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26 卷 第 4 期
V o l
.
2 6 婉4
山 东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l o f S h n ad o n g A gr iu elt u r al U n iv er s it y
19 9 5 年 1 0 月
O ct
.
19 95
研 · 究 · 简 · 报
适宜青蒜栽培品种的选择研究 ’
樊治成 陆帼一 杜慧芳
(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 ) 《西北农业 大学园艺系)
关健词 : 大落品种 ; * 蒜 . 选择指标
中圈法分类号 : 5 63 .4
S T U D Y O N S L E E CT IO N O F G AR L I CV AR I ET I ES
S U IT B AL F EO R S P R O U T S CU L T I V AT IO N
F n aZ h ieh en g
f D P cr
. 口1. 万。 r r ci王Ilt 砚Ir e. S加尸矛(Io 矛护 g A厂. i厂一护 iv . , aT 匆一宇, C h俪 , 2 7 1 0 18夕
L u G u o y i
.
D u H u i fa ng
了D eP r . 口f . OH r r i’
、
: , h : ` r e . 八乞r rh 、 : e s r e r , , A gr i. 乙, , , i: ,二 Y a , ,动尹, g , C h办, a 7 12 10 0 2
K e y w o r d s g a r li e v a r ie t y ; s P r o u t写; s e le e t i o n i n d e x
青蒜栽培是大蒜的主要生产方式之
一 〔 ’〕 . 但有关适宜青蒜 生产 的品种 , 仅
局 限 于 少 数 当 地 品 种 的 调 查 及 经 验
总结 〔 .23 〕 。 为充分利用我 国丰富的大蒜品
种 资源 , 选 择 出生产 力高的青蒜栽培 品
种 , 我们于 19 9 2 年 7 月一 12 月进行 了此
项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参照 1 990一 19 9 1 年度和 199 1~ 1 992
年度的大蒜引种试验 , 选择冬期不同营养
体大小的品种 18 个 (尽可能多的选择营养
体大的品种 ) , 这些品种是二水早 ( 4) ( 为
引种编号 , 以下 同 ) 、 软叶蒜 ( 6) 、 彭县早
熟 ( 7 ) 、 彭县中熟 ( 8 ) 、 商南 白皮 ( 1 1 ) 、
商南笨黑皮 ( 12 ) 、 商南菜大蒜 ( 13 ) 、 普
陀大蒜 ( 1 5) 、 白河火蒜 ( 18) 、 留坎 白蒜
( 2 1 )
、 陇县火蒜 ( 22 ) 、 改 良蒜 ( 2 4 ) 、 蔡
家坡七叶蒜 ( 26) 、 耀县红皮 ( 2 9) 、 嘉定
2 号 ( 57 ) 、 普宁蒜 ( 62 ) 、 陆 良蒜 ( 73 )
和毕节大蒜 ( 74) 。 将以上各品种所选蒜瓣
(其重量范围 为该品种平均蒜瓣重 士 1 . 5 9 )
于 7 月 1 日放入地道进行打破休眠处理 ,
地道温度为 13 ~ 16 ℃ , 湿度在 95 % 以上 。
种瓣处理 25 d 后 , 8 月 5 日播种于 田间 。
试验设 3 次重复 , 随机 区组排 列 。 小区面
积 为 .2 3m x l . 4 m , 行 株 距 为 2 c0 m x
3
.
s c m
, 播种深度为 10 c m 。 青蒜采收期 为
12 月 29 日 . 统 计每 小 区 青 蒜 产 量 。 此
外 , 于种蒜处理前 , 统计每个品种的蒜瓣
数和蒜瓣重 ; 于青蒜采收时 , 每小区取样
* 收稿日期 : 199 4一 06一 18
本研究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
50 8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6 卷
10 株 . 统算假茎长 、 假茎粗 、 总叶数 、 展
叶数 、 假茎鲜重和叶片鲜重 . 以上试验在
杨陵西北农业大学蔬菜站进行 。
2 结果与分析
2
.
1 适宜育蒜栽培品种的选择指标
表 l 为 16 个品种 ( 除 4 和 7) 青蒜产
量及其有关性状的相关阵 , 可以看出 , 青
蒜产量与假茎长 、 假茎粗 、 展叶数 、 假茎
鲜重和叶片鲜重呈极 显著的正相关 ( 相关
系数 分别 为 0 . 7 83 、 0 . 806 、 0 . 8 7 0 、 0 . 9 0 5
和 .0 92 5) , 而与总叶数 、 蒜瓣重和蒜瓣数
的 相 关 系 数 不 显 著 ( 相 关 系数 分 别 为
一 194 、 0 . 1 29 、 一0 . 330 ) 。 说 明在 选择 青
蒜栽培品种时 , 不一定要求大蒜品种的蒜
瓣大 . 总叶数多 。 从减少播种量和节省蒜
种考虑 , 也可选择蒜瓣数较多的品种 . 另
外 , 与青蒜产量极显著相关 的假茎长 、 假
茎粗 、 展叶数 、 假茎鲜重和叶片鲜重 5 个
性状也构成了一个相关性状群 . 它们之间
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 在这 5 个性状
中 , 展叶数容易观察 比较 , 反映了同一时
期叶片的生长速度 , 可作为选择青蒜栽培
品种的指标 .
