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九阜山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全 文 :九阜山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魏开炬
(福建省尤溪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 尤溪 365100)
  摘要:为合理开发与利用蕨类植物资源 , 对福建省尤溪县九阜山的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蕨类植物共
有35 科58 属114种 , 种数在6 种以上的科有鳞毛蕨科 、金星蕨科 、水龙骨科 、蹄盖蕨科 、凤尾蕨科 、碗蕨科 ,种数在 5种以上的属有复
叶耳蕨属 、鳞毛蕨属 、凤尾蕨属 、卷柏属 、铁角蕨属和毛蕨属 ,其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蕨类金毛狗和粗齿桫椤 2 种。从水平 、垂直
与生态分布分析了该区的蕨类植物资源分布规律。按其用途 、生物学习性及资源特点将该区蕨类植物划分为药用 、观赏 、食用 、指
示 、化工原料 、编织和包装 、饲料和绿肥 、农药及珍稀濒危与珍贵保护蕨类植物 9 种类型 ,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关键词:蕨类植物;开发利用;九阜山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682.350.192.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9)07-0644-03
Pteridophytes Resources and Its Development in Jiufu Mountain
Wei Kai-ju
(Youxi Vocational School , Youxi 365100 ,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rationally exploit and utilize the pteridophytes resources , Jiufu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in Youxi County , Fujian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14 species 58 genus 35 families pteridophytes in this area.The families with over 6
species are Dryopteridaceae , Thelypreridaceae , Polypodiaceae , Athyriaceae , Pteridacese and Dennstaedtiaceae.The genus with over 5 species were
Arachniodes , Dryopteris , Pteris , Selaginella , Asplenium and Cyclosorus.Among them Cibotium barometz(L.) J.sm .and Gymnosphaera hancockii
(Copel .)Ching as the second group pteriodophytes were protected by our country.The distributive regulation of pteridophytes were discussed in three
distributive types:viterical distribution ,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distribution.According to the using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y and the
resources , they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9 types:medicial resources , ornamental pteridophytes , edible pteridophytic resources , indicator pteridophytic re-
sources , chemical industrial material pteridophytic resources , pteridophytic resources used to weave and park , forage and green manure pteridophytic
resources , pesticide resources ,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teridophytes.In the end , some suggestions that how to rationally exploit and utilize the pteri-
dophytic resourc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pteridophyte;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Jiufu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收稿日期:2009-05-18;修订日期:2009-06-15
作者简介:魏开炬(1968-),男 ,福建省尤溪人 ,高级讲师 ,农学士 ,
主要从事植物学教学与教研工作。
  蕨类植物是植物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
具有丰富的蕨类植物资源 ,共有 63科 228属 3000多
种[ 1] ,是世界上蕨类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福建
省尤溪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资源未见报
道。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区的蕨类植物资源 ,变当地的
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我们于 2007—2008年对该区的
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 。
1 自然地理概况
九阜山位于福建省尤溪县西南部西城 、新阳 、坂面
三乡(镇)交界处 ,距县城 13 km ,地处闽中玳瑁山脉东
北向延伸的支脉上 ,地理座标介于 118°1′58″—118°7′
