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athogen of Sclerotinia rot of Aeschynanthus pulche

口红吊兰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全 文 :植物保护学报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 2016, 43(4): 573 - 579 DOI: 10􀆰 13802 / j. cnki. zwbhxb. 2016􀆰 04􀆰 007
基金项目:中国农业大学与天津市校企合作项目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mazh@ cau. edu. cn
收稿日期: 2014 - 12 - 19
口红吊兰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刘婷婷1   谷医林1   杨铁顺2   柯盛发2   赵  亮2   马占鸿1∗
(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北京 100193; 2.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300)
摘要: 为鉴定 1 株分离自口红吊兰叶部病斑上的疑似核盘菌菌株,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
并通过形态观察和 ITS序列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结合温度、酸碱度等生理指标研究其生
物学特性,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扑海因、多菌灵、苯醚甲环唑、腐霉利 4 种药剂对该病原菌
的抑制作用。 结果显示:在 PDA平板上该病原菌菌丝为白色,均匀生长;约 7 d 后开始产生菌核,
直径 3 ~ 5 mm;菌核萌发后可产生 1 ~ 3 个子囊盘,内含 8 个大小为 8􀆰 0 ~ 12􀆰 0 μm × 4􀆰 0 ~ 5􀆰 5 μm
的子囊孢子。 该菌株 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其与核盘菌的同源性高达 99% 。 综上所述,
初步确定该菌株为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该病原菌在 PDA 培养基上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20 ~ 25℃、最适生长 pH为 5 ~ 7。 室内毒力测定发现供试 4 种药剂中扑海因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
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且其 EC50最小,仅为 0􀆰 62 mg / L,证明扑海因对核盘菌毒力最强。
关键词: 口红吊兰菌核病; 病原鉴定; ITS序列分析; 生物学特性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athogen of Sclerotinia rot
of Aeschynanthus pulche
Liu Tingting1   Gu Yilin1   Yang Tieshun2   Ke Shengfa2   Zhao Liang2   Ma Zhanhong1∗
(1.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 Dashine in T’L Flower Co. , Ltd, Tianjin 3003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fungal isolate obtained from disease lesions on leaves of Aeschynanthus
pulch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cluding pathogenicity test, morphology and ITS sequence analysis.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fungus including the temperature and pH optimal for growth were
investigated; effects of four commonly used fungicides ( iprodione, carbendazim, difenoconazole and
procymidone) on the growth of mycelium were also evaluated. The fungal mycelium was white and grew
homogeneously on PDA plate, and sclerotia of 3 - 5 mm in size were observed to form in about 7 days.
Sclerotia were able to germinate and to produce 1 - 3 apothecia bearing asci that contain eight ascospores
8􀆰 0 -12􀆰 0 μm ×4􀆰 0 -5􀆰 5 μm in size. The analysis of ITS rDNA sequences showed that the fungus shared
the highest homology (up to 99%) with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e fungus
was identified as S. sclerotiorum. The temperature and pH optimal for mycelium growth on PDA plate were
20 -25℃ and 5 -7, respectively. Indoor evaluation tests showed that iprodione had the greatest inhibitory
effect on hyphal growth among four tested fungicides with the lowest EC50 of 0􀆰 62 mg / L.
