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09 年 10 月第 16 卷第 10 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41·
HPLC 法测定不同产地刺五加叶中绿原酸
和金丝桃苷含量
邵 璟 1,狄留庆 1,谢 新 1,董 宇 1,赵晓莉 1,吴灏昕 1,刘产明 2
(1.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
摘要:目的 建立刺五加叶中绿原酸及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不同产地刺五加叶中绿原酸和金丝桃苷的含
量。方法 采用 Hedera™ ODS-2 C18柱(250 mm×4.6 mm,5 µm),乙腈-0.4%磷酸(17∶8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 360 nm。
结果 绿原酸和金丝桃苷质量浓度分别在 10.2~306 µg/mL(r=0.999 5)和 10.4~312 µg/mL(r=0.999 8)之间,与
峰面积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7.14%和 98.21%,RSD 分别为 2.65%和 1.89%。不同产地样品中所含
的量相差较大。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为刺五加叶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及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刺五加叶;绿原酸;金丝桃苷;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09)10-0041-03
Determina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and Hyperoside in Leaves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Produced
in Different Areas by HPLC SHAO Jing, DI Liu-qing, XIE Xin, et al (Pharmacology College of Nanjing TCM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HPLC method for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and
Hyperoside in the leaves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from different areas. Methods The samples were
separated on Hedera™ ODS-2 C18 column, using acetonitrile-0.4% phosphoric acid (17∶83) as mobile
phase,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360 nm. Result Chlorogenic acid and Hyperoside showed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over the ranges of 10.2~306 µg/mL (r=0.999 5) and 10.4~312 µg/mL (r=0.999 8),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recoveries were 97.14% and 98.21% with RSD at 1.65% and 1.09%,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f Chlorogenic acid and Hyperoside were different obviously in samples from different areas.
Conclusion This method is simple, rapid and sensitive, and it can be used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leaves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Key words:the leaves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Chlorogenic acid;Hyperoside;HPLC;content
determination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Harms 的干燥根及根茎,其茎、叶也可作药
用,其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陕西、四川、广西等地。
目前对刺五加根及根茎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对其叶的研究较
少。近年研究表明,刺五加叶中含有丰富的具有广泛药理活性
的皂苷类、黄酮类及有机酸类化合物,可进一步开发利用。且
目前刺五加野生资源已严重不足,被国家列为三级保护渐危品
种。将刺五加叶作为药材深入研究和开发对保护药用刺五加
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对不同产地刺五加叶的定性定量
试验研究中发现,其中绿原酸和金丝桃苷含量较高,而异嗪皮
啶含量较低,且均不含有紫丁香苷。为有效控制不同产地的刺五
加叶质量,笔者采用 HPLC 法同时测定其中绿原酸及金丝桃苷含
量。
1 仪器与试药
Agilent-1100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科技有限公
司);Satorious Bp211D 精密天平。绿原酸对照品(中国药品
通讯作者:狄留庆,Tel:025-86798226,E-mail:diliuqing928@
163.com
生物品检定所,批号 110753-200413);金丝桃苷对照品(中国
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 111521-200303)。甲醇为色谱纯,
水为重蒸水(自制),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刺五加叶分别采自:辽宁丹东、本溪、凤城、东港、恒仁
及黑龙江小兴安岭、江苏南京等地区,共收集 8 批样品,经南
京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鉴定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
燥叶。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色谱柱为 Hedera™ ODS-2 C18(250 mm×4.6 mm,5 µm);流
动相:乙腈-0.4%磷酸(17∶83);体积流量:1.0 mL/min;检
测波长:360 nm;柱温:30 ℃。在此色谱条件下,刺五加叶中
绿原酸和金丝桃苷的保留时间分别为 5.3 min 和 17.9 min,理
论塔板数均不低于 8 000。色谱峰达到完全分离,绿原酸及金丝
