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草豆蔻及其混用品云南草蔻、艳山姜的鉴别



全 文 :草豆蔻及其混用品云南草蔻 、艳山姜的鉴别
林 强 (福州开发区强生春医药商店 福州 350015)
摘要:  草豆蔻为临床常用中药 ,具有燥湿健脾 ,湿胃止呕作用 ,临床上用于寒湿内阻引起的脘腹胀满、嗳气呕逆等症、近年临床上有将艳山姜、
云南草蔻的种子当作草豆蔻用为避免品种混用 ,对这 3种植物采用基源 ,性状 ,显微特征 ,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区别 ,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草豆蔻 ;云南草蔻 ;艳山姜 ;鉴别
中图分类号: R927.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06) 03-0102-02
  草豆蔻为临床常用中药 ,始载于《名医别录》 ,历代重要本
草都有记载 ,如《证类本草》记载“豆蔻即草豆蔻也。 ……苗似
杜若 ,叶似山姜 ,杜若辈。根似高良姜 ,花作穗。”本品具有燥湿
健脾 ,温胃止呕的作用 ,临床上用于寒湿内阻 ,脘腹胀满冷痛 ,
嗳气呕逆 ,不思饮食等症。近年来 ,福建、广东部分地区有将艳
山姜的成熟种子作为草豆蔻用 ,在云南可见用云南草蔻的种
子当作草豆蔻用。 这 3种植物都属于姜科山姜属 ,其形态 ,表
面性状都与真品草豆蔻相似 ,常当作草豆蔻用。为了避免品种
混用 ,明辨真伪 ,确保用药安全 ,本文对这 3种植物采用基源、
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法等鉴别方法进行比较。
1 基源鉴别
1. 1 草豆蔻 原植物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 Alpinia h en-
ryi K. Schum。此为《中国药典 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品种 ,分
布于广东、广西、生于山地疏林或密林中。
1. 2 云南草蔻 原植物为姜科山姜属植物云南草蔻 Alpinia
blepharo calyx K. Schum。 分布于云南南部及西部 ,生于疏林
中 ,海拔 1000~ 1800m。
1. 3 艳山姜 原植物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艳山姜 Alpinia
zerumbet( Pers. ) Burtt Smith。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各
省区 ,属于栽培品。
2 性状鉴别
2. 1 草豆蔻 种子团呈类球形或略呈钝三棱形 ,长 1. 5~
3. 0cm,直径 1. 5~ 2. 7cm。 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 ,中间有黄白
色的隔膜 ,将种子团分成 3瓣 ,每瓣有种子多粒 ,密集成团 ,种
子团略光滑 ,不易散落。 种子呈卵圆状多面体 ,长 3~ 5cm,直
径约 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 ,一端有
种脐 ;质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 ,纵断面观呈斜心形 ,种皮
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种子长度的 1 /2;胚乳灰白色。
2. 2 云南草蔻 种子团呈类圆球形 ,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类 ,
长 1. 8~ 3. 5cm,直径 8~ 15mm。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 ,粗糙 ,
每瓣有种子 20~ 40粒 ,连接紧密。 种子不规则多面体 ,长 4~
6mm,直径约 4mm ,外被膜质假种皮 ,种脐部位有膜质胎痤残
留物 ;质硬 ,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 ,纵断面观呈斜三角形。
2. 3 艳山姜 种子团多松散。 种子扁圆状多面体 ,表面略不
滑 ,直径 3~ 5mm ,外被白色膜质假种皮 ,有的种脐部位残留
有膜质胎座丝状体 ,假种皮破损处显露黑色种皮 ;质
