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食 品 科 技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粮食与油脂
· 190 ·
2016年 第41卷 第09期
收稿日期:2016-05-04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1160325);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3159);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075);海
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Hnky2016ZD-1)。
作者简介:张宇翔(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粮油与蛋白质。
张宇翔,张云竹,白新鹏*
(海南大学食品学院,海口 570228)
摘要:研究了酶法制备椰子油基结构油脂的最佳工艺及产物的相关指标。首先通过对比确定了
酰基供体和酶的种类;其次,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反应温度、时间、底物比和酶添加量对酰
基供体插入率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实验探讨最佳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酶法制备椰子油基结
构油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60 ℃、时间8 h、底物比4:1、酶添加量8%,其中时间与酶添加量
对插入率影响极显著。在此条件下,酰基供体的插入率可达11.43%,得到的产物无色、透明,具
有椰子特有的香气。同时对原料及产物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关理化、感官指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酶法;结构油脂;椰子油;脂肪酸组成
中图分类号:TS 225.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989(2016)09-0190-07
Optimization of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relevant standards
analysis of structural oil based on coconut oil
ZHANG Yu-xiang, ZHANG Yun-zhu, BAI Xin-peng*
(College of Food,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Abstract: The optimization of enzymatic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relevant indexs of the products
were researched. First, the types of acyl donor and enzyme were determined by comparison. Second,
the eff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time, substrate ratio and enzyme addition on the insertion rate of
acyl donors were determined by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then t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 T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60 ℃, 8 hours of time,
substrate ratio of 4:1, enzyme addition of 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time and enzyme
dosage on the insertion rate was very significant.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insertion rate of the
acyl donor could reach to 11.43%. The products with the unique aroma of coconut were colorless
and transparent. The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relative indexes of the produc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former.
Key words: enzyme method; structural oil; coconut oil; fatty acid composition
椰子油基结构油脂制备工艺优化及
相关标准分析
DOI:10.13684/j.cnki.spkj.2016.09.038
食 品 科 技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粮食与油脂
· 191 ·
2016年 第41卷 第09期
油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它可以为
人体提供能量、必需脂肪酸以及为脂溶性物质提
