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creening and degrad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efficient and stable cellulose degrad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高效稳定纤维素分解菌群筛选及其分解特性研究



全 文 :高效稳定纤维素分解菌群筛选及其分解特性研究
王得武1,姚拓2,杨巧丽1,韩华雯2,张英2,卢虎2,滚双宝1
(1.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2.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为获得能够在常温条件下(28~32℃)快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群体,利用限制性培养基从不同材料(森林腐
殖质、腐烂的玉米秸秆、牛场料槽旁土样、麦垛底部土样和牛鸡粪混合储粪池中土样)的土样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群,采用失重法测定菌群对不同纤维材料的分解能力及其在不同初始酸碱条件下的分解特性,用固体平板法对其
菌株组成特性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筛选的纤维素分解菌群中,以牛鸡粪混合储粪池土样筛选的
菌群分解效果最佳,该菌群48h能将培养基内滤纸分解成糊状;6d对滤纸、玉米秸秆、稻草秸秆、小麦秸秆、柞木木
屑和杨木木屑分解率分别为94.95%,48.52%,45.05%,44.30%,11.00%,1.22%。在发酵液初始pH5~11范围
内,对滤纸分解率超过84.59%,并将反应体系pH最终调节稳定在8.5~8.8;该菌群经分离纯化得到的8株真菌、
6株细菌和3株放线菌相互接种构建的人工菌群不具备纤维素分解能力。筛选的纤维素分解菌群能够高效分解纤
维素,同时对秸秆类木质纤维材料也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
关键词:纤维素分解菌群;纤维素分解;木质纤维素;pH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4)02025307
犇犗犐:10.11686/cyxb20140230  
  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广泛存在于园林、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固体废弃物
中[13],但这些资源的利用率极低,目前仅有约11%被用于造纸、燃料、饲料、生产农作物产品和建筑等方面,剩余
的绝大多数在自然界中被微生物降解转化,最终生成CO2 和 H2O,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从人类利用自然能源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个巨大的浪费[45],同时还派生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利用
微生物技术是实现这些纤维素资源能源化、肥料化及解决相关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应用和研究的纤
维素分解菌多为单菌株,工业生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菌种大多都是丝状真菌,然而单菌株往往存在纤维素酶系不
够完整[6]、酶活不稳定、酶作用pH范围狭窄及产酶成本高等问题[7],纤维素分解能力有限。自然界中,纤维素在
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下被分解从而进入碳素循环。因此,微生物群体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2,711]。如崔宗
均等[8]利用限制性培养技术和优化组合方法,筛选驯化了一组高效而稳定的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 MC1,该复合
菌系的分解能力远远高于纯培养的单个菌株,并能够有效的分解经化学处理的木质纤维素材料[89],王伟东等[2]
筛选的复合菌系 WSC6具有与 MC1类似的高效分解特性[2,10],但这两组复合系属于高温菌群(50℃左右),常温
条件下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研究以森林腐殖质、腐烂的玉米秸秆、牛场料槽旁土样、麦垛底部土样和牛鸡粪混合储粪池中土样为原材
料,筛选出了一组常温条件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群体,并对该菌群的木质纤维素分解能力、不同酸碱条件
下的纤维素分解能力及其菌株组成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来源 森林腐殖质、腐烂的玉米秸秆、牛场料槽旁土样、麦垛底部土样和牛鸡粪混合储粪池中土样。
第23卷 第2期
Vol.23,No.2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253-259
2014年4月
收稿日期:20130313;改回日期:20130510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西北绿洲农牧循环技术集成与示范(No.2012BAD14B105),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No.
