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creening of the unused pyruvic acid of high pyruvic acid producing strain

不利用丙酮酸的丙酮酸生产菌的选育



全 文 :不利用丙酮酸的丙酮酸生产菌的选育
占桂荣!,高年发
(天津市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天津 !""###)
摘 要:以光滑球拟酵母( !"#$%"&’(’ )%*+#*,*)$%&’ 为出发菌,经过 () 和 *+, 复合诱变选育出一株不利用丙酮酸的
高产菌($%#"-)。其摇瓶发酵产酸量和产酸率分别比原菌增加了 #. /-0和 #. /10。在 1 2 罐上的产酸量和产酸率
分别是 3" /#! 4·2 5 &和 .- /.0,比原菌增加了 1 /30和 1 /!0。
关键词:丙酮酸;复合诱变;育种
中图分类号:$6’#& /3 文献标识码:7 文章编号:&.3# 5 !.38(#"".)"- 5 ""!# 5 "1
!"#$$%&%’ () *+$ ,%,-$. /0#,1&" 2"&. () +&’+ /0#,1&" 2"&. /#(.,"&%’ -*#2&%
9:7; <=>?@AB4,<7C ;>DB?ED
($>DBF>B GHI 2DJ AE KBL=MN@>DO P>Q@AJ>AOA4I,RAOOH4H AE S>ANHQTBAOA4I,$>DBF>B (B>UH@M>NI AE ,Q>HBQH DBL $HQTBAOA4I,$>DBF>B !""###,RT>BD)
34-*#2"*:!"#$%"&’(’ )%*+#*,* MN@D>B $%&’ VDM =MHL DM MND@N>B4 MN@D>B DB =B=MHL WI@=U>Q DQ>L AE T>4T WI@=U>Q
DQ>L W@AL=Q>B4 MN@D>B($%#"-)VDM J@HHL JI ()?*+, QAXWO>QDN>AB X=NDN>AB Y $TH MD>B($%#"-)W@AL=QHL QAB?
QHBN@DN>AB AE WI@=U>Q DQ>L DBL I>HOL VH@H >BQ@HDMHL JI #. /-0 DBL #. /10 NTDB NTH V>OL MN@D>B >B EODMZ Q=O?
N=@H,@HMWHQN>UHOI Y SDNQT Q=ON=@H VDM QABL=QNHL >B D 1 2 EH@XHBNA@,$TH QABQHBN@DN>AB DBL I>HOL @HDQTHL NA
3" /#! 4·2 5 & DBL .- /.0,VT>QT VH@H >BQ@HDMHL JI 1 /30 DBL 1 /!0 NTDB NTH MND@N>B4 MN@D>B @HMWHQN>UHOI Y
5$0 6(#.-:WI@=U>Q DQ>L;QAXWO>QDN>AB X=NDN>AB;J@HHL>B4
丙酮酸是重要的!?氧代羧酸之一,它不仅在生
物能量代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合成多
种有用化合物的前体,在制药、化工、食品等工业以
及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用途[&,#,!],许多维生素、氨
基酸的生物合成都是以丙酮酸为起始物。近年来,
对丙酮酸及其丙酮酸系列产品的开发利用正日益深
入,商业上的需求也持续增长[-]。
丙酮酸的发酵法生产研究已有 1" D 的历史。
日本学者经过近 -" D 的研究选育出了丙酮酸高产
菌株,并于 &’8’ 年实现了工业化发酵生产,其产酸
水平高达 .3 /8 4·2 5 &。但是与其它有机酸发酵生产
相比,产酸水平比较低,虽然应用各种方法对其菌种
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但产量和产率始终不能得到
显著提高。作者在丙酮酸发酵过程中发现,丙酮酸
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葡萄糖消耗速率下降,且丙酮
酸产量下降(实验数据显示)。这个结果在其他人的
有关研究中也有述及[-]。经研究分析认为,导致丙
酮酸产量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原因是当丙酮酸含量
增加到一定水平后,丙酮酸产生菌优先利用丙酮酸
作碳源进行菌体生长或生成其它代谢物。选育不利
用丙酮酸的突变株来提高丙酮酸发酵产量在国内尚
未见报道。本文选育不利用丙酮酸的突变株,并对
不利用丙酮酸的突变株产酸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进一步提高了发酵菌的产酸量。
! 收稿日期:#"".?"8?"#
作者简介:占桂荣(&’3!?)男,江西婺源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工。
联系人:高年发,教授,博士生导师,+?XD>O:4DAB>DBED[ &.!/ QAX
;AU Y #"".
