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Vc含量分析



全 文 :文章编号:1000-2286(2004)04-0601-07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Vc含量分析
蔡英卿1 , 2 ,赖钟雄1* ,江 庆2 ,吴政声2 ,陈义挺3 ,潘东明1
  (1.福建农林大学 园艺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 , 福建 福州 350002;2.泉州师范学院 生物系 ,福建 泉州 362000;3.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果树研究所 , 福建 福州 350013)
摘要:采用 2 , 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分析比较了余甘子各器官之间 、同品种不同植株之间 、不同余甘子品种之
间以及与野生资源之间的 Vc含量以及不同预处理方法对 Vc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 , Vc在余甘子各器官中均
有分布 , 以果实与初生幼叶中居多 ,茎 、根中含量较低;皇帝甘与粉甘含量较多 , 但与其它品种的差异不大;5 个
野生资源单株 Vc含量差异极显著 ,其中有 3 个野生单株的果肉 Vc含量高于主栽品种粉甘。
关键词:余甘子;Vc含量;主栽品种;野生资源
中图分类号:S667.9  文献标识码:A
Analyses of Vc Content in Phylanthus emblica L.
CAI Ying-qing1 , 2 , LAI Zhong-xiong1* , JIANG Qing2
WU Zheng-sheng2 , CHEN Yi-ting3 , PAN Dong-ming1
  (1.Institute of Horticultural Biotechnology ,FAFU , Fuzhou 350002 , China;2.Biology Department ,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 Quanzhou 362000 , China;3.Institute of Fruits ,FAAS ,Fuzhou 350013 , China)
  Abstract:The Vc contents were measured among different organs , plants , cultivars and wild resources in Phyl-
lanthus emblica L.by the method of 2 ,6-Dichlorophenolindophenol titrimetry experiment ,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
ent sample-pretreatments on the analyses of Vc contents were also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corbic acid
existed in all the organs of the plant , especially in the primary leaves and fruits;the Vc contents of “Huangdigan”
and “Fenga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cultivars;and the differences of Vc contents of the wild resources were
remarkable , 3 of which contained more Vc than the main cultivar “Fengan” .
Key words:Phyllanthus emblica L.;Vc content;main cultivars;wild resources
V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它是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参与体内氧
化还原反应;作为脯氨酸羟化酶的辅酶 ,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且与细胞间质的生成有关。此外 ,Vc 具有
解毒作用及保护疏基酶的-SH基不被氧化 ,Vc还能促进铁的吸收 ,有利于造血功能。经常吃新鲜水果
蔬菜的人不易得癌症 ,原因是水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V c。成年人每日人需求量为 40 ~ 80 mg ,而实际上
每天V c摄入量达 200 ~ 300 mg 效果更好[ 1] 。人类由子缺乏 L———古洛内酯酶不能自身合成V c ,而且 Vc
是水溶性维生素 ,不能贮存于体脂中 ,因此必须从食物或药剂中摄取。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V c ,是人
