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卫星搭载2个早籼稻品系浙105和浙207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回收后SP2~SP7逐代选择,以主要农艺经济性状改良为目标,结合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筛选,获得一批突变品系;选用72 对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引物对5个变异株系与原种对照进行DNA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对水稻品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生理损伤,SP1表型不分离,SP2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SP3起逐代选择获得农艺经济性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变异株,从中选出得到明显改良的新品系;5个变异株系与原种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SSR多态性差异。
全 文 : 核 农 学 报 2014,28(6):0949 ~ 0954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6⁃03 接受日期:2014⁃03⁃10
基金项目: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CARS - 01 - 48),浙江省 0406 重大科技攻关(2012C12901),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0R50024,
2010R50033)
作者简介:俞法明,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 E⁃mail:yfm4679@ 163. com
通讯作者:严文潮,男,研究员,主要从事稻遗传育种研究。 E⁃mail:yanyn92@ 163. com
文章编号:1000⁃8551(2014)06⁃0949⁃06
利用空间诱变技术进行早籼稻新品种的改良
俞法明1 严文潮1 毛雪琴2 金庆生1 李小华1 陈 蕾1 陆艳婷1
( 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摘 要:利用卫星搭载 2 个早籼稻品系浙 105 和浙 207 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 回收后 SP2 ~ SP7 逐
代选择,以主要农艺经济性状改良为目标,结合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筛选,获得一批突变品系;选用
72 对分布于水稻 12 条染色体上的 SSR引物对 5 个变异株系与原种对照进行 DNA 分子检测。 结果表
明:空间诱变对水稻品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生理损伤,SP1 表型不分离,SP2 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SP3
起逐代选择获得农艺经济性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变异株,从中选出得到明显改良的新品系;5 个
变异株系与原种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SSR多态性差异。
关键词:早籼稻;空间诱变;性状;稻瘟病;白叶枯病;SSR
DOI:10 11869 / j. issn. 100⁃8551 2014 06. 0949
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返回式卫星等能到达的空间
环境对植物(种子)进行诱变作用产生有益的变异,然
后在地面选育植物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高新
技术[1]。 自 1987 年以来,我国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
成功育成了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小麦、油
菜、蔬菜、花卉等 9 大类作物新品种(系) [2 - 12]。 作者
曾以早籼稻品种浙 9248 为材料,经返回式卫星搭载空
间诱变处理,成功选育出浙江省第一个通过空间诱变
技术选育的早籼稻新品种浙 101[8 - 9],该品种在农艺
性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等方面得到显著改良。
本研究利用返回式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实践 8 号” [13]
搭载早籼稻品系浙 105 和浙 207 干种子,返回地面后
重点考查突变株系在农艺性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