供良好的环境,在烹调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可
以使食物更加细腻润滑并具有特殊的油香风味。
但是油脂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引起肥胖、心血
管病等。
结构油脂又叫改性油脂、重构油脂等,是指
通过一定的手段使甘油三酯上脂肪酸残基的种类
或分布发生改变制成的新型油脂,该过程一般称
为油脂的改性。结构油脂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
代,制备方法有氢化、分提、酯交换3种。结构油
脂仍然具有甘油三酯的结构,因此,其物理和化
学性质与普通油脂类似。但是,由于结构油脂具
有不同的脂肪酸残基,所以会有一些新的功效。
例如,在人体的消化过程中,油脂水解产生的
部分长链脂肪酸难以吸收,而中短碳链脂肪酸
则不存在这个问题。Ellen M S和Carl-Erik H[1]研
究表明,动物对含中短碳链脂肪酸的结构油脂
的吸收要明显高于普通油脂。某些脂肪酸的特
殊功能可通过制取结构油脂附加到油脂中去。
对于胰脏功能不全的病人,食用将亚油酸合成
到Sn-2位上的结构油脂,可增强病人对亚油酸
的吸收,从而调节免疫功能[2]。Ling等[3]使用由
中碳链脂肪酸和鱼油合成的结构油脂来喂食患
有恶性肿瘤的小鼠,发现肿瘤的生长得到了抑
制。由此可见油脂改性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原有
油脂的缺点并赋予油脂新的功效。
椰子油是由椰肉制得的天然油脂,熔点为
(24~27) ℃。液态的椰子油为无色或淡黄色,透
明且具有椰子特有的香气;固态的椰子油为雪
状固体。椰子油的脂肪酸主要为中短碳链脂肪
酸,90%以上为饱和脂肪酸,其中月桂酸含量
高达45%,豆蔻酸、棕榈酸含量分别为20%、
10%[4]。据多项研究显示,椰子油具有减肥、预
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微生物、提高消化能
力等功能[5-8]。原生态椰子油是指通过机械或天然的
方法,不经过化学处理或高温而制成的纯天然椰子
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椰子油的原有成分[9-10]。目
前原生态椰子油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均
有一定的应用[11]。
以原生态椰子油为原料,开发椰子油基结构
油脂,可将结构油脂和椰子油的功效有机结合在
一起,同时为国内椰子油及结构油脂工业的发展
提供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椰子:海南本地野生成熟椰子;乙酸、乳
酸:AR,广州化学试剂厂;丙酸、丙酸甲酯:
AR,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甲醇、正己
烷:GC,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丹麦诺维信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QYL小型手动液压机:山东启阳工具有限公
司;SHZ-B恒温水浴振荡器:上海圣科仪器厂;
GL-20G-Ⅱ低温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7890A气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2 W阿贝折
射仪:上海光学仪器厂;HLY-Ⅲ油脂烟点测定
仪:杭州大吉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1.3 实验条件
1.3.1 压榨法提油 椰子→去皮→去壳→清洗→切
丝→烘干 →压榨→水洗→离心。
1.3.2 结构油脂的制备与纯化 称取一定量的原
生态椰子油置于锥形瓶中,加入酰基供体与脂肪
酶,然后加入少量蒸馏水,在一定温度下水浴振
荡反应一段时间,反应结束后,离心除去酶。取
2 g反应后的混合溶液,测定其酸值,根据计算的
酸值,用0.96 mol/L的KOH溶液滴定混合溶液至中
性。加入少量热水洗涤,静置分层,然后取上层
油脂,在(103±2) ℃烘箱中烘干,之后贮存于4 ℃
冰箱中备用。
1.3.3 色谱条件 (1)甲酯化方法:准确称取0.1 g
样品,加入10 mL 1%的硫酸甲醇溶液,于70 ℃
下回流反应1 h,冷却后加入3 mL正己烷和5 mL蒸
馏水,静置1 h,然后取上层清液,即可用于气相
色谱测定。(2)气相条件:进样量1 μL,进样温
度250 ℃,分流比10:1,压力118.87 kPa,总流量
69.195 mL/min,隔垫吹扫流量3 mL/min,载气节
省20 mL/min,开始等待时间2 min,柱箱平衡时间
1 min。采用程序升温:30 ℃保留0.5 min,然后以
25 ℃/min的速率升至195 ℃,再以3 ℃/min的速率
升至205 ℃,最后以8 ℃/min的速率升至240 ℃,
后运行1 min。色谱柱:DB-WAX。
1.3.4 理化感官指标 折光指数、密度、碘值、
皂化值、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烟点、酸值、过氧
化值、气味、色泽、澄清度分别按照GB/T 5527—
1985、GB/T 5526—1985、GB/T 5534—2008、GB/
T 5532—2008、GB/T 5528—2008、GB/T 20796—
食 品 科 技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粮食与油脂
· 192 ·
2016年 第41卷 第09期
2006和GB/T 5009.37—2003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酰基供体的选择
椰子油是中短碳链脂肪酸油脂,最短碳链脂
肪酸为己酸。选择乙酸、丙酸、乳酸作为备选酰
基供体。称取10 g椰子油,按摩尔比2:1(酰基供体
/椰子油)分别加入乙酸、丙酸和乳酸,加入2%(按
