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类脂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作用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0 卷 第 3期,2004 年 6 月 373
类脂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作用
陈旭微1,2,* 杨玲3 章艺4
1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27;2 温州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温州 325000;3 浙江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
学学院,金华 321004;4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衢州 324000
The Role of Lipids 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HEN Xu-Wei1,2,*, YANG Ling3, ZHANG Yi4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2School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enzhou Normal
College, Wenzhou 325000; 3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 4Quzhou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Quzhou 324000
提要 简述了类脂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作用,特别是类脂中脂肪酸的饱和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植物固醇对植物
的表型和在低温下的生长、胚胎的发育以及可育性中的作用。
关键词 类脂;脂肪酸;固醇;生长发育
收稿 2003-08-18 修定   2003-11-17
资助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98025)。
* E-mail:cxwzjcn@163.com
类脂又称脂类或脂质,是生物体内一大类重
要有机化合物,在体内分布十分广泛。各种类脂
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有很大差异,因此,它们生
物功能也十分不同,但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特性,
如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溶剂等。根据类脂组成
成分可分为:简单类脂(包括酰基甘油酯和蜡)、
复合类脂(磷脂和糖脂)、衍生类脂(包括脂肪酸及
其衍生物前列腺素和长链脂肪醇)和不皂化的类脂
(类萜和类固醇)等[1]。
脂类物质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框架,例如在
每个动物细胞质膜上约有109个脂分子,即每平方
微米的质膜上约有5×106个脂分子。膜脂主要包括
磷脂、糖脂和胆固醇 3 种类型。其中磷脂是膜脂
的基本成分,约占整个膜脂的 50% 以上;糖脂则
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的质膜上,含量
约在5%以下;胆固醇和其他中性脂质存在于真核
细胞膜上,一般不超过膜脂的 1/3[2]。
自1973年Lyons和Raison根据生物膜的流动
镶嵌模型提出了膜伤害假说后,许多实验都致力
于膜脂脂肪酸的饱和度与植物抗逆性关系的研究。
近几年,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分子生
物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尤其是在拟南芥中取得的
突出成果,使人们对植物类脂组成的变化对植物
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一些分子机制有一了定了解,
但相关文章报道不多。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几种拟
南芥突变体,简述类脂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一
些研究进展。
1 膜中脂肪酸的饱和度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保存了一些特征性结