Key words: Sclerotinia rot of Aeschynanthus pulche; pathogenic identification; ITS sequence analysi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口红吊兰 Aeschynanthus pulche属于多年生常绿
蔓生草本花卉,因形态酷似口红故而得名,极具欣赏
价值和栽培价值。 口红吊兰较易成活,既可观花又
可观叶,且能够吸收室内有毒气体,是家庭居室垂吊
观花植物中之佳品,但其喜阴湿,在栽培管理过程中
常有根腐病、茎腐病、叶枯病、软腐病、炭疽病、白绢
病和菌核病等多种病害发生,严重影响了其观赏价
值和商业价值。 其中菌核病发生尤为严重,且对口
红吊兰危害较大。
菌核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可侵染十字花
科、菊科、豆科、茄科等 75 科 400 多种植物,造成严
重危害。 常见菌核病主要由核盘菌属 Sclerotinia、丝
核属 Rhizoctonia 和小菌核属 Sclerotium 等真菌引起
(牛伯庆等,2011)。 在核盘菌侵染过程中,菌核在
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菌丝或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
以菌丝或子囊孢子侵染寄主植物。 国内外对大豆菌
核病和油菜菌核病的研究较多,如战宇航等(2010)
曾在 3 个地区大豆发病田中,分离纯化出 135 个菌
核病病原菌分离物,并对菌落形状、生长速率、菌核
重量和子囊盘等形态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师杨等
(2013)从河南省周口市采集感染菌核病的油菜后,
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得到 1 个单菌系,并初步鉴定
为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核盘菌属的分类
鉴定主要依据菌核和子囊孢子的形态特征,但近年
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也为分类鉴定提供了
更多的遗传信息,利用微生物的基因序列能够更加
快速准确地了解不同病原菌的分类地位。 核糖体基
因内转录间隔区(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
列由于其在进化中比 5􀆰 8S、18S 和 28S 基因序列具
有较高的可变性,因此 ITS 序列分析也被广泛用于
真菌的分类鉴定(王娜等,2004)。
目前,国内对口红吊兰菌核病的病原尚未见详
细报道。 因此,本研究针对自口红吊兰叶部病斑分
离得到的 1 株疑似致病菌,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
ITS序列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从温度、酸
碱度等适应性生理指标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选
择 4 种生产上较为常用的杀菌剂测定对该菌株的毒
力,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
不同药剂的耐受力,以期为今后大量培育口红吊兰
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和防治策略。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供试病株及菌核:口红吊兰病叶及病部菌核采
自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记录
病害的典型症状、采集时间、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
以及环境的温度、湿度。 将采集到的菌核用无菌水
冲洗,置于 75%乙醇中浸泡 1 min,再用 2%次氯酸
钠溶液消毒 3 ~ 4 min,无菌水冲洗 3 ~ 5 次,用无菌
滤纸吸干菌核表面液体后置于 PDA平板上,于 25℃
倒置培养。 待产生菌丝后,挑取菌落边缘的菌丝,移
至另一 PDA平板进行纯化培养,保存备用。
供试植物:健康口红吊兰采自天津滨海国际花
卉科技园区,芹菜、油菜、卷心菜、白菜、生菜、辣椒、
苜蓿、菠菜、黄瓜、香菜采自北京农学院昌平综合试
验站。
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 potato dextrose
agar,PDA)培养基:马铃薯 200 g、葡萄糖 20 g、琼脂
16 g、蒸馏水 1 000 mL;马铃薯天然培养基:马铃薯
去皮,切成边长 1 cm的正方形小块,放入 250 mL三
角瓶中,每瓶 100 g,121℃条件下灭菌 30 min备用。
试剂及引物:10 × PCR Buffer、MgCl2、dNTP、Taq