椰子油质量计)的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温度为30 ℃,反应时间为2 h,制备结构油脂
并纯化,考察产物的澄清度与气味,结果见表1。
表1 酰基供体的选择
酰基供体种类
乙酸 丙酸 乳酸
Lipozyme RM IM浑浊,微刺激澄清,无异味微浑,无异味
Lipozyme TL IM 浑浊,无异味澄清,无异味微浑,无异味
由表1可知,使用乙酸和乳酸作为酰基供体,
在2种脂肪酶的反应体系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浑
浊,可能是由于加碱滴定过程中发生了乳化现象
或产生了不皂化物。其中Lipozyme RM IM和乙酸
的反应体系产物出现了微刺激的气味,可能的原
因是反应过剩的乙酸未除净。而丙酸则在2种脂肪
酶的反应体系中的产物均为澄清、无异味,因此
选择丙酸作为酰基供体。
2.2 脂肪酶的选择
1,3定向脂肪酶相对于普通脂肪酶,只水解甘
油三酯的Sn-1位和Sn-3位。使用1,3定向脂肪酶将
短链脂肪酸合成到Sn-1位和Sn-3位上,可保证短
链脂肪酸快速代谢供能并降低热量,而且能加强
Sn-2位脂肪酸的吸收[12]。不同的脂肪酶往往具有
不同的催化特异性,本研究选用2种固定化1,3定
向脂肪酶Lipozyme RM IM和Lipozyme TL IM作为备
选脂肪酶。称取10 g椰子油,按摩尔比2:1(丙酸/椰
子油)加入丙酸,加入2%(按椰子油质量计)的2种脂
肪酶,温度为30、40、50、60、70 ℃,反应时间
为2 h,纯化后按1.3.3的方法考察丙酸插入率。丙
酸插入率=丙酸甲酯的峰面积/所有脂肪酸甲酯的
峰面积。
由图1可知,(30~40) ℃范围内Lipozyme TL
IM的效果优于Lipozyme RM IM,(40~70) ℃范围
内Lipozyme RM IM的效果优于Lipozyme TL IM。
Lipozyme RM IM在该条件下最高插入率要高于
Lipozyme TL IM,因此本研究1,3定向脂肪酶选择
Lipozyme RM IM。Lipozyme RM IM优于Lipozyme TL
IM的原因可能是前者的酶活力、酶专一性要强于
后者。此外有研究表明,Lipozyme RM IM载体疏
水性较强,在水、油、固体混合的体系中,具有
较好的分散性,可增加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而
Lipozyme TL IM亲水性较强,易黏合在一起,不利
于酶与底物的接触[13]。该结果与Yang T[14]等对比
Lipozyme RM IM和Lipozyme TL IM催化辛酸与菜籽
油反应的结果类似。
2.3 单因素实验
2.3.1 温度对插入率的影响 称取10 g椰子油,按
摩尔比2:1(丙酸/椰子油)加入丙酸,加入2%(按椰子
油质量计)的Lipozyme RM IM,反应时间为2 h,温
度为30、40、50、60、70 ℃,考察产物的丙酸插
入率。
图1 脂肪酶的选择
图2 温度对插入率的影响
ڑ
⢳
⍕Ꮢč
3.*.
5-*.
ڑ
⢳
⍕Ꮢč
由图2可知,在(30~60) ℃范围内,插入率随
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由于随着温度的升高,
物质的传质水平提高,黏度减小,分子热运动加
快,增加了反应物的接触,且脂肪酶得到活化,
因此加快了反应速率。在60 ℃时插入率达到最
大,这与Lipozyme RM IM的最适宜温度基本一
致。(60~70) ℃范围内,插入率开始下降。其原因
主要是过高的温度导致酶的结构发生改变,引起
酶的失活。70 ℃下的插入率明显高于40 ℃下的插
入率。因此温度水平选择50、60、70 ℃。
2.3.2 时间对插入率的影响 称取10 g椰子油,按
摩尔比2:1(丙酸/椰子油)加入丙酸,加入2%(按椰
酶种类
食 品 科 技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粮食与油脂
· 193 ·
2016年 第41卷 第09期
子油质量计)的Lipozyme RM IM,温度为60 ℃,反
应时间为2、4、6、8、10 h,考察产物的丙酸插
入率。
考察产物的丙酸插入率。
图3 时间对插入率的影响
图4 底物比对插入率的影响
图5 酶添加量对插入率的影响
时间/I
ڑ
⢳
底物比
ڑ
⢳
䚢⌧ߌ䛻
ڑ
⢳
由图3可知,在(2~8) h范围内,插入率随时
间的增加而增大,从4 h开始趋于平缓。脂肪酶催
化油脂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初期插入率增
长速率较大,一段时间后反应逐渐达到动态平
衡,插入率增长速率下降。继续延长时间,反
应并不向酯化方向进行,且酶的活力下降,导
致插入率降低,同时增加能耗。因此时间水平
选择4、6、8 h。
2.3.3 底物比对插入率的影响 称取10g椰子油,
按摩尔比2:1、3:1、4:1、5:1、6:1(丙酸/椰子油)加
入丙酸,加入2%(按椰子油质量计)的Lipozyme RM
IM,反应时间为8 h,温度为60 ℃,考察产物的丙
酸插入率。
由图4可知,在2:1~4:1范围内,插入率随底物
比的增大而增大,4:1之后插入率呈下降趋势。初
始阶段底物比的增大可以增加丙酸与脂肪酶和椰
子油的接触机会,从而增大丙酸插入率;继续增
大底物比,丙酸插入率开始下降,这是由于过多
的游离酸的存在导致酶的活力下降。因此底物比
水平选择3:1、4:1、5:1。
2.3.4 酶添加量对插入率的影响 称取10 g椰子
油,按摩尔比4:1(丙酸/椰子油)加入丙酸,加入
2%、4%、6%、8%、10%(按椰子油质量计)的
Lipozyme RM IM,反应时间为8 h,温度为60 ℃,
由图5可知,在2%~6%范围内,插入率随酶
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6%之后插入率呈下降趋
势。初始阶段酶添加量的增大可以增加丙酸、
椰子油与酶分子的接触机会;继续增大酶添加
量,由于底物减少,反应体系变黏稠,不利于
酶与底物的接触,而且底物与产物对酶的传质
阻率大于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导致丙酸插入率
有所下降[13]。因此底物比水平选择4%、6%、8%。
2.4 正交实验