构,这些特征性结构对植物生长发育十分重要。
在细胞的每一种膜中,都由一种特征性的甘油脂
组成,而且在每一单位膜内,类脂的每一组分都
有一特征性的脂肪酸。这些结构变化会对膜的功
能造成巨大影响。
1.1 饱和脂肪酸
1.1.1 18∶0脂肪酸增加导致植株侏儒 膜脂内积
累高水平的 18∶0 脂肪酸,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
育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时会导致植株侏儒。在
编码 18∶0-ACP 去饱和酶同功酶的几个基因中,
当其中一个基因 FAB2 发生突变时,18∶0-ACP
就不能脱氢产生 18∶1-ACP,于是突变体中积累
大量18∶0 脂肪酸(10%~15%,而野生型只有 1%)
(表1)[3~5]。但在此类突变体的叶片中,18∶0-ACP
去饱和酶的其他同功酶却能够保证体内 80% 以上
(野生型为98%)的 18∶0处于去饱和状态[3],因此
突变体内脂肪酸变化对总体脂肪酸组成来讲,影
专题介绍Special Topics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0 卷 第 3期,2004 年 6 月374
响相当小。但在生理温度22℃下,fab2突变体不
能正常生长,植株高度不到野生型的 10%。观察
叶片横切面(图1),可以看到突变体的叶肉细胞和
表皮细胞不能膨胀生长,而气孔细胞和毛状体细
胞却长到正常大小[3]。假如把突变植株置于高温
下,尽管此时脂肪酸组成没有改变,但会缓解突
变对植株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这可以从脂类物
质的物理性质加以解释:即在正常温度下生长
时,膜中 18∶0 脂肪酸比例的增加就意味着膜流
动性的降低,使膜脂产生物相变化,从液晶相变
为凝胶相,膜脂的脂肪酸链由无序排列变为有序
等;而叶肉细胞和表皮细胞的膨胀生长可能依赖
于膜的流动性或膜的某种物理性质,在高温下,
热能可以削弱膜内相邻脂肪酸间的范德瓦耳斯相互
作用,因此可以缓解突变带来的影响。
1.1.2 磷脂酰甘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导致植
物抗冷性降低 含有相同脂肪酸链不同极性基团的
磷脂中,热致相变温度的顺序为磷脂酰甘油(PG)>
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6]。在植物膜
脂的各种磷脂中,PG主要存在于类囊体膜上,它
的脂肪酸不仅较饱和,而且16∶1t脂肪酸残基的
双键是反式的,熔点较顺式的16∶1c高得多,所
以通常将16∶1t作为饱和脂肪酸计算。根据生物
膜的板块学说,低温下PG可能形成膜上最先相变
的板块。杨玲和苏维埃[7]在对水稻干胚膜脂进行
分离纯化后,以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
ning calorimeter, DSC)和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m, ESR)分别测试各磷脂的相变。结果表
明PG的相变影响膜的流动性。在降温过程中最先
发生相变的是PG,因此对冷敏感性植株的抗冷性
产生影响。另外,Murata 等[8]在表达 PG 的转基
因实验中已经证明高熔点的磷脂酰甘油在决定植物
冷敏感性中是有作用的。
在fab1突变体内,16∶0脂肪酸不能延长到18∶0,
以致突变体植株内的 C16 含量比野生型的高 12%
(从 34%增加到 46%),C18则相应的低12%(表 1)。
因此突变体中有些 PG 的脂肪酸只含 16∶0、D3t-
16∶1 和 18∶0,而且这样的分子种占了叶片总
PG 的 42%[4]。这些高熔点的 PG 直接影响着植物
对低温的敏感性,但10℃的低温对它的生长发育
影响不大,所以它能在10℃下正常生长,并完成
生活史。当突变体在2℃下生长24 h 后,再重新
放回到22℃下生长,表型仍旧与野生型差不多[9]。
但当fab1长期(大于2周)在2℃下生长,就会危及
它的生长和发育[10]。在转入2℃后的起初7 d里,
突变体植株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特征依然与野生型的
相似,即两品系的 Fv/Fm 都从 0.8 降到 0.7;但 7
d以后,突变体的这个参数就很快下降;28 d后,
此参数不到0.1。而在野生型中此参数起码有35 d
能维持在0.7左右。突变体叶绿素含量和每克叶片
的叶绿体甘油脂量下降,致使光合作用能力也下
降。用电子显微镜还可以观察到突变体类囊体和
叶绿体结构受到极大且快速的破坏,此现象称为
选择性的自体吞噬(autophagy)[10]。尽管低温下
fab1突变体的光合作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光合
作用机制完全破坏,但随后如将其重新转入22℃
下,则突变体植株还能恢复生长。这些结果进一
步说明叶绿体膜的不饱和度对保证低温下植株的正