16″E 、26°3′37″—26°6′57″N之间 ,系中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森林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该区占地面积
2308.2hm2 ,主峰九阜山海拔1215.2m ,最高峰尖峰顶海
拔1222.4m ,最低点海拔 205.0m;土壤类型依海拔高度
从低到高依次为粗骨性红壤 、红壤 、黄红壤和黄壤 ,属
侵蚀中低山地貌;气候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 ,年
均气温 19.6℃,年均降水量 1600.0mm ,常年相对湿度
83.0%,年均日照时数 1764.6h ,夏季暖热 ,冬季温凉 ,
海拔较高 ,地形复杂 ,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森林小气候 ,
非常适宜各种野生蕨类植物的生长 ,是闽中目前仅存
为数不多的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植被类型以中亚热
带典型常绿阔叶林为主 ,并以壳斗科 、樟科 、山茶科 、金
缕梅科 、木兰科和杜英科等的常见树种为建群种 、优势
种或亚优势种;还有较少的针阔混交林和暖性常绿针
叶林以及少量暖性竹林和人工植被 。
2 调查方法
根据九阜山的地形 、地势 、景观类型选择不同生
境 、方向 、海拔和不同的森林群落 ,我们主要采用野外
踏查法进行有重点地布设路线进行野外调查 ,并采集
适量标本对照文献[ 2]鉴定 ,同时辅以当地居民与有关
·644·
·资源与环境·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9 25(7)
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对外业调查可能遗漏的种类
进行补充 ,最后整理出该区野生蕨类植物资源名录 。
3 资源特点
3.1 种类与优势种 、优势属
据调查统计 ,九阜山共有蕨类植物 35科 58属 114
种 ,分别占福建省蕨类植物 46科 112 属 382种(含变
种)[ 3]的 76.1%、51.8%、29.8%;种数 5种以上的科有
鳞毛蕨科(5/16 ,属数/种数 ,下同)、金星蕨科(8/13)、
水龙骨科(6/8)、蹄盖蕨科(3/8)、凤尾蕨科(1/6)、碗蕨
科(2/6)、卷柏科(1/5)、铁角蕨科(1/5)8 个科 ,这 8个
科共有 27 属 67种 ,分别占该区总属数和总种数的
46.6%、58.8%。种数最多的 7个属是复叶耳蕨属(6 ,
种数 ,下同)、鳞毛蕨属(6)、凤尾蕨属(6)、石松属(5)、
卷柏属(5)、铁角蕨属(5)、毛蕨属(5),这 7个属共有 38
种 ,占该区总种数的 33.3%。
3.2 单属科与单种属多
据统计 ,该区有 15 个科只有 1属 1种 ,占总科数
的42.9%,分别是木贼科 、莲座蕨科 、姬蕨科 、蚌壳蕨
科 、肾蕨科 、蕨科 、铁线蕨科 、裸子蕨科 、桫椤科 、三叉蕨
科 、实蕨科 、槲蕨科 、书带蕨科 、苹科 、槐叶苹科 、满江红
科;有 32属仅有 1种 ,占总属数的 55.2%。
3.3 地理成分
参照吴征镒教授对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标
准[ 4 ,5] ,该区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共有 10个类型(表 1),
主要为泛热带分布 、热带亚洲分布 、世界分布 、热带亚
洲及热带非洲分布和北温带分布 ,说明该区蕨类植物
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 ,温带成分也占有一定比例 ,体现
出中亚热带区系成分的典型性 ,同时具有向南亚热带
过渡的特点。
表 1 九阜山蕨类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布类型
序号 分布区类型 属数 占总属数(%)序号 分布区类型 属数
占总属
数(%)
1 世界分布 6 10.7 6 热带亚洲及热带非洲分布 4 7.1
2 泛热带分布 26 44.8 7 热带亚洲分布 7 12.5
3 热带亚洲及热带美洲分布 2 3.6 8 北温带分布 4 7.1
4 旧世界热带分布 2 3.6 9 温带亚洲分布 2 3.6
5 热带亚洲及热带大洋洲 2 3.6 10 东亚分布 3 5.4
4 资源分布
4.1 垂直分布
由于该区总体海拔不高 ,植被类型无明显的垂直
梯度变化 ,缺乏高海拔的蕨类。海拔 600m 以下的种
类主要有凤丫蕨 、渐尖毛蕨 、海金沙 、羽裂圣蕨 、肾蕨 、
乌蕨 、中华复叶耳蕨 、毛轴碎米蕨 、江南短肠蕨 、江南星
蕨 、江南卷柏 、紫箕 、深绿卷柏 、石松 、金钗凤尾蕨 、华南
毛蕨等 ,约占该区种数的 60%左右;海拔 600—1000m
的种类主要有阔鳞鳞毛蕨 、光里白 、里白 、紫柄蕨 、攀缓
星蕨 、线蕨 、镰叶瘤足蕨 、瓦韦 、盾蕨等;海拔大于
1000m的种类主要有伏地卷柏 、艹路蕨 、细毛碗蕨 、毛轴
假蹄盖蕨等;有些种类生态幅度较大 ,从山底到山顶都
有分布 ,如芒萁 、蕨 、狗脊蕨 、中华里白 、扇叶铁线蕨等。
4.2 水平分布
本区经纬方向跨度小 ,植被分布的水平差异不明
显 ,只是由于不同地方水热组合的变化而影响植被在
平面上的分布不同 。从局部来看 ,该区的蕨类多分布
在各山地的南坡 、东南坡和西南坡 ,北坡较少分布 ,这
是因北坡平均温度较南坡低 、热量较少的缘故 。
4.3 生态分布
蕨类植物的生长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九阜
山蕨类植物与生境的关系 ,可将该区的 114种蕨类植
物划分为 5个类型(表 2)。
表 2 九阜山蕨类植物的生态分布
生态分布类型 陆生蕨类 附生蕨类 藤本蕨类 石生蕨类 水生蕨类 合计
种数 88 17 2 4 3 114
占总种数(%) 77.2 14.9 1.8 3.6 2.6 100.0
  注:统计时把既能附生又能石生的种类归入附生蕨类中 ,把既能陆
生又能附生的种类归入陆生蕨类中。
5 资源类型
5.1 珍稀濒危与珍贵蕨类植物资源
该区珍稀濒危蕨类有金毛狗 、粗齿桫椤两种国家
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金毛狗在本区属常见种 ,多分布
于海拔 500m以下山麓沟谷 、常绿阔叶林下 、林缘阴湿
处 ,分布范围极广 ,有时在局部地区集中连片生长 ,由
于用途广 ,人为破坏严重 。粗齿桫椤为中生代侏罗纪
孑遗植物的稀有种 ,对研究植物地理和古植物学等有
重大科学价值 ,主要分布于该区的低海拔沟谷或溪边。
由于环境变迁和人为干扰 ,分布范围与数量锐减 ,已极
为帘见。珍贵蕨类有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ensis
Hieron.)、长柄石杉 ((Huperzia javanica)(Sw.)Chun-
yuYang)、华南马尾杉 (Phlegmariurus fordii (Baker)
Ching)、有柄马尾杉((Phlegmariurus petiolatus (C.B.
