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榉树枯萎病的发生为害调查及病原鉴定



全 文 :第 39卷  第 6期
2015年 11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Vol.39, No.6
Nov., 2015
doi:10.3969 / j.issn.1000-2006.2015.06.005
  收稿日期:2014-06-08        修回日期:2014-1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支撑计划(BE2013409)
  第一作者:刘侃诚,博士生。 ∗通信作者:韩正敏,教授。 E⁃mail: zmhan@ njfu.edu.cn。
  引文格式:刘侃诚,许伟,郁世军,等. 榉树枯萎病的发生为害调查及病原鉴定[ J]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6):
24-28.
榉树枯萎病的发生为害调查及病原鉴定
刘侃诚1,许  伟1,郁世军2,李  英2,韩正敏1∗
(1.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2.江苏农景生态建设有限公司,江苏  句容  212400)
摘要:榉树枯萎病(blight disease of Zelkova schneideriana)是在榉树上发现的一种新的病害,为了解该病害的发生
发展,确定该病害的病原,笔者对病害的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用柯赫氏法则确定了病原,并对病原
进行了形态与分子鉴定。 研究结果表明,病害在林地和苗圃均有分布,导致榉树大树和幼苗死亡,榉树地上部分
逐渐失绿枯萎,根部变色腐烂。 对枯萎病病原进行了分离、接种和再分离,确定该病病原,并通过形态学特性和
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害病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对该病的传染性进行分析确定了该
病害为土传病害,病害的发生与地形地势有关,低洼地段病害往往发生较重,有随地表水流到处传播特点。 病原
物尖孢镰刀菌产生大量厚垣孢子,孢子从植物根部入侵,造成根部皮层腐烂,地上部分枯萎。
关键词:榉树枯萎病;病原鉴定;尖孢镰刀菌;土传病害
中图分类号:S763􀆰 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006(2015)06-0024-05
Investigations on blight disease of Zelkova schneideriana and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LIU Kancheng1,XU Wei1,YU Shijun2,LI Ying2,HAN Zhengmin1∗
(1.College of Forestry,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2.Jiangsu Nongj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Jurong 212400,China)
Abstract: Blight disease of Zelkova schneideriana is a disease found firstly in the Z. schneideriana. In order to investige
the blight disease of Z.schneideriana and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blight disease in Zhenjiang area
was investigated. The pathogen was determined by Koch􀆳s postulates. The species of the pathogen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The detailed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 The disease occurs in forest
and nursery, and leads to the death of trees and saplings. The symptoms include slow chlorosis of leaves and rot of its
roots.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through isolation,inoculation and re⁃isolation. After further research on morphologic
properties and rDNA⁃ITS sequences,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Fusarium oxysporum. This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disease is a soil⁃borne diseas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 is concerned with topography, and severe disease
often occurs in low⁃lying wet areas in the field. The disease is transmitted through surface water. Large quantities of chla⁃
mydospores are produced by F. oxysporum. These spores invade the roots. Then root cortex begins to rot, tree begins to
wither.