表2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水平
因素
温度/℃ A 时间/h B 底物比 C 酶添加量/% D
1 50 4 3:1 4
2 60 6 4:1 6
3 70 8 5:1 8
表3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实验号
因素
插入率/%A B C D
1 1 1 1 1 7.68
2 1 2 2 2 8.23
3
4
1
2
3
1
3
2
3
3
9.16
8.44
5
6
2
2
2
3
3
1
1
2
8.18
8.80
7 3 1 3 2 7.85
8 3 2 1 3 8.54
9 3 3 2 1 8.37
K1 25.07 23.97 25.02 24.23
K2 25.42 24.95 25.04 24.88
K3 24.76 26.33 25.19 26.14
k1 8.36 7.99 8.34 8.08
k2 8.47 8.32 8.35 8.30
k3 8.25 8.78 8.40 8.71
R 0.22 0.79 0.06 0.63
食 品 科 技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粮食与油脂
· 194 ·
2016年 第41卷 第09期
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选取影响丙酸插
入率各因素中适当的水平进行正交实验,对结果
进行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以确定最佳的反应条
件。采用L9(34)正交表,以温度(A)、时间(B)、底物
比(C)、酶添加量(D)作为4个考察因素,选取3个水
平进行实验,结果见表2、表3、表4。
表4 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方差
来源
离差平方
和
自由
度 均差 F值 P 显著性
A 0.0727 2 0.0364 12.5517 >0.05 不显著
B 0.9372 2 0.4686 161.5862 <0.01 极显著
C 0.0058 2 0.0029 1 >0.05 不显著
D 0.6287 2 0.3144 108.4138 <0.01 极显著
根据极差分析可知,影响丙酸插入率的因
素按大小顺序为B>D>A>C,即时间>酶添加量
>温度>底物比,根据极差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
A2B3C3D3,正交实验中最接近该工艺的是3号实
验,其插入率最高,为9.16%。由方差分析可知
A、C因素对丙酸插入率的影响均不显著,考虑
到节约成本,C因素选择2水平即可。因此,椰子
油基结构油脂制备最佳工艺为时间8 h、酶添加
量8%、温度60 ℃、底物比4:1。按该工艺条件做
一组平行验证实验,丙酸插入率分别为11.71%和
11.16%,高于表3中的每一项结果。
2.5 改性前后脂肪酸变化
对原生态椰子油及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椰子
油基结构油脂进行气相色谱分析,考察脂肪酸种
类和含量的变化。
椰子油由于其特殊的脂肪酸组成,即主要为
饱和脂肪酸和中短碳链脂肪酸,具有吸收代谢
快、热量低、不易氧化等特点。改性后的椰子
油基整体上的脂肪酸组成仍与原椰子油类似,
ᬢ䬠NJO
Q
ᬢ䬠NJO
Q
ᬢ䬠NJO
Q
图7 原生态椰子油气相色谱图
图6 丙酸甲酯气相色谱图
图8 结构油脂气相色谱图
由图6、图7、图8、图9可知,改性后的椰子
油的脂肪酸种类比原椰子油多了一种,即丙酸。
由表5和表6可知,改性后的椰子油的脂肪酸含量
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月桂酸、油酸、辛酸和癸
酸的含量改性后较未改性分别下降了5%、4%、
1%、1%,其他各脂肪酸的含量都有微小的变化。
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表5 原生态椰子油脂肪酸组成
脂肪酸名称 保留时间/min 峰面积/%
己酸C6:0 4.299 0.53
辛酸C8:0 5.563 6.90
癸酸C10:0 6.708 5.41
月桂酸C12:0 7.817 41.05
豆蔻酸C14:0 9.170 18.92
棕榈酸C16:0 11.153 10.26
硬脂酸C18:0 12.451 0.73
油酸C18:1 13.439 12.51
亚油酸C18:2 13.720 2.03
其他 14~18 1.66
ᬢ䬠NJO
Q
图9 结构油脂气相色谱图
食 品 科 技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粮食与油脂
· 195 ·
2016年 第41卷 第09期
因此并不影响原椰子油的一些生理特性,同时
由于引入了新的脂肪酸,会增加一些新的特
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6 改性前后理化感官性质变化
为了解改性前后椰子油的理化及感官性质的
变化,参照GB/T 5527—1985、GB/T 5526—1985、
GB/T 5534—2008、GB/T 5532—2008、GB/T
5528—2008、GB/T 20796—2006和GB/T 5009.37—
2003测定相关指标,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椰子油
标准(参照NYT 230—2006)对比。结果见表7。
表7 椰子油改性前后指标变化
指标 改性前 改性后 精炼椰子油国家标准
折光指数n40 1.4481 1.4495 1.4480~1.4500
相对密度d40 20 0.906 0.903 0.908~0.921
碘值(I)/(g/100 g) 8.185 7.360 7.0~12.5
皂化值(KOH)/(mg/g) 251.853 255.816 250~264
水分及挥发物/% 0.093 0.172 ≤0.10
不溶性杂质/% 0.054 0.046 ≤0.1
酸值(KOH)/(mg/g) 0.261 未检出 ≤0.3
