复合栽培研究发现 ,茶树与草本植株混合栽培时土壤有机
物含量 、水分保持等有明显影响作用 [ 10 ] 。滇龙胆不同栽培模
式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差别可能与栽培小环境的改变有关 ,需
进一步深入研究 。
滇龙胆与茶树 、木瓜等经济林木复合栽培为传统龙胆栽
培提供了新的方式 。目前国内林药复合栽培已有研究 [11-12] 。
其优点在于水土保持和土地的充分利用 ,具有生态和经济的
双重效益 。滇龙胆林药复合栽培还有待深入研究 。试验数据
显示 ,根部龙胆苦苷含量最高和最低的模式均为林药复合栽
培模式 。滇龙胆林药复合栽培还需从栽培学 、植物生理学等
方面进行研究 ,配套技术有待完善和规范。
参考文献:
[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六十二卷 [ M]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 1988.
[ 2] 《滇南本草》整理组.滇南本草:第二卷 [ M] .昆明:云南人民出
(下转第 289页)
—288— 江苏农业科学 2011年第 1期
刘娟花 ,马孝甜 ,苗东亮 ,等.珍珠致色因素研究概况 [ J]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1):289-292.
珍珠致色因素研究概况
刘娟花 1 , 马孝甜 1 , 苗东亮 1 , 李晓菲2 , 宋文东 3 , 范润珍 3 , 纪丽丽 4
(1.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广东湛江 254088;2.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 ,广东湛江 254088;
3.广东海洋大学理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4.东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 ,上海 200051)
  摘要:珍珠是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分泌的一种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 , 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
体集合而成。珍珠的颜色是决定珍珠品质最重要的标准 , 对珍珠致色原因进行深入研究 ,可以对珍珠养殖业和珍珠加
工业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本文对珍珠致色的三大因素(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
述 ,重点介绍了金属离子 、有机质 、表面结构等内部因素(本质因素)致色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珍珠;致色因素
  中图分类号:S96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1)01-0289-04
(上接第 288页)
版社 , 1977:317-318.
[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 M].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 2010:65.
[ 4]李智敏 ,刘 莉 ,李晚谊 , 等.滇龙胆药用资源研究与开发进展
[ J].云南大学学报 , 2009, 31(增刊):486-487.
[ 5]张智慧 ,杨美权.龙胆、露水草栽培技术 [ M] .昆明:云南科技出
版社 , 2009:4-5.
[ 6]苏文华,张光飞 ,李秀花 ,等.植物药材此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与环
境的关系 [ J] .中草药 , 2005, 36(9):1415 -1416.
[ 7]王文杰,李文馨 ,许慧南 ,等.不同生境白屈菜生活史性特征及其
与不同器官单宁、黄酮、生物碱含量的关系 [ J] .生态学报 , 2008,
28(11):5229 -5236.
[ 8]盛 欣 ,张金兰 ,孙素琴 ,等.不同栽培条件黄连的质量分析与评
价 [ J] .药学学报 , 2006, 41(10):1010 -1014.
[ 9]季志平 ,苏印泉.栽培方式对杜仲皮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 J].
西北植物学报 , 2006, 26(9):1911-1915.
[ 10]吴 全 ,姚永宏.幼龄茶园复合种植技术研究 [ J] .中国土壤与
肥料 , 2006(6):38 -39.
[ 11]周 幸.太行上山地林、药复合种植模式及技术探索 [ J].中国
林副特产 , 2008, 95(4):44 -45.
[ 12]肖淑梅 ,李润霞 ,李秀莲 ,等.玉米与龙胆间种技术研究 [ J] .吉
林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17(2):41-44.
  珍珠被称为 “海之骄子 ”, 英文名为 pearl, 缘于拉丁语
pernnla。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 ,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
贝类软体动物体内 ,是其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
物(文石)珠粒 ,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 [ 1] 。在决定
珍珠品质的众多因素之中 , 珍珠的颜色为最重要因素之
一 [ 2 -3] 。珍珠的颜色是指其体色 、伴色及晕彩的综合特征 。
体色又称背景色 ,是珍珠本身所具有的颜色 ,与珍珠中所含的
有机色素以及金属离子的种类和含量大小密切相关;珍珠的
伴色是指叠加在其本体颜色之上、漂浮在珍珠表面的一种或
几种颜色 ,主要是指由表面珍珠层和内部珠层对光的反射 、干
涉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珍珠特有的色彩;晕彩通常也称为光
彩 ,是指珍珠表层或表层下形成的可漂移的彩虹色 ,是由珍珠
的结构所导致的光的折射 、反射 、漫反射 、衍射等光学现象的
综合反映 [ 1 -2 , 4 -5] 。
影响珍珠呈色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此外
收稿日期:2010 -11-17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编号:200905021);广东省自然科学
基金(编号:9252408801000002)。
作者简介:刘娟花(1986— ),女 ,江西赣州人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和海洋应用化学的研究。 E-mail:liu-
juanhua008@ 163.com。
通信作者:宋文东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Tel:(0759)2396163;
E-mail:songwd60@163.com。
还有人为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珠母贝或蚌的种类和健康
状况 、供片贝(蚌)的壳色和贝壳珍珠层的颜色 、珠核和外套
膜小片的颜色以及养殖水体的温度 、pH值 、浓度及所含的微
量元素等 ,即主要与珍珠养殖的技术水平有关。内部因素主
要有有机色素 [ 6-11] (卟啉 、类胡萝卜素 、聚乙炔类物质)和金
属离子(锰 、铁等离子)。人为因素是指人为的对珍珠进行漂
白 、染色或辐射照射 ,从而使珍珠的颜色发生改变 。长期以
来 ,人们对珍珠的呈色机理研究甚少 ,严重阻碍了我国珍珠业
的发展 。
本综述对珍珠致色的三大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 ,
重点总结了金属离子 、有机质 、表面结构等珍珠致色的本质因
素的研究进展 ,不仅为珍珠养殖业和珍珠加工业如珍珠漂白 、
珍珠的增色等技术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也为珍珠的呈色
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1 珍珠致色的内部因素
目前 ,关于导致珍珠呈各种颜色的本质原因 (本质原
因),主要有以下观点:金属离子致色 、有机成分中的天然色
素致色以及表面结构影响珍珠呈色 。
1.1 金属离子致色
珍珠的颜色跟金属元素的种类和含量有关 。淡水白色珍
珠和漂白珍珠的颜色与镁和锌有关 ,淡水粉色珍珠的颜色与
镁 、铁有关 ,淡水黄色珍珠的颜色与铜及锌有关 ,淡水紫色珍
珠的颜色与铁和锌有关 [ 12 ] 。杨明月等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
—289—江苏农业科学 2011年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