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龙眼叶与其易淆品荔枝叶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特征



全 文 :2013 第十五卷 第七期 ★Vol.15 No.7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收稿日期:2013-01-30
修回日期:2013-03-0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0860371):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定中药的方法研究及其支持平台的建立,负责人:何报作;广西中医
药大学资助自然科学研究课题(ZC2012001):中药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系统的容量扩充及网络化研究,负责人:何报作。
** 通讯作者:何报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鉴定。
龙眼叶与其易淆品荔枝叶的
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特征*
曾 静 1,韦 郃 2,廖月葵 2,何报作 2**
(1. 鄂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鄂州 436000;2.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南宁 530001)
摘 要:目的:建立龙眼叶与荔枝叶的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LMVP)和定量
分析评价鉴别中药品种真伪方法的可靠性的方法(QAERM)。结果:龙眼的小叶脉序类型为真不达缘羽状
脉序,二级脉在近叶缘处渐变细,少数结环,三级脉为贯串型或不规则结网型;荔枝的小叶脉序类型为不
达缘环结羽状脉序,二级脉走向为急转曲行结环,呈波状或之字形,三级脉为不规则结网型。以上述 3组
区别点为指标,鉴别的正确性(Ac)=98.1%~100% ;重复性为符合率(ARO)=98.5%~100%,一致性强度
(Kappa)=0.97~1.00。结论:建立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可准确鉴别龙眼叶及易淆品荔枝叶,该法操
作简便、快速、价廉且可靠性强。
关键词:龙眼叶 荔枝叶 叶形态 脉序图谱 中药鉴定
doi: 10.11842/wst.2013.07.012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中草药龙眼叶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 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叶或嫩芽 [1];荔枝叶为同科植物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叶 [1]。两者功效、化学成分均
不同 [1,2],但亲缘关系较近,分布相同,形态相似,尤
其在缺失花果的情况下,容易误采。有学者曾用电
镜扫描法对两者的叶片表皮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一
些鉴别特征 [3],但该法较繁琐,可靠性不强,仍需寻
找简便、快速、可靠的鉴别方法。为此,本实验按照
近年出现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LMVP)的要
求,系统地观测两者的叶形态以及叶脉特征,建立
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方法,为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提供参考。
1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的原植物学名经广西中医药大学中
药鉴定教研室何报作教授鉴定。每个产地每次采
集不低于 3 植株(除特别注明外),取鲜叶直接观
测或压平风干、晒干备用,部分制备成叶脉标本。见
表 1。
2 实验仪器及试剂
多功能对光透视仪(07-1 型,自制),数码照相
机(PowerShot SX120IS,日本 Canon 公司),放大镜
(约 2×2 倍),多角度量角板( 07-1 型,自制),电热
恒温水浴锅(LYS 型,北京医疗设备厂)。本实验除
氢氧化钠为工业纯外,其余均为分析纯。
3 实验方法
3.1 叶形态观察
参照中国药典“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4],及文
献载 LMVP 法 [5,6]。
1557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中药研究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3.2 脉序图谱观察
参照文献载 LMVP 法 [5,6]。
3.3 叶形态、脉序主要特征稳定性的考察
以特征的“显现几率”(特征显现的叶枚数 /被观
测叶的总枚数)为指标,按照文献方法 [7],考察 5 个
因素对主要特征的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以确定某个
特征的稳定性。考察成熟度差异影响采用实验材料
(龙 6,荔 6);考察个体(植株)差异影响采用龙 3,
荔 3;考察产地差异影响采用龙 1~龙 3 及荔 1~荔
3;考察物候期(季节)差异影响采用龙 3~龙 6 及荔
3~荔 6;考察材料保存时间差异影响时分别取龙 1
及荔 1,于采集的当天及采集后的第 24、31 个月,观
测其“显现率”。
3.4 主要区别点的筛选及鉴别方法的可靠性评价
在完成主要特征稳定性的考察基础上,选出较
稳定、易察见、对比明显的特征作为主要区别点;以
选出的主要区别点为鉴别指标,按文献载 QAERM
方法 [8]分析评价鉴别结果的正确性与重复性。在此
基础上确定两者的叶形态-脉序图谱的鉴别特征及
鉴别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叶形态
4.1.1 龙眼叶
鲜叶: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 7~12 枚。小叶
