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茶叶儿茶素总量的硫酸 -香荚兰素检测方法研究
赵先明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3)
摘要 [目的 ]探讨硫酸 -香荚兰素分光光度法检测茶叶中儿茶素总量的最佳条件。 [方法 ]通过对反应温度、显色剂浓度和反应时间
等条件的研究 ,确定硫酸-香荚兰素显色反应体系为:吸取 10μl茶汤 ,加入 2.5ml质量分数为 1%的香荚兰素 /乙醇溶液和 2.5ml质量
分数为 30%硫酸 /乙醇溶液 ,在 20℃下反应 5min后 ,反应液在 500nm处测定吸光度值。 [结果]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差为 0.055,变异系
数为 0.32%,平均回收率为 98.29%。 [结论]与盐酸-香荚兰素法相比 , 硫酸-香荚兰素法节省了操作时间 ,提高了试验效率 ,降低了
试验成本 ,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性和稳定性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儿茶素;硫酸-香荚兰素法;检测
中图分类号 TS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18-09766-05
Sulfuricacid-vanilinAssayoftheTotalAmountofTeaCatechin
ZHAOXian-ming (Yibi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ege, Yibin, Sichuan644003)
Abstract [ Objective] Toexplorethesulfuricacid-vanilinassaywhichwasmadeascolorspectrophotometertotalcatechinsinteaontheba-
sisoftheteacatechinshydrochloride-Vanilinassay.[ Method] Afteradding2.5mlof1%Vanilin/elcoholsolutionand2.5mlof30%sul-
furicacid/ethanolsolutioninto10μlofteaat20℃for5min, theabsorbanceofthereactionsolutionweredeterminedin500nm.[ Result]
Thestandarddeviationofsulfuricacid-vanilinassaywas0.055, thecoeficientofvariationwas0.32%, andtheaveragerecoverywas
98.29%.[ Conclusion] Comparedtothehydrochloride-vanilinassay, thenovelsulfuricacid-vanillinassaysavestheoperatortime, increases
testeficiencyandreducesthetestcost.Moreover, ithashighsensitivity, precisionandstability, shouldbewidelyapplied.
Keywords Catechin;Sulfuricacid-vanilinmethod;Determination
基金项目 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项目(XHJJ- 05-22)资助。
作者简介 赵先明(1963-),男 ,重庆人 ,副教授 , 从事茶学的教学 、科
研与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10-03-24
儿茶素是茶多酚类的主体成分 ,具有重要的保健功
能 [ 1] 。儿茶素的含量及其氧化产物对茶叶的色泽 、滋味等品
质特征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而茶叶中儿茶素的含量高低又与
茶树品种 、栽培条件和鲜叶质量等密切相关 [ 2] 。因此 ,在茶
叶生产和质量管理过程中 ,分析与测定茶叶中儿茶素的含量
对研究茶叶品质风味及进行质量检验均具有重要意义。
测定茶叶中儿茶素含量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
法 [ 3-4] 、气相色谱法 [ 5]和分光光度法 [ 6] 。其中 ,分光光度法
