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药方剂·
滇黄芩的生药学研究
余 昕 , 张 丹
(泸州医学院药学院 ,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目的:对地方药材滇黄芩进行生药学研究。方
法:通过和药典收载的正品黄芩进行原植物 、性状 、显微和薄
层色谱的对比研究。结果:滇黄芩与正品黄芩在原植物 、性
状 、显微上稍有不同 , 但薄层色谱显示两者含有多种相同的成
分。结论:滇黄芩尚可考虑作为黄芩的新资源使用。
关键词:滇黄芩;黄芩;生药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R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10-0030-02
滇黄芩又名腐肠 、枯芩 、西南黄芩 、小黄芩等 , 为唇形科
(Labiatae)植物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的
根 ,彝药名为拉且高 , 五百多年前就被《滇南本草》所收录。其
性寒味苦 ,入心 、肺 、胆 、大肠经 ,有泻实火 , 除湿热 , 止血 , 安胎
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壮热烦渴 , 肺热咳嗽 , 湿热泻痢 ,黄疸 ,
热淋 ,吐 、衄 、崩 、漏 ,目赤肿痛 , 胎动不安 , 痈肿疔疮;还可用于
治疗各种炎症 、胃痉挛以及解除乌头中毒引起的多种中枢神
经症状 , 是云南纳西族 、彝族常用品种之一 , 是最有利用价值
的 、质量较好的地方品种之一 , 是国家三级重点保护野生药
材[ 1 ~ 2] 。也是我国西南地区药用黄芩的主流品种。《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正品黄芩为同属植物黄芩(Scute lla ria
baicalensis Georg i)的干燥根 ,具有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 、
安胎之功效。为了能够给现代研究和利用滇黄芩提供部分的
生药学依据 ,笔者将滇黄芩与黄芩进行了原植物形态 、性状特
征 、显微特征和薄层色谱的比较 , 供大家参考。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双槽层析玻璃缸(上海信谊仪器厂), ZF-1 型三
用紫外分析仪(上海顾村电光仪器厂), 10cm×10cm 聚酰胺-
6 层析薄膜板(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 点样用定量毛细管(华
西医科大学仪器厂)。
1.2 药材与试剂 对照品:黄芩苷 、汉黄芩素 、黄芩素(中国
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汉黄芩苷(顺勃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
司)、千层纸甲素(上海融禾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药材滇
黄芩和黄芩(由本系院标本室提供并鉴定),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植物形态
2.1.1 滇黄芩 多年生草本 , 主根长大 , 略呈圆锥状 , 外皮褐
色。茎方形 ,高 25~ 60cm ,基部多分枝 , 光滑或被短毛。叶对
生 ,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长 1.5 ~ 4.5cm , 宽 3 ~ 12mm ,
先端钝或急尖 ,基部圆形 , 全缘 , 具睫毛 ,上面光滑或被短毛;
无柄或有短柄。总状花序腋生于花序之一侧;萼钟形 , 被白色
长柔毛 ,先端 5裂;花冠唇形 ,上唇比下唇长 ,筒状 , 上部膨大 ,
基部细 ,紫色 , 长 2 ~ 2.5cm ,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雄蕊 4 , 2 强;
雌蕊 1 ,子房 4 深裂 , 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 4 ,近圆形 , 黑色 ,
有小凸点。花期 7 ~ 8月。果期 8 ~ 9 月。
2.1.2 黄芩 多年生草本。高 30 ~ 60cm。全株稍有毛。 根
圆锥形 ,粗壮 , 断面鲜黄色。茎四棱形 , 自基部分枝多而细 , 基
部稍木质化。叶交互对生 , 近无柄 , 披针形 , 长 1.5 ~ 5cm , 宽
0.4~ 1.2cm , 上面深绿色 , 下面淡绿色 , 被下陷的腺点。圆锥
花序顶生 ,具叶状苞片;花萼二唇形 , 紫绿色 ,上唇背部有盾状
附属物 ,盾片高约 1.5mm , 果时增大 , 膜质;花冠二唇形 , 蓝紫
色或紫红色 , 上唇盔状 , 下唇宽 , 中央常有浅紫色斑 , 花冠管
细 ,基部骤曲 , 直立;雄蕊 4 ,稍露出 , 药室裂口有白色髯毛;子
房 4 深裂 ,生于环状花盘上;花柱基生 ,先端二浅裂。 小坚果
4 , 球形 ,黑褐色 , 有瘤 , 包围于增大的宿萼中。花期 6 ~ 9 月 ,
果期 8 ~ 10 月。
2.2 性状特征
