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瓠瓜苦味栽培生理研究初报



全 文 :基金项目:宁波市青年基金项目《瓠瓜苦味的栽培生理以及遗传机制研究》资助 ,项目计划编号:2005A620027。
作者简介:李林章(1977 -),农艺师 ,主要从事瓜类蔬菜育种以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7 -08 - 03
瓠瓜苦味栽培生理研究初报
李林章 1 马崇坚2 应泉盛 1 王毓洪1
(1宁波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 ,浙江宁波 315040;2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摘 要:瓠瓜苦味问题严重影响其品质和食用安全。本试验对引发瓠瓜苦味产生的各种栽培因子进行了较系统的研
究 , 初步明确了苦味发生与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瓠瓜全 N含量影响最为明显。但相关性分析表明 ,
瓠瓜苦味率跟全 N含量的正相关性并不显著 ,却显著正相关于嫩瓜中 N含量所占全株的比率 , 负相关于嫩叶中 N含
量所占全株的比率。推测瓠瓜生长发育过程中 N代谢失调以及 N在植株内分配失衡是导致瓠瓜苦味发生的主要生
理原因。
关键词:瓠瓜;苦味;生理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 - 7731(2007)16 -98 - 02
  瓠瓜(bottle gourd),又名长瓜 、蒲瓜 、夜开花 ,属于葫
芦科(Cucurbitaceae)葫芦属中的栽培种 ,是我国广泛栽培
的重要瓜菜之一。因其具有清热利尿 ,除烦解毒 ,滋心润
肺等食疗效果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然而随着瓠瓜种
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苦味的出现也越来越普遍 ,极大降低
了瓠瓜的品质和风味(邱新华和陆长元 , 2001)。瓠瓜苦味
产生的原因很复杂 ,主要与品种遗传和栽培环境有关 。导
致苦味发生的主要是一类称为葫芦素 (Cucurb itacin)的物
质 (余宁和李仕宏 , 2005)。葫芦素含量随品种不同而异 ,
一些环境条件 ,特别是干旱 ,极端低 、高温 ,化肥施用不当 ,
病虫害等也会导致葫芦素在植株体内的积累 ,产生生理变
苦 ,但目前对于瓠瓜苦味产生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
研究不多 ,未形成普遍结论 (袁学军和刘幼健 , 1996;邱新
华和陆长元 , 2001;欧阳凤仔等 , 2004;余宁和李仕宏 ,
2005)。本试验通过对瓠瓜苦味栽培生理的研究 ,拟明确
造成瓠瓜苦味产生的栽培环境因素及相应的生理指标变
化规律 ,以为生产及育种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栽培因子处理 (温度 ,水份 ,N肥以及整枝方式)
 试验材料为甬瓠 1号 (宁波农科院蔬菜所选育),试验地
点在韶关学院基地 ,先后进行春 、秋两个不同季节种植 ,分
别进行了不同温度 、水分 、N肥水平及整枝方式处理 。栽
培方式为设施吊蔓栽培 ,畦宽连沟 1.5m ,双行种植 ,株行
距 35cm ×70cm。
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N肥设 3个处理 ,即常规量 (N1)、双倍量 (N2)、三倍
量 (N3)。处理底肥相同 ,为复合肥 1500kg /hm2 ,磷肥 225
kg / hm
2 。追肥:常规量 (N1)为尿素 150kg / hm2 ;双倍量为
尿素 300kg / hm2 ;三倍量为尿素 450kg / hm2 ,每 10d 1次 ,
分 3次追施。
