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18卷第 2期
2000年 3月
泉州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 )
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College( Natural Science)
Vo l. 18 No. 2
M ar. 2000
?
文章编号: 1008- 4924( 2000) 02- 0043- 06
我国余甘子种质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的进展
蔡 英 卿
(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系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 综述 80年代以来我国余甘子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主要有: 种质资源及其应用 ,
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 ,加工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等诸方面研究 .
关键词: 余甘子 ;种质资源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S667. 9 文献标识码: A
余甘子 ( Phyllanthus emblica L. )系大戟科 ( Eupho rbiaceae)叶下珠属 ( Phyllanthus)落叶
小乔木或灌木 ,其果实自古以来即被我国人民视为具有保健作用而加以利用 .据报道 ,余甘子
鲜果汁中 V c含量高 ,具有加热浓缩不损失 ,耐久贮存和易为人体所吸收的特点 ,果汁及其所
配制的饮料对强致癌物 N-亚硝基化合物在动物和人体内合成的阻断率达 90%以上 ,在防癌
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 .果实生食 ,酸甜酥脆 ,初食时味酸涩 ,食后回味甘甜爽口 ,故名余甘 .余甘
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 ,资源丰富 ,国内部分省市
早已开始了对余甘资源的开发利用 ,福建、广东已有较大面积栽培 , 80年代以来 ,不少省区对
余甘子进行了较系统的资源调查 ,选育种、药效学及加工利用研究 ,产品已远销国内外 .
1 种质资源及其应用研究
1. 1 种质资源的调查
1. 1. 1 野生资源分布 李昆等人 1994年对云南楚雄、临沧地区共 14个县 (市 ) 68个乡进行
野生余甘子资源调查 ,发现云南的余甘子集中分布于金沙江、南盘江、元江、澜沧江和怒江等五
大水系地区 .万明长等人在 1993年调查报道 ,贵州野生余甘子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南
部的贞丰、册亨、望漠、罗甸、晴隆、普安、紫云、六枝、兴义、安龙、兴龙等 14个县 (市 )、 120个乡
(镇 )的沿南、北盘江、红水河两岸及支流的低热河谷地区 .据林金铨 1995年报道 ,福建省余甘
子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莆田、惠安、安溪、南安、晋江、泉州、龙海、同安、长泰和云霄等县市的
红壤丘陵、山地 .蓝涤 1998年报道 ,广东余甘子分布以普宁、揭阳、潮阳为主 ,广西以西南、西北
? 收稿日期: 1999- 12- 06
作者简介: 蔡英卿 ( 1962~ ) ,男 ,讲师 .
DOI : 10. 16125 /j . cnki . 1009 -8224. 2000. 02. 010
部为多 ,四川余甘子分布于渡口市 .野生余甘子资源调查表明 ,余甘子各种性状包括树体性状、
花果性状以及果实营养成分在各地实生群体内变异很大 ,这为余甘子的起源、分类、原产地的
研究以及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
1. 1. 2 果实类群和类型 1993年万长明等人按余甘子心室数目将贵州余甘子分为三心室普
通型和多心室特殊型两大类 ,三心室普通型又根据果实形状不同分为圆球形、扁圆型、圆锥形
三种 ,而多心室特殊型包括有四心室余甘和五心室余甘两种 . 1994年李昆等人则以果形为主 ,
辅以其它经济性状 ,将云南野生余甘子划分为六大类群 , 30余个类型 ,这六大类型包括球类、
瓜类、灯笼类、梨类、尖甘类、椭圆类 . 1991年陈进等人根据果形指数、果顶、果基等性状将野生
余甘子群体划分为梭甘、葫芦甘、桃甘、球甘、瓜甘、桔甘六大类群 . 1988年王锡全等人则按果
实性状将野生余甘子划分为圆球形、桔形、鸡心形、吊钟形、小瓜瓣形、突棱形、纺锤形、倒卵形
等九大类型 .目前对余甘子果实类群和类型的划分尚处于宏观外形阶段 ,若能结合其花粉形态
结构特征 ,同工酶谱和分子标记等微观特征进行分类 ,将使余甘子果实分类更完善更科学 ,更
能反映余甘子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上的进化关系 .
