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工艺技术 食品科学 2012, Vol.33, No.20 27
复合酶法提取仿栗籽蛋白的工艺优化
麻成金1,2,黄 伟2,黄 群2,3,冯 磊2,吴丽雅2,3,苏 超2
(1.吉首大学 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张家界 427000;2.吉首大学食品科学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
3.吉首大学 植物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 吉首 416000)
摘 要:以仿栗籽为原料,选择多种酶对其蛋白质进行提取,筛选出纤维素酶与木瓜蛋白酶进行复合酶解试验。
以蛋白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复合酶提取仿栗籽蛋白工艺进行优
化。结果表明:复合酶提取仿栗籽蛋白优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总加酶量370U/g、以纤维素酶与木瓜蛋白酶
的加酶量配比6:4同时加入、酶解温度57℃、酶解时间80min、酶解pH7.6。在此优化条件下,仿栗籽蛋白提取率为
74.91%。
关键词:仿栗籽蛋白;提取;复合酶解;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Optimization of Dual-Enzymatic Hydrolysis for Protein Extraction from Sloanea hemsleyana Seeds
MA Cheng-jin1,2,HUANG Wei2,HUANG Qun2,3,FENG Lei2,WU Li-ya2,3,SU Chao2
(1. Key Laboratory of Hunan Forest Products and Chemical Industry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427000, China;2.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unan Province,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China)
Abstract:Dual-enzymatic hydrolysis of Sloanea hemsleyana seeds with cellulase and papain was the best way for protein
extraction as demonstrated by a comparison of the hydrolysis efficiencies of 6 different enzymes on Sloanea hemsleyana
seeds. The effects of simultaneous or stepwise hydrolysis, cellulase/papain ratio, solid/solvent ratio, total enzyme dosage,
temperature, hydrolysis time and pH on protein yield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one-factor-at-a-time design. Further, total
enzyme dosage, temperature, hydrolysis time and pH were optimized using quadratic regression universal rotary combination
design. The optimal hydrolysis conditions for protein extraction from Sloanea hemsleyana seeds were determined as follows:
Sloanea hemsleyana seed meal was suspended in deionized water at a solid/liquid ratio of 1:25, and added simultaneously
with cellulase and papain at a ratio of 6:4 until a total enzyme dose of 370 U/g for hydrolysis at pH 7.6, 57 ℃ for 80 min.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protein from Sloanea hemsleyana seeds was 74.91%.
Key words:Sloanea hemsleyana seed protein;extraction;dual-enzymatic hydrolysis;quadratic regression universal
rotary combin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S201.2;TS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2)20-0027-06
收稿日期:2012-07-09
基金项目: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JDZ201101);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09K089)
作者简介:麻成金(1963—),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E-mail:machengjin368@126.com
仿栗(Sloanea hemsleyana (Ito) Rehd. et Wils)系杜英
科猴欢喜属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仿栗
果实产量较高,其种籽含油率最高可达58%,是一种具