类日常获取Vc的主要来源[ 2] 。
收稿日期:2004-05-05
基金项目:福建省果茶重大科技专项“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应用”专题资助项目的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蔡英卿(1962-),男 ,副教授 ,研究方向:植物遗传资源与分子生物学。 *通讯作者 ,博士生导师 。
第 26卷第 4期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Vol.26 ,No.4
2004年 8月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Aug.,2004
DOI :10.13836/j.j jau.2004139
  余甘子 ,学名:Phyllanthus emblica L.;Emblica officinalis Nalis;Emblica officinalis Gaertn.;Cicca emblica
Kurz ,系大戟科(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Phyllanthus)落叶小乔木或灌木。余甘果实生食 ,酸甜酥脆 ,初
食时味酸涩 ,食用后回味甘甜爽口 ,故名余甘 。余甘子主要分布在东经 98.5 ~ 122°,北纬 18 ~ 29°。的南
亚热带 、热带地区 ,包括印度 、中国 、泰国 、斯里兰卡 、缅甸 、马来西亚 、巴基斯坦及Massanene 群岛[ 3] 。现
已引种至美国 、古巴 、波多黎各 、特立尼达 、巴拿马 、肯尼亚 、南非等国。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 、广西 、福
建 、广东 、四川 、贵州 、台湾 、海南等南亚热带以南的省区 ,根据立地气候和生长特性 ,我国余甘子分布区
可划分为湿润区 、干热区和半湿润区。余甘子全身是宝 ,不仅果实可入药 ,其种子 、根 、茎 、叶 、花亦可入
药 ,如树皮治腹泻 ,花可解热 ,叶用于治疗水肿 、皮肤湿疹 、蛇伤 、蜈蚣咬伤;茎部虫瘿治胃病 、咳嗽 、梦遗
等。种子可榨油 ,具生发功效;种子还可治疗气喘 、支气管炎和糖尿病[ 4~ 6] 。据夏泉等研究 ,在印度古老
的寿命吠陀传统药物体系和我国的中草药 、藏药 、蒙药 、傣药 、维吾尔民族药等 17个国家及民族的传统
药物体系中 ,余甘子均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余甘子果实 Vc 含量比一般水果都高 ,可与剌梨 、猕猴桃媲
美。不同地区 、不同品种 、同品种不同植株 、植株不同器官之间 Vc含量存在差异。V c含量作为一个衡
量水果营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7] 。
我国余甘子资源丰富 ,在我国金沙江河谷地带 ,大面积分布着余甘子的自然群落 ,其资源蕴藏量约
为30万亩 。国内部分省市早已开始了对余甘子资源的开发利用 ,福建 、广东已有大面积经济栽培 。福
建省余甘子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惠安 、莆田 、安溪 、南安 、晋江 、泉州 、龙海 、同安 、长泰和云霄等县市的
红壤丘陵 、山地[ 6] 。
福建的余甘子栽培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选育出了粉甘等优良品种 ,果实大小均匀 ,外观色泽良好 ,
具有商业价值。而在余甘子分布较多的云南省 ,这还是一种野生野长的资源。不同时期 、地点采集的余
甘子的成份有着很大的差异 ,采自福建南安 、惠安和莆田的余甘果与采自云南楚雄 、临沧的余甘果之间
差异比较大。福建样品于 9月底10月初时 ,Vc含量比云南的高 ,酸度也稍高 ,单宁 、纤维的含量却较低 ,
故而鲜食口感好。云南余甘果则果肉较硬 ,苦涩感重 。若福建余甘果延至 12月采摘 ,Vc含量就会减少
45%~ 65%。云南余甘正好相反 ,V c可增加 48%左右[ 8] 。
为了分析惠安余甘子的V c含量 ,我们到惠安官溪 、兰田等地采集了多种样品进行分析。其中包括
粉甘 、六月白 、皇帝甘 ,以及多种野生资源 ,受生长季节因素限制 ,部分品种不能采集到植株全部器官。
实验环节采用 2 ,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V c含量 ,其原理是利用 2 ,6-二氯酚靛酚在酸性环境中滴
定含有维生素 C的溶液。开始时 ,样品液中的维生素C 立即将滴入的 2 ,6-二氯酚靛酚还原脱色 ,当样
品液中维生素C 全部被氧化时 ,再滴入的 2 ,6-二氯酚靛酚不再被还原脱色而在酸性的浸提剂环境下
呈玫瑰色[ 9] ,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抗坏血酸(Vc)
Ascorbic acid
(还原型)
2 , 6-二氯酚靛酚
2 , 6-Dichlorophenolindophenol
(氧化型)
酸性环境下为玫瑰色
抗坏血酸
(Vc)Ascorbic acid
(氧化型)
2 , 6-二氯酚靛酚
