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磨芋古称考——兼与李恒、龙春林同志商榷



全 文 :一九九O 年十二月 《夭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vol . :No .t 4
磨 芋 古 称 考
一兼与李恒、 龙春林同志商榷
孙 二 虎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吧1 0 01 5)
摘 要 作者着重对药 、 食用植物磨芋的古代佚名进行了考证 . 认为磨芋在古代亦
如在今天一样有多种称谓 。 我国先秦古籍 《尔雅》 所记录 的 “ 能 ” 和 “竿荧 ” 是
现今所知磨芋最早的中国名称 。 大约自汉末以后 , 先后又有 `英药 ” 、 “茱蒸 ” 、
`英翡 ” 、 “ 芳葵 ” 、 “ 剪” 、 .翁豆 ” 、 `鬼芋 ” 、 `斑 杖” 等十 多种名称 .
文章对这些名称以及它们的各种异体字进行 了考证 , 对现在仍在使用的 “ 药葵 ” 、
`菊头 ” 、 “ 鬼芋 ” 等名称的起源亦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A . ok nj a 。 , 磨芋 , 考证 , 佚名
李恒和龙春林同志不久前发表 了一篇
饶有兴趣的文章 L` 1 ( 以下简称李文 ) , 就
药用植物磨芋的 名称沿革进行了考证 。 一
种植物的名称问题虽非十分重大 , 却也事
关古今人对 自然的认识历史 , 进而关系到
植物食 、 药用资源 的开发与应用问题 。 鉴
于此 , 本文据文献 资料对磨芋的古代名称
特别是现 已失传的名称进行一些初步的考
证 , 同时对李文 中提 出的某些问题进行一
些探讨 , 以此就教于学术界 。
一 、 关于 “ 萄萌” 的
“ 首载” 问题
关于磨芋的 “ 药翡 ” 一名 , 李文认为
“ 首载于 ” 宋代的 《开宝本草 》 。 李文的
这种看法虽然是有文献根 据 的 12 ’ “ 1, 但
这是不正确的 。
《开宝本草》 成书于宋代开宝 6 年即
公元 97 3年 , 由刘翰 、 马志等 9人编著 卜 l,
但至少在公元 86 3年前就有 “ 药荔 ” 的记
载了 。 唐代人段成式所撰 《酉阳杂姐》 中
就有 “ 药翡根大如杨 , 至秋叶滴露 , 随露
生苗 ” 〔转引 自5〕 的记述 。 而且从记述语句
看 , 《开宝本 草 》 “ 根大 如 牛宛、 ” “ 雨
(露 ) 滴注① 叶下生子 ” 〔转引 自`〕 云云所
本可能就是 《酉阳杂姐 》 。 仅此就可知李
文之不确 。 但药葵一 名也 不 “ 首 载 于 ”
《酉 阳杂姐》 。
据报道 〔 6 1, 日本最早记载磨芋 的 文
献据认为是平安时代诗人源顺 氏 所 著 的
《和 名类聚抄 》 。 这本 日本最早的分类体
百科辞典 , 成书于公元 9 31 一 9刃年 。 据源
顺 氏所说 , 磨芋这种植物是经过朝鲜从中
国传入 日本的 : 日本钦明天 皇 ( 5 3 1 年一
注①李文引为 ` 两滴 ’ , 当 为印别错误 .