Clarke)H.S.Kung et L.B.Zhang)和笔管草(Equisetum
debile Roxb.)等 ,它们的药用价值高 ,是当地民间常用
的药材 ,人见人采 ,资源日见减少。
5.2 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据统计 ,该区药用蕨类植物共有 75种[ 6-9] ,分属
于33科 50属 ,占总种数的 65.8%。分布广 、蕴藏量与
开发价值较大的种类主要有阔鳞鳞毛蕨 、刺头复叶耳
蕨 、剑叶风尾蕨 、斜方复叶耳蕨 、狭叶海金沙 、海金沙 、
半边旗 、乌蕨 、狗脊蕨 、江南星蕨 、芒箕 、井栏边草 、扇叶
铁线蕨 、江南卷柏 、石松 、凤丫蕨 、金毛狗 、笔管草 、蜈蚣
草 、槲蕨 、石韦 、肾蕨等。药用价值高 ,资源稀少的是石
·645·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9 25(7)                       ·资源与环境·
杉科的长柄石杉 、华南马尾杉和有柄马尾杉 。在药用
蕨采收时 ,应确定好采收时间和部位 ,因为药用蕨在不
同的季节采收和不同的部位采集其药效都有差异 。如
鳞毛蕨科植物在秋季采集 ,由于孢子囊群 、囊群盖及鳞
毛的存在会降低黄酮总量[ 12] 。
5.3 观赏蕨类植物资源
蕨类植物清雅 、新奇 、耐荫 ,适于室内 、公园和庭院
作为布景和装饰材料用 ,符合人们审美价值取向的多
样化趋向 ,是观赏植物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据
统计 ,该区可作为观赏用的蕨类达 77 种[ 3 ,13] ,分属于
33科51属 ,占总种数的 67.5%。其中观赏和开发利
用价值较大的有华南紫萁 、福建莲座蕨 、垂穗石松 、扇
叶铁线蕨 、粗齿桫椤 、美丽复叶耳蕨 、槲蕨 、乌毛蕨 、肾
蕨 、江南星蕨 、凤丫蕨 、金毛狗 、羽裂圣蕨 、倒叶瘤足蕨 、
圆盖阴石蕨 、线蕨 、团扇蕨和卷柏类等种类。
5.4 指示蕨类植物资源
蕨类植物对土壤酸碱性 、气候以及生境具有指示
作用。该区具有酸性土壤指示作用的植物有石松 、垂
穗石松 、紫萁 、阔鳞鳞毛蕨 、金毛狗 、里白 、华南紫萁 、芒
萁 、半边旗 、乌毛蕨 、团扇鳞始蕨 、剑叶凤尾蕨 、扇叶铁
线蕨及狗脊蕨属种类 ,可作为钙质土和石炭岩土指示
的有蜈蚣草 、肾蕨 、镰羽贯众 、井栏边草 、毛轴碎米蕨和
瓦韦属 、石韦属 、凤尾蕨属的植物。土壤潮湿地的指示
植物有紫柄蕨 ,热带或亚热带潮湿气候的指示植物有
福建莲座蕨和粗齿桫椤。
5.5 化工原料蕨类植物资源
某些蕨类植物可提取鞣质 、植物胶 、油脂 、染料等
化工原料 ,是植物性工业原料的一种重要资源 。该区
可作为化工原料的蕨类有石松类 、卷柏类 、笔管草 、蕨 、
狗脊蕨 、凤尾蕨 、海金沙 、紫萁和苹等。其中石松类的
孢子还可作为冶金工业的优良脱膜剂 ,也可代替砂皮
磨擦木器和金属器械 ,是极好的磨光剂;笔管草还可作
金工 、木工的磨光材料。
5.6 编织 、包装和蔽阴蕨类植物资源
有些蕨类植物的根 、茎 、叶柄较为柔韧 ,富有弹性 ,
可用于编织席子 、草帽 、草包 、篮子 、网兜或绳索等日常
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该区可作为编织的蕨类有瓦韦 、
蕨 、狭叶海金沙 、海金沙 、紫萁 、金毛狗柔毛 、渐尖毛蕨 、
华南紫萁 、光里白 、芒萁 、凤丫蕨 、金星蕨及石松科和鳞
毛蕨属的种类。有些蕨类质地坚硬 ,不易腐烂 ,且富含
水份 ,通气性好 ,可作蔬菜 、水果的包装物 ,以防止腐
蚀 ,延长保质期 。有些蕨类可做树苗的蔽荫覆盖材料 ,
如凤丫蕨 、蕨 、芒萁及鳞毛蕨属的种类。
5.7 食用蕨类植物资源
有些蕨类根状茎含有淀粉 ,经处理加工后可得到
高质量的食用淀粉 ,而且营养与食疗价值高;有些蕨类
幼叶可作蔬菜炒食或干制 ,味道鲜美 。食用蕨作为一种
营养 、保健和具有药理功能的山野菜 ,迎合了人们渴望
健康 、回归自然和调剂口味的需要 ,具有十分广阔的发
展前景。该区可食用且开发价值较大的主要有蕨 、福建
莲座蕨 、紫萁 、狗脊蕨 、乌毛蕨 、肾蕨 、金毛狗与槲蕨等。
5.8 饲料和绿肥蕨类植物资源
有些蕨类可作为家禽和家畜的优质饲料 。该区可
作为饲料和绿肥资源使用的蕨类主要有满江红 、苹 、槐
叶苹 、蕨 、芒萁 、海金沙及铁角蕨属的 5种 ,共 11 种。
以满江红最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它生长快 ,分布范围
广 ,可用作为鸡 、鸭 、鱼 、猪的优质饲料和绿肥植物 。
5.9 农药蕨类植物资源
该区的多种蕨类含有杀虫 、杀菌生物活性成分 ,可
作为植物性农药开发利用 。该区可作为杀虫或杀菌剂