1. 2 品种选育及主要栽培品种
1. 2. 1 品种选育 丰富的野生余甘子资源 ,巨大的实生余甘子群体及其复杂的变异 ,为余甘
子的实生选种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各地都重视调查、收集余甘子资源 ,建立了基因库 ,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选择、定向培育优良品系和优良单株 .陈进等人从 1988年起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确
立以大果、高 V c、低酸、低可溶性单宁作为选种的主要目标 ,初选出 8803、 8931、 9001、 9002、
90106等五个优良单株 ,其中 8803、 9001、 9002为大果型单株 ,单果重明显大于福建、广东一带
的主栽品种 , 8931、 90106为高 Vc单株 ,其果肉 Vc含量分别为 1089. 07和 1148. 85mg /100g
鲜果肉 .姚小华等自 1988年秋开始了优良余甘子类型选育工作 ,以高产优质、适宜经营和加工
为选择目标 ,选择一个性状或多个性状兼顾的优良类型 ,选出了高产类型、稳产类型、高 Vc类
型、早晚熟类型、大果外观色泽佳类型的优良单株 22个 . 1991年陈进等人对滇南野生余甘子
群体果实性状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 ,发现果重、 Vc、糖含量等性状的变异大 ,变异系数均在
20%以上 ,这为大果型、高 Vc型等优良单株的选择提供了可能 .陈玉德等人 1990年报道 ,果
实大小、单果重与出肉率的关系密切 ,果实大的品系口感较好 ,肉质脆而细嫩 ,果汁多 ,味酸甜 ,
苦涩味轻 ;反之果小的品系肉质地较硬 ,纤维质多 ,果汁少 ,多苦涩 .王浴沂等人 1994年从实生
优株中选出果型大 , Vc含量高 ,品质佳 ,结果早 ,丰产稳产的余甘子新品种—— “兰丰”余甘 .
1. 2. 2 主要栽培品种 倪捷茂等人 1991年报道 ,广东余甘子的主栽品种有狮子种、软枝赤皮
种、青皮种、柿饼种、实生种、大粒种等 .陈祝三等人报道 ,福建省余甘子的主栽品种有粉甘、枣
甘、六月白、人仔面、算盘子、至号、粉油甘、山甘、长穗、赤皮、大竹扁甘、玻璃甘、柳穗、白本等 ,
其中按果实成熟期可分为极早熟种如六月白 ( 7月—— 9月下旬或上中旬成熟 ) ;早熟种如算盘
子 ( 7月下旬— 8月上旬成熟 ) ;中熟品种如枣甘、玻璃甘 ( 8月下旬熟 ) ;晚熟品种如秋白、扁甘、
赤皮甘 ( 10月上中旬成熟 ) ;以及一年多熟的粉甘品种 ( 10月中旬至翌年 2月陆续成熟 ) .各地
果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都选出了当地的当家品种 .
2 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研究
2. 1 育苗技术
44 泉州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 ) 2000年 3月
过去多从山上挖掘野生苗或利用根蘖繁殖育苗 .现多采用实生繁殖和嫁接繁殖 .实生苗虽
能结实 ,但产量少 ,品质差 ,效益低 ,而嫁接育苗可以保持良种特性 ,提高繁殖系数 ,实现早投
产、早收益 .嫁接育苗分大砧和小砧两种嫁接方法 .大砧多采用基径 3— 5cm的野生植株或人
工栽植的 2— 3年生实生苗 ,而小砧则用株高 0. 8— 1. 0m ,基径 1cm以上的一年生实生苗为砧
木 .大砧嫁接具有结果早、产量高的优点 ,但用穗多 ,技术操作困难 .小砧嫁接集中成片 ,易接、
易管 ,省接穗、操作简便 .
2. 2 栽植技术
2. 2. 1 建园 余甘子具有菌根 ,比其它果树适应性更强 ,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 .喜光温 ,耐寒
性较差 ,易受寒害 ,应尽量选择向南、向东南的缓坡地种植 .成片种植株行距 4m× 3m或 3. 5m
× 3m ,亩植 50— 60株 .亦可亩植 100株 , 2m× 3m株行距 ,争取前期产量 .春植或秋植较为适
宜 ,春植较佳 ,生长快 ,秋植省工 ,成活率高 .
2. 2. 2 肥水管理 适时适量施肥 ,幼树每梢一肥 .投产树每年施肥三次 ,分别是春梢肥、小果
肥、采后肥 . 1996年林金铨等人对余甘子成年树进行了翻压绿肥和施用复合肥试验 ,结果表
明 ,余甘园翻压绿肥 ,可增加土壤养分含量 ,增强树势 ,提高质量 ,若再配合施用复合肥 ,增产效
果更佳 .