有开发前景的木本油料植物[1]。仿栗籽不仅可以用来制
备高级食用植物油和作为生物柴油原料油,而且脱脂后
籽粕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约为20%~25%),开发利用价值
较高[2-3]。
目前,植物蛋白提取方法主要有碱法和酶法。碱法
虽然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但在提取率、卫生安全、
营养特性等方面存在缺陷;酶法是利用酶对细胞壁或蛋
白的降解,促使植物蛋白溶出,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等优
点,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植物蛋白提取技术[4-6]。目前,
国内外已有利用酶法提取大豆、花生、大米等植物物蛋
白的研究报道 [4-9],但尚未见关于仿栗籽蛋白酶法提取
工艺的研究文献。本实验以仿栗籽为原料,蛋白提取率
为指标,从几种常用的商品酶中筛选提取效果较好的酶
制剂进行复合酶解试验,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
过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复合酶提取仿栗籽蛋白工
艺条件进行优化,旨在为仿栗籽综合利用提供科学的
依据。
28 2012, Vol.33, No.20 食品科学 ※工艺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仿栗籽:10月上旬采摘,取出种籽干燥后密封保存。
碱性蛋白酶(20万U/g)、酸性蛋白酶(5万U/g) 北京
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性蛋白酶(10万U/g)、木瓜
蛋白酶(100万U/g)、纤维素酶(140万U/g)、果胶酶(100万
U/g) 湖州米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盐酸、氢氧化钾、
硫酸钾等均为国产分析纯。
1.2 仪器与设备
JA5103电子天平 上海民桥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 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THZ-82A水浴恒温振荡器 金坛市顺华仪器有限公司;
PHS-25数字式pH计 上海伟业仪器厂;LXJ-ⅡB离心机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FD5-2.5冻干机 美国SIM公司。
1.3 方法
1.3.1 工艺流程
仿栗籽→粉碎→脱脂→抽滤→干燥→过筛→仿栗籽
粕→加酶浸提→灭酶→离心分离→上清液→酸沉→离心
分离→冷冻干燥→仿栗籽粗蛋白
1.3.2 蛋白提取率的测定与计算
原料中蛋白含量测定: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参
照GB 5009.5—2003《蛋白质的测定》;仿栗籽提取蛋白
含量通过测定酶解上层清液中蛋白含量来获得,酶解上
清液中蛋白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10]。计算仿栗籽
蛋白提取率公式如下:
100 %/ ×=
ॳ᭭Ё㲟ⱑ䞣
ᦤপ㲟ⱑⱘ䋼䞣
㲟ⱑᦤপ⥛
1.3.3 试验设计
1.3.3.1 酶制剂的筛选
按照酶作用位点的不同,选取几种常用商品酶(纤
维素酶、果胶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
酶、木瓜蛋白酶)进行酶解试验。确定适宜的酶制剂,并
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酶作用最适条件及预试验结果来设
定酶制剂的反应条件[11-12]。
1.3.3.2 复合酶加酶方式的确定
选取酶解效果较好的两种酶制剂进行复合酶解试
验,分同时加入及分步加入两种方式考察加酶方式对蛋
白提取率的影响。其中酶分步加入时需灭活第1种酶、调
节pH值后再加入第2种酶[12]。
1.3.3.3 复合酶加酶量配比的确定
在确定酶制剂种类及加酶方式基础上,固定总加酶
量为400U/g,研究两种酶制剂间不同加酶量配比对蛋白
提取率的影响。
1.3.3.4 单因素试验
在确定酶制剂种类、加酶方式及加酶量配比基础
上,分别对料液比(1:10、1:15、1:20、1:25、1:30、
1:35、1:40)、总加酶量(200、250、300、350、400、
450、500U/g)、酶解温度(40、45、50、55、60、65、
70℃)、酶解时间(20、40、60、80、100、120、140min)
和酶解pH值(6.0、6.4、6.8、7.2、7.6、8.0、8.4)进行单因
素试验,考察各因素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1.3.3.5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总加酶量、酶解温
度、酶解pH值和酶解时间4个主要因素进行二次通用旋
转组合试验设计,以蛋白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DPS
7.0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复合酶提取仿栗籽蛋白工艺条
件进行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仿栗籽粕蛋白含量的测定
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仿栗籽粕蛋白含量,进
行3次平行实验取平均值,得出本实验所用仿栗籽粕蛋白
含量为21.27%。
2.2 酶制剂的筛选
20
30
40
50
60
30 60 90 120 150 180
ᯊ䯈/min
㲟
ⱑ
ᦤ
প
⥛
/%
⺅ᗻ㲟ⱑ䝊
Ёᗻ㲟ⱑ䝊
䝌ᗻ㲟ⱑ䝊
⪰㲟ⱑ䝊
㑸㓈㋴䝊
ᵰ㛊䝊
图 1 不同酶制剂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enzyme type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protein