水分设 3个处理:干旱胁迫 、常规管理 、水分胁迫 。开
花结果初期进行水分处理 ,干旱胁迫:保证植株不死的情
况下控制浇水 、土壤相对湿度 20% - 30%。常规管理:见
干见湿 ,土壤相对湿度 60% - 80%。水份胁迫:土壤水分
饱和状态 ,土壤相对湿度 100%。
温度设 2处理:春秋不同季节试验记录营养生长期和
结果期平均温度 。
整枝设 2处理:常规整枝 ,不整枝 。常规整枝 , 10 - 12
片叶摘心 ,留上部子蔓代替主蔓生长 , 5 - 6节以下子蔓全
部摘除 ,以上节位子蔓留 1 - 2个瓜摘心 。不整枝 , 10 - 12
片叶摘心 ,以最上部子蔓代替主蔓生长 ,其他任其生长。
每处理 3次重复 ,每重复 20株 。并调查不同处理植
株苦味发生率 ,为保证苦味鉴定准确性 , 3个人共同调查
(对苦味敏感者为佳), 1个人尝为苦 ,就记为苦 ,附带调查
畸形果率以及畸形果苦味情况。
1.2 数据采集与测定 分别对各处理的老瓜 /嫩瓜 、老
叶 /嫩叶 、苦瓜 /不苦瓜等器官组织进行样品采集 ,每处理
3份。样品先于 80℃条件下烘烤 1d,再置于 60℃下烘烤
2d,研磨成粉 ,分别对其全氮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
定 ,同时测定了不同器官组织的干物质比率等指标。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因子处理对瓠瓜苦味及全氮含量的影响 
表 1结果显示 ,不同栽培因子处理间瓠瓜全 N含量表现一
定差异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栽培温度的上升 ,瓠瓜全 N
含量出现明显的下降。而在 N肥处理中 ,随着施 N量的
增加 ,春季瓠瓜全 N含量呈下降趋势 ,差异达显著水平 。
但秋季瓠瓜全 N含量却随着施 N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 。
不同整枝方式对瓠瓜全 N含量影响不明显 ,常规整枝处理
略低于不整枝处理 。而在不同水分处理中 ,随着水分的增
加 ,瓠瓜的含 N量趋于下降 ,其中 ,水胁迫条件下 N含量
降低最为明显 ,显著低于其它处理 。苦味发生率情况表
明 ,低温更容易引发苦味发生 ,另外 N肥过量以及干旱条
98 安徽农学通报 , A nhu iAgri. S ci.Bu ll. 2007, 13(16):98 - 99
DOI牶牨牥牣牨牰牫牱牱牤j牣cnki牣issn牨牥牥牱牠牱牱牫牨牣牪牥牥牱牣牨牰牣牥牴牫
件 ,苦味率明显提高 ,达到 15%。
表 1 不同栽培因子处理对瓠瓜苦味率及全 N含量影响
不同处理
嫩瓜
全氮含量(%) 苦味率(%)
春夏 秋冬 春夏 秋冬
T1* 1. 93±0. 13 5. 52±0. 22 0 10
T2* 1. 56±0. 16 4. 26±0. 13 0 5
N1 2. 34±0. 06 5. 20±0. 11 0 5
N2 1. 93±0. 04 6. 91±0. 18 0 10
N3 1. 50±0. 83 7. 45±0. 35 0 15
常规整枝 2. 07±0. 11 5. 82±0. 34 0 0
不整枝 2. 14±0. 13 6. 35±0. 16 0 5
干旱 2. 04±0. 10 7. 33±0. 27 5 15
常规管理 2. 03±0. 09 5. 76±0. 15 0 0
水分胁迫 1. 84±0. 02 5. 28±0. 23 0 5
  *注:春夏季 T1平均温度范围在 28℃ - 32℃, T2平均温度范围
在 30℃ -36℃;秋冬季 T1温度范围在 15℃ - 23℃, T2温度范围在
20℃ -26℃。
2.2 不同施氮处理对瓠瓜苦味 、全氮及蛋白质含量的影
响 从秋冬季进行不同 N肥水平处理结果看 ,同样随着施
N量的增加瓠瓜全 N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见表 2)。但
其蛋白质含量却是以二倍施 N水平下较低 ,明显低于一倍
及三倍施 N处理 ,而一倍跟三倍施 N处理间差异则不明