2 , 6-Dichlorophenolindophenol
(还原型)无色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1.1 仪器 高速组织捣碎机(MP-5 ,上海生物仪器制造厂),分析天平(AK74 ,广州精密仪器进出口
公司),滴定管(25 mL 、10 mL),容量瓶(100 mL ,250 mL),锥形瓶(100 mL、50 mL),吸量管(10 mL、2 mL),
·602·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6卷
烧杯(250 mL 、50 mL),玻璃漏斗。
1.1.2 试剂 试剂规格:草酸(AR分析纯 ,广州化学试剂分公司);2 , 6-二氯酚靛酚(97%AT , Fluka
Inc.);抗坏血酸(分析纯 ,汕头光华化学厂);高岭土/白陶土(化学纯 ,广东西陇化工厂);碳酸氢钠(AR
分析纯 ,广州化学试剂分公司)
配制方法:
(1)浸提剂:2%草酸溶液(贮于冰箱中 ,10 d内使用);
(2)标准抗坏血酸溶液:用分析天平精确称取 100 mg 抗坏血酸溶于 50 mL 浸提剂中 ,并定容于
100 mL容量瓶中。(现配);
(3)2 ,6-二氯酚靛酚溶液:称取碳酸氢钠 52 mg 溶解在 200 mL热蒸馏水中 ,然后称取 2 ,6-二氯靛
酚50 mg溶解在上述碳酸氢钠溶液中。冷却定容至 250 mL ,过滤至棕色瓶内 ,保存在冰箱中[ 9 ,10] 。
1.2 样品采集
于惠安紫山余甘子果林 ,随机采集 20 ~ 30年生粉甘果实 、根 、茎 、初生幼叶;皇帝甘初生幼叶 、茎;六
月白初生幼叶 、茎以及野生单株的果实 、初生幼叶 、茎等样品 。
1.3 余甘组织样液的制备(样品的预处理)
不同的植株器官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 ,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实验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1] 。果
实 、根 、茎 、叶的样品都应在生理盐水中清洗干净 ,并晾干样品的表面水。接下来进行以下处理 。
1.3.1 果实样液制备 A.取余甘子果肉 100 g加 100 mL浸提剂(草酸 2%溶液),放入组织捣碎机捣碎
5 min ,捣成匀浆 ,静置 10 min。B.取余甘子果肉 100 g 加 100 mL浸提剂(草酸 2%溶液),放入组织捣碎
机捣碎5 min ,捣成匀浆 ,静置10 min。再用研钵细研。取20 g 浆状样品 ,过滤 ,若有色按每克样加0.4 g
白陶土脱色再过滤。用浸提剂将样品移入 100 mL容量瓶 ,并稀释至刻度 。(以下将对 A 、B 两种处理效
果进行比较)
1.3.2 根 、茎的样液制备 先用石臼将根 、枝快速磨碎成粉末状 ,取20 g粉末状样品 ,加40 mL浸提剂 ,
用研钵细研成匀浆 ,静置浸提 10 min。取 30 g 浆状样品(相当于 10 g 的根/茎),过滤 ,若有色按每克样
加0.4 g 白陶土脱色再过滤。用浸提剂将样液移入 100 mL容量瓶 ,并稀释至刻度 。
1.3.3 初生幼叶样液的制备 取新鲜初生幼叶叶样品 100 g ,加 200 mL 浸提剂 ,在组织捣碎机中捣碎 5
min ,捣成匀浆后静置浸提 10 min 。取 30 g 匀浆(相当于 10 g的初生幼叶)过滤 ,每克样加 0.4 g 白陶土
脱色再过滤 ,用浸提剂将样品移入 100 mL 容量瓶 ,并稀释至刻度。
1.4 2 ,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滴定度的标定
1.4.1 方法 用吸量管准确吸取 1 mL 标准抗坏血酸溶液于锥形瓶 ,另用吸量管吸取 10 mL 浸提剂加
入锥形瓶中 ,充分摇匀 ,用2 ,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至粉红色15 s不褪色 ,记录滴定量为V1;另外用吸
量管吸取 10 mL 浸提剂于锥形瓶 ,用 2 , 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至粉红色 15 s不褪色 ,记录滴定量为
V2 ,作为空白对照 。
1.4.2 计算公式
滴定度 T(mg / mL)=CV/(V1-V2)
式中:T———每毫升 2 ,6-二氯酚靛酚溶液相当于抗坏血酸V c的毫克数;
C ———标准抗坏血酸的浓度(以 1.1.2中方法配制浓度为 1 mg/mL)
V———所取抗坏血酸的体积(1.4.1方法中说明的为 1 mL)
1.5 操作步骤
精确量取 10 mL 样液加入 50 mL 锥形瓶中 ,用已标定过的 2 ,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 ,直至 15 s不
褪色为止 。记录滴定量为 V 。每个样品重复 3次 ,计算平均值 。
百克鲜重维生素 C含量(mg):Vc =[(V-V0)×T/W] ×100
式中:V———滴定样液时 2 ,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消耗量 mL
V0 ———滴定空白时消耗2 ,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量 mL
