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80·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Sep.2013 Vol.20 No.9
·临证心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崔金平
定西市中医院,甘肃 定西 743000
关键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应用;皮肤病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9.031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9-0080-02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
262 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湿
热发黄无表里证,热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
实者汗之,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方中以麻黄汤开其表,使黄从
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也;加连
轺、桑白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
也。连轺,即连翘根。无桑白皮则以茵陈代之。笔者临床将麻
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日光性皮炎、多形红
斑等,每获佳效。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荨麻疹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云:“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有“邪气中经,则身痒而
瘾疹”。荨麻疹的发生乃先天禀赋不足,风、寒、湿、热之邪客
于肌肤所致,风和湿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案例 1:患者,女,26 岁,2010 年 11 月 22 日初诊。1 年前
冬月打球后汗出着凉,感冒发热,咳喘频作,眼睑浮肿,颜面四
肢发痒,服中西药治疗至天暖缓解。今冬雪后接触冷水,遍身即
见风团样皮疹突出,疹色红剧痒,伴见畏寒身冷、小便不利,舌
淡,苔薄白,脉浮细数。中医证属风寒客肺、水道壅滞。拟以麻
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麻黄 6 g,连翘 10 g,桑白皮 12 g,防风
9 g,蝉蜕 10 g,浮萍 9 g,赤小豆 10 g,地肤子 12 g,乌梢蛇 10 g,
生姜皮 10 g,甘草 3 g。每日 1 剂,水煎服,取汗为佳,加减服药
13 剂,诸症告愈。
按:本案病机与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方寓意有共同之
处,为天冷外感风寒,病久肺脾气虚,致湿热内蕴,在表则为身
痒皮疹,在里则见小便不利。故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效果显著。
1.2 湿疹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云:“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
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金
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脉证并治》言:“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
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湿疹多因禀赋不耐,
脾胃虚弱,运化失调,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某些食物,
如鱼、虾、蟹、羊肉、牛奶等;或因粉尘、羽毛、病灶感染、
寄生虫等过敏;亦有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有关者[1]。
案例 2:患者,男,26 岁,2008 年 9 月 18 日初诊。3 年前,
四肢皮肤起红色皮疹,自觉奇痒,搔抓后流水结痂,后逐渐加重,
多方治疗未愈。近来四肢曲侧突发浸润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
糜烂有渗液,皮损上附着细薄鳞屑,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证
属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风湿搏结发为浸淫疮,湿重于热。治当清
热利湿为主,祛风止痒为辅。方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
黄 6 g,连翘 10 g,徐长卿 12 g,防风 9 g,蝉蜕 10 g,猪苓 10 g,
泽泻 10 g,地肤子 12 g,乌梢蛇 10 g,黄柏 10 g,甘草 3 g。每
日 1 剂,水煎服。6 剂后,糜烂面平坦,渗液止,瘙痒减轻,守方
加减服药 30 剂,基本治愈。
按:本案患者皮肤潮红虽不明显,然糜烂面有渗液、结痂,
舌脉均示湿重于热。故治宜利湿为主,佐以清热,而以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为治者,取自“有是证,用是方”之意。
1.3 日光性皮炎
《外科启玄》谓:“日晒疮……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任
务,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先疼后破,而成疮者,非血气所生
也。”《诸病源候论·肿病诸候·风毒肿候》言:“风毒肿者,其
先赤痛热,肿上生瘭浆,如火灼是也。”说明日光性皮炎乃患者禀
赋不耐,腠理不密,不能耐受日光暴晒,暑热之气熏蒸肌肤所致。
案例 3:患者,男,58 岁,2011 年 6 月 22 日初诊。2 d 前,
午饭食用凉拌蕨菜后上山割麦,日照数小时后,汗流浃背,遂饮
凉浆水些许,夜幕时分渐觉双手及前臂肿胀不能屈伸,次日晨
起双目肿胀不能视,痛痒难忍,伴胸闷食差、便秘溲赤。查:双
手前臂,颜面水肿,目不能睁,皮色紫黯,压不褪色,舌淡,苔薄
白,脉弦滑。中医辨证属脾虚湿热内蕴,阳毒外燔之湿毒疡。治
宜清热解毒,佐以健脾利湿。方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意化裁:
麻黄 6 g,连翘 15 g,浮萍 12 g,桑白皮 10 g,苦杏仁 12 g,全