显 。而不同器官的全 N含量以瓜中最低 ,极显著低于叶片
中全 N含量 ,而嫩叶全 N含量则高于老叶。相对而言 ,瓜
中蛋白质含量为所有器官中最低的 ,老叶的蛋白质含量则
显著最高。表 2结果还显示 ,在低温情况下 ,各 N肥水平
下均有苦味瓜出现 ,苦味率随着施 N量的增加而增加 。
表 2 不同 N肥水平条件下瓠瓜苦味率及全 N含量 、蛋白质含量差异
不同
处理
苦味率
(%)
全氮含量
(%)
蛋白质含量
(%)
不同
器官
全氮含量
(%)
蛋白质含量
(%)
N1 5.0 5. 46±0.22 19. 20±0. 71 老叶 8. 41±0.36 20. 31±0.73
N2 10.0 7. 08±0.15 17. 98±0. 62 嫩叶 9. 91±0.49 18. 59±0.67
N3 15.0 7. 89±0.27 19. 22±0. 84 瓜 6. 19±0.17 17. 86±0.79
2.3 温度对瓠瓜苦味率及全 N含量的影响 瓠瓜不同器
官全 N含量随着栽培温度的变化发生较明显的变化 ,相互
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图 1)。整个生育期内以嫩叶内全
N含量相对最高 ,老瓜全 N含量则相对最低。老叶和嫩瓜
全 N含量居中 ,两者间差异不明显。图 1结果还显示 ,随
着田间温度的降低 ,瓠瓜各器官全 N含量呈上升趋势 。
图 1 不同温度条件下瓠瓜全氮含量的变化
试验在不同时期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瓠瓜进行苦味率
调查 ,并跟不同器官全 N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为:
老叶 、嫩叶 、老瓜 、嫩瓜的全氮含量及平均全氮与苦味率的
相关系数分别为 0.33, 0.20, 0.28, 0.43, 0.34;老叶 、嫩叶 、
老瓜 、嫩瓜的全 N含量比率与苦味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37, - 0.82** , - 0.24, 0.76**;温度与瓠瓜苦率的相关
系数为 - 0.19;各器官平均全 N含量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为
- 0.97**(注:**表示相关性区显著水平)。结果显示:瓠
瓜苦味率虽然跟各器官的全 N含量呈正相关 ,但相关性并
不显著 。但各单一器官全 N含量占所调查的各器官总全
N含量的百分比却同苦味率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 。
瓠瓜的苦味率正相关于老叶及嫩瓜中全 N含量占总全 N
含量的比率 ,其中同嫩瓜所占的比率呈显著正相关 ,而嫩
叶及老瓜所占的比率同苦味率为负相关 ,其中同嫩叶所占
的比率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还显示 ,瓠瓜苦味率同温度间
相关性为负相关 ,但未达显著水平 ,而瓠瓜各器官的平均
全 N含量则显著负相关于温度 。
2.4 正常瓜与畸形瓜苦味及全 N含量的比较 试验中畸
形瓜或不正常瓜普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苦味瓜 ,对其进行
了全 N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这些畸形瓜中全 N含量同正
常瓜相比有较明显的变化 (图 2)。授粉不正常瓜中全 N
含量极显著低于正常瓜 ,部分受伤损的瓜全 N含量亦显著
比正常瓜低 ,但部分发育不正常形态畸形瓜及产生病害的
瓜中全 N含量则显著高于正常瓜。
图 2 正常瓜与畸形瓜全 N含量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因子对瓠瓜全 N含量产生
明显的影响并与苦味发生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
