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plant proteomic research

串联亲和纯化技术及其在植物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



全 文 :第25卷 第6期
2013年6月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Vol. 25, No. 6
Jun., 2013
文章编号:1004-0374(2013)06-0632-07
串联亲和纯化技术及其在植物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
王丰青1,吴为人2,陈新建1,李 娟1,周 艳1,张重义1,2*
(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郑州 450002;2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
摘 要:串联亲和纯化 (TAP)是一项新颖的蛋白质复合物纯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鉴定或验证蛋白质间
的相互作用以及建立蛋白质互作网络,其基本原理是,将 TAP标签融合到目标蛋白上,然后经过两步亲和
纯化,获得融合蛋白及其结构关联蛋白。TAP技术最初主要在动物和微生物中应用。近几年来,随着新型
标签的出现和方法的改进, TAP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为植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
的手段。简要介绍 TAP方法在植物中的应用情况,并对 TAP方法应用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串联亲和纯化;标签;植物;蛋白质组
中图分类号:Q94-336 文献标志码:A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plant proteomic research
WANG Feng-Qing1, WU Wei-Ren2, CHEN Xin-Jian1, LI Juan1, ZHOU Yan1, ZHANG Zhong-Yi1,2*
(1 Agronomy College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2 College of Crop Scienc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TAP) is a novel technology for protein complex purification, which has
been extensively utiliz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Its basic principle is that the TAP tag is fused to the target protein of interest and then
the TAP-tagged protein together with any associated proteins are isolated from the host organism in two sequential
affinity purification steps. Initially, TAP technology was mainly used in animals and microbes. Bu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pplications of TAP technology in plants have been report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TAP tags
and optimized methods, providing an efficient tool for plant proteomic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AP method on plants, and analyzed limiting factors in its application.
Key words: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tag; plant; proteomic
收稿日期:2012-12-30; 修回日期:2013-02-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8 1 2 7 4 0 2 2,
30973875);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30500509)
*通信作者:E-mail: hauzzy@163.com;Tel: 0591-83742793
许多生命过程都受到蛋白质复合物的调控,研
究蛋白质复合物的组成和功能对阐明生命过程至关
重要,为此 , 首先必须对蛋白质复合物进行分离和
鉴定 [1]。在过去 20多年中,已发展出很多研究蛋
白质互作的方法,其中免疫共沉淀技术和酵母双杂
交技术最为常用。近年来,由于超敏感、高通量的
质谱技术的发展以及蛋白质序列数据的快速增长,
促进了原位分析蛋白质复合物的方法的发展。其中,
串联亲和纯化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TAP)与
质谱相结合的蛋白质鉴定技术是研究蛋白质互作的
一种强有力的工具。1999年,TAP方法最先在酵母
中应用成功 [2]。由于它具有对蛋白质分离纯化效率