收 满日期 : 2 9 9 0丰 7月 2 2 日
V ol
_
2 No
51 7年 )在 位 期同 .f }` 济王派遣五经 博士
向 日本贡献佛象 、 佛典时 , “ 药翁 ” 作为
医药品之一传入 日水 , 并且 “ 殉葵 ” 之名
流传至今 。 lF 此看来 , 磨芋在唐朝以前即
南北 朝时期已在中国作为药物广泛应用 ,
且获 “ 药菊 ” 之各 。 然而这仍不能算最早
的 记载 。
就现在所知 . “ 药 , , 、 “ 鹉 ” 二字连
用记载的文献是 《文选 · 蜀都赋 》 : “ 其
园则有药蔼茱英 ” 。 但是 , 最 先 为 左 思
( 公元 25 0一 30 5年 ? ) 《另都赋 》 作注的
人刘 (连 ) 渊林将这句活句读为 “ 其园则
有药 、 落 、 茱英 ” 。 其原注说 :
“ 为 , 药酱也 , 缘树而生 , 其子如桑
堪 , 熟时正青 , 长三寸 , 以密藏而食之 ,
辛香 、 温调五藏 。 蔼 ,草也 , 其根名翁头 ,
大者如斗 , 其肌正白 ,可以灰汁煮则凝成 ,
可以 苦酒淹食之 , 蜀人珍焉 ” “ 7 以① 。
显然刘渊 林 认 左 思 之 “ 药翁” 为两
物 。 关于刘渊林 , 生平不详 , 只知为晋朝
人 。 《文选》 首注人李善 (约韶 o一 6 89 年 )
注 “ 刘渊林注 ” 说 : “ 左思 《三 邹赋 》 成 ,
张载为注魏都 , 刘连为注吴 、 蜀 , 自是之
后 , 渐行方俗也 ” 〔7 1。 可能刘 氏对 江 南
风物 L一匕较了解 。 现在所知 , 三国以前的文
献有 多 处 说 到 “ 琦 ” 、 “ 药酱 ” 或 “ 构
酱 ” [3 ’ “ ’ ` 。 ” ’ 1; 估 计与刘透时代 相 去
不远的常嵘所著 《华阳国志 》 , 亦多处记
述到 “ 药 ” 或 “ 为酱 ” , 其中 “ 其果实之
珍者 : 树 有荔艾 , 艾有辛药 , 园有芳萌…
… ” 的描述 L` : 〕, 程知丁左证刘 渊 林 的 看
法 。
然而 后世人井不 全部同意 刘 渊 林 的
“ 琦书 ” 二物说 。 例知前面所提到的 日本
《和 名类 ;剧少》 , 在 引川刘渊林的 《注 》
(用汉语 ) 时 眼一于进 行 了享改 : “ 殉蔼
(栩萌二音 , 阳么 : ’ `迩夜久 ) , 文选蜀都
赋注 : 药弟 , 其 (很 ) 肌正自 , 可 以灰汁
煮则凝成 , 可以苦 酒 淹 食 之 , 蜀 人 珍
焉 ” 〔参见 氏 30 〕 。 很明显 , 日本人认为左
思之 “ 药翁 ” 就是磨芋 。 这种舌法并非毫无
理 由 , 因为《蜀都赋 l) 中除用 “ 药萌 ” 一词
外 , 同时还使用了 “ 药酱 ” 一词 ( “ 药酱
流味于番禺之乡 ” ) , 这 似乎意味着 “ 药
菊 ” 与 “ 药酱” 为二物 。 由此看来 , 刘速
“ 二物” 解固不能反驳 , 但能否肯定这就
是左思本意还很难说 。 可以肯定的是 : 左
思 “ 药葵 ” 二字中至少有一半是指磨芋 ,
而且磨芋至少在晋代 已为四 川人食用而且
“ 珍焉 ” 了 。
从以上 分 析 可 知 , 不 仅 “ 药葵 ” 一
名 , 而且 “ 翁头” 一名也不象 李文 所 说
“ 首载于 ” 《开宝本草 》 。
我们认为 “ 药翡 ” 二字连用成词 出现
于晋代并非偶然 , 一定有所根据 。 这个问
题我们将在本文最后部分进一步讨论 。 现
在让我们先弄清磨芋的另外几个 名称 。
二 、 “ 萌” 、 “ 萌头”
和 “ 斑杖 ”
既然刘逢以为 “ 药弟 ” 为二物 , 必然
提 出 “ 翁” 为何物的问题 。 然而 , 以 “ 葵 ”
为名的植物有哪些 ? 自东汉 《说文解字 》
以 来的文献诸说不一 。 至今学术界仍不 甚
了了 。 清代人王念孙曾 在 《广 推 疏 证 》
中 〔` “ ]总结说 , “ 草之名弟者四 ” : 一为
“蒲本 ” , 即香蒲的根茎 ; 二为 “ 荷本 ” ,
即荷的茎 没 入 水 中 的 部 分 ; 三 为 “ 翁
头 ” , 即今天所说的磨芋 , 并以刘座 “ 翡
泣① 标 点为人 文 所响 . 学者中有逗 为 ` … …共根名 将 , 头大者如斗 · · … ” 者 〔2 9 〕 , 不确 .
