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5-12-20; 修订日期:2006-02-19
基金项目:延边大学大学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04-05)
作者简介:金香子(1954-),女(朝鲜族), 吉林延吉人, 现任延边大学基础
医学院副教授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细胞培养与组织化学研究工作.
漏芦对衰老小鼠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及过氧化脂质的影响
金香子 , 蔡英兰
(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目的 研究漏芦水提取物对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抗衰老作用。方法 以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为研究对象 ,灌服
漏芦水提取物 40d,比色分析法测定小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 NOS)的活性及一氧化氮(nitricox-
ide, NO)、脂褐素(lipofuscin, LPO)的含量。结果 漏芦水提取物能提高小鼠脑组织中 NOS活性及 NO含量 、降低 LPO含
量。结论 漏芦水提取物对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具有抗衰老作用 。
关键词:漏芦; 衰老; 小鼠; 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脂褐素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6)05-0700-01
EffectsofRhaponticumuniflorm(L.)DC.onNO, NOSandLPOinAgedMice
JINXiang-zi, CAIYing-lan
(BasicMedicalColegeofYanbianUniversity, Yanji133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anti-agingeffectofaqueousextractofRhaponticumuniflorm(L.)DC.inducedbyD-ga-
lactose.MethodsD-galactoseinducinemiceagingmodelwasusedandaqueousextractofRhaponticumuniflorm(L.)DC.was
giventothemicefor30 days.TheactivitiesofNOS, andthelevelsofNOandLPOinthebrainweremeasuredwithcolorimetric
method.ResultsTheresultsshowedinthatmodelgroup, theextractsignificantlyincreasedtheactivityofNOSandthelevelof
NO, decreasedthecontentofLPO.ConclusionItissuggestedthattheaqueousextractRhaponticumuniflorm(L.)DC.hasan
anti-agingeffect.
Keywords:Rhaponticumuniflorm(L.)DC.; Aging; Mice; Nitricoxidesynthase; Nitricoxide; Lipofuscin
漏芦(Rhaponticumuniflorm(L.)DC.)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
物 , 产于东北 、华北和西北诸省区 , 药源丰富。 早在《神农本草
经》中就有 “下乳汁 , ……轻身益气 、耳目聪明 、不老延年 ”的记
载。近年来研究发现漏芦有提高细胞免疫 [ 1] 、抗动脉粥样硬
化 [ 2] 、抗炎 、抗衰老 [ 3]等作用。但有关漏芦水提取物对 NOS, NO
及 LPO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 D-半乳糖致
小鼠衰老模型 , 观察漏芦水提取物对脑组织 NOS, NO及 LPO的
影响 , 阐明漏芦抗衰老的可能机理 , 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漏芦提供
一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 漏芦采自吉林省长白山 , 经延边大学药学院生药教研
室鉴定为真品。漏芦洗净风干后 ,粉碎 , 加水煎煮 3次 , 收集水煎
液 , 浓缩 ,使漏芦含量按生药量计算为 6 g/ml。
1.2 试剂 D-半乳糖系上海试剂二厂产品(批号为 980218);
NOS、NO、LPO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其他试剂
均为国产分析纯。
1.3 仪器 722型分光光度计 ,旋转蒸发仪 , 电热恒温水浴箱。
1.4 动物 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体重为 18 ~ 22 g, 由延边大
学医学院动物科提供 。
1.5 方法 5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 模型组 , 给药组 、阳性对
照组。各组动物在实验前禁食 12 h进行实验 , 给药组分别灌服
漏芦水提取物 12.0, 6.0g/(kg· d)-1 、阳性对照组灌服脑复康 0.4
g/kg及等体积蒸馏水。除正常组外 , 给药组和模型组小鼠每天
皮下注射 D-半乳糖 0.12 mg/kg, 连续 40 d。第 41天处死小鼠 ,