呈长椭圆形、窄卵形或披针形,偶为倒披针形;常向
一侧稍弯曲,左右多不对称。长 3.5~17.9 cm,宽
1.6~4.9 cm,最宽处位于小叶中部或中下部。叶端略
成渐尖或急尖,叶基多歪斜,少部分为楔形。全缘。
叶上表面绿色,下表面浅绿色,无毛。羽状脉。叶上
表面叶脉微凹,下表面主脉凸起明显,较上表面清
晰。总叶柄长 1.6~6.0 cm,小叶柄长 0.1~1.0 cm,具
浅凹槽。革质,气微,味涩。见图 1。
干叶:特征与鲜叶相似。主要区别为表面绿色,
较鲜时浅。
4.1.2 荔枝叶
鲜叶:偶数羽状复叶,偶为奇数羽状复叶,互
生。小叶 3~6 枚。小叶呈椭圆形或窄卵形,多左右对
称。长 5.4~15.3 cm,宽 1.5~5.5 cm,最宽处位于小
叶中部或中下部。叶端渐尖,叶基多为楔形,少部分
表 1 实验材料
材料编号 材料名称 采集时间(季节) 采集地点 植株数 复叶枚数 小叶枚数 备注
龙 1 龙眼叶 2005.08.03(夏) 广西武宣县 3 9 75
龙 2 龙眼叶 2007.09.06(夏) 广西灵山县 3 27 207
龙 3 龙眼叶 2007.09.22(夏) 南宁市 3 27 247
龙 4 龙眼叶 2007.11.14(秋) 南宁市 3 27 224
龙 5 龙眼叶 2008.01.11(冬) 南宁市 3 27 231
龙 6 龙眼叶 2008.04.02(春) 南宁市 3 27 237
龙 7 龙眼叶 2007.11.24(秋) 南宁市 1 5 15 叶脉标本
龙 8 龙眼叶 2011.12.15(秋) 南宁市 4 33 267 重复试验
荔 1 荔枝叶 2005.08.03(夏) 广西武宣县 3 9 58
荔 2 荔枝叶 2007.09.06(夏) 广西灵山县 3 27 203
荔 3 荔枝叶 2007.09.14(夏) 南宁市 3 27 125
荔 4 荔枝叶 2007.11.14(秋) 南宁市 3 27 156
荔 5 荔枝叶 2008.01.08(冬) 南宁市 3 27 149
荔 6 荔枝叶 2008.04.02(春) 南宁市 3 27 140
荔 7 荔枝叶 2008.01.08(冬) 南宁市 1 5 15 叶脉标本
1558
2013 第十五卷 第七期 ★Vol.15 No.7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为歪斜。全缘。叶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白绿色,无毛。
羽状脉。叶上表面叶脉较平坦,下表面主脉凸起明
显,较上表面清晰。总叶柄长 1.6~6.8 cm,小叶柄长
0.1~0.9 cm,具浅凹槽。薄革质或革质,气微,味涩。
见图 2。
干叶:特征与鲜叶相似。主要区别为表面绿色
较新时浅,或呈浅灰绿黄色。
4.2 脉序图谱
4.2.1 龙眼叶
鲜叶:小叶为真不达缘羽状脉序。一级脉稍曲
行或直行,不分支。二级脉夹角为中锐角或宽锐角;
夹角变异接近一致;走向均一向上曲行,在近叶缘
处逐渐变细。少数二级脉在近叶缘处环结。二级间
脉多为复合型。三级脉夹角多呈近直角,贯串型及
不规则结网型。四级脉、五级脉、六级脉的走向多为
直角或近直角,其中六级脉不易察见。叶缘末级脉序
达缘。盲脉为简单型。网眼由四、五级脉围成,发育
完善,排列定向,形状为四、五边形,网眼中等或小。
见图 1、图 3。
干叶:特征与鲜叶相似,但叶脉显现程度下降,
四级脉及其以上的各级脉、网眼结构及叶缘末级脉
序等均不易观察。干叶复水后,叶脉显现程度未能
显著提高。
叶脉标本:叶脉显现程度较鲜叶高,其余特征
与鲜叶类似。
4.2.2 荔枝叶
鲜叶:小叶为不达缘环结羽状脉序。一级脉直
行。二级脉夹角为中锐角或宽锐角,夹角变异接近
一致,走向急转曲行,呈波状或之字形,多在离叶缘
较远处结环,脉环行为不确定,二级间脉为简单型
或复合型。三级脉夹角多呈近直角,不规则结网型。
四级、五级脉、六级脉的走向多为直角或近直角,其
中六级脉不易察见。叶缘末级脉序不易观察。盲脉
简单或无。网眼由四、五级脉围成,发育完善,排列
定向,形状为四、五边形,网眼小。见图 2、图 3。
干叶:与鲜叶相似,但除四级脉外,其它级脉的
显现程度低,网眼不完善。干叶复水后,叶脉显现程
度显著提高,与鲜叶相似。
叶脉标本:叶脉的显现程度较鲜叶高,其余特
征与鲜叶类似。
4.3 叶形态、脉序主要特征稳定性及区别点
成熟度差异、个体(植株)差异、产地差异、物候
期差异、材料保存时间差异等 5 个因素对龙眼叶与
荔枝叶的形态、脉序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
3组特征受影响较小,较稳定,显现率 93.3%~100%,
图 1 龙眼叶形及一二级脉脉序图
注:1. 一级脉,2. 二级脉,3. 二级间脉。
图 2 荔枝叶形及一二级脉脉序图
注:1. 一级脉,2. 二级脉,3. 二级间脉。
图 3 叶脉局部对比图
注:A. 龙眼叶,B. 荔枝叶;1. 一级脉,2. 二级脉,3. 三级脉,4. 四
级脉,5. 五级脉。
1559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中药研究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且易察见、对比明显,为主要区别点,见表 2。
4.4 可靠性评价
真阳性率(TPR)是指:正确地把龙眼叶判断为
龙眼叶的几率;真阴性率(TNR)是指:正确地把荔
枝叶判断为荔枝叶的几率;假阳性率(FPR)是指:误
把荔枝叶判断为龙眼叶的几率;假阴性率(FNR)是
指:误把龙眼叶判断为荔枝叶的几率;准确度(Ac)
是指:正确地鉴别出龙眼叶与荔枝叶的几率。符合
率(ARO)是指:甲、乙鉴别者的鉴别结果的一致性
程度;Kappa 值是指:甲、乙鉴别者的鉴别结论的一
致性程度。见表 3。
5 结论
实验筛选出的 3 组区别点为两者的鉴别特征,
可准确区别龙眼叶与易淆品荔枝叶。对于有缺损
的叶片,若观察到上述的鉴别特征,也可用本法鉴
别。本法特点为:操作简单、快速、价廉、可靠性强、
易推广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为鉴别及制定质
量标准提供资料。应特别指出的是:单独以二级脉
行为作为鉴别指标,则误将荔枝叶错误判断为龙
眼叶的几率(FPR)达 3.7%,此外,考虑到标本的某
些组区别点缺失或不清晰,故为提高可靠性,降低
误检率。
致谢:广西中医药大学李国茂、陆桂枝。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 5 卷).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
2 黄绍军 ,黄秋玲 ,义祥辉 ,等 .荔枝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中草药 ,