高、保持蛋白质复合物完整性等优点,在多个物种
中得到应用,促进了蛋白质互作网络的研究 [3-6]。
但在植物中,TAP方法的研究还相对滞后,迄今有
关 TAP方法应用于植物蛋白组学研究的文献报道相
对较少。随着 TAP方法的不断完善,它正逐渐成为
王丰青,等:串联亲和纯化技术及其在植物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第6期 633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个有效手段。
1 TAP的方法原理
1.1 标签的种类和发展
TAP方法是利用亲和层析的原理对目标蛋白进
行纯化的。传统的 TAP标签由一个来自金黄色葡萄
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蛋白 A(ProtA)的免疫
球蛋白 G (immunoglobulin G, IgG)结合单元和一个
钙调素结合肽 (calmodulin binding peptide, CBP)结
构域组成,在它们之间还有一个烟草蚀纹病毒
(tobacco etch virus, TEV)蛋白酶剪切位点 [2,7]。新型
的 TAP标签则以来自链球菌 (Streptococcus sp.)蛋
白 G (ProtG)的 IgG结合单元和链霉亲和素结合肽
(streptavidin-binding peptide, SBP)分别代替传统标
签中 ProtA的 IgG结合单元和 CBP。根据标签融合
到目标蛋白的位置,可分为 N端标签和 C端标签
两种,两者串联方向相反 (图 1)。
标签 (alternative TAP tag, TAPa),其中 CBP被 9聚
myc抗原表位 (9×myc)和 6聚组氨酸 (6×His)序列
所取代,TEV蛋白酶切位点被人鼻病毒 3C (human
rhinovirus 3C)蛋白酶剪切位点所取代,使标签的专
一性及其在低温下的活性得到增强。Goldfinger等 [11]
则在 ProtA的 N末端连入一段 6×His,以便于纯化。
Bürckstümmer等 [8]用两个具有更广泛亲和性的链
球菌 ProtG的 IgG结合单元替代了传统标签中的
ProtA的 IgG结合单元,提高了蛋白质结合率;用
洗脱效率更高的 SBP取代了传统标签中的 CBP,
提高了蛋白质洗脱效率。这种 GS-TAP标签可使
TAP方法在产率上提高 10倍。Gian none等 [12]在前
人研究的基础上又设计了 5种新型标签,他们用亲
和力更强,而且相对分子质量更小的 Strep-Tactin
结合肽 (StrepII)替换 SBP,引入两个 TEV蛋白酶
切位点以提高酶切效率,并设计了一个含 4个半胱
氨酸的蛋白质序列 (CCPGCC),以便运用荧光标记
方法检测诱饵蛋白的表达、提纯和定位。也有研究
人员利用植物自身蛋白质的结合域构建新的 TAP标
签,如 Qi和 Katagiri[13]构建了包含一个拟南芥
MCCA (At1g03090) C端 80个氨基酸序列和 HA抗
原,以及中间含 PreScissionTM蛋白酶酶切位点的
HPB标签。
业已开发的标签种类很多,但并非都适合于植
物的蛋白质纯化,而且不同的植物材料及不同的蛋
白质类型适用的标签可能也不一样。通常,研究者
会根据自己的实验要求,通过评估不同标签的纯化
效果,选择最佳的标签,或对已有标签进行改良。
Van Leene等 [14]比较了不同的标签分离纯化拟南芥
蛋白质复合物的效果,发现以 StrepII和 3聚 Flag
(3×Flag)替代传统标签中 CBP的 SFZZ tag标签背
景较清晰,但纯化的蛋白质复合物的量较低,仅能
鉴定较少的互作蛋白;而传统的 TAP标签或者
TAPi标签,虽然会混入一些背景蛋白质,但是纯
化的蛋白质复合物量多;效果最好的是 GS-TAP标
签,不仅比传统标签获得更多的蛋白质复合物,而
且特异性更强。
1.2 串联亲和纯化
串联亲和纯化方法与其他融合标签纯化方法的
最大不同是,它选用了两个连续的标签 (如传统的
TAP标签中的 ProtA和CBP),而不是通常的一个 [15]。
最初用于酵母蛋白质复合物鉴定的 TAP方法 [2]具
有很广的通用性,不但能够用于酵母蛋白质网络的
研究,而且还可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和植物悬浮细胞
图1 新型N端和C端标签结构[8]
Rigaut等 [2]对不同的标签进行检测,发现仅有
ProtA和 CBP标签能够在以融合蛋白的形式低浓度
地存在于蛋白质复合物中的情况下获得有效的回收
(回收率分别约为 80%和 50%)。最初,该类标签
在研究酵母和原核生物蛋白质复合物中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如 Gavin等 [5]首次利用串联亲和方法在全
基因组范围内对一个物种的蛋白质复合物进行研
究,鉴定出 36 000 个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蛋白质,分属于 491个蛋白质复合物,
其中 257个是新发现的。Butland等 [9]利用 857个
被标签上的大肠杆菌蛋白,绘制了首张大肠杆菌蛋
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图谱。
为了更好地应用串联亲和纯化技术分析植物蛋
白质复合物,Rohila等 [7]对 TAP标签进行了遗传
密码子偏好性的改良,并通过突变删除了 CBP中
的核定位序列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这
种改良的 TAP标签 (improved TAP tag,TAPi)对融
合蛋白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功能影响更小,具有更大
的应用范围。Rubio等 [10]发展了一种替代型 TAP
生命科学 第25卷634
蛋白质复合物的分析 [1]。但不同物种应用的纯化方
法有一定的差异,如与最初用于酵母的方法相比,
