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双孢蘑菇覆土层有益微生物消长规律



全 文 :收稿日期:2000-11-17初稿;2001-01-15修改稿
 食用菌学报 2001.8(2):50~ 52
 Acta Edulis Fungi
双孢蘑菇覆土层有益微生物消长规律
杜爱玲1 王进涛1 陈立国2 杨新美2
(1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洛阳 471003;
2华中农业大学 , 武汉 430070)
摘 要 将土样制备成稀释液 , 采用平板涂布培养法 , 分析双孢蘑菇覆土期 、充分发菌期 、原
基形成期 、采收前和采收后 2d 5 个时期土样中几种有益微生物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 原基形成
前和采收后 ,乳白色芽孢杆菌(Bacillus)、固氮菌(Azotobacter)和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数量增
加;链霉菌(S treptomyces)数量增减比较平缓;而土灰色芽孢杆菌的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双孢蘑菇;覆土层;有益微生物;消长规律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不覆土则不出菇 ,覆土是双孢蘑菇子实体形成的必要条件 。
覆土中的各种微生物影响着蘑菇的生长发育 ,其影响程度因种而异〔1〕。一些微生物抑制蘑菇
生长 ,或引起病害 ,但有些微生物对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
作用〔2~ 3〕 。本试验分析了 5种有益微生物在覆土中的消长规律 ,以探讨覆土中的微生物与双
孢蘑菇生长的相互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有益微生物的筛选
按菌落形态特征及其出现的机率选择 17种从双孢蘑菇覆土层中分离的细菌 、固氮菌和放
线菌 ,与双孢蘑菇菌丝混合培养 ,并经出菇试验 ,最后确定 5种对双孢蘑菇生长发育有益的微
生物作为试验对象。
1.2 有益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根据文献〔4 ~ 6〕将试验微生物菌株鉴定到属 。
1.3 覆土方法
采用肥沃菜园土和工业粉煤灰的混合物为覆土材料 ,甲醛熏蒸消毒 ,覆土厚 3.5cm 。
1.4 栽培方式
采用 25cm×45cm 塑料袋袋栽 。培养料发酵后装袋 , 2端接种 ,菌丝基本满袋后覆土 ,期
间按常规方法管理。
1.5 取样时期
分别于双孢蘑菇覆土期 、充分发菌期 、原基形成期 、采收期和采收后 2d 5个时期取土样 。
1.6 微生物数量的统计方法
DOI :10.16488/j.cnki.1005-9873.2001.02.012
将土样制成稀释液 ,采用平板涂布分离法 ,分离已鉴定的乳白色芽孢杆菌(Baci llus)、土灰
色芽孢杆菌(Bacil lus)、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固氮菌(Azotobacter)和链霉菌(S trepto-
myces),并统计菌落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益微生物的鉴定
经初步鉴定 ,5个对蘑菇生长发育有刺激作用的有益微生物菌株分别属于 4个属。
2.1.1 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菌落圆形 、光滑 、灰白 ,菌体短杆状 ,无芽孢 ,革兰氏阴性 ,无荚膜 ,有鞭毛 ,鞭毛极生 ,过氧
化氢酶和氧化酶反应均为阳性 ,葡萄糖氧化发酵反应为氧化型。
2.1.2 芽孢杆菌属(Bacillus)
2.1.2.1 土灰色芽孢杆菌 菌落圆形 、光滑 、土灰色 ,菌体细杆状 ,有芽孢 ,革兰氏阳性 ,无荚
膜 ,有鞭毛 ,鞭毛极生 ,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
2.1.2.2 乳白色芽孢杆菌 菌落圆形 、光滑 、乳白色 ,菌体长杆状 ,有芽孢 ,革兰氏阳性 ,无荚
膜 ,无鞭毛 ,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
2.1.3 固氮菌属(Azotobacter)
菌落圆形 、光滑 、近无色 ,菌体粗短杆状 ,革兰氏阴性 ,有荚膜 、孢囊 、鞭毛 ,鞭毛周生 ,过氧
化氢酶反应阳性 。
2.1.4 链霉菌属(S treptomyces)
菌落灰白色 、致密 、放射状 ,基内菌丝无分隔 、无菌核 、无孢器 ,孢子丝长链 、直或波曲状。
2.2 有益微生物在覆土层中的消长规律
长满菌丝的培养料覆土后 ,土灰色芽孢杆菌 、乳白色芽孢杆菌 、假单胞杆菌 、固氮菌和链霉
菌在覆土中随蘑菇的生长发育表现出一定的消长规律 ,其中土灰色芽孢杆菌数量呈缓慢下降
趋势 ,每克土中 ,其数量由覆土时的 1.26×107 个下降到蘑菇采收后的 2.51×105 个;而链霉
菌在充分发菌时达到每克土 3.02×104个 ,采收前达到每克土 3.63×104个 ,总的变化趋势比
较平缓。固氮菌 、假单胞杆菌和乳白色芽孢杆菌在菌丝长满覆土层后数量迅猛上升 ,于原基形
成时达到第 1个高峰 ,以后又迅速下降 ,蘑菇采收前是一个低谷 ,蘑菇采收后数量再次迅猛增
加 ,出现第 2个高峰 ,数量最多 。
表 1 双孢蘑菇不同生长期每克覆土中的微生物菌落数
Table 1 Microbe colony numbers in the casing soil at different growing stages of A.bisporus
微生物
Microbes
覆土期
Casing stage
充分发菌期
Full spaw n-
run stage
原基形成期
Primodium
formation stage
采收前
Before
harvest
采收后 2天
2 days
after harvest
土灰色芽孢杆菌 Ashy Baci l lus 1.26×107 7.24×106 6.31×106 2.51×106 2.51×105
乳白色芽孢杆菌 Milky Bacil lus 1.62×105 3.47×105 2.00×106 1.59×105 7.94×108