DNA聚合酶均购自日本 TaKaRa 公司;真菌 DNA提
取试剂盒 HP Fungal DNA Kit 购自上海索莱宝生物
科技有限公司。 引物 ITS1 (5′⁃TCCGTAGGTGAAC⁃
CTGCGG⁃3′) 和 ITS4 ( 5′⁃TCCTCCGCTTATTGATAT⁃
GC⁃3′)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供试药剂:10%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水
分散粒剂,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50%腐霉利
(procymidone)可湿性粉剂,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式
会社;50%扑海因(iprodione)可湿性粉剂,安万特杭
州作物科学有限公司;50%多菌灵(carbendazim)可
湿性粉剂,陕西汤普森科技有限公司。
仪器:Primo Star 生物显微镜,北京中显恒业仪
器仪表有限公司;DYY⁃12 型电泳仪,北京六一仪器
厂;MJ⁃70 I霉菌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
司;德国 Eppendorf PCR 仪 Mastercycler gradient,上
海恒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 2 方法
1􀆰 2􀆰 1 供试菌株致病性及寄主范围测定
利用菌丝圆片活体接种法检测该菌株的致病
性(刘丹等,2011),分为致伤和不致伤 2 组处理。
将菌株接种于 PDA 平板上,在 25℃条件下培养
3 d,用直径 5 mm 打孔器切取菌落边缘的菌丝备
用。 随机选取健康口红吊兰叶片,经 75%酒精擦
拭叶片进行表面消毒后,无菌水冲洗 2 ~ 3 次,用
接种针在叶片中心刺伤直径约 1 mm 的伤口,将菌
饼的菌丝面朝下贴在接种点上;不致伤处理直接
将菌饼放在叶片上即可。 以接种无菌 PDA 菌饼作
为对照,每处理重复 3 次。 用无菌水充分浸透的
脱脂棉包裹叶片,充分保湿,在 25℃温室中培养,
记录叶片发病情况。
475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43 卷
由于菌核病的寄主范围较广 (刘春艳等,
2007)。 本试验选取芹菜、油菜、卷心菜、白菜、生
菜、辣椒、苜蓿、菠菜、黄瓜、香菜 10 种常见作物验证
该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将培养 3 d 的菌饼接于蔬菜
苗的茎基部或叶片上,于 25℃条件下保湿培养,调
查并记录发病情况。
1􀆰 2􀆰 2 供试菌株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取 PDA平板上培养 3 d 的供试菌株,用打孔器
于菌落边缘打取直径 5 mm 的菌饼,将菌饼菌丝面
朝下接入新 PDA 平板上,为保证生长条件一致,每
平板定量为 15 mL 培养基,设 3 个重复,于 25℃下
培养。 每隔 12 h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张
建成等,2007),同时观察菌核生长状况。
张永杰等(2004)研究表明用自然基质培养菌
核效果较好,故本试验用马铃薯天然培养基对菌核
进行培养。 待培养基冷却后,在其中接入一块直径
5 mm的培养 3 d 的新鲜菌饼,25℃下培养,逐日观
察菌核的生长状况。 培养 10 d 后,把瓶中的培养物
倒在孔径 3 mm的筛子上,在流水下冲洗,使菌核和
培养物分离。 用无菌滤纸将菌核表面液体吸干,风
干保存。 供试菌核经 4%次氯酸钠溶液表面消毒
后,分为低温处理和未处理 2 个组,以观测低温诱导
对菌核萌发的影响。 处理组在 4℃下黑暗保湿培养
5 周,然后利用石英砂法和脱脂棉法使菌核萌发,待
萌发后观察菌核子囊盘的形态及子囊盘柄的萌发情
况,并计算萌发率。
石英砂法:将经过低温处理和未经处理的菌核
分别放入装有无菌石英砂的皮氏培养皿内的砂面
上,无菌水保湿,每皿 20 粒,每组重复 3 次,在 17℃
黑暗条件下培养,每 7 d用无菌水冲洗 1 次(杨谦和
张翼鹏,1995)。 脱脂棉法:将灭菌的脱脂棉放在一
次性纸杯中,加入无菌水将其浸湿,在距离纸杯底部
约 1􀆰 5 cm 处开一个小洞,避免积水过多,将 2 组菌
核分别放在脱脂棉上,每个纸杯中放 20 粒,在纸杯
上罩 1 个培养皿保湿,每组重复 3 次,在 17℃黑暗
条件下培养,每隔 7 d向纸杯中加入无菌水。
1􀆰 2􀆰 3 供试菌株的 ITS序列分析
将菌株在 PDA 平板上进行纯化,25℃培养,待
菌丝长至平板一半时,用直径 5 mm 打孔器在菌落
边缘切取菌饼,放入盛有 100 mL马铃薯天然培养基
的三角瓶中,25℃下静置培养 5 d。 滤去液体培养
基,收集菌丝,并用无菌水冲洗。 利用真菌 DNA 提
取试剂盒提取 DNA,采用真菌核糖体通用引物 ITS1
和 ITS4 进行 ITS序列扩增。 25 μL PCR 反应体系:
10 × PCR Buffer 2􀆰 5 μL、25 mmol / L MgCl22 μL、25
