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Control Method on Spruce-fir Forest’Litter Decomposi tion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North Changbai Mountains

长白山北部林区检查法经营云冷杉林对枯落物分解及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全 文 :  收稿日期: 1998-12-23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开放课题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 39700021)
作者简介: 韩景军( 1971-) ,男,辽宁朝阳人,研究实习员.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0) 01-0031-08
长白山北部林区检查法经营云冷杉林
对枯落物分解及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韩景军1 , 罗菊春2 , 肖文发1 , 张俊佩3
(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1;
2.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
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 100091)
摘要: 论述了检查法(少量、多次择伐法)不同作业方式对长白山北部云冷杉林下枯落物、土壤含水
量及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认为进行检查法作业后枯落物蓄水能力提高,但土壤含水量差异不
大, 枯落物分解速率加快。
关键词: 长白山北部; 云冷杉林; 检查法; 枯落物 ; 土壤含水率
中图分类号: S718. 55; S750    文献标识码: A
云冷杉( P icea spp. , A bies spp. )林是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的一种植被类型, 也是
我国分布最广的森林类型之一 [ 1, 2]。它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山地(小兴安岭、长白山及张广才
岭)、华北山地(五台山、燕山、吕梁山、太行山)、秦巴山地(秦岭、大巴山)、蒙新山地(阿尔泰山、
天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以及青藏高原的东缘及南缘山地(横断山脉、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
拉雅山脉) ;在台湾的山地也有少量天然云冷杉林的分布。目前在浙南和桂北山地也相继发现
了残存的冷杉林[ 2]。
检查法( contr ol method)是顾尔诺( A. Gurnaud)等人在法国和瑞士等国进行过的天然异
龄林集约经营方法[ 3]。在当地云冷杉林属优势林分类型, 是典型的天然异龄复层混 交林,起着
巨大的水源涵养作用。现存的云冷杉林是在原始林型经过 2~3次较大强度的择伐( 30%~
50%)后,经过十几或二十几年的恢复形成的。目前尚处于敏感阶段,稍一经营不当,就会酿成
无穷的祸患。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相继发生特大洪水,既与大的气候变化有关,也同
森林的过度采伐破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不同经营方式对枯落物与土壤特性的影响非常重
要。本文是对长白山北部林区检查法不同经营方式下云冷杉林枯落物及土壤特性的差异研究
的总结。
1 研究地区概况
  试验地选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实验林场。林场位于吉林省汪清县境内东北, 130°
10′E, 43°22′N ,距县城 59 km。本区属长白山系老爷岭山脉雪岭支脉。林区地貌属低山丘陵,
海拔为 300~1 200 m ,坡度 10~25°, 个别陡坡在 25°以上。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 1) : 31~38
Forest Research      
本区属季风型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 4℃左右。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零下 32℃左右; 7
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 22℃左右。年降水量 600~700 mm ,且多集中在 7月份。早霜从9月中
旬开始,晚霜延至翌年 5月末,生长期为 120 d。
根据 1981~1984年汪清县土壤普查资料,本区属汪清县东北中低山灰化土灰棕壤区, 在
海拔 800~1 000 m 为针叶林灰棕壤,沟谷是草甸土、泥炭土、沼泽土或冲积土,质地一般为粘
壤,粒状结构,湿松,平均厚度 40 cm 左右。
从垂直分布来看, 300 m 以下为河流两岸沼泽地、草地,主要植被为踏头苔草( Carex tato