常生长和发育有重要意义。
表1 拟南芥突变体叶片类脂的总脂肪酸组成[4,5]
突变品种
脂肪酸含量/摩尔百分比
16:0 16:1c 16:1t 16:2 16:3 18:0 18:1 18:2 18:3
野生型 15 Tr 3 Tr 14 1 3 14 48
fab1 23 1 4 Tr 17 1 3 11 39
fab2 14 Tr 2 Tr 6 14 3 18 42
fad5 24 1 3 Tr Tr 1 3 17 50
fad6 14 11 4 Tr Tr 1 16 17 37
fad2 12 1 3 Tr 17 1 21 4 41
fad2 fad6 11 16 4 1 0 1 60 5 0
图1 fab2突变体与野生型的叶片横切面比较[3]
  野生型(a)叶肉细胞中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发育较好,而
突变体(b)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细胞却很小,但突变体中些
细如毛状体细胞大小却几乎与野生型的一样。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0 卷 第 3期,2004 年 6 月 375
1.2 多不饱和脂肪酸
1.2.1 18∶2降低导致低温下植株死亡 内质网
18∶1 去饱和酶是由 FAD2 基因编码的,是一种
PC脱氢酶,主要通过作用于sn-1和sn-2位点上的
脂肪酸而生成多不饱和脂肪[11]。在 fad2 突变体
内,18∶1 脂肪酸量达到 21%(野生型为 3%),而
18∶2 量只有 4%(野生型为 14%),同时 18∶3 脂
肪酸也下降7%(表 1)。22℃下,fad2突变植株与
野生型的生长十分相似。但当转入 6℃下后,野
生型拟南芥继续生长和发育,而fad2突变体则表
现出低温伤害表型[12] :叶子逐渐出现枯斑,并大
量积累花色素苷(anthocyanin),接着叶子死亡,
最后整个植株死亡。因此,尽管在正常温度下
FAD2位点的突变与植株生长和存活没有很大相关
性,但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维持低温下细胞的功能
和植物的活力则是必要的。
1.2.2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降低影响植株对温度
变化的忍耐度 FAD5 和 FAD6 基因产物都能使脂
肪酸进一步去饱和而产生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
FAD5 基因产物负责单半乳糖甘油二脂(MGDG)[有
时也可能是双半乳糖甘油二脂(DGDG)]的 D7-16∶1
合成。所以,fad5 突变体 MGDG 中的 16∶0 含
量较高,为 24%(野生型内只有 15%),而 16∶3
则下降近14%;fad6突变体内由于编码16∶1/18∶1
脱氢酶的基因产生突变,致使叶片组织内18∶3和
16∶3含量分别下降11%和13%,18∶1和16∶1 则
相应的增加13%和 11%(表 1)[4]。由于这两种突变
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致使生理温度22℃
下生长的植株出现光合作用下降,叶绿体膜合成
减少[4]。但突变植株的类囊体膜对热伤害的稳定
性却增加,表现为:(1)突变体荧光产额增加的温
度比野生型的高出3℃,即从42℃增加到 45℃;
(2)类囊体在热处理后,突变体膜光合作用的电子
传递速率比野生型的高一些。这可能是由于类囊
体膜不饱和度降低导致植株光合作用和生长对热忍
受度增加所致[13]。另外,相应的是两突变体对低
温的敏感性也增加。突变植株生长在 6℃下,发
生褪绿病,生长速度也降低 20%~ 3 0 %。超微观
察低温下生长的突变体的叶绿体结构,扁平和非
扁平的类囊体数量都大幅度下降,叶绿素、脂类
和蛋白质含量也下降[4]。这说明突变体中脂肪酸
组成的改变对低温下叶绿体的发育有伤害,从而
影响植株的表型。但fad6和fad5则都能在6℃下
继续正常生长并完成它们的生活史。
1.2.3 多不饱和脂肪酸缺乏后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叶
绿体内含有高水平的脂肪三烯酸(16∶3和18∶3),
它们在维持光合作用的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为了
进一步研究膜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植物生存力的
影响,人们培养了fad2 fad6 双联突变体。此种
突变体不能使单烯酸脂肪酸去饱和产生二烯酸或三
烯酸脂肪酸,因此植物膜脂中几乎没有普通的多不
饱和脂肪酸,但有少量的 D9,15-18∶2 的同分异构
体[14]。在此种双联突变体内叶绿素很少或几乎没
有,所以不能正常生长,但突变植株能在含蔗糖
溶液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这可能是因为双联突
