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黄白珠草合剂联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全 文 :黄白珠草合剂联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慢性
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卢慕舜 郭奕文 徐丽华 陈国河 甘金娥
广州市花都区中医院 (广东 广州 , 510800)
  摘要 目的:探讨黄白珠草合剂联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 123
例 , 随机分为 3 组 , 治疗组 42 例 , 采用黄白珠草合剂联合胸腺肽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对照 A 组 40例 , 只应用黄白珠
草合剂;对照 B组只采用胸腺肽穴位注射 , 疗程均为 6 个月。结果:在 HBeAg 和 HBeAb 的血清转换及 HBV DNA 转
阴方面 , 治疗组明显优于两对照组 , 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在肝功能复常方面 , 治疗组优于两
对照组 ,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黄白珠草合剂联合胸腺肽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
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肝炎 , 乙型 , 慢性;黄白珠草合剂/治疗应用;胸腺肽/治疗应用;病例对照研究
  我们采用黄白珠草合剂联合胸腺肽足三里穴位注
射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42 例 ,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
果 , 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 2001 年 3 月至 2003 年 2
月肝病专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 123 例 。诊断符合
2000年 9月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修订的 《病
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 中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其中轻
度 28 例 , 中度 90 例 , 重度 5 例;男 76例 , 女 47
例;年龄 15 ~ 43岁 , 平均 27.8岁;病程 1 ~ 17年。
123 例患者 HBV-M 均呈 “大三阳” (HBsAg 、
HBeAg 、 HBcAb均阳性), HBV DNA 阳性 , 并排除
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及肺结核 、 糖尿病 、 心脑肾等
器官功能损害疾病 。按 Poll氏分组法 , 治疗组 42例 ,
对照A 组 40例 , 对照 B 组 41例。3 组患者在年龄 、
性别 、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具
有可比性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黄白珠草合剂 (黄花倒
水莲 、 白花蛇舌草 、 叶下珠 、 刘寄奴 、 溪黄草 、 柴
胡 、 白术 、云茯苓 、 郁金 、虎杖 、 丹参 、生黄芪), 1
剂/d , 水煎 , 分两次口服 , 另用胸腺肽 (西安长城制
药厂生产)20mg两足三里穴位交替注射 , 隔日 1次 ,
不用任何支持疗法及护肝药 。对照 A 组用黄白珠草
合剂 , 1剂/d , 并加用西药支持疗法;对照 B 组用胸
腺肽 (剂量 、用法同治疗组), 也加用西药支持疗法。
1.3 检测方法及观察项目 每月检查 1 次肝功能;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3 和第 6 个月各查 1 次 HBV-M
(由广州医学院金域检验中心行化学发光法定量 , 其
中 2002 年 12 月 30 日前用放免及固相化放免法定
量)、 HBV DNA (检测单位同前 , 采用荧光定量
PCR法定量)、 血常规 、肾功能。并观察患者症状 、
体征和不良反应 。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 , 组间比
较采用 t 检验 。
2 结果
2.1 3组患者治疗前后 HBV DNA 、 HBV-M 变化情
况 见表 1。
2.2 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见表 2 。
表 1 3组患者治疗前后 HBV DNA 、 HBV-M 变化比较 [ n (%)]
组别 HBV DNA(+) HBeAg(+) HBeAb(+)
治疗组 治前 42(100) 42(100) 0(0)
(n=42) 治后 15(35.7)■ 14(33.3)■ 18(42.9)■
对照A 组 治前 40(100) 40(100) 0(0)
(n=40) 治后 29(72.5) 23(57.5) 10(25)
对照 B组 治前 41(100) 41(100) 0(0)
(n=41) 治后 34(82.9) 26(63.4) 8(19.5)
与两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P <0.01
表 2 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 x±s)
组别   ALT (U/ L)   AST (U/ L)
治疗组 治疗前   158±24.1   151.6±17.5
(n=42) 治疗后   58.5±12.2*   46.7±10.3*
对照A 组 治疗前   187±19.6   162±18.9
(n=40) 治疗后   68.5±19.1   60.4±15.3
对照 B组 治疗前   163.5±12.5   160.6±14.5
(n=41) 治疗后   64.5±13.7   47.5±8.9
与两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P >0.05
·83·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4 年第 14 卷第 2 期
2.3 不良反应 患者进行穴位注射时多出现酸胀痛 ,