性等方面的变化,检测部分变异株系在 DNA分子水平
上的变异情况,为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的有效运用
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供试材料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早籼稻新品
系浙 105 和浙 207,经多点试验表现分蘖力强、秆矮、
株型好等特点,但千粒重偏低、穗形偏小、稻瘟病和白
叶枯病抗性偏差。
1 2 方法
1 2 1 搭载处理 2006 年 9 月挑选籽粒饱满、大小
均匀、形状基本完整一致(含水量 13% )的浙 105(千
粒重 25 2g)种子 4500 粒、浙 207(千粒重 28 2g)种子
3500 粒,搭载于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以未搭载
复份种子为对照(CK)。 卫星运行近地点高度 180km、
远地点高度 469km、轨道倾角 63°、舱内温度 20 72 ~
27 21℃、轨道运行时间 355h。
1 2 2 材料种植和性状筛选 2006 年冬将搭载回收
的种子在海南分别随机取 100 粒种子、5 次重复,对照
种子 100 粒、2 次重复,考查发芽率和成苗率。 2006 -
2010 年,在海南省陵水县浙江省农科院南繁试验基地
和杭州试验基地分别种植浙 105 和浙 207 航天辐射后
代及对照。 利用搭载回收种子(SP0)种植的当代植株
为 SP1,SP1 植株上收获的种子种植后为 SP2,余类推。
SP1 采取每个植株收获 2 粒种子留种,混合种植成
SP2,从中选择农艺性状有变异的单株,SP3 ~ SP7 群体
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接种,筛选抗性植株。 浙 105 和
949
核 农 学 报 28 卷
浙 207 的 SP1 分别种植 1336 株和 1096 株,SP2 分别种
植 1308 株和 1968 株,SP3 ~ SP7 每株系种植 30 株,在
相邻小区种植地面对照 30 株,单本插,行株距均为
17cm,栽培条件同一般大田。 SP2 ~ SP6 的农艺性状筛
选主要有生育期、株高、株型、分蘖、穗部性状(穗形、
结实率、粒形、千粒重)等性状,SP7 田间调查结合室内
考种。
1 2 3 叶瘟人工接种 将种子播于带孔的塑料育苗
盘中,每株系播 1 穴,每穴 10 粒种子,2 次重复。 稻苗
3 叶 1 心期用供试菌株孢子悬浮液在隔离接种箱内喷
雾接种,接种液的孢子浓度为 1 × 105mL - 1,7 ~ 8d 后
按 IRTP标准考查病情[14]。 供试稻瘟病菌菌株为浙江
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历年保存的
10 个浙江省主要致病小种菌株和前一年从籼稻主栽
品种上新分离的 14 个菌株,以 ZB群为主,少量为 ZA、
ZC群等小种。
1 2 4 穗瘟人工接种 分蘖盛期进行注射接种,接种
液的孢子浓度为 1 × 105mL - 1,每株系接种 12 株,黄熟
期考查各株系的穗发病情况。
表 1 空间诱变处理对 SP1 的影响
Table 1 The effects of space treatment on SP1 / %
品系
Lines
发芽率
Germination rate
成苗率
Seedling rate
SP1 CK
相对发芽率
Relative germination rate
SP1 CK
相对成苗率
Relative seedling rate
浙 105
‘Zhe 105’ 83 00 86 50 95 95 65 20 72 00 90 56
浙 207
‘Zhe 207’ 98 80 99 00 99 80 91 80 96 00 95 63
注:SP1 表示卫星搭载回收种子,CK表示地面对照。
Note: SP1 means the seeds were carried into space by breeding satellite,CK means the ground control.
1 2 5 白叶枯病人工接种 采用浙江省白叶枯病优
势致病型 IV型菌中致病性较强的菌株,培养 72h后于
水稻分蘖末期用剪刀蘸取浓度为 3 × 107mL - 1的菌悬
液后,剪去水稻上部完全展开的三片叶约 1 cm 叶尖,
20d后按 IRTP标准考查病情。
1 2 6 SSR多态性检测 根据前人报道的 SSR 标记
多态性研究结果,选择分布于水稻 12 条染色体上多态
性较好的 72 对引物,对 5 个变异株系及原种对照进行
多态性检测。 所用的 SSR 多态性引物由上海生工公
司合成。 水稻总 DNA提取采用简易法[15],20μL 反应
体系中包含 10 × PCR Buffer(含 Mg2 + )2 0μL、10mmol
·L - 1dNTPs0 6μL、10μmol·L - 1引物 1 2μL、模板 DNA
1 2μL、5 U·μL - 1 Taq DNA 聚合酶 0 4μL、 ddH2O
14 6μL补足。 PCR 程序为:95℃预变性 5 min;95℃
30 s,55℃ 30 s,72℃ 45s,34 个循环;72℃延伸 10 min。
反应产物在 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
染并显色后扫描成像。
2 结果与分析
2 1 空间诱变后各世代的变异
2 1 1 SP1 表现 浙 105 和浙 207 空间诱变种子
