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余甘子生物学特性及营养成分



全 文 :余 甘 子 生 物 学 特 性 及 营 养 成 分
陈智毅 刘学铭  吴继军  李升锋  邹宇晓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广东省果蔬深加工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10)
  余甘子作为一种药食两用水果被卫生部列入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 , 也被联合国卫生组织
指定为在全世界推广种植的三种保健植物之一。余
甘子在药品 、化妆品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以下主要综述余甘子的生物学特性 、营养成分及化
学成分的研究利用概况。
1 生物学特性
1.1 生物学特征 余甘子属大戟科 , 叶下珠属(油
柑属)植物 , 拉丁学名 Phy llanthus emblica L.。别名
有油甘子(潮汕)、牛甘子 、喉甘子 、杨甘 、回甘子 、滇
橄榄(云南)、圆橄榄(四川)、油甘(福建 、台湾)、山柚
甘 、余甘果 、山甘 、庵摩勒(古名)、庵摩落迦及余甘
等。从生物学角度看 , 余甘子在叶下珠属中十分特
殊 ,叶下珠属有 600 多个种 , 野生或栽培供食用的仅
余甘子一种;本种为落叶小乔木 , 高达 10 余 m , 也是
本属很少有的乔木类型;是全属惟一具核果的类型;
其染色体组 2n=104 , 为四倍体[ 1] ,这在叶下珠属十
分少见。余甘子依地区和类型不同 , 花期和果实成
熟期有较大差异 ,花期有春开一次 、春秋两次花和四
季开花几种情况 , 花期约 1 ~ 1.5 个月 , 着果率高。
一般早熟品种 7 月成熟 , 中熟品种 8—9 月成熟 , 晚
熟品种在 10 月成熟 , 二次开花的则翌年 2 月陆续成
熟 ,但集中成熟期在冬季。大小年一般不明显[ 2] 。
余甘子在分类学及染色体组上与叶下珠属其他植物
相比具有独特的性质 ,值得深入研究。
1.2 地理分布 余甘子的分布区涵盖了东经 70°~
122°、北纬 1°~ 29°的广大地域 , 包括印度 、尼泊尔 、
中国(包括香港)。在我国境内 ,主要分布于东经 98°
~ 122°、北纬 18°~ 29°的地区 , 包括云南 、广西 、广
东 、福建 、海南 、台湾 、四川及贵州等 8 省区。在世界
范围内水平分布的最北缘为我国的川 、滇 、黔交界地
区 ,其南缘则为印度尼西亚;垂直分布高度从海拔
80~ 2 300m , 与叶下珠属的其他种(如海南叶下珠
P. hainanensis Merr , 滇 藏 叶下 珠 P. clardri
Hook.f.)相比较 , 余甘子具有更强的对不同海拔高
度的适应性[ 3] 。云南余甘子集中分布于金沙江 、南
盘江 、元江 、澜沧江和怒江等五大水系地区[ 4] , 据称
金沙江河谷地带余甘子自然群落资源蕴藏量约有 2
万 hm2 之多。贵州野生余甘子主要分布在其西南
部的贞丰 、册亨 、望谟 、罗甸 、晴隆 、普安 、紫云 、六枝 、
兴义 、安龙及兴龙等 14 个县(市)120 个乡(镇)的沿
南北盘江 、红水河两岸及支流的低热河谷地区[ 5] 。
福建省余甘子主要分布在莆田 、惠安 、安溪 、南安 、晋
江 、泉州 、龙海 、同安 、长泰和云霄等县市的红壤丘陵
和山地[ 6] 。广东余甘子分布以普宁市 、揭阳市和潮
阳市为主。广西以其西南 、西北部为多。四川余甘
子分布于攀枝花。我国余甘子天然资源异常丰富 ,
如不能充分合理开发 , 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1.3 生态学习性 余甘子耐旱耐瘠 , 适应性强 , 在
沙质壤土 、土层浅薄瘦瘠的山腰或山顶均能正常生
长 , 但以土层深厚的酸性赤红壤生长较好。余甘子
喜光喜温 , 在幼龄期较耐荫 ,在疏林中生长良好。余
甘子对温度很敏感[ 7] ,遇霜容易落花落叶 , 甚至冻坏
嫩枝芽 , 年均温需达 20℃左右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
需要 , 年均温在 20℃以下不易结果。温暖有助花芽
分化 , 成年 树可耐 46℃高温。 年降雨量 要求
1 000 mm左右 ,海拔要求在 1 700 m 以下。余甘子
通常采用种子繁殖 ,也可用嫁接繁殖。余甘子粗生