mmol / L dNTP 2 μL、10 μmol / L 引物各 1 μL、Taq
DNA聚合酶 2 U、DNA 模板 1 μL,最后用 ddH2O 补
足。 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 4 min;94℃变性 60 s,
55℃退火 50 s,72℃延伸 90 s(35 个循环);72℃充
分延伸 10 min;4℃保存(陈永强等,2009)。 取 5 μL
PCR产物,在 l × TAE缓冲液中用 2%琼脂糖凝胶电
泳,经 EB染色 10 min后,于凝胶成像系统中观察并
记录电泳结果。 PCR 产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测序后,通过 BLAST 程序与 GenBank
数据库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用 MEGA 5􀆰 0
软件构建基于 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1􀆰 2􀆰 4 不同温度和 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培养 3 d的菌落边缘打取直径 5 mm 菌饼接
入 PDA平板上,分别置于 5、10、15、20、25、30、35℃
恒温箱中培养,每处理 3 次重复。 观察其菌丝生长
和菌核形成情况。 用 1 mol / L NaOH和 1 mol / L HCl
调节 PDA溶液的 pH值至 4、5、6、7、8、9、10、11 共 8
个梯度。 在培养 3 d 的菌落边缘打取直径 5 mm 菌
饼,放入不同 pH 值的培养基,每处理 3 次重复,置
于 25℃培养箱中培养。 分别于培养 2 d 和 20 d 后
观察其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情况。
1􀆰 2􀆰 5 不同药剂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选取苯醚甲环唑、腐霉利、扑海因和多菌灵 4 种
低毒、安全性较好且杀菌谱广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
长速率法测定 4 种杀菌剂对口红吊兰菌核病菌的毒
力(杨素梅等,2014)。 根据预试验结果,各药剂均
设置 7 个浓度梯度处理,分别取不同药剂各浓度药
液 1 mL和 14 mL PDA培养基,加入直径 9􀆰 0 cm 的
无菌培养皿中混匀,制成含药平板。 将活化 48 h 的
病原菌打取菌饼,接入各含药 PDA 平板中央,每处
理重复 3 次,以加入等量无菌水的 PDA 平板作为对
照,置于 25℃培养箱中培养,接种后每 12 h 检查菌
丝生长情况,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抑
制率,抑制率 = (对照菌落直径平均数 -处理菌落
直径平均数) /对照菌落直径平均数 × 100% 。 根据
各处理组平均菌落直径净增长值,以浓度的对数值
为自变量(x),抑菌率的几率值为因变量( y),分别
建立抑制率回归方程,根据最小二乘法计算各药剂
对口红吊兰菌核病菌的 EC50。
1􀆰 3 数据分析
利用 SPSS 19􀆰 0 软件进行试验数据处理,采用
最小差异显著法(LSD)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5754 期 刘婷婷等: 口红吊兰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供试菌株的致病性及寄主范围
接种后约 6 d,口红吊兰叶片开始出现症状,与
菌丝接触处产生褐色斑点(图 1⁃a);10 d 时病斑直
径达 2 cm,并不断扩大(图 1⁃b);13 d叶片完全发黑
腐烂,并从茎上脱落,地上部分枯萎甚至死亡。 有伤
接种和无伤接种的植株均可发病,发病率分别为
100%和 86% 。 有伤接种的病情严重,发展较快,病
斑较大;无伤接种的病状相对较轻;而对照均未发
病,接种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 表明该病
菌可以从伤口和表皮侵染,伤口更有利于病原菌侵
入并可以加重病害的发生。
    寄主范围测定结果显示,芹菜、油菜、卷心菜、白
菜、生菜、辣椒、苜蓿、菠菜、黄瓜、香菜 10 种作物均
可发病,且症状与口红吊兰相似。 病株上的病原菌
分离培养后,其菌丝和菌核与原菌株相同,且回接在
口红吊兰上可使其发病。 表明其寄主范围较广。
2􀆰 2 病原菌培养性状与菌核萌发情况
2􀆰 2􀆰 1 培养性状
25℃恒温条件下,PDA 平板上病原菌菌丝呈白
     
图 1 口红吊兰叶片接种供试病原菌后的症状
Fig. 1 Symptoms of Aeschynanthus pulche after inoculated
with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 接种后 6 d; b:接种后 10 d。 a: 6 d after inocula⁃
tion; b: 10 d after inoculation.