用于植物悬浮细胞的方法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
在两次亲和柱上的孵育时间都要缩短;二是所有的
缓冲液都要添加蛋白酶抑制剂;三是在钙调素亲和
蛋白洗脱过程中须提高 EGTA的浓度 [1]。
传统的 TAP都是两步法。随着技术的改进,
采用一步法也获得了较理想的结果。如 GS-TAP标
签既可采用传统的两步法 (图 2A)进行纯化,也可
以用一步法 (图 2B)进行纯化 [8]。这是因为 GS-
TAP标签可以高效纯化生物体内含量较低的蛋白质
复合物,并且与传统的酵母 TAP方法相比,纯化同
样量的蛋白质所需的生物材料较少。另外,在最后
一步洗脱时,用生物素代替 SDS缓冲液,增加了
洗脱的特异性。HPB-TAP标签也可采用一步法进
行纯化,因为它利用的是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之间
的互作,不仅可以获得足够高的蛋白质纯度,而且
能得到比传统TAP纯化程序更多的蛋白质 [13]。因此,
利用这两种标签,以同样的裂解物为材料,实验人
员可以根据蛋白质复合物的状态和实验的需要选择
不同的纯化方法。
与其他亲和纯化方法相比,TAP方法在研究蛋
白质复合物及其相互作用方面有很多优点。第一,
在未知功能和结构的前提下,TAP方法可以快速纯
化蛋白质复合物;第二,TAP方法可以在原位对蛋
白质复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能够保证蛋白质结构的
完整性 [14];第三,所有的蛋白质纯化可以在同样的
条件下进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较
性。由于这些优点,TAP方法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
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TAP在植物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TAP方法在蛋白质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中主要
用于:(1)鉴定新的蛋白质复合物;(2)鉴定蛋白质
复合物中的新组分;(3)鉴定目标蛋白的互作蛋白。
自 1999年 Rigaut等 [2]最先报道用 TAP方法分离和
鉴定蛋白质复合物以来,TAP方法在大肠杆菌 (Es­
che richia coli) [16-18]、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19-21]
和人 (Homo sapiens)[22-24]中相继有不少成功应用的
报道。
但直到 2004年才有用该技术分离植物蛋白质
复合物的文献 [7]。近年来,TAP技术在植物蛋白质
组学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多,已经成功应用于烟草、
拟南芥、水稻等植物的蛋白质互作分析和蛋白质复
合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2.1 验证已知功能蛋白的互作
TAP在植物中最初的报道主要集中在验证已知
的蛋白质复合物个体间的互作关系。Rohila等 [7]最
先报道应用 TAPi在瞬时表达系统中分离烟草叶片
交联蛋白质复合物,他们以 GVG (包含酵母转录因
A:两步法纯化;B:一步法纯化。GS-TAP标签既可通过串联亲和方法(两步法)进行纯化,也可通过一步法进行纯化。在两
种纯化方法中,可用生物素代替SDS洗脱缓冲液煮沸,以增加洗脱的特异性。
图2 利用GS-TAP标签进行蛋白质复合物纯化的步骤[8]
王丰青,等:串联亲和纯化技术及其在植物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第6期 635
子 GAL4的 DNA结合结构域、疱疹病毒蛋白 VP16
的转录激活域和鼠糖皮质激素受体 GR的受体结构
域 )为目标蛋白,成功分离出 HSP70和 HSP90两
个互作蛋白。而 Rubio等 [10]应用稳定转化的转基
因体系表达 TAP标签的蛋白质进行蛋白质复合物纯
化在拟南芥中最先获得成功。他们应用替代型串联
亲和纯化标签 TAPa,以多蛋白质复合物 COP9
signalosome (CSN)的一个亚基 CSN3为目标蛋白,
验证已知的蛋白质复合物 CSN的组分。已知 CSN
复合物包括 8个亚基 (CSN1~8),相对分子质量从
5.7×104(CSN1)到 2.2×104(CSN8),其组分、结构
和活性都已非常清楚 [25-26]。Rubio等把 CSN3-TAPa
导入到突变体背景 (CSN3­TAPa csn3/csn3),成功分
离出了 CSN的组分、SCF型和 RING型 E3连接酶
组分,以及广感受器蛋白和少数几个形态发育正向
和负向调控因子。Sawa等 [27]利用 TAP技术验证了
两个花期调控蛋白之间的互作。已知 CONSTANS
(CO)的表达调控是拟南芥光周期调节花期途径的主
要进程 [28-29],FLAVIN-BINDING/KELCH REPEAT/
F-BOX 1 (FKF1)和 GIGANTEA (GI)是 CO的正调
控转录因子 [30],酵母双杂交实验证实 FKF1和 GI
之间存在直接的互作。他们利用蛋白血凝素
(haemagglutinin, HA)标签的 FKF1和 TAP标签的
GI进行亲和纯化,结果在长日和短日条件下 HA-
FKF与 GI-TAP蛋白均能共沉淀,说明两者在植物
体内也是存在互作的。
2.2 鉴定新的蛋白质复合物和蛋白质互作
鉴定新的蛋白质复合物,分离已知蛋白质的互
作蛋白,进而阐明某种发育进程和信号途径的分子
机理,是蛋白质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方
向,也是 TAP技术的主要功能和优势所在。
TAP技术在研究细胞周期调节的分子机制方面
