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双孢蘑菇性亲和性相关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



全 文 :收稿日期:2002-09-16原稿;2002-11-12修改稿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5-01-04)
第一作者现在地址:Box 109 , Laboratory of 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 ,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 ty , 1230 York Avenue ,
New York , NY 10021 , USA
 3)本文通讯作者
 食用菌学报 2002.9(4):1 ~ 8
 Acta Edulis Fungi
文章编号:1005-9873(2002)04-01-08
双孢蘑菇性亲和性相关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
詹才新1 , 2  凌霞芬1  杨家林3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2农业部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 上海 201106;
3 鄂州市卫生专科学校 , 鄂州 436000)
摘 要:以传统的形态 ,生理生化分析和最新的 DCS-PDMA 性亲和性测定方法为基础 , 结合
群体分离分析和 RAPD 技术对来源于同一双孢蘑菇异核体菌株的 12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进
行分析 ,筛选与性亲和性相关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 ,供试的 12 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被
分成两大类性亲和性类型 ,其中一类(A +)包括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B、 C 、 D、 E 、 F 、 G 、H 、 I、
J、 L ,另一类(A-)则仅仅包括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K 和 M , 同时筛选到一个与性亲和性相关的
分子标记 OPA161500 。从而为间接地利用双孢蘑菇本身特有的交配型作标记来指导杂交育种工作
和进一步将其性亲和性基因定位分离克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双孢蘑菇;DCS-PDMA 方法;群体分离分析;性亲和性相关分子标记;杂交育种
中图分类号:S464.110.36    文献标识码:A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是世界上栽培最为广泛的食用菌 ,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
值。2000年 ,世界食用菌的年产量达 250 万吨左右 ,其中双孢蘑菇就占 38%以上[ 1 , 2 , 14] 。然
而 ,有限的高产优质双孢蘑菇菌种严重地阻碍了双孢蘑菇生产的发展 ,虽然菇类遗传育种专家
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是采用常规的杂交育种技术还是很难获得新的优良菌种 ,这主要是由于
双孢蘑菇属二极性次级同宗结合的单因子交配型系统[ 3] ,大多数担孢子是异核可育的 ,不能用
于杂交 ,只有从三孢或四孢担子上获得的单核或同核孢子才能用于杂交。此外 ,双孢蘑菇菌丝
细胞呈多核状态 ,缺乏锁状联合 ,这就造成了鉴定单核体或同核体间杂交的困难 ,常常盲目地
进行杂交 ,严重阻碍了杂交育种工作的进行。于是 ,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大量的标记来指导杂交
育种 ,如营养缺陷型标记 、抗性标记 、同工酶标记 、可育性标记和 RFLP 标记[ 4 , 5] 。这些标记
各自又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因为所有这些标记都不是双孢蘑菇本身所特有的 。双孢蘑菇的
交配型系统相当复杂 ,它既不同于异宗结合的香菇(Lent inula edodes)和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具有明确区分的交配型因子;也不同于初级同宗结合的草菇 (Volvariel la
volvacea),缺乏可识别的交配型因子。尽管它具有二极性(A + A -)交配型特点 ,但又不符合
二极性交配型的亲和性规律 ,其平均杂交率只有 22%,因而不能将性亲和性因子(交配型控制
DOI :10.16488/j.cnki.1005-9873.2002.04.001
因子)作为标记应用于杂交育种。如果要充分地利用双孢蘑菇本身性亲和性因子的亲和规律 ,
只有寻找与其性亲和性因子相关的分子标记 ,才能有效地指导杂交育种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提供的 176号双孢蘑菇异核体菌株(本研究中
其编号为 A)和我们利用该双孢蘑菇异核体菌株经过原生质体同核化和栽培出菇验证后所获
得的 12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其编号分别为 B 、C 、D 、E 、 F 、G 、H 、 I 、J 、K 、 L 、M)。
1.2 供试培养基
1.2.1 完全合成培养基(CYM)、 PDA和发酵草料培养基 培养基配制见参考文献[ 1] 。
1.2.2 马铃薯半合成培养基(PDMA:Potato Dextrose Maltose Agar) 每升 PDA中加 2g麦芽
糖。
1.2.3 DCS 培养基(Di luted CYM plus Spawn Medium Extract) 稀释的含有菌丝体发酵料
浸提液的完全合成培养基:葡萄糖 20g , 蛋白胨 2g ,酵母膏 2g ,磷酸二氢钾 0.46g ,磷酸氢二钾
1g ,硫酸镁 0.5g ,菌丝体发酵料浸提液 200mL ,琼脂 20g ,蒸馏水 800mL。
称取 5g 完全长满双孢蘑菇菌丝的发酵料 ,剪成约 2 ~ 3cm 长小段 ,置于匀浆器中 ,加入
500mL 蒸馏水 ,匀浆 10min ,用双层纱布过滤 ,滤液就是菌丝体发酵料浸提液 。
1.3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菌落形态观察及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按照常规方法进行 ,见参考文献[ 6] 。
