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余甘子在藏医药中的应用



全 文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1154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藏药余甘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收稿日期:2016-06-19
   修回日期:2016-06-1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81274187):基于藏药余甘子酚酸类成分体内动态变化的抗癌药效物质与质量控制研究,负责人:张兰珍。
**  通讯作者:张兰珍,本刊编委,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效物质和质量控制研究。
余 甘 子 为 大 戟 科 叶 下 珠 属 植 物 余 甘 子
Phyllanthus embl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晶珠本草》
中记载余甘子又名居如拉、巴丹、稀西、加折、其美、
纳措居奈、居阿丹、阿玛拉、都孜奈均巴、索玛司拉、
札木夏等。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取,以个大、肉
厚、无果柄、酸甜味浓者为佳 [1-3]。余甘子喜光喜温,
耐旱耐瘠,适应性非常强,在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
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中国等国家广泛分布,
以印度和中国分布面积最大。在我国余甘子主要分
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地 [4]。
余甘子在伊朗、印度、阿富汗等 17个国家的药物
体系中应用极为广泛 [5],在我国约有 16个民族使用,
其中藏族最为常用。余甘子作为常用藏药被《中国
药典》1977年版收录,是我国第一批药食两用品种。
目前余甘子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化学、药理和质
量控制,余甘子在藏医药中的理论研究未见报道。
本文分析余甘子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传统应用情
况及在藏药复方中的地位,为余甘子在藏药中的开
发应用提供依据。
1 余甘子的性味与功效
藏医药性理论以三因学说(“隆”、“赤巴”、“培
根”)为理论核心,五源学说(土、水、风、火、空)为
指导思想,基本核心要素有六味(酸、苦、甘、辛、咸、
涩)、八性(重、润、凉、钝、轻、涩、热、锐)、十七功效
(寒 - 热、温 - 凉、干 - 稀、润 - 糙、轻 - 重、稳 - 动、
钝 - 锐、柔 - 燥、软),具有宏观辨证、民族地域特色
两大优势。藏药的药性理论强调药和疾病都有其
性,如藏医的寒、热既指药性,又指病性。藏医认为
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以味为主导,性、效是因
果关系 [6-10]。
藏医疾病按照三因学说主要划分为“隆病、赤巴
病、培根病”三大类。藏医将三因失调所引起的疾病
均分为“寒证”、“热证”两大类型,将藏药分为“热性”
药与“寒性”药。藏医在治疗“寒证”时用“热性”药,
治疗“热证”时用“寒性”药。隆病、培根病属寒性,
赤巴病和血病属热性,黄水病和虫病为寒热并存,在
治病时要综合考虑,辩证定性对症治之,即藏医所说
的“对治”,“以寒治热,以热治寒”,寒热并存之病则
以寒热药兼用。
藏药的六味是主导,甘可滋补,酸助消化,苦可
降火利胆,辛能除湿去寒流,咸能温胃去虚,涩可调
合诸味 [11]。八性是基于五源学说而形成的药物属性,
是由药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反应。寒与热、轻与
重、钝与锐、润与糙相互对应。藏药的十七功效是指
藏药对疾病具有 17种功效。十七效亦源于药物的
余甘子在藏医药中的应用*
陈文静,李 师,梁文仪,吴玲芳,崔雅萍,亓 旗,张兰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  100102)
摘 要:余甘子为常用藏药,具有清热凉血、健胃消食、生津止咳等功效。余甘子与诃子、毛诃子组成的
三果汤散常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藏药组成复方在藏医药临床中使用。本文分析余甘子在藏医药中的传统用