名色 Vo l .2 No
草也其根名萌头 ” 为证 ;四为 “ 芸葵 ” ,
即芸篙 。 但王念孙眼乎有意攻弃他已知道
的第五种 “ 鸽 ” , 即 《广 推 · 释草》 “ 英
药翁也 ” 之 “ 翁 ” 。 他 考 证 说 : “ 药 ”
(音 w 。 ) 字即 《玉篇》 (南朝顾野王撰 )
和 《广韵 》 (宋代官修韵书 ) 中的 “ 施 ”
( w 。 ) , 释 为 “ 英 萌 也 ” ; 《集 韵 》
“ 孤 ” 释为 “草名 , 葵 也 ” , 而 且又有
“ 掖葵 ,豆也 ” (皆依王氏句读 , 孙按 ) 。
但由于 “ 遍考诸书 , 无 以搞为豆者 , 恐因
上文说豆角豆叶而误宜 ” , 故王念孙不仅
放弃 “ 豆 也” 之解 , 而且在罗列四种 “ 葵 ”
之后竟终于没弄清 《广雅 》 “ 英药葵也 ”
究竞属 “ 此四者孰当 ” , 更为错误的是将
“ 弱也 ” 二字与 《广雅》 下文 “ 菌首芙蓉
也 ” 连在一起 , 说可能是 “ 荷 茎 下 白葵
耳 ” 云云 [` “ ] 。
我 fl’] 以为 上 述 五 种 “ 弟” 中 , “ 蒲
本 ” 、 “ 荷本 ” 、 “ 芸搞 ” 皆与本文所考
证的磨芋无关 。 有关的是第三 种 和 第 五
种 , 即 “ 翡头 ” 和 “ 豆也 ” 两种 。
“ 萌” 即 “ 萌头 ” , 这在刘通 《蜀都
赋 · 注》 中已十分明白 。 后人马志 、 李时
珍在释 “ 药 翡 ” 和 “ 萌 头 ” 时 均 受刘逢
《注 》 的影响 。 此外 , 常壕 《华阳国志 》
“ 园有芳翡” 之 “ 葵 ” 亦是指磨芋 , 今人
刘琳已有考证 t ’ 2 1 。
还应特别提及的是西晋人崔豹 《古今
注》 中 “ 扬州人 谓 搞 为 班 杖 , 不 知 食
之 , [转引自` 3 , ’ 4〕 中的 “ 翡 ” 。 “班杖 实
为 “ 斑杖 ” 。 《辞海》 据崔豹此话将 “ 斑
杖 ” 一词释为 “ 蒲葵的异名 ” 〔’ 5 〕 , 这显
然是错了 。 《开宝 本 草 》 说 : “ 翡 头 生
吴 、 蜀… … 雨 (露 ) 滴叶下生子 。 又有斑
杖 , 苗相似 , 至秋有花直出 , 生赤子 , 其
根敷痈肿毒 , 甚好 。 根如翁头 , 毒猛不堪
食” 〔转引自3几 并说 “ 虎杖亦名赤杖 , 与
此不同 ” 〔转引 自25 〕 。 由此看来 , 西晋时
扬州人是把他们那里出产的磨芋 (即嗯彗” )
称作 “ 斑杖 ” , 不可能把 “ 蒲翁 ” 即嫩芽
可吃 、 根含淀粉可食可酿酒的 香 蒲 称 为
“ 斑杖 ” , 而且竟还 “ 不 知食之 ” 。 实际
上崔豹是说 , 扬州古人误将磨芋当作 “毒
猛不堪食 ” 的斑杖了 。 以 “ 斑杖 ” 为异名
的药用植物有二 , 一是 “ 天南 星 的 异 名
( 《南宁市药物志》 ) , 二是萝科植物虎
杖的异名 ( 《日华子本草 》 ) 〔转引 自3〕 。
显然马志和崔豹所言 皆为天南星科植物 ,
须知磨芋也是一种天南星科植物 。
然而我们猜想 , 可能当时的扬州人也
不一定知道是否还有别的 “ 斑杖 ” , 只是