GNCX201245)和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新型生态养猪关键技术开发、集成与示范”(GNCX200913)资助。
作者简介:王得武(1987),男,甘肃平川人,在读硕士。Email:wangdw66@163.com
通讯作者。Email:gunsb@gsau.edu.cn
1.1.2 培养基[12] 蛋白胨5g,酵母膏5g,纤维素(新华滤纸)5g,NaCl5g,CaCO32g,K2HPO41g,MgSO4·
7H2O0.5g,FeSO4·7H2O0.5mg,MnSO4·H2O0.16mg,ZnSO4·7H2O0.16mg,CoCl20.2mg,加蒸馏水
至1000mL,pH7.0,121℃灭菌25min。
1.1.3 纤维材料 滤纸(大小为2cm×6cm)以1%醋酸浸泡过夜后,用蒸馏水反复浸泡洗至中性,80℃烘干备
用。秸秆和木屑粉碎过1mm筛,蒸馏水煮沸10min,以3层沙布过滤冲洗,80℃烘干恒重后备用。
1.2 方法
1.2.1 纤维素分解菌群的筛选 于2011年10月-2012年1月,取筛选所用材料(见1.1.1)各5g,分别接入
100mL培养基内培养(试验设6个重复),命名为第1代,待培养液中滤纸分解至不再明显变化,取菌液5mL接
入新鲜培养基(见1.1.2),命名为第2代,重复接种,依次为3,4,……,狀代,根据滤纸条的断裂程度判断降解效
果:(+)滤纸边缘膨胀;(++)为滤纸边缘不定形;(+++)滤纸整体不定形;(++++)滤纸成团糊状;(+++
++)滤纸完全成糊状。培养条件:28~32℃,80r/min微震。
1.2.2 纤维素分解菌群对不同纤维材料分解能力的测定 分别以0.5g的滤纸、玉米秸秆、稻草秸秆、小麦秸
秆、柞木木屑和杨木木屑为培养基唯一碳源(不含原培养基中的碳源)制作100mL培养基,接种5mL纤维素分
解菌群,培养条件同1.2.1,6d后利用失重法测定不同纤维材料的分解量(失重量),计算分解率(失重率),具体
方法如下:参考测定饲料粗纤维使用的尼龙袋技术[13]及测定土壤纤维分解强度使用的尼龙网袋法[14],利用38
μm尼龙袋过滤培养基,再用大量蒸馏水冲洗,80℃烘干,恒重,计算。纤维材料分解率=(纤维材料原质量+尼
龙袋质量-烘干后纤维材料与尼龙袋质量和)/纤维材料原质量×100%。
1.2.3 不同初始pH值下纤维素分解菌群对滤纸分解效果的测定 以滤纸为培养基唯一碳源制作100mL培
养基,将培养基初始pH值调至5,6,7,8,9,10和11,分别接种5mL纤维素分解菌群,培养条件同1.2.1,每隔
12h测定培养基pH值,并观察培养基滤纸崩解的情况,待培养基pH值稳定后测定滤纸分解量,计算分解率,测
定方法同1.2.2。
1.2.4 纤维素分解菌群单菌株的分离及菌株组合对滤纸分解能力的测定 培养基加入1.5%的琼脂制作固体
培养基,取纤维素分解菌群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5,10-6,10-7分别涂平板。将涂好的平板放入32℃培养箱内培
养3d,培养好氧菌;将涂好的平板装入厌氧袋,真空抽气1min,再充氮气1min,反复操作3次,将厌氧袋封口,
置于32℃培养箱内5d,培养兼性厌氧菌。根据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差异,多次划线分离直至纯化为单菌,对
分离的单菌株相互组合接入以滤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6d测定滤纸的分解率,测定方法同1.2.2。
1.3 数据分析
采用 Microsoft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绘图,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纤维素分解菌群的筛选
由表1可以看出,以森林腐殖质、腐烂的玉米秸秆、牛场料槽旁土样、麦垛底部土样作为原材料,传代过程中
培养基中滤纸有变软、边缘崩解迹象,但始终不能彻底分解滤纸,至第10代,淘汰以上述材料筛选的菌群。
从牛、鸡粪混合储粪池中的土样筛选的菌群,第1代培养基中滤纸240h完全崩解,第2代培养基中滤纸120
h完全崩解,第3代培养基中滤纸72h完全崩解,从第6代以后,滤纸崩解时间逐步稳定到48h左右,经过30代
培养,获得了一组高效、稳定的纤维素分解菌群(图1)。
2.2 纤维素分解菌群对不同纤维材料分解力
分解率与绝对分解量是反映菌群分解潜力的重要指标。纤维材料不同,分解强度差异较大。纤维素分解菌
群6d分解滤纸0.47g,分解率达94.95%,显著高于其他纤维材料的分解量及分解率;对秸秆的分解能力居中,6