2007, 38(9) ∶1313~1315.
3 王心燕 ,何惠玲 ,肖德兴.荔枝、龙眼叶片表皮结构的研究 . 园艺学
报 , 2006, 33(4) ∶825~828.
4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 版(一部).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0.
5 何报作 ,韦郃 ,梁慧 ,等.杧果叶同伪品扁桃叶的形态及脉序图谱的
鉴别特征.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 2005, 8(3) ∶90~94.
6 何报作 ,韦郃 ,曾静 ,等 .中药叶脉图谱鉴别法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 2010.
7 何报作 ,曾静 ,韦郃 ,等.鬼针草与易淆品白花鬼针草的叶形态—脉
序图谱鉴别特征.中国中药杂志 , 2009, 34(20) ∶2559~2563.
8 何报作 ,韦郃 ,曾静 .中药品种真伪鉴别方法的可靠性的定量评价
初探.中成药 , 2007, 29(9) ∶1353~1355.
表 2 龙眼叶同荔枝叶的主要区别
特征 龙眼叶 显现率(%) 荔枝叶 显现率(%)
小叶脉序类型 真不达缘羽状脉序 100 不达缘环结羽状脉序 100
小叶二级脉行为 在近叶缘处渐变细,少数结环 93.3~100 急转曲行结环,呈波状或之字形 94.8~100
小叶三级脉类型 贯串型或不规则结网型 100 不规则结网型 100
表 3 鉴别指标可靠性评价表
鉴别指标 TPR(%) TNR(%) FPR(%) FNR(%) AC(%) ARO(%) Kappa
小叶脉序类型 100 100 0 0 100 100 1.00
小叶二级脉行为 100 96.3~98.5 1.5~3.7 0 98.1~99.3 98.5 0.97
小叶三级脉类型 100 100 0 0 100 100 1.00
3项特征同时作指标 100 100 0 0 100 100 1.00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s of Leaflet Morphological-venation Pattern of Dimocarpus Longan with
Its Confused Herb Litchi Chinensis
Zeng Jing1, Wei He2, Liao Yuekui2, He Baozuo2
1560
2013 第十五卷 第七期 ★Vol.15 No.7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责任编辑:叶丽萍 张志华,责任译审:王 晶)
(1. Ezhou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Ezhou 436000, China;
2. Faculty of Pharmacy,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stablish an identification method between leaflets of Dimocarpus longan and
leaflets of Litchi chinensis. The leaflet morphological-venation pattern (LMVP)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re reliable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Chinese herb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differences of leaflets of Dimocarpus lon-
gan were the eucamptodromous camptodromous pinnate venation; the secondary veins gradually changed into little
near margin and a few brochidodromous; the type of tertiary vein was percurrent or reticulate. The main differences
of leaflets of Litchi chinensis were brochidodromous camptodromous pinnate venation; the course of the secondary
veins was sinuous or zigzag, and abruptly curved then linked; the type of tertiary vein was reticulate. With three
groups of key differences mentioned above, both plants can be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from each other. The accuracy
of identification results (AC) was from 98.1% to 100%. The agreement rate for observation (ARO) was from 98.5% to
100%. And the Kappa value was from 0.97 to 1.00.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established LMVP is simple, rapid, e-
conomic and reliable in the identification between leaflets of Dimocarpus longan and leaflets of its confused herb
Litchi chinensis.
Keywords: Leaflets of Dimocarpus longan, leaflets of Litchi chinensis, leaflet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venation
pattern, Chinese herb identification
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