因为不知磨芋的加工方法 (生食有毒 ) 而
把 “ 蜀人珍焉 ” 的 “ 葵” 俗称为 “ 斑杖 ”
罢了 。 因为磨芋形态就可 以称为 “ 有斑纹
的杖 ” 。 这正如至今华东民间仍把磨芋称
为 “ 花杆 ” 、 “ 花杆莲 ” (南京地区 ) 、
“ 花梗莲” 、 “ 花伞把 ” (江西 ) 、 “ 花
梗天南星 (浙江 ) 一样 s[] , 明显是 因磨
芋的形态特征 ( “ 叶柄圆柱形 , 浅绿色具
暗紫色斑 ” s[] ) 而得名的 。 由此 看 来 ,
“ 斑杖 ” 也是磨芋的一个古代异名 。
三 、 “ 英药荡也” 考
现在我们专门来讨论第五种 “ 翁” 即
“ 豆也 ” 的问题 。
前面 已说到 , 王 念孙在解释三国时代
张揖所撰 《广 雅》 “英药葵也 ” 时 , 因为
“ 遍考诸书无以翡为豆 者 ” , 终 于 不 知
《广雅 》 所言为何 物 。 现在 , 我们继承前
人的成果 , 试作进一步考证 :
我们以为 “ 英药萌 也 ” 应 句 读 为:
“ 英药 , 萌也 ” 。 “ 药” 字在 《玉篇》 和
《广韵》 【` 。 〕中与 “ 茄 ” 同 , 并且皆读为
“ 握 ” ( w 。 ) 。 “ 婉 ” 字又可写作 “ 碗 ” 、
V ol
.
2 】犷N o .4
“ 苑 ” “ 掩 ” 、 “ 茂 ” 等 , 且都释为 “英
翁 ” 或 “ 翡 ” 。 如 《玉篇 · 草部 》 : “ 瑰 ,
英萌 也 ” ; 《广韵 · 觉韵 》 : “ 魂 , 英
翁 ” , 《玉篇 · 草部》 : “ 施 , 草名 , 翁
也 ” 〔转引 自` 7 〕 。 由 此 可 见 , 《广雅 》
“ 英药翁也 ” 所指的植物至少有这样几个
名称 : “ 英药 ” 、 “ 英 抓 ” 、 “ 英翁” 、
“ 婉 ” (及其各种异体字 ) 、 “ 翁” 等 。
就是说 , 这种植物也是一称 “ 翁” 。 但这
种 “ 弱 ” 是不是磨芋呢 ? 我以 为 可 以 在
《集韵办 中找到答案 。
《集韵 》 释 “ 挑 ” 时说 : “草名 , 翁
也 ” ; 在释 “翁” 时则说 : “ 流翁豆也” t ` 吕1 。
关键的问题在于后者的句读军既然王念孙
将 《广 雅 》 “ 英药菊也 ” 句 读 为 “ 英 ,
药弱也 ” , 当 然也就 把 《集韵》 “ 珑葵
豆 也 ” 句 读 为 “ 越 朝, 豆 也” 了 s1[ 。
这样 , 不仅找不到以 “ 翁” 为 “豆冲 的文
献佐 证 , 而 且 在我们看来 , 释为 “ 豆 ”
与上 述文献意思明显不符 。 我以为 , 只要
将 “ _互翁豆也 ” 句读为 . 邢统 , 翁豆也 ” ,
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样以来 , 《集韵》
两字释义就 为 “琳 , 草 名 , 翁 也 , , 而
“ 翁 , 沉 , 萌豆也” , 砖承每 即 翻翁” ,
“ 萌” 即 “ 孤 ” , 两者都 是 “ 荔豆 ” ·
“ 翁豆 妙 又为何物呢了
“ 翁豆 ” 就是 “ 翁头 (颐 ) ” !
