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4593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6年11月第31卷第11期 CJTCMP , November2016, Vol . 31, No. 11
部胀满不舒、胃脘嘈杂欠爽诸症均见缓解,然便秘
之情状犹然,仍以前法为要,稍作加减,去沉香曲,
加干地黄,俾增水以行舟;改火麻仁、肉苁蓉、决明
子增至15g,增润肠通便之功效,以解便结难解之
疾,以俟消息。
案3 患者某,女,63岁,2007年8月3日初诊。习
惯性便秘,时逾卅年,大便干结难解、挟少量黏液,
常年服用黄连上清片,1周有1解,腹部或肛门有坠胀
感;时得嗳气、心中烦躁、夜寐欠安。脉细微涩,舌
质偏红苔薄口干,两足浮肿,午后尤甚。姑以益气阴、
润肠道之法,以俟消息。炒白术15g,干地黄12g,炒陈
枳壳12g,鸡血藤30g,肉苁蓉12g,油当归10g,全瓜蒌
10g,桃仁10g,马蹄决明子12g,柏子仁10g,生薏苡仁
30g,赤小豆20g,火麻仁10g。
按: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今六旬之体,津枯肠燥,
加之气虚无以推运,故以益气阴、润肠道之法以调阴
阳不足之体。本案从脾肾入治,仿济川煎合麻子仁丸
意,加以健脾益肾药,白术、薏苡仁健脾助运,地黄
益肾养血润肠以治其本,瓜蒌、桃仁、决明子、柏子
仁为佐助,增强润滑之功。
总之,新安王氏医家临床治疗便秘注重首辨虚
实寒热,着重关注患者的年龄、体质和基础疾病,临
证治疗多见年老体衰、脾虚失运,阳气不足、温通无
力,阴血亏虚、肠道失濡,肠腑积滞、气机失调等证。
临床老年人顽固性便秘居多,多有济川煎、增液汤、
润肠丸、麻仁丸、六磨汤等方剂配合经验特色用药
的化裁运用,每获良效[4-6]。
参 考 文 献
[1] 王键.新安医学名医医案精华.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110-113
[2]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9
[3] 王键,黄辉,蒋怀周.新安医家治法创新.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28(10):2980-2987
[4] 王任之,王宏毅,王运长.王任之医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71-97
[5] 王金杰.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王仲奇医案.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4:2-17
[6] 王键,黄辉,王又闻,等.新安医家处方用药风格.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28(11):3295-3300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16日)
·临证经验·
从阳明表证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运用
钟鑫1,2,刘英锋3,张莹莹3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南昌 330006;2南昌县中医院,南昌 330299;
3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南昌 330006)
摘要:针对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临床各科广泛运用,但研究多停留在临床经验报道及实验药理探讨,缺
少从理论高度加以总结提高的现状。文章从六经各具表里的眼光,将其主治定位于阳明之表,卫分风寒与营分湿
热相兼之证,进而挖掘该方的组方规律、辨证要点,指导临床运用,并以小儿发热、慢性鼻炎、但头汗出等若干
亲身验案加以实际展示及具体印证。
关键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阳明病;表证;名医经验
基金资助: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122BAB20507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460702)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ahuang Lianqiao Chixiaodou Decoction based on
Yangming exterior syndrome
ZHONG Xin1,2, LIU Ying-feng3, ZHANG Ying-ying3
( 12013 Master
,
s Degree,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6, China; 2Nanchang County
TCM Hospital, Nanchang 330299, China; 3Qihuang TCM Academy,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6, China)
通讯作者:刘英锋,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56号江西中医药大学,邮编:330006,电话:0791-87119618,E-mail:ncfengyingliu@163.com
• 4594 •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6年11月第31卷第11期 CJTCMP , November 2016, Vol . 31, No. 11
时至今日,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临床已经得
到非常广泛地运用。从对期刊文献的调查来看,其临
床运用的有效报道,在皮肤外科方面有慢性湿疹、
红皮病型银屑病[1]、接触性皮炎、药疹[2]、痤疮[3]、黄
褐斑[4]、扁平苔藓、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多型红
斑、急慢性荨麻疹[5]、过敏性紫癜[6];在血管外科有血