过氧化值/(mmol/100 g) 未检出 未检出 ≤5.0
色泽(罗维朋比色槽
25.4 mm) 无色 无色 ≤黄30红3
气味滋味
椰子油固
有气味和
滋味,无
异味,滋
味正常
椰子油固
有气味和
滋味,无
异味,滋
味正常
椰子油固有气味
和滋味,无异
味,滋味正常
烟点 203 ℃ 210 ℃
由表7可知,除改性后的油脂的水分及挥发物
含量外,压榨原生态椰子油及椰子油基结构油脂
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过氧化值远低
于国家标准。改性后的油脂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略
高于国家标准,可能的原因是分离纯化过程中的
水未除净。改性后的油脂酸值未检出是因为经过
了加碱除去游离脂肪酸的过程。酸值、过氧化值
随贮存时间的变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改性后的
椰子油基结构油脂与压榨法制得的原生态椰子油
的理化性质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引入了更短的脂
肪酸——丙酸,可进一步降低椰子油的热量。据
研究,短碳链脂肪酸如丙酸等可抑制微生物的生
长[15-16],因此丙酸-椰子油基结构油脂可能具有更
好的抑菌性,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3 结论
本研究以原生态压榨椰子油、短链脂肪酸
为原料,以酶法酯交换技术的方法,采用正交实
验设计方法对椰子油基结构油脂的制备工艺进行
了优化。首先,通过考察产物的外观及酰基供体
的插入率,确定了酰基供体及酶的种类为丙酸和
Lipozyme RM IM。其次,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
温度、时间、底物比和酶添加量的水平。最后,
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优的制备工艺条件为:温度
60 ℃、时间8 h、底物比4:1、酶添加量8%,其
中时间和酶添加量因素对丙酸插入率的影响极显
著,该条件下丙酸插入率可达11.43%。通过气相
色谱法分析了改性前后椰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
量。改性后的油脂脂肪酸种类多了丙酸一种,月
桂酸、油酸、辛酸、癸酸含量有明显的变化。对
改性前后油脂的理化及感官性质作了对比,基本
上没有变化。
期望本研究可为我国椰子油及结构油脂工业
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
酰基供体的插入率及改性后的结构油脂的贮存稳
定性、抑菌性等性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ELLEN M S, CARL-ERIK H. Structured Lipids Improve Fat
Absorption in Normal and Malabsorbing Rats[J]. 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Sciences,2007,(9):2802-2808
[2] 王瑛瑶.结构脂质的研究进展[J].粮油食品科技,2007,
15(2):25-28
[3] Ling. Structured Lipids Made from Fish Oil and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s Alters tumor and Host Metabolism
in Yoshida-Sarc-oma-Bearing Rats[J]. Am J Clin
Nutr,1991,53:1177-1184
[4] 耿薇.新鲜椰子果肉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J].广东化
工,2010,37(1):122-123
[5] Monica L Assuncao, Haroldo S Ferreira, Aldenir F
表6 结构油脂脂肪酸组成
脂肪酸名称 保留时间/min 峰面积/%
丙酸 C3:0 2.328~2.346 11.06~11.71
己酸 C6:0 4.128~4.129 0.39~0.48
辛酸 C8:0 5.327~5.333 5.23~6.34
癸酸 C10:0 6.418~6.425 4.28~4.84
月桂酸 C12:0 7.429~7.436 34.93~37.00
豆蔻酸 C14:0 8.583~8.596 18.12~18.92
棕榈酸 C16:0 10.211~10.240 9.98~10.88
硬脂酸 C18:0 12.322~12.353 1.23~1.24
油酸 C18:1 12.503~12.525 7.62~8.65
亚油酸 C18:2 12.928~12.958 2.35~2.52
其他 14~18 0.83~1.26
食 品 科 技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粮食与油脂
· 196 ·
2016年 第41卷 第09期
dos Santos, et al. Effects of dietary coconut oil on the
biochemical and anthropometric profiles of women
presenting abdominal obesity[J]. Lipids,2009,4:593-601
[6] St Onge, M P, Bourque C Jones, et al. Medium-versus long-
chain triglycerides for 27 days increases fat oxidation and
energy expenditure without resulting in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 in overweight wome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2003,27:95-102