T———2 ,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度 mg/mL
W———10 mL样液相当于样品的质量
·603·第 4期 蔡英卿等: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Vc含量分析
表 1 不同预处理方法的百克鲜重中 Vc含量比较
(粉甘鲜果肉样品) mg
处理方法 测定值 1 测定值 2 测定值 3 平均值
A 191.5 193.8 194.9 193.4
B 321.8 320.5 319.1 320.47
表 2 粉甘不同器官百克鲜重中 Vc含量的比较 mg
器官 测定值 1 测定值2 测定值 3 平均值
根 1.28 1.24 1.26 1.26aA
茎 2.2 2.0 1.8 2.0bB
初生幼叶 34.61 36.48 34.61 35.23cC
果肉 321.8 320.5 319.1 320.47dD
   注:表内同列数字后不同大小字母分别表示经邓肯多重
极差测验 , 差异达到 P=0.01 和 0.05 水平。
图A 粉甘不同器官V c含量的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余甘 Vc测定的影响
本试验对粉甘去核果实样品设立 A 、B两种预处理方法。A 表示只用组织捣碎机处理果实样品
5 min。而 B 表示用组织捣碎机
捣碎 5 min 后 ,再用研钵细研样
品。试验结果表明 ,预处理方法
不同对试验测定结果产生很大影
响。Vc 含量均为每百克样品鲜
重中的测定数据 。从表 1中的数
据可看出两者测定值的差异十分
明显。B处理的测定平均值为 320.47 mg 而A处理却只有 193.4 mg 。造成两者差异的应该是果实细胞
经组织捣碎机捣碎后未能彻底破裂 。使其含有的 Vc不能完全释放造成的 ,在组织捣碎机捣碎后再用研
钵细研可以使未破裂的细胞破裂 ,从而释放出更多的 Vc 。使试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可见预处理的好
与坏对试验测定的精确性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
2.2 粉甘不同器官 Vc含量的比较
余甘子的V c含量最常被关注的是其果实 ,但余甘子植株做为一个整体 ,它的各种器官中分布有的
Vc含量有很大差异.为了检出余甘各器官组织中的 Vc含量 ,我们选用惠安余甘代表性主栽品种粉甘为
材料 ,对其各器官的 Vc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表 2和图 A所示 。很明显 ,余甘子的各器官中均含有
一定的 V c ,其根与茎中 Vc 含量很低 ,分别为
1.24 ~ 1.28 mg 与 1.8 ~ 3.38 mg 。果实与初
生幼叶中则含量较高 。可见根与茎不是余甘
子储备Vc的主要器官 。值得注意的是 ,除粉
甘果实具有高 Vc 含量外 ,其初生幼叶中的
Vc含量也十分可观。表中三个粉甘样品初
生幼叶的V c含量在 35.23 ~ 43.69 mg 之间。
另外 ,我们在试验中发现其它某些粉甘植株
的初生幼叶样品 Vc 含量甚至达到了 64.
59 mg 。这超过了草莓(54.96 mg)和荠菜
(58.27 mg)的含量[ 1] 。具有一定的继续研究
与开发价值。
2.3 粉甘不同株余甘子 Vc含量的比较
已有的文献与数据表明不同品种的余甘
子果实 Vc含量存在着差异 。那么相同品种
不同植株的余甘子 Vc 含量是否也有差异。
为了了解惠安余甘品种内的V c含量差异 ,设
计了本试验。以惠安兰田余甘果林中随机选
取的 5株粉甘为样品 ,分别对它们初生幼叶
和茎部的V c含量进行了测定比较。试验结
果如表3及图B ,初生幼叶的Vc含量波动在34.07 ~ 64.59 mg之间 ,茎的Vc含量在 1.8 ~ 2.0 mg范围内
波动 ,经 Duncan多重极差测验 ,只有植株2与植株3初生幼叶之间无显著差异 ,而 5个植株的茎的Vc含
量之间未成显著差异 。
2.4 不同品种余甘子间 Vc含量比较
·604·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6卷
图 B 粉甘余甘子不同植株之间 Vc含量比较
图 C 不同品种余甘子间V c含量比较
表 3 粉甘余甘子不同植株之间百克鲜重中 Vc含量比较 mg
植株号 初生幼叶测定值 1 测定值 2 测定值 3 平均值

测定值 1 测定值 2 测定值 3 平均值
1 43.50 44.06 43.50 43.69aA 2.2 2.0 1.8 2.0aA
2 33.52 34.61 34.07 34.07bB 2.25 1.5 1.95 1.9aA
3 34.61 36.48 34.61 35.23bB 1.5 2.0 1.9 1.8aA
4 65.5 64.24 64.03 64.59cC 1.7 2.1 2.0 1.93aA
5 50.5 49.43 51.96 50.63dD 2.3 1.7 1.8 1.93aA
  注:表内同列数字后不同大小字母分别表示经邓肯多重极差测验 ,差异达到 P=0.01和 0.05水平 。
  不同品种/单株的余甘
子果实之间 ,Vc 含量存在的
差异已有研究记载。而本试
验则是针对惠安不同品种/
单株余甘子的初生幼叶和茎
部的V c含量进行测定分析。