Keywords:blight disease of Zelkova schneideriana;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Fusarium oxysporum; soil⁃borne disease
    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 Hand)是榆科榉属
乔木,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榉树在中国分布
广泛,适应性强,树姿端庄,叶色美丽,材质优良,是
珍贵的硬叶阔叶树种[1],但随着榉树苗木种植面
积的不断扩大,其病虫害问题也日渐突出[2-3]。 近
年来在句容茅山地区发现大量榉树枯萎死亡,部分
区域甚至出现榉树成片死亡的现象。 该病害的发
生,在生产上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榉树的
繁育和生产扩大。 通过对病害的发生特征和症状
表现进行文献资料查阅[2-3],发现国内外还没有与
之相关的报道和研究,确定该病害为榉树的一种新
病害。 因此针对该病害的发生和为害情况、病原及
发病规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对镇江句
容茅山榉树培育基地榉树枯萎病的发生情况进行
了调查,然后对该病害病原进行分离,获得纯培养
后,再对榉树进行接种和再分离,完成了柯赫法则
  第 6期 刘侃诚,等:榉树枯萎病的发生为害调查及病原鉴定
要求操作,并对病原进行了种的鉴定。 以期为该病
害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害的调查
于 2011年 3月至 2012年 11月进行榉树枯萎
病,调查地点为镇江句容茅山榉树培育基地。
在对苗木培育基地进行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选
取发病较为严重的 5块林地,在每块林地内随机设
立标准样地,然后在样地内逐株调查,记录健康株
数、发病株数、病死株数。 最后计算病害的发病率
和病死率[4-5]。 苗圃地为随机设样,逐株调查。
发病率 = 发病数
总株数
×100%;
病死率 = 病死数
总株数
×100%。
1.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分别于 2011年和 2012年春,在江苏句容榉树
枯萎病病害发生地(茅山榉树苗木基地)采集具有
典型症状的植株干基部或根部作为分离材料[6]。
清洗材料,对清洗干净的新鲜发病植株干基部和根
部材料进行表面消毒(0.1%升汞,1 min),无菌水
反复冲洗 5遍,残余水分用灭菌滤纸拭干,再用灭
菌刀片将材料外部组织去除,切取内部病健交界处
组织块(0.3~0.4 cm),25 ℃ PDA平板培养基上培
养,待菌落长出后,进行单孢分离(真菌)或者单菌
落分离(细菌),转皿纯化备用[7]。
1.3  致病性测定
1.3.1  土壤处理和苗木栽植
将 0.1% 福美林按 500 mL / m3拌入土壤中混匀
(黏土、砂土、蛭石按体积比 4 ∶3 ∶1),使用塑料薄膜
捂盖,7~8 d 后敞开薄膜,使福美林完全挥发。 取
洗净根部的 1年生健康榉树苗种植在处理过的土
壤中[8]。
1.3.2  病菌接种
将分离的真菌纯培养物分别制成孢子悬浮液,
用无菌水将孢子悬浮液浓度调为 1􀆰 8×106个 / mL;
细菌纯培养物配制成 1. 8 × 108 cfu / mL 的悬浮
液[9-10]。 接种方法参照文献[11],采用无伤及伤
口浸根接种法,其中伤口浸根接种在榉树根部用无
菌刀片割浅伤口。 使分生孢子悬浮液充分接触根
系,覆土。 以灌注无菌水为对照,每个处理 20株。
1.3.3  病原菌的再分离
观察各菌株的致病性,对与田间症状相类似的
病组织再分离,对比前后分离得到的菌株特点,观
察是否一致。
1.4  病原菌形态特征鉴定
菌株于 PDA平板培养基上培养 3~10 d(25 ℃
持续光照),观察菌落特征,包括菌落形态特征、生
长速度、产生色素颜色、是否产生菌核等[12]。 将菌
丝制成玻片,显微镜下观察,参照 Booth 分类系统
进行菌种的鉴定[13]。 主要依据包括:菌落的形态
特征、生长速率和产生色素颜色;大型分生孢子、基
细胞和顶细胞的形态特征;是否有小型分生孢子及
其形状与着生方式;是否有厚垣孢子及其着生位
置;分生孢子梗及瓶梗的特征和类型等特征[14-15]。
1.5  rDNA-ITS分子鉴定
1)DNA的提取。 将赛璐玢(70 mm×70 mm)
置于塑料杯内,加入无菌水,反复高压灭菌 3 次。
将灭菌的赛璐玢平铺于 PDA培养基平板表面。 于
活化 5 d的菌落边缘处打取 6 mm 菌饼,置于赛璐
玢上培养 5 d(25 ℃持续光照)。 然后取菌落边缘