法,并对余甘子在藏药复方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为余甘子的藏医药研究和现代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余甘子 藏医药 传统应用 藏药复方
doi:10.11842/wst.2016.07.012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2016 第十八卷 第七期 ★Vol.18 No.7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1155
药味,味甘、苦、涩者属于寒性效能;威、涩、甘者属于
钝性效能;酸、苦、辛者属于轻和糙的效能;辛、酸、咸
者属于热和锐的效能 [12]。
余甘子味甘、酸、涩。“甘”对应藏药十七功效
中的热性之效,甘味药物能增长元气和体力,使身
体坚实,可对治寒性疾病“隆”病、“赤巴”病、体虚、
肾虚、咳喘等症。“酸”能增胃阳、健脾胃、助消化、
散寒、顺气,用于治疗胃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医
治热性培根病、体衰懈怠等症。“涩”可清热、凉血,
治疗疮、血热症、赤巴病、疮疡久溃不愈。“酸、涩”,
属于寒性效能,“对治”热性疾病,如赤巴病、血热血
瘀、高血压、消化不良、咳嗽、喉痛、口干、热性水肿
等,见表 1。
余甘子性凉,锐,藏药的“凉、锐”能够通精血,使
身体坚实,用于治疗培根病、赤巴病的。根据藏医药
性理论,余甘子具有热性、寒性双重效能,能够清血
热、健胃消食、生津止咳,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血热血
瘀、培根病、赤巴病、高血压、消化不良、腹痛、咳嗽、
喉痛、口干、热性水肿、尿频等 [13-15]。
2 余甘子在藏药复方中的作用
藏医临床组方基本上是根据藏药六味、八性、
十七效的理论,辨证对治三因失调导致的各种病症。
藏药以“君药、大臣、王妃、士兵”配伍,“君药”是指
方中主药,“臣药”是方中主药之臂,这两味药在方中
占主导,“王妃”、“士兵”药则根据主导药的味、性、效
配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质量标准》(藏药
第一册)所收载的 205种藏药复方中,有 67种复方
含有余甘子,占总数的 32.68%。余甘子作为主药的
复方有 5种(二十五味余甘子丸、二十五味余甘子散、
六味余甘子汤散、七味消肿丸、三果汤散),作为辅药
的有 62种。含余甘子的藏药多具有清热,镇痛,消食,
止咳的作用。作为主药时主要用于清热凉血、利尿,
肝胆疼痛,降血压等;作为辅助药时其功效与解毒、
降压功效一致,有清热解毒,调合隆、赤巴、培根的平
衡,燥湿的作用 [16]。
余甘子常与诃子、毛诃子组成大三果为藏医常
用复方,是治疗“赤巴病”的常用方,具有清热解毒、
生津养血等功效,用于瘟疫热症初期与后期,劳累过
度。它不仅是二十五味余甘子丸等众多常用藏药复
方的基础方 [17],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藏药复方。《中
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质量标准》(藏药第一册)
205 种复方中含有三果的复方有 45 种,占 21.9%。
其中三果作为主药的复方有 6种(二十五味儿茶丸、
巴桑母酥油丸、二十味金汤散、清肺止咳丸、三果汤
散、十味诃子汤散)。
藏医药明辨疾病的性质和病因(即主因和诱因)、
明确病性和药性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组方,根据疾
病的属性来决定主方中所使用药物的性、味、效 [18]。
大三果中余甘子为“君王”,味酸、涩、甘,性寒,具重、
钝、柔、润等功效,可清热解毒、消食健胃、生津止咳;
诃子为“大臣”,味苦、酸、涩,性平,具重、钝、糙等功
效,增强“君王”的清热解毒功效,同时具有利咽敛
肺的功效;而毛诃子为“妃子”或“士兵”,味苦、涩,
性平,具重、钝等功效,助“君王”清热解毒,此外还
可以用来收敛养血、调和诸药。因此含三果的藏药
多具有清热,止咳,安神,消肿,止血的作用,在复方
中发挥重要作用,见表 2。
含有余甘子的藏药复方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
疗,主要集中在血虚证,血隆病,高血脂,风湿性关节
炎、膝关节疼痛,胃溃疡出血,酒精性肝病,治疗肺
内感染,冠心病,心绞痛,镇痛抗炎等方面。现代药
理实验证实余甘子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突变,抗
表 1 余甘子藏医药中味的效能及功效
味 味的药能 效 功 效 主 治
甘 热、钝 寒 -热,锐 -钝 滋补。增长元气和体力,使身体坚实 隆病、赤巴病、体虚、肾虚、咳喘等症