 
色,3 d后菌落基本可长满整个平板(图 2⁃a);5 d
后平板的边缘开始形成突起,初期为白色,较小,
随后逐渐膨大,且在突出部位上出现晶莹的小水
珠(图 2⁃b);7 d后突起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变成
黑色菌核,成环状排列,接近于培养基的边缘,容
易与培养基分离(图 2⁃c)。 其形状为圆形、椭圆形
及不规则形,在平板上长出的菌核大小不一,直径
为 2 ~ 4 mm,偶尔会出现菌核聚集在一起的情况。
该菌株的平均生长速度为 2􀆰 65 cm / d,培养 10 d后
平均每皿产生 32 粒菌核,15 d后平均每皿产生 41
粒菌核。
图 2 供试病原菌菌丝和菌核在 PDA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Fig. 2 Morphology of hypha and sclerotia of the pathogen cultured on PDA medium
a: 培养 3 d后; b: 培养 6 d后; c: 培养 10 d后。 a, b and c: 3, 6 and 10 d after inoculation, respectively.
 
2􀆰 2􀆰 2 菌核萌发情况
经脱脂棉法和石英砂法培养的菌核均能萌发产
生子囊盘,但前者培养的菌核萌发率较后者高;经低
温处理的菌核萌发率显著高于未经低温处理的菌
核,且萌发时间较早(表 1)。 其中脱脂棉培养法中
经低温处理后的菌核,在 17℃培养 45 d后萌发率可
达 95% 。
    每粒菌核通常可产生 1 ~ 3 个子囊盘。 子囊盘
表面光滑,初期呈小杯状,后期展开成盘状,中央稍
凹陷,浅肉色至淡褐色,直径 15 ~ 40 mm,子囊柄与
菌核相连,褐色细长,柄基部为黑色,长 0􀆰 8 ~ 2􀆰 0
cm(图 3⁃a)。 子囊圆柱形或梭形,大小为 120 ~ 140
μm ×9 ~ 11 μm(图 3⁃b);子囊内有 8 个大小一致的
子囊孢子,无色,单行排列,椭圆,大小为 8􀆰 0 ~ 12􀆰 0
μm ×4􀆰 0 ~ 5􀆰 5 μm(图 3⁃c)。
2􀆰 3 病原菌的 ITS序列分析结果
利用通用引物 ITS1 和 ITS4 对供试菌株进行扩
增,得到 1 条长度约 650 bp的条带。 PCR产物经纯
化、测序后,将所得到的序列用 DNAMAN 序列图谱
进行手工校正,校正后长度为 457 bp。 依据 Gen⁃
Bank提供的其它标准菌株的 DNA 序列构建该菌株
的系统发育树(图 4),发现该菌株 AC 的序列与核
675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43 卷
      表 1 不同处理条件下供试病原菌菌核的萌发情况
Table 1 Germination of sclerotia following different treatments
指标 Index
低温处理 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 未处理 Non⁃treated control
脱脂棉法
Absorbent cotton
石英砂法
Quartz sand
脱脂棉法
Absorbent cotton
石英砂法
Quartz sand
菌核萌发率 Germination rate (% ) 95 ± 4􀆰 15 a 40 ± 3􀆰 21 b 30 ± 2􀆰 61 c 15 ± 2􀆰 11 d
初始萌发时间 Germination period (d) 30 ± 2􀆰 16 a 40 ± 2􀆰 58 b 40 ± 3􀆰 81 b 60 ± 1􀆰 11 c
    表中数据为平均数 ±标准差。 同行不同字母表示经 LSD法检验在 P < 0􀆰 05 水平差异显著。 Data are mean ± SD. 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row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 < 0􀆰 05 level by LSD test.
图 3 供试病原菌子囊盘、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特征
Fig. 3 Morphology of apothecia, asci and ascospores of the pathogen
a: 菌核萌发生成子囊盘; b ~ c: 子囊和子囊孢子。 a: Sclerotia germinate to produce apothecia; b - c: asci and asco⁃
spores.
