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3.2 精密度试验:取浓度为 19.64 μg/ml的绿
原酸对照品溶液 10 μl连续测定 5次 ,其峰面积的
平均值为 546.5, RSD为 1.80%。表明仪器精密度
良好。
2.3.3 稳定性试验:取供试品溶液(20060809)在
0、2、4、6、8、12h分别进样 10 μl,记录峰面积 ,结果
6h峰面积的 RSD为 2.99%, 12h峰面积的 RSD为
5.07%。表明供试品溶液在 6 h内稳定 ,超过 6h不
稳定 ,所以样品配制后应尽快测定。
2.3.4 重复性试验:取同一批号(20060809)样品
6份 ,照 2.1.2项方法处理并测定 ,结果绿原酸平均
含量为 0.225 mg/g, RSD为 1.97%。表明分析方法
精密度良好 。
2.3.5 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同一批号样品
(20060809)共 6份 ,加入相应量的绿原酸对照品 ,
照 2.1.2项方法处理并测定 ,计算回收率 。绿原酸
平均回收率为 102.5%, RSD为 1.43%。结果表明
本方法准确可靠 。
2.4 样品测定 取菌毒清颗粒 3批 ,按 2.1.2项
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
(19.64 μg/ml)与供试品溶液各 10 μl,注入液相色
谱仪 ,测定 ,计算样品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见表
1。
表 1 样品中绿原酸测定结果(n=3)
批号 绿原酸含量(mg/g) RSD(%)
20060809 0.225 1.97
20060703 0.228 1.47
20051121 0.225 2.08
3 讨论
3.1 绿原酸为金银花的有效成分之一 ,本文参照
中国药典 〔3〕建立了菌毒清颗粒中绿原酸含量测定
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该方法简便 、准确 、可靠 ,可用于
菌毒清颗粒的质量控制 。
3.2 实验过程中发现绿原酸对照品及样品溶液都
很不稳定 ,因此对照品最好低温 、避光保存 ,样品溶
液提取后最好在 4h内测定。
参 考 文 献
[ 1] 潘惠萍 .菌毒清颗粒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中国医院
药学杂志 , 2003, 23(8):502-503.
[ 2] 宋粉云 , 张俊芳 , 钟兆健 , 等 .RP-HPLC法测定菌毒清
颗粒中哈巴俄苷的含量 .中国药房 , 2007, 18(24):
1874-1875.
[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334-335.
(2007-06-25收稿)
·考证 ·
中药石韦的本草考证
卫玉玲 ,宋平顺
(甘肃省药品检验所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 通过考证 , 古代药用石韦主要来源于庐山石韦 Pyrrosis.sheareti、石韦 P.lingua及北京石韦 P.davidi,此
外 , 尚有石韦属其它植物。
关键词 石韦;药用种类;本草考证
中图分类号:R2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8)04-0614-03
作者简介:卫玉玲 , 1960年生 ,陕西蓝田人 ,从事中药鉴定 , Tel:13893156874。
石韦是一种较常用中药 ,有利水通淋 ,清肺泄
热 ,止血之功效 。目前 , 国内文献记载 [ 1]的药用石
韦主要来自石韦属 Pyrosis十余种植物 ,其中有的
形成商品流通 ,有的限于地区自产自销。除此之外 ,
还发现民间将瓦书属 Lepisorus、星蕨属 Microsorium
等植物混称石韦入药 。关于石韦的药用历史以及药
用品种历代本草记载不尽相同 ,现代文献少有研究
报道 。为了解历代药用石韦品种 ,澄清混乱 ,有必要
对石韦的药用历史加以系统回顾与探讨 。
1 石韦的本草记载及原植物考证
石韦首载于 《神农本草经 》〔2〕。 《名医别录 》称
“一名石皮 ,背有黄毛 ,生华阴(陕西华县)”。陶弘
景认为 “蔓延石上 ,生叶如皮 ,故名石韦 ,今处处有 ,
出建平(安徽浪溪县)者 ,叶长大而厚 ”。以上叙述
·614· 中药材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4期 2008年 4月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8.04.032
了石韦的形态 、分布 ,描述的植物形态虽简略 ,但为
考察提供了线索 。 “叶背被黄毛 ,质地较厚 ,生于石
上 ”,孤立来看 ,主要指今之水龙骨科石韦属 Pyro-
sia植物。
宋 《图经本草 》〔2〕对石书的图文记载甚为明确 ,
并绘海州(江苏东海县)石韦 ,特征为叶呈卵形 ,基
部楔形 ,叶布满小点(示孢子囊群),孢子叶片与叶
柄近等长 ,结合江苏省石韦属 Pyrrosis植物资源 ,与