栓性浅静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皮肤变应性结节
性血管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血栓闭塞性脉管
炎[7];在肾病内科有IgA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8]、
痛风[9]、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10];在呼吸内
科有肺心病心力衰竭、渗出性胸膜炎[11];在儿科有小
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脓疱疮、小
儿急性黄疸型肝炎[12];在五官科有急慢性鼻炎、急慢
性咽炎;在妇科有月经疹、妊娠瘙痒症[13];在传染病
科有慢性乙肝[6]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用途不可谓不广,其疗
效亦是毋庸置疑,但从期刊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多
停留在临床报道或药理实验方面,而如何将这些经
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认识,尚寥寥无几。如麻黄连
翘赤小豆汤在主病归属方面就一直比较含混,以致
医者在使用上难免烙上个人偏爱与经验的印记,中医
后学者要继承这些经验,难得清晰之要领。
刘英锋教授(以下简称刘教授)在致力于伤寒与
温病证治理论统一性研究上,主张从六经方证分类
的角度去系统总结经方的临床运用规律,较具理论
与实践意义。其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分经归属也
有独到见解,刘教授认为“本方原为阳明表证,寒风
外受、引动湿热者而设”。笔者认为,若能由此观点
去研究其证治规律,则能比较提纲掣领、融会贯通地
认识其在临床上的丰富运用。
阳明表证之论
就现行的中医本科教育而言,一般观念是六经
辨证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因而容易误认为太阳病变
属表证,而阳明属里证。其实稍加潜心研读,不难发
现:六经病变皆有表里证治!轻浅如太阳病,既有麻
黄汤、桂枝汤之伤寒、中风表证,也有五苓散、桃核
承气汤之蓄水、蓄血里证;深重至厥阴病,既有寒热
虚实错杂之偏里的乌梅丸证(厥阴提纲证),也有寒
热虚实错杂之偏表的麻黄升麻汤证……阳明之病又
岂有例外?
审视《伤寒论》阳明病篇,既有白虎、承气等有
方可征的里热病证,也有伤寒、中风等借用方药的
表寒病证。如《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
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借助)桂枝
汤”;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
宜(借助)麻黄汤”。对此两条,柯韵伯指出:“此阳
明之表证也。二证全同太阳,而属之阳明者,不头项
强痛故也”。刘教授认为:阳明经系既有其胃肠之腑,
也有其经脉体窍,前者病即为其里证,后者病当为其
表证。因为“表证者,当是病邪所犯在人体躯壳外周
诸症。具体包括邪犯皮毛、肌肉、腠理、经脉、血脉、
肢节、苗窍等诸表浅地带者”[14]。具体到阳明经系
则包括手足阳明经络(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和皮
部)和经络所过头面官窍[口、鼻(翼、根)、牙龈、咽
喉、颈、颊、前额、额角、颧部、颞颔关节部、下眼睑]
及胃所主的体表(肌肉)。因此阳明经系受病,既可
犯其胃肠腑器之里,也可犯其经脉体窍之表,当然也
可脏腑与经脉体窍同时受病,所以阳明之病,既有里
证,也有表证,甚至还有表里相兼之证,凡此皆所自
然,不足为怪。
不过,为彰显阳明病变特点,刘教授提出:阳明
表证,伤寒可改用葛根汤,中风可改用桂枝加葛根
汤;而阳明表里寒热同病者,偏于胃可取麻杏石甘汤
加减,偏于肠可参厚朴七物汤化裁。诚然,此仅就阳
Abstract: Mahuang Lianqiao Chixiaodou Decoction is one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in Shanghan Lun, which was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departments. Many studies on Mahuang Lianqiao Chixiaodou Decoction have been done that
included the clinical experiencereports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ical investigation. But,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effects
of Mahuang Lianqiao Chixiaodou Decoction has not yet been elucidated. Based on the theory that six channels have their own
interior and exterior syndrome, we proposed that Mahuang Lianqiao Chixiaodou Decoction was able to treat the Yangming
exterior syndrome or compatible syndrome of wind-cold in weifen and dampness-heat in yingfen. To provide a better guideline for
clinicaldepartments, we explored the principle of this prescription as well as the key point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end,
several proven cases such as infantilefever, chronic rhinitis and head sweating were illustrated to help further understand.
