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时珍国药研究 第 4卷第 4期
(6 )佛桑花 :《拾遗 》引《 粤语 》云 :“ 佛桑枝叶类桑 ,
花丹色 ,名朱懂 , 一名福桑 , 又名扶桑 。 ” 又引吴震方 《岭
南杂记 》云 : “ 扶桑粤中处处有之 ,叶似桑而略小 ,有大
红 、 浅红 、 黄三色 , 大者开泛如芍药 ,朝开葺落 ,落 已复
开 , 自三月至十月不绝 。 ”据上述叶形 、 花色及开花习性
等 , 佛桑显然应为锦葵科植物 ,其中朱懂 iH ib cs us r os a
一 s in e n is s L . 与此很相似 。 其花可 “润容补血 ” , “ 美颜
润血 ” , “ 朱懂花蒸醋食之 ,粤中妇女多以此美姿 。 ”
( 7) 无漏果 : 《拾遗 》云 : “ 此即海棕 . 乃凤尾蕉之子 ,
或称为枣 ,实非枣也 。 ” 此外 , 《岭表录异》云 : “ 广州有一
种波斯枣 , 木无旁枝 , 直耸三 、 四丈 , 至斯四 向。 其生十
余枝 , 叶如棕搁 。 三 、 五年一着子 ,每朵约三 、 二十颖 ,都
类北方青枣 ,但小尔 。 ” 根据以上形态描述 , 无漏果应为
棕桐科植物 , 经 对 照 比较 , 很 可 能 为海 枣P h oe n ; x
da ct yl if er
a
L
. ,其果实 (无漏果 ) 可 “ 益气润颜 , 久食令
人肥美 . ”
( 8) 石耳 : 《拾遗 》引《群芳谱 》云 : “ 石耳一名灵芝 ,
生… … 石岩上 , 远望如烟 … … 状如地耳 . ” 又引《粤志 》
云 : “ 大者成片如苔辞碧色 ,望之如烟 , 亦微有蒂 , 大小
朵朵如花 , 烹之面青紫如芙蓉 。 ”脐衣科植物石耳U m -
b ili e a r i。 e s e u le n t a ( M iy o s h i ) M i n k s 与上述所言基本一
致 , “ 久食色美 。 ”
7
、 除 D 昊
( l) 丁香油 : 《纲 目拾遗 》引《百草镜》云 : “ 丁香油出
南番 ,乃用母丁香榨取其油… …粤澳门多有之 。 ” 此外 ,
《开宝本草》云 : “ 丁香 , 二月 、 八月采 。 按广州送丁香图 ,
树高丈余 , 叶似栋叶 , 花圆细 , 黄色 , 凌冬不凋 . 医家所
用惟用果 . 子如钉子 , 长三 、 四分 , 紫色 , 中有粗大如山
茱英者 , 俗呼为母丁香 ,可入心腹之药尔 。 ” 此处所述与
桃金娘科植物 T 香s v z y g i u m a r o m a t ie u m ( L . ) M e r r . e t
P er yr 一致 ,其干燥花蕾经蒸馏而得到的挥发油 ( 丁香
油 ) “ 揩牙 , 治 口 臭 . ”
( 2 )桂花露 : 《植物名实图考 》所附的严桂图 , 叶对
生 . 花四出等性状与木犀科植物木犀 O s m a n 一 t h u s f r a -
g ar n
s L o u r
. 很相似 。 其花经蒸馏而成的桂花露可 “ 止 口
臭 ” .
(3 )刀豆壳 : 《本草纲 目》云 : “ 刀豆 人多种之 。 三月
下种 , 蔓生引一二丈 , 叶如更豆 叶而稍长大 . 五六七 月
开紫花如蛾形 。 结英 , 长者近尺 , 微似皂英 ,扁而剑脊 ,
三棱宛然 . 嫩时煮食 、 酱食 、 蜜煎皆佳 , 老则收子 ,子大
如拇指头 ,淡红 色 。 ” 豆科植物刀 豆 C a n a v a li。 g l a d i a t a
( J ac
a
.