[7] 李瑞,李枚秋,夏秋瑜,等.原生态椰子油的功能性质及应
用[J].中国油脂,2007,32(10):10-13
[8] 李瑞,夏秋瑜,赵松林,等.原生态椰子油体外抗氧化活性
[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9):1369-1373
[9] Blanca J Villarino, Lianne Marsha Dy, Ma Concepcion C
Lizaa. Descriptive sensory evaluation of virgin coconut oil
and refined, bleached and deodorized coconut oil[J].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40(2):193-199
[10] Rindengan Barlina dan Amrizal ldroes. Farm level
processing of virgin coconut oil and its economic
implications[J]. Cocoinfo International,2005,12(1):12-16
[11] Nevin K G, Rajamohan T. Beneficial effects of virgin
coconut oil On lipid parameters and in vitro LDL
oxidation[J]. Clinical Biochemistry,2004,37:830-835
[12] 乔国平,王兴国.功能性油脂—结构脂质[J].粮食与油脂,
2002,(9):33-36
[13] 高向阳.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制备与检测[D].哈尔滨:东
北工业大学,2014
[14] Yang T, M B Fruekilde, Xu X. APPlieation of immobilized
Thermomyees lanuginose lipase in interesterifieationf[J].
Am Oil chem SOc,2003,80:881-887
[15] Chang J M, Fang T J. Survival of Escherichia coli 0157:H7
and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s Typhimurium in iceberg
lettuce and the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rice vinegar against
E.coli 0157:H7[J]. Food Microbiol,2007,24(7-8):745-751
[16] Lind H, Jonsson H, Schnurer J. Antifungal effect of
dairy propionibacteria-contribution of organic aci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5,98
(2):157-165
食品工业科技,2015,36(16):138-141
[6] 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
准[S].
[7] LANDERITO N A, WANG Y J.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starch phosphates using waxy, common, and high-
amylose corn starches. I. Oven-heating method[J]. Cereal
chemistry,2005,82(3):264-27
[8] 徐忠,张海华.乳酸菌对玉米粉品质的影响研究[J].食品
科学,2007,28(09):346-349
[9] 闵伟红,李里特,王朝辉.乳酸菌发酵对大米淀粉物理化
学性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4,25(10):73-76
[10] 谭洪卓,谭斌,高虹,等.甘薯淀粉热力学特性及其回生机
制探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8,27(3):21-27
[11] 周继成,赵思明.变性淀粉的形貌与偏光特性研究[J].粮
食饲料与工业,2008,(2):20-21
[12] 高群玉,林志荣.湿热处理玉米淀粉的溶胀和水解性质
初探[J].中国粮油学报,2007,22(6):27-30
[13] H LAN, R HOOVER, L JAYAK, et al. Impact of annealing
on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ormal, waxy and high amylase bread wheat starches[J].
Food Chemistry,2008,111:663-675
[14] 赵凯,张守文,方桂珍,等.湿热处理对玉米淀粉颗粒结构
及热焓特性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0(10):17-
20.
[15] JIRANUNTAKUL W, PUTTANLEK C, RUNGSARD-
THONG V, et al. Microstructural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heat-moisture treated waxy and normal
starche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11, 104(2):246-
258
(上接第1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