处新生菌丝[16]。 称取冻干菌丝体 0.2 g,加入液氮
研磨成粉末,移入无菌 Ep管,使用 CTAB法提取基
因组 DNA[17],分别选取 ITS1、ITS4 真核生物 rDNA
通用引物对样品 rDNA ITS1-ITS4 区域进行 PCR
扩增,具体引物参照文献[17-19]。
2)PCR反应体系。 模板 DNA 2 μL,引物各 2
μL,dNTP 3.2 μL,Taq 酶 0.2 μL,10×Buffer 4 μL,
灭菌 ddH2O定容至 50 μL。 PCR反应条件参数为:
预变性 95 ℃,2 min,变性 94 ℃,40 s,退火 60 ℃,
40 s,延伸 72 ℃,2 min;补平 72 ℃,5 min;35 个循
环。 委托南京伟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 PCR产物
进行纯化和测序。 使用 GenBank中 BLAST工具将
测得真菌 rDNA ITS 区段序列在 DNA 序列数据库
中进行比对。 依据比对结果,结合该菌的培养特性
与形态学特性,综合确定该菌的种类。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结果
2.1.1  标准地调查
2011年 6 月 30 日在句容茅山榉树培育基地,
选取发病较为严重的 5块林地,在每块林地内随机
设立标准样地进行调查,每标准地为 20 m×20 m。
调查结果如表 1。
52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9卷
表 1  大树标准地榉树枯萎病发生情况
Table 1  The occurrence of Z. schneideriana
blight disease in the plantation
标准地号
No. of
sample plot
调查总数
total
number
发病数
number of
diseased
trees
枯死数
number of
dead trees
发病率 / %
incidence
病死率 / %
death rate
1 72 8 5 11.1 6.9
2 82 10 7 12.2 8.5
3 76 7 5 9.2 6.6
4 62 5 4 8.0 6.5
5 69 11 8 15.9 11.6
    由表 1可知,调查林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
发病率在 10%左右。 发病与地形地势有一定关
系:5号标准地处低洼积水地段,其发病率最高;其
他标准地的病株分布也有一定规律性。 坡上植株
感病,其下坡部位往往也有病株出现,其分布与水
流方向有关,说明病菌可能通过地表水流传播[20]。
2.1.2  苗圃地
2012年 8 月 10 日,在江苏句容茅山榉树培育
基地的苗圃地内对不同苗龄的苗木进行了调查,每
个苗龄随机取 3块样地,调查结果如表 2。
调查发现不同苗龄苗木感病情况有所差异。
其中 1年生苗发病率最低,2 年生苗及 3 年生苗发
病逐渐加重,3年生苗感病率最高达 16.4%。
表 2  苗圃内榉树枯萎病发生情况
Table 2  The occurrence of Z. schneideriana blight
disease in the nursery
苗龄 / a
age of
seedlings
调查总数
total
number
发病数
number of
diseased
seedlings
枯死数
number
of dead
seedlings
发病率 /

incidence
病死率 /

death
rate

104 6 5 5.7 4.8
113 8 6 7.1 5.3
98 5 5 5.1 5.1

95 10 9 10.5 9.5
87 12 8 13.7 9.2
91 7 6 7.6 6.6

79 11 10 13.9 12.7
70 9 7 12.8 10.0
85 14 9 16.4 10.6
2.1.3  榉树枯萎病症状
榉树的幼苗、幼树、大树均能受此病危害。 幼
苗期发病,开始表现为叶片变黄卷曲,少数叶片枯
萎甚至脱落;根及茎基部腐烂变黑。 大树发病,树
干、枝横截面上可出现一整圈变色环,纵剖时可见
到从根际一直向上贯穿的浅黄褐色纵纹,越接近根
部纵纹的颜色越深,发病后期树皮颜色变深、皱缩
且易与木质部分离;叶变黄枯萎,以后脱落;枝条枯
死,最后全株枯死(图 1)。
图 1  榉树枯萎病危害症状
Fig.1  The symptoms of Z. schneideriana blight disease
    注:a.未感病大树;b.感病大树;c.感病苗木;d.病株根部。
Note:a. uninfected trees; b.infected trees; c.infected seedlings;
d.disease roots.