) LK二. 即是如此 。 “ 牙根臭烂 , 刀 豆壳烧灰 . 加冰
片 ,擦涎出 , 即安 ” 。
8
、 治狐臭 :
( 1) 无根草 : 《纲 目拾遗 》引《采药录 》云 : “此草无根
无叶 , 生在柴草上 ,缠结而 生 , 名无根金丝草 . 色有紫有
黄 。 引《百草镜 》云 : “ 无根金丝草… … 即兔丝 苗也 . 生 毛
豆茎上者佳 . 此草与女萝相似 , 以色黄如金而细如线者
真 。 ” 又引《药鉴 》云 : “ 茎细而赤 , 无叶 无根 . 唯有青色细
累 ,附于茎际 ,蔓延极长 , 多缠草本上 。 “ 此处所言显然
为旋花科冤丝子属植物 ,很可能为冤丝子 C sIL cu t a c hi -
en sn is L
a m
. 等同属植物 , 其全草可 “ 治狐臭骚气 . ”
\ \ |
预知子 、 王瓜及燕覆子的本草考证
沈保安 (安徽 芜湖市药品 检验所 2 41 0 1)
提要 :通过考证 ,认定古代本草记载的传统药用正品预知子为葫芦科植物王瓜的种子 ;而 《中国药典 》 1 9 9 0 年版
记载的预知子 (木通果实 )则为古代本草记载的燕筱子 . 至于古代本草记载的王瓜一药 , 主要品种来源应为葫芦科
植物赤或南赤牌 。
关键词 : 预知子 王瓜 燕覆子 考证
七 J 预知子一药 ,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 》 , 有 “ 杀虫疗
蛊 . 治诸毒开的功效川 . 考蛊字 ,一是泛指虫毒结聚 ,肝脾
受伤 . 络脉寮塞所致的朦胀 ; 二是指少腹热痛而小便白
浊的病症 ;三是指古代用一种毒虫所做的毒药! “ l 。 《中
国药典 》1 9 9 0 年版记载其功效为 “ 舒肝理气 , 活血止痛 ,
利尿 , 杀虫 。 用于院胁胀痛 , 经闭痛经 , 小便不利 ,蛇虫
咬伤 。 ” 「“ 」这与古代本草记载的功效相近似 。 但是 , 关于
预知子的来源心中国药典 》 1 9卯 年版记载 为木通科植
物 , 而 《本草学 》考证为葫芦科植物 L` ! 。 为了正本清源 , 笔
者对以上 药物进行了本草考证 ,现分别论述 如下 .
一 、 预知子正品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王瓜的
种子 。
时珍国药研究 第 4 卷第 4期
《开宝本草 》曰 : “ 预知子有皮壳 , 其实如皂英子 。 ”川
《本草图经 》曰 : “ 预知子 旧不载所出州土 ,今淮 、 蜀 、汉 、
黔 、 壁诸州有之 ,作蔓生 , 依大木上 , 叶绿 ,有三角 , 面深
背浅 . 七 、 八月有实作房 . 初生青 . 至熟深红色 , 光润如
飞蛾 . ·… 其根味苦 。 ” 并附有 “ 壁州预知子 ” 图 l1S 。 细看其图 . 主要特征为 : 攀援藤本 ;根部膨大为长纺锤形 ,并
有分枝 ; 茎有卷须 ; 叶互生 ,叶片掌状分裂 ;果实如瓜
状 ;两个放大绘制的解剖果实中有种子多枚 ,六枚放大
绘制的种子明显呈十字形 , 酷似葫芦科植物王瓜的种
子 。 考《本草图经 分所云壁州 , 即现在的四川省通江县附
近地区「` ’ 。 再考以上本草记载的预知子形态特征 ,与葫
芦科植物王瓜基本相同 。 葫芦科植物王瓜 T lr ch os a n -
t h e s c u c u m e r o i d e s ( S e r
.
) M
a x
im
. 为攀援藤本 ;根味苦 ,
膨大呈纺锤形 , 并有分枝 ;茎有卷须 ; 叶互生 . 叶片掌状
分裂 ,常有 3 裂 , 轮廓略呈三角形 . 表面绿色较深 ,背面
绿色较浅 ,农历七至八 月开始结果 , 果实为瓜状抓果 ,
有果皮 (皮壳 ) ,生时青色 .熟时红色 ,种子多枚 , 明显呈
十字形 (如飞蛾 ) ,大小与皂英种子相近 ,褐色 。 分布于
华东 、 华中 、 华南和西南 (含四川l) 卜 6 } 。
综上所述 , 我们可以认定传统药用正 品预知子应
为王瓜 T r i e h o s a n t h e s 。 u e u m e r o id o s ( eS r . ) M a x inr . 的
种子 。
二 、 古代本草记载的王瓜 ,主要品种来源为
葫芦科植物赤脾或南
王瓜一药几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 . 又名土 瓜 、 赤
子 , ’ 」。 《神农本草经 》曰 : “ 王瓜味苦 .寒 。 主消渴 , 内库 ,痕
血月闭 ,寒热酸疼 , 益气愈聋 。 ” 《名医别录 》日 : “ 无毒 .