(SP1)播种后发现发芽率、成苗率出现一定程度的变
化(表 1),说明两个品系经空间诱变产生了一定程度
的生理损伤,但品系间对空间环境的敏感效应有一定
的差异,对浙 105 发芽率和成苗率的抑制高于浙 207。
存活的 SP1 植株生长基本正常,未出现明显分离现象,
也未发现不育株,每株收获 2 粒后混合保存,供 SP2 种
植成集团。
2 1 2 SP2 变异 卫星搭载处理的 SP2 群体,许多性
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表 2)。 生育期、株高等变异
较大,谷粒长宽比、千粒重、分蘖力、着粒密度、穗形大
小、颖色变异较小。 根据育种改良目标要求,经选择分
别筛选出浙 105 和浙 207 的 SP2 变异株 118 份和 78
份,单穗收获。
2 1 3 SP3 ~ SP7 变异 田间调查发现,浙 105 和浙
207 SP3的 118 份和 78 份材料中(表 3),有 62 份浙
105 SP3材料和 38 份浙 207 SP3 材料农艺性状不发生
分离,和地面对照的农艺性状基本相同,有 56 份和 40
份农艺性状能一直保持其变异特性,表现出与地面对
照有显著差异。 根据育种目标改良要求,结合人工接
种诱发稻瘟病鉴定结果,从 SP4 材料中分别筛选出浙
105 和浙 207 变异株系 111 份和 99 份。 通过 SP3 ~
059
6 期 利用空间诱变技术进行早籼稻新品种的改良
表 2 SP2 植株突变类型和突变率
Table 2 The types and frequency of mutation in SP2
品系
Lines
总株数
Total number
of plant
变异频率
Variation frequency / %
早熟
Early maturity
迟熟
Late maturity
矮化
Dwarf
高秆
Tall
粒形
Seed panicle
分蘖
Tiller
穗形
Spike panicle
颖色
Glume color
其他
Others
突变率总和
Total mutation
frequency / %
浙 105
‘Zhe 105’ 1308 0 15 0 38 0 15 0 61 0 15 0 15 0 23 0 23 6 96 9 02
浙 207
‘Zhe 207’ 1968 0 15 0 41 0 05 0 15 0 25 0 05 0 25 0 10 2 54 3 96
表 3 空间诱变后各世代选育
Table 3 Screening of each generation after space treatment
品系
Lines
浙 105
‘Zhe 105’
浙 207
‘Zhe 207’
世代
Generation
SP1 SP2 SP3 SP4 SP5 SP6 SP7 SP1 SP2 SP3 SP4 SP5 SP6 SP7
变异株系
Mutant lines 118 111 64 50 15 78 99 68 51 19
总株数
Total number of plant 1336 1308 2832 2664 1536 1200 360 1096 1968 1872 2376 1632 1224 456
表 4 SP7 变异株系主要性状变异的分布
Table 4 Variant distribution of major traits of mutant lines in SP7
品系
Lines
总株数
Total number
of plant
变异分布
Variant distribution
早熟
Early
maturity
迟熟
Late
maturity
矮化
Dwarf
高秆
Tall
长粒
Long
grain
短粒
Short
grain
大粒
Large
grain
大穗
Large
panicle
密穗
Dense
panicle
红颖色
Red color
glume
浙 105
‘Zhe 105’ 15 2 6 1 3 3 0 1 1 1 1
浙 207
‘Zhe 207’ 19 4 11 2 8 0 1 2 1 0 3
SP6 连续 4 代的人工筛选和农艺性状调查发现,SP3 有
少量株系性状稳定,SP4 较多株系性状稳定,SP5 和 SP6
绝大多数株系的性状已稳定。 结合对 SP6 稻瘟病和白
叶枯病抗性鉴定筛选,共获得性状稳定的浙 105 和浙
207 变异株系 15 份和 19 份。 稳定变异的株系中有早
熟和迟熟变异株系、矮化和高秆变异株系、长粒和短粒
变异株系、千粒重变异株系、大穗和密穗穗变异株系及
红颖壳变异株系,某些变异株系同时出现不同的变异
性状(表 4),多类型变异株系的获得,说明通过空间诱
变改良水稻是可行的。 通过对 SP7 农艺性状、抗性和
单株产量的综合鉴定,浙 105 和浙 207 诱变后代株系
中分别有 2 份和 3 份的综合性状得到明显改良。
2 2 变异株系的抗性变异
2 2 1 稻瘟病抗性变异 用 24 个浙江省主要致病菌
株的混合菌液,对浙 105 变异株系进行了稻瘟病抗性
鉴定结果显示(表 5),叶瘟抗性较好的有 HZ10504、
HZ10512 和 HZ10515 等 3 个株系,穗瘟抗性较好的
HZ10512(0 级)、HZ10504 和 HZ10515(1 级)等 9 个株
159
核 农 学 报 28 卷
表 5 浙 105 和浙 207 变异株系的抗性反应
Table 5 The resistance to blast and bacterial blight of mutants from Zhe 105 and Zhe 207
品系
Lines
叶瘟
Leaf blast
平均级
Mean
最高级
Max.