开发且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的种类有江南卷柏 、紫萁 、芒
萁 、乌蕨 、蜈蚣草 、半边旗 、井栏边草 、剑叶凤尾蕨 、海金
沙 、狗脊蕨 、黑鳞耳蕨 、阔鳞鳞毛蕨 、斜方复叶耳蕨等。
6 开发利用建议
6.1 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调查发现 ,该区部分蕨类人为破坏现象较严重 ,所
以应加强管理 ,制定针对蕨类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应政
策和切实可行的开发计划 ,使之能持续开发利用。同
时 ,加强宣传教育 ,倡导生态旅游 ,使广大群众提高认
识 ,保护好现有的蕨类植物遗传资源和生态环境 ,特别
是国家重点保护与珍稀的种类;进一步做好该区蕨类
植物资源普查工作 ,充分掌握该区蕨类植物资源情况 ,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6.2 建立引种繁育试验基地 ,推广人工栽培技术
对珍稀和资源较少的种类如长柄石杉 、有柄马尾
杉 、华南马尾杉 、福建莲座蕨 、乌蕨 、单叶双盖蕨 、粗齿桫
椤 、凤丫蕨 、石韦 、瓦韦 、笔管草等 ,建立引种繁育试验基
地 ,进行人工栽培试验研究 ,加强引种驯化与品种繁育 ,
扩大数量 ,实现产业化经营 ,减少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6.3 积极开拓市场 ,加强蕨类植物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蕨类植物具有多种多样用途 ,可供观赏 、药用 、农
药 、食用 、指示 、化工原料 、编织和包装 、饲料和绿肥等
用 ,要加强科学研究 ,不断挖掘蕨类植物的新用途 。根
据资源与地域特点 ,采用先进技术 ,不断开发具有地方
特色的蕨类植物资源新产品 ,抢占国内外市场 ,形成有
地方特色的产业 ,为繁荣和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如可
利用蕨类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特点 ,大力发展室内外
观赏蕨 ,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 ,对有较大开发利用
(下转第 589页)
·646·
·资源与环境·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9 25(7)
图 4 花生壳提取物和Vc 对DPPH 的清除效果
图 5 花生壳提取物和 Vc对 ROO·的清除效果
2.7 花生壳提取物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性
由图 6看出 ,花生壳提取物和Vc对油脂均有抑制
作用 。在前3d时 Vc和花生壳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无明
显区别 ,第 4d和第 5d 天花生壳提取物对油脂的抑制
作用略低于Vc的效果 ,但花生壳提取物为天然产物 ,
无毒副作用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应用价值良好。
图 6 花生壳提取物和Vc抑制油脂氧化效果
3 结论
本试验经多种体系的自由基清除实验证明 ,花生
壳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 DPPH 自由基的能力 ,能有
效清除·OH 自由基 ,对·O-2 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作
用 ,对脂质过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有较强的总还原
力和总抗氧化力 ,且都有较好的剂量依赖性 。这些都
表明 ,花生壳提取物是一种很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也能
说明花生壳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本实验的研究结
果可为花生壳在保健营养和药用方面的进一步开发利
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1] 万素英 ,赵亚军 ,李琳 ,等,食品抗氧化剂[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 , 1998.