2.2  病原菌的分离结果
在实验室对采集的具典型症状的病株根部进
行病菌分离,共分离了 150 个组织块材料。 得到 9
种纯培养物,其中 7 种真菌菌株分别标记为 F1—
F7;两种细菌菌株标记为 B1、B2。 9 种分离培养物
出现的频率分别为 8.95%、3.69%、5.97%、42􀆰 7%、
13.4%、19.7%、2.08%、2.68%和 0.89%,其中 F4 菌
株为优势菌株。
2.3  室内接种及发病组织的再分离结果
从病根分离的 9个纯培养物,采用无伤和有伤
两种方法对盆栽榉树苗进行接种,其中 F4 菌株两
种接种方法均能成功接种,接种株 2个月后大部分
出现枯死症状,枯死株根部变黑腐烂。 另外,接种
物 F5有 1 株枯萎,接种物 F6 有 2 株枯萎,但这 3
个枯萎植株根部并没变黑,其他接种物及对照组均
无任何症状(表 3)。
对 F4菌株接种发病的榉树根部再进行组织分
离,均能再次获得了与 F4 相同的菌株。 再分离后
得到的菌株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及大小均与
F4菌株一样,而在接种 F5 和 F6 菌株的发病组织
中并没有分离出对应的接种菌。 所以可确定 F4菌
株为引起榉树枯萎病的病原菌。
62
  第 6期 刘侃诚,等:榉树枯萎病的发生为害调查及病原鉴定
表 3  9种分离物对榉树幼苗的接种情况
Table 3  The inoculation results with nine isolates
处理
treatments
伤口接种  inoculation through wounds 无伤接种  inoculation without wound
接种株数
number of
inoculation
发病数
number of
diseased seedlings
发病率 / %
incidence
接种株数
number of
inoculation
发病数
number of
diseased seedlings
发病率 / %
incidence
F1 20 0 0 20 0 0
F2 20 0 0 20 0 0
F3 20 0 0 20 0 0
F4 20 16 80 20 20 100
F5 20 1 5 20 0 0
F6 20 2 10 20 0 0
F7 20 0 0 20 0 0
B1 20 0 0 20 0 0
B2 20 0 0 20 0 0
CK 20 0 0 20 0 0
2.4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F4菌株于 PDA 平板培养基上生长 3 d,气生
菌丝白色絮状;平板反面呈浅黄色,菌丝分布呈辐
射状(图 2a、2b),菌丝生长半径 3.6 cm。 气生菌丝
上产生短的单出侧生瓶梗,孢子梗呈柱状。 大型分
生孢子轻微弯曲呈镰刀状,两端渐狭缩,顶细胞逐
渐变尖出现弯曲,呈喙状,基细胞呈足状,大多数为
3隔,少数 4 ~ 7 隔,大小为(20. 1 × 51. 7) ~ (1􀆰 5 ×
6􀆰 0) μm(图 2c)。 小分生孢子为卵形或椭圆形,
0~1个分隔,大小为(6.1 × 14.6) ~ (1.5 × 4.0) μm
(图 2d)。 菌落生长 10 d后大量形成厚垣孢子,间
生或顶生,多为单个,呈球形,细胞壁不光滑,直径
7~10 μm (图 2c、2f) [21]。
依据菌株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颜色、分生
孢子梗特征、分生孢子特征及厚垣孢子特征,采用
Booth 检索方法, 鉴定该菌株为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
2.5  rDNA-ITS序列分析
对分离出 F4 菌株提取 rDNA,将 rDNA ITS 序
列(登录号 KR229755)同 GenBank 中 DNA 数据库
比对。 结果显示,该菌株与登录号为JF807402.1、
JF807400.1、JN604548. 1、DQ916150. 1、 AB110910. 1、
KC143070.1、JN604549.1 的 7 种尖孢镰刀菌菌株
DNA序列同源性最高,达 99%。 依据比对结果,将
该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与形态学
鉴定结果一致。
3  讨  论
榉树枯萎病表现症状除了“枯萎”,主要为根
部变黑腐烂;另外,病害的发生与地形地势有关,低
洼地段病害往往发生较重,说明该病害为土传病
图 2  菌落及孢子形态
Fig.2  The morphology of colony and spores
    注:a.PDA培养基上菌落形态(5 d);b.病菌大小分生孢子形
态; c.病菌产生的厚垣孢子。
Note:a.the colony morphology of F4 isolate in PDA medium (5
d);b. morphology of the conidias on PDA plate c. morphology of the
chlamydospores on PDA plate.