常用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 、盐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等 ,其
中盐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盐酸 -
香荚兰素显色法是依据儿茶素与香荚兰素特征显色反应原
理 ,利用儿茶素在强酸性条件下可以和香荚兰素生成橘红色
到紫红色络合物(红色的深浅和儿茶素的含量呈一定正相关
性)的性质进行比色定量 [ 7] 。盐酸具有强挥发性和刺激性 ,
重复性较差 ,并且在进行比色时 ,体系透明度低 ,干扰较
大 [ 8] 。据文献报道 ,显色剂 、催化剂的添加量及反应时间等
因素对测定均有影响 ,显色剂必须过量 ,且盐酸的添加量对
测定结果有直接的影响 [ 9] 。以无水乙醇为溶媒与 1%香荚兰
素浓盐酸试剂显色 ,测定吸光度时 ,比色池表面极易吸附一
层薄薄的雾滴 ,可引起吸收值偏高 ,故每次测定前 ,必须用擦
镜纸将池壁擦净后 ,立即测定 ,该法操作繁琐且易产生误差 ,
使吸收值结果偏高 [ 10] 。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的试验原理
和盐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相同 ,也常用于测定儿茶素含量 。
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具有灵敏度高 、专一性强的特点 [ 11] ,
但目前对其反应条件的研究还很少 。笔者参照盐酸 -香荚
兰素法的试验原理和方法 ,以节省操作时间 、降低试验成本 、
增强测定结果稳定性和准确性 、提高试验效率等为目的 ,选
择硫酸作为酸性介质 ,在乙醇溶液的环境中 ,优选出最佳的
硫酸浓度 、香荚兰素浓度 、反应时间和温度 ,从而确立最佳茶
叶儿茶素检测的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茶样由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茶厂提供 ,
按 GB8303-2002方法制备炒青绿茶磨碎样 [ 12] 。
1.2 仪器与试剂 主要仪器:FA1004精密电子天平(上海
安锐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V-1100型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
计(珠海天圣仪器有限公司);DK-98-1型恒温水浴锅(北京
科学仪器厂);微量进样器(上海佳安分析仪器厂)。主要试
剂:香荚兰素(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儿茶素(纯度≥
99%, Sigma公司);HCl、H2SO4、95%乙醇(太仓博源化学有
限公司)。所用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试验用水均为二次蒸
馏水。
1.3 试剂配制 香荚兰素 /乙醇溶液:分别称取 0.50、0.75、
1.00、1.25、1.50和 2.00g的香荚兰素 ,溶于 100 ml95%乙醇
溶液中 ,将配制成不同浓度的香荚兰素 /乙醇溶液 ,将配制好
的溶液置于 -4 ℃冰箱中保存 、备用 。硫酸 /乙醇溶液:准确
吸取 20、30、40和 50 ml的浓硫酸 ,分别溶于 80、70、60和 50
ml的 95%乙醇溶液中 ,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硫酸 /乙醇溶液 ,
配制好的溶液置于 -4℃冰箱中保存 、备用 。
1.4 茶汤制备 称取 1.000g磨碎干茶样于 150ml三角瓶
内 ,加入 95%乙醇 20 ml,插上空气回流管 ,在水浴锅上提取
30 min,保持乙醇微沸 ,提取完毕 ,过滤于 25ml容量瓶内 ,冷
却 ,用 95%乙醇定容至 25ml,备用。
1.5 反应体系初定 吸取上述茶汤 10 μl于 10 ml刻度试
管内 ,吸入 2.5 ml一定浓度的香荚兰素 /乙醇溶液和 2.5 ml
一定浓度的硫酸 /乙醇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后 ,
反应液于 500nm波长处 ,用 5 mm石英比色皿比色 ,以试剂
空白为溶液参比 ,测定吸光度值(A值)。
1.6 硫酸浓度的选择
1.6.1 硫酸浓度对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反应体系吸光度的
责任编辑 王强 责任校对 卢瑶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10, 38(18):9766-9770