应用最早。Van Leene等 [1]以拟南芥周期蛋白为研
究目标,最先报道了应用 TAP方法在植物上寻找新
的未知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拟南芥中,已经鉴
定了 100多个关键细胞周期基因,至少 29个 CDK
基因和 52个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相关基因被鉴
定 [31-32],但 CDK-cyclin复合物之间,复合物与底
物之间,复合物与其他分子之间的互作关系还知之
甚少。他们以拟南芥悬浮培养细胞为材料,利用改
良的亲和标签 N端 TAPi,随机选取了 6个细胞周
期蛋白为 TAP标签目标蛋白,鉴定并证实了 42个
蛋白质之间存在关联,其中 28个关联是以前没有
发现的。后来,他们又利用 GS-TAP标签检测到
UVH6 (ultraviolet hypersensitive 6)和一个已知与转
录因子 TFIIH复合物关联的转录因子能够共纯化,
表明 CDKD2是 TFIIH复合物的组成部分。Cromer
等 [33]分别以细胞周期后期促进复合物 APC/C
(anaphase promoting complex/cyclosome)辅激活因子
CDH1的 3个同源蛋白CCS52A1、CCS52A2、CCS52B
和转录激活因子 CDC20的 2个同源蛋白 CDC20-1、
CDC20-3为诱饵蛋白,以 APC/C的抑制因子 OSD1
抗体对纯化产物分别进行检测,发现分别在
CDC20-1和 3个 CCS52为诱饵蛋白的纯化产物中
检测到了OSD1,说明OSD1和 CDC20-1、CCS52A1、
CCS52A2、CCS52B 存在互作,为进一步阐明
OSD1在拟南芥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
重要的依据。Domenichini等 [34]应用 TAP鉴定拟南
芥复制前复合物 (pre-RC)亚基CDT1 (CDC10 Target1)
两个亚型 CDT1a和 CDT1b的分子伴侣,分别以
CDT1a和 CDT1b为诱饵蛋白,均能纯化出 DNA
聚合酶 ε的两个亚基 DPB2和 POL2A,酵母双杂交
证实 CDT1确实能够与 DNA聚合酶 ε互作。
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也
较多地应用到了 TAP技术。Pauwels 等 [35]通过从
茉莉酸 (JA)处理的拟南芥细胞悬浮物里分离出
JAZ1-TAP标签的蛋白质复合物,获得 Groucho/
Tup1型共抑制子 TOPLESS (TPL)[36]和 TPL相关
蛋白,发现一个新的蛋白,命名为 NINJA (novel
interactor of JAZ)。进一步分析证实,NINJA作为
转录抑制子,其活性由一个功能性的 TPL结合乙醇
响应元件结合因子关联的两性阻遏抑制基序所介
导,是茉莉酸响应的负调控蛋白。后来,Fernández-
Calvo等 [37]分别以 MYC2、MYC3和 MYC4为诱
饵,也都鉴定出了 NINJA,说明 NINJA能够与
JAZ抑制蛋白和MYCs形成复合物参与 JA信号通
道。Antoni 等 [38] 应用 GS-TAP 标签的 ABA 受体
PYRABACTIN RESISTANCE1 LIKE8 (PYL8) 为诱
饵蛋白进行纯化分析,鉴定出 5个 A类 PP2Cs
(phosphatases type-2C), 即 HAB1、HAB2、ABI1、
ABI2和 PP2CA/AHG3,从而证实ABA受体 PYRABA-
CTIN RESISTANCE1 (PYR)/PYL能够与不同的 A
类 PP2Cs互作形成不同的复合物调控拟南芥根系的
发育。Berckmans等 [39]应用酵母单杂交 (Y1H)技
术发现生长素信号途径中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
LATERAL ORGAN BOUNDARY DOMAIN 18
(LBD18)绑定在一个控制须根发育的转录因子基因
E2Fa的启动子上。然而,LBD18的瞬时过量表达
生命科学 第25卷636
不足以诱导启动子活性,暗示 LBD18激活 E2Fa的
转录可能需要一个辅因子。于是,他们以 LBD18
为诱饵蛋白,用 TAP方法鉴定出 5个互作蛋白,包
括另外一个 LBD蛋白 LBD33。与单独瞬时表达
LBD18和 LBD33相比,两个基因共表达能够显著
激活 E2Fa的启动子活性。这些结果说明 LBD18与
LBD33形成二聚体绑定到 E2Fa启动子上,调控拟
南芥侧根的发育。
TAP技术在植物中也成功用于膜蛋白质复合物
的组分鉴定。Qi和 Katagiri [13]利用新型的 HPB-
TAP标签,以拟南芥膜定位的R蛋白RPS2 (resistance
to P. syringae 2)作为 HPB诱饵蛋白,利用自身启动
子驱动融合蛋白的表达,鉴定出已知的 RPS2互作
因子RIN4和其他8个PRS2复合物可能的组分蛋白。
但多次重复实验所鉴定出的蛋白数量和种类不完全
一致,说明 RPS2 可能是不同复合物的组分。
Bassard等 [40]应用 GS标签,以两个可在内质网 (ER)
膜内和膜上移动的细胞色素 P450蛋白 CYP73A5、
CYP98A3为诱饵蛋白,从不添加激素的MSMO培
养基洗涤过的悬浮细胞 (诱导条件 )和未洗涤的悬
浮细胞蛋白提取物里共分离出 16个新的互作蛋白,
其中多数是已知的 ER膜蛋白,为阐明木质素合成
的分子途径奠定了基础。
此外,TAP技术也用于鉴定 14-3-3蛋白质复
合体。Chang等 [41]以拟南芥 14-3-3Ω (At1g78300)
为诱饵蛋白进行 TAP实验,发现它至少能与其 12
个亚型中的 10个形成二聚物,并鉴定出 121个与
其互作的蛋白,其中 80%以上是以前未报道的 14-
3-3互作因子。
除了拟南芥以外,TAP技术也成功用于水稻蛋
白质组学研究。Rohila等 [42]对植物胁迫信号途径,
病原菌抗性识别,ABA、乙烯信号途径,新陈代谢
和细胞周期的调控等许多生理方面的关键因子——