·!#·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RT>BHMH \A=@BDO AE S>AW@AQHMM +B4>BHH@>B4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万方数据
! 材料与方法
! "! 出发菌种
光滑球拟酵母( !"#$%"&’(’ )%*+#*,*)#$!%(&’ ( )
*+, ( ) #$$ ( ) $-. (),天津科技大学有机酸教研室
保藏。
! "/ 培养基和菌种培养
! "/ "! 斜面培养基
无水葡萄糖 !0 1;蛋白胨 2 1;酵母浸粉 3 1;麦
芽汁 3 1;琼脂 /0 1;蒸馏水定容至 ! 4,56 2 "0。
! "/ "/ 固体培养基
(!)78793完全培养基
葡萄糖 :0 1;蛋白胨 !0 1;;6/ $9: ! 1;<1=9:·
>6/9 0 "2 1;烟酸 ? @1;盐酸硫铵素 !0!1;盐酸吡哆
醇 0 "2 @1;生物素 /0!1;琼脂 /0 1;78793 2 1;蒸馏
水定容至 ! 4,56 2 "0。
(/)丙酮酸唯一碳源固体培养基
丙酮酸钙 /0 1代替葡萄糖,其余成分同(!)。
(3)限制培养基
丙酮酸唯一碳源固体培养基中加入 0 "/ A 的
78793完全培养基。
(:)培养方法
取诱变过或处理好的菌液 0 "! @4 涂于平板上,
置于 30 B、湿度为 22A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 C 3
-。
! "/ "3 种子培养基
葡萄糖 30 1;蛋白胨 !0 1;;6/ $9: ! 1;<1=9:·
>6/9 0 "2 1;56 2 "D 1;自来水定容至 ! 4,56 2 "D 。
! "/ ": 发酵培养基
葡萄糖 ?0 1(!00 1罐上用);蛋白胨 3 1;硫酸铵
2 "% 1;;6/$9: ! 1;<1=9:·>6/9 0 "2 1;烟酸 ? @1;盐
酸硫胺素 !0!1;生物素 /0!1;盐酸吡哆醇 0 "2 @1;
78793 :0 1(摇瓶时添加),金属离子母液 2 @4,自来
水定容至 ! 4,56 2 "D。
培养方法:从新鲜斜面上接一环菌入种子培养
基(20 @4 E 200 @4),在 30 B、/!0 F·@+G ( !下培养 !D H
后,以 !0 A 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摇瓶发酵装
液量 20 @4 E 200 @4 锥形瓶,转速 /!0 F·@+G ( !,发酵
时间如无特指即为 20 H。分批发酵时,2 4发酵罐装
液量 3 4,通气量 3 4·@+G ( !,用 ? @,I·4 ( !的 &896溶
液控制 56 2 "0,发酵温度 30 B。
! "3 诱变方法及突变株的筛选
! "3 "! #$!% 菌株的 JK 和 LM= 单因子及 JKNLM=
复合诱变
取 !0 @4 种子培养液于 3 200 F·@+G ( !离心 !0
@+G,收集菌体,用 !0 @4生理盐水洗两次,然后将菌
体重新悬浮于适量的生理盐水中,制成细胞浓度为
!0?个 E @4的菌悬液。
JK诱变:取 !0 @4菌液于"%0 @@ 的培养皿中
(带磁棒),置于紫外诱变箱的磁力搅拌器上,以 !2
O的紫外照射仪于 30 P@处照射。设定不同的照射
时间为不同的 JK 处理剂量。紫外线照射后,暗修
复 / H 涂平板。各样品均进行活菌计数,并与对照
组比较,计算致死率[2]。
LM=诱变:吸取 : @4 菌悬液至 /20 @4 锥形瓶
内,并加入磷酸缓冲溶液(56 > "0)制成约 !0D个菌 E
@4的菌悬液,再加硫酸二乙酯 0 "/ @4,使硫酸二乙
酯在菌悬液中的体积分数为 ! A,并分别振荡处理
不同的时间,立即加入 0 "2 @4 的 /2 A 硫代硫酸钠
溶液终止反应,并涂平板。各样品均进行活菌计数,
并与对照组比较,计算致死率。
JKNLM= 复合诱变:经 JK 诱变处理的菌液加入
种子培养基培养 !/ H,再经 LM= 诱变处理,分离菌体
并加入丙酮酸唯一碳源的种子培养基培养 !0 H,然
后加入制霉菌素杀死利用丙酮酸的菌株。离心分离
菌体并稀释到一定的浓度涂限制培养基平板。
! "3 "/ 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的初筛
