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祁振声
20
(责任编辑□舒宗范)
云南林业 2002,23(2)● 知 识 窗
《云南林业》2001年第5期“知识窗”栏,刊出过
一篇介绍木本蔬菜“树头菜”的短文。笔者读后认为,
这比起某些报刊捕风捉影地宣传所谓“白菜树”之类的
“奇树”来,要科学求实得多了。民间称为“树头菜”的
树种较多,该文所说的“树头菜”系别名,是隶属于五
加科的 木(Aralia chinensis Linn),系高2~8m的
落叶灌木或乔木,茎干有皮刺,羽状复叶有点像香椿
〔Toona sinensis(A.Jus .)Roem.〕故有刺椿、刺老苞
等别名,其顶生嫩枝叶可作蔬菜食用,在秦岭至河北以
南的多数省份均有分布。
五加科还有些树木的嫩叶也可作蔬菜用。例如,滇
中、滇西北、滇东南均有分布的锈毛五叶参
(Pentapanax henryi Hams),以及全国多数地区均有
的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等。
但它们却没有“树头菜”的别名。刺楸则因叶大如桐,
小枝有皮刺,故有“刺桐”的别名。
植物的别名,有时甚至使有些专家也难免出现错
误。例如,著名林学家陈植先生原来出版的《观赏树木
学》,在介绍刺楸时,便曾按其“刺桐”的别名,引用了
彭纲《刺桐》诗中的前两句:“树头树底花楚楚,风吹绿
叶翠翩翩”,用以表明剌楸是“花叶俱美之观赏树也”。
但该诗的第3句是“露出几枝红鹦鹉”。显然,该诗吟咏
的是豆科的乔木刺桐(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
其树皮有刺,虽是三出复叶,但小叶较大,似桐,故名
刺桐;其蝶形花的旗瓣长大,龙骨瓣菱形,翼瓣则较短,
花形酷似鹦鹉嘴,故昆明又称之为“鹦哥花”。《花卉鉴
赏辞典》中的刺桐,指的也应是该种,但其插图却是刺
楸,这也是根据别名而套用错了的例子。
可见,这种同一植物有不同名称的“同物异名”现象,
极易造成使用上的混乱,古往今来的著作,因别名相同而
胡乱拼凑在一起者,不乏其例。因此,现在的科技论文,
均要求在中文名称后面加上国际通用的拉丁学名。
不过,使用拉丁学名时,也应多加小心。首先,是
因为不同的植物学家,为植物命定的拉丁学名是不同
的,即拉丁学名也有正名和异名。所以,在引用拉丁学
名时,不仅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正名,而且除了属名、种
名(种加词)之外,还要有命名人。其次,有些植物学
家因鉴定有误,也会给植物用上不正确的拉丁学名。即
使是植物学权威著作,也难免有误订。
正名为“树头菜”,主产云南的树木值得一提。“树
头菜”大概在清代以前的《云南志》中便有记载。清代
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六木类“树头菜”中
专条记载:“树头菜”,《滇志》:石屏者佳。树色灰赭,
一枝三叶,微似楷木〔按:即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ge.)〕叶,初生如红椿芽而瘦,味苦。临安(按:即
今建水县)人盐渍之以为齑(按:音Ji,即切碎的腌菜或
酱菜),与黄连茶(即楷树芽)皆取木叶作蔬,咀其回
味,如食谏果也。”
《云南植物志》中便有树头菜(Crateva unilocularis
Buch.-Ham.),它是山柑科鱼木属的乔木,高5~15m
或更高,树皮灰褐色,掌状复叶有3片小叶;它在滇西、
滇西南、滇南及滇东南均有分布,广西、广东、海南也
有,常生于平地或海拔1 500m以下的湿润地区,村边
路旁常有栽培。在石屏、建水等地,常用盐渍其嫩叶作
蔬菜。显然,这与《植物名实图考》的记载完全吻合。
但在供植物学工作者鉴定植物的工具书《中国高等
植物图鉴》中,山柑科鱼木属却仅记载1种,即“鱼木
(Crateva religiosa Forst.)”,而无上述的树头菜。更
早的《中国树木分类学》、《广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
等重要著作,也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记载一致。
然而,近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则已指
出:“鱼木的拉丁名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第26
页上误订为Crateva religiosa Farest.,现已知这种植
物我国不产。该书中图1 781及中文描述,应当是树头
菜(Crateva unilocularis Buch.-Ham.)”。可见《中
国树木分类学》等著作中的“鱼木”,也应当是树头菜。
鱼木(Crateva abansonii DC. sp.f rmosensis Jacobs)
产于台湾、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日本琉球群岛也有。
因台湾和琉球的渔民,常用其木材雕刻成小鱼,作为钓
乌贼的饵,故名“鱼木”。
总之,云南植物,洋洋大观。嫩枝叶可作蔬菜的树
木就不在少数,如果能对这些木本蔬菜加以开发利用,
并注意扩大资源,生产无公害的特色蔬菜,则必将产生
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谈古论今
树头
●
●
●
●菜
竹园有引种。
11倭竹(Shibataeinae kumasasa MaKino)
倭竹为地下茎复轴混生型竹。秆一般高0.5~1.0m;
最高1.5m;茎粗0.2~0.5cm,最粗0.7cm;每节分枝2~6
枝,先端具1~2片叶,叶片卵形,长3~8cm,宽1~2cm;
笋期5月。该竹种在北京植物园有引种。
12阔叶箬竹(Indocalamus tatifolius MoClure)
阔叶箬竹为地下茎复轴混生型竹。秆一般高0.5~1.5m;
茎粗0.3~0.7cm;秆箨宿存,质坚硬;箨叶细小,条状披针
形;叶片大,长10~30cm,宽3~5cm;笋期5~6月。该竹种
在北京植物园和紫竹园有引种,且生长良好。秆可做笔杆、竹
筷,叶可作斗笠、粽叶,观赏价值也高。
13箭竹(Fargesia sp.)
箭竹为地下茎合轴散生型竹。秆高0.5~1.5m;茎
粗0.3~0.8cm;叶小型,长5~10cm,宽0.6~1.5cm;
笋期9~10月。该竹种在北京植物园有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