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贺! 波,李小定,!,彭定祥#,葛静薇,罗! 均,王术娥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并在此工艺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品种苎麻叶的黄酮得率,其中,以“芦竹青”黄酮得率最高,为
++’);“华苎 , 号”黄酮得率最低,仅为 ’&#)。
关键词:苎麻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正交实验
!,%& ’()0∗(+,!,!,−./0(+,01()+,′,/2(+,034(!,%%&%,1-;’1233454 26 K3B
)#(., 2.2)#*(#%. 0(& +%=,#) *(#%. .+ ,%<5%/ #. &.,%/ 0(& !*+%,)1#*(2#%. #%3) 0(& !,,)1#*(2#%. #)3’)*(#5*) 0(& .%>?/)* #) .’#%3%6)/ 2./%#%.,#) )1#*(2#%. *(#) .+ +,(-..%/& .+ ,)(-)& .+“45(65 #”0(& &+= ?/)* #) 3)#./ #) +,(-..%/& )1#*(2#%. *(#) .+ /%++)*)# -(*%)#%)& .+ *(3%) ,)(-)& 0)*) 3)(&5*)/,#) *)&5,#& &.0)/ #(# #) )&# +,(-..%/& :%),/ -(*%)#: 0(&“@565<%20(& ++’=,#) ,.0)&# 0(&“45(65,”,0%20(& ’&#= 8+( 9)-’4:,)(-)& .+ *(3%);+,(-..%/&;)1#*(2#%.;.*#.;.(, )1’)*%3)#
中图分类号:L&M!( ( ( ( 文献标识码:N( ( ( ( 文 章 编 号:!%%’0%0),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食品化学研究。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 苎麻(!#0#]。苎麻叶中含有绿原酸( :-32E254<;:
B:;8)、原儿茶酸( PE2F2:BF4:-A;: B:;8)等有机酸和野
漆树苷( E-2;623Q)、芸香苷( EAF ;<)等黄酮苷[,]。目前
国外尚未见到有关苎麻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
离制备的报道,国内有研究将苎麻叶作为饲料开发
利用以及从叶中提取功能活性成分绿原酸,中国农
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赵立宁等人[+]对苎麻属的三个
种和一个变种进行了测定,其总黄酮含量均比杜仲
叶以及金银花低。本实验首次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法
对苎麻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考察
影响得率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正交实验找出最佳提
取工艺,为进一步提高提取得率,开发和利用苎麻叶
中黄酮类物质的营养和医药保健功能奠定一定的基
础;同时能有效利用植物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增加
农民创新增收。
! 材料与方法
:! 材料与仪器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10.10.009
!#不同品种苎麻叶! 采摘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 技学院实验基地,将采摘的叶片洗净晾干水后,经 #干燥,粉碎过 %# 目筛,原料粉末置于干燥器中
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石油醚! 均为分
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芦丁标准品! 中
国生物制品鉴定所。
&’(%##% 电子天平 ! 奥豪斯仪器有限公司;
)*+,%旋转蒸发仪 ! 上海亚荣生化设备有限公司;
-%% 型可见分光光度计! 天津市普瑞斯仪器有限公
司;恒温水浴锅 ! 北京医疗设备厂;日本岛津
./+(-##紫外扫描仪。
!#实验方法(0 结果与分析
#!单因素对苎麻叶总黄酮得率的影响水浴锅中回流 (I,按
(0%0% 方法计算不同乙醇浓度下总黄酮得率。
由图 ( 可以看出,乙醇浓度为 -#D时,苎麻叶提
取液中总黄酮的得率达到最高。乙醇浓度过低,提
取液中杂质含量较高,可能是水溶性蛋白质、糖类的
大量溶出,使得提取液黏度增大,抽滤比较困难。随
着乙醇浓度的提高,脂溶性的物质溶出也越多,尤其
是叶绿素几乎全部溶出,给提纯去杂带来很大麻烦。
图 (! 乙醇浓度对黄酮得率的影响
%0(0%! 提取温度的影响! 准确称取 #0,2 苎麻叶粉末
于烧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 -#D的乙醇 5#14,分别
在 #、-#、?#、@#下回流(I,按(0后,黄酮
得率有所下降;同时因温度过高,杂质大量溶出,黄
酮类物质的结构也可能被破坏,活性成分减少。温
度过高容易引起溶剂的损失,增加成本。因此综合
考虑,选择提取温度为 ?#。下回流 (I,按 (0%0% 方法计算不同料液比下总黄
酮得率。
从图 5 可以看出,随着料液比的增大,黄酮类物
质的得率逐渐增加,当料液比达到 (J?# 时,得率不再
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可能是可溶性物质溶出太多,
造成杂质含量太高,同时也会延长浓缩时间,造成黄
酮类物质的部分分解。图中显示料液比为 (J?# 时黄
酮得率最高,但与料液比 (J# 相比并没有十分显著
的增加。溶剂用量过大,会加大浓缩负荷,且增加了