酸 热、轻、糙、锐
寒 -热,重 -轻
钝 -锐,润 -糙
助消化。增胃阳、健脾胃、散寒、顺气 胃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衰懈怠等症
涩 寒、钝 热 -寒,钝 -锐 调合诸味。清热、凉血
热性疾病,如赤巴病、血热血瘀、高血压病、疮
疡等症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1156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藏药余甘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表 2 藏药复方中余甘子的作用
序号 地位 藏药复方 药味数 复方功效 余甘子功效
1
余甘子君王
二十五味余甘子丸 25 凉血降压 凉血降压
2 二十五味余甘子散 25 凉血降压 凉血降压
3 六味余甘子汤散 6 清热,利尿 清热
4 七味消肿丸 7 清热消肿 清热
5 三果汤散 3 清热,调和气血 清热,调和气血
6
大三果君王
二十五味儿茶丸 25 祛风除痹,消炎止痛,干黄水 消炎止痛
7 巴桑母酥油丸 8 壮阳益肾,养心安神,强筋骨 养心安神
8 二十味金汤散 20 调合隆、赤巴、培根平衡,燥湿,消炎镇痛
调合隆、赤巴、培根平衡,
消炎镇痛
9 清肺止咳丸 13 清热止咳,利肺化痰 清热止咳,利肺化痰
10 三果汤散 3 清热,调和气血 清热,调和气血
11 十味诃子汤散 10 清热,泻肝 清热,泻肝
12
余甘子辅助药
八味安宁散 8 消食,止血行瘀 消食
13 二十五味竺黄散 25 解热消炎,止咳平喘,排脓 解热,止咳平喘
14 二十五味冰片散 25 清热解毒,疗疮疡 清热
15 二十五味肺病散 25 清热消炎,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清热,止咳平喘
16 二十五味狐肺散 25 清肺热,止咳平喘,化痰消炎 清肺热,止咳平喘
17 二十五味马宝丸 25 清热解毒 清热
19 二十五味大汤散 25 调和隆、赤巴、培根,开胃,愈溃疡,止血 调和隆、赤巴、培根,开胃
20 二十五味肺病丸 25 清热消炎,止咳 清热,止咳
21 二十五味大汤丸 25 调和隆、赤巴、培根,开胃,愈溃疡,止血 调和隆、赤巴、培根,开胃
22 七味宽筋藤汤散 7 清热解毒,透疹 清热
23 如意珍宝丸 30 清热,醒脑开窍,舒筋通络,干黄水 清热
24 三十五味沉香丸 35 清瘟热,祛风,益肺,利痹 清瘟热,益肺
25 十五味雏凤散 15 益胃火,滋补,调和隆、赤巴、培根机能
益胃火,调和隆、赤巴、培
根机能
26 十二味奇效汤散 12 清热杀疠 清热
27 十五味龙胆花丸 15 清热理肺,止咳化痰 清热理肺,止咳化痰
28 十味血热汤散 10 清热降压 清热降压
29 十五味萝蒂明目丸 15 清肝,明目 清肝,明目
30 五味清热汤散 5 清热凉血 清热凉血
31 大月晶丸 35 清热解毒,消食化痞 清热,消食化痞
32 二十五味绿绒蒿丸 25 解毒,清肝热 清肝热
33 二十一味寒水石散 21 活血祛瘀,健胃消食,制酸,止痛,愈溃疡 活血,健胃消食
34 秘诀清凉散 23 清热解毒,凉血热,化痰湿 清热,凉血热
35 七味血病丸 7 清热,化坏血,清肺止咳 清热,清肺止咳
36 十七味寒水石丸 17 温胃,消食,止酸,愈溃疡 温胃,消食
37 十三味青兰散 13 健胃 健胃
38 四味姜黄汤散 4 清热,利尿 清热
39 五味甘露丸 5 舒肝健胃 舒肝健胃
40 血骚普清散 8 清热解毒,凉血 清热凉血
2016 第十八卷 第七期 ★Vol.18 No.7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1157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国药典(一部 ).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5: 179.
2  帝玛尔·丹增彭措著 . 晶珠本草 ( 汉文版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86: 57-58.
3  王 舒 . 药食兼用余甘子研究的新进展 . 山东化工 , 2015, 44(10): 
30-31.
4  杨顺楷 , 杨亚力 , 杨维力 . 余甘子资源植物的研究与开发进展 . 应
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08, 14(6): 846-854.
5  Khan K H. Roles of Emblica officinalis in Medicine-A Review. Botan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9, 2(4): 218-228.