影响。分别采用质量分数 20%、30%、40%、50%的硫酸 /乙醇
溶液和质量分数为 1%的香荚兰素 /乙醇溶液 ,按上述反应体
系方法 ,在室温下反应 20 min,测定 A500nm。
1.6.2 硫酸浓度对空白吸光度稳定性的影响。以 10 μl
H2O+2.5ml质量分数为 1%的香荚兰素 /乙醇溶液 +2.5ml
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20%、30%、40%、50%)反应 ,以 10μl
H2O+5ml无水乙醇作空白 ,测定 A500nm。
1.7 香荚兰素浓度的选择 采用 30%的硫酸 /乙醇溶液 ,
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 0.50%、0.75%、1.00%、1.25%、
1.50%、2.00%的香荚兰素 /乙醇溶液 ,按上述反应体系 ,在
室温反应 20min,测定 A500 nm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1.8 反应温度的选择 采用质量分数为 1%的香荚兰素 /
乙醇溶液和质量分数 20%、30%、40%和 50%的硫酸 /乙醇溶
液 ,按上述反应体系 ,分别在 5、10、20、30、40和 50℃温度条
件下反应 20min,测定 A500 nm。
1.9 反应时间的选择 采用质量分数为 1%的香荚兰素 /
乙醇溶液和质量分数 20%、30%、40%和 50%的硫酸 /乙醇溶
液 ,按上述反应体系 ,在 20℃下 ,分别反应 5、10、15、20、25和
30min,测定 A500nm。
1.10 儿茶素标准曲线的制作 按照确定后的反应体系 ,
分别取 0.5、1.0、1.5、2.0和 2.5mg/g的儿茶素标液 10 μl于
试管中 ,依次加入 2.5 ml香荚兰素 /乙醇溶液和 2.5 ml硫
酸 /乙醇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后 ,在 500 nm处
测定反应液吸光度值。
1.11 计算公式
儿茶素含量(mg/g)=A×M
1 000
×
总溶液量(ml)
吸取溶液量(ml)×样品干重(g) (1)
式中 , A表示吸光度值;M表示当吸光度等于 1.00时 ,被测
液的儿茶素含量(μg)。
1.12 快速检测方法的稳定性试验
1.12.1 精密度试验。精密度是指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
接近的程度。标准差越小 ,精密度越高 [ 13] 。笔者采用重复
性试验来检测 , 运用确定后的硫酸 -香荚兰素反应体系 ,按
上述方法测定儿茶素含量 ,以试剂空白为对照 ,平行测定 10
次 ,计算标准差与变异系数。
1.12.2 准确度试验。准确度是指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的接
近程度 ,能体现试验结果的正确可靠程度。分析结果与真实
值之间差别越小 ,说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越高。准确度的高
低用误差来衡量 ,误差是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准
确度可用标准物质分析试验 、回收率试验 、不同方法的比对
试验等来检测 ,笔者采用回收率试验的方法表示 。回收率试
验的具体做法为:精确称量 0.038 2 g儿茶素标样 ,用 95%乙
醇溶解 ,定容至 50ml,摇匀 ,作为标准溶液。取 7只 25 ml的
容量瓶 ,分别吸入儿茶素标准溶液 0.1、0.2、0.3、0.4和 0.5
ml,以试剂空白为对照 ,按照确定后的反应体系方法 ,测定
A500 nm ,并计算儿茶素的总量 ,计算其回收率 ,重复测定 3次 。
回收率按下面公式计算:
加样回收率 (%)=加标试样测定值 -试样测定值加标量 ×
100% (2)
1.13 对比试验 分别运用确定后的硫酸 -香荚兰素反应
体系和盐酸 -香荚兰素法对相同茶样进行儿茶素总量的测
定 ,重复测定 10次 ,对比测定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通过试验确定不同硫酸浓度 、
香荚兰素溶液浓度 、反应时间 、反应温度对硫酸 -香荚兰素
显色反应体系的吸光度值的影响 ,从而确定该反应体系的最
佳反应条件。
2.1.1 硫酸浓度对盐酸 -香荚兰素显色反应体系的吸光度
值的影响。由图 1可知 ,硫酸的浓度对反应结果影响较大 ,
浓度越高 ,反应越灵敏。文献报道浓度大于 5.4 mol/L的硫
酸使香荚兰素发生缩合反应而使体系变绿 [14] 。因此 ,考察
硫酸浓度对香荚兰素的影响 ,以空白基线不发生漂移为宜 。