易种 , 结实早 、产量高 、寿命长 ,一般定植后 3 年开始
结果 , 盛产期每 667 m2 产量可达 1 500~ 2 000 kg。
1.4 野生余甘子果实类群和类型 对野生余甘子
资源调查表明 , 余甘子各种性状(树体性状 、花果性
状以及果实营养成分)在各地实生群体内变异很大 ,
这为余甘子的起源 、分类 、原产地研究以及新品种培
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万明长等按果实心室数
目将余甘子分为三心室普通型和多心室特殊型两大
类。三心室普通型中又根据果实不同形状分为圆球
形 、扁圆形 、圆锥形等三种。多心室特殊型包括有四
心室和五心室两种[ 5] 。李昆等则以果形为主 , 辅以
其他经济性状 , 将野生余甘子划分为 6 大类群 30 余
个类型 , 这 6 大类群包括球类 、瓜类 、灯笼类 、梨类 、
尖甘类及椭圆类[ 4] 。陈进等根据果形指数 、果顶及
果基等性状将野生余甘子群体划分为棱甘 、葫芦甘 、
桃甘 、球甘 、瓜甘及桔甘等六大类群[ 8] 。王锡全等按
果实性状将野生余甘子划分为圆球形 、桔形 、鸡心
形 、吊钟形 、小瓜瓣形 、突棱形 、纺锤形及倒卵形等 9
大类型[ 9] 。目前对余甘子果实类群和类型的划分仍
处于宏观外形阶段 , 因而有必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
71 2003 年 第 32卷 第 6期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DOI :10.13938/j.issn.1007-1431.2003.06.045
野生余甘子的分类学特性 , 为充分利用具有特殊药
用功能的余甘子基因资源奠定基础。
1.5 品种资源 丰富的野生余甘子资源 , 庞大的实
生余甘子群体及其复杂的变异 , 为余甘子的实生选
种提供了理想条件。不少专家学者广泛调查和收集
余甘子资源 ,建立了种质资源库 ,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选择 、定向培育优良品系和优良单株。陈进等对
滇南野生余甘子群体果实性状变异规律研究发现 ,
单果重 、维生素 C 及含糖量等性状变异系数均在
20%以上[ 8] 。陈玉德等报道 , 果实大小 、单果重与出
肉率的关系密切 ,果实大的品系口感较好 , 肉质脆而
细嫩 , 果汁多 ,味酸甜 , 苦涩味轻;反之 ,果小的品系
肉质较硬 ,纤维质多 , 果汁少 ,多苦涩[ 10] 。目前基本
确立了以高产优质(大果 、高维生素 C 、低酸 、低可溶
性单宁)、稳产型 、早晚熟类型 、大果外观色泽佳类
型 、适宜经营和加工型等为育种目标。据统计 , 野生
和人工栽培的就有近百种之多 ,如福建省的粉甘 、秋
白 、枣甘 、六月白 、扁甘 、人面 、山甘(野生种)、赤皮
等;云南省的球型 、瓜型 、灯笼型 、梨型 、尖甘型和椭
圆型等 [ 2]。但目前加工的余甘子资源多为品质低劣
的野生品种 ,因而有必要加快人工栽培品种的推广
工作。
2 营养成分及化学成分
  余甘子鲜果含水率为 79.8%~ 87.0%,碳水化
合物 6.63%~ 14.1%, 脂肪 0.19%~ 1.09%, 灰分
0.62%~ 0.7%, 蛋白质 0.69%~ 2.18%, 还原糖
6.7%, 淀粉 0.004% ~ 0.18%, 蔗糖 0.26% ~
0.65%, 葡萄糖 1.1% ~ 2.85%, 果糖 1.8% ~
2.88%, 食用纤维 3.23% ~ 3.4%(非淀粉多糖
3.17%, 硫酸木素 0.16%)。 其中水溶性非淀粉多
糖占鲜果的0.63%, 主要由糖醛酸(54%)、半乳糖
(24%)、阿拉伯糖(11%)和葡萄糖(5%)等组成。非
水溶性的非淀粉多糖占鲜果的 2.44%, 主要由葡萄
糖(50%)、半乳糖(17%)、糖醛酸(10%)、木糖
(9%)、阿拉伯糖(5%)和甘露糖(5%)等组成[ 11] 。
据报 道 , 余 甘 子 维 生 素 C 含 量 200 ~
1 561 mg/ 100g[ 12 , 13] ,我国余甘子维生素 C 一般在
300mg/100g 以上 , 比柑桔高 10 ~ 23 倍 , 比苹果高
60~ 134 倍[ 14] 。虽然不同地区 、不同季节 、不同品
种(品系)、单株 , 果实维生素 C 含量不同 , 但比一般
水果都高 ,可与刺梨 、猕猴桃媲美。按美国推荐的膳
食标准 ,每天只要食用余甘果 10 g(大约 1 个果实)
即可满足维生素 C 的需求[ 11] 。维生素 C 为热敏性