蛋白激酶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理解蛋白激酶识别
底物和介导信号的特异性。他们研究了水稻 41个
TAP标签的蛋白激酶,发现 95%的蛋白激酶能够
被纯化出来,65%的蛋白激酶与其他水稻蛋白存在
互作,其中一些蛋白质互作关系与在其他物种中发
现的一致。通过比较分析已有的 129个 TAP标签的
水稻蛋白激酶,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鉴定出 1个
新的水稻蛋白与非常保守的细胞分化周期 CDC2蛋
白质复合物互作 [43]。为了研究 OsGI调控水稻花期
的分子机理,Abe等 [44]以 OsGI为诱饵蛋白,应用
TAP方法鉴定出 7个与 OsGI互作的蛋白质,与其
中 1个蛋白 dynamin的互作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得
到了证实。
3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TAP技术在酵母中成功应用迄今已超过 10年
时间,但在植物中通过 TAP技术可获得的蛋白质互
作数据仍然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纯化方法有很
大关系 [14]。综合前人的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在一定
程度上限制了 TAP 技术在植物蛋白质组学上的
应用。
第一,外源标签蛋白与内源目标蛋白在形成蛋
白质复合物时存在竞争,使得可纯化的融合蛋白减
少。有两种方法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把 TAP
标签的蛋白导入突变体背景下,其中的内源蛋白通
过 RNA干扰 [19]或 T-DNA插入得以消除 [10]。这样
将有更多的标签蛋白参与组成蛋白质复合物,因而
增加了纯化蛋白质复合物成功的几率。二是通过过
量表达标签的蛋白,增加与内源蛋白的竞争。目前
在植物中进行串联亲和纯化成功的报道多是利用这
种方法。
第二,鉴定互作蛋白时易出现假阳性,尤其是
研究低丰度的蛋白质复合物时。细胞中蛋白质的数
量存在高度动态的范围,从每个细胞 10~100个拷
贝到多于 107个拷贝,而且不能像核酸一样可以通
过 PCR进行扩增 [14]。通常情况下,要纯化出可供
研究的蛋白质复合体,需要 5×108~1×109个细胞,
而且必须是稳定转染并能够表达诱饵蛋白质的细
胞。植物体内多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在这些细胞中
目标蛋白含量可能很低;尚未分化的细胞仅占较小
的一部分,而且主要集中在分生组织中 [1]。所以,
提取大量能用于分析的功能蛋白难度很大,传统的
TAP 技术也很难纯化出足够量的蛋白质复合体。提
高蛋白质产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选择合适的组织
材料,比如悬浮培养细胞。悬浮培养细胞是研究细
胞周期进程和外源生长物质对细胞生理影响的优质
材料。由于悬浮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因而能够源源
不断提供分化过程中的细胞用于蛋白质提取。另外,
对传统的 TAP标签进行改造,提高纯化效率,也可
提高标签蛋白的产率。目前在植物中较成功地应用
主要是在拟南芥上,如 Van Leene等 [1]用 NTAPi标
签,从悬浮培养细胞中分离了细胞周期蛋白复合物;
Pauwels等 [35]利用 GS-TAP从悬浮培养细胞中分离
了茉莉酸甲脂信号途径蛋白质复合物。去掉非特异
性纯化蛋白可以通过设置对照 TAP,也可以通过多
王丰青,等:串联亲和纯化技术及其在植物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第6期 637
次试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5],或者通过分析蛋
白质数据库,预测蛋白质互作,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14]。
第三,能够鉴定出蛋白质复合物的比例较低。
Rubio等 [10]利用 7个不同的拟南芥基因与 TAPa标
签融合进行突变体表型互补分析,把转基因系与它
们的野生型和突变体种植在同样的环境下,发现只
有 2个基因的转基因系能够完全恢复它们相应的突
变体表型,3个转基因系能部分恢复突变体的表型。
Rohila等 [43]以 48个在水稻叶片中表达的蛋白质激
酶为目标蛋白,其中有 45个能够获得纯化的产物,
但只有 13个表现出与其他蛋白质存在互作。这可
能与融合蛋白是否有功能有关,标签可能干扰了其
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复合物的能力。可通过同时构
建 N端和 C端标签的融合表达载体,或在目标蛋
白和标签间加入一段氨基酸序列,尽量降低标签对
目标蛋白功能的影响。相对长的纯化程序使稳定性
不强的蛋白质复合物不能被有效地纯化,因此,需
要改良纯化方法,从而更加迅速地获得低丰度的目
标蛋白质和它们的互作蛋白质。
4 展望
在真核生物中,细胞分化由大量的基因控制,
它们的表达受转录和转录后调控。了解蛋白质的功
能是后基因组时代生物学的一个主要目标,绘制蛋
白质相互作用图谱是系统研究各种生命现象的必由
之路。利用酵母双杂交和蛋白质芯片技术在全基因
组范围内研究蛋白质网络方面已经并且仍在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技术只能提供双向互作的
信息,而且可能提供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结果。这些
不足限制了它们在大规模蛋白质复合物纯化方面的
