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dib le fungi2011(5)
病虫害防治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在我国大部分地
区都有栽培,栽培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但是,近年来由于菇棚
连年使用,菌种更新缓慢,高温、高湿等气候条件不断发生,导
致双孢蘑菇生产中的病虫害频繁发生, 特别是双孢蘑菇细菌
性褐斑病在生产过程中时有发生,并出现加重趋势。生产上对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很大程度上影响
了双孢蘑菇的产量和商品性状, 发病率在最严重时可达到
80%以上,给菇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对双孢蘑菇
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和发病规律的系统阐述,总
结出一套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为今后双
孢蘑菇的生产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发病症状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主要危害双
孢菇及平菇的子实体。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发病仅局限于
蘑菇菌盖上,病菌只侵染子实体表面组织,发病初期在菌盖表
面上出现小的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病斑, 轻微发病时小菇菇
体生长缓慢,随着子实体的生长,病斑颜色不断变深并逐渐集
结成片,逐渐变成暗褐色(铁锈色)凹陷的斑点。潮湿时发病部
位有黏湿感,散发出恶臭。当斑点干后,菌盖开裂,形成不对称
子实体,菌柄上偶尔也发生纵向的凹斑,菌褶很少感染。 菌肉
变色部分一般很浅,很少超过皮下 3 mm。 有时双孢蘑菇采收
后才出现病斑,特别是双孢蘑菇置于高温条件下,水分在菇盖
表面凝结时,更易发生此病。
2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病原菌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又叫托拉斯假单孢杆菌病、 锈斑
病、细菌性斑点病,是双孢蘑菇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双孢
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病原菌为托拉斯假单孢杆菌 (Pseu-
domonas tolaasii Paine)。 该菌在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菌
落圆形,乳白色,稍隆起,表面光滑,边沿整齐,具明显的荧光
反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典型的菌丝体在一极或两极具有一
或两根鞭毛。
3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病规律
3.1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初侵染源 双孢蘑菇细菌性
褐斑病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培养料、覆土以及双孢蘑
菇生产管理用水是引起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发病的主要初
侵染来源。
3.2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病因素
3.2.1 引起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假单孢杆菌适生于潮
湿、有机质丰富的基质上,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有利于
该菌的发生和生长。
3.2.2 菌种带菌是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原
因,同时菌种的退化和老化也导致双孢蘑菇抗逆性下降。随着
双孢蘑菇的不断生长、采摘,菌丝生长能力不断衰弱,给致病
菌提供了侵染的机会,因此后潮菇一般易感病且较重。褐斑病
病菌若只存在于子实体中尚易控制, 一旦病菌侵入培养料则
繁殖迅速,很难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3.2.3 菇场多年连用,种植品种单一,病原菌的基数增加,有
利于病害的发生。
3.2.4 菇棚管理不当。菇体发生过密或每潮菇采收后,残留在
菇床上的死菇未被清除,多次浇淋,菇体吸水处于饱和状态,
有利细菌繁殖生长。
3.2.5 水源不清洁,菇农使用不清洁的水源,其可能携带大量
病菌,直接造成菇体感染。
3.3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通过
土壤、水源、虫害、空气、病菇、培养基质及人员为传播介体。
3.4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病时间 常在春菇后期及
秋季,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特别是菌盖表面有水膜时极易发
生。
香、敌敌畏等防治。
9 采收与加工
采收:大杯香菇应在菌盖呈平张边缘卷曲时采收,及时冷
藏待售,采收时用手指捏住菌柄基部,轻轻旋起,使菇体脱离
培养基,立即用小刀削除带泥沙基部后放入收集筐,切不可将
带泥沙的菇放入收集筐,泥沙落入菇朵各个部分,否则泥沙落
入菇朵各个部分,难以清洗影响食用。
加工:销售干菇的八成熟、菇膜开裂、菌盖呈卷边时采摘,
晒一天后移入烤房用烘干机烘干,40℃持续 4 h, 再升至 50℃
烤 4 h,然后升至 60℃烤 5~6 h,达八成干时 70℃下彻底烘干,
然后装入塑料袋内密封保存。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病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彭学文 吴志会 解文强 周廷斌
(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唐山 063001)
摘 要 主要阐述了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病症状、致病
菌、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为今后双孢菇的生产和研究提
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双孢蘑菇 细菌性褐斑病 发病规律 综合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 1000-8357(2011)05-0055-02
收稿日期:2011-03-07
基金项目:唐山市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0140202C-7。
!!!!!!!!!!!!!!!!!!!!!!!!!!!!!!!!!!!!!!!!!!!!!!!!!!!!!