害。 病菌在土壤中越冬,随地表水流到处传播,榉
树幼苗、幼树、大树均能受到感染。 因为苗圃土壤
中一直有病菌存在,故 1年生小苗就开始发病。 随
着病菌在苗床上进一步扩散,病害发生程度逐年加
重。 在苗床上看似健康的榉树苗,实际上根部已被
病菌感染,只是在出圃移植时症状表现不很明显。
待感病的植株移植到新的园区,成为一个新的发病
中心,周围的榉树就会相继受到感染,所以导致种
72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9卷
植园区榉树大量枯萎死亡。
关于枯萎病的致病机制,目前主要有导管堵塞
学说与毒素学说。 前者认为,导管内的病原菌以及
由病原菌引起的侵填体及胶状物质机械地堵塞了
导管,阻碍了水分上升,造成萎蔫。 后者则认为,病
原菌产生的毒素对质膜造成的伤害才是最关键的
致病原因[22]。 笔者对榉树枯萎病菌毒素的提取及
生物活性的测定显示,病原菌毒素滤液的生物活性
主要体现在对榉树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榉
树幼苗的致萎性[23]。
通过对榉树枯萎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及致
病性测定,经过完整的柯赫氏法则确定引起该病害
的病原菌为 F4 菌株。 对 F4 菌株形态以及 rDNA-
ITS序列进行分析,初步鉴定引起榉树枯萎病的病
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镰刀菌可产生
大量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可随寄主病株残体(病
根)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孢
子萌发后即可从植物根部入侵,根部伤口更有利于
病菌侵入[6]。
镰刀菌种类繁多,且其形态特征和生理方面对
于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容易随环境条件的变化
而变异,这为识别和鉴定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多数
研究者认为,真菌的 DNA-ITS 区具有丰富的变异
特点,常将 ITS区作为真菌分类鉴定工作的依据之
一[17]。 因此该研究以形态学鉴定为基础,将分子
鉴定作为补充,可以使鉴定结果更加精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 赵旺兔.榉树生物学特性及园林应用研究[D].南京: 南京林
业大学,2006.
Zhao W T. Studies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Zelkova schnei⁃
deriana and it􀆳s practice for landscape designing [ D]. Nanj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6.
[ 2 ] 汪灵丹,张日清.榉树的研究进展[J] .广西林业科学,2005, 34
(4):188-211.
Wang L D,Zhang R Q. Research progress of Zelkova schneideriana
[J]. Guangxi Forestry Science,2005, 34(4):188-211.
[ 3 ] 罗会生.榉树常见病虫害及防治[N].中国花卉报,2014-08-
05(16).
[ 4 ]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45-49.
Fang Z D. Plant pathology research methods[M].Beijing: Agri⁃
culture Press, 1979: 45-49.
[ 5 ] 黄彰欣.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3: 56-59.
Huang Z X. Plant chemical protection experimental guide[M].
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1993: 56-59.
[ 6 ] 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36-440.
Lu J Y. Plant pathogenic mycology [ M ].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1:436-440.
[ 7 ] 李伶俐.杨树枯萎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机理研究[D]. 南京:南
京林业大学,2006.
Li L L.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poplar wilt
[D].Nanj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6.
[ 8 ] 李淑琴.榉树的育苗方法[J].江苏林业科技,2000,27(3): 39-41.
Li S Q. Breeding methods of Zelkova[J] . Jiangs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27(3): 39-41.