 
图 4 基于 ITS序列构建的菌株 AC及其相关菌株的系统发育树
Fig. 4 Phylogenetic tree of strain AC and related strains based on ITS sequences by the neighbor⁃joining method
 
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JQ618848􀆰 1)的同源性
最高,达 99%以上,遗传进化关系最近。 这与形态
学鉴定结果一致,确定供试菌株为核盘菌。
2􀆰 4 温度和 p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不同的温度和 pH 条件下,菌丝的生长速率
和菌核的形成量都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菌丝和菌核
的生长温度范围为 10 ~ 30℃,最适生长温度为 20 ~
25℃,在 10℃及 30℃条件下菌丝生长缓慢,可形成
少量菌核,在 5℃及 35℃时菌丝均停止生长且无菌
核产生。 该供试菌株对 pH 的适应范围较广,在 pH
4 ~ 10 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 pH 为 5 ~ 7。 pH 在
4 ~ 8时接种约 30 h后开始快速生长,48 h 时布满半
个平板,72 h后基本长满整个平板。 在 pH 3 ~ 11 条
件下均可产生菌核,当 pH 为 7 时,其菌核形成量最
多,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表 2)。
2􀆰 5 不同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苯醚甲环唑、腐霉利、扑海因、多菌灵对口红吊
兰菌核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4 种药剂的
EC50大小顺序为:多菌灵 >苯醚甲环唑 >腐霉利 >
扑海因,分别为 123􀆰 23、40􀆰 40、15􀆰 24、0􀆰 62 mg / L
(表 3)。 扑海因的 EC50显著小于其它 3 种药剂,说
明其对菌核病原菌的抑制活性最强。 多菌灵 EC50
最高,说明其对菌核病的防效最差,但与其它 2 种药
剂无显著差异。
7754 期 刘婷婷等: 口红吊兰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表 2 不同温度和 pH值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
Table 2 Mycelial growth and production of sclerotia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pH
温度 (℃)
Temperature
培养 2 d后菌落
直径 (cm)
Colony diameter
培养 20 d后菌核数
No. of sclerotia
per plate
pH
培养 2 d后菌落
直径 (cm)
Colony diameter
培养 20 d后菌核数
No. of sclerotia
per plate
5 0􀆰 00 ± 0􀆰 00 e 0 ± 0􀆰 00 d 4 4􀆰 21 ± 0􀆰 31 d 36 ± 2􀆰 51 c
10 2􀆰 12 ± 0􀆰 12 c 6 ± 0􀆰 95 c 5 5􀆰 12 ± 0􀆰 26 b 34 ± 2􀆰 14 c
15 3􀆰 21 ± 0􀆰 18 b 16 ± 1􀆰 18 b 6 5􀆰 68 ± 0􀆰 08 a 41 ± 3􀆰 22 b
20 5􀆰 45 ± 0􀆰 21 a 39 ± 3􀆰 95 a 7 5􀆰 23 ± 0􀆰 24 b 46 ± 5􀆰 68 a
25 5􀆰 61 ± 0􀆰 35 a 42 ± 3􀆰 54 a 8 4􀆰 51 ± 0􀆰 38 c 31 ± 2􀆰 81 d
30 1􀆰 85 ± 0􀆰 31 d 18 ± 2􀆰 91 b 9 3􀆰 95 ± 0􀆰 15 d 34 ± 1􀆰 51 c
35 0􀆰 00 ± 0􀆰 00 e 0􀆰 00 ± 0􀆰 00 d 10 3􀆰 12 ± 0􀆰 24 e 29 ± 2􀆰 65 d
11 2􀆰 46 ± 0􀆰 18 f 27 ± 2􀆰 78 d
    表中数据为平均数 ±标准差。 同列不同字母表示经 LSD法检验在 P < 0􀆰 05 水平差异显著。 Data are mean ± SD. 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 < 0􀆰 05 level by LSD test.