石韦 P.lingua相吻合。所谓 “丛生石上 ,叶如柳 ,有
毛而斑点如皮 ”与北京石韦 P.davidi相符。明代
《本草原始 》〔3〕绘有石韦图 ,附图特征甚为明确 ,正
是前人所述 “叶如柳 ”, 即北京石韦 P.davidi。明
《本草纲目》谓 “其叶长者近尺 ,宽寸余 ,柔软如皮 ,
背有黄毛 ,亦有金星者名金星草 ,叶冬不凋。”所描
述的是石韦属 Pyrosis最大的植物之一 ,与庐山石
韦 P.sheareri.相吻合 。清 《植物名实图考 》〔4〕:“石
韦 ,种类殊多 ,今以面绿 ,背有黄毛 ,柔软如韦者为石
韦 ,余皆仍俗名以别之。” 表明当时品种已经混乱 ,
且所强调药用石韦应该是指今之石韦属 Prrosia植
物;所绘石韦叶呈阔披针形 ,基部为不等的心形 ,叶
片与叶柄几等长 ,是指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的庐山
石韦 P.sheareri。
2 民间药用石韦的本草记载及考证
清代吴其浚十分重视民间药的调查与整理 ,在
《植物名实图考 》中记载了民间药用石韦属 Pyrosis
其它植物〔4〕。所记载 “飞刀剑 ,生南安 ,即石韦之瘦
细者”,所给叶呈披针形 ,基部下延 ,叶柄较长 ,叶
长 ,密布小点 ,产于福建晋江县西北 ,应指柔软石韦
P.molis。又载 “石龙 ,横根丛生 ,一茎一叶 ,高三 、
四寸 ,叶如茶而厚如石韦 ,李时珍谓石韦有杏叶者 ,
殆即此 ”。所绘叶成矩圆形 , 顶端钝 , 叶基宽楔形 ,
侧脉明显 ,且为不育叶(叶上无小点)与矩圆石韦 P.
marthIi相似。
《植物名实图考 》记载了石韦的同物异名 ,谓
“金交翦 ,生建昌 ,根横生叶 ,似石韦而小 ,亦有金星
(黄棕色星状毛),功同石韦 , ”从附图看 ,叶呈长椭
圆形 ,叶基下延 ,叶上密布小点 ,产于江西省治南城
一带 ,应是前人所载石韦之一的石韦 P.lingua;又
载金星草(一),谓 “石韦之有金星者 ”,从附图看 ,是
庐山石韦。清 《草本便方 》亦载金星草 ,别名石韦 ,
已考证即石韦 P.lingua〔5〕。
3 石韦的类似品及混淆品种
《新修本草》〔2〕石韦条下 ,提到与石韦有相近功
效的另一种植物即瓦韦 ,该品以后本草效仿 ,将其归
于石韦之下 ,而未进一步描述 ,有文献 〔6〕认为是瓦
韦 Lepisorusthumbergianus。该属植物目前在民间 ,
如甘肃省陇南地区还有作石韦用 ,功效与石韦相似 ,
可认为是古代药用习惯的延续。
清《植物名实图考》〔4〕谓 “水石韦 ,生水石间 ,横
根赭色 ,一茎一叶 ,如石韦而叶薄软 ,面绿背淡 ,主治
咳嗽 ” ,结合附图来看 ,当指假弗蕨属 Phymatopsis。
又谓 “大风草 ,石韦之类 ,而叶长尺许 ,薄脆 ,横直
纹 ,背有白绿点 ”,结合附图 ,应是星蕨属 Microsomm
植物 。
此外 ,宋《图经本草 》在石韦条提到 “福州也有
一种石皮 ,三月有花 ”,应是被子植物之类 ,疑与石
韦有石皮之同名而误入石韦条下 。
4 石韦的药用部位
石韦自古药用叶 , 《名医别录》曰 “七月采叶 ,阴
干”。 《本草原始》曰 “二月采叶 ,阴干 ”。从收集到
的商品石韦来看 ,绝大多数均为药用叶 ,个别带有根
状茎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 》等规
定石韦药用叶 ,除去根茎及根 ,与历史习惯相符 ,而
《中药志》[ 1]等文献认为药用全草 ,并归于全草类药
材 ,是不妥当的 ,应予纠正。
图 1 《图经本草》 、《本草原始》、《植物名实图考》之石韦图
A.《图经本草》石韦 B.《本草原始》石韦 C.《植物名实图
考》石韦 、飞刀剑 、石龙 、金交翦 、大风草(-)和水石韦
·615·中药材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4期 2008年 4月
5 小结
5.1 通过上述考证 ,认为古代本草记载的石韦药
用品种本身存在变迁 ,主要来源是石韦 P.lingua.、
庐山石韦 P.sheareri和北京石韦 P.davidi,后者至
今在甘肃 、陕西等西北地区沿用 ,资源较丰富。
5.2 由于古代认识所限 ,致使石韦属 Pyrosis多个
种使用 ,同名异物及同物异名较为普遍。目前 ,商品
较复杂 ,民间药用混乱 ,正是历史使用习惯的反映和
延续。
5.3 石韦的药用部位是叶 ,目前有的文献将其归
于全草类中药是不妥当的 ,应归于叶类中药。
参 考 文 献
[ 1] 李洁 , 童玉懿 , 刑公侠.中药石韦的原植物调查和品质
评价 .中国中药杂志 , 1991, 16(9):520.
[ 2] 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 .证类本草 .北京:华夏
出版 , 1993:237.
[ 3] 明·李中立撰 .本草原始 .嘉庆经余堂本 .
[ 4] 清·吴其浚撰 .植物名实图考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社 , 1957:407, 409, 410, 411, 413, 440.
[ 5] 杨济中 , 韦明勤 .草木便方今释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社 , 1986:193.