2.2.1 滇黄芩 根茎横生或斜生 , 粗 1cm 以上。根呈圆锥形
的不规则条状。常有分枝 , 长5 ~ 20cm ,直径 1~ 1.6cm。表面
黄褐色或棕黄色 , 有皱纹 , 常有粗糙的栓皮 , 脱落处淡黄色。
下端有支根痕 , 断面纤维状 , 为极明显的黄绿色 , 鲜黄色或微
带绿色。气微 ,味苦微涩。
2.2.2 黄芩 根呈圆锥形 , 扭曲 , 长 8 ~ 25cm , 直径 1 ~ 3cm。
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 , 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 ,顶有茎痕或残留
的茎基 , 上部较粗糙 , 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 , 下部有
顺纹或细皱。质硬而脆 ,易折断 ,断面黄色 , 中间红棕色 ,老根
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 , 枯朽状或已成空洞者 , 称为“枯芩” 。
新根称“子芩”或“条芩” 。气弱 ,味苦。
2.3 显微特征
2.3.1 滇黄芩 木栓层为 6~ 9 列扁平细胞 , 无石细胞分布;
韧皮部约占根直径的 1/4 ,有纤维散在 , 偶见大 、小悬殊的石细
胞 ,纤维梭形 , 长条形 ,长 160 ~ 240μm , 宽 20 ~ 40μm。石细胞
方形 、不规则形 , 长 80 ~ 168μm , 宽 24 ~ 40μm。形成层不明
显。木质部束 8 ~ 13 个 ,导管群排列成不规则形 ,导管群数目
多 ,木射线为 8 ~ 18 列薄壁细胞 , 横切面中略有弯曲 , 导管分
子长 120 ~ 180μm , 直径 28 ~ 44μm。中央无木栓环。 薄壁细
胞中含淀粉粒 , 圆形 、椭圆形 、不规则形 , 直径 2 ~ 12μm , 脐点
未见 ,无层纹。见图 1。
2.3.2 黄芩 木栓层外缘多破裂 ,为数至 20 余列细胞 ,木栓
细胞扁平 ,其中有石细胞散在。皮层狭窄 , 细胞多切向排列 ,
有纤维及石细胞;韧皮部宽广 ,韧皮纤维及石细胞较多 , 单个
30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09 年第 30 卷第 10 期
1.木栓层;2.皮层;3.石细胞及纤维;
4.韧皮部;5.形成层;6.木质部导管束
图 1 滇黄芩根的横切面简图
散在或数个一群 ,石细胞多分布于外缘 ,韧皮纤维多分布于内
侧。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成束 , 约 6 ~ 12 束 ,导管束排
列呈扁平层状 ,周围有木纤维束;木射线较宽;老根中央常有 1
至多个同心状的木栓组织环;薄壁细胞中含有淀粉粒 ,圆形 、
椭圆形 、不规则形 , 长径 4 ~ 32μm , 短径 4 ~ 24μm , 层纹不易
见;脐点点状或人字形 , 有的不明显 , 大多数为单粒 , 复粒较
少 ,由 2 ~ 3 个分粒组成。见图 2。
1.木栓层;2.皮层;3.石细胞及纤维;4.韧皮部
5.形成层;6.木质部导管束;7.木栓化细胞环
图 2黄芩的横切面简图
2.4 理化特征
2.4.1 检查黄酮 取 2 种药材粉末各 2g , 分别置于 100mL
锥形瓶中 ,各加乙醇 20m L , 置水浴上回流 20min ,滤过。分别
取滤液 1m L , 加醋酸铅试液 2~ 3 滴 , 都发生橘黄色沉淀;另各
取滤液 1m L , 加镁粉少量与盐酸 3~ 4 滴 , 都显红色。
2.4.2 薄层色谱
2.4.2.1 方法一 样品制备:取生药粉末 0.1g , 加 70%乙醇
适量 ,回流提取 3h ,滤过 , 滤液浓缩转移至 10m L 容量瓶中定
容 ,供点样用。吸附剂:聚酰胺-6薄膜(10cm×10cm)。展开
剂:苯-甲醇-丁酮-甲酸(3.5∶0.5 ∶0.75∶0.25)。展距
9cm。显色:紫外光灯下观察 , 可见有与对照品相对应的斑点。
见图 3。
2.4.2.1 方法二 样品制备:取生药粉末 2g , 加入甲醇
25mL , 回流提取 2h , 滤过 ,滤液浓缩至 10mL ,供点样用。吸附
剂:聚酰胺-6 薄膜(10cm×10cm)。展开剂:苯-甲醇-丁酮
-甲酸(7∶1∶1.5∶0.5)。 展距 9cm。显色:紫外光灯下观
察 ,可见有与对照品相对应的斑点。见图 4。
S:a.黄芩苷 , b.汉黄芩苷;样品:1.滇黄芩 , 2.黄芩
图 3 滇黄芩和黄芩生药薄层图谱
S:S1.千层纸甲素 , S2.汉黄芩素 , S3.黄芩素 ,
S4.汉黄芩苷 , S5.黄芩苷;样品:1.滇黄芩 , 2.黄芩
图 4 滇黄芩和黄芩薄层色谱图
3 讨论
本文通过对滇黄芩与黄芩进行生药学比较 , 证明两者虽
然在原植物形态 , 药材性状及显微结构上稍有区别 , 但是薄层
色谱表明两者含有多种相同的成分。为进一步扩大药用资源
提供了部分的生药学依据。
参考文献:
[ 1] 宋万志.药用黄芩的资源研究 [ J] .药学学报 , 1981 , 16
(2):139~ 145.
[ 2] 周志宏 ,杨崇仁.滇黄芩中五个新的黄酮类配糖体[ J] .云南植物
研究 , 2000 ,22(4):475~ 481.
(收稿日期:2009-04-27)
312009 年第 30 卷第 10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