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麦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全 文 :麦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TissueCultivationandIntermediatePropagationofBulbophylumInconspicuumMaxim
郑学威
(浙江省淳安临岐中心医院 ,浙江 淳安 311000)
[摘要 ]  目的:在麦斛自然繁殖率低下的情况 ,探讨利用组织培养方法解决繁殖的问题。方法:采用不同部位麦斛外植
体进行无菌苗的诱导培养。结果:诱导率表现为茎尖 >带腋芽的茎段 , 而叶片则不能被诱导发芽。茎尖是理想的快速繁殖标
准。初代培养过程中 , MS+6BA(2mg/L)+NAA(0.2mg/L)为最佳培养基;MS+NAA(0.2mg/L)为理想的继代增殖培养基;
1/2MS+IBA(1.0mg/L)+NAA(0.1mg/L)为最佳的生根培养基。结论:组织培养可解决麦斛繁殖。
[关键词 ]  麦斛;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 Abstract]  Objective:OnthebasisofthelownaturalreproductionrateofBulbophyllumInconspicuumMaxim, theauthorex-
ploredtousethetissuecultivationtosolvetheproblemofreproduction.Method:ToadopttheexplantofBulbophylumInconspicuum
Maximindiferentpartsforinducementcultivatingasepsisseedling.Result:Inducementrateshowedthestemapexwashigherthan
caudexsectionwithaxillarybud, butthelaminacouldntbeinducedtoburgeon.Thestemapexwastheapacereproductionstandardi-
deally.Intheprocessofprimarycultivation, MS+6BA(2mg/L)+NAA(0.2mg/L)actedasthebestnutrientmedium;MS+NAA
(0.2mg/L)actedastheidealsucceedculturemedium;1/2MS+IBA(1.0mg/L)+NAA(0.1mg/L)wasthebestrootmedium.Con-
clusion:TissuecultivationcansolvethereproductionofBulbophylumInconspicuumMaxim.
[ Keywords]  BulbophylumInconspicuumMaxim;Tissuecultivation;Intermediatepropagation
[中图分类号 ] R93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951(2005)08-057-02
  麦斛 BulbophyluminconspicuumMaxim.为兰科石豆兰属
多年生草本植物 [ 1] 。全草入药 , 有养胃生津 、滋阴清热 、明目
的功能 , 用于阴伤津亏 , 口干烦渴 , 食少干呕 , 病后虚热 ,目暗
不明。其经济价值高。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 但多年来
麦斛被毁灭性挖取 , 种源稀少 , 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 若不采取
行之有效的措施 , 中药资源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用组
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可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 [ 2] 。
1 材料准备
1.1 材料 试验材料采自安徽省 , 外植体取茎尖 、带腋芽的
茎段和叶片。
1.2 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为 MS按不同处理方案添加不同
类型的植物激素 , 用 0.1nmolNaOH和0.1nmolHCL调节 pH值
为 5.8 ~ 6.0, 在高压灭菌锅中高温(121℃)灭菌 20min。上
述培养基均加 3%蔗糖 、 1%琼脂 , 培养室温度为 25℃左右 ,
每天光照 13h,光照强度 20001X左右。移栽基质经过灭菌消
毒处理 , 按 m(珍珠岩):m(草炭):m(菜园土)=1:1: 1
比例混合。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处理 取茎尖 、茎段(带芽)和叶为外植体 , 按下列
程序进行消毒:取材※自来水粗洗※ 5%洗衣粉水溶液漂洗
5min※自来水冲洗 30min※ 75%乙醇擦洗表面※ 0.1%升汞
溶液中消毒 5min※ 2%次氯酸钠溶液中消毒 20min※无菌水
冲洗 4次 ~ 6次 , 然后在无菌工作台中将外植物体切成 0.5
cm~ 1.0cm长的小段。
2.2 诱芽培养 分别将不同部位的外植体接种到表 1各培
养基中 , 观察出芽情况 , 计算诱芽率。