裹 1 * 落产 t 及其构成性状的相关
T a b le 1 T be e o r e la t io n e o m e ie n t m a tr i x o f g a r li e s p or u t s y le ld a n d i t
, s fo r m in愁e h a ar e et r s
性 状
C ha m
e t e t
青蒜产里
G n t lic
s Por u t s
假茎长 假茎粗 总叶数 展叶数 假茎鲜重 叶片鲜重 种蒜瓣重 种蒜瓣数
sP e
u d o s t e m P s e u d o s t e m T o t a l o f N o
.
o f PS e
u d o s沈 m F er s h C lo ve C lo ve
le n g t h w id rh le a ve s u n fo ld e d fr e s h 价ig h r 讹 ig h t o f N o . o f
le a代 s 讹 ig h t o f le a 代 s 沈 e d b u lb s e e d b u lb
青蒜产 t
G a r lic s P r o u t s
y七 1d
假茎长
P父 U d 0 S t e l
le ng th
假茎粗
PS e U d 0 S et m
w id t h
总叶教
T o t a l o f
le a说 S
展叶数
N o
.
o f
u n 一
fo ld e d le a
v e s
假茎鲜重
P业 u d o s t e m
阮 s h讹 ig h t
叶片鲜重
F代 s h w ig ht o f
lea Ve S
种蒜瓣重
C OI ve 晓 ig h t o f
s e e d b u lb
种蒜瓣救
C OI 说 N o . o f se ·
e d b U lb
0
.
7 8 3 1
.
0 0
0
.
806
户 诊
0
.
8 2 4
’ ,
1
.
00
一0 . 19 4 -()
.
2 2 8 ~ 0
.
048 1
.加 O
0
.
8 7 0二 0 . 7 59二 0 . 8 8 8二 0 . 0 17 1 . 0 0
0
.
9 0 5 0
.
9 18 0
.
9 3 1二 刃 . 2 0 1 0 . 8 8 8二 1 .的 O
0
.
9 2 5 .0 6 26
’
0
.
74 3
` ’ 阅 . 0() 4 0 . 8 7 3 口 。 0 . 79 4 . ’ l . 0() 0
0
.
1 29
一O , 2 9 2 一刃. 13 1 0 . 3 4 0 0 . 0 17 一 0 . 150 0 . 19 0 1 . (X) 0
- 0
.
330
- 0
.
03 5
- 0
.
06 1
- 0
.
2 9 5
. 刃 . ! 4 7 - 0 . 04 5 ~ 0 . 3 5 2 e 0 . 8 3 4 1 . 0 0 0
: : :
分别为 .0 仍 和 .0 01 显若水平 .
S ig n iif c a nce
a t 0
.
0 5 a n d .0 0 1 co n if d e毗 le ve l 传 s讲ct i姆 ly .
4 期 樊治成等 : 适宜青蒜栽培品种的选择研究 509
表 2 不同大蒜品种青蒜产 t 差异分析
T a b l e 2 D ife re
n e e a n a ly s is o n g a r lie s p r o u ts y ie ld o f d i fe
r e n t v a r i e t ie s
品种代号
C o d e n 跳n l e
小区产量
Y ie ld pe r P lo t ( k g )
每 h m 之产蚤
Y ie ld 详 r hm Z ( k g )
显著性
ced讹ef盯fg吵h
1 1
.
0 0
10
.
9 0
10
.
4 0
8. 2 8
8
.
18
7. 4 2
7
.
12
7
.
0 2
6
.
8 8
6
.
8 0
6
.
5 8
6
.
3 0
6
.
0 2
5
.
5 4
5
.
5 0
4
.
3 2
2 9 7 0
2 9 4 3 0
2 8 0 8 0
2 2 3 5 0
2 2 0 8 0
2 0 4 0
19 2 3 0
18 9 6 0
18 5 7 0
18 3 60
17 7 6 0
170 10
16 2 60
1 4 9 55
1 21 50
1 16 70
几
a O
5 ig n ifi e a n e e
·
0
.
0 1
A
A
A
B
BC D
C D
D E
D E F
D E F
D E F
D E F
E F G
F G
G
H
H
8156称5729二6刀34抖
注 : 每 h m 之 27 0 个小区 . N ot e : 27 0 p lof 详r hm 气
2
.