变体的类囊体或叶绿体外膜受到破坏后,这些细
胞器再也不能固定足够的碳以维持植物生存所致。
2 固醇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固醇也是真核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主要
调节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和透性。根据“膜环
境”的观点,在细胞膜中适当的固醇组成对酶的
最适活性、离子和代谢物的转运或通道、蛋白质-
蛋白质和蛋白质-脂类的相互作用、信号转导以及
适应低温都十分重要[15]。过去人们对植物固醇的
研究都集中在生物合成和生物化学方面,最近有
研究[16~20]表明,固醇生物合成缺陷型的拟南芥突
变体的生长发育显著改变,表现为生长缓慢、植
株矮小、分枝增加、可育性降低以及影响胚胎期
细胞发育和器官分化等。这些表型有些可以被外
源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改善,有些不能。这
暗示着植物固醇可能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中起重要
作用。
2.1 固醇的存在形式以及它们的比例与植物生长发
育 大多数情况下,固醇在高等植物内的形式有2
种:游离的或结合的。多数固醇以游离的形式存
在(C3 位点是 b-OH)。胆固醇、菜油甾醇和谷甾
醇都是固醇途径中的主要终产物,对某一种特定
的植物来说,固醇混合物的组成是由遗传决定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0 卷 第 3期,2004 年 6 月376
的,它们的比例由固醇甲基转移酶( S M T 1 和
SMT2)的活性决定。在拟南芥中,编码固醇甲基
转移酶的基因有 3 个,分别在 SMT1 位点、SMT2
位点和SMT2:2位点。为了研究菜油甾醇和谷甾醇
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Schaeffer等[20]采用转
基因的方法,对SMT2:1位点进行过量表达和共抑
制。结果表明:过量表达 SMT2:1 的植株内积累
谷甾醇,而菜油甾醇量较低,因而突变体的细胞
长度也降低,以致这些植株高度下降,有些株高
只有野生型的 50%,但这些突变体没有显示出像
油菜素类固醇突变体(如dwarf5突变体)那样典型的
侏儒症;而在共抑制SMT2:1的突变体内菜油甾醇
含量非常高(44%,野生型的为 11%),谷甾醇量
很低(21%,野生型的为 64%),因而突变体植株
呈现非常复杂的发育表型,与野生型的相比,细
胞长度降低但并不侏儒,枝条数增加,次生茎得
到发育,花的形态改变,花瓣和萼片成锯齿状,
可育性十分低(图 2)[20]。另外,胆固醇和谷甾醇
的比例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作用。smt1突变品
系的胆固醇比野生型的高 20%,而谷甾醇则下降
26%,因而突变体表现为生长缓慢,果实发育受
阻,但这种可育性的降低并不是受精改变引起
的,而是败育胚胎比例增加的结果[19]。这些说明
植物最适的营养生长和生殖中需要适当比例的胆固
醇、菜油甾醇和谷甾醇。
固醇的另一种形式是以酯的形式与脂肪酸结
合在一起,或以固醇糖苷和固醇酰基糖苷的形式
存在于生物体中[21]。结合形式的固醇调节膜中游
离固醇的浓度,并对固醇稳定内环境起一定的作
用。而且结合态固醇和游离态固醇的相对浓度变
化与植物适应低温有关[22]。Murphy[23]发现野生型
欧洲油菜(Brassica napus)绒毡层细胞中的固醇酯除
参与组成脂质小球(lipid globuli)外,还参与组成花
粉外膜上的粘合成分(adhesive component),以利于
花粉在干燥柱头上的萌发,以及便于昆虫的传粉。
2.2 油菜素类固醇与植物生长发育 某些微量的固
醇是类固醇衍生物的前体,此类衍生物有生长激
素和生长调节因子的作用,而且对胚胎的发育、
细胞和植物生长以及植物的可育性起重要作用,
称为油菜素类固醇(brassinosteroids)[24~27]。拟南芥
中的菜油甾醇和它的表异构物22(23)-二氢菜子甾
醇[22(23) - dihydrobrassicasterol]是油菜素类固醇的
图2 温室条件下生长的拟南芥突变品系[20]
a. 野生型;b. dwarf5突变体;c. smt2:1突变体(左,高菜油甾醇)和p35S::SMT2:1(右,高谷甾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0 卷 第 3期,2004 年 6 月 377
前体。据 Choe 等[28]报道,有些矮化植株的发育
表型就是因为它们在固醇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有缺
陷,以致油菜素类固醇的固醇前体——菜油甾醇
减少引起的。
FACKEL(FK)基因编码固醇-C14-还原酶,此
位点上发生突变的fackel-J79幼苗在固醇生物合成
的 D14- 还原作用中出现阻断,因此体内积累大量