图 1 硫酸浓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Fig.1 Theeffectsofconcentrationofsulfuricacidontheabsor-
bance
2.1.2 硫酸浓度对空白吸光度稳定性的影响 。以 10 μl
H2O+2.5 ml质量分数为 1%的香荚兰素 /乙醇溶液 +2.5
ml不同浓度的硫酸(20%、30%、40%、50%)反应 , 10μlH2 O
+5 ml无水乙醇作对照 ,测定 A500nm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结
果如图 2所示 。由图 2可知 , 20%、30%的硫酸反应体系基线
较平 ,而 40%、50%的硫酸使香荚兰素缩合 ,发生基线漂移且
这种影响随硫酸浓度增大而增强。因此 ,硫酸浓度不宜过
高 ,反应体系选用 30%的硫酸 /乙醇溶液。
图 2 硫酸浓度对空白吸光度稳定性的影响
Fig.2 Theeffectsofconcentrationofsulfuricacidonthestabili-
tyofblankabsorbance
2.1.3 香荚兰素 /乙醇溶液浓度对吸光度值的影响。采用
浓度为 2mol/ml的硫酸 /乙醇溶液 ,室温反应 20min,不同香
荚兰素 /乙醇溶液浓度对吸光度的影响结果见图 3。由图 3
976738卷 18期 赵先明 茶叶儿茶素总量的硫酸 -香荚兰素检测方法研究
可知 ,一定浓度范围内(0.5% ~ 1.0%),随着香荚兰素浓度
的增加 ,反应吸光度值也增加 ,当香荚兰素浓度大于 1%时 ,
吸光度值不再有明显变化。由于香荚兰素在酸溶液中易发
生缩合反应而影响显色稳定性 [ 15] ,应避免使用过高浓度的
香荚兰素溶液 。因此 ,反应体系确定采用 1%的香荚兰素 /乙
醇溶液。
图 3 香荚兰素 /乙醇溶液浓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Fig.3 Theefectsofratioofvanilin-ethanolontheabsorbance
2.1.4 反应温度对吸光度值的影响。反应时间对儿茶素吸
光度的影响结果见图 4。由图 4可知 ,当温度在 5 ~ 20 ℃时 ,
不同硫酸浓度的反应液 ,吸光度值随温度的提高而增大 ,在
20℃时达到最高值 ,之后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且硫酸浓度
越低 ,下降幅度越大 ,即体系所使用的硫酸浓度越低 ,对温度
的变化越敏感 。因此 ,硫酸 -香荚兰素法的反应温度应选择
20℃。
图 4 反应温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Fig.4 Theefectsofreactingtemperatureontheabsorbance
2.1.5 反应时间对吸光度值的影响。反应时间对儿茶素吸
光度的影响结果见图 5。由图 5可知 ,当反应时间为 5 ~ 30
min时 ,吸光度值基本不变 ,说明反应时间对整个反应体系的
影响不大。因此 ,可确定硫酸 -香荚兰素反应体系的反应时
间为 5 min。
2.2 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的确定
2.2.1 硫酸 -香荚兰素法对儿茶素测定反应体系的确定 。
通过上面各试验结果 ,可确定硫酸 -香荚兰素反应体系为:
吸取 10 μl茶汤 ,加入 2.5 ml质量分数为 1%的香荚兰素 /乙
醇溶液和 2.5ml质量分数为 30%硫酸 /乙醇溶液 ,在 20℃下
反应 5 min后 ,在 500 nm处进行反应液吸光度值测定。
2.2.2 绘制儿茶素标准曲线。根据上述已确定的硫酸 -香荚
图 5 反应时间对吸光度的影响
Fig.5 Theeffectsofreactingtimeontheabsorbance
兰素反应体系 ,分别吸取 0.5, 1.0, 1.5, 2.0和 2.5 mg/ml的儿
茶素标准溶液 10μl于试管中 ,依次分别加入 2.5ml质量分数
为 1%的香荚兰素 /乙醇溶液和 2.5 ml质量分数为 30%硫酸 /
乙醇溶液 ,在室温下反应 5min后 ,在 500nm处测定反应液的
A值 ,绘制标准曲线。如图 6所示 ,儿茶素标准曲线为 y=
0.041x+0.004 3, R2 =0.990 9。应用曲线计算 ,当吸光度等于
1.00时 ,被测液的儿茶素含量 M=242.853 7μg。
图 6 硫酸 -香荚兰素体系的儿茶素标准曲线
Fig.6 Standardcurveofcatechininsulfuricacid-vanilinsystem
表 1 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回收率试验
Table1 Therecoverytestofsulfuricacid-vanilincolorationmethod