迅速取出大脑 , 以 pH 7.4的磷酸缓冲液冰浴中制成匀浆液后 ,
2 000r/min离心 10 min, 取上清液 , 用比色分析法检测 NOS的活
性及 NO, LPO的含量。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见表 1。由表 1可见 , 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小鼠脑组
织 NOS活性 、NO含量均下降 , LPO含量升高 , 与正常组比较差异
有显著性(P<0.01);漏芦水提取物能提高小鼠脑组织中 NOS活
性 , 使 NO含量增加 、LPO含量降低 ,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
显著性(P<0.01)。
表 1 漏芦水取物对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脑组织
NOS活性及 NO、LPO含量的影响( x±s)
组 别 n NOS/U· mg-1 NO/μmol· L-1 LPO/μmol· L-1
正常 10 65.1±18.5* 44.7±14.9* 87.5±27.8*
模型 10 25.6±8.7 19.6±13.8 153.2±38.5*
漏芦大剂量 10 53.1±14.5* 38.5±16.0* 110.2±36.2*
漏芦小剂量 10 42.5±13.6* 29.4±15.3* 124.5±36.7*
脑复康 10 54.5±16.7* 35.6±9.7* 118.7±22.5*
与模型组比较 , *P<0.01
3 讨论
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模型 ,是按照衰老代谢学说建立
的。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 , D-半乳糖在代谢过程中形成过量的超
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过氧化反应是发生拟衰老的根本原因。 D-半
乳糖早衰动物模型对自由基损伤和免疫指标变化与人体衰老指
标改变规律基本一致 [ 4] 。因此 D-半乳糖的长期作用相当于生命
过程中产生自由基引起的衰老作用 , D-半乳糖的衰老反应接近或
相当于自然衰老。近年来研究表明 [ 5 , 6] , 衰老的自由基学说在衰
老机理中愈来愈显出重要性 , NOS在小鼠多种组织中分布 , 并影
响组织中 NO的含量 , NO本身是一种自由基 , 它可与 O-2或过氧
亚硝基(ONOO-)反应 , 质子化后迅速分解为 NO和 NO2;NO又是
一种衍化舒张因子(EDRP), 参与神经传递 、血压调节 、炎症和免
疫反应等过程。而 LPO是自由基对对不饱和脂肪酸引发的脂质
·7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第 17卷第 5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06VOL.17NO.5
过氧化物的最终产物 ,它的含量与 NOS活性 、NO含量有密切关
系。其可能机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鼠脑组织中 NOS活性下
降 , 使脑组织中 NO降低 , 导致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下降 , 加速衰
老。同时 LPO上升 ,说明机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下降 ,造成活性
氧的蓄积 , 细胞受自由基攻击而损害。本实验研究表明 , 漏芦水
提取物能明显提高 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脑组织中 NOS活
性 , 降低 LPO含量 ,清除自由基 , 阻断自由基反应 , 增加 NO的含
量 , 使其生物学效应能持久发挥 , 起到抗衰老作用。
参考文献:
[ 1] 龚树生 ,阎汝南 ,党 毅 , 等.白何首乌总磷脂及漏芦蜕皮甾酮对
小鼠细胞免疫的影响 [ 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1983, 2(4):193.
[ 2 ] 刘晓青 ,卢咏才 ,郭肇铮 , 等.漏芦对鹌鹑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变
化的影响 [ J] .中国医药学报 , 1989, 4(3):22.
[ 3 ] 邹莉波 ,于庆海.祁州漏芦抗缺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 J] .中国药
理与临床 , 1993, 6(3):30.
[ 4 ] ZhangXW, ZhangXB, QuanJS, etal.InhibitoryefectofSorbaria
sorbifoliaonDEN-inducedprecanceroushepaticfocianditsantioxida-
tiveactiviesinrats[ J] .CHINAJCANCERPREVTREAT, 2003, 10
(11):1137.
[ 5 ] 马世玉 ,李 莉 ,吴基良 , 等.竹叶提取液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 2005, 25(1):95.
[ 6 ] 袁逸铭 ,高 湘 ,许爱霞.太子参醇提物对自然衰老大鼠组织一氧
化氮合酶的影响 [ J] .中国药学杂志 , 2005, 40(15):1199.
制剂与炮制
收稿日期:2005-07-18; 修订日期:2006-02-18
基金项目:广东省清远市医学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No.2005-32)
作者简介:李爱光(1953-),女(汉族),吉林人 ,现任暨南大学附属清远市
人民医院主管药师 ,主要从事医院药学管理工作.