我们这样说的理 由有二 。 其一 , 豆与
头古代同音。 春秋 时 代 “ 头 ” (豆页) 和
“ 短 ” 音义 皆通 , 如 《公羊传》 有 “ 杀人
者勿」短” 〔转引 自`叼 , 至明代文献中仍以
睡为头 , 如张溥 (浙江人 ) 有 “ 发五十金
买五人之豚而函之 ” ` “ 。 】语 。 而且 , 至今
江浙方言中仍是 “ 豆 ” “ 头 ” 不分的 。 其
二 , “ 豆 ” “ 头 “ 在俗语中意义相通 : 豆
可解作 “ 豆形物 ” , “ 头 ” 亦可解作 “ 头
形物” 。 故有土豆 、 芋头之类名称 。 不仅
今天如此 , 古代亦然 。 如薯荪科植物黄独
就 有 “ 土 芋 ” 、 “ 土 豆 ” 、 “ 土 卵 ” 之
称 。 黄庭坚 《山 谷 题 跋 》 卷 七 : “ 《本
草 》 褚魁注 : 黄独… … 江东人谓之土芋 。
余求之江西 , 江西谓之土卵 。 ” 〔转 引 自“ ` 1
《广雅 》 : “ 土芋一名土豆 。 ” 再如 《史
记 · 项羽本纪》 , 项观 (亦江东人 ) 说 :
“ 今岁肌民贫 , 士卒食芋寂 〔2 2 〕 ; “ 款”
晋人杨泉 《物理论》 释为 “众豆之总名”
[铃引自15 ) ; “ 豆 ” 与 “ 款 ” 又互通 : 《广
雅》 有 “ 巴赤 , 巴豆也 ” , 步即寂 , “ 巴
未 ” 即 “ 巴豆 ” [ ` “ 1 。 因此项羽所言 “ 芋
获 ” 实即 “ 芋头 ” 、 “ 芋豆 ” 。 总之 , 大
凡地下有球形块茎的植物中国民间多爱用
“ 芋” (宋代计有 “ 芋 ” 十二种 [“ 3 )] 、
“ 豆 ” 、 “ 头 ” “ 魁” 、 “ 蛋 ” 、 “ 卵 ”
等名之 。 因而我们断言 《集韵 》 所言 “ 葵
豆 , 就是 “ 翡头” , 即今日之磨芋 。
或者说 , “ 葵豆 ” 是 “ 翡颜 ” 之误 ?
须知 “ 豆页” 字半边是 “ 豆 ” 。 古代文献因
刊刻 、 传抄 、 虫蚀而致的这类鲜误并不罕
见 , 正如 《开宝本 草》 将 《酉 阳 杂 姐》
“ 露滴 ” 误作 “ 雨滴” 一样 。 此说姑且存
之 。
四 、 “ 漪节荧” 考
中国古代对野生动植物的认识历史是
举世闻名的 , 对磨芋这种植物 , 无论是其
形态特征 , 药 、 食用价值 , 还是其分布的
广泛性 , 不可能不 引起我们远古祖先的重
视 。 然而以上考证却仅涉及汉代 以来的文
献 , 汉前记载磨芋的文献很少 。 不过 , 我
们仍能从先秦古籍 《尔雅》 中找到有关磨
芋的信息 。这就是 《尔雅 · 释草》 中 “ 的 ,
宁荧” 这三个字的记载 。
“ 的竿荧 ” 学术界一般句读为 “ 扇 ,
芋荧” , 其含义在汉代可能就不清楚了 。
Vo l
.