由图1可知,纤维素酶的提取效果最好,木瓜蛋白
酶、碱性蛋白酶次之,其他酶制剂较差。这可能是由于
酶作用位点的不同以及蛋白质在不同pH值环境中溶解性
不同导致的。由图1可知,当酶解时间超过120min以后,
纤维素酶与木瓜蛋白酶的提取效果明显优于其他酶制
剂,选取纤维素酶与木瓜蛋白酶进行复配。
2.3 复合酶加酶方式的确定
选取纤维素酶与木瓜蛋白酶两种酶制剂,固定总
加酶量固定400U/g、加酶量配比1:1分同时加入与分步
加入进行加酶方式研究,复合酶提取仿栗籽蛋白的不
同酶解方案、参数及试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纤
维素酶与木瓜蛋白酶同时加入的提取效果较好,这可
※工艺技术 食品科学 2012, Vol.33, No.20 29
能是因为分步加入时两次灭酶处理导致蛋白变性的结
果[13]。故选择纤维素酶与木瓜蛋白酶同时加入进行后续
试验。
表 1 复合酶提取仿栗籽蛋白的酶解方案及结果
Table 1 Effect of simultaneous or stepwise hydrolysis with cellulase and
papain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protein
酶解方案 温度/℃ pH 时间/min 蛋白提取率/%
同时加入纤维素酶、
木瓜蛋白酶 50 7.0 100 64.75±0.21
先加入纤维素酶,
后加入木瓜蛋白酶 55→50 7.2→6.5 50→50 54.85±0.17
先加入木瓜蛋白酶,
后加入纤维素酶 50→55 6.5→7.2 50→50 61.14±0.23
2.4 复合酶加酶量配比的确定
㑸㓈㋴䝊Ϣ⪰㲟ⱑ䝊ࡴ䝊䞣䜡↨
54
56
58
60
62
64
66
1:9 2:8 3:7 4:6 5:5 6:4 7:3 8:2 9:1
㲟
ⱑ
ᦤ
প
⥛
/%
图 2 加酶量配比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Fig.2 Effect of cellulase/papain ratio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protein
由图2可知,纤维素酶与木瓜蛋白酶加酶量配比为
6:4时蛋白提取率最高,达到(64.47±0.25)%。因此后续
试验均采用以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6:4配比同时加入的
酶解方式进行。
2.5 单因素试验
2.5.1 料液比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g/mL)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㲟
ⱑ
ᦤ
প
⥛
/%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图 3 料液比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Fig.3 Effect of solid/solvent ratio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protein
在总加酶量400U/g、复合酶加酶量配比6:4、酶解温
度50℃、酶解时间70min、酶解pH7.0的条件下,进行料
液比对蛋白提取率影响试验,结果见图3。由图3可知,
随着料液比的增大,蛋白提取率逐渐增加,当料液比达
到1:25后,蛋白提取率增加平缓。这是因为料液比小虽
有利于酶和底物的相互作用,但此时体系黏度大且蛋白
质不能充分浸润,影响传质过程;增大料液比可降低溶
液黏度,加快传质过程,但也降低了酶与底物接触的几
率[14],因此,当料液比达到一定值后,蛋白提取率变化
并不明显。故选择料液比为1:25为宜。
2.5.2 总加酶量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50
55
60
65
7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ᘏࡴ䝊䞣/(U/g)
㲟
ⱑ
ᦤ
প
⥛
/%
图 4 总加酶量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Fig.4 Effect of total enzyme dose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protein
在复合酶加酶量配比6:4、料液比1:20、酶解温度
50℃、酶解时间70min、酶解pH7.0条件下,进行总加酶
量对蛋白提取率影响试验,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蛋
白提取率随着加酶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在350U/g时提
取率最高,当加酶量超过350U/g提取率开始下降。这是
因为加入酶制剂后,纤维素酶降解了植物细胞壁的纤维
素骨架,使蛋白质更易从细胞内释出,从而提高了蛋白
质的提取率;但随着总加酶量的继续增加,过多的酶作
用于已经溶出的蛋白质使其水解[15],因此降低了蛋白提
取率。故总加酶量选择350U/g为宜。
2.5.3 酶解温度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56
58
60
62
64
66
68
70
40 45 50 55 60 65 70
䝊㾷⏽ᑺ/ć
㲟
ⱑ
ᦤ
প
⥛
/%
图 5 酶解温度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Fig.5 Effect of enzymolysis temperature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protein
在总加酶量400U/g、复合酶加酶量配比6:4、料液
比1:20、酶解时间70min、酶解pH7.0的条件下,进行酶
解温度对蛋白提取率影响试验,结果见图5。由图5可
知,蛋白提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55℃时达到