d分解率为45%左右;对柞木木屑和杨木木屑分解率则较低,6d分解率分别为11.00%和1.22%(表2)。表明
纤维素分解菌群对纯纤维素材料的分解能力极强,对秸秆类木质纤维素材料具有较高的分解能力,但对木材类木
质纤维原料分解能力较差。
45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2
表1 不同材料所筛菌群对滤纸的分解效果
犜犪犫犾犲1 犉犻犾狋犲狉狆犪狆犲狉犱犲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犻狅狀狅犳犻狊狅犾犪狋犲犱犿犻犮狉狅犫犻犪犾犮狅犿犿狌狀犻狋狔犳狉狅犿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犿犪狋犲狉犻犪犾狊
菌种来源
Strainssource
第1代 Generation1
降解效果
Degradationeffect
时间
Time(h)
第5代 Generation5
降解效果
Degradationeffect
时间
Time(h)
第9代 Generation9
降解效果
Degradationeffect
时间
Time(h)
牛鸡粪混合储粪池Cattleandchickenfecescompost + + + + + 240 + + + + + 50 + + + + + 48
原始森林腐殖质Primevalforesthumus + + + 240 + + + 120 + + + 120
腐烂的玉米秸秆Rottencornstraw + + 240 + + 120 + + 120
牛场料槽旁边Thesideoftroughatcattlefarm + + 240 + + + 120 + + + 120
麦垛底部Thebottomofwheatrick + + 240 + ++ 120 + + 120
2.3 不同初始pH值下纤维素分解菌群对滤纸的分解
图1 不同代纤维素分解菌群对滤纸的分解效果
犉犻犵.1 犈犳犳犲犮狋狊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犮狌犾狋狌狉犲狋犻犿犲狊狅狀犳犻犾狋犲狉狆犪狆犲狉
犱犲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犻狅狀犻狀犮犲犾狌犾狅狊犲犿犻犮狉狅犫犻犪犾犮狅犿犿狌狀犻狋狔
   图中标注时间为滤纸崩解成糊状所需时间。Themarkedtimeinfig
urewerethedegradationtimeoffilterpaperintopastecompletely.
效果
分别对初始pH 为5~11的培养基接种后,24h
培养液的pH为8左右,之后的84h内pH值在7.5~
9.2范围内轻微波动,108h后最终稳定在8.5~8.8
之间(图2),表明纤维素分解菌群在初始pH为5~11
的条件下适应能力极强,能够快速调节并稳定反应体
系pH值。
由表3可以看出,滤纸分解率与滤纸崩解时间变
化较为一致,滤纸崩解所需时间越短,滤纸分解率越
高。初始pH7~10条件下,滤纸48h被分解为糊状,
6d分解0.47~0.48g,分解率达94.37%~95.26%,
表明纤维素分解菌群能够适应该酸碱条件并在该条件
下具有极强的纤维素分解能力。初始pH 为5,10和
11的条件下,菌群能够将反应体系pH迅速调节至正
常范围内,虽然滤纸崩解时间明显延长,滤纸分解率降
低,但仍高达84.59%,表明该酸碱条件对菌群分解能
力有一定的影响,但仍具有较强的纤维素分解能力。
结合图2、表3发现,滤纸崩解前培养液pH值波
动较大,滤纸完全崩解后,培养基pH 值平缓变化,反
应体系pH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纤维素分解
菌群对纤维素的降解程度。
2.4 纤维素分解菌群单菌株分离及菌株组合对滤纸
的分解能力
纤维素分解菌群经过平板分离培养,得到一系列
形态特征明显的菌落,对各个菌落在同样的培养条件
下划线分离纯化,得到8株真菌、6株细菌和3株放线
菌,对这17株单菌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组合(表4)接种
培养6d,发现滤纸分解率均低于1.25%,而纤维素分
解菌群6d对滤纸的分解率高达94.95%(表2),表明
表2 纤维素菌群对滤纸、秸秆、木屑的分解能力
犜犪犫犾犲2 犇犲犵狉犪犱犪狋犻狅狀犪犮狋犻狏犻狋狔狅犳犳犻犾狋犲狉狆犪狆犲狉,狊狋狉犪狑,犪狀犱
狊犪狑犱狌狊狋犫狔犮犲犾狌犾狅狊犲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犿犻犮狉狅犫犻犪犾狊狋狉犪犻狀狊
纤维材料
Material
分解量
Decomposition
value(g)
分解率