2 No
.通
《说文解字》 说 :“ 芋 , 竿荧 , 胸也 。 从
草 , 丁声 ” 【` ’ 〕 。 由此可知 “ 的 ” 这种植
物又 一可叫 “ 胸 ” 。 后来 , “ 教 ” 又有 “ 户 ” ,
,’ 构 ” 、 “ 毋 ” t ` 3 ” 弓 ] , “ 荧 , 又 有
“ 褚, 、 a 奴” ( 《玉篇》 ) [转 引 自“ , 2。〕
等异体字 。 但这是什么 “ 草 ” , 就连集尔
雅 学之大成的晋人郭璞也只得在其 《尔雅
注》 中注日 “ 未详 ” 。 至清代这种状况才
有所改变 。
据郝游行所记 ; 5 了 , 张照 ( 1 6 9 1一 17 4 5
年 ) 引证 《神农本草 》 、 《酉阳杂姐 》 等
文献 , 认为 “ 能” 即 “ 殉先 ” , “ 寺灵 ”
即 “ 鬼 了” : 也就是说 , 《尔谁》 三字所
记就是磨芋 。
稍后 , 毕沉 ( 17 3 。一汗 9 7界三) 认为 “ 芋
荧 ” 疑即 《山海经》 所言灼 “ 李荞” , 理
由是 “ 音近也 ’夕 〔、 ] 。 i司期 价说文 义 证》
作 者 社 破 ( 17 3 6一 18 5。 年 ) 亦 持 此 见
解 厂 . { 。 《山海经 · 中山经》是这样说的 :
“ 熊耳之己护一有草焉 , 其状 如 苏 而 赤
华 , 名日草蓄, 可以毒 鱼” ` 2 7 1 。 这里的
问题是 , 李熟又是什么值物呢 ? 《广淮》
说 : “ 襄 , … … 苏 也” ; 王念孙 “ 疏证 ”
此条时又说 , “ 者书无言苏名羁者 , 篇上
当有事字” , 其根据 也是 《山海经》 , 认
为既热 “ 似苏 ” 就 z立 “ 而以为苏 , , 只}j视
“ 亭 又” 为 “ 苏 ” 一类 , {勺植物 t ’ 忍」。 我门
认为这是不确切的 。 据 《山海经 》 , 事攀
是一种有毒值物 , 加 “ 苏 ” 即 下日之紫苏
以 及其唇形科诸多同类多力药 、 食或香科
植物 : 未闻可毒鱼者 (苏倒是 可 “ 解鱼赞
毒 ” ) 。 吏重要的是 , 尔雅学家郭璞 , 卜刁
时又是研究 《山海经 》 的 一占代 名家 , 他给
《尔推 · 释草》 :卜马勺 “ 苏 ” 、 “ 碗 了荧 ’夕
以 及 《 山 海经 》 `补的 “ 算林” 作 讨 时并没
把异者连 `二一起 缸“ ’ 又 ` i , 泣 二今可 能 郭
江甲几丸认 〔30 」第 1 1灭 , 沁 内客中译本 【叼 木译
氏的疏忽 。 由此 看 , 毕沉 、 桂馥以及王念
孙对节荧的解释证据不足 。
再后 , 朱骏声 ( 1了8 3一 招洲年 ) 《说
文通训定声》 认为 : “ 节, 疑 即 茹 之 别
名 , 《尔稚》 作的” ; 而在释 “ 为” 时认
为药有两义 , 一是指 “ 药酱 ” , 另一 “ 别
义 ” 是 筋 , 井认为 “ :: ” 字亦作的 。 与张
照一样 , 认为前即神农木草甲的 “ 的翁 ”
或 “ 鬼竿 ” ` “ 8 : 。
我们同意朱氏 “ 构 ” 字亦作 “ 方气” 的
看法 。 在古代 , “ 琦 ” 和 “ 的 ” 以及 “ 筋 ”
都可 读年 气力” { ` ’ ] 。 特 别 值 得一提 的
是 , 本 义第一部分沂 引日本古文献 《和名
类聚抄 》 中 , 明确指出“ 为肩 ” 应读作汉字
的 “ 栩蔺 ” 二音 注 ① 与今天不同 。 这必有中
国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依据 〔30 , 并参卿」
由 于 这 些 字 邵 相 当 生 僻 , 故 在 书写
中 极 易 写 混清 (正如前面所述的 “炭 ”
字一样 ) 。 参与这种 “ 混乱 ” 的可能还有
“ 药 ” 字 。 须知 “ 如 ” 也是一种芋 , 且读
音近 峋力” 而向 “ 阴” ; “ 庵” 又作 “ 拘 ”
或 “ 拘 ” [ ’ , l , 石手写体 (草书或行书 )
中 , “ 拘 ” 和。 “ 殉 ” :是 很 补 易 弄 混 的
( “ 座 ” 与 “ 沌” 就 足一个例证 ) 。 我们
在本文第一部分说过 , “ 摘” “ 鸽 ” 二 字
连用不会是偶然的 。 从现有文献看 , 药在
汉代有其特定的涵义 , 即今之胡椒科植物
菊酱 , 而磨芋这种植物的特 有 名 称 是的
(或吮 ) , 或者可能就叫 “ 夸、 翁 ” 。 只是
到了左思之后 , “ 掩习:卢 二字联用成词并
因 “ 洛阳为之纸贝” 沉 《蜀都赋 》 而在文
坛声名大震 , 致使后世人只知 “ 拓 灼 ” 而
不知 “ 伪豹 ” 了 。 不过到南北朝时人们尚
知 “ :有羌” 应读为 , 写 ” 二音 。 综而言
之 , 我 们以为左思以来的 “ 苟价 ” 一 名实
为 “ 次弟 ” 之讹 :
V o l
.