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从提取工艺角度出发,选定料
液比为 (J#。
%0(06! 提取时间的影响! 准确称取 #0,2 苎麻叶粉末
于烧瓶中,分别加入 -#D工业乙醇 5#14,在 -#下 !#
图 ! 料液比对黄酮得率的影响
回流 #%、’(,按 &′’ 方法计算不同提取时间
下总黄酮得率。
从图 ) 可以看出,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黄酮类
物质的得率逐渐增加,提取时间在 &&%* 苎麻叶粉末
于烧瓶中,加入 +#, 工业乙醇 !#-.,时间 &(,在
+#/下回流提取一次,然后滤渣进行第二次提取,二
次提取的滤渣进行第三次提取,提取条件同第一次,
按 &′’ 方法分别计算每次提取液总黄酮得率。
由图 % 可以看出,第一次提取黄酮得率约为
!+,,第二次提取黄酮得率约为 #%,,占第一次提
取得率的 &!&#,,
增长趋势逐渐减缓。因此,从实验效率、节省成本及
能源等角度综合考虑,选定提取 & 次为最佳。从苎
麻叶黄酮一次提取的高得率可以看出,该物质的扩
散溶解性比较强,短时间即可实现扩散的动态平衡。
图 % 提取次数对黄酮得率的影响
!!# 正交实验确定苎麻叶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
为系统考查乙醇提取法的工艺参数对提取结果
的影响,根据以上单因素实验结果,选用料液比、乙
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作为参考因素,提取一
次,以测定的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得率为参考指标,选
用 .0(!
))进行正交实验来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正
交实验设计因素和水平见表 &。
表 &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水平
因素
1料液比 2乙醇浓度
(,)
3提取时间
(()
4提取温度
(/)
& &5)# 6# #% 0#
正交实验结果见表 ’。
表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表
实验号 1 2 3 4 黄酮得率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7#
% ’ ’ ! & !&7 6 ’ ! & ’ ’06
+ ! & ! ’ !6%#
0 ! ! & & ’0+’& 70!& 70)# 76&# 8’ 70)# 00’& 700& 07)0 8! &#&#& 70&# 07!& 0!## 9& ’0#+ ’0++′07# ’7+# 9’ ’07# !!#+ ’00+ !′7!9!!!6+ ’0+# !’++ !&## : #)6# #!!+ #’0+ #)&! 由表 ’ 分析可知:) 种因素最佳组合为 1!2’3!4’,即料液比为 & 57#,乙醇浓度为 +#,,提取 时间为 &%(,提取温度为 7#/时,黄酮得率最高。但
考虑溶剂用量过大,会增加浓缩负荷和实验能耗,因
此,从整个实验提取工艺角度出发,确定料液比为
&56#。四个因素的主次关系是 1 ; 4 ; 2 ; 3,即料液
比 ;提取温度 ;乙醇浓度 ;提取时间,说明料液比
对黄酮得率的影响最大,提取时间影响最小。
’′& 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采用 <=<<&!# 软件对表 ’ 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 表 ! 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和 >值 显著性 1 #7#+ ’ #)#! &&7’6& !!
2 #)!# ’ #’&% 6’07!#! ’ #&%’ )))’7 !
4 #))’’! 6%′+′!总和′#&6 7
注:!!为差异极显著,!为差异显著,>##%(’,’)? &0##,
>##&(’,’)? 00##。
由表 !的 >值大小也可以看出,各因素对提取率
的影响效果是 1 ; 4 ; 2 ; 3,即料液比 ;提取温度 ;
乙醇浓度 ;提取时间。并且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和提
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显著(@ A##%),料液比的影响 极显著(@ A##&),说明以上因素的选择是合理的。
’′’ 验证实验 为了验证正交实验结果,用筛选
出的最佳提取条件(料液比 &56#,乙醇浓度 +#,,提
取时间 &+6,,:<4 为 &’’,。通过计算,在 !!# 表 ! 不同品种苎麻叶黄酮得率比较 苎麻叶品种 华苎 ! 号 芦竹青 华苎 # 号 湘苎 号 白里子春 黄壳早 巴西 ! 号 细叶绿
黄酮得率(%) &’(# (’() )’*! #’+, !’!- !’!+ #’(* !’#*
! . ,’,# 水平下其得率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即该处理的平均指标值应在 &’(!%/&’+*%范
围内。本次正交实验最高得率为 &’(#%,在其范围
内,因此正交实验结果较为可靠。
!#不同品种苎麻叶黄酮得率的测定在正交实验最佳提取工艺(料液比0(,,乙醇浓
度 *,%,提取时间 ’#1,提取温度 +,2)条件下,测定 不同品种苎麻叶黄酮得率,结果见表 !。 由表 ! 可知,“芦竹青”黄酮得率最高,为 (’()%;“华苎 # 号”黄酮得率最低,仅为 )’*!%。不 同品种苎麻叶黄酮得率从 )’*!%/(’()%不等,表明 不同苎麻叶品种间黄酮得率存在一定差异。 # 讨论与结论
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各因素对苎麻叶黄酮提取
的影响主次关系为料液比 3提取温度 3乙醇浓度 3