应用 [45]。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越
来越多的植物包括许多重要的药用植物的转录组信
息被揭示出来 [46-48],获得了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
为植物生长发育、信号转导以及次生代谢途径的分
子调控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非模式植
物缺乏足够的基因组信息,这些物种的蛋白质组学
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49]。TAP方法具有在未
知功能和结构的前提下快速纯化蛋白质复合物,在
生物体内生理条件下进行分离纯化,所有蛋白质复
合物纯化可以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等优点。因此,
虽然目前这种方法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但毫无
疑问,它将对植物蛋白质复合物的分离、蛋白质与
蛋白质互作的鉴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Van Leene J, Stals H, Eeckhout D, et al. A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based technology platform to study the cell
cycle interactom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Mol Cell
Proteomics, 2007, 6(7): 1226-38
[2] Rigaut G, Shevchenko A, Rutz B, et al. A generic protein
purification method for protein complex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teome exploration. Nat Biotechnol, 1999, 17(10):
1030-2
[3] Ho Y, Gruhler A, Heilbut A, et al. Systematic identifica-
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by
mass spectrometry. Nature, 2002, 415(6868): 180-3
[4] Gavin AC, Bösche M, Krause R, et al.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yeast proteome by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rotein complexes. Nature, 2002, 415(6868): 141-7
[5] Gavin AC, Aloy P, Grandi P, et al. Proteome survey
reveals modularity of the yeast cell machinery. Nature,
2006, 440(7084): 631-6
[6] Krogan NJ, Cagney G, Yu H, et al. Global landscape of
protein complexes in the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Nature, 2006, 440(7084): 637-43
[7] Rohila JS, Chen M, Cerny R, et al. Improved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tag and methods for isolation of protein
heterocomplexes from plants. Plant J, 2004, 38(1): 172-81
[8] Bürckstümmer T, Bennett KL, Preradovic A, et al. An
efficient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procedure for
interaction proteomics in mammalian cells. Nat Methods,
2006, 3(12): 1013-9
[9] Butland G, Peregrín-Alvarez JM, Li J, et al. Interaction
network containing conserved and essential protein
complexes in Escherichia coli. Nature, 2005, 433(7025):
531-7
[10] Rubio V, Shen Y, Saijo Y, et al. An alternative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strategy applied to Arabidopsis protein
complex isolation. Plant J, 2005, 41(5): 767-78
[11] Goldfinger LE, Ptak C, Jeffery ED, et al. An experi-
mentally derived database of candidate Ras-interacting
proteins. J Proteome Res, 2007, 6(5): 1806-11
[12] Giannone RJ, McDonald WH, Hurst GB, et al. Dual-
