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草豆蔻混淆品云南大草蔻的鉴别



全 文 :草豆蔻混淆品云南大草蔻的鉴别
曹 阳            白 权
(四川省南充市药品检验所 南充 637000)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摘 要 本文对草豆蔻的混淆品———云南大草蔻 Alpinia blepharocalyx vra.Glabrior进行了原植物 、生药性状 , 显微和薄层色谱
鉴别研究 ,并与草豆蔻作比较 , 为鉴别两者提供了依据。文中附薄层色谱图 1 幅。
关键词 草豆蔻 云南大草蔻 鉴别
文章编号:1005-3697(1999)03-0076-02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是中医常用药物 , 始载
于《名医别录》 。《本草纲目》列为草部第十四卷 ,其味辛 、涩 ,
其性温[ 1] 。具有温中 、祛寒 、行气 、燥湿的功能 。经现代研
究 ,种子含山姜素(Alpinetin)和小豆蔻明(Cardamonin)[ 2] 。
近年来 ,作者在南充市和广安地区所辖县 、市 、区发现有
人在药材市场或中药配方部用草豆蔻同属植物的种子团混
作草豆蔻入药 ,给中药材市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经鉴定 ,
此混淆品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光叶云南草蔻 Alpinia ble-
pharocalyx K.Schum.var.glabrior(Hand.-Maxim.)T.L.WU 的
种子团 ,俗称云南大草蔻。目前 , 未见云南大草蔻的鉴别资
料报导 ,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植物形态
1.1 云南大草蔻系姜科植物光叶云南草蔻 A.blepharocalyx
K.Schum.var.glabrior (Hand.-Maxim.)T.L.Wu 的种子团。
为多年生草本 ,株高 1 ~ 3m。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 , 长 45
~ 60cm , 宽 4~ 15cm , 顶端具短尖头 , 基部渐狭 , 叶面深绿色 ,
叶背浅绿色 ,两面均无毛;具柄;叶舌长约 6mm , 顶端有长柔
毛。总状花序下垂 , 花序轴被粗硬毛;小苞片椭圆形 , 脆壳
质 ,内包 1 花蕾 ,花时脱落;小花梗果时略增长;花萼椭圆形 ,
顶端具 3齿 , 复又一侧开袭至近基部 ,边缘具睫毛;花冠肉红
色 ,喉部光滑;后方的 1枚花冠裂片近圆形 , 二侧的裂片阔披
针形;侧生退化雄蕊钻状;唇瓣卵形 ,红色;花丝扁平 ,花药长
於花丝;子房长圆形 , 密被茸毛。果实椭圆形 , 长约 3cm , 宽
约2cm ,被毛;种子团圆球形 ,表面灰黄色至暗棕色。 花期 3
~ 7mon ,果期 4~ 11mon[ 3] 。
1.2 草豆蔻系姜科植物草豆蔻 A.katsumedai Hayata 的干燥
近成熟种子团。其与混淆品的区别是:叶片线状披针形 , 长
50 ~ 65cm , 宽 6 ~ 9cm , 两边不对称;叶舌外被粗毛。 总状花
序直立 ,花萼针状 , 顶端不规则齿裂;花冠白色 , 裂片边缘稍
内卷 ,具缘毛;无侧生退化雄蕊;唇瓣三角状卵形 , 白色 ,顶端
微 2裂 , 具自中央向边缘放射的彩色条纹;腺体长 1.5mm;子
房卵圆形。果实球形 ,径约 3cm , 熟时金黄色 ,种子团表面灰
绿色至褐绿色。花期 4~ 6mon ,果期 5 ~ 6mon[ 2, 3] .
2 药材性状
2.1 云南大草蔻为类球形种子团 , 直径 9 ~ 22mm。 表面褐
色 ,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 , 将种子团分成 3瓣 , 每瓣有种子多
数 ,粘连较紧密 , 种子团略粗糙。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 , 长 3
~ 5mm ,直径 4~ 6mm , 外被棕褐色膜质假种皮 , 种脊为 1 条
纵沟 ,深且长 , 一端有种脐。质硬 , 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 ,
纵面观呈肾形 ,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
一半 ,胚乳灰白色。气微香 , 味微辛 ,苦味极微。有的种子团
果皮尚存。
2.2 草豆蔻与混淆品的区别是:种子团直径 15 ~ 27mm , 表
面灰褐色 ,种子粘连紧密 , 种子团略光滑 , 种子直径约 3mm ,
种子沿种脊纵剖面观呈斜心形。气香 ,味辛 ,微苦[ 4] 。
3 药材显微特征
3.1 云南大草蔻种子横切面:假种皮有时残存 , 为多角形薄
壁细胞。种皮表皮细胞无色 , 长方形 , 壁较厚;下皮为 1 ~ 3
列薄壁细胞 ,切向延长呈类长方形;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 ,
其间散有类圆形油细胞 1~ 2列 , 直径约50μm;内种皮为1 例
栅状石细胞 ,棕红色 , 内壁与侧壁极厚 ,胞腔小 , 内含硅质块。
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 , 偶见细小簇晶。内胚乳
细胞含糊粉粒。
3.2 草豆蔻种子横切面与混淆品的区别是:种皮表皮细胞
类圆形 ,下皮细胞略切向延长 , 外胚乳细胞含少数细小簇
晶[ 4] 。
4 薄层色谱法鉴别
4.1 样品液的制备
取云南大草蔻粉末 1g ,加甲醇(试剂分析纯 ,下同)5ml ,
置水浴中加热 10min , 不时振摇 , 滤过 , 滤液作供试液 1。取
草豆蔻(经本所中药室鉴定)粉末 1g , 用上法制成对照药材
溶液 3。取出姜素和小豆蔻明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
定所提供), 加甲醇制成每 1ml各含 2mg的混合溶液 ,作为对
照溶液 2。
4.2 展开条件与结果
取硅胶 G(60 目 , 德国产)湿法铺板(10 ×20cm , 厚约
3mm), 110℃活化 30min ,取上述 3 种溶液各 10μl , 点样。以苯
—醋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 , 上行展开 12.8cm(室
温16℃,相对湿度 75%),取出 , 晾干 , 在 100℃烘约 5min , 置
紫外灯(365nm)下检视;草豆蔻色谱中 ,在与山姜素相应位置