Degradation
ratio(%)
滤纸Filterpaper 0.47±0.009a 94.95±1.67a
玉米秸秆Cornstraw 0.24±0.005b 48.52±1.06b
稻草秸秆Ricestraw 0.23±0.004c 45.05±0.76c
小麦秸秆 Wheatstraw 0.22±0.005c 44.30±1.08c
柞木木屑Xylosma 0.06±0.007d 11.00±2.21d
杨木木屑Poplarwoodchips 0.01±0.005e 1.22±0.93e
 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犘<0.05)。下同。
 Note:Differentlowercaseinthetablemeansignificantdifferenceat
0.05level.Thesamebelow.
552第23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4年
分离得到的菌株几乎不具备纤维素分解能力,说明纤
图2 不同初始狆犎值条件下狆犎值变化曲线
犉犻犵.2 狆犎犮犺犪狀犵犲狊狑犻狋犺犻狀犮狌犫犪狋犻狅狀狋犻犿犲
犻狀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犻狀犻狋犻犪犾狆犎狏犪犾狌犲狊 
维素分解菌群中含有传统的平板培养分离方法不能获
得的菌株,且未分离到的菌株在纤维素降解过程中起
关键性作用,同时表明纤维素分解菌群具有菌种组成
多样性和作用机理复杂性的特点。
3 讨论
3.1 纤维素分解菌群的筛选
森林腐殖质、堆放腐烂的玉米秸秆等材料中含有
大量的纤维素分解菌,但可能由于其菌源采集环境与
筛选所用培养基营养条件差异太大,部分纤维素分解
菌难以通过人工筛选获得。长期堆放牛粪和鸡粪的储
粪池中纤维素原料、粗蛋白及微生物和酶所需的磷、
钾、锌、铜等元素含量丰富[15],纤维素分解菌富集,且
该条件下营养状况与本研究筛选所用培养基营养条件
较为相近,更有利于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微生物降
解纤维素是酶催化的过程,纤维素完全降解成葡萄糖
至少需要多种功能不同的但又互补的纤维素酶组分协
同作用才能完成[16]。同一种菌株产生所需全部酶类
且活性都很高的几率并不大,而且效率较低。本研究
通过连续传代培养,筛选优势菌群,强化菌株之间的协
同作用,同时也是对菌群酶系优化的过程,有针对性地
筛选出能产生高效复合酶的专用型复合菌群,这与研
究者们提出的通过对纤维素酶酶系组分的重建构从而
优化降解酶系,提高对纤维素底物的降解效率的策略
表3 不同初始狆犎值条件下对滤纸分解
犜犪犫犾犲3 犇犲犮狉犲犪狊犲狅犳犳犻犾狋犲狉狆犪狆犲狉犻狀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犻狀犻狋犻犪犾狆犎狏犪犾狌犲
初始pH值
InitialpH
value
崩解时间
Crashed
time(h)
分解量
Decomposition
value(g)
分解率
Degradation
ratio(%)
5 108 0.42±0.006a 84.59±1.15a
6 72 0.47±0.007c 93.92±1.36c
7 48 0.47±0.008c 94.68±1.47c
8 48 0.48±0.007c 95.26±1.37c
9 48 0.48±0.006c 94.99±1.20c
10 48 0.47±0.014c 94.37±2.66c
11 72 0.45±0.010b 90.15±1.91b
相一致[17]。纤维素分解菌群能够在48h左右将滤纸分解成糊状,也证明了其分解纤维素的高效性。此外,经过
30代培养筛选的菌群本身就是一个微生态系统,菌株个体之间协同作用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功能稳定、抵抗
外界环境能力强,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表4 菌株不同组配方式下对滤纸的分解能力
犜犪犫犾犲4 犜犺犲犱犲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犻狅狀犪犫犻犾犻狋狔狅犳犫犪犮狋犲狉犻犪犾狊狋狉犪犻狀狊狋狅犳犻犾狋犲狉狆犪狆犲狉犻狀狋犺犲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犮狅犿犫犻狀犪狋犻狅狀狊
菌株组配方式Combinedmodeofdifferentbacterialstrains 分解率 Degradationratio(%)