挑取限制培养基平板上的小菌落分别点接到对
应的 78793完全培养基平板和丙酮酸唯一碳源固体
培养基平板上,在 78793完全培养基平板生长且透
明圈比较大而在丙酮酸唯一碳源固体培养基平板上
不长或菌落小的单菌落既为所需突变株。
! "3 "3 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的复筛
初筛所得菌株与原菌同时进行摇床发酵实验,
比较各菌株的产酸量,选出最优菌株。
! ": 分析方法
! ": "! 酵母菌体测定方法
发酵液稀释至相应倍数,在可见光 DD0 G@测定
其吸光值。
! ": "/ 葡萄糖测定方法
用山东科学院研制 =*’N:07 型生物传感仪检
测。
! ": "3 丙酮酸测定方法
6$47法[D]。
/00D 年 !! 月 占桂荣等:不利用丙酮酸的丙酮酸生产菌的选育 ·33·
万方数据
! 结果与讨论
! "# 出发菌株的产酸能力
诱变前对出发菌株的产酸能力进行了检验,实
验结果见表 #。
表 # 出发菌株产酸能力比较
$%&’( # )*+,%-./*0 *1 23( %&.’.24 *1 ,4-56.7 %7.8
&4 23( 8.11(-(02 /2%-2.09 /2-%.0/
样品号 # ! : ; < =
酸产量 >(9·? @ #) :A "! :# ": !B "C !D "; != "# !< "B
由表 # 可看出,对出发菌株所作 的 = 个平行实
验中,样品 ! 产酸能力最高,而样品 <、D 产酸能力
低,其产酸能力差异可能是由于出发菌株的个体差
异所造成,选择产酸能力较高的样品 ! 作为诱变出
发菌株。
! "! 不同诱变剂致死率和正突变率的比较
为考察最适诱变条件,采用不同的 EF 和 GHI
诱变剂量对源菌进行诱变,所得致死率和正突变率
结果见表 !、:。
表 ! EF诱变处理的致死率和正突变率
$%&’( ! $3( ’(23%’ -%2( %08 ,*/.2.6( +52%02 -%2( %12(- EF +52%2.*0
EF处理时间 > / #< :A ;< =A B< CA
致死率 > J :A ":# ;< "正突变率 > J ; #A !< ;A :A #A
表 : GHI诱变处理的致死率和正突变率
$%&’( : $3( ’(23%’ -%2( %08 ,*/.2.6( +52%02 -%2( %12(- GHI +52%2.*0
GHI处理时间 > +.0 #A !A :A ;A
致死率 > J :D ":# =A "!; BD "=A D< "<; CA "D# CC ";:
正突变率 > J ! B #A #< D :
以上结果表明,EF 照射 =A / 以及 GHI 处理 ;A
+.0的致死率分别达到 DAJ 以上,且两者的正突变
率都比较高。因此选择这样的诱变剂量处理出发菌
株。
! ": 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的初筛
从 )%)K:完全培养基和丙酮酸唯一碳源固体培
养基对照平板上选出 < 株菌,(分别命名为 $L!A#,
$L!A!,$L!A:,$L!A;,$L!A<),把它们与原菌重新点
接到 )%)K:完全培养基和丙酮酸唯一碳源固体培养
基对照平板上,结果如图 # 所示。
从图 # 可看出,在基本培养基上原菌比其它菌
长的大,因此其它几个菌是符合要求的 。在限制培
养基上亲株 $LM#C 有微弱生长,而突变株几乎不生
长,在 )%)K: 完全培养基上亲株生长相似,因此突变
株几乎不能利用丙酮酸,作为碳源生长为丙酮酸利
用缺陷型,培养基上亲株生长和突变株生长相似,因
此突变株几乎不能利用丙酮酸。
注:各菌在两平板中的点样位置对应生发菌为中下方菌落
图 # 突变株与原菌在 )%)K:完全培养基(左边)和丙酮酸唯
一碳源固体培养基(右边)上的生长情况
N.9 "# )*+,%-./*0 *1 23( +52%02 /2-%.0/ %08 23( /2%-2.09 /2-%.0
! "; 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的复筛及遗传稳定性试

初筛所获得 < 株菌与原菌同时上摇床发酵结果
如表 ; 所示。
表 ; 突变株与原菌产酸比较
$%&’( ; )*+,%-./*0 *1 23( %&.’.24 *1 ,4-56.7 %7.8