测定的品种/单株包括粉甘 、
皇帝甘 、六月白。表 4 及图
C所示的是试验所得
的数据。数据显示初
生幼叶 Vc 含量在
36.06 ~ 39.5 mg 之
间。茎含量在1.83 ~
1.97 mg 之间 。三个
品种初生幼叶的 V c
含量:皇帝甘>六月白>粉甘。经 DUNCAN多复级差分析粉甘与六月白初生幼叶 Vc含量差异不显著 ,
而皇帝甘的Vc含量显著高于粉甘和六月白。茎部的Vc含量:粉甘 >皇帝甘>六月白。茎中的 Vc含
量虽有大小之分但差别都不显著。
表 4 不同品种余甘子间百克鲜重中 Vc含量比较 mg
品种/单株 初生幼叶测定值 1 测定值 2 测定值 3 平均值

测定值 1 测定值 2 测定值 3 平均值
粉甘 34.61 36.48 34.61 35.23aA 2.0 1.9 1.8 1.9aA
皇帝甘 39.25 39.78 39.46 39.5bB 1.8 2.1 2.0 1.97aA
六月白 36.02 36.13 36.02 36.06aA 1.8 1.9 1.8 1.83aA
  注:表内同列数字后不同大小字母分别表示经邓肯多重极差测验 ,差异达到 P=0.01和 0.05水平 。
2.5 粉甘与野生资源不同单株间 Vc含量比较
惠安具有丰富的野生余甘子资源 ,具有很高的研究与开发价值。对野生余甘子资源的研究与分析 ,
对新品种的开发与选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分析了 5种野生余甘子单株的初生幼叶和果肉 Vc
含量(由于季节因素 ,初生幼叶样品未能采全)。表 5及图 D中是测得的数据 ,发现野生单株之间 Vc含
量参差不齐 ,5种单株的果肉 Vc含量分布在 269.79 ~ 344.93 mg 之间。A ,C , E三个单株初生幼叶含量
在27.15 ~ 41.39 mg之间。在表中加入粉甘的 Vc含量数据 ,并用 Duncan 多重级差测验进行两两比较 ,
发现野生A 、D 、E三个单株和粉甘的初生幼叶两两之间都有显著差异 ,其中A 、D的 Vc 含量高于粉甘。
在鲜果肉的比较中发现野生 B 、C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 ,其它的野生单株以及粉甘的鲜果肉Vc含量两
·605·第 4期 蔡英卿等: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Vc含量分析
图 D 不同野生资源间 Vc含量比较
两之间差异显著 。其
中野生 B 、C 、D 均高
于粉甘。可继续研究
其形态 、发育特点以
及其含有的其它营养
成份 , 以确定其选育
价值。另外 , 值得注
意的是 ,野生 E 从形
态上来看 ,其果实硕
大 , 肉质丰富 , 但其
Vc含量却最低 269.79 mg 。可见从余甘子果实大小与其V c含量不成正相关。
表 5 粉甘与野生资源间百克鲜重中 Vc含量比较 mg
野生资源 初生幼叶测定值 1 测定值 2 测定值 3 平均值
鲜果肉
测定值 1 测定值 2 测定值 3 平均值
A 41.24 41.35 41.58 41.39aA 316.94 319.20 318.08 318.07aA
B 344.19 343.64 344.42 344.08bB
C 345.08 344.75 344.97 344.93bB
D 37.29 36.95 36.95 37.06bB 340.68 339.55 340.68 340.30cC
E 27.12 27.23 27.12 27.15cC 269.49 270.06 269.83 269.79dD
粉甘 34.61 36.48 34.61 35.23dD 321.80 320.50 319.10 320.47eE
  注:表内同列数字后不同大小字母分别表示经邓肯多重极差测验 ,差异达到 P=0.01和 0.05水平 。
3 讨 论
3.1 预处理方法对 Vc测定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通过 2 ,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对惠安粉甘 、皇帝甘 、六月白等主栽品种以及5种野生单株的V c含量
进行了测定。据文献报道 ,有许多因素影响测定结果的精确性。如药品放置的时间 ,样液的脱色效果 ,
样液中含有的还原性物质的多少 ,滴定的速度 ,样品的预处理方式。在实验中 ,我们发现样品的预处理
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很大。故我们设计了 A 、B两种预处理方法对果肉样品进行试验对比(见 1.3)两
种预处理方式测定值分别为 193.4和 320.47 mg ,二者相差 127.07 mg 。因此 ,对不同的样品选择正确的
预处理方法对植物V c含量测定结果有关键影响。另外 ,由于不同时间采样 ,余甘子的 Vc含量有一定的
差异(福建余甘子在 9 ~ 10月底 Vc含量较高[ 3] ,而采样时间在 2004 年 2月)故试验测得的余甘果肉 Vc
含量总体上较低 。
3.2 Vc在余甘子的各器官中均有分布
以主栽品种粉甘为材分析了余甘子不同器官的Vc含量 ,发现 Vc在余甘子的各器官中均有分布 ,余
甘子果实和初生幼叶中的 Vc含量尤为丰富 ,而根与茎中则较少 。余甘子果实的高 Vc 含量国内外已多