营养成分 ,食品加工过程的蒸煮 、烘烤 、日晒等操作
极易造成氧化损失。但经 60 ~ 100 ℃处理 4~ 13小
时后 , 余甘子维生素 C 保留率达 73.3%~ 90.4%,
其糖水罐头中还原型维生素 C 保存率可达 80%以
上[ 15] 。余甘子维生素 C 在加工过程中的高度稳定
性 , 在其他果蔬中极为罕见 ,据研究可能与富含多酚
类物质有关。
余甘子果实所含氨基酸(谷氨酸 29.6%, 脯氨
酸 14.6%,天冬氨酸 8.1%, 丙氨酸 5.4%, 赖氨酸
5.3%)也较苹果丰富[ 3] 。余甘子含有 17 种氨基酸 ,
其中包括人体所必需的全部 8种氨基酸[ 16] ,还含有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锰 、锌 、铜[ 14 , 17 , 18] 、硒 、铬[ 14]
等 , 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和开发价值。
此外 ,余甘子果实中含有极其丰富的鞣质(单
宁)。在未成熟鲜果中鞣质含量可达 30%~ 35%,
干燥果实中鞣质含量约为 14%。 其中包括葡萄糖
没食子鞣质(glucogallin)、没食子酸(gallic acid)、并
没食子酸(ellagic acid)、鞣料云实精(corilagin)、原诃
子酸(terchebin)、诃子酸(chebulinc acid)和 3 , 6-二没
食子酰葡萄糖甙(3 , 6 -digalloyl glucose)。余甘子
干燥果实中含有粘酸(mucic acid)4%~ 9%, 果皮含
没食子酸 、油柑酸(phyllemblic acid)、酚酸和胡萝卜
素等[ 3] 。种子含脂肪酸 26%, 其中亚麻酸8.8%,
亚油酸 4.4%,油酸 28.4%,硬脂酸 2 .2%,棕榈酸
3.0%,肉豆蔻酸 1%等[ 3] 。
从化学成分在各器官的分布看 , 其根部含羽扇
豆醇 、没食子酸 、β-谷甾醇和余甘子酚(emblicol);其
茎含有羽扇豆醇 、鞣花酸及 β-谷甾醇;树皮中含有羽
扇豆醇 2.25%, 鞣质 28%~ 29.36%,α-无色飞燕
草素 3.75%;叶中含有鞣质 、山奈醇 、山奈醇-3-葡
萄糖甙 、β-谷甾醇 、鞣花酸及羽扇豆醇等[ 3] 。 此外 ,
有文献报道余甘子枝条中含有皂甙和黄酮类等。因
此 ,余甘子的根 、茎 、叶都具有药用价值。余甘子是
一种十分重要的维生素 C 、矿质元素和氨基酸资源 ,
同时 , 还具有非常丰富的化学成分。 深入研究余甘
子化学成分有望揭示其药理功能之谜。
参考文献
1 林国华.常见中草药(第二辑).台湾好兄弟出版社 ,
1987
2 蔡英卿 ,张新文.余甘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三明
师专学报 , 2000(1):72~ 74
3 夏 泉 ,肖培根 ,王立为.传统药物余甘子的民族药学
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 1997 , 22(9):515~ 518
4 李 昆 ,陈玉德 ,谷 勇 ,等.云南野生余甘子果实类群
及其分布特点研究.林业科学研究 , 1994 , 47(6):606 ~
611
5 万明长 ,王天文 ,唐立新.贵州余甘资源调查报告.贵州
农业科学 , 1993(4):52 , 44
6 林金铨.余甘的保健功能与开发利用.福建果树 , 1995
(4):40~ 41 ,37
7 陈素英 , 马翠兰.余甘子耐寒性鉴定.中国果树 , 1999
72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2003 年 第 32卷 第 6期 
(1):30~ 31
8 陈 进 ,陈贵清 ,胡建湘 ,等.滇南野生余甘子果实性状
变异规律.福建果树 , 1991(1):63~ 64
9 王锡全 ,叶正达.余甘子.西南林学院学报 , 1998 , 8(1):
42~ 47
10 陈玉德 ,侯开卫.余甘子的开发利用 .云南农业科技 ,
1991(2):32~ 33
11 张 敏.余甘果酒酿制工艺的研究.食品科学 , 2002 ,
23(10):65~ 68
12 Barthakur N N , et a l.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emblic
(phyllanthus emblical)and it s potential as a food source.