17株单菌分别接种17singlestrainsinoculatedrespectively ≤1.17±2.71
8株真菌混合接种8fungusstrainsinoculatedmixture 1.24±2.15
6株细菌混合接种6bacteriastrainsinoculatedmixture 0.88±1.07
3株放线菌混合接种3actinomycetesstrainsinoculatedmixture 0.12±1.45
8株真菌+6株细菌混合接种8fungusand6bacteriastrainsinoculatedmixture 0.63±0.86
8株真菌+3株放线菌混合接种8fungusand3actinomycetesstrainsinoculatedmixture 0.79±1.25
6株细菌+3株放线菌混合接种6bacteriaand3actinomycetesstrainsinoculatedmixture 0.45±2.06
8株真菌+6株细菌+3株放线菌混合接种8fungus,6bacteriaand3actinomycetesstrainsinoculatedmixture 0.94±1.72
3.2 纤维素分解菌群对不同纤维材料分解力
纤维材料的木质素的含量、比表面积、结晶度及聚合度等因素是影响微生物降解纤维素材料的主要影响因
65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2
素。滤纸是聚合度和结晶度都居中等的纯纤维材料,纤维素分解菌群对其分解强度极高,6d分解率达94.95%。
秸秆和木材等木质纤维素材料细胞壁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其结构复杂,性质稳定[18],
自然条件下降解极为困难。有报道表明,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及附属酶(包括脱支酶、酚酸酯酶),以及木质素降
解与修饰酶等酶是降解天然细胞材料的必需组分[4],对未经处理的小麦秸秆粉、稻草秸秆粉及玉米秸秆粉在纤维
素酶过量(100UFPA)条件下酶解48h,酶解率均低于10%[19],可见仅依靠纤维素酶无法完成对天然植物原料
细胞壁中纤维素的降解。本研究筛选的纤维素分解菌群常温条件下对不做化学处理的玉米秸秆、稻草秸秆、小麦
秸秆6d分解率分别达48.52%,45.05%和44.30%,表明纤维素分解菌群产生了降解木质纤维的部分酶系,能
够高效的降解玉米秸秆等木质纤维素材料,因此,该菌群在秸秆等农业废弃资源利用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
价值,对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有积极的意义[20]。纤维素分解菌群对木材纤维原料分解率较低,木材原料不同,其分
解率差异较大,对坚硬沉重的柞木分解率为11.00%,而对较为轻柔的杨木分解率仅为1.22%,这可能与木材结
构的复杂程度及木质素含量有关。
3.3 不同初始pH值下纤维素分解菌群对滤纸的分解效果
pH值是反映一个反应体系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发酵液中pH值的不稳定是抑制纤维素分
解活性的主要原因之一[10]。本研究对初始pH值为5~11的培养基中接入纤维素分解菌群培养6d,反应体系
pH值最终调节并稳定在8.0~8.8之间,表明纤维素分解菌群pH值适应及调节能力极强,这与崔宗均等[8]筛选
的复合系 MC1和复合系 WSC6有类似的pH值调节特性[10],不同之处是复合系 MC1和复合系 WSC6的pH
变化曲线较为平缓,本研究筛选的菌群pH调节过程则呈波动的方式,且pH值曲线的波动与滤纸的分解效果存
在一定的相关性,其原理目前尚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本研究筛选的纤维素分解菌群中性条件下对滤
纸的分解率为95%左右,稍低于复合系 WSC6在中性条件下对滤纸的分解率[10],但在碱性条件对纤维素的分解
具有明显优势。
3.4 纤维素分解菌群单菌株分离及菌株组合对纤维素的分解能力
自然界中,多种菌株构成的微生物菌群能够分解很多难分解的物质,这些微生物只有在一起才具备分解某种
物质的功能,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或缺少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微生物后,整个微生物群的分解能力会下降,甚至功
能丧失。另外,这些微生物群落中各个菌种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并相互依存,各菌种对环境要求苛刻,大部分都无