作者简介:林强 ,男 ( 1961. 2- )。 职称:主管药师。 从事药学工作。 联
系电话: 0591- 87372851
硬 ,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 ,纵断面观呈心形 ,种皮向内伸入
部分约占整个种子长度的 1 /3。
3 主要的显微鉴别特征
3. 1 草豆蔻 种皮表皮细胞 1列 ,类圆形 ,壁较厚 ;油细胞常
单个或 2个相聚 ,较小 ,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 ,其间散有类
圆形油细胞 1~ 2列 ,直径约 50mm。
3. 2 云南草蔻 种皮表皮细胞 1例 ,类圆形 ,排列紧密 ;油细
胞常连续排列成层 ,色素层 3~ 5列 ,内含淡黄色或黄棕色色
素 ,无散在油细胞。
3. 3 艳山姜 种皮表皮细胞类方形 ,下皮细胞 2~ 3列 ,外列
细胞含有红棕色色素 ;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 ,其间散有单个
或 2~ 6个相连 ,较大的类圆形油细胞直径约 50mm。
4 薄层色谱鉴别
4. 1 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配制 分别取草豆蔻、云南草蔻、
艳山姜粉末各 0. 5g ,加甲醇 10m L,置水浴温浸 1h,滤过 ,将滤
液浓缩至 5m 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明对照
品 ,加甲醇制成每 1m L各含 2mg的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
图 1 草豆蔻、云南草蔻、艳山姜薄层色谱图
1草豆蔻 ; 2云南草蔻 ; 3艳山姜
4山姜素 ; 5小豆蔻明
4. 2 薄层色谱条件 
薄层板: 0. 5% CM C-Na
铺制的硅胶 GF254板 ;
点样量: 5μL: 展开剂∶
苯 -醋酸乙酯 -甲醇-甲酸
( 11∶ 3∶ 0. 1);显色剂:
外光灯 ( 365nm)下观察。
4. 3 方法与结果 吸
取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
溶液各 5μL,分别点于同
一以 0. 5% CM C-Na铺
制的硅胶 GF254薄层板
上 ,展开 ,取出 ,晾干 ,置
紫外光灯 ( 365nm )下检
视。 结果在草豆蔻供试
品溶液色谱中 ,在与山姜素对照品溶液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
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 ;在与小豆蔻明对照品溶液色谱相应
的位置上 ,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 ;而在云南豆蔻、艳山姜供试
品溶液色谱中 ,在与两种对照品溶液色谱相应的位置上不显
相同颜色的斑点。 试验结果 (见图 1)。
5 讨论
草豆蔻与其混淆品云南草蔻、艳山姜来源于同科同属不
·102·
海峡药学  2006年 第 18卷 第 4期
同种的植物 , 3者的外观性状比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临床
药用上经常会混淆。本文从基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别进行多
方面的比较发现 , 3者的横切面显微特征有一定的差异 ,特别
是通过薄层色谱的比较 ,发现 3者差异较大 ,草豆蔻含山姜素
及小豆蔻明 ,而云南草蔻、艳山姜不含山姜素及小豆蔻明。 因
此 ,要准确地鉴别草豆蔻与其混用品云南草蔻 、艳山姜 ,以保
证临床正确使用正品药物 ,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中药志 (第三册 )〔M〕. 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 , 1984, 15~ 19.
〔2〕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M〕. 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 , 2000, 191.
〔3〕郭全兴 . 井芝春 . 豆蔻 . 肉豆蔻 ,红豆蔻和草豆蔻的区别〔 J〕.青海
医药杂志 . 2000. 30( 3): 63~ 64.
