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薜荔榕小蜂的营养成分研究



全 文 :文章编号:1008 —9632(1999)04—0013 —02
薜荔榕小蜂的营养成分研究
陈友铃 ,吴文珊 ,方玉霖 ,江剑平
(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福州 350007)
摘 要:分析了薜荔榕小蜂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 18.31%,氨基酸含量为 18.13%,粗脂肪
含量为 7.63%,总黄酮含量为 2.78%,维生素 E含量为 49.61mg/100g 。人体所需的矿质元素也比较丰富 。
关键词:薜荔榕小蜂;营养成分;营养保健价值
中图分类号:Q969·545·6     文献标识码:A
  桑科榕属(Ficus)植物都有隐头花序 ,其瘿花中栖生
着榕小蜂科(Agaonidae)昆虫。榕属植物的隐头花序为
榕小蜂的生存提供食物和场所 ,榕小蜂为榕属植物传粉
而效力 ,与薜荔共生的薜荔榕小蜂(Blastophaga pum ilae
Hil l)属膜翅目(Hymenoptera)榕小蜂科。薜荔(Ficus
pum ila L .)广泛分布江南各省区 ,雌雄异株 ,雌株结实瘦
果主要含有果胶 ,因同时含有一种特殊的果胶酯酶使其
在冷水中无需添加其它物质即可结冻。薜荔果冻制作方
便 ,清爽可口 ,为人类食用已久 ,而薜荔雌花需榕小蜂授
粉方可结实 。观察 1只小蜂可带 5千至 1万颗花粉粒 ,
一个雌隐头花序只要钻进一只蜂就足够给所有的雌花传
粉了 ,而一个老熟的雄瘿花序中有 1200—3000只蜂及一
定配比(雌雄比约 3—4∶1)的雄蜂[ 1] ,我们在研究小蜂授
粉生态的同时 ,还必需研究小蜂的成分 ,以便确定在栽培
时雌雄株种植配比。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将来开发的可能性 ,我们在薜荔
榕小蜂即将出飞前采摘薜荔瘿花序 ,剖开隐头果将薜荔
榕小蜂连同瘿花子房一起取出(薜荔榕小蜂与瘿花子房
干重比 1∶2.5 ,湿重比 1∶3.3)40℃条件下烘干 ,粉碎 ,过
40目筛 。
1.2 测定方法
水分的测定用常压烘干法(105℃);粗灰分的测定用
重量法;粗蛋白的测定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粗脂肪的测
定用索氏提取法;总糖 、还原糖的测定用斐林试剂法;维
生素的测定用高压液相色谱仪定量分析;氨基酸的测定
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日立 835—50型)测定 ,样品用水
解法处理 ,色氨酸用(MPS —5000型)多用分光光度计测
定;矿质元素的测定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脂肪酸
的测定用气相色谱法;总黄酮的测定 ,聚酰胺吸附———硝
酸铝显色法。
2 结果与分析
表 1 、表 3 显示薜荔榕小蜂蛋白质含量 18.31%,含
氨基酸 18.13%,其中包括人体所需的 8 种氨基酸 , E/T
比值为 36.35 ,该数字接近理想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
应达到氨基酸总量的 40%的要求[ 2] 。从表 4可知薜荔
榕小蜂样品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 1973 年
FAO提出的模式 。表 1 、表 2显示 ,薜荔榕小蜂含脂肪
7.63%,脂肪酸主要成分 6种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量
的 75.9%。表 4显示。样品维生素 E的含量较高 ,而维
生素 E 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 ,在生物体内作为抗氧化
剂 ,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表 5显示 ,样品矿质元素丰
富 ,具有高 K 低 Na ,含 Ca丰富的特点 。具有抑制过氧
化反应 ,可消除自由基 ,有抗癌作用的硒元素在薜荔榕小
蜂样品中高达 80μg/100g 。表 6显示重金属 Pb 、Cd 、Hg 、
As的含量低微。
表 1 薜荔榕小蜂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干重)(%)
水分 粗灰分 粗蛋白 粗脂肪 总糖 还原糖 总黄酮
62.9 3.59 18.31 7.63 11.12 7.22 2.78
表 2 薜荔榕小蜂脂肪酸的组成和相对含量(%)
肉豆蔻酸 棕榈酸 硬脂酸 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 其它
0.5 12.6 5.6 55.4 6.7 13.8 5.4
表 5 薜荔榕小蜂的维生素含量(mg/ 100g)
维生素 C 维生素 E 胡萝卜素 维生素 A
12.75 49.61 0.087 —
13
第 16卷第 4期
1999年 8月             
生 物 学 杂 志
JOU RNAL OF BIOLOGY
            VO1.16 NO .4
August ,1999
收稿日期:1999—06—16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课题号 9810011)
表 3 薜荔榕小蜂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
氨基酸 含量(%) 氨基酸 含量(%) 氨基酸 含量(%) 氨基酸 含量(%)
门冬氨酸 Asp 2.07 亮氨酸 Leu 1.28 丙氨酸 Ala 1.34 精氨酸 Arg 0.90