处理Treat-ment
加标量mgAdditionamount
试样测定值∥mgMeasuredvalueoftestsamples
加标量实测值∥mgMeasuredvalueofadditionamount
回收率∥%Recoveryrate
均值%Mean
1 1.516 0.335 1.776 95.06 97.71
1.516 0.335 1.835 98.95
1.516 0.335 1.837 99.10
2 2.274 0.335 2.557 97.75 98.67
2.274 0.335 2.604 99.81
2.274 0.335 2.573 98.45
3 3.032 0.335 3.331 98.80 98.97
3.032 0.335 3.324 98.60
3.032 0.335 3.352 99.53
4 3.790 0.335 4.088 99.05 98.59
3.790 0.335 4.056 98.18
3.790 0.335 4.070 98.55
5 4.547 0.335 4.844 99.17 97.54
4.547 0.335 4.717 96.39
4.547 0.335 4.748 97.06
9768 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
2.3 稳定性试验
2.3.1 回收率试验。运用硫酸 -香荚兰素法测定回收率 ,
结果见表 1。从表 1中可知 ,回收率为 95.06%~ 99.81%,平
均回收率为 98.29%,变异系数(CV)=0.662 4%,可以满足
测定的需要。由表 2可知 , F=0.614
含量的测定比较准确 ,且稳定性和重现性较好。
2.3.2 精密度试验。分别运用盐酸 -香荚素法和硫酸 -香
荚兰素法对相同茶样进行儿茶素含量的测定 ,重复 10次 ,得
出平均值及变异系数 ,结果见表 3。由表 3可以看出硫酸 -
香荚素法与盐酸 -香荚素法的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 ,标准差
S=0.055,变异系数 CV=0.32%,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
由此可见 ,硫酸 -香荚兰素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3.3 与盐酸 -香荚兰素法的方法对比 。传统的香荚兰素
色法 ,多以盐酸为催化剂 ,但盐酸挥发性强 ,用硫酸代替盐酸
催化的反应稳定性高于盐酸 ,反应时间由 40 min缩短为
5 min。以硫酸代替盐酸配制香荚兰素溶液 ,使其稳定性更
好 ,耗时更短。
表 2 回收率试验的方差分析
Table2 Thevarianceanalysisofrecoveryratetest
变异来源Sourcesofvariations
平方和Sumofsquares
自由度Degreeoffreedom
均方Meansquare
F值Fvalue F0.05
处理间 19.758 9 4 4.939 7 0.614 3.48
处理内 80.477 5 10 8.047 7
总变异 100.236 4 14
3 结论与讨论
3.1 确定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反应体系 茶叶儿茶素总
量的硫酸 -香荚兰素检测方法的反应体系为:吸取 10 μl茶
汤 ,加入 2.5 ml浓度为 1%的香荚兰素 /乙醇溶液和 2.5 ml
浓度为 30%硫酸 /乙醇溶液 ,在 20℃下反应 5min后 ,反应液
在 500 nm处测定吸光度。
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测定茶叶中儿茶素含量的结果
显示 ,硫酸 -香荚素法与传统盐酸 -香荚素法的结果差
异不显著 ,标准差仅为 0.055, CV为 0.32%,具有很好的重
表 3 2种方法测定儿茶素的结果对比
Table3 Comparisonoftheresultsofcatechinbytwomethods
方法
Method
儿茶素含量 Catechincontent∥mg/g
1 2 3 4 5 6 7 8 9 10 均值 Mean S
CV
%
硫酸 -香荚兰素法 16.88 16.86 16.84 16.81 16.87 16.79 16.78 16.88 16.71 16.86 16.83 0.055 0.32
盐酸 -香荚兰素法 16.73 16.72 16.66 16.63 16.73 16.65 16.79 16.74 16.77 16.72 16.71 0.052 0.31
注:S为标准差 , CV为变异系数。
Note:S, standarddeviation;CV, coeficientofvariation.