具D8,14-二烯的中间产物(占总固醇的21%以上,而
野生型内几乎为0),而且这种积累会导致D5-固醇
量,特别是菜油甾醇的降低(只检测到痕量),油
菜素内酯的生物活性也同时明显降低,但谷甾醇
量则不受影响[29]。因此,fackel-J79表型类似油
菜素类固醇缺陷型的表型,即胚胎呈畸形、子叶
数量增多、茎的分生组织比例增多以及根发育受
阻。另外,Schrick 等[18]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FK mRNA 在胚胎分生组织表达;FK 是细胞分裂
和伸长所必需的,而且在FK位点发生突变影响幼
苗组织分化和胚胎期器官形成。虽然fackel-J79是
固醇合成的一种突变体,但使用外源油菜素类固
醇也不能恢复到野生型的表型,这暗示固醇调节
作用和信号作用对植物体内胚胎期和胚胎后期的细
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有重要作用。
STE1/DWARF7/BUL1 基因编码 D7- 固醇 -C5
(6)-脱氢酶,其突变体内有90%左右的 D7-固醇,
几乎检测不到菜油甾醇[30],因而,影响突变体的
生长发育,如茎短、可育性降低、生活周期延
长以及叶片像卷心菜的叶片样卷曲。在幼苗或花
序的发芽期间,突变植株用纳摩尔浓度的油菜素
内酯处理后,它的下胚轴或花柄的长度有少许增
加,但与野生型相比,器官大小或可育性都未得
到完全恢复[31]。这说明固醇对植物的生殖起重要
作用。
3 结语
如前所述,脂类物质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框
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近年
来,不饱和脂肪酸在植物耐冷性中的作用,以及
油菜素类固醇在细胞的伸长、分裂作用的研究已
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尚有众多问题有待探讨。我
们认为可以从以下2个途径着手:(1)根据数据库
中的序列,克隆甘油酯合成和去饱和途径中不同
酶的基因,构建正义、反义表达载体,并进行
转基因植株研究,以明确基因编码的酶在植物体
内的功能;(2)从化学诱变库、T-DNA 插入或转座
子库中筛选膜脂组成发生改变的突变体,分析这
些突变体的表型,采用定位克隆等技术克隆一些
参与编码类脂代谢的酶的基因,对其相应野生型
基因的功能以及相互之间遗传学反应进行研究。
相信随着人们对类脂物质生物学功能研究的不断深
入和基因操作技术的日趋完善,将相关基因转移
到冷敏感性的植物组织中,以增强作物的抗冷
性,不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 陈丽筠.第1章引言.见:陈丽筠编著.代谢(三)脂质
生物化学.第 1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3
2 瞿中和.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见:瞿中和主编.细胞
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 9 5.6 5 ~ 6 6
3 Lightner J, Wu J, Browse J. A mutant of Arabidopsis with in-
creased levels of stearic acid.Plant Physiol, 1994, 106:
1443~1451
4 Wallis JG, Browse J.Mutants of Arabidopsis reveal many roles
for membrane lipids.Prog Lipid Res,2002,41: 254~278
5 Browse J, McCourt PJ, Somerville CR.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leaf lipids determined after combined digestion and fatty acid
methyl ester formation from fresh tissue. Anal Biochem, 1986,
152:141~145
6 关世英,苏维埃.与磷脂酰甘油有关的植物抗冷机理研究
进展.植物生理学通讯,1995,31:167~ 173
7 杨玲,苏维埃.磷脂酰甘油的热致相变与水稻抗冷性.科
学通报,1994,39:1522~1525
8 Murata N,Nishida I,Higashe S et al. Gene technological
manipulation of fatty-acid unsaturation and chilling sensitivity
of plants. In:Cherif A,Miled-Daoud DB,Marzouk B et
al(eds). Metabolism, Structure and Utilization of Plant Lipids.