&4 23( +52%02 /2-%.0/ %08 23( O.’8 /2-%.0
菌株号 $L#C $L!A# $L!A! $L!A: $L!A; $L!A<
产酸量 > 9·? @ # :A "= :# "! !C "< :; "< :D "B !D ";
产酸率 > 9·9 @ # :A "! :# !C "# :; "! :D "; !B "C
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如表 < 所示。
表 < 遗传稳定性结果
$%&’( < $3( 9(0(2.7 /2%&.’.24 *1 23( /2-%.0/
菌株号 $L#C: $L!A# $L!A! $L!A: $L!A; $L!A<
产酸量 >
9·? @ #
第一代 != "第三代 !< "CB !D "#: !C ":; !D "D: :A "#< !B "CC
第五代 != ":; !B "CD !C ";! !B "C; :A "!# !D "#
从表 < 可看出菌株 $L!A; 比原菌 $L#C 的产酸
量和产酸率分别增加了 != ";J和 != "看出突变株 $L!A!、$L!A; 和 $L!A< 在传代过程中丙
酮酸产生能力强且稳定,而其余 ! 株菌在传代 : 次
后,丙酮酸产生能力均有所下降。综合考虑丙酮酸
产生能力和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确定不利用丙酮酸
突变株 $L!A; 为进一步研究用菌株。
! "< 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 $L!A; 遗传标记的鉴定
及分析
对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 $L!A; 的三大类营养物
质要求进行鉴定,其结果如表 = 所示。从表 = 得知
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 $L!A; 在粘有维生素混合液的
·:;· 生物加工过程 第 ; 卷第 ; 期
万方数据
滤纸片周围生长,而在其它混合液周围不生长。说
明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 !"#$% 缺乏合成某些维生素
的能力,是维生素缺陷型菌株。
表 & 三大类营养物质对 !"#$% 生长的影响
!’()* & +,,*-. /, .01** 23456 /, 47.13*4.6 /4 !"#$% 81/9.0
营养情况 氨基酸 维生素 核酸 对照
生长情况 : ; : :
“ ;”表示滤纸片周围出现菌落,“ :”表示未出现菌落
然后对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 !"#$% 的维生素缺
陷型进行鉴定,其结果如表 < 所示。从表 < 可看出:
它与亲株 !"=> 相同,在不沾有盐酸硫胺素、烟酸、盐
酸吡哆醇、生物素而含有其它维生素的滤纸片周围
无菌落出现,在沾有盐酸硫胺素、烟酸、盐酸吡哆醇、
生物素而缺少其它维生素的滤纸片周围出现菌落。
说明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 !"#$% 是盐酸硫胺素、烟
酸、盐酸吡哆醇和生物素 % 种维生素的缺陷型。
表 < 各种维生素对 !"#$% 生长的影响
!’()* < +,,*-. /, ’)) ?3.’@346 /4 !"#$% 81/9.0
所缺维生素 生长情况 所缺维生素 生长情况 所缺维生素 生长情况
盐酸硫胺素 : 烟酸 : 生物素 :
盐酸吡哆醇 : 叶酸 ; 核黄素 ;
泛酸 ; 肌醇 ; 胆碱 ;
对照 ;
注:“ :”“ ;”意义同表 &
# A& 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 !"#$% 与亲株 !"=> 在 B
C罐中发酵试验比较
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 !"#$% 与亲株 !"=> 在 B C
罐中发酵试验的结果如图 # 和图 D 所示。
—!—8)7-/6*;—"—EF17?3- ’-35;—#—81/9.0
图 # !"#$% 菌(左图)和图 D!"=> 菌(右图)的 B C发酵罐分批发酵情况对比