见报道 。但其初生幼叶的高V c含量在国内还未见评述 。试验测得的数据显示粉甘某些单株的初生幼
叶的V c含量达到 64.59 mg ,这超过了草莓和荠菜的 Vc 含量。与此同时 ,我们也发现粉甘的初生幼叶
Vc含量在品种内不同植株之间有着极显著的差异 ,被测的 5 株粉甘初生幼叶 V c 含量从 34.07 ~
64.59 mg不等。经调查发现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果农嫁接时选用的砧木来源不同 ,砧木个体间的遗传
差异对粉甘接穗产生不同的影响之故 ,这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3.3 野生余甘资源作为高 Vc含量育种材料具有巨大潜力
针对惠安地区丰富的野生余甘子资源 ,我们随机选取了 5棵野生余甘单株 ,对其果肉 ,初生幼叶 、茎
·606·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6卷
的Vc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 ,发现野生余甘资源不同单株之间 Vc含量有着极显著差异 ,其中多株的果肉
Vc含量显著高于粉甘。这表明了野生余甘资源基因型的多样性 ,紫山野生余甘子资源丰富多样 。若能
进一步利用现代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对紫山余甘子种质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明确其遗传背景 ,对具
备育种价值的资源进行筛选分类研究 ,将为余甘子优良品种和单株的选育以及良种的繁育提供理论依
据。另一方面 ,发现其中的3个单株果肉V c含量都高于主栽品种粉甘的平均含量 ,这为利用野生资源
作为与粉甘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 ,改良和提高粉甘的优良性状提供了科学依据 。
参考文献:
[ 1] 苏淑贞 ,缪应庭 , 高玉红 ,等.66 种植物维生素 C 含量的分析[ 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1996 ,(7):67 ~ 71.
[ 2] 赵惠莲.碘量电位滴定法测蔬菜中 Vc含量[ J] .河北化工 , 1996 ,(1):53~ 56.
[ 3] Suresh , K.and D.M.Vasudevan .Augmentation of murine natural killer cell and antibody 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activities
by Phyllanthus emblica, a new immunomodulator[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 1994 , 44(1):55~ 60.
[ 4] 蔡英卿 ,张新文.余甘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 J] .三明师专学报 , 2000(1):72~ 74.
[ 5]杨志明 ,施永平 , 华黎明.贵州余甘子果肉营养成分与生态环境关系初探[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 1994 , 12
(1):1~ 4.
[ 6] 蔡英卿.我国余甘子种质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的进展[ J] .福建果树 , 2000(1):13 ~ 18.
[ 7] 甘瑾 ,唐莉英 , 赵苹.余甘果汁贮藏中 Vc含量变化的分析[ 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1(3):50 ~ 53.
[ 8] 李昆 ,陈玉德 , 谷勇 ,等.云南野生余甘子果实类群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4(6):606~ 612.
[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UDC 6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UDC 634.1/ 8 635.1/8 ,水果 、蔬菜维生素C 含量测定法:
543(2 , 6-二氯靛酚滴定法)GB 6195-86.
[ 10] 邱健斌 ,刘云珍 , 郑瑛 ,等.固定 pH 滴定法测定 Vc片中抗坏血酸[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4):57 ~
59.
[ 11] 杨梅 ,张其昌 , 黄谚谚 ,等.不同加工力法对余甘子汁 Vc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4):74 ~ 77.
·607·第 4期 蔡英卿等: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Vc含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