1.4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性测定[ 1]
将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菌丝转接于含有 PDMA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于 25℃培养 10d
后 ,取直径约 1cm 的圆形菌丝块 ,转接于新的含有羧甲基纤维素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央 ,于 25℃
培养室中培养 , 15d后染色 ,测量透明圈直径 。重复三次 ,以其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一般以羧
甲基纤维素酶的相对活性来表示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的大小 ,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相对活性
是透明圈半径(菌丝分解羧甲基纤维素的实际量)与菌丝培养天数之比。详见参考文献[ 1] 。
1.5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性亲和性测定[ 7]
采用 DCS-PDMA 法测定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性亲和性。
1.5.1 活化 将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菌丝转接于含 PDMA培养基的试管中 ,于 25℃培
养 10d后 ,再转接于含有 DCS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于 25℃培养室中再培养 15d。
1.5.2 配对测试 分别从配对的两亲本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菌丝前沿区域取小的方形菌
丝块 ,转接于同一新的含有 DCS 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两者相距约 3cm ,置于 25℃培养室中培养
20d左右 ,配对的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菌丝前沿会彼此生长在一起 ,形成菌丝相互作用区
域。
1.5.3 转接观察 从菌丝相互作用区域取长方形菌丝块置于新的含 DCS 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间 ,同时从配对的两亲本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菌丝未相互作用区域取小的方形菌丝块置于
它的两边 ,两两间相距约 2cm;此外 ,从菌丝相互作用区域另取长方形菌丝块转接于另一新的
含 DCS 培养基的培养皿中间 ,然后置于 25℃培养室中培养 ,20d后观察并记录转接结果 。
1.6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可育性测定
2 食 用 菌 学 报                 9 卷
将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自交或杂交后相互作用区域的菌丝块接于含有 PDA 培养
基的试管中 ,于 25℃下培养约 10d后再转接于盛有粪草料培养基的菌种瓶中 ,继续于 25℃培
养室培养 20d左右 ,待菌丝长满瓶后 ,直接覆土出菇。
1.7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群体分离分析和性亲和性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 8 , 9]
随机选择同一类群中 5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基因组 DNA ,等量混合作为模板进行
群体分离分析。当不同类群间存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时 ,再利用同一引物对不同类群中的
每一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基因组 DNA进行扩增反应 ,从而进一步证实这个标记的存
在以及它是否与性亲和性相关 。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菌落形态
在PDMA培养基上 ,双孢蘑菇异核体菌株的菌丝体生长旺盛 ,菌丝贴生 ,有菌索 ,基内菌
丝较发达 。而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菌丝纤细 ,长势缓慢且为有限生长 ,菌落形态各不
相同 ,其中一部分菌丝贴生 ,基内菌丝较多 ,菌落往往呈暗褐色或淡黄色;另一部分菌丝呈绒毛
状 ,菌落呈粉红色。
2.2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菌丝生长速度
在 PDMA培养基上 ,供试的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中菌丝生长最快的是不育同核原生质
体个体 E ,其菌丝生长速度为 0.852mm d;而最慢的则是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F ,其菌丝生
长速度仅为 0.539mm d。但与其异核体菌株相比 ,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菌丝生长速度要
慢得多 ,其异核体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为 1.642mm d(表 1)。这一结果也说明 ,双孢蘑菇在自
然界的进化过程中 ,生长缓慢的不育同核体难以成活而被逐渐淘汰 ,只有那些生长旺盛的可育
异核体才被保留下来 ,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
表 1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菌丝生长速度
Table 1 Mycel ium growth rate of the sterile homokaryotic protoplast isolates tested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编号
No.of the sterile
homokaryotic
protoplast
isolates tested
菌丝生长速度