tagging system for the affinity purification of mammalian
protein complexes. Biotechniques, 2007, 43: 296, 298,
300 passim
[13] Qi Y, Katagiri F. Purification of low-abundance Arabidopsis
plasma-membrane protein complex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components. Plant J, 2009, 57(5): 932-44
[14] Van Leene J, Witters E, Inzé D, et al. Boosting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of plant protein complexes. Trends
Plant Sci, 2008, 13(10): 517-20
[15] Li Y. The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an
overview. Biotechnol Lett, 2011, 33(8): 1487-99
[16] Gully D, Moinier D, Loiseau L, et al. New partners of acyl
carrier protein detected in Escherichia coli by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FEBS Lett, 2003, 548(1-3): 90-6
[17] Fodor BD, Kovács AT, Csáki R, et al. Modular broad-
host-range expression vectors for single-protein and
protein complex purification. Appl Environ Microbiol,
生命科学 第25卷638
2004, 70(2): 712-21
[18] Shereda RD, Bernstein DA, Keck JL. A central role for
SSB in Escherichia coli RecQ DNA helicase function. J
Biol Chem, 2007, 282(26): 19247-58
[19] Forler D, Kocher T, Rode M, et al. An efficient protein
complex purification method for functional proteomics in
higher eukaryotes. Nat Biotechnol, 2003, 21(1): 89-92
[20] Yang P, Sampson HM, Krause HM. A modified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strategy identifies cofactors of the
Drosophila nuclear receptor dHNF4. Proteomics, 2006,
6(3): 927-35
[21] Suganuma T, Mushegian A, Swanson SK, et al. A
metazoan ATAC acetyltransferase subunit that regulates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is related to an
ancient molybdopterin synthase component. Mol Cell
Proteomics, 2012, 11(5): 90-9
[22] Knuesel M, Wan Y, Xiao Z,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using a versatile mammalian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expression system. Mol Cell
Proteomics, 2003, 2(11): 1225-33
[23] Jeronimo C, Forget D, Bouchard A, et al.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for the human
transcription machinery reveals the identity of the 7SK
capping enzyme. Mol Cell, 2007, 27(2): 262-74
[24] Haura EB, Roberto Sacco R, Li J, et al. Identifying core
protein complexes from downscaled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s. JIOMICS, 2012, 2(1): 55-68
[25] Deng XW, Dubiel W, Wei N, et al. Unified nomenclature
for the COP9 signalosome and its subunits: an essential re-
gulator of development. Trends Genet, 2000, 16(5): 202-3
[26] Serino G, Deng XW. The COP9 signalosome: regulating
plant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ntrol of proteolysis.