复性。同时 ,运用硫酸 -香荚兰素法测定的平均回收率为
98.29%, CV为 0.662 4%, F=0.614
较好 ,重现性符合要求。因此 ,采用硫酸 -香荚兰素法测定
茶叶中儿茶素的含量是可行的。
3.2 反应机理的讨论 香荚兰素比色法测定儿茶素总量的
反应原理在于酸催化作用下 ,儿茶素分子中的间苯二酚和间
苯三酚与香荚兰素发生缩合而生成有色(橘红色到紫红色)
的正碳离子 [ 16] ,如图 7所示 。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和盐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均属于香荚兰素比色法。从反应原理可
知 ,反应起催化作用的是 H+而不是 Cl-或 SO42-。由于等量
的硫酸中的 H+是盐酸的 2倍 ,使得硫酸反应体系的灵敏度
得到提高。
图 7 香荚兰素比色法的反应原理
Fig.7 Themechanismofcolorreactionofvanilin
3.3 儿茶素总量计算公式中系数 由公式(1)可知 ,盐酸 -
香荚兰素显色法的儿茶素总量与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的
儿茶素总量只是系数的不同 ,此系数是指在该反应体系下 ,
当测得吸光度值等于 1.00时 ,被测液的儿茶素含量(μg)[ 2] 。
由于该系数只在特定的反应体系下有效 ,在不同的反应体系
下 ,采用不同的儿茶素标样进行测定时 ,其值均存在一定的
偏差 ,没有固定值和特定标准。试验所测得的系数 M为
242.853 7是严格按照反应体系 ,采用购于 Sigma公司的纯度
大于 99%的儿茶素标样进行测定 ,制作儿茶素标准曲线而得
来的 ,其标准曲线方程为 y=0.041x+0.004 3,相关系数 R2 =
0.990 9,符合试验要求 。
3.4 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和传统方法的比较 传统的盐
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以盐酸为催化剂 ,因浓盐酸具有较强的
挥发性 ,使得反应体系很不稳定 ,且会在比色皿壁形成一层
白色水雾 ,影响体系的透明度 ,从而降低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 ,浓盐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容易对试验仪器和操作人
员造成严重伤害 ,尤其是在测定吸光度时 ,极易腐蚀操作人
员的手和分光光度计。而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采用 30%
的硫酸 /乙醇溶液代替浓盐酸作为反应介质 ,该溶液具有很
好的稳定性 ,不会在比色皿壁形成水雾 ,透明度高 ,提高了试
验结果的准确性 ,且 30%的硫酸的腐蚀性相对于浓盐酸要小
得多 ,降低了对仪器和试验人员的潜在伤害。而且 ,该方法
的平均试验耗时比盐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缩短了 35 min,节
省了试验操作时间。因此 ,硫酸 -香荚兰素显色法可以作为
一种工厂快速检测应用的方法 ,也为将来在教学试验中开展
儿茶素总量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
参考文献
[ 1] 陈志华.茶多酚是食品行业很有前途的天然抗氧化剂 [ J].食品科学,
1994, 15(11):94-97.[ 2] 钟萝.茶叶品质理化分析[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9:277-
278, 287-289.
976938卷 18期 赵先明 茶叶儿茶素总量的硫酸 -香荚兰素检测方法研究
[ 2] 罗晓明,蒋雪薇.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测定茶叶中儿茶素的含量 [ J].湖北
化工 , 2003(1):46-48.
[ 3] 唐振源,吴红京,吴棱 ,等.等度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茶多酚中的儿茶素
和咖啡因 [ J].色谱 , 2001, 19(3):233-235.[ 4] LONGH, ZHUYX, HUANGHT, etal.tdentificationanddeterminationof
polyphenolsinteabyliquidchromatographywithmultichannelelectro-
chemicaldetection[J].JLiqChrom&Technol, 2001, 24(8):1105-1114.
[ 5] 朱勤艳,陈振宇.茶中茶多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分析 [ J].分析试验
室, 1999, 18(4):70-73.
[ 6] 魏毅 ,王娟,罗杰英.香荚兰素比色法测定茶多酚口含片中儿茶素的含
量[ J].中国中药杂志, 1999, 24(6):14.
[ 7] 安徽农学院.茶叶生物化学 [ M].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82:34.
[ 8] SWAINT, HILLSWE.ThephenolicconstituentsofPrunusdomestica.I.