55
dib le fungi 2011(5)
病虫害防治
4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又称栽培防治,贯穿于双孢蘑菇生
产的全过程,包括栽培场所的卫生、周围环境、发菌、出菇管理
等多个环节。
4.1.1 菌种要因地制宜,选择抗病能力强并且纯正、无杂菌污
染的健壮菌种,菌丝浓白、粗壮、适龄是保证双孢蘑菇健壮生
长的最基本条件。
4.1.2 培养料要选择新鲜、无虫、无污染的优质原辅料,培养料
使用前要进行暴晒,培养料和覆土材料要严格按要求发酵、消毒。
4.1.3 培养料进棚前首先要对菇棚四壁、 地面以及床架等进
行消毒,可采用 2%漂白粉溶液、臭氧或 200~500 mg/L 高锰酸
钾溶液等,然后在菇棚内地面上撒生石灰进行二次消毒处理。
4.1.4 使用无污染的清洁水源,喷水后要立即通风 30 min,以
降低棚内湿度,避免菇体特别是菌盖表面长时间存有水膜。
4.1.5 菇棚管理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每潮菇采
收后,及时清除残留在菇床上的菇体,发现病菇要及时采摘,
同时暂停或控制喷水, 加强通风, 并对发病部位进行消毒处
理,喷洒消毒剂或撒一层石灰。
4.1.6 菇棚要视情况加装纱窗、纱门,预防蚊蝇,有必要时喷
洒 5%氯氰菊酯乳油 2 500~3 000 倍液。
4.2 化学防治 由于双孢蘑菇从现蕾到采收时间很短,而子
实体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16~18℃, 同时出菇期的棚内相
对湿度要求在 90%左右,因此这期间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
最易发生,特别是老菇棚,要密切注意子实体是否发病,一旦
发现病菇及时清除,结合控水,加强通风,并立即用 47%加瑞
农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漂白粉 500~600 倍液等对全棚
进行喷施消毒杀菌。
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
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在大田作物和
蔬菜上应用已经比较广泛, 但是在食用菌上的应用还处于初
级阶段。 目前应用于防治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生物药剂
并不多, 生产上大多采用农用链霉素 5 000~8 000 倍液对其
进行防治。 而其他一些拮抗菌的筛选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
成就,但推广应用面积不大。
5 讨 论
由于食用菌生长周期一般比较短, 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以
农业防治为主,从加强栽培管理入手,严格把好菌种关、培养
料发酵灭菌关、菇棚场地的消毒关、发菌期的管理关以及出菇
期的管理关。特别是在出菇期关键时期,一定要密切关注子实
体的生长情况,适时喷施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化学药剂对病
虫害进行防治。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在双孢蘑菇生产中发生日益严
重,严重威胁着双孢蘑菇生产的克持续性发展。但是由于病原
菌很难彻底根除,所以在防治过程中仍主要以农业防治为主,
辅以化学防治,防治效果不理想。同时为了更加符合安全食品
生产的要求, 应该大力推广对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生物
防治,研究开发适于农业生产应用的生物农药,积极寻求对双
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病菌行之有效的拮抗菌, 这也是实现双
孢蘑菇生产达到绿色无公害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年来.自修食用菌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 山西省食用菌开发领导组办公室.山西食用菌栽培[M].山西:山
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9.
[3] 杨新美.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4] 李汉昌.白色双孢蘑菇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5] 严泽湘,严鸿文.蘑菇的营养与食疗[M].食用菌,2000(1):42.
天 麻 栽 培 口 诀 与 注 解
覃卫国 1 王绍柏 2
(1 湖北长阳县土地岭林场,湖北长阳 443500;2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1994 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铉教授, 来宜昌指导天麻生
产时,写下了天麻栽培口诀 ,现抄录如下,并结合生产实践作一些
解释。
长棒改短棒,活动攻固定。排种两出头,增加边效应。施药杀病虫,
适当加营养。 麻地应选好,土壤强酸性。 温湿须注意,九、十要调控。
长棒改短棒,活动攻固定。 目前,我国天麻栽培中最为突出的问
题是蜜环菌材的长度和数量不一。 菌材长短不同,最长 133.33 cm
(4 尺),最短 16.65 cm(0.5 尺);菌材用量变幅是 15~50 kg/m2;菌材的
粗细不一,只用直径 5~12 cm 的粗菌材,很多地方直径 5 cm 以下的
细枝废去不用。 笔者根据长改短的指导思想,试验并确定,树木直径以
5~12 cm粗,断筒时以 50 cm长为宜。 直径 5cm以下的树枝,可砍成 5~
10 cm长的短枝,均匀摆放在粗菌材的周围。 菌材用量,按 1 m2(或一
窖)8~10 根,重量 25~30 kg,短枝 4~5 kg。 用蜜环菌种 2 瓶,建好固定
蜜环菌床,用来栽培天麻。
排种两出头,增加边效应。是指在下种时,要将大种麻放在菌棒的
两头,因为菌棒两头透风透气又利水,能长大天麻并增加天麻产量。
施药杀病虫,适当加营养。 在开始挖天麻栽培窖时,要在窖周围
和窖底施农药杀灭各种虫害。在天麻生长旺盛期间可适当加营养。如
洒 10%的土豆煮沸过滤液 2~3 次。
麻地应选好,土壤强酸性。选择天麻栽培场地时,要酸性土壤,如
是强酸性土壤更好。 因为为害天麻的一些真菌,如尖孢镰刀菌,喜在
碱性土壤中生长,酸性或强酸性土壤能抑制它们生长。
温湿须注意,九十要调控。天麻栽培窖内的温度以 20~26℃为宜,
湿度为 60%~65%。 特别在九、十月份要要调控在这个温、湿度范围
内,否则,湿度过大,温度过高,最易使天麻烂麻。
笔者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试验、总结、制定的《天麻生产技
术规程》,于 2002 年作为湖北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 它的作用和效
果,经近十年生产实践的检验,取得了优良的科技、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我区海拔 1 000 m 左右的地方,应用《天麻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商
品麻,产量可达 10 kg/m2左右,而用来进行天麻有性繁殖,生产米、白
麻种,在当年(6-11 月)高达 8 kg/m2左右。
(联系电话:13487295639 E-mail:ycwsb100@126.com)
!!!!!!!!!!!!!!!!!!!!!!!!!!!!!!!!!!!!!!!!!!!!!!!!!!!!!
小集锦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