2. 3 及时防治病虫害
余甘子虽然抗病力强 ,但不可忽视对病虫的防治 .常见的虫害有褐圆蚧、吹棉蚧、蚜虫和天
牛以及蚂蚁、蟋蟀 .蚧壳虫可用 40%水胺硫磷或亚胺硫磷 500倍液喷杀 ,蚜虫可用 40%氧化乐
果或 80%敌敌畏 1000倍液喷杀 ,蚂蚁和蟋蟀可用 0. 1%敌敌畏水剂喷洒 .余甘子目前尚未发
现严重病害 .
3 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
3. 1 加工技术方法
余甘子果实是一种高营养、高维生素和高产量的水果 ,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余甘
子被加工成各种余甘子果实产品 ,余甘子果汁的开发利用国内已进行多年研究 ,由于余甘子果
汁单宁含量较高 ,放置过程中易产生沉淀现象 ,果汁中天然 Vc含量虽高 ,但若加工处理不当 ,
易导致 Vc的大量损失 ,故余甘子果汁至今未能大规模投产应市 .如何防止果汁沉淀以及保护
余甘子的高 Vc含量 ,使它不致损失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两个技术关键 .
3. 1. 1 防止沉淀的研究 余甘子果汁饮料易产生褐变和沉淀 ,饮料保质期仅半年 ,致使难以
打开饮料市场 ,杨梅等人 1995年采用 0. 03%壳多糖+ 0. 1%甘草精作澄清剂 ,澄清效果好 ,果
汁常温贮藏 60天以上 ,仍然清澈透明 ,没有沉淀 .郑宝东等 1994报道抗坏血酸和植酸钠具有
明显的抗氧化效果 ,且混合使用效果更佳 ,可以有效地防止余甘子果汁褐变、沉淀 .而王森林
1998年则采用果胶酶和蛋白酶两种酶 ,同时在 50℃的水浴中澄清余甘子果汁 6小时 ,澄清效
果好 ,果汁风味浓郁 ,营养成分损失少 ,果汁在贮藏期间不产生沉淀 . 1996年李秀娟等人选用
自身没有异味的蜂蜜和琼脂作复合澄清剂 ,澄清效果较好 .郑元福等人 1996年在余甘子果汁
生产工艺中增加沸水烫漂、喷洒抗氧化剂和均质等工序 ,改进饮料的原配方 ,制得稳定性更好
的余甘子果汁饮料 ,保质期从 6个月增至 12个月 .
产生沉淀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果胶在贮放期间会产生胶凝沉淀 ;二是余甘子果实中的单
45第 2期 蔡英卿: 我国余甘子种质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的进展
宁与蛋白质、金属离子形成混浊 ,使果汁沉淀 .褐变则是由于单宁等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的缘
故 .
3. 1. 2 降低 Vc损失率的研究 1997年赵苹等人通过大量试验证明 ,余甘子果汁中的 Vc较
稳定 ,高温加热或长时间常温密封贮存 ,其损失率很小 .同年张敏等人亦报导 ,在加工过程中与
刺梨、猕猴桃等其它高 Vc果实相比 ,余甘子果汁 V c损失率是比较低的 ,仅 14. 5%— 16. 9% ,
而猕猴桃 Vc损失率一般为 45%— 65% ,其原因有待探讨 .但若加工处理不当 ,易造成 Vc的大
量损失 , V c含量的多少是衡量余甘子果汁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 .余甘子果汁生产工艺中 , Vc
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损失 .如何筛选出能把 Vc的损失控制到最小的生产工艺是余甘子果汁
生产必须考虑的问题 . 1995年 ,杨梅等人探讨了不同加工方法对余甘子果汁 Vc含量及稳定性
的影响 ,发现完整果实瞬间 100℃热烫 ,打浆时预先加入 0. 015% EDT ANa2 ,巴氏灭菌等工艺
对 Vc影响最小 .赵苹等人对澄清、灭菌及浓缩三个主要工艺环节及采用不同方法 Vc的损失
情况进行了对比试验 ,表明离心或自然澄清——高温瞬时灭菌及真空浓缩等工艺过程中的 Vc
总损失率最低 ,不超过 5% .唐莉英等人对防止余甘子果汁 Vc损失提出几种措施: 适时采收 ,
尽快加工 ;脱去果核后榨汁 ;密封保存 ;加防腐剂 ;做成余甘糖浆 .