: N o
. g 1
一一 一一 ~一一我们还可举一个“ 药” “ 肠” 不分的有趣例子 :
中 在
《辞源 》 1 9 4 8年正续编合订版 t“ ` 1
“ 竿荧 ” 词 条 下 引
草 》 引作 : “ 药 , 芋荧 ” ,
《 尔 雅 · 释
且 此 版 中无
“ 一 , ” 字 , 30 年后 , 《辞源》 修订本 〔` ’ 1
将 “ 为节荧” 订正为 “ 一几了荧” , 但此版
中仍无专门的 “ 悦 ” 字条 目。 解 释 中 用
“ J : ” 而无 的字专解 , 至今 《辞源 》 在此
字上不能自我周严 。 这至少说阴 , 即使在
现代 , “ 殉 ” “ 内” 二字仍然是极易混淆
的 ,
我们再看 “ 芋 ” 和 “ 芋荧 ” 。
张照 和朱骏声在引证 “ 神农本草经 ”
时都引出了 “ 鬼芋 ” 一词 , 与今天许多文
献 `分 3〕 所引 “ 鬼芋” 不 同 。 我 们 估 计
“ 鬼 芋 ” 是 “ 鬼芋 ” 之讹 。 由于 “ 芋” 极
少使用 (整个十三经仅有 《尔雅》 一处有
“ 竿 ” ) , 而且磨芋又有 “ 芋” 的特点 ,
故 “ 鬼芋 ” 一出现 , 便很容易被接 受 。 从
}
` 沪 二 ’
字形 上看 , “ 节 ” 字可能也是磨芋的特有
名字 。 《说文解 字》 说 “ 节 ” 是 个 形 声
字 , 但我们以为它更象一个纯 粹 的 象形
字 : 磨芋 植 株 就 象一个 “ 芋 ” 字 。 至于
“ 荧 ” , 学术界多以 为 是 “ 芋 ” 的 叠 韵
字 , 连绵而成 “ 宁荧 ” 。 但 前 边说 过 ,
“ 荧 ” 又作 “ 鬓” 或 “ 翼” , 这使人想到
《广雅》 “ 英药翡” 中的英 , 可能荧也与
磨芋有关 。
据上述分析 , 我们初步肯定的 (及其
异体字药 、 纳 、 筋 、 胸 ) , 宁 、 竿荧皆为
磨芋在汉代 以前的名称 , 而药翁一名源于
“ 蔺” 或 “ 摘翡 ” 。
五 、 小结
1
. 中国最早记录磨芋的文献是先秦
古籍 《尔稚》 。
2
. 磨芋在古代亦有多种称谓 , 其中
荣 、 蕊 , 峨、 茹 、 殉 、 节荧 、 鬼竿 、 英
饰 、 英 、 英剪 、 婉 、 施 、 越 、 花 、 翁 、
芳葵 、 荔豆 、 斑杖等名称 , 都是磨芋的古
代佚名 。
3
. “ 药葵” 一词首载于 《文选 · 蜀
都赋》 , “ 翁头 ” 一词首载于刘渊林 《逃 )
《蜀都赋 · 注 》 。 “ 药翁 ” 当为 “ 漪翁”
之讹 .