2 不同大蒜品种青蒜产t 比较
从表 2 可 以看出 , 不同品种青蒜产量
存在极显著差异 ( F = 36 . 5 9) , 青蒜产量较
高的 品种有 8 、 1 5 、 6 、 7 3 和 29 , 其 中以
8
、
15 和 6 最 高 , 每 h m Z 产 量 分 别 为
29 70 0 k g
、
2 943 0k g 和 28080 k g 。 如果用展
叶数对表 2 所列 品种进行选择 , 这几个产
量较 高的 品种 展叶数也 多 , 为 .5 3~ 6 . 1
片 ; 而 其它品种 , 随青蒜产量降低 , 展叶
数基本上依次减少 , 为 .4 9~ .3 5 片 。 供试
品种 4 和 7 在采收前 , 地上部受冷 害枯
死 , 地下部 形成独 头蒜和少 瓣蒜 ( 2一 3
瓣 ) . 蒜头重分别为 12 . 39 和 15 . 29 , 每 h m Z
产量分别为 1 19 5 5 k g 和 14 7 7 5k g . 说明只
要选用适当品种 , 并采取相应措施 , 就可
在秋 冬季节生产蒜头 , 这为大蒜生产提供
了一种新的栽培模式 。
3 讨论与结论
在我国北纬 ’ 35 “ 以南的地区 , 青蒜栽
培一般在 7 月下旬 ~ 9 月下 旬分期播 种 ,
以延长供应季节 。 在关中地区 , 青蒜栽培
主要在 8 月上旬播种 , 1 月一 12 月收获 ,
供应秋冬蔬菜淡季市场 , 并在播种前对蒜
瓣进行低温解除休眠处理 , 以促进营养生
长 〔 2〕 。 本试验采用这种青蒜栽培方式 所
选择的几个 高产品种 , 可供其他地区 选用
青蒜栽培品种的参考 。
我 国大蒜品种可分 为三大生态型 : 低
温反应敏感型 , 低温反应中间型和低温反
应迟钝型 . 低温反应敏感型 品种分布于北
纬 31 。 以南的区域 . 一般不耐寒 ; 低温反
应中间型品种分布范围广 , 在北纬 2 3 。 一
39
“ 的区域 内 ; 低温反应迟钝型品种分布
于北纬 35 。 以北的区域 , 在杨陵种植时适
应性差 , 蒜头重量显著减 少 〔 4〕 。 本试验
所选品种软叶蒜和普宁蒜属于低温反应敏
感型 , 其余品种为低温反应中间型 , 这些
品种基本适应中纬度 ( 北 纬 3 1 。 ~ 3 5 。 )
地 区的生态环境 。 青蒜产量较高的软叶蒜
耐寒性较 强 , 为半抽墓品种 ; 彭县 中熟 、
1 50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 6卷
普陀 大蒜 、 陆 良蒜 和耀县 红皮叶片宽大 ,
抽墓较早 。 在秋冬季节形成鳞芽 的二水早
和彭县早熟叶片较小 , 抽墓早 , 其鳞芽分
化和花芽分化对低温反应敏感 。
本试验得出 : 大蒜品种的假茎长 、 假
茎粗 、 展叶数 、 假茎鳞重和叶片鳞重与青
蒜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 其 中展 叶数易于
观察 比较 , 可作为选择青蒜栽培品种的指
标 ; 在关中地 区青蒜 主要栽培季节 ( 8 月
一 12 月 ) 产量较高的品种有彭县中熟 、 普
陀大蒜 、 软叶蒜 、 陆 良蒜和耀县红皮 。
参 考 文 献
严根 元 . 大蒜栽培技术 及综合利用 . 上海 : 上 海
科技文献出版社 . 19 8 9
张和 义 . 党永华 . 新编蔬菜栽培技术 . 西安 : 陕
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 9 1 . 1 15 ~ 1 28
赵稚雅 . 陕西蔡家坡大蒜 栽培技术调查报告 . 园
艺学报 , 19 6 3 . 2 ( 4 ) : 17 6 ~ 18 0
樊治成 . 陆帼一 杜慧芳 大蒜 品种 分类 体系的
建 立 , 园 艺 学 进 展 . 北 京 农 业 出 版 社 .
19 9 4
_
1 15 ~ 1 18
《食用菌学报 》 征订启事
《食用菌学报》 系由国家科委批准 , 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类刊物 。 主要 为食用菌专业
教学和科研人员 、 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及供销外贸系统和领导机关的专业干部提供食用菌
遗传育种 、 驯化栽培 、 菇房管理 、 栽培材料 、 病虫防治 、 生理生化及产后加工等方面的最
新研究成果 。
《食用菌学报》 为季刊 , 16 开本 , 6 4 页 。 每期定价 5 . 0 0 元 , 全年 20 . 0 0 元 , 需挂号
者另加 5 元挂号包装费 。 欢迎读者踊跃订阅。
汇款地址 : 上海市北翟路 2 901 号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情报所
邮政编码 : 2 0 1106
开户银行 : 农行上海市潜河径支行北新径营业所
账 号 : 328一0 43 1 0 0 9 9 3
《食用菌学报 》 编辑部
1 9 9 5 年 1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