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Liquor-making S cience & Technology
酿酒科技
98 No.3 2000 Tol.99
2000年第 3期(总第 99期)
中国专利文摘
并含有牡丹花 、玫瑰花 、红花等食药兼备的中药鲜花及
多种保健营养成分 ,无合成色素 、无合成香精 、无化学防
腐剂 、无蔗糖 ,色 、香 、味 、形 、营养保健功效俱佳的低酒
度的营养保健酒 。鲜花保鲜营养液的配方和鲜花保鲜
营养液的配制及明花的制备起着保鲜 、保色 、保香 、保持
花的强度和防腐的作用 ,是实现牡丹鲜花酒技术特征的
主要技术保证 。(金人)
一种健脾 、补肺 、消食 、健胃
开气补酒
杨灿榀
中国专利:CN1212285A 申请日期:1997-09-23
申 请号:97116921.7 公开日期:1999-03-31
该酒的配方由人参 、麦冬 、牛膝 、薏米 、山药 、花粉 、
白术 、茯苓 、芡实组成 , 以 55度 1000kg纯粮酒为酒基 ,
经配制而成 。该酒不含动物激素 ,具有补气 、补血 、通九
窍 、安五脏 、健脾 、补肺 、消食 、健胃开气的功能 ,男女皆
宜无任何药毒副作用 。(白丁)
一种黑玉米酒及其制备方法
王力田
中国专利:CN1203938A 申请日期:1998-07-28
申 请号:98103437.3 公开日期:1999-01-06
该酒的制备方法如下:将原料经配料 、发酵、拌匀 、
入窖发酵及上锅蒸馏即可出酒 ,将蒸出的酒与黑玉米一
起浸泡即为成品 。该法科学合理 , 简单易行 , 所制产品
呈红宝石颜色 , 除了具有传统酒的所有优点外 , 同时还
含有 17种氨基酸 、5种微量元素 、5种微生素 ,如存放半
年以上 ,其特色更为突出 ,味道更美 。(白人)
一种抗肌体衰老的强身啤酒
黄道光
中国专利:CN1217379A 申请日期:1998-10-18
申 请号:98119495.8 公开日期:1999-05-26
该酒是由加入一种或多种中药成分和相应增减啤
酒花加入量酿制而成 , 具有抗肌体衰老的功效 , 特别适
于中老人饮用 。(连洋)
新型保健酒
朱 炜
中国专利:CN1214365A 申请日期:1997-10-13
申 请 号:97119002.X 公开日期:1999-04-21
该发明为一种新型保健酒 , 其配方为新型低聚糖
1~ 100 ,茶多酚 0.1 ~ 10 , 含酒精饮料 1000 ,饮之能促进
人体双歧杆菌活化增殖 , 又可清除人体内活性氧自由
基 ,促进人体免疫功能 ,防病治病 ,延缓人体衰老过程 。
(连洋)
三鞭保健酒及其制法
赵玉环 ,陆 海
中国专利:CN1207411A 申请日期:1997-08-02
申 请 号:97108637.0 公开日期:1999-02-10
该酒由驴鞭等 11味中药与适量白酒配制而成 。首
先将驴鞭等 11味中药炮制合格 , 按一定的百分比称量
配齐 , 再以古老传统方式装入纱袋 , 浸泡在溶入冰糖的
白酒内 ,埋入地下 100天取出 ,过滤 ,包装 。该酒口味柔
和 , 色泽透亮 , 长期服用对人体具有补肝肾 、滋阴壮阳 、
保健开胃的功能 ,保健效果好 ,无毒副作用 。(兴华)
九仙草酒
林宏芳
中国专利:CN1203940A 申请日期:1997-06-28
申 请 号:97111092.1 公开日期:1999-01-06
该发明是一种含有酒精及植物的饮料 ,由在酒中浸
渍的九仙草组成 ,具有口感醇和 ,清香 , 色泽浅黄 ,并能
发出新枝 ,开出小花 ,非常美观等特点 。(兴华)
鲜蜜蚂蚁酒
刘振顺
中国专利:CN1203942A 申请日期:1998-06-08
申 请 号:98102351.7 公开日期:1999-01-06
该酒由新鲜蜂蜜 、灭菌熟化的蚂蚁 、粮食白酒混合
发酵制成 , 具有保肝润肠养胃的多种营养保健作用 , 且
酒度自然降低 , 酸甜可口 , 是人们当前追求的纯绿色营
养保健型酒 , 其中加入蜂王浆或蜂花粉后效果更佳 , 特
别是加入蜂花粉后有养颜美容作用 , 适合女士饮用 。
(连兴华)
酒精浸提半发酵法酿制荔枝果酒
李枚秋 ,等
中国专利:CN1215082A 申请日期:1997-10-20
申 请 号:97115973.4 公开日期:1999-04-28
该酒的酿制方法如下:先将荔枝果肉用酒精溶液浸
提 ,将提取液密闭贮存备用;将分离后的果肉打成浆状 ,
加入荔枝果肉重量的 0.5 ~ 4倍的糖度为 10%~ 35%、
酸度为 0.2%~ 1%的糖酸水 , 接入酿酒的酵母进行发
酵或自然发酵 。发酵完成后将果渣与酒液分离 ,所得的
酒液与上述的浸提液按 1∶0.1 ~ 3的比例混合 , 经陈
酿 、调配 、澄清 、过滤 、装瓶 、包装 ,制成荔枝风味特征明
显的半发酵型果酒 。(月禾)
DOI :10.13746/j.njkj.2000.0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