漳州常见的一些中药习用品 、混淆品的鉴别
蔡扬帆 (漳州医学护理职业学院 漳州 363000)
摘要:  本文介绍漳州地区常见的 16种中药习用药材和 2种中药混淆品种的来源和鉴别特征。
关键词: 中药材 ;漳州地区 ;习惯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27.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06) 03-0103-02
  我国中药品种比较复杂 ,即使是常用中药 ,同名异物的情
况也比较多见。许多中药存在地区习惯用药和品种混淆现象。
笔者长期在漳州地区从事中药鉴定工作 ,见本地区一些中药
品种不符合国家药典规定 ,属于地方习用品或混淆品。现将本
人多年所见和鉴定结果汇总如下 ,供同行参考指正。
1 漳州地区习惯用药
1. 1 功用与正品相近 ,药典另名收载的地区习惯用药
1. 1. 1 五加皮:习用中药香加皮 (习称“北五加皮” ) ,来源为
萝摩科物杠柳 Periploca sepium Bge.的干燥根皮。与正品的主
要区别点是: 本品根皮较厚、粗短 ,色黄棕 ,气浓香而特异 ,味
苦 ,稍麻舌 ,有毒。
1. 1. 2 白头翁: 习用中药委陵菜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委陵菜
Po tentilla chinensis Ser的干燥根。 根呈圆锥形 ,根头部有叶
柄残基和白色茸毛 ,表面红棕色至暗棕色 ,断面具红棕色 (或
紫红色 )与白色相间的放射状车轮纹。
1. 1. 3 金钱草: 习用中药连钱草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
Glechoma longituba ( Nakai) Kupr.的干燥地上部分。本品茎方
柱形、断面常中空 ;叶肾形或近心形 ,叶缘具圆齿 ;轮伞花序腋
生 ;搓之有香气 ,味微苦。
1. 1. 4 通划: 习用中药小通草 ,来源为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
旌节花 Stachyurus hima laicus Hook. f. e t Thoms.或中国旌节
花 Stach yurus chinensis Franch.的干燥茎髓。本品茎髓较细 ,
直径 0. 4~ 1cm;表面淡黄白色至浅黄棕色 ,无纹理 ;质轻 ,松
软有弹性 ;断面实心 ,显银白色光泽。 水浸后有粘滑感。
1. 2 与药典规定品种不符 ,比较常见的地区习惯用药
1. 2. 1 土鳖虫: 习用 “金边土鳖虫” ,来源为姬蠊科昆虫金边
土鳖 Opisthopla tia o rientalis Burm.的干燥虫体。本品与正品
作者简介:蔡扬帆 ,男 ( 1964- )。 职称:讲师。 从事教学及药品监督管
理。 联系电话: 13365008806
的明显区别点是:其前胸背板前缘一黄色光亮的镶边。
1. 2. 2 大青叶: 习用马蓝叶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马蓝 Strobi-
lanthes cusia( Nees) O. Kt ze.的干燥叶。 本品叶多皱缩成团 ,
破碎 ;完整叶片呈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 ,长 5~ 10cm,宽 3~
5cm,叶缘有细小浅钝锯齿 ,叶端渐尖 ,叶基渐狭 ,黑绿色或暗
棕黑色。
1. 2. 3 山慈菇:习用光慈菇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 Tuli-
pa edulis( Miq) . Baker.的干燥鳞茎。药材呈卵状圆锥形 ,表面
光滑 ,粉白色或黄白色 ,一侧有一纵沟 ,自基部伸向顶端。质硬
而脆 ,断面白色 ,粉质 ,内有一圆锥形心 ,气微 ,味淡。
1. 2. 4 天仙子: 习用“南天仙子”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水蓑衣
Hyg rophila salicifolia ( Vah l) Nees的干燥种子。种子呈扁平心
脏形 ,表面暗红色 ,放大镜观察: 其表面贴伏的粘液化表皮毛
成薄膜状 ,遇水表皮毛则膨胀竖立 ,蓬松散开 ,粘性甚大。
1. 2. 5 半夏: 习用一种“土半夏”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犁头
尖 Typh onium div aricatum( L. ) Decne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
块茎。 药材大者呈椭圆形 ,下端向一侧扁斜 (似犁头 ) ;小者圆
锥形 ,下端尖。 表面灰白色 ,夹杂浅红棕色 ,有的呈浅赭红色 ,
不平滑 ,全体密布多数隐约可见的麻点状须根痕 ,上端有茎
痕。质坚实 ,断面灰白色 ,粉性 ,气微 ,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毒
性较大。
1. 2. 6 谷精草: 习用“谷精珠” ,来源为谷精草科植物华南谷
精草 Eriocaulon sexangulare L.的头状花序。本品头状花序呈
半球形 ,顶端微凹陷 ,基部截形。雌雄花紧密排列 ,质坚硬内含
极小的棕色卵形种子。总苞片近圆形 ,薄革质 ,紧密排列 ,短于
花盘。多留有短段花茎。花茎纤细 ,有数条扭曲的棱线。气微
香 ,味淡。
1. 2. 7 枳壳、枳实: 习用“绿衣枳壳”、“绿衣枳实” ,来源为芸
香科植物枸橘 Poncirus trifo lia ta( L. ) Ra fin未成熟的果实 (绿
衣枳壳 )或幼果 (绿衣枳实 )。 与正品的主要区别点是:药材较
·103·
Strai 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 l 18 No.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