但历时短暂 , 均能耐受。有两例患者出现穴位注射的
下肢足背浮肿 , 但第 2天自行消失 。有 3例患者服中
药后半小时出现上腹胀闷 , 经加用陈皮 、 生姜后即
消失 。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以湿热蕴积 , 肝郁脾虚 , 脉络不和
为主要病机 , 因此我们采用叶下珠 、白花蛇舌草 、溪
黄草以清热利湿解毒;柴胡 、 白术 、 云茯苓健脾疏
肝;郁金 、虎杖 、丹参 、 刘寄奴活血和络;黄芪 、黄
花倒水莲以补益强壮 , 扶正祛邪。且上述药中 , 一药
多能 , 如白花蛇舌草 “苦平 , 无毒” (《闽南民间草
药》), “清热解毒 , 活血利尿 , 治……肝炎 ……”
(《广西中草药》);黄花倒水莲 “甘 , 微温” , “滋补强
壮 , 散瘀消肿 , 治……急慢性肝炎” (广州部队 《常
用中草药手册》);刘寄奴 “其性善走 , 专入血分 ,
……而温暖之性 , 又与脾部相宜……” (《本草汇》)
等。诸药配用 , 寒温相伍 , 不温不凉。近代药理研究
证实如黄芪可诱导干扰素的产生[ 1] , 并有调节免疫
的作用;有人[ 2]证实黄芪还能促进肝细胞合成白蛋
白 , 抑制间质细胞胶原的合成 。叶下珠具有抗病毒的
作用[ 3] ;其水溶液可抑制土拨鼠肝炎病毒及人肝炎
病毒的 DNAp 活性及表面抗原结合能力;尤其是在
广东一带生长的苦味叶下珠提取物 , 对 HBV DNA的
复制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 并能有效地降低 ALT。
而活血化瘀类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 , 降低血粘稠
度 , 改变血液流变学 , 改善肝脏微循环 , 回缩肝脾等
作用[ 4] , 其中如丹参抑制四氯化碳所致人胚肝细胞
胶原合成[ 5] ;柴胡 、 白术 、 茯苓有抗肝细胞变性肿
胀 、坏死的作用[ 6] 。当然 , 其治疗效果的好坏仍在
于患者对此药的反应即所谓 “应答” , 因此 , 我们在
中药治疗的同时采用具有调节和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
能的胸腺肽进行穴位注射 , 所选穴位为健运脾胃 、扶
正培元的足三里穴 , 一方面有药物的治疗作用 , 另一
方面又有针刺穴位 , 经络调节的治疗作用 , 还可以使
神经末梢兴奋性增高 , 从而实现针刺的神经-内分泌
-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 7] , 提高补体 C3 的水平[ 8] ,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当然 , 由于条件所限 , 未能进行
肝组织病理检查及详细的免疫学监测 , 其详细的治疗
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其临床疗效确切 , 经济安
全 , 有推广或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章育淳 , 吕乃群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91.94
2 王灵台 , 高月求 , 陈建杰 , 等.柔肝冲剂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
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 , 1998 , 5 (3):137~ 139
3 崔振宇.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的进展与展望.中西医结合肝病
杂志 , 2000 , 10 (2):50~ 51
4 梅国强主编.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
1995.263
5 和水祥 , 舒晶杰.丹参对GSH-Px/MDA比值的影响及其在人肝细
胞胶原合成中的作用.西北药学杂志 , 1997 , 12 (4):157~ 158
6 韩德伍.逍遥散的实验研究.山西医药杂志 , 1976 , 2:71
7 施茵 , 周珊玲.足三里穴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 2003 , 15 (2):37~ 39
8 罗永芳主编.腧穴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4 , 133
(收稿日期:2003-12-26 编辑:韦 怡)
·信 息·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暨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征文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中西
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拟定于 2004 年 9 月在广州召开。现将
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 欢迎广大肝病工作者踊跃投稿。
1.征文内容:中医 、 西医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 、 肝硬
化 、 肝癌及与护理等相关的学术论文。论文请加盖单位公章 ,
写清单位地址 、 邮编 、 姓名 、 通讯电话。
2.论文须是未公开发表的 , 综述文章不超过 5 000 字 ,
研究论文不超过 3 000 字 , 研究论文的摘要按 “目的 、 方法 、
结果 、 结论” 格式撰写。另附论文软盘或发送电子邮件至 dr.
jxliang@163.net。被大会录用的论文将编入大会 《论文集》 ,
优秀论文将安排在大会上宣读。并同时举办 《中西医结合治
疗肝病新技术新进展》 学习班 (国家级 , 可获一类学分)。
3.征文截止日期:2004 年 8 月 20 日 , 请在信封注明
“学术年会” 。应征文稿请寄至:广州市沿江路 151 号 广州
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梁建新医师收
邮编:510120  电话:020-83337750-1023、 1012
电子信箱:dr.jx liang@163.net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2004 年 3 月 5 日
·84·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4年第 14 卷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