[ 6]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词典(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 , 1977:398.
[ 7] 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中药志 .第 2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3:241.
(2007-09-19收稿)
·综述 ·
分子印迹技术与中药研究
张艳斌 1, 2 ,崔元璐1, 2* ,何永志 2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 ,天津 300193;2.省部共建方剂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193)
摘要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Imprintingtechnique, MIT)是一种新的 、很有发展潜力的分离技术。由于其具
有预定性 、识别性和实用性的优点 ,分子印迹聚合物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 、临床医学 、环境监测及食品工业等众
多领域 , 在分离提纯 、免疫分析 、酶模型以及生物模拟传感器等许多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引起了人们的广
泛关注。笔者综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分子印迹;中药;分离;纯化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8)04-0616-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0495);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06YFJZJC01900)作者简介:张艳斌(1983-),男,山西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药制剂方面的研究;Tel:13132540771, E-mail:zhangyanbin130@126.com。*通讯作者:崔元璐 , cuiyl@tju.edu.cn。
分子印迹的概念来源于人们对抗体-抗原及酶-
底物专一性的认识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Pauling
最早提出以抗原为模板来合成抗体的设想。 1993
年 Mosbach等在 Nature上发表了关于制备支气管
扩张药茶碱和安神药安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并将
其用于抗体和受体模拟物的报道后 ,分子印迹技术
便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1〕。
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imprintedpolymers,
MIPs)是一类具有复杂网状结构 、在三维空间构象
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特定分子(模板分子 、印迹分
子)完全互补的网络聚合物 ,其结合位点是通过在
聚合物合成中添加模板分子来形成。它是在聚合反
应过程中 ,功能化聚合物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键
与模板分子结合 ,反应完成后将模板分子洗脱出来 ,
形成的一种具有固定空穴大小和形状及有确定排列
功能团的交联高聚物。这种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印记
分子的立体结构具有记忆功能 ,在进行混合物的分
离时具有高度选择性。从本质上讲分子印迹聚合物
在分子印迹过程中产生的识别位点常常依靠空间结
构及离子 、氢键和金属配位等作用力选择性地结合
模板分子 ,但对分子识别的机理目前还缺乏定量和
系统的研究〔2〕。
由于具有构效预定性 、特异识别性和广泛实用
性等特点 , MIPs在对映体和异构体的分离 、固相萃
取 、化学仿生传感器 、模拟酶催化 、临床药物分析 、膜
分离技术和药物开发等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
景〔3-5〕。近年来 , MIPs在中药方面的应用也已初步
展开 。
1 MIT在中药成分提取分离方面的应用
中药大多以动植物的某个部位整体入药 。其所
·616· 中药材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4期 2008年 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