Key words: Mahuang Lianqiao Chixiaodou Decoction; Yangming disease; Exterior syndrome;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Fund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No.20122BAB205078),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81460702)
• 4595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6年11月第31卷第11期 CJTCMP , November2016, Vol . 31, No. 11
明风寒为病,或内兼燥热者举例。其实,阳明为病,
还有湿热之变,如《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60条、261
条和262条的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和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证,三者虽同治阳明湿热发黄,但在具体主
治病证上,又有主内、主中与主外之别。
麻翘赤豆方义
刘教授认为:上述阳明湿热发黄三方,茵陈蒿汤
主治湿热郁结在里之证,故以黄疸而腹满便难为特
点;栀子柏皮汤主治湿热郁蒸在中之证,故以黄疸而
身热烦闷为特点。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由于此原文
陈述过简(“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
豆汤主之”),历代伤寒大家对其各陈己见,后世对
其理解则是见仁见智,有外有寒湿内有瘀热说、太
阳阳明合并说、湿热郁于肌腠说、湿热郁蒸于胃说、
热蒸肌肉气血说、外寒内热气血说等,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刘教授则认为:根据其药用麻黄和原文有
伤寒自谓,可以认定其与外感风寒有关,发病之初,
必有寒热而无汗,本应用葛根汤之类,不过适遇病体
已有湿热内伏,遇到寒风外束,热不得越,因而与湿
相蒸,继并发黄,此即“伤寒(发热恶寒无汗,引发湿
与)瘀热(郁蒸)在里,身必(转兼发)黄”之理。
为此,刘教授结合多年临床运用的有效经验提
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证治规律研究应以阳明表
证、寒闭湿热为切入点,临床表现:既有恶寒发热、
发热以前额明显,汗出不彻或者难有汗出等表寒特
点;又有身黄明亮、小便不利等湿热内蕴特点;还可
有身痒起疹以头面或前胸明显等营分郁热的特点;
以及舌边略红苔白略厚,脉浮略数或紧、或濡、或涩
等。方药功效:麻黄为君,以辛温之性而轻扬之质,
直走肌表,外散风寒之邪,佐杏仁苦降,生姜温中,
和肺胃之气,助卫达表;赤小豆性平甘淡、梓白皮味
苦微寒,合而为臣,渗利走下,内清初蕴之湿热,佐连
翘凉苦微辛,清热散结,可透散营分之郁热。全方配
伍,外以宣散阳明卫分之风寒,内以清利阳明营分之
湿热。
临床活用举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原为阳明发黄而
作,但现在临床运用,只要根据其表寒外闭、湿热内
蕴的发病机制,则不必拘于黄疸病种,甚至不限于阳
明一经,皆可基于异病同证即可同治的原则加以推而
广之。回顾近代文献报道不难发现,许多以此方为
主治疗各类病种的有效经验,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
遵循了这个规律的:如用于皮肤外科方面的荨麻疹、
慢性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多型红斑、痤疮、过
敏性紫癜等,大多可从脾胃素有湿热,复因外受寒风
或外食风性菜肴,与内蕴湿热相搏,而引发于阳明肌
表去认识;又如用于肾病内科方面的IgA肾病、过敏
性紫癜性肾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痛风、肾病综合
征等,大多可从素有湿热之人,外受寒风,复因失治
或误治,而内及少阴,而引发湿热与寒、表里夹杂去
认识;再如用于小儿内科的支气管炎、急性黄疸型肝
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小儿脓疱疮等,大多可从小儿
素食膏粱厚味,体质湿热,复因肺胃外受寒风,而引
发湿热蕴毒内作去认识。
下面再列举3例跟诊期间,刘教授遵此原则的诊
治验案,以示活用思路。
阳明表证寒湿闭热——小儿发热案
患者某,女,6岁,2015年6月10日就诊。主诉:发