穗瘟
Neck
node
blast
白叶枯病
Bacterial leaf blight
品系
Lines
叶瘟
Leaf blast
平均级
Mean
最高级
Max.
穗瘟
Neck node
blast
白叶枯病
Bacterial
leaf blight
HZ10501 6 7 7 S HZ20701 4 4 3 S
HZ10502 7 7 7 S HZ20702 3 5 4 3 S
HZ10503 6 5 7 7 S HZ20703 1 1 1 S
HZ10504 3 5 1 S HZ20704 0 5 1 0 S
HZ10505 5 5 3 M HZ20705 4 5 5 5 S
HZ10506 5 5 3 M HZ20706 4 5 5 S
HZ10507 4 5 5 3 M HZ20707 1 5 3 1 S
HZ10508 4 5 5 3 S HZ20708 3 5 7 3 S
HZ10509 4 5 5 3 S HZ20709 4 5 3 M
HZ10510 5 5 6 5 S HZ20710 2 5 5 3 M
HZ10511 6 6 5 S HZ20711 2 5 5 3 S
HZ10512 3 4 0 R HZ20712 5 7 5 S
HZ10513 5 5 6 7 S HZ20713 5 5 6 5 S
HZ10514 6 5 7 3 S HZ20714 7 9 7 S
HZ10515 3 5 4 1 M HZ20715 6 8 5 S
浙 105
‘Zhe 105’
4 5 5 S HZ20716 2 5 5 3 M
HZ20717 2 5 5 3 S
HZ20718 3 5 7 3 S
HZ20719 2 5 5 1 S
浙 207
‘Zhe 207’
3 5 3 S
注:R为抗,M为中抗,S为敏感。
Note: R means resistance, M means middle resistance,S means sensitive.
系。 对浙 207 变异株系进行了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显
示,叶瘟抗性较好的有 HZ20703、HZ20704、HZ20707、
HZ20708、 HZ20710、 HZ20711、 HZ20716、 HZ20717 和
HZ20719 9 个品系,穗瘟抗性较好的 HZ20704(0 级)、
HZ20703、 HZ20707 和 HZ20719 (1 级) 4 个品系。 部
分变异株系稻瘟病抗性的提高,说明通过空间诱变增
强稻瘟病的抗性是可能的。
2 2 2 白叶枯病抗性变异 通过对 SP6、SP7 株系白
叶枯病菌人工接种,浙 105 变异株系中白叶枯病抗性
较好的有 HZ10512(R)、HZ10505(M)、HZ10506(M)、
HZ10507(M)和 HZ10515(M)5 份株系;浙 207 变异株
系中白叶枯病抗性较好的有 HZ20709(M)、HZ20710
(M)和 HZ20716(M),说明通过空间诱变增强白叶枯
病的抗性也是可能的。
2 3 SSR多态性检测
选择分布于水稻 12 条染色体上的 72 对 SSR 引
物 对 HZ10503、 HZ10507、 HZ20701、 HZ20709 及
HZ20718 5 个变异株系与原种之间进行多态性检测,
72 对引物均得到有效扩增,10 对引物在 5 个变异株系
中检测出多态性。 与原种比较,变异株系 HZ10507 的
RM17 扩增片段条带数减少,变异株系 HZ10503 的
RM286 扩增片段变小,变异株系 HZ20701、HZ20709
259
6 期 利用空间诱变技术进行早籼稻新品种的改良
和 HZ20718 的 RM209 扩增片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小
(图 1),说明原种通过空间诱变后,变异单株的后代株
系在 DNA 水平上发生了变异。
图 1 SSR引物 RM17、RM286、RM209
对原种对照及 5 个变异株系的扩增
Fig. 1 Amplified profiles by SSR primers RM17,
RM286,RM209, in CK and five mutants
3 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看,通过空间诱变,变异株系的农艺
性状及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变异特点显示,空间诱
变对性状的诱变有明显的作用,不同品种、不同性状的
诱变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变异可根据育种目
标进行选择,一些诱变的性状可稳定遗传,这与前
人[11,16 - 20]的空间诱变结果相一致;同一变异株系能同
时出现多个性状变异,也与王慧等[11]研究结果相似,
说明利用空间诱变技术改良并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水
稻新品种或创制特异种质资源是可行的。
从浙 105 和浙 207 的空间诱变后代变异株系中,
共选育出 5 份在株高、生育期、千粒重、粒形、稻瘟病和
白叶枯病抗性等性状得到了一定改良、产量较原品种
明显提高的变异株系。 其中 HZ10503 株高增加,