温度对瓠瓜全 N含量影响最大 ,表现显著负相关 ,土壤水
分降低会导致瓠瓜的含 N量增加 ,而整枝方式对瓠瓜全 N
含量影响不明显 ,在低温季节 ,施 N量的增加能明显促进
瓠瓜全 N含量的增加 ,并伴随着苦味率的相应提高。试验
中还观察到 ,叶片含 N量高于瓜 ,嫩的组织器官高于老的 。
同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虽然瓠瓜苦味率跟其全 N含量
呈正相关 ,但未达显著水平 ,但却显著正相关于嫩瓜含 N
量占总含 N的比率 ,负相关于嫩叶含 N量占总含 N量比
率 ,即嫩叶含 N量过低或嫩瓜 N含 N量过高会明显导致
苦味瓜的出现。因此不能简单的根据全 N含量高低来断
定苦味的出现。通过对畸形瓜全 N含量的测定亦再次表
明 ,苦味瓜中含 N量存在过高或过低的现象 。推测是因为
瓠瓜生长过程中 ,外界不良环境导致其 N代谢失调 ,在不
同发育时期不同器官分布失衡 ,这种异常的 N代谢导致苦
味素在瓠瓜中产生并积累 ,从而引发苦味产生 (K ano and
G oto, 2001;2003)。因此在瓠瓜栽培过程中 , (下转 113页 )
99
光合面积变化如果基本符合高产油菜光合面积变化的要
求 ,则有利于提高产量 。又有学者认为必须要构建合理的
结角层结构 ,冷锁虎等 [ 7]就认为油菜栽培要围绕如何使结
角层处于合理的结构和环境条件 ,这也与姚金宝等提出的
结论相似 。冷锁虎认为茎枝中的贮藏物质对籽粒产量的
贡献较小 ,茎秆过分粗大不仅要多消耗一部分同化产物 ,
而且不利于茎秆的抗寒和充实 ,叶片的光合产物对籽粒的
灌浆作用虽然较小 ,但它对产量的间接作用很大 ,其生长
情况与角果层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因此认为应充分发挥
角果和叶片的作用 ,生产上促进油菜稳发稳长 ,防止叶片
徒长及早衰 ,有利于提高产量 。
油菜生长发育器官与产量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叶片
在油菜生长发育前期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而角果在后期对
产量的影响较大。只有充分了解油菜生长发育器官的特
征特性 ,弄清源库关系 ,才能更好地研究它们与产量的关
系 ,确定正确适宜的栽培措施 ,建立油菜高光效群体结构 ,
为生产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 1]刘文冰.浅析我国油菜生产的现状与发展.中国种业 , 2005, 1:17
[ 2]傅寿仲.油菜的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江苏农业科学. 1980, 6:18 -21
[ 3]冷锁虎 ,唐瑶 ,李秋兰 ,等.油菜的源库关系研究 I.角果大小对油
菜后期源库的调节.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5, 27(3):37 - 40
[ 4]曹显著 ,朱庆森 ,等.水稻品种的源库特性及其类型划分的研究.
作物学报 , 1987, 13(4):265 - 271
[ 5]朱庆森,曹显著 , 骆亦其 , 等.水稻籽粒灌浆的生长分析.作物学
报 , 1988, 14(3):l82 - 193
[ 6]胡会庆 ,刘安国 ,王维金.油菜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初步研究. 华中
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17(5):430 - 434
[ 7]M ajor D J, Bo le J B, C harnetsk iW A. Distribu tion of photosyn thate
after 14CO 2 assim ilation by stem s, leaves, and pods of rape p lan ts.