3. 2 系列产品开发研究
余甘子资源多层次开发利用 ,可以使加工产品多样化 ,提高经济价值 .陈智勇等人 1993年
报道了余甘子系列产品的糖水余甘子罐头、盐水余甘子罐头、低糖余甘果脯、多味余甘果脯、余
甘果浆、余甘果冻的加工方法 .陈建白等人 1991年研制了余甘子瓶装饮料和余甘子果脯 .赵苹
等人 1997年研制出低糖多味余甘果脯和高糖余甘果脯 ,同年张敏等人则研究了余甘果汁饮料
的主要加工工艺 .实际上 ,郑其明 1989年就报道 ,余甘子通常可加工余甘蜜饯、余甘罐头、余甘
原汁、余甘浓缩液、余甘冲剂、糖葫芦、盐渍余甘 .林金铨 1995年报道 ,泉州化皮余甘出口港澳
颇负盛名 .除传统余甘子加工产品外 ,不断有余甘子新产品开发面世报道 ,这些余甘子新产品
包括余甘可乐、余甘果糕、余甘果糖、余甘果酒、速溶余甘茶、余甘果茶等 ,此外 ,还有“余甘合
剂”、余甘子喉片、喉舒等产品 .
4 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研究
4. 1 化学成分
余甘子果实营养丰富 , Vc含量高 .王浴沂等人 1985年报道 ,惠安余甘 Vc含量为 200-
585mg /100g鲜果肉 ;陈进等人 1991年对云南余甘子 5个优良单株果实分析的结果 , Vc含量
为 542. 68- 1148. 85mg /100g鲜果肉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品种或品系、单株 ,果实 Vc含
量不同 ,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 ,余甘子果实 Vc含量比一般水果都高 ,可与刺梨、猕猴桃媲美 .
余甘子含有十七种氨基酸 ,其中包括人体所必需的全部八种氨基酸 .此外 ,余甘子还含有生物
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 Mn、 Zn、 Cu、 Se、 Cr等 ,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和开发价值 .
4. 2 药用价值
4. 2. 1 民族药学研究 夏泉等人 1997年的研究表明 ,在印度古老的寿命吠陀传统药物体系
和我国的中草药、藏药、蒙药、傣药、维吾尔民族药等 17个国家及民族的传统药物体系中 ,余甘
均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作为一味重要的传统草药 ,余甘子被载入《中国药典》 ( 1990) .余甘子可
用于治疗小儿腹泻 ,也可治疗胆道蛔虫引起的胆绞痛 ,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对乙型肝炎也有
46 泉州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 ) 2000年 3月
明显疗效 ,在治疗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所引起的高血脂方面 ,也取得良好效果 ,具有降血脂、降低
血液粘稠度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据研究 ,余甘子具有 35种药用功效 .
4. 2. 2 抗癌作用 大量试验证明 , N- 亚硝基化合物 ( NN C)是一类强致癌物 ,它对动物及人
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均会诱发肿瘤 . N-亚硝基化合物可以来自外界的前体或机体本身的前
体 (即可由其前体物质 ,如食物中含有的胺类、亚硝酸盐及硝酸盐 )进行体内合成 ,人体内合成
N -亚硝基化合物的主要部位是胃 .研究一些能够用于抑制体内产生 N -亚硝基化合物的抑
制剂就成了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 . N- 亚硝基化合物抑制剂被看作是抗癌因素 . 1983年以来宋
圃菊、林东昕发现刺梨、猕猴桃等对 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有阻断作用 ,有阻断作用的成分
是 Vc,其他阻断物质还有 VE、多酚类物质 .余甘子富含 Vc和其他营养物质 ,北京医科大学梁
学军、胡继繁、徐国平等和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候开卫、刘凤书等人 1988年至
1991年 ,合作或分别对余甘子果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表明 ,余甘子果汁能有效地阻断强致癌
物 N-亚硝基化合物在大鼠和人体体内合成 ,对胃癌高发区人群内源性 N—亚硝基化合物合
成有明显的阻断作用 ,对亚硝化作用的阻断率都在 90%以上 . 1992年梁学军还发现余甘子果
汁在体外亦能阻断 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且阻断效果明显优于同等浓度的 Vc.余甘子在
目前被认为是阻断亚硝化作用最好的天然食物之一 .
