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麦后复种菜瓜栽培技术



全 文 :GansuNongye
甘肃农业 2008年第06期(总263期)
麦后复种菜瓜是我区农技人员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高效
栽培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夏季小麦收获后充分利用现有的光
热资源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是增加复种指数的有效途径。但麦
收获后剩余的有效积温有限,且开花期温度高,后期瓜成熟时
昼夜温差较大,因此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栽培。
一、品种选择
由于复种菜瓜夏季播种、秋天收获,生长周期短,因此要选
择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晶莹11号、嫩玉、新玉。
二、整地
宜选择地势较高、土地平坦、排灌方便、耕作层较厚、土壤肥
力较高、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小麦收获后
及时对地块深翻一次,施腐熟的农家肥 45000kg/hm2、磷酸二铵
300kg/hm2~450kg/hm2,翻耕后耙细整平。整完后平地覆膜,采用
75cm宽地膜,垄面保持50cm,垄沟 30cm,垄距 80cm,最好雨后抢
墒覆膜。
三、播种
将选用的种子用50%多菌灵 500倍液浸种 1h,或用福尔马
林 300倍液浸种 1.5h,然后捞出洗净催芽,以防治枯萎病和黑
星病。我区播种适期在7月下旬,采用点播方式,在垄面的中间
破膜点籽,每穴2粒~3粒,播种深度3cm~3.5cm,播后覆土。每
穴距离60cm~65cm,行距80cm,用籽量7500g/hm2~9000g/hm2。
四、田间管理
播种5d后应注意出苗情况,及时放苗。出苗后当菜瓜苗长
至 3片~4片真叶时进行间苗,每穴选留 1株健壮苗,保苗
19500株/hm2左右。当菜瓜株长6片~7片真叶时开始摘心,发
生侧蔓后选留2条~3条健壮侧蔓,侧蔓达 4片~5片真叶后再
次摘心,以后蔓尖上跷则摘尖。原则上种植株数少则留蔓多,株
数多则留蔓少。以后将蔓引向空处,避免叶蔓重叠,并用泥块轻
压茎蔓。
稳苗后浇一次水进行蹲苗,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开花前要控
水,一般要到根瓜坐住或采收时才浇水。结合浇水或下雨追肥 1
次~2次,隔 15d左右追肥一次,每次施尿素 150kg/hm2~
225kg/hm2。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尽可能避免杂草与瓜苗争夺水
肥营养,以15d~20d除一次杂草为宜。
五、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科学合理使用无公害农药
进行防治,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农药。菜瓜的主要病虫害有白粉
病、灰霉病、蚜虫。白粉病物理选喷 27%高脂膜乳油 70倍~140
倍液、小苏打 500倍液预防,化学防治采用 12.5%速保利可湿性
粉剂2500倍液或5%白菌清粉剂喷粉。灰霉病选用 2%武夷霉素
200倍液喷雾、65%甲霜灵800倍~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
粉剂1000倍~1500倍液喷雾。蚜虫可采用黄板诱杀,在菜瓜地
悬挂黄色粘虫板,其板上涂一层机油,黄板用量 240块 /hm2~
300块 /hm2;化学防治选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倍~
3000倍液、5%增效抗蚜威 2000倍液,每隔 7d~10d喷雾一次,
并交替使用。
六、采收
一般果实已发育、种子未完全形成、果皮未硬化、外观整齐
有光泽时采收,采收长度25cm~30cm为宜。注意根瓜长不大,应
适当早摘。
(责任编辑 赵鹏飞)
麦后复种菜瓜栽培技术
马怀滨
(天水市秦州区农技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0)
盐含量。
㈥病虫害防治 蚜虫可选用 20℅氰戊菊酯乳油 2000倍
液、2.5℅溴氰菊酯乳油 2000倍液或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喷雾防治,应交替用药。在菜青虫 2龄前选用苏云金
杆菌(BT乳剂)500倍液、0.5℅蔬果净 800倍液或 2.5℅功夫乳
油 2000倍液喷雾防治。小菜蛾幼虫 3龄前用 5℅农梦特 1000
倍液或 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在病毒病发病
初期及时喷洒 20℅病毒 A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用病毒力克
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应注意交替用药。在霜霉病发病初期,
选用 4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50℅甲霜灵可湿性
粉剂 1000倍液或 65℅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喷雾防治。
软腐病始发期用新植霉素4000倍液喷雾,每隔 10d喷一次,连
防2次~3次。
㈦采收 娃娃菜在八成熟时即可采收,每棵娃娃菜当时收
购价在 0.3元~0.4元。采收时以棵计算,由收购方剔除外叶,
只留中间心叶进行包装,作为特级菜上市销售,而对大量的心叶
可二次包装作为一级菜进行销售。另外,娃娃菜也可继续生长
6d左右,以小型大白菜来进行销售。这样的“一菜三卖”,可最大
限度地提高种植效益,大大提高农民增产增收的幅度,产生可观
的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 赵鹏飞)
!!!!!!!!!!!!!!!!!!!!!!!!!!!!!
科技苑
82
DOI:10.15979/j.cnki.cn62-1104/f.2008.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