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6.31×104 1.35×105 4.79×105 1.26×105 2×107
固氮菌 Azotobacter 4.47×104 6.31×104 2.24×106 5.01×105 1.26×107
链霉菌 Streptomyces 2.82×104 3.02×104 2.46×104 3.63×104 2.4×104
512 期           杜爱岭等:双孢蘑菇覆土层有益微生物消长规律
3 讨论
3.1 土壤中微生物种类繁多 ,生物量大 ,其中一些微生物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
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本试验筛选的这类有益微生物有芽孢杆菌 、假单胞杆菌 、固氮菌和链
霉菌 。
3.2 有益微生物在覆土层中随蘑菇的生长发育表现出一定的消长规律 ,其中固氮菌 、假单孢
杆菌和乳白色芽孢杆菌随着覆土材料与长满菌丝的培养料的接触 ,数量迅速增加 ,至原基形成
前和蘑菇采收后 2d达到高峰 。这说明覆土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存在某种选择机制 ,这种机制
与蘑菇的生长发育有关。蘑菇菌丝的生长发育及其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是否影响覆土层微生
物的数量和组成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3 从以前的试验得知 ,覆土层中微生物数量和组成的变化与蘑菇生长特性 ,如原基发生早
晚 、多少 ,子实体数量及产量等密切相关〔1~ 2〕 。因此 ,能否利用二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 ,通
过改善覆土层微生物的组成 ,提高双孢蘑菇产量;或改善栽培模式 ,完全按栽培者的意愿控制
蘑菇收获时间和产量 ,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
参 考 文 献
1 杜爱玲 , 王进涛 ,陈立国.覆土微生物对双孢蘑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1999 , 18(3):242
~ 244.
2 杜爱玲 ,陈立国 , 杨新美.覆土层有益微生物对双孢蘑菇子实体形成的影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1999 , 18
(4):339~ 341.
3 黄年来.中国食用菌百科.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93.60.
4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分类组.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7.1 ~ 179.
5 阮继生.放线菌分类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7.18 ~ 38.
6 布坎南 RE ,吉本斯 NE.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 8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翻译
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4.247 ~ 338 , 739 ~ 75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Growth and Decline Regularity of
Beneficial Microbes in the Casing Soil of Agaricus bisporus
Du Ailing1 Wang Jintao1 Chen Liguo2 Yang Xinmei2
(1 Luoyang Ag ricultural Colleg e, Luoyang 471003;
2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Wuhan 430070)
Abstract The grow th and decline regularity of beneficial microbes in the casing soil w as analyzed by means of
plate cultivation of the diluent prepared w ith the soil samples collected during the different grow th periods of Agari-
cus bisporus ——— the periods of the soil casing , full spaw n-run , primo rdium fo rma tion , befo re the harvest and 2
days after the harvest.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 quantity of milky Bacillus , Azotobacter and Pseudomonas in-
creased before the primordium formation and after the harvest of A .bisporus , the quantity of Streptomyces changed
smoo thly , w hile the quantity of ashy Bacillus tended to decrease continuously.
Key words Agaricus bisporus;Casing soil;Beneficial microbe;Growth and decline regularity
52 食 用 菌 学 报                 8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