Scientia Hot icultu ral , 1991 ,47(1—2):99~ 105
13 Rahman S.M.M , et al.Free sugars and biet tary Fibre in
some Frui ts of Bangladesh .Food Chemist ry , 1991 , 42:
19~ 28
14 姚小华 ,盛能荣.余甘子营养(化学)成分研究.林业科
学研究 , 1992(2):170~ 175
15 高愿君.中国野生植物开发与加工利用.北京: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 , 1995.321
16 吴少雄 ,周玲仙.余甘果的营养成分研究.昆明医学院
学报 , 1995 , 16(2):27~ 28
17 张俊巍 ,任永全 ,何永平 , 等.余甘子微量元素含量及
功效研究.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 1996 , 13(1):32 , 35
18 杨志明.华黎明 ,施永平.贵州余甘子金属元素含量分
析.贵州科学 , 1994 , 12(2):47~ 50
 收稿日期:2003-07-09
鲜 食 猕 猴 桃 新 品 种 ——— 翠 玉
蔡 金 术
(湖南省园艺研究所 长沙 410125)
  中熟猕猴桃品种翠玉属中华猕猴桃 , 是湖南省
园艺研究所 20 世纪 70年代末进行猕猴桃资源调查
和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以来 , 选育出的优良新品种之
一。其主要优良性状表现在果实品质特优 , 极耐贮
藏 ,且果形较大 , 丰产稳产。 2001 年 9 月通过湖南
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 生物学特性 在长沙地区 , 2 月上中旬进入伤流
期 , 3 月中下旬萌芽 , 3 月下旬展叶 , 4 月初现蕾 , 4 月
底开花 , 5 月上旬着果 , 10 月上旬果实成熟 , 12月上
旬落叶。果实发育期 150~ 160 天。果实圆锥形 , 果
喙突起 ,果皮绿褐色 , 光滑无毛 , 平均单果重 85 ~
95 g ,最大单果重 129 g。果肉绿色 ,肉质细密 , 可溶
性固形物含量 14.5%~ 17.3%, 最高可达 19.5%,
维生素 C 930 ~ 1 430 mg/100g。果实无需软熟便可
食用。据测定 , 果实硬度在 5 kg/ cm2 左右即可食
用 ,且无涩味 , 风味浓甜。现有其他猕猴桃品种果实
只有在完全软熟(硬度 1.0 kg/ cm2)后才能食用。果
实极耐贮藏 ,常温(20 ℃左右)下不经任何处理可贮
藏 30 天左右 , 冷藏条件下可贮藏 5 个月以上。高海
拔地区(600 m 以上)生产的翠玉果实更耐贮藏。
植株树势较强 ,新梢年生长量 3 ~ 8 m。花芽易
形成 ,萌芽率 79.8%, 成枝率 95%以上。以中 、短果
枝结果为主 ,果实一般着生于果枝基部 2 ~ 6 节。着
果率高 ,每枝结果枝平均着果数达 3.5 ~ 4.6 个。始
果早 ,丰产性好 , 定植第 2 年即可开花结果 , 盛产期
株产可达 37 kg。在湖南各地试栽均表现丰产稳产 ,
果实品质优良 ,植株长势强健 , 抗高温干旱和抗风力
强 ,抗病性较好。在海拔 400 ~ 1 000 m 的地段 , 综
合性状表现最好。
2 栽培技术要点 栽植行株距为(3~ 4)m×3 m ,
每 667 m2 栽 56 ~ 74 株 , 授粉品种为湖南省园艺研
究所选育的雄株园 4 号 , 雌雄比例以(5 ~ 8)∶1 为
宜。翠玉对肥水要求较高 , 需大肥大水。一般重施
基肥和壮果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 配施磷钾肥 , 占
全年施肥量的 70%, 可于采果后至伤流期前进行。
壮果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 , 配施钾肥 ,占全年施肥量
的 30%, 于谢花着果后一个月内进行。翠玉对水分
的要求比较严格 , 喜湿润而又通气良好的土壤条件。
雨季应及时排水 , 疏通排水沟。旱季应及时灌溉 , 保
证土壤湿润。山地丘陵果园还可采用地面覆盖稻
草 、秸秆等保持土壤湿润 ,促进根系发育。
翠玉结果能力特别强 , 只要授粉受精良好 ,就能
着果。花期采取放蜂可提高授粉率 , 开花季节如遇
阴雨天气 , 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为获得优质大果
和保证丰产稳产 , 应进行人工疏果 , 疏除畸形果 、病
虫果 、侧花果和小果 ,保留主花果和大果。留果量一
般为长果枝 4 ~ 5 个 , 中果枝 3 ~ 4 个 , 短果枝 1 ~ 2
个 , 短缩果枝不留。疏果时间以着果初期为宜。 在
长沙 , 翠玉最适采收期为 10 月上旬至 11 月上旬 , 可
溶性固形物达 8%~ 12%。果实采收前 3 ~ 4 天 , 全
园喷一次绿色安全杀菌剂 , 既可除去果面污迹 ,又能
减少贮藏过程中果实腐烂 , 提高耐贮性。
 收稿日期:2003-06-06
73 2003 年 第 32卷 第 6期       中 国 南 方 果 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