正交实验优选微波干燥法蜜炙甘草的工艺研究
李爱光 , 朱卫星 , 陈 方 , 缪经纬 , 朱志冰
(暨南大学附属清远市人民医院 ,广东 清远 511500)
摘要:目的 优选微波干燥法蜜炙甘草的炮制工艺。方法 以甘草酸含量 、性状为指标 , 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微波干燥法蜜
炙甘草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结果 加蜜量对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 , 干燥火力和干燥时间对实验结果无显著影响 ,最佳
炮制工艺为:加蜜量 25%,中低火力 , 干燥时间 5.5min。结论 优选得到的工艺参数有实际应用意义。
关键词:蜜炙甘草; 微波; 炮制工艺; 正交实验
中图分类号:R28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6)05-0701-01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
及根茎 [ 1] 。甘草常用炮制品主要有甘草片和蜜炙甘草片两种。
蜜炙甘草具有补脾和胃 、益气复脉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 , 倦怠
乏力 , 心动悸 , 脉结代 [ 1] 。 蜜炙甘草的传统方法 , 炮制过程中火
候难以掌握 , 饮片外观色泽多不均匀 ,有焦片 , 含水量较高 , 质量
稳定性差 , 为临床用药及生产 、制剂带来极大不便。有文献介绍 ,
使用微波炉加工炮制中药 , 不仅减少时间 , 卫生清洁 ,减少环境污
染易于控温 , 而且能够杀菌消毒 [ 2] 。笔者尝试用该法蜜炙甘草 ,
效果显著 , 但缺乏科学完整的技术参数 , 可控性不强。为此 ,本实
验通过 L9(34)正交实验 , 以甘草酸含量 、性状为指标 , 采用正交
实验法对微波干燥法蜜炙甘草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 ,探讨蜜炙甘
草的最佳炮制工艺。
1 仪器与药材
HM-2000日本 AND电子分析天平, GZX-DH型电热恒温干燥烘
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 C-86型电热恒热水浴锅(广州越秀医疗
器械厂),美的 PJ17F-F(Q)-型微波炉。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甘草
购自广东省普宁市康迪药业有限公司, 经广东省清远市药检所中药
室张献东主管药师鉴定为甘草 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
2 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设计 用 L9(34)正交表安排实验 ,因素水平见表 1。
表 1 蜜炙甘草因素水平
水平 A加蜜量(%) B火力 C烘制t/min
1 50 中火 7
2 25 中低火 5.5
3 10 低火 4
2.2 甘草的炮制 生甘草选净除杂后 , 精密等量称取各 40 g共 9
份 , 按 L9(34)正交表安排的 9种工艺 , 加入相应量的炼蜜 , 闷润
透心后 ,单层铺于微波炉专用托盘上 , 依照条件分别烘制 , 取出 ,
晾凉 , 再精密称取各蜜制品的重量 , 计算各炮制品得率。
2.3 甘草酸含量测定 按重量法 [ 1]测定。
2.4 评分标准
2.4.1 综合评分 每项指标中以最高者为 100分 , 甘草酸含量与
性状各占 50%,两项指标得分和为实评综合分。
2.4.2 性状评分 按《中国药典》 2000年版 Ⅰ部 [ 1]炙甘草性状要
求 , 深黄色有光泽 5分 , 黄色略有光泽 3分 ,黄白色无光泽 1分;
不粘手 5分 , 略粘手 3分 , 粘手 1分;蜜香味浓 5分 , 有蜜香味 3
分 , 蜜香味淡 1分。
2.5 结果 分别按 2.3方法测定 9种样品甘草酸含量 , 结果见表
2, D作为空白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因素对实验结果有显著
性意义 , B、C因素对实验结果无显著性意义。比较 R值可直观
分析 , 影响程度为 A>B>C, 微波干燥法蜜炙甘草的最佳炮制工
艺组合为 A2 >B2 >C2 , 即加蜜量 25%, 火力中低火 , 干燥时间
5.5 min。
表 2 L9(34)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实验号 A B C D 甘草酸含量(%)性状 综合评分
1 1 1 1 1 2.75 11 80.04
2 1 2 2 2 3.17 13 93.33
3 1 3 3 3 2.58 9 70.69
4 2 1 2 3 2.82 15 94.47
5 2 2 3 1 2.83 15 94.64
6 2 3 1 2 2.82 13 87.81
7 3 1 3 2 3.00 7 70.65
8 3 2 1 3 3.01 9 77.48
9 3 3 2 1 3.11 7 72.38
K1 244.06 245.16 245.33 247.06K
2 276.92 265.45 260.18 251.79K3 220.51 230.88 235.98 242.64R 56.41 34.57 24.20 9.15
·701·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6VOL.17NO.5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第 17卷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