最大,继续升高温度反而下降。这是因为在一定温度范
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酶活力增大、酶与底物结合程度
提高,有利于蛋白质提取;但温度过高会导致蛋白质变
性,不仅降低了酶活力,而且会引起蛋白质的聚集和沉
淀作用,使其溶解度下降,从而降低了蛋白提取率[16]。
因此可选择55℃为酶解温度。
30 2012, Vol.33, No.20 食品科学 ※工艺技术
2.5.4 酶解时间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45
50
55
60
65
7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䝊㾷ᯊ䯈/min
㲟
ⱑ
ᦤ
প
⥛
/%
图 6 酶解时间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Fig.6 Effect of enzymolysis time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protein
在总加酶量400U/g、复合酶加酶量配比6:4、料液
比1:20、酶解温度50℃、酶解pH7.0的条件下,进行酶
解时间对蛋白提取率影响试验,结果见图6。由图6可
知,在反应初期,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蛋白提取率增
加较快,到80min左右时提取率最高,继续延长时间提
取率略有降低。这是因为反应前期底物浓度、酶活性较
高,提取率上升较快;但随着酶解时间延长,反应产物
的积累抑制了酶的活力,同时部分溶出蛋白质被水解,
导致蛋白提取率下降[16]。故酶解时间控制在80min左右
为宜。
2.5.5 酶解pH值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在总加酶量400U/g、复合酶加酶量配比6:4、料液比
1:2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70min的条件下,进行
酶解pH值对蛋白提取率影响试验,结果见图7。由图7可
知,pH值对蛋白提取率影响较大,随着pH值的升高,蛋
白提取率先升高,在pH值为7.2左右时提取效果最好,然
后随pH值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这是因为pH值会影响底
物和酶的构象,从而影响酶的活力及其与底物的结合,
导致蛋白提取率较低[17]。故选择酶解pH7.2较适宜。
45
50
55
60
65
70
6.0 6.4 6.8 7.2 7.6 8.0 8.4
䝊㾷pH
㲟
ⱑ
ᦤ
প
⥛
/%
图 7 酶解pH值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Fig.7 Effect of enzymolysis pH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protein
2.6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试验
2.6.1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显著性检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总加酶量(X1)、酶解温
度(X2)、酶解时间(X3)和酶解pH值(X4) 4个因素,以蛋白提
取率(Y)为指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复合酶
提取仿栗籽蛋白工艺条件。试验因素水平见表2,试验设
计方案及结果见表3。
表 2 复合酶提取仿栗籽蛋白工艺优化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试验因素水平表
Table 2 Variables and levels used in quadratic regression universal rotary
combination design
编码值
因素
X1 总加酶
量/(U/g)
X2 酶解
温度/℃ X3 酶解时间/min X4 酶解pH值
-2 250 45 40 6.4
-1 300 50 60 6.8
0 350 55 80 7.2
1 400 60 100 7.6
2 450 65 120 8.0
表 3 复合酶提取仿栗籽蛋白工艺优化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结果
Table 3 Quadratic regression universal rotary combination design
arrangement and corresponding results
编号 X1 X2 X3 X4 Y/%
1 1 1 1 1 71.68
2 1 1 1 -1 62.97
3 1 1 -1 1 70.85
4 1 1 -1 -1 62.31
5 1 -1 1 1 68.61
6 1 -1 1 -1 59.99
7 1 -1 -1 1 67.87
8 1 -1 -1 -1 59.3
9 -1 1 1 1 68.11
10 -1 1 1 -1 59.45
11 -1 1 -1 1 67.34
12 -1 1 -1 -1 58.71
13 -1 -1 1 1 65.07
14 -1 -1 1 -1 56.43
15 -1 -1 -1 1 64.24
16 -1 -1 -1 -1 55.61
17 -2 0 0 0 60.11
18 2 0 0 0 67.07
19 0 -2 0 0 64.99
20 0 2 0 0 71.03
21 0 0 -2 0 63.04
22 0 0 2 0 64.66
23 0 0 0 -2 56.17
24 0 0 0 2 73.41
25 0 0 0 0 73.05
26 0 0 0 0 72.76
27 0 0 0 0 73.04
28 0 0 0 0 72.58
29 0 0 0 0 69.98
30 0 0 0 0 72.97
31 0 0 0 0 73.01
利用DPS 7.05统计软件对表3的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分