疗诸邪气 ,热结 . 鼠凄 ,散痈肿 、 留血 ,妇人带下不通 , 下
乳汁 , 止小便数不禁 ,逐四肢骨节中水 ,疗马骨刺人疮 ,
生鲁地平泽 、 田野及人家垣墙间 , 三月采根 , 阴干 . ” 《本
草 经集注 》曰 : “ 今土瓜生篱院间 , 亦有子熟时赤如弹
丸 。 ” 《新修本草 》曰 : “ 此物蔓生 , 叶似括楼 . 圆无 叉缺 ,
子如扼子 . 生青熟赤 , 但无棱尔 , 根似葛 , 细而多掺 。 北
间者 , 累累相连 ,大如枣 , 皮黄 肉白 , 苗子相似 , 根状不
同 。 试疗黄疽 ,破血 ,南者大胜也 。 ” 《本草图经 》曰 : “ 王
瓜生鲁地平泽 、 田野及 人家垣墙间 , 今处处有之 , 月令
四月王瓜生 . 即此也 。 叶似括楼 . 圆无叉缺 , 有刺如毛 ,
五 月开黄花 , 花下结子如弹丸 , 生青 ,熟赤 . 根似葛 , 细
而多掺 . 谓之土 瓜根 . 北间者 ,其实累累相连 ,大如枣 ,
皮黄肉白 . 苗叶都相似 , 但根状不同耳 . 三 月采根 . 阴
干 。 ” 并附有 “ 均州王瓜 ” 图 。 观其图 . 主要有如下特征 :
藤本 ;根长条形块状 .茎有卷须 ;单叶不分裂 (无叉缺 ) ,
叶先端尖 ,果实瓜状 。 《本草纲目 》曰 : “ 王瓜三月生苗 ,
其蔓多须 . 嫩时可茹 。 其叶圆如马蹄而有尖 , 面青背淡 ,
涩而不光 。 六 、七月开五出小黄花成簇 . 结子累累 , 熟时
有红黄二色 , 皮亦粗涩 。 根不似葛 ,但如括楼根之小者 ,
澄粉甚白腻 , 须深掘二 、三尺乃得正根 . 叫 ’ l
考以上本草所载王瓜的形态特征 . 与葫芦科植物
赤卿戊南赤脑基木相符 。 葫芦科植物赤卿 ’ I’h lad ia nt ha
d u b ia B g e
. 和南赤胞 ` I、 . n u d ifl o r a eH m s l· 。 x F o r b e s e t
H e m sl
. 均为藤本 . 有长条形块状根 ;茎有卷须 ; 叶为单
叶 ,似括楼叶 ;叶片不分裂 (无叉缺 ) ,先端尖 , 表面绿
色 ,背面较淡 ,两面糙涩 , 有硬毛或刚毛 (有刺如毛 ) ;农
历五至七月开黄色花 , 花冠五裂 ,果实长 圆形 , 长 4一
sc m (大小如弹丸 , 如桅子而无棱 ,如大枣 ) , 表面糙涩而
有纵纹或毛 , 生时青色 ,熟时黄色或红色 。 同时 赤 至
今在我国辽宁 、 宁夏等省区仍称作王瓜入药 ,有理气 ,
活血 、 祛痰 、 利湿 、 通乳的功效 , 主治跌打损伤 、 气滞胁
痛 、 黄疽 、 乳汁不下等田 。 这与古代本草所载王瓜的功
效极其相似 。 而现今的葫芦科植物王瓜 T r i e h o s a n t h e s
e u e u
m
e r o id e s ( eS
r
.
) M
a x x
im
. 花冠 白色 . 叶片常分护!
两面毛硬毛或刚毛川显然与以上古代本草记载的王瓜
形态特征不同。 因此 , 可以认定以上古代本草记载的王
瓜一药的主要品种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赤他 T hl ad ian t ha
d
、 : b ia B g 。
· 和南赤胆 ’ r . n u d i f lo r a H e m s l . o x F o r b e s e t
H E M S L
. 。
三 、 木通的果实不是预知子 ,而是燕覆子
《中国药典 l}) 9 。年版将预知子的来源定为木通科
植物木通 A k e b ia g u in o t 。 ( T h u n b . )eD e n e . 三叶木通 A .
t r if o l ia t a ( T h u n b
.