HZ10507 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增强,HZ20701 生育
期缩短 2d,HZ20709 千粒重增加、白叶枯病抗性增强,
HZ20718 粒型变短、产量提高。 通过 SSR 多态性检
测,这些变异株系与原品种相比,在 DNA 水平上发生
了变异,且不同变异株系之间的 DNA 变异位点不同,
从而在株型、生育期、粒型及抗性等不同性状上表现出
变异,这与肖武名等[21]、杨存义等[22]研究的结果较为
相似。 这些优良变异株系的获得,说明通过空间诱变
对水稻品种进行综合性状的改良切实有效。
空间诱变后代多个表型性状及抗病性在不同世代
处于不断稳定的过程中[23],强化低世代株系对农艺经
济性状的选择、高代株系进行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接种
的鉴定,可避免育成的新品种因抗性的增强而忽略农
艺性状的改良,或因农艺性状的改良而忽略抗性提高
的问题。 因此在空间诱变育种中,农艺经济性状选择
和抗性鉴定的结合应用,可增加选育出综合性状较好
的新品种的几率。
4 结论
浙 105 和浙 207 通过空间诱变后,获得了在株型、
生育型、粒型及抗性等不同性状上得到改良的变异株
系,说明通过空间诱变也是对水稻品种进行综合性状
改良的有效途径之一。 5 份变异株系之间的 DNA 变
异位点不同,说明它们属于不同的突变类型。 这些变
异株系将作为育种后备材料或特异种质资源的储备得
到有效的运用。
参考文献:
[ 1 ] 刘录祥,郑企成. 空间诱变与作物改良[M]. 北京:原子能出版
社,1997
[ 2 ] 刘录祥,赵林姝,郭会君.作物航天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J] . 中
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2):26 - 29
[ 3 ] 王广金,闫文义,孙岩,黄景华,刁艳玲,邓双丽,孙光祖. 春小麦
航天育种效果的研究[J] .核农学报,2004,18(4):257 - 260
[ 4 ] 刘泽,赵仁渠.空间条件对油菜诱变效果的研究[J] .中国油料作
物学报,2000,22(4):6 - 8
[ 5 ] 杨再强,王立新,谢以萍. 我国观赏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J] .现代园艺,2006,(1):9 - 11
[ 6 ] 张雄坚,房伯平,罗忠霞,黄立飞,陈景益,王章英.紫肉甘薯新品
种广紫薯 1 号空间诱变改良效果初步分析[ J] . 热带作物学报,
2010,31(1):35 - 38
[ 7 ] 郭亚华,谢立波,王雪,邓立平.辣椒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创新及新
品种(品系)培育[J] .核农学报,2004,18(4):265 - 268
[ 8 ] 严文潮,孙国昌,徐建龙,俞法明,毛雪琴,金庆生.空间诱变育成
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水稻突变体浙 101 [ J] . 中国水稻科学,
2004,18(5):415 - 419
[ 9 ] 严文潮,孙国昌,俞法明,吴伟,徐建龙,刘庆龙,金庆生. 早籼稻
空间诱变新品种“浙 101”的选育[ J] . 核农学报,2006,20(5):
398 - 400
[10] 徐建龙,林贻滋,奚永安,张小明,鲍根良,张柄林,姚建龙,朱卫
东,朱茂丹,卢王印,严培鸿,陈斌. 高产优质早熟晚糯航育 1 号
的选育、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1999,(2):
74 - 76
[11] 王慧,陈志强,张建国. 水稻卫星搭载突变性状考察和品系选育
[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4): 5 - 8
[12] 张勇,杨兴勇,董全中,薛红,张明明,李微微,宋继玲,许德春,孟
丽芬,付立新,赵晓南,胡少新,刘录祥. 利用空间诱变技术选育
大豆新品种克山 1 号[J] .核农学报,2013,27(9):1241 - 1246
[13] 骆艺,王旭杰,梅曼彤,庄楚雄,周峰,卫增泉,颉红梅,姚涓,赵均
359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28(6):0949 ~ 0954
良.空间搭载水稻种子后代基因组多态性及其与空间重离子辐
射关系的探讨[J] .生物物理学报,2006,22(2):131 - 138
[14] Scshu D V. Standard evaluation system for rice [ J ] . The
International Rice Testing Program,( IRTP '88), 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Los Banos, Philippines, 1988: 1 - 54
[15] 卢扬江,郑康乐.提取水稻 DNA 的一种简易方法[ J] . 中国水稻
科学,1992,6(1) : 47 - 48
[16] 李源祥,蒋兴村,李金国,华育坚.水稻空间诱变性状变异及育种