Mycelium
grow th rate(mm d)
与菌株 A的菌丝生长速度比
Rat io of mycelium
grow th rate
compared with
that of strain A(%)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编号
No.of the sterile
homokaryotic
protoplast
isolates tested
菌丝生长速度
Mycelium
grow th rate(mm d)
与菌株 A的菌丝生长速度比
Ratio of mycelium
grow th rate
compared w ith
that of strain A(%)
A 1.642 H 0.636 37.456
B 0.829 48.822 I 0.594 34.982
C 0.571 33.628 J 0.688 40.518
D 0.689 41.107 K 0.604 35.571
E 0.852 50.177 L 0.766 45.112
F 0.539 31.743 M 0.555 32.686
G 0.708 41.696
2.3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性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 CMC 酶活性大小见表 2。供试的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间的 CMC 酶活性变化较大 ,相对于其亲本异核体菌株 A 的 CMC 酶活性的百分比也各不相
同 ,其变化范围在 29.23%~ 78.69%之间 。其中 ,最低的为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K ,最高的
为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B ,但大多数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 CMC酶活性相对于其亲本异
核体菌株 CMC酶活性的百分比都超过 60%,仅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K和 M 的低于 60%。
34 期          詹才新等:双孢蘑菇性亲和性相关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
如果以 60%为标准 ,则供试的 12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大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不育
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B 、C 、D、E 、F 、G 、H、 I 、J 、 L ,另一类为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K和 M 。
表 2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 CMC酶活性
Table 2 CMC enzyme activity of the sterile homokaryotic protoplast isolates tested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编号
No.of the sterile
homokaryotic
protoplast
isolates tested
CMC-Na 透明圈直径
The diameter of CMC-Na clear ci rcle (cm)
试验 1
Experiment 1
试验 2
Experiment 2
试验 3
Experiment 3
三次试验的平均值
Average of
three experiments
CMC酶相对活性
Relative
act ivi ty of
CMC enzyme(cm d)
与菌株A 的
CMC酶活性比
Ratio of CMC
enzyme act ivi ty
compared w ith
that of s train A(%)
A 5.90 6.75 6.34 6.33 0.096
B 5.00 4.95 4.99 4.98 0.075 78.67
C 4.00 4.10 4.05 4.05 0.061 63.98
D 4.65 4.25 4.45 4.45 0.067 70.30
E 4.50 4.55 4.54 4.53 0.069 71.56
F 4.25 4.60 4.44 4.43 0.067 69.98
G 4.60 4.20 4.40 4.40 0.067 69.51
H 4.50 4.40 4.45 4.45 0.067 70.31
I 4.10 4.25 4.19 4.18 0.063 66.03
J 4.20 4.20 4.20 4.20 0.064 66.35
K 1.90 1.80 1.85 1.85 0.028 29.23
L 4.35 4.00 4.19 4.18 0.063 66.03
M 3.55 3.75 3.65 3.65 0.055 57.66
2.4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性亲和性测定
利用 DCS-PDMA法测定供试双孢蘑菇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性亲和性时 ,发现两两
配对的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在性亲和性因子的控制下 ,菌丝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使其在相互
作用区域的菌落形态 、菌丝生长速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从而影响其可育性 。供试双孢
蘑菇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性亲和性测定结果可分为两大类 。
2.4.1 性亲和性类型 性亲和性类型 I:在相
互作用区域的菌落形态和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不
同于配对的两个亲本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
将配对亲本及其相互作用区域的菌丝块同时转
接于 DCS培养基 ,其相互作用区域的菌丝生长
速度明显高于配对的两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
体(图 1);性亲和性类型 II:在相互作用区域只
形成一个明显不同于两配对亲本不育同核原生