Thequantitativeanalysisofphenolicconstituents[ J].JSciFoodAgric,
1959, 10(1):63-68.
[ 9] 黄河宁 ,赖文忠,周文富,等.分光光度法测定差值品种儿茶素含量的研
究 [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3, 9(23):25-28.
[ 10]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生理及茶叶生化试验手册 [ M] .北
京:农业出版杜 , 1983:53.[ 11] 樊金玲 ,陶冠军.香草醛 /硫酸比色法测定两种原花色素含量的比较
[ J].食品科学, 2007, 28(9):467.
[ 12] 宋孟光 ,阮宇成 ,郭雯飞 ,等.茶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
定(GB/T8303-87)[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 1987:14.
[ 13] 郭合颜 ,周尊英.关于“准确度”与“正确度”术语的正确理解 [ J].中国
标准导报, 2007(9):31-33.
[ 14] 孙芸.葡萄籽原花青素聚合度与功效关系的研究 [ D].无锡:江南大
学 , 2004:30-41.
[ 15] 张凤云 ,毛富春 ,李红.香草醛溶液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J].西北林学院
学报, 2001, 16(4):60-61.[ 16] 何强,吕远平.儿茶素的分析比较研究 [ J].食品科学, 2003, 24(4):115.
(上接第 9703页)
的露天矿区逐渐形成大规模工业区 ,并与城区相连 ,造成了
淄博城市用地扩展以蔓延扩展为主的现象。
5.2 轴向扩展———区际间城市用地扩展的方式 轴向扩
展是城市用地依托交通道路系统沿着一定方向定向发展 ,这
种模式有利于中心城区的疏散 ,形成楔形绿地 ,创造舒适 、优
美的城市环境 。淄博市城市用地在区际之间主要是以轴向
形式扩展的。由图 5可知 , 2006年 ,淄博市主要有以下 5条
城市用地扩展轴:张店区与临淄区之间的 309国道和 102省
道沿线;张店区与淄川区之间的 803省道沿线和张附复线沿
线;淄川区与博山区之间的 803省道沿线和张博复线沿线 。
5条城市用地扩展轴处在城乡结合部地带 ,形成的主要原因
是现状交通条件 、自然山水格局 、城市功能疏散等 。
5.3 点状扩展 ———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吸引作用 由图 6可
知 ,高速公路出入口对淄博市的张店区 、周村区 、博山区和临
淄区的城市用地扩展有一定的吸引作用。由图 6a可知 ,
1987 ~ 2005年 ,张店区城市用地逐渐向北扩展 , 1996年已经
逼近济青高速公路的出入口 ,到 2001年 ,张店区城市用地跨
越了济青高速公路向北蔓延。由图 6b可见 ,周村区的城市
用地向四周蔓延 ,但城市用地扩展最突出的是济青高速公路
周村出入口方向。由图 6c可见 ,博山区的城市用地扩展主
要是向西 ,逐渐逼近滨博高速公路博山出入口 ,并以出入口
为中心 ,沿滨博高速公路东侧向北向南扩展 。由图 6d可知 ,
临淄区的城市用地扩展虽然主要方向是西和西南 ,但向北的
城市用地扩展明显受到了济青高速公路临淄出入口的影响。
6 结语
1981 ~2005年 ,淄博市城市用地总量逐年递增 ,工业用
地比例偏高。与省内城市相比 ,淄博市城市用地总量较大 ,
增速平稳 ,年均变化率较低;淄博市人均用地逐年增长 ,但逐
渐低于山东省人均用地水平;各类城市用地类型中 ,只有仓
储用地呈减少趋势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和居
住用地增长最快;淄博市城市用地扩展速度不但远低于全省
平均水平 ,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空间上 ,淄博市城市用
地蔓延严重 ,区际间城市用地扩展以轴向扩展为主 ,高速公
路出入口对城市用地扩展有一定的吸引作用。
参考文献
[ 1]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性研究[ R].济南:山东建筑大学,
2008.
[ 2] 王秀兰 ,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 J].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1):81-87.
[ 3] 徐朱.现代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的江苏省某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 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 2006.
9770 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