) K o id z
. 或 白 木 通 A . t r ifo li a t a
( T h
、 , n b ) K o id z
.
v a r
.
a u s t r a li s ( D ie l s ) R e hd
. 的果实 ,显
然是缺乏本草学依据的 。 以上木通科植物主要共同特
征 : 茎无卷须 ,叶簇生于枝端 , 为 3一 5 片有柄小叶组成
的复叶 ;浆果熟时紫色 ;种子细小 , 长仅 。 . cs m 左右 , 不
呈十字形 ;以果实入药而不是以种子入药 。 这些特征与
古代本草记载的预知子明显不同 。 因此 , 可以确认木通
的果实并非预知子 。
木通 , 在古代本草上原名.通草 `. ` ’ . 《新修本草 》曰 :
“ 此物大者径三寸 . 每节有二 、 三枝 , 枝头有五叶 . 其子
长三 、 四寸 ,核黑瓤白 ,食之甘美 ,南人谓 为燕覆 。 ’ ” ’ J以
上所述 .显然为木通 A k e b i a q u in a t a ( T卜u n b . )块 e n e . 的
形态特征 。 其果实名燕覆子 , 早在《新修本草 》中已有食
用记载 . 至今在我国民间仍为食用鲜果之一 。 关于燕覆
子的性味功效 . 历代本草学家亦有论述 。 孟洗云 : “ 燕覆
子 . 平 . 厚肠胃 , 令人能食 . 下三焦 ,除恶气 , 和子食之更
好 . 江北人多不识 , 江南人多食 . ” 陈藏器云 : “ 子味甘 .
利大小便 , 宣通 ,去烦热 。 食子令人心宽 , 止渴下气 。 ”陈
士良云 : `燕覆子 ,寒 , 无毒 , 主胃 口热闭 , 反 胃不下食 .
时珍国药研究 第 4卷第 4期
户
札或八 月炸 。 其品种来源 、 形态特征 、性味功效等均与
传统药用正品预知子不同 。 建议今后新版药典将木通
的果实定名为八月札或八 月炸 , 并对其进行系统的药
学研究 ,纠正其 “ 苦 , 寒” , “ 活血 止痛 ” , “ 杀虫 ” . 用于 “ 脱
胁胀痛 ,经闭痛经 ” , “ 蛇虫咬 伤 ” 等性味功效中沿误记
载的内容 。
《本草经集注 》 、 《新修本草》 、 《本草图经 》和 《本草
纲 目》记载的王 瓜一药 , 经考证为赤胞 ` hr }。 d ia n t卜a du -
b ia B g e
. 和南 赤 他 T . n u d i f lo r a H e n 飞5 1. e x F o r b e s e t
H
e m s l
. 。 我们有必要对这两种植物药进行系统的药学
研究 ,证实其是否有古代本草所载王瓜一药的功效 。
参考文献
〔1〕李时珍 . 本草纲 目 . 第二册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 9 7 9
:
1 2 5 4
.
1 2 7 3
,
1 3 1 6
[ 2〕中医辞典编委会 . 简明中医辞典 . 北京 : 人 民卫 生出
版社 , 1 9 7 9 : 7 8 4
【3 ]药典委员会 · 中国药典 1 9 9。 年版 · 一部 一化京 : 人
民卫 生出版社等 , 1 9 90 : 26 6
「4〕黄胜白 、 陈重明 . 本草学 . 南京 : 南京 工学院出版 社 .