桃苷与相邻峰的分离度均大于 1.8 且峰形对称,见图 1。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绿原酸和金丝桃苷对照品适量,加 50%甲醇
制成绿原酸(0.051 8 mg/mL)和金丝桃苷(0.051 mg/mL)的混合
对照溶液,即得。
·42·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Oct.2009 Vol.16 No.10
A B
注:1.绿原酸;2.金丝桃苷;
A.绿原酸及金丝桃苷对照品;B.刺五加叶样品
图 1 刺五加叶 HPLC 图谱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刺五加叶粗粉(过 2 号筛)0.5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
瓶中,精密加入 50%乙醇 20 mL,称定质量,超声处理 30 min,放
冷,再称定质量,用 50%乙醇补足减失的质量,摇匀,滤过,精密
移取续滤液 1 mL 置 5 mL 棕色容量瓶中,50%甲醇定容,即得。
2.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品10.2 mg和金丝桃苷对照品10.36 mg,
置 10 mL 棕色容量瓶中,加 50%甲醇溶解并定容,摇匀,制成绿
原酸(1.02 mg/mL)及金丝桃苷(1.036 mg/mL)的混合储备液。
精密吸取此储备液0.1、0.2、0.5、0.8、1.5、3.0 mL,分别置
10 mL 棕色量瓶中,加 50%甲醇定容,摇匀,制得系列对照品溶
液。分别吸取 10 µ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峰面积。以对照
品溶液浓度(µg/mL)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得绿原酸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6 923.6X+15.995,r=
0.999 5,线性范围为 10.2~306 µg/mL;金丝桃苷标准曲线
回归方程为:Y=20 133X-47.864,r=0.999 8,线性范围为
10.4~312 µg/mL。
2.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绿原酸(0.051 mg/mL)和金丝桃苷(0.051 8 mg/mL)
的混合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 6 次,每次 10 µL,分别测定绿原
酸和金丝桃苷的峰面积。结果绿原酸的 RSD=1.13%,金丝桃苷
的 RSD=1.02%,精密度良好。
2.6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产地刺五加叶(凤城)粗粉 0.5 g,精密称定,按照
“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室温下放置,分别于 0、1、
2、4、8、12 h 进样 10 µL,依法测定绿原酸和金丝桃苷的峰面
积值。结果绿原酸和金丝桃苷的日内RSD分别为2.21%和1.07%,
表明样品在制备供试品溶液后至少 12 h 内稳定。
2.7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产地刺五加叶(凤城)粗粉 5份,每份约 0.5 g,精密
称定,照“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依法进行测定。结
果绿原酸平均质量分数为 3.79%,RSD=1.93%;金丝桃苷为
0.531%,RSD=1.12%,表明本测定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2.8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同一产地已知含量的刺五加叶(凤城)粗粉 6 份,
每份约 0.25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含绿原酸
4.8 mg/mL、金丝桃苷 0.7 mg/mL 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2 mL,制
备供试品溶液,按上述高效液相色谱条件测定,计算。结果绿原
酸和金丝桃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14%和 98.21%,RSD分别
为 2.65%和 1.89%。
2.9 样品测定
分别精密称取 8 个产地刺五加叶粗粉各 0.5 g,按上述方
法测定,测定结果见表 1。所测样品绿原酸含量为 0.207%~
4.600%,平均 2.551%(n=8);金丝桃苷含量为0.206%~0.780%,
平均 0.499%(n=8)。其中采自丹东刺五加基地的样品所含绿
原酸及金丝桃苷均较高。
表 1 不同产地刺五加叶中绿原酸和金丝桃苷含量测定结果
产地 采收日期 绿原酸含量(%) 金丝桃苷含量(%)
辽宁丹东刺五加基地 2007 年 6 月 4.600 0.660
辽宁凤城 2007 年 6 月 3.829 0.535
辽宁东港 2007 年 6 月 2.078 0.530
辽宁本溪 2008 年 6 月 0.207 0.206
辽宁恒仁 2008 年 6 月 1.558 0.252
黑龙江小兴安岭 2008 年 6 月 1.686 0.274
江苏南京(六合) 2007 年 6 月 2.282 0.780
江苏南京(溧水) 2007 年 6 月 4.167 0.751
3 讨论
3.1 流动相的优化
比较了不同系统和流动相比例,如乙腈(A)-0.1%磷酸(B)梯
度洗脱(0~50 min,A 的体积分数为 10%~20%;50~86 min,A
的体积分数为 20%~48%;86~135 min,A 的体积分数为 48%~
100%)[1]、甲醇-0.4%磷酸(38∶62)[2]、磷酸溶液的比例经调试磷
酸溶液(13∶87)[3],效果均不够理想。结果甲醇-0.4%磷酸(17∶
83)系统绿原酸和金丝桃苷得到较好分离,且保留时间合适。
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文献报道绿原酸在 327 nm 处有最大吸收[2],金丝桃苷在
257 nm 和 360 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4]。通过试验比较,在 360 nm
处绿原酸和金丝桃苷的峰面积值较理想,故选择 360 nm 为 2
个成分的同一检测波长。
3.3 供试品提取条件的考察
3.3.1 溶剂的选择 有文献报道,采用甲醇超声法提取刺五
加叶中绿原酸和金丝桃苷[5-6],笔者取供试品(凤城)适量,分别
采用水、25%乙醇、50%乙醇、75%乙醇、95%乙醇及 25%甲醇、
50%甲醇、75%甲醇、100%甲醇为提取溶剂进行超声处理,结果
以 50%乙醇超声时绿原酸和金丝桃苷的提取率均为最高,质量
分数分别为3.220%和0.486%;而甲醇超声仅为0.851%和0.351%。
3.3.2 提取时间的选择 以 5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按 15、
30、45 min 不同时间超声处理,药材中绿原酸和金丝桃苷质量
分数分别为 3.48%、3.83%、3.77%和 0.45%、0.54%、0.49%,
结果表明超声 30 min 即能提取完全。
3.3.3 溶剂用量的选择 分别采用 10、20、50 mL 的 50%乙
醇超声 30 min 提取,结果表明,溶剂用量为 20 mL 与 50 mL 时
测得的绿原酸和金丝桃苷的量相差不大,因此选用20 mL提取。
3.4 含量比较
采自丹东刺五加基地的样品中绿原酸含量最高,同时含有