析,可得到回归模型:
Y=72.48429+1.7725X1+1.51583X2+0.38833X3+
4.47833X4-2.49878X12-1.39378X22-2.43378X32-
1.94878X4
2-0.01375X1X2-0.015X1X3-0.0075X1X4-
※工艺技术 食品科学 2012, Vol.33, No.20 31
0.005X2X3-0.005X2X3-0.005X2X4-0.1625X3X4
为说明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及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
程度,对该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 4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差分析表
Table 4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quadratic
regression universal rotary combination design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显著性
X1 75.4022 1 75.4022 51.5952 <0.0001 **
X2 55.1460 1 55.1460 37.7346 <0.0001 **
X3 3.6193 1 3.6193 2.4765 0.1351
X4 481.3313 1 481.3313 329.3588 <0.0001 **
X1
2 178.5490 1 178.5490 122.1751 <0.0001 **
X2
2 55.5507 1 55.5507 38.0115 <0.0001 **
X3
2 169.3807 1 169.3807 115.9015 <0.0001 **
X4
2 108.5993 1 108.5993 74.3108 <0.0001 **
X1X2 0.0030 1 0.0030 0.0021 0.9643
X1X3 0.0036 1 0.0036 0.0025 0.9610
X1X4 0.0009 1 0.0009 0.0006 0.9805
X2X3 0.0004 1 0.0004 0.0003 0.9870
X2X4 0.0004 1 0.0004 0.0003 0.9870
X3X4 0.0042 1 0.0042 0.0029 0.9578
回归 1011.8364 14 72.2740 F2=49.45469 <0.0001 **
剩余 23.3827 16 1.4614
失拟 15.8849 10 1.5885 F1=1.27117 0.3226 不显著
误差 7.4978 6 1.2496
总和 1035.2191 30
注:**.影响极显著,P<0.01;*.影响显著,0.01
从表4可知,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极显著,失拟性
检验不显著,说明回归方程对试验点拟合较好,回归方
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非常吻合,故该模型可用于仿栗籽
蛋白复合酶提取的理论预测,从F值可知,各因素对蛋白
提取率影响大小顺序为:酶解pH值>总加酶量>酶解温
度>酶解时间。由表4还可知,除X3以外,线性项和平方
项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交互项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剔除
回归方程中a=0.1水平上的不显著项,可得到简化后的回
归方程:
Y = 72.48429+1.7725X1+1.51583X2+4.47833X4-
2.49878X1
2-1.39378X22-2.43378X32-1.94878X42
2.6.2 单因素效应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试验中各因素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对回归模型进行降维处理。固定任意3个因素于零水平,
依次得到各个单因素与蛋白提取率的效应方程,根据方
程可得到单因素效应曲线,如图8所示。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2.0 1.5 1.0 0.5 0.0 0.5 1.0 1.5 2.0
㋴㓪ⷕؐ
㲟
ⱑ
ᦤ
প
⥛
/%
ᘏࡴ䝊䞣 䝊㾷⏽ᑺ
䝊㾷ᯊ䯈 䝊㾷pH
图 8 单因素效应分析图
Fig.8 Analysis of the one-factor effect of four main hydrolysis
parameters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protein
由图8可知,各因素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均呈先增大
后减小的趋势,其中酶解pH值变化幅度最大,说明酶解
pH值对蛋白提取率影响最大。图8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与
前面单因素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也说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
合适。
2.6.3 提取工艺的优化与验证
通过DPS 7.05软件分析,采用频率分析法寻优,
其中提取率高于66.08%的方案有101个,对数学回归模
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从表5可知,在95%的置信区
间内提取率大于66.08%的优化提取方案为:总加酶量
359.03~376.35U/g、酶解温度56.4~58.45℃、酶解时
间77~83min、酶解pH7.56~7.68。为便于指导实际生
产,将最优组合方案定为:总加酶量370U/g、酶解温度
57℃、酶解时间80min、酶解pH7.6。按此工艺条件进行