提取时间,最终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料液比
0(,,乙醇浓度∗,’#1,提取温度 +,2。
后经实验验证,在确定的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黄酮
类物质的得率为 &’*(%。根据方差分析所得,四因
素对实验的影响均有显著性,其中料液比的影响极
其显著。
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分别对 + 种苎麻叶进
行黄酮得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苎麻叶黄
酮得率存在一定差异,变化范围为 )’*!%/(’()%。
其中,黄酮得率最高的为“芦竹青”,最低的为“华苎
# 号”,二者相差 ′! 倍。
由实验得知,苎麻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虽然得
率相对金银花((′−%,超声提取)的要低[+],相对杜
仲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不仅和植物种类有
关,还和提取和检测手段有关。本实验首次采用乙
醇加热回流提取苎麻叶中黄酮类化合物,虽然得率
不高,但是采用一些辅助提取方法如超声提取或者
超临界萃取提取,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苎麻叶提取物
中黄酮得率;另外,不同品种苎麻叶中黄酮含量差异
较大,可以从中筛选出黄酮含量高的品种。
参考文献
[]龙春,高志强,陈凤鸣,等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抗氧化 活性关系研究进展[ 4]’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5$*’
[)]67879: ;<=>?@A>,;7<1?8 B?889:@?A:,?C 98’D9EFC??:’GHH?
[!]中国药科大学 ’中药辞海(第 ) 卷)[;]’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5&,’ [#]管晓晴 ’苎麻叶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4]’中国野生植物资 源,--#():#-5(,’ [(]赵立宁,臧巩固,李育君,等 ’苎麻(!#%#&’()绿原酸和黄
酮含量测定[4]’中国麻业,),,&,)#()):()5(!’
[*]张海悦,王黎兵,郭新力 ’狭叶荨麻总黄酮的测定[4]’食品
科技,),,*()):+5+&’
[+]丁利君,吴振辉,蔡创海,等 ’金银花中黄酮类物质最佳提
取工艺的研究[4]’),,),)&()):()5(#’
[-]叶文峰,陈新,刘秀娟,等 ’杜仲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工艺[ 4]’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郭孝武,吉晓芹 ’杜仲叶中总黄酮物质超声提取的研究
[4]’西北植物学报,),,&,)&($$):
$-+!5$-+*’
(上接第 )#+ 页)
工艺条件下提取两次,葱白多糖的提取得率可
达 $#’-+%。
#! 葱白多糖具有较强清除·SD自由基、TKKD 自
由基作用,并与浓度呈一定依赖关系,当多糖浓度为
$,Q@ U Q6时,·SD自由基的清除率达 -&’-+%,多糖
浓度为 !Q@ U Q6时,TKKD 自由基清除率达 +!’($%,
但清除· SD 和 TKKD 自由基 #,% 的多糖浓度
(GV#,)比抗坏血酸(NV)的浓度高。葱白多糖清除
S 5) ·自由基的能力较弱,清除率与多糖浓度的关系
不明显。
参考文献
[$]张卫明,肖正春 ’中国辛香料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一版 ’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陈运起,徐 坤,刘世琦 ’中国葱姜蒜产业现状与展望[ 4]’
山东蔬菜,),,-($):#5(’
[&]彭会军,邹 群 ’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4]’西北药
学杂志,),,+,)&(():!,(5!,+’
[!]张雅君,张丽霞 ’多糖的结构分析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4]’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5*,’
[#]TLR7F ;,?C 98’VA8A>7Q?C>7< Q?C1AJ HA> J?C?>Q7:9C7A: AH FL@9>
9:J >?89C?J FLRFC9:[(]O??F? G P,;9:J?8F ;’;?C1AJ 7: <9>RA1XJ>9C? <1?Q7FC>X U U
Y17FC8?> O 6,?J’Z?[ \A>]:W<9J?Q7< K>?FF,$-(&:$&-’
[*]朱晓宦,吴向阳,仰榴青 ’等 ’马齿苋粗多糖的提取及清除
羟自由基活性作用[ 4]’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5#+’
[+]杨方美,王林,胡秋辉 ’鼠尾藻多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
性[4]’食品科学,),,#()):))!5))*’
[-]V1A7VY,^ 7Q _V,D[9:@_ _,?C 98’ W:C7A‘7J9: 9
9:J H89EA:A7JF RX 9FF9X@L7J?J
(&:(5(+′[$,]李明静,庆伟霞,杨玉霞,等′七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活性[4]′化学研究,),,(,$∗(!):∗,5∗)′[
[4]’食品科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