苏氨酸 Thr 0.77 酪氨酸 Tyr 0.71 胱氨酸 Cys 0.31 脯氨酸 P ro 0.55
丝氨酸 Ser 1.00 苯丙氨酸 Phe 0.65 缬氨酸 Va 1.00 色氨酸 Trp 0.14
谷氨酸 Glu 3.22 赖氨酸 Lys 1.09 蛋氨酸 Met 0.71 必需氨基酸 6.59
甘氨酸 Gly 0.93 组氨酸 His 0.51 异亮氨酸 Ile 0.95 总氨基酸 18.13
表 4 薜荔榕小蜂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与 FAO/WHO的建议模式比较(mg/g 蛋白质)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蛋氨酸+胱氨酸 赖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缬氨酸 苯丙氨酸+酪氨酸 合计
模 式 40.0 70.0 35.0 55.0 40.0 10.0 50.0 60.0 360.0
榕小蜂 51.9 69.9 55.7 59.5 42.1 7.7 54.6 74.3 415.7
表 6 薜荔榕小蜂矿质元素的含量(mg/ 100g)
K Na Ca Mg P Fe Zn Cu Mn Al Si Pb Cd Hg As Se
624 40.8 126 86.2 648 7.83 4.65 0.82 1.13 6.57 57.8 0.13 0.06 0.01 0.03 0.08
3 讨论
薜荔榕小蜂不仅蛋白质含量高 ,其氨基酸组成也较
为合理 ,接近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订的蛋白质中
氨基酸比例模式 。据报道 ,人类食用昆虫的历史已久 ,昆
虫蛋白质消化率高 ,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在墨西哥 、泰国
等许多国家的人们将昆虫食品做为蛋白质 、维生素的补
充食品[ 3 ,4] 。薜荔榕小蜂干粉的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的
含量与其它食用昆虫比较[ 4]显得较低 ,这可能与样品中
含有薜荔瘿花子房有关。与其它食用昆虫相似的是薜荔
榕小蜂蛋白质中主要的限制氨基酸是色氨酸 ,而赖氨酸
和蛋氨酸的氨基酸成份较高。常规食物中最主要的限制
氨基酸为赖氨酸和蛋氨酸 ,前者在谷物蛋白质和其它一
些植物蛋白质中含量较少 ,为其第一限制氨基酸 ,后者在
大豆 、花生 、牛奶和肉类蛋白质中相对不足 ,为此类食品
中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因此 ,把昆虫作为食品与常规食
品混合食用 ,由于其必需氨基酸可互为补充而最富营养 。
另外 ,近年研究颇热的黄酮类化合物 ,因其具有较强的生
理活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 而薜荔榕小蜂含总黄酮
2.78%,其具体成分以及是否具生理活性还有待深入研
究 。
本文研究结果初步认为:薜荔榕小蜂营养丰富 ,具有
良好的营养保健价值 ,如能按国家有关评审要求深入研
究 ,结果又符合卫生部规定标准。它有可能成为一种新
的食物资源而造福于人类。野生薜荔的雄瘿花多于雌
株 ,薜荔榕小蜂除了为薜荔的繁荣及自身和延续担负使
命外 ,有望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
参考文献:
[ 1]马炜梁 ,吴翔.生态学报[ J].1989 , 9(1):9—14.
[ 2] Join FAO/WHO Ad Hoc Expert Committee(1973).WHO Tech
Rep.Ser.No.522.FAO Nutritio n Meeting Rep.Ser , No.5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ra FAO Rome.
[ 3]邢湘臣.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J] .1991(2):54.
[ 4]文礼章.昆虫知识[ J] .1998 , 35(1):58—61.
A study on nutritive composition of Blastophaga pum ilae Hill
CHEN You-ling , WU Wen-shan , FANG Yu-lin , JIANG Jian-ping
(Bioengineering College ,Fujian Teachers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mainly dealt with the nutrient contents in B lastophaga pumilae Hill for the first time.The re-
sult show ed that i t contained protein 18.31%, total hydroly zed amino acids 18.13%, crude oil 7.63%, total f lavonoides 2.
78%, vitamin E 49.61mg/100g.Contents of mineral elemants were rich.
Key words:Blastophaga pum ilae Hill;nutrit ional component;health-protecting value
14
第 16卷第 4期
1999年 8月             
生 物 学 杂 志
JOU RNAL OF BIOLOGY
            VO1.16 NO .4
August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