Annu Rev Plant Biol, 2003, 54: 165-82
[27] Sawa M, Nusinow DA, Kay SA, et al. FKF1 and
GIGANTEA complex formation is required for day-length
measurement in Arabidopsis. Science, 2007, 318(5848):
261-5
[28] Imaizumi T, Kay SA. Photoperiodic control of flowering:
not only by coincidence. Trends Plant Sci, 2006, 11(11):
550-8
[29] Corbesier L, Coupland G. The quest for florigen: a review
of recent progress. J Exp Bot, 2006, 57(13): 3395-403
[30] Imaizumi T, Tran HG, Swartz TE, et al. FKF1 is essential
for photoperiodic-specific light signalling in Arabidopsis.
Nature, 2003, 426(6964): 302-6
[31] Menges M, de Jager SM, Gruissem W, et al. Global
analysis of the core cell cycle regulators of Arabidopsis
identifies novel genes, reveals multiple and highly specific
profiles of expression and provides a coherent model for
plant cell cycle control. Plant J, 2005, 41(1): 546-66
[32] Vandepoele K, Raes J, De Veylder L, et al. Genome-wide
analysis of core cell cycle genes in Arabidopsis. Plant
Cell, 2002, 14(4): 903-16
[33] Cromer L, Heyman J, Touati S, et al. OSD1 promotes
meiotic progression via APC/C inhibition and forms a
regulatory network with TDM and CYCA1;2/TAM. PLoS
Genet, 2012, 8(7): e1002865
[34] Domenichini S, Benhamed M, De Jaeger G, et al.
Evidence for a role of Arabidopsis CDT1 proteins in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genome
integrity. Plant Cell, 2012, 24(7): 2779-91
[35] Pauwels L, Barbero GF, Geerinck J, et al. NINJA connects
the co-repressor TOPLESS to jasmonate signaling. Nature,
2010, 464 (7289): 788-91
[36] Szemenyei H, Hannon M, Long JA. TOPLESS mediates
auxin-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during
Arabidopsis embryogenesis. Science, 2008, 319(5868):
1384-6
[37] Fernández-Calvo P, Chini A, Fernández-Barbero G, et al.
The Arabidopsis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s MYC3 and
MYC4 are targets of JAZ repressors and act additively
with MYC2 in the activation of jasmonate responses.
Plant Cell, 2011, 23(2): 701-15
[38] Antoni R, Gonzalez-Guzman M, Rodriguez L, et al. PYL8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regulation of abscisic acid
signaling in root. Plant Physiol, 2013, 161(2): 931-41
[39] Berckmans B, Vassileva V, Schmid SPC, et al. Auxin-
dependent cell cycle reactivation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Arabidopsis E2Fa by lateral organ boundary
proteins. Plant Cell, 2011, 23(10): 3671-83
[40] Bassard JE, Richert L, Geerinck J, et al. Protein-protein
and protein-membrane associations in the lignin pathway.
Plant Cell, 2012, 24(11): 4465-82
[41] Chang IF, Curran A, Woolsey R, et al. Proteomic profiling
of tandem affinity purified 14-3-3 protein complexe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roteomics, 2009, 9(11): 2967-85
[42] Rohila JS, Chen M, Chen S, et al.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of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tagged protein
kinases in rice. Plant J, 2006, 46 (1): 1-13
[43] Rohila JS, Chen M, Chen S, et al.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of tandem affinity purified protein kinases
from rice. PLoS One, 2009, 4(8): e6685
[44] Abe M, Fujiwara M, Kurotani K,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dynamin as an interactor of rice GIGANTEA by tandem
affinity ourification (TAP). Plant Cell Physiol, 2008,
49(3): 420-32
[45] Xu X, Song Y, Li Y, et al. The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method: An efficient system for protein complex
purification and protein interaction identification. Protein
Expr Purif, 2010, 72(2): 149-56
[46] Wu Q, Song J, Sun Y, et al. Transcript profiles of Panax
quinque folius from flower, leaf and root bring new
insights into genes related to ginsenosides biosynthesis
an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Physiol Plant, 2010, 138:
134-49
[47] Sun C, Li Y, Wu Q, et al. De novo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American ginseng root transcriptome using a GS FLX
Titanium platform to discover putative genes involved in
ginsenoside biosynthesis. BMC Genomics, 2010, 11: 262-73
[48] Yang Y, Chen X, Chen J, et al. Differential miRNA
expression in Rehmannia glutinosa plants subjected to
continuous cropping. BMC Plant Biol, 2011, 11(1): 53
[49] Fukao Y.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plants. Plant Cell
Physiol, 2012, 53(4): 6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