瓜蒌 20 g,桔梗 10 g,乌梢蛇 18 g,白蒺藜 20 g,赤芍 12 g,地
肤子 10 g,甘草 3 g。每日 1 剂,水煎 500 mL,分 2 次服;外用
黄柏水冷敷,10 d 告愈。
按:本案患者乃机体内部脾虚水湿不化,蕴久化热,湿热内
生,外受阳光毒热之邪,内外合邪而成湿毒,故在治疗上以清热
解毒利湿为主。故遣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最合病机主旨,临证
加重清热解毒之剂,是为标本兼顾,药证挈合,遂即告愈。
1.4 多形红斑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猫眼疮名取象形,痛痒
不常无血脓,光芒闪烁如猫眼,脾经湿热外寒凝。”本病多发于
青壮年男女,常见于冬春两季,亦有夏季发作者。总由禀赋不耐,
2013 年 9 月第 20 卷第 9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81·
风寒外袭,以致营卫不和而成;或风热外感,湿热内蕴,郁于皮
肤所致;亦有因病灶感染、药物、鱼、虾、蟹等过敏所引起。
案例 4:患者,女,32 岁,2008 年 12 月 6 日初诊。3 d 前晚
上打球出汗,休息后即感腹部、胸前发痒,并见小指腹大小圆形
红疹、水疱,继则右股内侧亦见皮疹、界限清楚,伴微热、体倦
乏力、咽喉肿痛。查:咽喉黏膜水肿,胸前、脐周、右股内侧
缘散在分布有十余个 1.0 cm×1.0 cm 大小椭圆形红斑、略高
于皮肤、中央顶端重叠水疱,部分有渗液及痂皮,舌红,苔白,
脉滑数。中医辨证属肺脾蕴湿化热,发于肌肤。治宜健脾祛湿、
疏风凉血。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麻黄 6 g,连翘 15 g,
桑白皮 10 g,黄芩 12 g,防风 10 g,炒白术 10 g,茯苓 10 g,乌
梢蛇 18 g,赤芍 12 g,地肤子 10 g,甘草 3 g。每日 1 剂,水煎
服。3 剂后,皮疹大部分消退,水疱全部结痂,守方减麻黄、白
术、茯苓、地肤子,加紫草、茜草各 10 g,继服 5剂而愈。
按:多形红斑临床以皮疹界限清楚、潮红、水疱之特征,
与古代文献记载之“血风疮”、“猫眼疮”最为相似,多因血热
受风所致,据症状、舌脉之象,辨证为肺脾蕴湿化热,治以麻黄
连翘赤小豆汤健脾祛湿、疏风凉血,获效最速。
2 小结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姜、枣以调和在表
之气血,为湿热之邪缓开腠理;而连翘、桑白皮、赤小豆为清
利湿热之剂,与麻黄、杏仁、生姜类解表剂共成表里双解、湿
热分消之势。正如清代医家钱潢《伤寒溯源集》所云:“麻黄
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也,皆开鬼门而泄汗,汗出则肌肉
腠理之郁热湿邪皆去;减桂枝而不用者,恐助瘀热也;赤小豆
除湿散热,下水肿而利小便;梓白皮性苦寒,能散湿热之邪。”
由此可见,对于因湿热之邪所致各类皮肤病,宜遵仲景“给邪出
路”之旨,邪去则机体气机通畅、水道通调,肤疾自愈。
参考文献:
[1] 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54-455.
(收稿日期:2013-03-08,编辑:梅智胜)
(上接第 62 页)
A
B
注:A.对照品;B.供试品;
1.槐果碱;2.苦参碱;3.氧化槐果碱;4.槐定碱;5.氧化苦参碱
图 1 苦参中 5 种生物碱 HPLC 图
表 2 不同产地苦参药材中 5 种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mg/g)
产地 槐果碱 苦参碱 氧化槐果碱 槐定碱 氧化苦参碱 总含量
内蒙古 0.594 2.774 8.874 1.734 22.052 36.028
黑龙江 0.630 3.278 9.580 1.204 28.258 42.950
河北 0.540 2.752 10.880 0.874 34.552 49.598
辽宁 0.514 1.316 10.510 0.508 33.454 46.302
吉林 0.476 2.418 9.782 0.656 41.568 54.900
3 讨论
本试验尝试采用 ODS 柱及氨基柱对苦参生物碱的分离,结
果表明,氨基柱对苦参生物碱的分离效果更好,且供试品溶液
制备时不必经中性氧化铝柱纯化即可直接得到基线分离的色
谱图,样品处理方法较为简单。
201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药典》(一部)苦参项下采用波
长 220 nm 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本试验发现 210 nm
波长处各种生物碱的吸收峰均较220 nm处更大,更易测定苦参
生物碱的含量且不受末端吸收的影响,故本试验采用 210 nm
为测定波长。
本试验试用了各种比例的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流动相
来分离苦参生物碱,结果确定以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84∶
10∶6)溶液对 5种生物碱分离的效果最好。
201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苦参药材含
量测定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为指标,本试验对苦参生
物碱中含量较大的 5种生物碱(槐果碱、苦参碱、氧化槐果碱、
槐定碱、氧化苦参碱)进行了含量测定,可以更全面地评价苦参
药材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10:188-189.
[2] 苗抗立,张建中,董颖,等.苦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的研究进展[J].天然
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2):69.
[3] 丁懿,许磊,潘卫三,等.苦参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J].辽宁药物与临
床,2001,4(4):18.
[4] 刘晶星,陆德源,杨仲明,等.苦参抗柯萨基 B 组病毒的初步研究[J].上
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0,12(3):3.
[5] 朱丽君,刘斌,石任兵.HPLC 法测定苦参生物碱部位中4种成分含量[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1):780-783.
[6] 刘倩,刘永刚,郑玉胜,等.苦参药材中 4 种生物碱的含量测定[J].时珍
国医国药,2006,17(11):2211-2212.
(收稿日期:2012-11-07,编辑:陈静)
0 10 20 30 40 50
t/min
0 10 20 30 4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