G38 A# !3@*H-/716* /, (’.-0 ,*1@*4.’.3/4 E1/-*66 /, !"#$% ’45 !"=>
从图 # 可以直接看出,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
!"#$% 从发酵 =# 0 开始产酸,随着发酵的进行丙酮
酸产量一直在增长,直到糖耗完为止。而亲株 !"=>
在发酵 B# 0 的产酸达到最大值(因此时残糖高,如
果下罐不利于发酵液的分离),随后丙酮酸产量却有
所下降。这表明亲株 !"=> 在发酵后期消耗丙酮酸
而不利用丙酮酸突变株 !"#$% 发酵全程不消耗丙酮
酸。所以 !"#$% 菌株属不利用丙酮酸的突变株,符
合选育要求。从图 # 和图 D 还可以看出:不利用丙
酮酸突变株 !"#$% 菌下罐的产酸量、产酸率和生产
强度分别为 <$ A#D 8·C : =,&% A&I,= ADD 8·(C·0): =,
而 !"=> 菌尽管 B# 0 发酵后达到最大酸量,但积余
的葡萄糖影响了后面的分离纯化,在后期的持续发
酵中产物丙酮酸也被利用代谢,影响了 !"=> 的丙酮
酸的产量。下罐的产酸量、产酸率和生产强度分别
为 && A ADI,= A== 8·(C·0): =。!"#$% 菌
株比亲菌产酸量、产酸率和生产强度分别增加了
B A株的最好水平。
# A< 讨 论
从图 D 丙酮酸的代谢途径可以看出,要使丙酮
酸的产量提高主要有两种方法:(=)在保证细胞正常
生命活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丙酮酸的降解或转
化,这是获得丙酮酸的高产量和高产率的必要条件;
(#)加速从葡萄糖到丙酮酸的代谢,以确保获得丙酮
酸的高生产强度[<]。丙酮酸脱羧("JK)生成乙醇和
丙酮酸在厌氧状态下由乳酸脱氢酶(CJL)作用生成
乳酸都可以通过改进发酵条件得以避免。而抑制丙
酮酸脱羧酶("JK)、抑制转氨酶和加速葡萄糖的代
谢只能通过诱变育种或改变基因来实现。
突变菌 !"#$% 的耗糖速率明显比 !"=> 快,即加
速了糖到丙酮酸的代谢,生产强度得到了极大的提
高(比原菌高 #$I)。突变株的丙酮酸脱羧酶("JK)
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丙酮酸的产量和产率也
#$$& 年 == 月 占桂荣等:不利用丙酮酸的丙酮酸生产菌的选育 ·DB·
万方数据
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图 ! 丙酮酸的代谢途径
"#$ %! &’()*+,#- .)(/0)1 +2 .1345)(’
参考文献:
[6] )() 7,8+9’/)() :,:;4(;4# < = &’(/+> 2+3 .3+>4-#9$ .1345#- )-#>
*1 2’3?’9()(#+9 = @ABCD6CED[F]= 6CCEG66GHE =
[H] 8+9’/)3) :,)() 7 = "’3?’9()(#5’ .3+>4-(#+9 +2 .1345)(’ 23+? $,4G
-+;’ *1 !"#$%"&’(’ )%*+#*,*[I]= I "’3?’9( J#+’9$,6CCB,DK:6LLG6LC =
[!] 欧阳平凯 = 生物化工产品(第三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6CCC =
[B] 李 寅,陈 坚,陈 燕,等 = 丙酮酸高产菌株的选育与中试研
究[I]= 工业微生物,HEE6,!6(H):6EG6! =
[L] 杜连祥 =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
版社,6CCH =
[M] 高先富,高年发,韩英素,等 = 发酵液中丙酮酸的 的研究[I]=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HEE!,6K(!):6EG6H =
[D] 李 寅,陈 坚,伦世仪 = 维生素在丙酮酸过量合成中的作用
[I]= 微生物学报,HEEE,BE(L):LHKGL!B %
·!M· 生物加工过程 第 B 卷第 B 期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