上 ,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Rf 值约 0.48);在与小豆蔻明
相应位置上 , 显相同的暗棕褐色斑点。 喷三氯化铁乙醇液
(1g∶100ml)后 ,在日光下检视:草豆蔻色谱中 ,在与小豆蔻明
相应位置上 ,显相同的褐色斑点(Rf 值约 0.85)。云南大草
蔻色谱中 ,在与山姜素 、小豆蔻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 , 未
见斑点图 1。
·76·
 第 14 卷 第 3期
1999 年 9 月      川 北 医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Vol.14 , No.3
Sep 1999
图 1 云南大草蔻薄层色谱图
1.云南大草蔻 2.小豆蔻明(上) 山姜素(下)
3.草豆蔻
  实验结果表明 ,云南大草蔻与草豆蔻的药材基原 、性状 、
显微及理化特征均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 尤其是草豆蔻中的主
要成分山姜素和小豆蔻明 ,在云南大草蔻中未检出。为了保
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有效 , 云南大草蔻不能混作草豆蔻入
药。
参 考 文 献
1 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2;
865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黄(下).(缩印本).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86;1582
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 16卷 2分
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1;90
4 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1995;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5;
212 (收稿日期:1999-01-03)
桂枝汤治疗慢性荨麻疹 31例
王 全 刘智碧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 泸州 646000)
文章编号:1005-3697(1999)03—0077—01 中图分类号:R275.1 文献标识码:A
  慢性荨麻疹属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 由于其病因复杂 ,
复发率高 , 很难治愈。我们于 1993 ~ 1997 年应用桂枝汤加
味治疗该病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瘾疹的诊断依据诊断 , 凡符合此标准 , 皮疹经过
3mon以上不愈或反复发作者均为选择病例 , 共 51 例 , 随机
分为两组。治疗组 31例 , 男 17例 , 女 14例;年龄 16~ 58 岁 ,
平均42.6岁;病程 3 ~ 72mon , 平均 16mon。 对照组 20 例 , 男
11 例 ,女 9 例;年龄 15 ~ 60岁 , 平均 41.3岁;病程 3 ~ 60mon;
平均 15mon。两组病例在性别 、年龄 、病程等方面基本相同 ,
经统计学处理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中药组):桂枝 10g 、白芍 10g、防风
9g 、蝉衣 6g、白藓皮 12g、黄芪 15g、生姜 3 片 、甘草 5g、大枣
6g ,每日 1剂 , 水煎2 次 ,取汁 200ml ,分 3次服用。加减法:疹
块色淡红 ,遇冷症状增剧者 , 加麻黄 、荆芥;疹块色红 ,遇冷症
状减轻者 ,加连翘 、浮萍;心烦口渴 , 舌红脉数者 , 加丹皮 、紫
草 、生地;痒甚者 , 加刺蒺藜;挟湿者 ,加苍术 、赤小豆 、苡仁;
营血不足者 ,加当归 、制首乌 、鸡血藤。
对照组(西药组):赛庚啶 4mg ,每日一次 , 晚上服。息斯
敏 10mg ,每日 1 次 ,早上服 , 维生素 C 0.2 ,每日 2 次。
两组均以 10d 为一个疗程 , 3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服药
期间停服其他相关治疗药物 ,忌食海鲜 、辛辣等食物。
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三级:①治愈:风团
全部消退 ,临床体征消失 , 不再发作者。 ②好转:风团消退
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 , 瘙痒等症状减轻者。 ③
未愈:治疗 1 mon 风团发作及瘙痒无明显变化 , 或消退不足
30%者。
3 结 果
治疗组痊愈 26例(其中一疗程痊愈 8 例 ,二疗程痊愈 14
例 ,三疗程痊愈 4 例), 好转 3 例 , 未愈 2 例 , 治愈率为
83.87%,总有效率为 93.55%;对照组痊愈 13 例(其中一疗
程痊愈 6例 , 二疗程痊愈 6 例 , 三疗程痊愈 1 例),好转 4例 ,
未愈 3 例 , 治愈率为 65%, 总有效率为 85%。经统计学处
理 ,两者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01), 说明治疗组疗
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 论
荨麻疹 ,属于祖国医学“瘾疹”范畴 , 多由营卫不和 , 风邪
乘袭 ,客于肌肤而发病。若外邪久留不去 ,又可加重营卫不
和 ,致使疹块反复发作不已 , 即成慢性荨麻疹。其常见临床
症型有脾肺气虚 ,风寒外袭及营血不足 、血虚风燥等 , 基本病
理乃营卫不和所致。本报道以桂枝汤为基本方以调和营卫 ,
加益气养血之品以增强其调和营卫 、气血 、阴阳的作用 , 并用
祛风止痒之品针对病因以治其标 , 如此标本兼顾 ,营卫调和 ,
则邪去病除。 (收稿日期:1999-03-10)
·77·
 第 14 卷 第 3期
1999 年 9 月      川 北 医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Vol.14 , No.3
Sep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