表 1 诱导麦斛不定芽的培养基配方与诱导效果 
(单位:mg/L)
序号 基本培养基 6-BA IBA NAA 诱导率(%)
1 MS 0.5 1.0 60
2 MS 1.0 0.5 55
3 MS 2.0 0.2 80
4 MS 1.0 0.1 0.1 70
5 MS 1.0 0.1 76
  麦斛的茎尖 、茎段和叶片对愈伤组织诱导不一样 , 在由 3
号培养基的激素浓度配比下进行试验 ,结果(见表 2)。
57
第 11卷第 8期            中 医 药 导 报             2005年 8月
Vol.11  No.8            GuidingJournalofTCM             August.2005
DOI :10.13862/j.cnki.cn43-1446/r.2005.08.029
2.3 继代增殖 将诱导出来的愈伤组织及芽丛转到新的 3
种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将初代培养基
的芽丛分离并切割成 2cm的茎段 , 接种于培养基 MS+
NAA0.2;MS+6BA0.02+NAA0.5;MS+6BA2+NAA0.2。接
种后给予全天光照 , 室温 20℃ ~ 28℃。 3天后基部全部开始
膨大 , 1周后腋芽开始萌动 ,且萌蘖生长很快。
表 2 不同外植体诱芽的影响
外植体 接种数(块)
愈伤组织数
(个)
出愈率
(%)
不定芽数
(个)
顶芽 50 40 80 560
茎段 50 30 60 320
叶片 50 12 24 0
2.4 生根培养 不同激素组合对其生根状况影响较大(见
表 3)。将诱导成活的丛生芽切割成单芽 , 分别转接到各培
养基中(见表 4),每瓶接 1个芽 , 30天后 2号培养基的生根
率最高达 70%。
表 3 不同培养基的生根率比较
培养基序号 接种瓶数 生根瓶数 生根率(%)
1 54 25 46
2 60 42 70
3 50 21 42
4 50 29 58
表 4 生根培养基配方 (单位:mg/L)
序号 基本培养基 IBA NAA
1 1/2MS 1.0
2 1/2MS 1.0 0.1
3 1/2MS 1.0
4 1/2MS 0.5 1.0
2.5 移栽定植 芽长到 3cm~ 4cm时 ,切取健壮的植株转到
生根培养基上 ,所有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 , 培养 1周后 ,即诱
导出根 , 10天后每株可长出 3 ~ 5条根 , 根长达 4cm~ 5cm,再
培养一周 , 植株健壮 ,叶色浓绿 ,然后揭去纸盖练苗。轻轻洗
去根部培养基 , 移到蛭石的小盆中 , 盖上塑料膜及烧杯 , 保持
较高的湿度 , 10天后揭去塑料膜及烧杯 , 可移栽到大田 ,小苗
成活率 95%。
3 分析与结论
发现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有一定的差异 , 在茎尖 、
茎段和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中 ,由 3号培养基的激素浓度配
经诱芽效果最好 ,该组合下诱导的愈伤组织出愈率高 , 生长
快。
对麦斛不同部位的外植体进行诱导 , 在相同消毒处理下
和同种培养基中 ,最佳诱导外植体为茎尖。此项表明 6BA在
地被麦斛的继代培养中作用可以忽略 , 可以认为 MS+
NAA0.2是最佳组合的继代培殖培养基。初代培养过程中以
MS+6BA(2mg/L)+NAA(0.2mg/L)为最佳培养基。
继代增殖使用的培养基 MS+NAA(0.2mg/L)为理想的
培养基。
1/2MS+IBA(1.0mg/L)+NAA(0.1mg/L)为最佳的生
根培养基。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不定芽能力以茎尖为最
好 , 茎段次之 ,而叶片形成愈伤组织的能力最差 ,虽经改变多
种激素组合来调节叶柄愈伤组织的出愈率 , 仍只有少数激素
组合诱导出愈伤组织。
参考文献:
[ 1]徐利国 , 钟国跃.石斛的名义和原植物.时珍国医国药 ,
2004, (15)4:241 ~ 242
[ 2]聂凡等.野生药用植麦斛的营养成分分析.安徽农业科
学 , 2001, 29(1):119 ~ 120
(收稿日期:2005-03-23 编辑:湘泉)
(上接第 50页)近鼻孔处绕几周 ,形成一小结节 ,既
利于观察胃管脱出多少 ,又使纤维带子难以向上滑
动 ,使胃管难以自行脱出。
通过临床应用及观察 ,改进后的固定方法效果
良好。但操作过程中应注意 ,纤维带子在胃管上打
结 ,应松紧适度;胃内压力太大 ,呕吐较剧烈时 ,叮嘱
患者手持胃管近鼻孔处;置管前向病人做好解释工
作 ,取得病人的配合 ,使留置胃管固定达到理想的效
果;选择合适型号的胃管 ,要求顶端侧孔较多 ,引流
较快 ,难以堵管 ,减少重插 。
改进后的固定方法是有效的 ,而且取材简便 ,容
易制备 ,对延长胃管留置时间 ,减少脱出 ,减轻病人
痛苦 ,降低护士劳动强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值
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收稿日期:2005-05-10 编辑:朱民)
58
第 11卷第 8期            中 医 药 导 报             2005年 8月
Vol.11  No.8            GuidingJournalofTCM             August.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