热2天。现病史:2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以前额
甚,现腋温39℃,略恶寒,无汗,且伴有鼻塞喷嚏,有
头晕,精神不佳,食欲差,渴喜饮;但无咳嗽、无咽
痛,无头痛身痛,无恶心呕吐。扁桃体不肿,咽壁略
红,小便气味重,大便干结偏黑、难解。脉象:脉浮
数;舌象:舌质红尖边甚,苔薄白。西医诊断:上呼吸
道感染;中医诊断:感冒。辨证:风湿挟寒郁热闭于
阳明之表,以湿为主兼有阳明积滞,表里同病而以表
为主。治法:祛风透湿散寒解表为主。拟麻黄连翘赤
小豆汤加减,处方:生麻黄4g,连翘6g,赤小豆8g,杏
仁6g,藿香(后下)6g,荆芥(后下)6g,白蔻仁(后下)4g,茯苓
8g,金银花6g,槟榔3g,枳壳4g,莱菔子6g。3剂,头煎
20min,复煎40min,1日1剂,每日2次,饭后温服。
两天后电话回告,服上方1剂后,全身汗出而热
退至37.5℃,服第2剂后,持续全身微汗出,而体温降
至36.8℃,且食欲差、精神不佳、头晕等诸症已除,嘱
病中即止,停用第3剂药。
按:此病属风湿挟寒郁热,湿重郁表为主,故也
发热高而无汗,其寒不重故发热而恶寒微,发热以
前额热甚,并不咳嗽,知病以阳明之表为主,与太阴
发热的尺肤热甚而咳嗽多显有不同;阳明经循行鼻
旁故也可鼻塞流涕;阳明经脉上头入胃,湿邪随风循
经上扰清窍或湿邪合寒而内干于胃上口,则头晕,精
神、食欲不佳;小儿脾胃未强而多贪食厚味,则易有
食滞积热故大便难解。对此,方用麻黄、藿香、白蔻
仁、荆芥之类,疏风祛湿,透表解外为其重点;佐赤
• 4596 •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6年11月第31卷第11期 CJTCMP , November 2016, Vol . 31, No. 11
小豆、连翘、金银花、茯苓清郁热且化湿;再用槟榔、
枳壳、莱菔子清食导滞,皆属配合,从而达到表里双
解、解表为主,里证自和之目的。
阳明表证风湿郁热——久病鼻塞案
患者某,男,36岁,2014年6月3日就诊。主诉:反
复发作鼻塞、流涕3年余。现病史:3年前开始出现鼻
塞、流涕,经中医治疗后缓解,但停药数月,受凉或
天气变化则易复发;前天因受凉又开始出现鼻塞鼻
痒,且伴有喷嚏,流白黏涕,但无鼻痛、无烘热感,伴
有咽喉不适,微恶风寒,头昏沉,全身酸痛,口渴喜
饮,咽壁稍红不肿。舌淡红苔薄白;脉略数,左寸沉。
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辨证:风
湿郁热于阳明之表,以风为主,素体肺气不足。治法:
先祛风胜湿解表,后补肺气。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
减,处方:炙麻黄10g,连翘10g,炒杏仁10g,炙甘草6g,
茵陈15g,炒薏苡仁20g,粉葛15g,防风10g。4剂,头煎
20min,复煎40min,1日1剂,每日2次,饭后温服。
2014年6月8日二诊:嚏次数明显减少,鼻痒感较
前减轻,微恶风寒减轻,头昏沉除。舌质淡红苔薄
白;脉细偏沉,左寸沉见起。辨证:风湿郁热均减未
尽, 阳明兼太阴。治法:扶正助表,清解余邪。拟玉
屏风散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处方:黄芪20g,防
风10g,炒白术10g,炙麻黄3g,连翘6g,炒杏仁10g,
炒薏苡仁20g,炙甘草6g。10剂,头煎20min,复煎
40min,每日1剂,每日2次,饭后温服。服上方10剂后
诸症尽平。
按:现世人治鼻塞多喜从太阴肺经立论,所谓肺
开窍于鼻,殊不知阳明经脉循行于鼻旁,六淫侵袭阳
明之表也易出现鼻塞一症,这在临床上特别值得注
意和鉴别。一般而言,阳明之鼻塞多兼有头痛或头
晕,伴咽部不适,口渴喜饮,有的甚至影响到阳明之
里而出现胃脘不适,呕吐等症;而太阴之鼻塞多伴有
咳嗽,且阴经不上头而无头痛、头晕情况,会因影响
肺气宣畅而有胸闷喉堵等现象。此案即具有头晕、
咽梗、口渴等阳明经脉的特点,故从阳明之表受邪论
治,唯其病后每易感邪再发、寸部脉沉,考虑虚从肺
来,故治疗上,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葛根、防风
等先解阳明之表的风湿郁热,后用玉屏风散兼补太
阴之里的肺气不足。这才符合脏腑虚实主次先后之
步骤。
阳明少阳相兼寒郁湿热——但头汗出案
患者某,男,50岁,2014年6月3日就诊。主诉:颈
以下汗出难1年余。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
颈汗出,齐颈而还,天气热时颈以下也难得汗出,天
气热而汗不得出时,则觉烦热,或胸背腿部散发红
疹,但疹不凸出表面,皮肤干燥粗涩,常有胸部发热
感;咽痒不适,饮水后可减轻,而稍食煎炸辛辣则咽
痛,咽壁暗红、血丝稍多。纳食、夜寐尚可,大便日一
行、成软形,小便平,形体壮实。既往曾汗出多,怕
热,喜吹空调十年余。舌色暗滞苔薄白略粗紧;脉左
略弦紧,右脉关旺寸沉而有力。西医诊断:汗腺功能