4. 2. 3 抗衰老作用 衰老自由基学说认为 ,人类在衰老过程中 ,自由基 ( O-·2 )和脂质过氧化物
( LPO)随增龄而增加 ,酶和非酶防御系统功能下降 ,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细胞特别是细
胞膜和遗传结构分子的损伤 ,从而导致衰老 .而 SOD(超氧化物岐化酶 )能对机体新陈代谢中
产生的超氧阴离子 (O-·2 )自由基进行歧化反应 ,从而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 ,对预防机体的
衰老有重要作用 .刘凤书 1992年报道 ,余甘子果汁中含有 SOD,每毫升果汁含有的酶活力为
964. 28国际单位 ( u) ,余甘子果汁对提高人体血液中红细胞 SOD活性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同
时可降低血浆中 LPO含量 ,说明余甘子果汁有抗衰老作用 .俞丽君 1994年报道 ,余甘子果实
中除 SO D外 ,尚有有机酸、单宁及 Vc,均能清除活性氧 . Vc是清除 ( O-·2 )的重要成分 .刘明堂
等人 1992年报道余甘子果实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如 Zn、 Cu、 Se( 0. 011mg /g )在机体脂质过氧
化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 Cu是 SOD的活性中心 , Zn能稳定 SOD酶结构 , Se是一种强抗氧化
剂 ,这些元素均能起清除、拮抗自由基 ,保护细胞生物膜免受自由基氧化攻击的作用 .此外 ,胡
坦莲等人 1996年对余甘子果汁促诱生人白细胞干扰素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余甘子多
种不同含量的药液均具有促诱生人白细胞干扰素的作用 ,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提高人体抗
病能力 ,发挥延缓衰老进程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1 ] 郑宝东 ,陈丽娇 .余甘汁的药效学研究 [ 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24( 2): 223- 226.
[2 ] 林金铨 .福建余甘资源与开发利用前景 [ J] .福建林业科技 , 1995, ( 5): 23- 24.
[ 3 ] 杨梅 ,张其昌 ,黄谚谚 ,等 .不同加工方法对余甘果汁 Vc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 J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1995, 11( 4):
74- 77.
[4 ] 吴少雄 ,周玲仙 .余甘果的营养成分研究 [ J] .昆明医学院学报 , 1995, 16( 2): 27- 28.
[5 ] 赵福慧 .野生资源余甘子的开发利用 [ J] .农牧产品开发 , 1995, ( 11): 5- 6.
[6 ] 赵苹 ,赵虹 ,唐莉英 ,等 .余甘果汁生产过程中 Vc和 SOD损失率试验 [ J ].食品工业科技 . 1995(5) : 31- 32.
[7 ] 吴志鹏 .速溶余甘茶的研制 [ J] .食品与机械 , 1995( 3): 15- 16.
47第 2期 蔡英卿: 我国余甘子种质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的进展
[8 ] 汪云 .浅谈云南余甘子的良种化 [ J] .云南林业 , 1995. ( 3): 22.
[9 ] 陈贵清 ,陈进 ,胡建湘 ,等 .余甘子果实成熟过程中内含物变化的初步研究 [ 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1995( 2): 31- 33.
[10 ] 林金铨 .余甘保健功能与开发利用 [ J] .福建果树 . 1995( 4): 40- 41, 37.
Advances in Germplasm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Ultilization of Phyllanthus emll ica L.
Cai Yingqing
( Dept. o f Biol. , Quanzhou Normal Co lleg e, Fujian Quanzhou 362000, China)
Abstract: The li terature on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thei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the
cultiva tion techniques and the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pests, the processing and exploi tation
o f products, as well as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the medicinal value since 1980s in China
is rev iew ed.
Key words: phy llanthus em llica L; germplasm resources; exploi ta tion and ul tilization
(上接第 9页 )
A Study on the Function of Fault Recorder for Power System
Lu Xiaofen
( Dept. o f Elec. Eng.& Automation, Huaqia o Univ. , Fujian Quanzh ou 362011 China )
Abstract: For analy sing fault of a pow er system which become increasing ly complex, the
basic function of fault reco rder for a pow er sy stem are described here. Emphasis is placed
upon microcomputerization of equipment a s primary fea ture and i ts development , powerful
faul t analy sis, real- time ang le measurement and pow er - ang le moni to ring , precise fault
ranging , netw o rk - fo rmed of sy stem , etc; and also upon the feasible scheme of
implementation. Sof twa re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Window s and ha rdw are, on
modularization. Thus i t is characterized by f riendly system interface, v ery g ood real- time
operation, easy to ex tend, high reliabi li ty , and simple and convenient maintenance. By the
establishment o f g lobal posi tio ning sy stem and the widely applica tion of computer and
microw ave fiber- optical communication to pow er system , the faul t reco rder w ill develop
into a multifunctional fault reco rding and monitoring system.
Keywords: pow er system; fault recording; g lobal posi tio ning system; developing t rend
48 泉州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 ) 2000年 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