[ 2] 许晖 ,孙兰萍 ,张斌 ,等.花生壳提取物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 J] .中国
油脂 , 2008, 33(12)∶39-41.
[ 3] 郭青枝 ,赵二劳 ,白建华.沙棘叶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研究[ J] .化学与
生物工程 , 2008 , 25(3)∶58-59.
[ 4] 张斌贝彬 ,龚钢明 ,戴妙妙.甘薯多酚粗提液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J] .中
国粮油学报 , 2007 , 22(5)∶76-80.
[ 5] 詹萍 ,田洪磊 ,李开雄.玉米苞叶中总黄酮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能
的研究[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7 , 15(6)∶108-112.
[ 6] 杨国峰 ,周建新 ,汪海峰 ,等.花生壳提取物的制备及其抗氧化与抗
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J]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07 ,33(2)∶97-101.
[ 7] 张芳芳 ,沈汉明 ,朱心强 ,等.木犀草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浙
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5(5)∶574-579.
[ 8] 许晖 ,孙兰萍 ,张斌 , 等.响应面法优化花生壳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 J] .中国粮油学报 , 2009 ,24(1)∶107-111.
[ 9] 莫开菊 ,柳圣 , 程超.生姜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J] .食品科学 ,
2006 , 27(9)∶110-114.
[ 10] 张京芳,王冬梅 ,周丽 ,等.香椿叶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氧化
活性研究[ J] .中国食品学报 , 2007, 7(5)∶12-17.
[ 11] 任 ,任贵兴 ,马挺军 ,等.燕麦生物碱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J] .农业工程学报 , 2008 ,24(5)∶265-269.
[ 12] 吴春霞,古丽巴哈尔·阿巴拜克力 ,阿不都拉·阿巴斯.2种菊科植物
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J]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08 , 34(2)∶108-
112.
(上接第 646页)
价值的蕨类进行生物生态学或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
究 ,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参考文献∶
[ 1] 王长宝 ,何兴金 ,马永红 ,等.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蕨类植物区系分
析[ J]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 25(1)∶138-143.
[ 2]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一卷)[ M] .福州:福建科学技
术出版社 ,1982.
[ 3] 兰思仁.福建野生观赏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J] .林业经济管理 ,
2005,(4)∶55-58.
[ 4]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91,(S)∶1
-139.
[ 5]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增订和勘误[ J] .云南植物
研究 , 1993 ,(S)∶141-178.
[ 6] 吴文杰 ,蔡建秀 ,葛清秀.福建泉州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J] .
亚热带植物科学 , 2003 , 32(2)∶45-51.
[ 7] 彭东辉.闽北地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J] .中国林副特产 , 2004, 68(2)∶
52-54.
[ 8] 卢海声 ,庄惠如.福建福州鼓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J] .亚热带植
物通讯 , 1999 , 28(2)∶42-46.
[ 9] 廖富林 ,温献环 ,李诺.广东阴那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研究
[ J] .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2(6)∶45-47.
[ 10] 庄惠如,卢海声 ,朱锦懋 ,等.药用蕨类水提液和醇提液平板抑菌试
验初报[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 16(3)∶83-86.
[ 11]赵莉 ,杨文钰.蕨类植物的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J] .中药材 , 2004 , 27
(6)∶452-456.
[ 12] 常缨 ,胡金良 ,姜述君,等.南京紫金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分布及其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36(3)∶320-323.
[ 13] 朱圣潮,徐晓清.浙西南野生观赏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J] .
资源开发与市场 , 2003 ,19(3)∶162-165.
·589·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9 25(7)                       ·实验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