异常;中医诊断:汗症。辨证:素体偏有内热,风寒湿
闭于表,湿郁热为主,阳明兼少阳。治法:开表透湿
为先。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上焦宣痹汤加减,处
方:炙麻黄10g,连翘10g,赤小豆20g,桑白皮10g,炒
杏仁10g,炙甘草6g,郁金10g,射干6g,枇杷叶10g,通
草6g,藿香(后下)10g。10剂,每日1剂,头煎20min,复煎
40min,饭后温服。
2014年6月15日二诊:服上方后,头、颈部汗出增
加明显,躯干及四肢开始稍有汗出,胸部发热感、烦
热、红疹,皮肤粗糙随之较前减轻。舌质淡红苔淡
白;脉左略弦,紧略减,右脉关旺稍平,寸仍沉有力。
辨证:寒湿郁热退而未尽出,再以上方加减。先后合
计20余剂,诸症尽平。
按:《金匮要略·痉湿暍脉证第二》曰:“病者一
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
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现代很多人因贪凉,在大
汗出后马上进入空调室内,或食寒凉冷冻之品,极
易造成寒湿之气滞留于肌腠之表,本例患者即属此
种情况。寒湿相加、闭阻肌表应汗出难,复因体内热
甚,随风上行,则热蒸于上,迫津上出,故可头颈汗出
而齐颈而还。寒湿闭于卫分则不得汗,郁热不出而逼
入营分,则伴胸背腿部发红疹,营阴不得外达行肌表
使濡润之职,则伴见皮肤干燥粗涩,咽痒暗红等症。
对此,治疗之关键不在清热、不在润燥,而在揭开肤
表卫分寒湿之闭,则营分郁热外燥之象势必随之易
解。故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藿香、郁金等宣湿之
品,使表闭得开,汗出下达,郁热得出,营润外达,故
胸热心烦自退,皮肤粗糙,体表红疹也随之自除。另
外,此类患者在治疗时除用药物治疗之外,还应特别
叮嘱其不可大汗出时顿入空调,才能杜绝旧病复发
之根源。
讨论
1. 表证与营分问题 上文中多此提到“营分”问
• 4597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6年11月第31卷第11期 CJTCMP , November2016, Vol . 31, No. 11
题,其与表证关系,需要加以讨论。首先“表证”在
本科教材中有定义狭窄的误区,如表证在《中医诊
断学》中的定义为: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
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
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而
在经典《伤寒论》中,风寒诸邪,不仅犯皮毛属表,
犯肌肉也属表,犯口鼻属表,犯经脉也属表,犯卫气
属表,扰营气也属表。因此,在伤寒类外感病中,卫
分受邪、营分受邪,皆属于表!这与温病的卫气营血
辨证似有矛盾,对此,刘英锋教授则认为:温病教材
中关于营分证的描述存在诸多误区,因而导致大家
产生了营分证只是里证以及与血分证相混淆的错误
认识。他提出:“根据生理上,营行于脉中,卫行于
脉外,携伴互用,共同施用于体表的特点,不难理解
其异常的病变也当以表证为主。所以无论外感伤寒
还是温病,均应以营卫主表,气血主里;卫为表中之
表,居于最外;血为里中之里,居于最里;营则为表
中之里,主表而易兼里;气为里中之表,主里而兼有
表也”[15]。因此,伤寒与温病之营卫分病实质上是可
以统一的。
2. 发黄与发疹问题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于《伤
寒论》中原为阳明发黄而作(“伤寒瘀热在里,身必
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条文中的“瘀热在
里”当理解为“热气瘀滞于阳明营分”,因营为表中
之里,即相对于卫而言当属里,故称“瘀热在里”。因
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治病证是既有寒滞卫分,又
有热郁营分的复杂病机,所以,其病证即可见寒热、
无汗的卫分症象,又可伴现身痒、起疹的营分症象。
至于发黄一症,则实为湿热郁蒸于营分特殊表现,即
《金匮要略》所谓“瘀热以行,脾色必黄”。后世运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不仅治疗发热性黄疸,更常移植
用于治疗急慢性荨麻疹、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变,每
收良效,其理正在于此。导师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定
位为主治“阳明经之表,卫分有风寒、营分有湿热之