法通过实验室分离培养,常规的平板分离技术只能得到很小的一部分信息。本研究筛选的纤维素分解菌群能够
高效分解纤维素,利用平板技术对该菌群分离得到的17株单菌相互组合,发现人工组合的菌群不具备纤维素分
解能力,说明纤维素分解菌群中含有传统平板培养分离方法不能获得的菌株,且未分离到的菌株在纤维素降解过
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推断分离得到的菌株可能是纤维素分解菌,但所产酶系不健全,不具备纤维素分解能力;或是
纤维素分解菌的伴生菌[21],虽然不能分解纤维素,但能够利用纤维素分解产生的糖类物质,减小糖类物质对后续
反应的抑制,对纤维素的分解起促进作用[22]。因此,纤维素分解菌群的菌种组成及其菌间关系还待于进一步的
研究。
4 结论
1)本研究筛选出了纤维素分解能力强且功能稳定的纤维素分解菌群。2)筛选出的纤维素分解菌群能够高效
分解秸秆类木质纤维材料,为秸秆等天然木质纤维原料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另外,该菌群还具
有较强的酸碱适应及调节能力。3)对纤维素分解菌群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以不同方式相互
组配,构建的人工菌群不具备纤维素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SchwarzW H.Thecelulosomeandcelulosedegradationbyanaerobicbacteria[J].Apply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
2001,56:634649.
[2] 王伟东,王小芬,刘长莉,等.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 WSC6分解稻秆过程中的产物及pH 动态[J].环境科学,2008,
752第23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4年
29(1):219224.
[3] 侯新村,范希峰,武菊英,等.纤维素类能源草在京郊地区的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评价[J].草业学报,2011,20(6):1217.
[4] 曲音波.木质纤维素降解酶与生物炼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447.
[5] 范月君,侯向阳,石红霄,等.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21(3):294302.
[6] 曲音波.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的基础和技术研究进展[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46(10):160169.
[7] 王小娟,李培培,袁旭峰,等.4组常温分解小麦秸秆复合菌系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1):2429.
[8] 崔宗均,李美丹,朴哲,等.一组高效稳定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 MC1的筛选及功能[J].环境科学,2002,23(3):3639.
[9] GuoP,WangXF,ZhuWB,犲狋犪犾.DegradationofcornstalkbythecompositemicrobialsystemofMC1[J].JournalofEnvi
ronmentalSciences,2008,20(1):109144.
[10] 王伟东,崔宗均,杨洪岩,等.高效稳定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 WSC6的稳定性[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5):567571.
[11] KatoS,HarutaS,CuiZJ,犲狋犪犾.EffectivecelulosedegradationbyamixedculturesystemcomposedofacelulolyticClos
tridiumandaerobicnoncelulolyticbacteria[J].FEMSMicrobiologyEcology,2004,51:133142.