表 3 四种杀菌剂对口红吊兰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
Table 3 Toxicity regress equations of four fungicides against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杀菌剂
Fungicide
毒力回归方程
Regression equation
相关系数 R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EC50(95%CL)
(mg / L)
苯醚甲环唑 Difenoconazole y = 1􀆰 981x - 1􀆰 548 0􀆰 9531 40. 40(34. 41 ~ 48. 58)
腐霉利 Procymidone y = 0􀆰 534x + 3􀆰 461 0􀆰 9927 15. 24(9. 08 ~ 22. 64)
扑海因 Iprodione y = 0􀆰 878x + 3􀆰 689 0􀆰 9021 0. 62(0. 47 ~ 0. 93)
多菌灵 Carbendazim y = 2􀆰 311x - 3􀆰 776 0􀆰 9842 123. 23(92. 15 ~ 142. 67)
3 讨论
菌核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危害的真
菌性病害,当前对于菌核病病原菌分类鉴定主要依
赖于菌核的形态及大小、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状及
大小、外囊盘被的组织结构、寄主范围以及分子检测
结果等(师杨,2013)。 本试验通过对供试病原菌培
养性状、形态特征的观察以及致病性测定、生物学特
性研究和 ITS序列分析,确定了引起口红吊兰菌核
病的病原菌为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基于
对供试菌株 AC及其近缘属种的遗传距离分析结果
表明,此菌株属于核盘菌属,与其它属种存在显著的
遗传距离,而且其 ITS 序列与核盘菌 S. sclerotiorum
的同源性达到 99% ,这与本研究中的传统鉴定结果
吻合,可以确定菌株 AC为核盘菌,这是关于该菌在
我国危害口红吊兰的首次报道。
实验室条件下,该病原菌生长温度范围为
10 ~ 30℃,最适生长温度为 15 ~ 25℃ 之间,超过
30℃菌丝生长明显减缓,在 5℃及 35℃时菌丝均停
止生长且不能产生菌核。 在生产上,口红吊兰等花
卉的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 20 ~ 28℃,这给菌核病的
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高温潮湿、土壤积水、通风
透光不良时易于该病害的传播蔓延,故在阴雨天和
高湿环境时病害发生严重,因此,在温室中可适当通
风,降低室内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而一旦出
现此类环境,应进行重点防治。 在菌核萌发方面,胡
宝成和 Rimmer(1990)研究发现油菜菌核病菌的菌
核需经 6 周以上时间的保湿冷冻处理后才可萌发产
生子囊盘,且在此期间需要用无菌水冲洗菌核,否则
菌核不会萌发。 但在本试验中,经低温处理的菌核
和未经低温处理的菌核,在未用无菌水冲洗的条件
下均能萌发产生子囊盘,但经低温处理的菌核萌发
率显著高于未经低温处理的菌核,且萌发时间较早。
本试验中供试病原菌对 pH 的适应范围较广,
在 pH 4 ~ 10 的条件下均可萌发及生长,但在 pH 为
5 ~ 7 时生长较快,这与王玮等(2012)认为 pH 5 ~ 8
最适于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结果基本一致。 该供试
菌株在中性和偏酸性条件下生长力较强,在生产上
可以通过调节栽培基质和灌溉水 pH 来控制菌核病
的发生,在播种时增施石灰和磷钾肥可望提高植株
抗病性。 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病菌可以从伤口
和表皮侵染,且伤口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并可以加重
病害的发生,这与王鹏等(2014)的研究结果相符。
本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腐霉利、扑海因
875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43 卷
和多菌灵这 4 种常见杀菌剂对口红吊兰菌核病菌菌
丝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相同的使用浓
度下扑海因对病菌菌丝扩展的抑制能力最强,且其
EC50最小,仅为 0􀆰 62 mg / L,而多菌灵在实验室环境
下防效较差。 因此,扑海因对口红吊兰菌核病菌具
有较强的毒力,下一步可通过田间试验验证该药剂
是否能在大田条件下具有显著防效,为今后温室大
范围的药剂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 考 文 献 (References)
Chen YQ, Li M, Mu DK, Shen ZH, Yang XK, Zeng DX. 2009.