参考文献
( 1 〕李恒 , 龙春林 , 药用植物 磨 芋 的考
、 证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19 89 ,
( 2 ) : 8 7一 9 1 。
〔 2 〕李时珍 , 本草 纲 目 (校 点 本 ) ,
京 : 人民卫生 , 工97 7 。
〔冲江苏新医学院编 , 中 药 大 辞 典 ,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王9 7 7 。
〔今〕中医大辞典编委会、 中医大辞典 :
月匕

史文献分册 。北京; 人民卫生 , 1 9 8 1 。
乒5 〕秒赘行羚一 籍出版社 , 尔雅义疏
, 上海: 上海古
19 8 2

〔 6 〕冲增 哲编著 , 古 明 选 译 , 磨芋 科
学 , 成都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19 9。 。
〔 7 〕萧统编 , 文选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19 7 7

〔 8 〕司马迁撰 。 史记 : 西南夷传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 5 9 。
〔 9 〕班固撰 , 汉书 : 孝武帝本纪 , 北京 :
` 中华书局 , 10 6 2 。
〔 10 〕班固撰 , 汉书 : 西域传赞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1 9 6 2 。
〔王1〕许慎 , 说文解字 : 木部 。 见 : 段玉裁
注 , 说文解字注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
版社 , 1 9 8 1。
〔 1 2〕常豫著 , 刘琳校 注 , 华 阳 国 志 . 成
都 : 巴蜀书社 , 1 9 8 4 。
〔 13〕王念孙著 , 广稚疏证 , 上海: 上海古
V ol
.全 N o .4
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 -一— 一 -,籍出版社 , 1 9 5 3 。〔 1 4〕康熙字典 , 成都 : 成都 古 籍 书 店 ,1 9 8 0 。〔 1 5〕辞源 (修订本 ) 。 北京 : 商务 , 1 9 7 9。
〔 1 6〕广韵
〔 1 7〕汉语大字典编委会编 , 汉语大字典 。
成都 : 四川辞书 , 1 9 5 5 。
〔1 8〕丁度撰 , 集韵 , 北京 : 北京市中国书
店 , 1 9 8 5 。
〔1 9〕中华大字典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 7 8 。
〔2 0〕张溥著 。 七录斋集 : 五人墓碑记 。
〔2 1〕辞海 : 增补本 , 上海 : 辞书出版社 ,
19 8 3

〔2 2〕司马迁撰 。 史记 。 项羽本纪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 9 5 9 。
〔 2 3〕李防 等撰 , 太平御览 。 北京 : 中华书
局 , 19 6 0 。
〔2 4〕郭璞注 , 尔雅音图 。 北京 : 北京中国
书店影 印 , 19 5 6 。
〔2 5〕张廷玉等编 。 骄字类编 (上海 同文书
局石印本影印 ) 。 北京 : 北京中国书
店 , 19 5 4 。
〔2 6〕桂馥著 。 说文解字义证 。 北京 : 中塑
书局 , 1 9 5 7 。
〔 2 7〕袁坷校注 。 山海经校注 。 上海 : 上海
古籍出版社 , 1 9 5 0 , 第 13 1页 。
〔 2 8〕朱骏声著 。 说文通训定声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19 8 4 。
〔 2 9〕中文大辞典 ( 台湾版 ) 。 中国文化研
究所影印 , 2 9 5 2 。
〔 30 〕冲增 哲编著 。 二 人 汇 七 ( O 科学。
众岛 市 : 溪 水 社 , 昭 和 59 年 5 月
( 1 9 8 4
.
5 ) 发行 。
〔 3 1〕辞源 (正续编 合 订 本 ) 。 上海 : 商
务 , 19 4 5 . 5 。
英文题名 :
磨芋 古 称 考 = V e r i f i 。 a t i o n o n
c h i n e s e n a m e s o f A

k o n j a c i n
a n c i e n t b o o k s / S
u n E r h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