6  王学勇 , 吾布力·吐尔地 , 赵保胜 , 等 . 藏药药性理论探析 . 中国中
药杂志 , 2014, 39(7): 1199-1202.
7  毛继祖 . 藏医基础理论 . 兰州 : 甘肃民族出版社 , 1999: 179, 181.
8  马哈亚那 . 月王药诊 . 甘肃民族出版社 , 1993: 97-98, 112, 115.
9  蔡景峰 . 中国藏医学 . 北京 :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5: 369.
10 崔箭 , 唐丽 .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 .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 , 2007: 43.
11 陈平 . 藏医用药的特点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8, 10(1): 129.
12 罗达尚 . 藏药理论初探 . 中国药房 , 1992, 3(4): 9-10.
13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 中国藏药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6: 
51.
14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 . 四部医典 .(汉文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3: 
57, 62.
15 杨永昌 . 藏药志 . 西宁 : 青海人民出版社 , 1991: 17-18.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北京 , 
1995.
17 杨继家 , 张艺 , 冀静 , 等 . 藏医药与印度传统医药对三果汤传统应
用及现代研究概述 . 世界科学技术 - 中医药现代化 , 2012, 14(1): 
1311-1316.
18 任小巧 , 毛萌 , 郭慧娟 , 等 . 藏药药性理论及其对现代藏药药性理
论研究的启示 . 世界科学技术 - 中医药现代化 , 2015, 17(9): 1911-
1916.
19 黄晓芹 , 赖先荣 , 降央泽仁 , 等 . 藏药巴桑母酥油丸对放、化复合损
伤“血虚证”小鼠造血功能干预初探 . 中药与临床 , 2010, 1(2): 38-
39.
20 童丽 , 吴萍 , 张广梅 , 等 . 十五味余甘子丸对血隆病大鼠肝肾功能
及血脂的影响 . 甘肃中医 , 2008, 21(12): 9-10.
21 林慧 , 丁晓娟 , 陈利锋 , 等 . 二十五味驴血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
床研究 .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5, 17(2): 24-26.
22 泽仁亚 . 二十五味大汤散治疗胃溃疡出血的临床体会 . 中国民族民
间医药 , 2012, 21(2): 86.
23 罗藏成立 . 藏药三十五味沉香丸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疗效观察 . 中国
民族民间医药 , 2010, 19(11): 11.
24 张黎明 , 刘生 , 马骏 , 等 . 二十五味珍珠丸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
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脑含水量的影响 . 中国药房 , 2006, 17(9): 664-
666.
25 宋和勇 , 薛婷 , 祁青云 . 三十五味沉香丸抗炎镇痛实验研究 . 青海
医药杂志 , 2011, 41(8): 80-81.
参考文献
菌和抗炎,抗病毒,保护心血管等作用,治疗糖尿病,
增强免疫力,保肝,利咽,生发,调节物质代谢等 [19-25]。
3 小结
藏医根据余甘子的味(甘、酸、涩),性(凉、锐),
效(热 - 寒、钝 - 锐、重 - 轻、润 - 糙)理论,辨证对
治“隆、赤巴、培根”失调导致血热血瘀,培根病,赤
巴病、高血压病等疾病。余甘子在藏药复方中占近
三分之一的比例,目前对藏药复方的研究很少,根据
藏药的“君药、大臣、王妃、士兵”配伍理论对含余甘
子藏药复方进行药效物质和配伍规律研究,为藏医
药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Application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 in Tibetan Medicine
Chen Wenjing, Li Shi, Liang Wenyi, Wu Lingfang, Cui Yaping, Qi Qi, Zhang Lanzhen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Phyllanthus emblica L., related to common Tibetan medicine, has a function on clearing heat and
cooling blood, promoting digestion and invigorating stomach, and producing saliva and slaking thirst. The
compound of Dasanguo, made of Phyllanthus emblica, F. terminalia billericae and F. chebula, was a widely used
preparation in Tibetan medicine, and was also a basic formula in other prescriptions. 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untilization of Phyllanthus emblica in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 and elucidated the effects of Phyllanthus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1158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藏药余甘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emblica in the compounds of Tibetan medicine, which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ies of Tibetan medicine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
Keywords: Phyllanthus emblica L., Tibetan medicine,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Tibetan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s
(责任编辑:姜月滢,责任译审:朱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