主方”,正可以通治寒闭湿热于营卫的发黄与发疹两
种疾病。
3.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加减化裁问题 麻黄连
翘赤小豆汤原方虽然为阳明表证卫分风寒、营分湿
热而设,但后世的临床运用并不拘于阳明一经病证,
而关键是扣住卫寒营热的基本关系,通过加减方药,
予以推广活用。如笔者所收的导师验案三则:小儿发
热案,兼夹肠胃积热,则合薄槟散(槟榔、枳壳等)
兼消积滞;久病鼻塞案,风湿偏重,则赤豆、梓白皮
改苡仁、茵陈,加葛根、防风,重祛风湿;但头汗出
案,兼合少阳湿痹上焦,则合上焦宣痹汤,加强宣上
开湿。导师还认为,若遇见寒兼太阳而头痛突出者,
可参考葛根汤,加入葛根、桂枝;若遇见风兼太阴而
咳嗽突出者,可参合止嗽散,配合疏风宣肺;若遇见
兼湿陷少阴而浮肿尿少者,可参合猪苓汤,兼清利水
湿;若遇见热兼厥阴而发疹起疮者,可参合清营汤,
兼顾凉血清营。
参 考 文 献
[1] 王丹,朱虹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清胃散治疗寻常痤疮.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6):43-45
[2] 申爱玲,刘公望.刘公望教授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变
态反应性疾病经验举隅.吉林中医药,2009,29(1):11-12
[3] 吴姣美,刘爱民.刘爱民教授妙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
肤病验案举隅.新中医,2015,47(3):285-286
[4] 卫永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虫类药物治疗黄褐斑23例.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3):178
[5] 潘永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经验及其方证归纳.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5):21-22
[6] 王兰青.梁静玉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经验.山东中医杂志,
1998,17(1):34-35
[7] 王守民.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周围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黑龙江中医药,2002,(3):27-28
[8] 夏淋霞,张艳,张英杰,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肾脏病验案
举隅.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2):21-22
[9] 焦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痛风.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
16(2):65-66
[10] 王强,朱敏华,于俊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外感引发肾病
反复举隅.黑龙江中医药,2010(2):48
[11] 赵洁.高松寿教授化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辨治杂病.中医临
床研究,2011,3(19):78+80
[12] 王喜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儿科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
2009,30(9):1240-1241
[13] 马大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月经疹和妊娠瘙痒症.黑龙
江中医药,2005(4):31
[14] 刘英锋,吴科,黄波.统一表证分类,沟通辨证纲领:理论问难篇.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7):2093-2096
[15] 刘英锋,黄利兴,占玮.寒温沟通论营分(上)——历史的回顾.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976-979
(收稿日期:2015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