质体个体菌落形态的新菌落而菌丝生长速度并
无明显的区别。将配对亲本及其相互作用区域
的菌丝块同时转接于 DCS培养基 ,其相互作用
图 1 性亲和性类型 I
Fig.1 Type I of sexual compatibil ity
区域的菌丝形成了形态上明显不同于配对亲本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新菌落(图 2)。
2.4.2 性不亲和性类型 性不亲和性类型 I:将相互作用区域的菌丝块转接于 DCS 培养基 ,
在相互作用区域形成明显的栅栏带(图 3);性不亲和性类型 II:将配对亲本及其相互作用区域
的菌丝块转接于 DCS培养基 ,其相互作用区域两两配对的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菌丝彼此
生长在一起 ,没有形成明显的栅栏带和形态不同的新菌落(图 4)。详细结果见表 3。
根据性亲和性反应的基本原理 ,只有性亲和性类型不同的两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相
4 食 用 菌 学 报                 9 卷
互配对时 ,相互作用区域的菌丝体之间才能发生性亲和性反应 ,从而形成子实体;而性亲和性
类型相同的两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相互配对时 ,相互作用区域的菌丝体之间就不会发生
性亲和性反应 ,也不能形成子实体 。据此可将供试的 12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划分为两大
类性亲和性类型 ,其中一类(A +)含有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B 、C 、D 、E 、F 、G 、H 、 I 、J 、 L ;
另一类(A-)仅含有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K和 M 。
图 2 性亲和性类型Ⅱ
Fig.2 Type Ⅱ of sexual compatibility
图 3 性不亲和性类型 I
Fig.3 Type I of sexual incompatibil ity
图 4 性不亲和性类型Ⅱ
Fig.1 Type Ⅱ of sexual incompatibili ty
2.5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可育性测定
测定可育性时 ,先将两大类性亲和性类型内的每一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分别进行类
内和类间的相互配对杂交和自交 ,然后栽培出菇 ,记录子实体形成情况。结果发现 ,在性不亲
和性类型中 ,无论是性不亲和性类型 I还是性不亲和性类型 I I ,各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间
54 期          詹才新等:双孢蘑菇性亲和性相关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
相互作用区域的菌丝体均不能出菇;只有性亲和性类型 I中的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H 和 M
间相互作用区域的菌丝体能出菇 ,性亲和性类型 II 中的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间相互作用区
域的菌丝体则不能出菇。这说明 ,在性亲和性类型中 ,只有部分是完全性亲和的 ,能调控菌丝
体从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 ,最终形成子实体;另一部分是不完全性亲和的 ,不能形成子实体 。
表 3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性亲和性1)
Table 3 The sexual compatibili ty of the sterile homokaryotic protoplast isolates tested1)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编号
No.of the sterile homokaryot ic
protoplast isolates tested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编号
No.of the sterile homokaryotic protoplast isolates tested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B -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
D # - - # - # # - - + - +
E # - # - - - # - # # - #
F - - - - - - - - - + - +
G #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I - - - - - - # - - + - +
J - - - # - - # - - + - +
K + + + # + + + + + - # -
L -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
1)  ++表示性亲和性类型 I , +表示性亲和性类型 II , #表示性不亲和性类型 I , -表示性不亲和性类型 II
1) ++indicates the type I of sexual com patibility , +indicates the type II of sexual compatibilit y , #indicates the type I of
sexual incompat ibili ty , -indicates the type II of sexual incompat ibili ty
Mm :分子量标记 , CK:空白对照 , *为 OPA161500  Mm:molecular marker , CK:negative cont rol;* means OPA161500
图 5 随机引物OPA16对供试的 12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扩增产物
Fig.5 Amplification products of random primer OPA16 from genomic DNA of 12 sterile homokaryotic protoplast isolates