Tunis:Centre National Pedagogique, 1992. 379
9 Wu J, Browse J. Elevated levels of high-melting-point
phosphatidylglycerols do not induce chilling sensitivity in an
Arabidopsis mutant. Plant Cell, 1995, 7: 17~27
10 Wu J, Lightner J, Warwick N et al. Low-temperature damage
and subsequent recovery of fab1 mutant Arabidopsis exposed to
2 degrees C. Plant Physiol, 1997, 113: 347~356
11 Miquel M, Browse J. Arabidopsis mutants deficient in polyun-
saturated fatty acid synthesis. Biochemical and genetic charac-
terization of a plant oleoyl-phosphatidylcholine desaturase. J Biol
Chem, 1992, 267: 1502~1509
12 Miquel M, James D Jr, Dooner H et al. Arabidopsis requires
polyunsaturated lipids for low-temperature survival. Proc Natl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0 卷 第 3期,2004 年 6 月378
Acad Sci USA,1993, 90: 6208~6212
13 Murakami Y, Tsuyama M, Kobayashi Y et al. Trienoic fatty ac-
ids and plant tolerance of high temperature. Science, 2000, 287:
476~479
14 McConn M, Browse J. Polyunsaturated membranes are required
for photosynthetic competence in a mutant of Arabidopsis. Plant
J,1998, 15: 521~530
15 Schaller H. The role of sterols 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g Lipid Res, 2003, 42: 163~175
16 Gachotte D,Meens R,Benveniste P. An Arabidopsis mu-
tant deficient in sterol biosynthesis: heterologous complementa-
tion by ERG 3 encoding a delta 7-sterol-C-5-desaturase from
yeast. Plant J,1995,8: 407~416
17 Klahre U, Noguchi T, Fujioka S et al. The Arabidopsis
DIMINUTO/DWARF1 gene encodes a protein involved in ste-
roid synthesis. Plant Cell, 1998, 10: 1677~1690
18 Schrick K, Mayer U, Horrichs A et al. FACKEL is a sterol C-14
reductase required for organized cell division and expansion in
Arabidopsis embryogenesis. Genes Dev, 2000, 14: 1471~1484
19 Diener AC, Li H, Zhou W et al. Sterol methyltransferase 1 con-
trols the level of cholesterol in plants. Plant Cell, 2000, 12:
853~870
20 Schaeffer A, Bronner R, Benveniste P et al. The ratio of
campesterol to sitosterol that modulates growth in Arabidopsis is
controlled by sterol methyltransferase 2:1.Plant J, 2001, 25:
605~615
21 Warnecke DC, Baltrusch M, Buck F et al. UDP-glucose:sterol
glucosyltransferase: cloning and functional expression in Es-
cherichia coli. Plant Mol Biol, 1997, 35: 597~603
22 Palta JP, Whitaker BD, Weiss LS. Plasma membrane lipids as-
sociated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 freezing tolerance and cold
acclimation of Solanum species. Plant Physiol, 1993, 103:
793~803
23 Murphy DJ. The biogenesis and functions of lipid bodies in
animals,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Prog Lipid Res, 2001, 40:
325~438
24 Schumacher K, Chory J. Brassinosteroid signal transduction: still
casting the actors. Curr Opin Plant Biol, 2000, 3: 79~84
25 Clouse SD. Integration of light and brassinosteroid signals in
etiolated seedling growth. Trends Plant Sci, 2001, 6: 443~445
26 Altmann T. Molecular physiology of brassinosteroids revealed
by the analysis of mutants. Planta, 1999, 208: 1~11
27 Sakurai A, Fujioka S. Studies on biosynthesis of brassinosteroids.
Biosci Biotech Biochem, 1997, 61: 757~762
28 Choe S, Tanaka A, Noguchi T et al.Lesions in the sterol delta
reductase gene of Arabidopsis cause dwarfism due to a block in
brassinosteroid biosynthesis.Plant J,2000,21:431~443
29 Jang JC, Fujioka S, Tasaka M et al. A critical role of sterols in
embryonic patterning and meristem programming revealed by
the fackel mutant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Genes Dev, 2000,
14: 1485~1497
30 Catterou M, Dubois F, Schaller H et al. Brassinosteroids, micro-
tubules and cell elong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I. Molecular,
cellular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rabidopsis
bul1 mutant, defective in the D7-sterol-C5-desaturation step lead-
ing to brassinosteroid biosynthesis. Planta, 2001, 212: 659~672
31 Choe S, Noguchi T, Fujioka S et al. The Arabidopsis dwf7/ste1
mutant is defective in the D7 -sterol C-5 desaturation step leading
to brassinosteroid biosynthesis. Plant Cell, 1999, 11: 20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