Can. J. Plant S c.i 1978, 58:783 - 787
[ 8]稻永忍 ,玖村敦彦 ,村田吉男.关于油菜的物质生产的研究. 日本
作物学会纪事 , 1979, 48(2):265 - 271
[ 9] Rood S B, M ajor D J, Charnetsk iW A. Seasona l changes in 14CO2
assim ilation and 14C trans location in oilseed rape. F ie ldC rops Res. ,
1984, (8):341 - 348
[ 10]中国科学院农业丰收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 《油菜若干生理问
题》.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60
[ 11]冷锁虎 ,朱耕如 , 邓秀兰.油菜籽粒干物质来源的研究.作物学
报 , 1992, 18(4):250 - 257
[ 12]姚金保 ,朱耕如.遮光整枝对油菜籽粒形成的影响.中国油料 ,
1990, (1):22 - 26
[ 13]胡宝成 ,李强生.花期去叶对甘蓝型杂交油菜经济性状和品质
性状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3):235 -238
[ 14]屠乃美 ,官春云.油菜库器官分化发育期剪叶对源库关系的影
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27(4):258 - 263
[ 15]张宇文.甘蓝型油菜生育后期叶片对产量的影响. 中国油料 ,
1996, 18(1):42 - 43, 47
[ 16]朱宏爱.油菜生长后期叶片对产量及角果数的影响.浙江农业
科学 , 2005, 5:399 -401
[ 17] C lark e I K. . The effects of leaf rem oval on yield and com ponen t of
B. napu s, Can. J. Plant S c.i , 1978, (58):1103 - 1105
[ 18]冷锁虎, 朱耕如. 油菜花角期叶片对产量的影响. 中国油料 ,
1989, 3:25 - 29
[ 19]胡立勇 ,单文燕 ,王维金.油菜结实特性与源库关系的研究.中
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2, 24(2):37 - 42
[ 20]李纯 ,陈江华 , 商五一.甘蓝型油菜角果及种子发育过程的研
究.中国油料 , 1988, 2:23 -25
[ 21]浦惠明 ,戚存扣 ,傅寿仲.油菜角果的生长特性及其源库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 1993, 3:22 - 25
[ 22]凌启鸿 ,冷锁虎 ,俞春涛.油菜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技术
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报告.江苏作物通讯 , 1999(专辑):6 - 25
[ 23]侯树敏 ,姚大年 ,张文明 ,等. 甘蓝型油菜种子活力及其对产量
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32(5):863 - 865
[ 24]惠飞虎 ,石剑飞 ,孙家刚,等.油菜的源库关系研究Ⅲ .油菜库容
变化对粒重的影响.江苏农业科学 , 2006, 22(2):109 - 112
[ 25]吴荣棠.摘薹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1990, (3):18 - 19
[ 26]裴正峰.摘薹对不同密度油菜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
学通报 , 1998, (3):33 - 34
[ 27] Tayo T O, M organ D G. Quan titat ive ana lysis of grow th, d evelop-
ment and d is tribu tion of f low ers and pods in oilseed rape(B. napus
L. ), J. AgriS c.i , 1975(85):103 - 110
[ 28]邓秀兰.油菜籽粒增重过程研究.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10):18
-21
[ 29]戴敬 ,郑伟 ,喻义珠. 油菜花后光合面积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
系.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1, 23(2):19 -22
(张琪琪编 , 汪季涛校)
(上接 99页)适宜的温度以及肥水管理将有助于减少苦味
的发生 。
参考文献
[ 1] K ano Y , Goto H. Re lationship betw een the occurrence of b itter fru it
in cucumber(Cucum is sativu sL.) and the conten ts of total nitrogen,
am ino acid ni trogen, p ro tein andHMG - CoA reductase activity. Sci-
ent ia H orticu ltu rae, 2003, 98:1 - 8
[ 2] K ano Y , Goto H. , Fukuda H , Ish im oto, K., Re lationsh ip b etw een
th e occurrence of b itter fru it and n itrogen con ten t, especially am ino
acid n itrogen and p rotein conten ts in the leaf and peel in cucumber
(Cucum is sativus L., cv. Kagafu tokyu ri). J. Jpn. Soc. H ort. S ci.
2001, 70:438 - 442
[ 3]余宁 ,李仕宏 .黄瓜畸形瓜和苦味瓜的成因及对策 .现代农业科
技 , 2005, 9:13
[ 4]欧阳凤仔 ,吴页宝等 .黄瓜苦味的发生原因及预防 .上海蔬菜 ,
2004, 1:33
[ 5]邱新华 ,陆长元 .瓠瓜变苦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宁波农业科
技 , 2001, 3:5 - 6
[ 6]袁学军 ,刘幼健 .黄瓜味苦的成因及防治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
1996, 6:51 - 52 (胡克玲编 , 张琪琪校)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