1 9 88
:
1 5 3
[ 5〕唐慎微 . 重修政和 经史证退备用本草 . 北京 : 人民 _ n
生出版社 , 1 9 8 2 : 1 9 2 . 2 0 ( ) 、 2 1 9 , 2 8 0
【6 ]辞海编委会等 . 辞海 . 地理分册 · 历史地理 土 海辞
书出版社 , 2 9 8 2 : 2 , 7
【7〕中国随物志编委会 . 中国植物志 . 7 3 卷 . 1分册 .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 1 9 8 6 : 1 4 6 . 2 5 4 , 2 5 .妾
【8〕江苏新 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 上 册 . 上 海 人民出版
社 , 1 9 7 7 : 2 0 , 3 0 9 , 3 1 0 . 1( )8 9
【9」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上册 . 北
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 9 7 5 : 1 6 8
下册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 97 8 : 310
〔l 。 ]赵学敏 . 本草纲 目拾遗 . 北京 :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1 9 8 3
:
2 4 1
` J
除三焦客热 。 ’ ,李时珍曰 : “ 止渴 . 利小便 。 ” lt 木通果实现
今名八 月札 , 临床报道 用于治疗尿路结石 ,有一定疗
效 ,吕 ’ 。 由上可见 , 木通果实与古代本草所载预知子的性
味功效不同 。 《 中国药典》 1 9 9 0 年版所载木通果实的性
味功效 , 如 “ 苦 , 寒 ” . “ 活血止痛 ” , “ 杀虫 ” . 用于 “ 院胁胀
痛 , 经闭痛经 ” , “蛇虫咬伤 ”等 , 显然不符合古代本草所
载燕覆子的传统用药经验 。
四 、传统药用正品预知子不是合子草 .
《本草学 》的作者考证预知子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合
子 草A e t in o s t e m m a t e n e r u m G r i f f . ( A . lo b a t u m M a x -
im
.
)
。 然而 ,合子草茹果极小 , 长 1 . 6一 2 . cs m ,直径 1一
cZ m
, 绿色 ,熟时盖裂 ,每个果实中仅有 2枚种子 ,种子不
呈十字形 , 与古代本草所载预知子的特征显然不同 。 再
考合子草一药 ,陈藏器《本草合遗 》日 : “ 合子草有小毒 ,
子 及叶主蛊毒 、 鳌咬 . 捣敷疮上 . 蔓生岸旁 ,叶尖花白 ,
子中有两片如合子 。 ’ .「“ ’这些特征与葫芦科植物合子草
广 沁ne r u m G ifr f . 完全相同 . 其果实中“有两片如合子 ”
的特征与古代本草所载预知子果实中有五至七枚种子
的特征根本不同 。 因此 ,我们可以认定传统药用正品预
知子不是葫芦科植物合子草 A . t en er u m G r if . 。
从以下本草记载中 . 可以证实预知子 一 药在宋代
以后便已失传 . 明代陈嘉漠在 《本草蒙荃 户中日 : “ 预知
子 .世无此物 。 ”其后 , 李时珍在 《本草纲 目川 ,别预知子
的形态特征已无描述 . 所附方中也未见宋代以后的方
荆 .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 》中亦谓预知子 “ 只是空
存 ,近 日世间已无此物 。 ” 明清时期 ,由于正品预知子失
传 ,所以出现了合子草混充预知子入药的情况 。 如清代
赵学敏在《本草草纲目拾遗 分中将合子草作为天球草的
别名收录 ,并误以为 “ 此草似预知子 ’ , , ’ “ ) 。 赵学敏记述其
形态特征曰 : “苗高三 、 四尺 . 叶如波斯花 . 有小绒 , 五月
结实为球 ,球内生黑子两片 ,生时青 , 老则黑 ,每片浑如
龟背 。 ” 10[ ,这 显 然是 葫芦 科 植物 合子 草 A . et le ur m
G ir “ . , 而与《本草图经 公所载预知子 “ 七 月 、 八月有实作
房 , 初生青 , 至熟深红色 . 每房有子五 、 七枚 ” 的特征根
本不同 。 以上所述 , 充分证明预知子不是合子草 。
五 、讨论
根据本草考证 ,传统药用正品预知子 为葫芦科植
物王瓜 T r ie h o s a n t h e s 。 u e u m e r o id e s ( S e r . ) M a x im . 的种
子 , 而不是《中国药典 》 1 990 年版记载的木通科植物果
实 .也不是 《本草学 》考证的合子草种子 。 今后制订药材
标准 . 应对预知子进行系统的药学研究 , 确定其正确品
种来源 。
木通的果实 ,最早药名为燕覆子 , 现今药名为八月
书讯 :
由李良松 、 叶海涛编著的《陈主夫与中医药学 》一
书已正式出版 , 全书以学术传记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
这位世纪老人爱护 、 支持和研中医的不寻常经历 , 并对
他的医论名篇和养生之道作了重点介绍 。 本书共 12 章 .
12
.
5 万字 .每册定价4 . 80 元 . 邮购另加挂号费。 . 8{) 元 。
欲购者请与福建中医学院叶海涛联系 . 地址 : 福洲市五
四路 2 8 2号 . 邮编 : 3 5 0 0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