[ 9 ] 刘侃诚,许伟,郁世军,等.防治榉树枯萎病室内杀菌剂的筛选
[J] .林业科技开发,2015,29(2):127-129.
Liu K C,Xu W,Yu S J,et al. The select of effective fungicide for
blight disease of Zelkova on culture medium[ J] . China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29(2):127-129.
[10] 王海平.不同生态区胡麻与其枯萎病病原尖孢镰刀菌相互作
用的研究[D]. 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00.
Wang H P.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lax from different
ecosystem and its wilt⁃inducing pathogenic organisium[D]. Inner
Mongolia: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0.
[11] 杨家荣,吕金殿,吉冉中,等. 陕西关中地区番茄黄萎病病原
研究初报[J] .植物保护,1994(2):25-26.
Yang J R,Lv J D,Ji R Z,et al.Study on tomato Vertillium dahliae
[J] .Plant Protection,1994(2):25-26.
[12] 邢来君,李明春.普通真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17-220.
Xing L J,Li M C. General mycology[M].Beijing: Higher Educa⁃
tion Press,1999:217-220.
[13] Booth C. The genus fusarium[M]. London:Great Britain by the
Eastern Press Limited London and Reading,1971:278-282.
[14] 黄俊斌,赵纯森,周茂繁,等.西洋参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
步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1998(5): 31-33.
Huang J B,Zhao C S,Zhou M F,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ginseng root rot[J] . Hu⁃
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1998(5): 31-33.
[15] 王勇,杨秀荣,杨依军,等.茄根腐病致病病原-茄病镰刀菌及
其蓝色变种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
(2): 21-25.
Wang Y,Yang X R,Yang Y J,et al.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Fusarium solani and Fusarium solani var. coeruleum[ J] . Journal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2(2): 21-25.
[16] 庄彩云,李潞滨,胡陶,等.适用于 rDNA ITS 分析的兰属菌根
真菌培养及 DNA提取方法[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3):
44-45.
Zhuang C Y,Li L B,Hu T,et al.A rapid and simple method for
culturing of Cymbidium mycorrhizal fungi and extracting of DNA
from the fungi for the analysis of rDNA ITS[J] . 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7,2(3): 44-45.
[17] 刘春来,文景芝,杨明秀,等.rDNA-ITS在植物病原真菌分子检
测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1): 101-106.
Liu C L, Wen J Z, Yang M X, et al. Application of rDNA-ITS
in molecular test of phytopathogenic fungi [ J ] .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7,38(1): 101-106.
[18] Gardes M,Bruns T D.ITS primers with enhanced specifity for ba⁃
sidiomycetes application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mycorrizae and
rusts[J] . Molecular Ecology, 1993(2):113-118.
[19] Iwen P C,Hinrichs S H,Rupp M E. Utilization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s as molecular targets to detect and iden⁃
tify human fungal pathogens[ J] . Medical Mycology, 2002, 40
(1):87-109.
[20] 李诚,李俊杰,薛春胜.百合枯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J] .
植物保护学报,1994,21(2): 135-138.
Li C,Li J J,Xue C S.Occurence of lily wilt and its control[ J] .
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1994,21(2): 135-138.
[21] 刘佳.毛喉鞘蕊花枯萎病的病原学及防治技术研究[D].武
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Liu J.Coleus forskohlii wilt disease etiology and prevention tech⁃
nology research [ D ].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8.
[22] 乔燕春,林锦英,谢伟平,等.瓜类枯萎病研究进展[ J] .亚热带
植物科学, 2013,42(3):272-278.
Qiao Y C,Lin J Y,Xie W P,et al. A re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on Fusarium wilt in Cucurbitaceae[J]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2013,42(3):272-278.
[23] 刘侃诚,许伟,郁世军,等.榉树枯萎病菌毒素的提取及生物活
性的测定[J] .林业科技开发,2015,29(1):101-104.
Liu K C,Xu W,Yu S J,et al. The extraction and biological test of
toxin in the blight disease of Zelkova[J] . China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29(1):101-104.
(责任编辑  刘昌来)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