验证实验,重复3次,结果取平均值,实际测得提取率为
74.91%,与理论预测值值75.88%接近,进一步验证了数
学回归模型合理。
表5 各变量取值的频率分布
Table 5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variable value in the optimization scheme
水平 X1 X2 X3 X4次数 频率/% 次数 频率/% 次数 频率/% 次数 频率/%
-2 0 0 1 0.99 0 0 0 0
-1 18 17.82 20 19.8 30 29.7 1 0.99
0 38 37.62 29 28.71 41 40.59 27 26.73
1 36 35.64 31 30.69 30 29.7 39 38.61
2 9 8.91 20 1.98 0 0 34 33.66
加权均数 0.356 0.485 0 1.05
标准误 0.087 0.104 0.104 0.08
95%置信区间 0.186~0.527 0.280~0.690 -0.150~0.150 0.893~1.206
提取条件 总加酶量359.03~376.35U/g 酶解温度56.4~58.45℃ 酶解时间77~83min 酶解pH7.5572~7.6824
32 2012, Vol.33, No.20 食品科学 ※工艺技术
3 结 论
从几种商品酶中筛选出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进行
复合酶解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总加酶量
(X1)、酶解温度(X2)、酶解时间(X3)和酶解pH值(X4)进行二次
通用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仿栗籽蛋白提取率(Y)的优化数
学模型:Y=72.48429+1.7725X1+1.51583X2+4.47833X4-
2.49878X1
2-1.39378X22-2.43378X32-1.94878X42,该模
型在本试验范围内能较好地预测仿栗籽蛋白提取率,采
用频率分析法得到的复合酶提取仿栗籽蛋白的最佳工艺
条件为料液比1:25(g/mL)、总加酶量370U/g、以纤维素
酶与木瓜蛋白酶的加酶量配比6:4同时加入、酶解温度
57℃、酶解时间80min、酶解pH7.6,在此工艺条件下,
仿栗籽蛋白的提取率达到74.91%。
参考文献:
[1] 李昌珠, 张良波, 向祖恒, 等. 仿栗生物学特性及果实油脂含量分析
[J]. 湖南林业科技, 2008, 35(2): 4-8.
[2] 麻成金, 吴竹青, 傅伟昌, 等. 响应面法优化仿栗籽油超临界萃取工
艺[J]. 食品科学, 2010, 31(18): 196-202.
[3] 胡欣欣, 麻成金, 黄群, 等. 超声波辅助萃取仿栗籽油的研究[J]. 江
苏食品与发酵, 2008(1): 11-14.
[4] 官庭辉, 李丹, 张志翔, 等. 酶法提取棉籽蛋白的工艺研究[J]. 中国
油脂, 2011, 36(3): 25-28.
[5] 王金水, 李涛, 焦健. 水酶法提取青稞蛋白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科
技, 2010, 31(9): 267-269.
[6] 逯与运, 麻成金, 黄群, 等. 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蜡梅
籽蛋白[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0(9): 59-63.
[7] 江利华, 华娣, 王璋, 等. 水酶法从花生中提取油与水解蛋白的中试
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0, 35(9): 147-150.
[8] PUCHONGKAVARIN H, VARAVINIT S, BENGTHALLER W.
Comparative study of pilot scale rice starch production by an alkaline
and an enzymatice process[J]. Starch/Starke, 2005, 57(3/4): 134-144.
[9] 杨柳, 江连洲, 李杨, 等. 水酶法提取的大豆蛋白功能特性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0, 36(6): 80-84.
[10] 戴宇翔, 钱志娟, 曾晓雄, 等. 菜籽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J]. 食品工
业科技, 2011, 32(3): 304-306.
[11] 徐红华, 刘欣. 复合酶法改善大豆分离蛋白起泡性的工艺优化[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7, 33(1): 51-54.
[12] 周艳华, 马美湖, 蔡朝霞, 等. 复合酶解可溶性蛋膜蛋白制备多肽的
工艺优化[J]. 食品科学, 2010, 31(2): 92-97.
[13] CLEMETE A. Enzymatic protein hydrolysates in human nutrition[J].
Trends in Food Sci Techn, 2000(11): 254-262.
[14] 谭志光, 唐书泽, 汪勇, 等. 酶法制取早籼米浓缩蛋白[J]. 食品科学,
2006, 27(4): 54-57.
[15] 王雪飞, 于国萍, 徐红华. 不同酶类提取米糠蛋白的研究[J]. 中国粮
油学报, 2004, 19(1): 8-11.
[16] JEBRAIL M J, WHEELER A R. Digital microfluidic method for
protein extraction by precipitation[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9,
81(1): 330-335.
[17] 李杨, 江连洲, 隋晓楠, 等. 复合酶水酶法提取大豆蛋白的工艺优化
[J]. 食品科学, 2011, 32(14): 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