Studi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major biological character⁃
istic of the pathogen of sclerotinia rot on Salvia splendens. Jour⁃
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37(13): 6067 - 6071 ( in
Chinese) [陈永强, 李梅, 牟登科, 沈志华, 杨秀楷, 曾大
兴. 2009. 一串红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研
究. 安徽农业科学, 37(13): 6067 - 6071]
Hu BC, Rimmer SR. 1990. Method to induce apothecia from sclero⁃
tia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of rapeseed in green house. Jour⁃
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 167 - 169 ( in Chi⁃
nese) [胡宝成, Rimmer SR. 1990. 油菜菌核病菌菌核室内
诱导子囊盘. 安徽农业科学, (2): 167 - 169]
Liu CY, Wang Y, Hao YJ, Wang WL. 2007. Studies on the identi⁃
fication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pathogen of bean
sclerotinia rot in greenhouse.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
letin, 23(12): 316 - 319 (in Chinese) [刘春艳,王勇,郝永
娟, 王万立. 2007. 保护地菜豆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
特性. 中国农学通报, 23(12): 316 - 319]
Liu D, Li PL, Yan JM, Qin Y, Ye HZ. 2011. Study on the deter⁃
mination method for aggressiveness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39 ( 30 ): 18627 -
18629 (in Chinese) [刘丹, 李沛利, 严吉明, 秦芸, 叶华
智. 2011. 核盘菌致病性测定方法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39
(30): 18627 - 18629]
Niu BQ, Wang WJ, Xie XM. 2011. Advance on the control of Scle⁃
rotinia sclerotiorum. Life Science Research, 15(6): 537 - 541
(in Chinese) [牛伯庆, 汪文静,谢响明. 2011. 菌核病防治
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 15(6): 537 - 541]
Shi Y, Wang JS, Yang QX, Tan GX, Li CW. 2013. Identification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on oilseed rape in Zhoukou and analy⁃
sis of its infection on plants.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
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41(4): 131 - 134 (in Chinese)
[师杨, 王俊生, 杨清香, 谭光轩, 李成伟. 2013. 周口地区
油菜核盘菌分离鉴定及侵染分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41(4): 131 - 134]
Wang N, Ma YJ, Wang ZZ, Dai GH. 2004. The application of PCR
to the detection of plants diseases. Acta Agriculturae Shanghai,
20(4): 112 - 115 (in Chinese) [王娜, 马雅军, 王喆之, 代
光辉. 2004. PCR 相关技术方法在植物病害检测中的应用
(综述). 上海农业学报, 20(4): 112 - 115]
Wang P, Li WY, Liu SL, Liu YT, Chen YC, Zhao G. 2014.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 methods of
sunflower Sclerotinia rot. 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
ences, 60(1): 4 - 9 (in Chinese) [王鹏, 李万云, 刘胜利,
柳延涛, 陈寅初, 赵刚. 2014. 向日葵菌核病致病机理及其
防治方法对比分析. 陕西农业科学, 60(1): 4 - 9]
Wang W, Liu BW, Li HH, Peng LN, Wu Q, Peng HX. 2012.
Study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pper Sclerotinia sclerotio⁃
rum.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5(6):
2112 - 2116 (in Chinese) [王玮, 刘波微, 李洪浩, 彭丽年,
巫庆, 彭化贤. 2012. 辣椒菌核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5(6): 2112 - 2116]
Yang Q, Zhang YP. 1995. The effects of some factors influncing
carpogenic germination of sclerotia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 de Bary.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3
(2): 126 - 130 (in Chinese) [杨谦, 张翼鹏. 1995. 核盘菌
子囊盘形成的影响因子. 东北林业大学报, 23(2): 126 -
130]
Yang SM, Jia BT, Bai DG, Zhang YC, Han YD. 2014. The labora⁃
tory bioactivity of 8 fungicides against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Lib. ) de Bary.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34(1): 17 - 19 (in Chinese) [杨
素梅, 贾变桃, 白德刚, 张一超, 韩亚东. 2014 􀆰 8 种杀菌
剂对油菜菌核病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4(1): 17 - 19]
Zhan YH, Song WW, Fan DM, Jin X, Zhang JY, Han YP, Li WB.
2010. Morphological trait analysis of soybean Sclerotinia sclero⁃
tiorum isolate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location of Helongjiang
Province. Soybean Science, 29(1): 72 - 76 (in Chinese) [战
宇航, 宋巍巍, 范冬梅, 金勋, 张锦义, 韩英鹏, 李文滨.
2010. 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菌核病病原菌分离物的形态
学鉴定. 大豆科学, 29(1): 72 - 76]
Zhang JC, Gu JF, Xu Y, Chen XF. 2007.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
tion of northern stem canker of soybean from America. Plant
Protection, 33(2): 104 - 108 ( in Chinese) [张建成, 顾建
锋, 徐瑛, 陈先锋. 2007. 美国进境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的
分离与鉴定. 植物保护, 33(2): 104 - 108]
Zhang YJ, Han JC, Liu HP, Gao JM. 2004. The research of meth⁃
ods to culture Sclerotinia sclertia. Plant Protection, 30 (6 ):
74 - 77 (in Chinese) [张永杰, 韩巨才, 刘慧平, 高俊明.
2004. 核盘菌菌核培养方法的研究. 植物保护, 30
(6): 74 - 77]
(责任编辑:李美娟)
9754 期 刘婷婷等: 口红吊兰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