2.6 供试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群体分离分析和性亲和性相关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
综合前面对供试的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菌落形态观察 ,菌丝生长速度 、CMC酶活性测
定 ,以及性亲和性和可育性的测定 ,将供试的 12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大致分为两大类群:
第一大类群包括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B 、C 、D 、E 、 F 、G 、H 、 I 、J 、 L;第二大类群则仅包括
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K和 M 。这和前面所分的两大类性亲和性类型相一致 。
6 食 用 菌 学 报                 9 卷
以两大类群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基因组 DNA 作为模板 ,采用常规的 RAPD 分析技
术对其进行扩增 。结果发现 ,用美国 OPERON 公司出品的随机引物试剂盒 A 中的 20个随机
引物进行扩增时 ,除了引物 OPA06外 ,其他引物均能扩增出 DNA 片段 ,但只有用随机引物
OPA16进行扩增时 ,两大类群之间才存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紧接着再分别以这两大类群
中所有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基因组 DNA 作模板 ,用相同的随机引物OPA16进行扩增 ,结
果只有第二大类群中的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K和 M 能扩增出 1.5kb的 DNA片段 ,而第一
大类群中的所有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则不能扩增出此片段(图 5)。此外 ,由于两大类群和
两大类性亲和性类型是一致的 ,所以初步认为这个 1.5kb 的 DNA 片段是一个同性亲和性相
关的分子标记(OPA161500)。与此同时 ,我们也初步发现此分子标记 OPA161500可能是与性亲
和性控制基因(A -)共分离的。
3 讨论
3.1 双孢蘑菇属于单因子次级同宗结合一类的生活史 ,配对杂交是受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遗
传物质控制的 ,且菌丝细胞呈多核状态 ,缺乏锁状联合 ,一直难于有效地测定配对杂交亲本的
性亲和性 ,以及利用性亲和性因子的亲和性规律有目的地指导杂交育种工作 。我们依据双孢
蘑菇异核体菌株与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在菌落形态 、菌丝生长速度和可育性等方面所存在
的差异 ,提供与自然环境相似的条件 ,在配制用于配对杂交的培养基时加入了双孢磨菇菌丝体
浸提液 ,建立了一套测定双孢蘑菇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性亲和性的 DCS-PDMA方法 。在
利用此方法测定双孢蘑菇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性亲和性时 ,发现虽然能将它们划分为性
亲和性类型和性不亲和性类型 ,但在进行栽培出菇试验时 ,性亲和性类型中只有部分个体在相
互配对杂交后能结实出菇 ,说明这一部分个体之间的性亲和性是完全的 ,它们能控制配对杂交
后的菌丝体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 ,进而结实出菇;而另一部分个体之间的性亲和性则是
不完全的 ,或者只存在体细胞亲和而不存在性亲和 ,所以不能结实出菇。这进一步说明双孢蘑
菇交配型系统的复杂性。
3.2 双孢蘑菇的性亲和性因子在其子实体形成和杂交育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
然寻找与重要基因相关的 RAPD标记技术在植物分子生物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0] ,但是这
种技术在真菌中的应用却不普遍[ 11] 。本研究以传统的形态观察 、生理生化分析为基础 ,结合
最新的测定性亲和性的 DCS-PDMA 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筛选同性亲和性相关的分子
标记 ,由于所用的随机引物和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的数量不够多 ,所以仅初步筛选到一个与
双孢蘑菇性亲和性因子相关的 RAPD标记 OPA161500 。
3.3 此外 ,双孢蘑菇的菌落形态与产量和质量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不同双孢蘑菇菌株
之间也存在差异[ 12 , 13] ,为了尽量减少这种差异 ,应选择来源于同一双孢蘑菇异核体菌株的不
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作材料。在本研究中 ,非常幸运的是从有限的来源于同一双孢蘑菇异核
体菌株的 12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中寻找到了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 H 和 M ,它们配对
杂交后能结实出菇 ,从而在双孢蘑菇中完成了从异核体到不同性亲和性的不育同核体再到异
核体的整个性过程 ,这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基础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
不断发展 ,双孢蘑菇的杂交育种工作将从传统的杂交转换到分子水平上的杂交 。同时 ,控制性
亲和性因子的基因将会被克隆 ,并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双孢蘑菇性亲和性因子的亲和规
74 期          詹才新等:双孢蘑菇性亲和性相关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
律 ,建立双孢蘑菇的转化系统 ,克服杂交时交配的性不亲和性 ,以便高效地改良双孢蘑菇菌种 ,
将双孢蘑菇生产推上一个新台阶[ 14 , 15] 。
参 考 文 献
[ 1 ] 杨新美.中国食用菌栽培学[ M]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86.247~ 250.