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00,12(2):17 - 23
[17] 马良勇,季芝娟,曾宇翔,杨长登,李西明. 不同航天器搭载对籼
稻诱变效果的比较[J] .核农学报,2011,25(1):1 - 5
[18] 沈卫平,周锋利,诸光明,周秋兰,孙冬萍. 空间条件对不同水稻
品种的诱变效应[J] .江苏农业学报,2009,25(1): 210 - 211
[19] 肖武名,杨祁云,王慧,刘永柱,郭涛,朱小源,陈志强. 中二软占
空间诱变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稻瘟病抗性[ J] . 核农学报,
2012,26(2): 193 - 197
[20] 周汉钦,潘大建,范芝兰,刘传光,李晨,陈建酉.特种稻新品种航
香糯的选育[J] .核农学报,2011,25(3): 498 - 501
[21] 肖武名,杨祁云,陈志强,王慧,郭涛,刘永柱,朱小源. 空间诱变
水稻品系抗稻瘟病遗传及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J] . 中国农业科
学,2008,41(12):3952 - 3958
[22] 杨存义,陈芳远,王应祥,范小威,袁清华. 粳稻品种秋光空间诱
变突变体的微卫星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9):1550 -
1555
[23] 吕兑财,黄增信,赵亚丽,郭会君,王根良,贾向红,李春华,张龙,
刘录祥.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植物种子的空间辐射剂量分析
[J] .核农学报,2008,22(1):5 - 8
Improvement of Early Indica Rice Varieties by Space Mutagenesis
YU Fa⁃ming1 YAN Wen⁃chao1 MAO Xue⁃qin2 JIN Qing⁃sheng1 LI Xiao⁃hua1 CHEN Lei1 LU Yan⁃ting1
( 1 Institute of Crop and Nuclear Technology Utilization,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Zhejiang 310021;
2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Microbiology,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Zhejiang 310021)
Abstract:Dry seeds of two early indica rice varieties, ‘Zhe 105’ and ‘Zhe 207’, were carried into space by breeding
satellite Shijian No. 8. Through selection from SP2 ~ SP7 by each generation for the characters obtained from space
mutation, the main agronomic and economic characters of the mutants were observed and studied combined with
screening of plant resistance to blast and bacterial leaf blight. 72 pairs of SSR primers on 12 rice chromosomes were
applied 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for 5 mutant lines and the ground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ace mutation leads
to physiological damage in two rice varieties to different extent. No trait showed segregation in the SP1 generation and
various degrees of variation appeared in the SP2 generation. Since SP3 generation,the new lines which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resistances were selected. The polymorphism was various among 5 mutant lines and
the ground control.
Key words:Early indica rice; Space mutagenesis; Character; Blast; Bacterial leaf blight; SSR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