[12] 王得武,姚拓,杨巧丽,等.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筛选及其酸碱调节能力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5):
621627.
[13] 范传广,张向前,张建国,等.水稻饲料营养含量的QTL定位分析[J].草业学报,2010,19(4):142148.
[14] 戴志刚,鲁剑巍,李小坤.不同作物还田秸秆的养分释放特征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6):272276.
[15] 李书田,刘荣乐,陕红.我国主要畜禽粪便养分含量及变化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1):179184.
[16] ZhangYH,MichaelEH,JonathanRM.Outlookforcelulaseimprovementscreeningandselectionstrategies[J].Biotech
nologyAdvances,2006,24:452481.
[17] SanchezC.Lignocelulosicresidues:biodegradationandbioconversionbyfungi[J].BiotechnologyAdvances,2009,27:185
194.
[18] ParisiF.Advancesinlignocelosicshydrolysisandintheutilizationofthehydrolyzates[J].AdvancesinBochemicalEngineer
ingBiotechnology,1989,38:5455.
[19] 陈洪章.纤维素生物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90.
[20] 唐静,林慧龙.草地农业的循环经济特征分析[J].草业学报,2013,22(1):167175.
[21] 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纤维素酶组.纤维分解菌与伴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协同作用[J].微生物学报,1978,18(2):
147152.
[22] HanifA,YasmeenA,RajokaMI.Induction,production,repression,andderepressionofexoglucanasesynthesisin犃狊狆犲狉
犵犻犾犾狌狊狀犻犵犲狉[J].BioresourceTechnology,2004,94(3):311319.
85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2
犛犮狉犲犲狀犻狀犵犪狀犱犱犲犵狉犪犱犪狋犻狅狀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狕犪狋犻狅狀狅犳犲犳犳犻犮犻犲狀狋犪狀犱狊狋犪犫犾犲
犮犲犾狌犾狅狊犲犱犲犵狉犪犱犻狀犵犿犻犮狉狅犫犻犪犾犮狅犿犿狌狀犻狋犻犲狊
WANGDewu1,YAOTuo2,YANGQiaoli1,HANHuawen2,ZHANGYing2,
LUHu2,GUNShuangbao1
(1.ColegeofAnimalScienceandTechnology,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2.PrataculturalColege,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Arangeofmaterials(primevalforesthumus,rottencornstraw,soilsamplesnearbycattlefarm
trough,bottomofwheatrick,cattleandchickenfecescompost)werescreenedonrestrictivemediaatroom
temperaturetoobtainefficient,celulosedegrading,microbialcommunities.Thecapabilityfordegradationand
decompositionoffibrousmaterialsatdifferentinitialpHconditionswereanalyzedusingaweightlossmethod.
Thecomposi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thismicrobialsystemwasidentifiedusingasolidplateculturemethod.
Thecelulosemicrobialcommunitiesscreenedfromcattleandchickenfaecescompostwerebetterthanthose
fromothermaterialsfordecompositionofcelulose.Theycoulddecomposefilterpaperintoapasteafter48
hoursculture,andfilterpaper,cornstraw,ricestraw,wheatstraw,xylosmaandpoplarwoodchipswerede
gradedby94.95%,48.52%,45.05%,44.30%,11.00%and1.22%respectivelyafter6dayscontinuesculti
vation.WithaninitialpHof4to10ofthezymoticfluidreactionsystem,celulosemicrobialcommunities
coulddegraded84.59%ofthefilterpaper,andthepHfinalystabilizedintherangeof8.5-8.8.Eightfungal
strains,6bacterialstrainsand3actinomycetestrainswereisolatedandpurifiedfromthiscelulosemicrobial
community.thesestrainswereincubatedintoeachotherartificialy,butcouldnotdegradecelulose.There
sultsofthisstudyindicatethatcelulosemicrobialcommunitieshadstrongcapabilitytodegradeceluloseand
strawclasslignocelulose.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celulosedegradationmicrobialcommunity;celulosedegradation;lignocelulose;pH
952第23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