[ 2 ] Chang S.Mushroo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C] .In:Rose DJ (ed)Mush-
room biology and mushroom products.P 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University Park ,
Pennsylvania , Penn State Univ., 1996.1 ~ 10.[ 3 ] Raper CA , Miller RE , Raper JR.Genetic analysis of the life cycle of Agaricus bisporus [ J] .Mycologia ,
1972 , 64:1088 ~ 1117.
[ 4 ] May B , Royse DJ.Confirmation o f crosses between lines of Agaricus brunnescens by isozyme analy sis[ J] .Ex-
perimental Mycology , 1982 , 6:283 ~ 292.
[ 5 ] Castle AJ , Horgen PA , Anderson JB.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in the mushroom Agaricus
brunnescens and Agaricus bitorquis [ J] .Appl Environ M icrobiol , 1987 , 53:816 ~ 822.[ 6 ] 马爱民 ,贺冬梅 , 潘迎捷.双孢蘑菇同核原生质体育种技术研究[ J] .食用菌学报 , 1995 , 2(3〕:1~ 5.
[ 7 ] Zhan Caixin.Determination of sexual compatibility by DCS-PDMA method in Agaricus bisporus [ R] .China
-Jap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ycology.Wuhan , China , 1997.50 ~ 51.
[ 8 ] Zhan Caixin , Zhu Lanbao , Yang Xinmei.Distinguishing strains of Flammulina velutipes with RAPD[ J] .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1995 , 14(3):253 ~ 258.[ 9 ] Michelmore RW , Paran I , Kesseli RV.Identification of markers linked to resistance genes by bulked seg-
regant analysis:a rapid method to detect markers in specific genome regions by using segrega ting populations
[ J] .P roc Natl Acad Sci USA , 1991 , 88:9828~ 9832.
[ 10] Paran I , Michelmore RW.Development of reliable PCR-based markers linked to dow ny mildew resistance
genes in let tuce[ J] .Theor Appl Genet , 1993 , 85:985~ 993.
[ 11] Judelson HS , Spielman LJ , Sha ttock R.Mapping non-mendelian segregation of ma ting-ty pe loci in the Oo-
mycete, Phytophthora infestans[ J] .Genetics , 1995 , 141:503 ~ 512.
[ 12] 詹才新 ,张引芳 , 凌霞芬 ,等.中国主栽双孢蘑菇菌株的 DNA 多态性[ J] .食用菌学报 , 1998 , 5(2):1 ~ 7.
[ 13] 詹才新 ,凌霞芬.双孢蘑菇菌落形态和产质量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J] .食用菌学报 , 1997 , 4(3):7 ~ 12.[ 14] Kothe E.Mating-type genes for basidiomycete strain improvement in mushroom farming[ J] .Appl M icrobiol
Biotechnol , 2001 , 56:602~ 612.
[ 15] Stoop JMH , Mooibroek H.Advances in genetic analysis and bio technology of the cultivated button mushroom ,
Agaricus bisporus [ J] .Appl M icrobio l Bio technol , 1999 , 52:474 ~ 483.
Primary Screening of Molecular Markers Related to
Sexual Compatibility in Agaricus bisporus
ZHAN Cai-xin1 , 2 LIN Xia-feng1 YANG Jia-lin3
(1 Edible Fungi Institute ,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Shanghai;
2Key Labo ratory of Edible Fungus Genetics and Breeding , Ministry o f Agriculture , P.R.China 201106;
3 Ezhou Medical School , Ezhou 436000)
Abstract:12 sterile homokaryotic protoplast isolates from the same heterokaryo tic strain of Agaricus bisporus
w 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A molecular marker OPA161500 related to sexual compatibility w as found using bulk seg-
regation analy sis and RAP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new est DCS-PDMA method and the traditional analysis
of the mo rphological , phy siolog 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garicus bisporu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2 sterile homokary tic protoplast isolates tested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A+ included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L;group A- w as made of K and M.Therefore , a solid foundation was established for Agaricus
bisporus breeding through indirectly using its mating-ty pe as marker fo r further loca tion , isolation and cloning of its
sexual compatibility gene.
Key words:Agaricus bisporus;DCS-PDMA method;Bulk segregation analysis;Molecular marker of sexual
compatibility;Cross breeding
8 食 用 菌 学 报                 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