较高量的金丝桃苷,整体质量优于其他产地。南京地区刺五加
叶中金丝桃苷含量略高于东北地区,金丝桃苷含量是否与气候
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0 5 10 15 20 0 5 10 15 20
2009 年 10 月第 16 卷第 10 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43·
·质量标准研究·
慈菇消脂丸中大黄素和大黄酚含量的测定
靳子明,王谨慧,杨少军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慈菇消脂丸中大黄素、大黄酚的含量。方法 采用 Symmetry C18色谱柱
(4.6 mm×150 mm,5.0 µ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85∶15),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423 nm;柱温:
20 ℃。结果 大黄素、大黄酚在 0.25~0.75 µg 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8.0%(RSD=
1.5%)、99.6%(RSD=1.8%)。结论 本方法稳定、简便易行,为慈姑消脂丸的生产提供了质量依据。
关键词:慈菇消脂丸;大黄素;大黄酚;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09)10-0043-02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Emodin and Chrysophanol in Cigu Xiaozhi Pill JIN Zi-ming, WANG Jin-hui,
YANG Shao-ju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su TCM College, Lanzhou 73002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HPL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 of emodin and
chrysophanol in Cigu Xiaozhi pill. Methods The chromatographic procedure was carried out in Symmetry C18
(4.6 mm×150 mm, 5.0 µm) column with methanol-0.1% phosphoric acid (85∶15) as the mobile phase,
flow rate was 0.8 mL/min, column temperature was 20 ˚C, and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423 nm.
Results Emodin and chrysophanol were well separated with other components. The standard curves of
emodin and chrysophanol showed linearity in the range of 0.25~0.75 µg. The average recoveries were
101.35% (RSD=2.26%) and 98.66% (RSD=1.7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sensitive, simple
and accurate, and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modin and chrysophanol in Cigu Xiaozhi pill.
Key words:Cigu Xiaozhi pill;emodin;chrysophanol;HPLC;content determination
大黄素、大黄酚为慈菇消脂丸中决明子、何首乌的主要成
分,该制剂作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内制剂,主要用于脂
肪肝、慢性肝炎和肝纤维化、高脂血症及肥胖患者。多年临床
使用表明该制剂具有良好的消脂化瘀功效。为了更好地控制该
制剂的质量,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大黄
素、大黄酚的含量[1],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 Waters 公司):600 型二元梯度泵
和 996 型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BP210S 电子分析天平
(Sarlorius 公司);SK7200H 超声波清洗器(上海科导超声仪器
有限公司);IEC Micromax 离心机(美国 Thermo Electron 公
司);Delta 320 pH 计(梅特勒-托利多仪器公司)。
基金项目:兰州市科技局发展计划(2005-1-31)
慈菇消脂丸,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剂中心制备(批号
20071110);对照品:大黄素(批号 110756-200110)、大黄酚(批
号 110796-200514),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Symmetry C18 色谱柱(4.6 mm×150 mm,5 µm);流动相为
甲醇-0.1%磷酸溶液(85∶15),流速 0.8 mL/min;检测波长:
423 nm;柱温:20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干燥至恒重的大黄素对照品、大黄酚对照品 10 mg 于
50 mL 量瓶中,精密称重,加甲醇溶解,制成每 1 mL 含大黄酚对
照品、大黄素对照品均为 200 µg 的混合储备液。精密吸取此
储备液,稀释成含大黄素对照品、大黄酚对照品分别为 12.50、
18.75、25.00、31.25、37.50 µg/mL 的对照品系列溶液,备用。
参考文献:
[1] 杨 芳,许重远,李亦蕾,等.RP-HPLC法测定宁心红杞胶囊中金丝桃苷和
绿原酸的含量[J].中国药房,2008,19(9):694-696.
[2] 苏来曼·哈力克,凯赛尔·阿不拉,敏 德.RP-HPLC 测定不同产地不同
采集期天山雪莲中绿原酸和芦丁[J].中草药,2007,38(9):1412-1414.
[3] 向增旭,郭巧生.不同产地金银花的绿原酸含量比较[J].中药材,2007,
30(12):1497-1498.
[4] 赵艳普.HPLC 测定照山白浸膏片中金丝桃苷的含量[J].中成药,2008,
30(3):456-457.
[5] 郑春英,刘松梅,李宏涛,等.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同时检测刺五加中紫
丁香苷及绿原酸的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6):1248-1251.
[6] 郑春英,刘松梅,李宏涛,等.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检测刺五加叶中的芦丁
和金丝桃苷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0):783-800.
(收稿日期:2009-05-21,编辑: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