Chang )、禾本科( Gram ineae)草类及少数灌木,如珍珠梅( S orbar ia sor bif olia ( L . ) A. Br. )、柳
叶锈线菊 ( Sp iraea salicif oli L. ) 等; 300~400 m 为河谷平地, 生长有红皮云杉 ( Picea
koraiensi s Nakai )、榆 ( Ulmus pumila L. )、青杨 ( Populus p seudo-simoni i Kitag. )、山杨
( Pop ulus davidiana Dode)、枫桦 ( Betula costata Tr autv. )等主要乔木,灌木为珍珠梅、刺梅
( Rosa acicular is Lindl . var. gmel ini Mey . )等,草类有踏头苔草、小叶樟( Deyeux ia angustif ol ia
( Kom . ) Chang )、问荆( Equisetum arv ense L. )、凤毛菊( S aussurea j ap onica ( Jhunb. ) DC. )
等; 400~600 m 为红松 ( P inus koraiensis Sieb. et . Zuce )阔叶林, 阴向缓坡伴生椴 ( Til ia
amurensis Rupr . var. taquetii ( Schn. ) Liou et L i. )、白桦( Betula p latyp hy l la Suk. )、榆等, 灌
木以胡榛子( Cory lus heterop hy lla Fisch. ex Bess. )、忍冬( L onicera maackii ( Rupr. ) M axim . )
为主;阳向缓坡伴生蒙古栎( Quercus mongol ica Fisch. )、白桦、色木( A cer mono Maxim . ) , 灌
木以杜鹃( Rhododend ron mucr onulatun Jurcz. )、胡枝子( L esp edez a bicolor T ur cz. )为主; 600
~800 m 为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红松、云冷杉占 40%~60%,其余为椴、白桦、榆、色木、
水曲柳( Fr acinus mandshurica Rupr. )、黄菠萝( Phel lod endron amurense Rupr. )等; 灌木为青
楷子( A cer tegmentosum Max im. )、花楷子( A cer ukur unduense Jrautv . et . M ey. )、胡榛子、忍
冬;地被物有蕨( P teridium aquilinum ( L . ) Kun. var. latiuscula ( Desv . ) Underw . ex Hell . )、
山茄子( Brachybot ry s p arif ormis Maxim . )、酢酱草( Oxali s acetosella L. )、宽叶苔草( Carex
siderost icra Hance. )、山芹菜( Spuriop imp inella br achy carpa ( Kom . ) Kitag . )等; 800~1 000
m 基本上是以云冷杉为主的阔叶云冷杉林,云冷杉占组成的 70% ,其它树种有红松、枫桦、椴、
榆、色木等,只占 30%; 林下灌木稀疏, 以忍冬、绣线菊、胡榛子为主; 地被物有山茄子、宽叶苔
草等; 1 000~1 300 m 为云冷杉林,多形成纯林,地被物以苔藓类植物为主。
全区总面积共 16 286 hm2。在全部林分中, 臭冷杉( Abies nephrolep is Max im. )和云杉
( P icea asp erata Mast )所占蓄积组成最多,将近 40% ,是本区分布最多的树种。
2 研究方法
2. 1 以层片优势种与立地为依据作林型分类
通过踏查与选设标准地,调查各个不同类型云冷杉林的优势种、立地条件,依据优势种的
不同与立地条件的差异将云冷杉林划分成不同林型。为进行对比分析,选设了一定数量的阔叶
树林及人工落叶松( L arix gmel inii ( Rupr. ) Rupr)林。
2. 2 以典型样地和样方法作群落结构调查
对不同的林型,分别选择 1~2块典型地段设置标准地。在标准地内用塑料绳每隔 5 m 或
10 m 拉成样线, 即将标准地分成 5 m×10 m 的小样方。依次进行林分特征因子(胸径、树高
3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3 卷
等)的测定,随后将每木检尺的数据分树种、径阶、高度等统计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蓄积,
对各个林型的组成结构、年龄结构、垂直结构进行分析。设 2 m×2 m 的样方5个,进行下木与
活地被物的调查, 记载种类、多度、盖度与生长、分布状况。
2. 3 用网袋法测定枯落物分解率
在每个林型中选择不同的微生境,取其枯落物, 烘干称其质量后,装入尼龙袋中,放置回原
处。1 a后取回,烘干并称其质量, 计算其 1 a 分解的总量并求出分解速率, 用以比较不同林型
枯落物的分解快慢。
2. 4 测定枯落物与土壤含水率
在检查法试验林中, 选择采用不同经营方式的 3块相同类型的云冷杉林, 1块为对照地,
未进行过采伐, 1块为 10 a 内进行检查法作业 1次的林分, 1块为10 a 内进行检查法作业 2次
的林分。这 3种林分的其它条件如海拔高度、地形、土壤、林分组成都相类似。
在每种林分的标准地内,选择 3种郁闭度, 设 400 cm 2的小样方,并各设 1个重复, 在每个
样方内分别测量 A 00层(未分解的枯枝落叶层)与 A 0层(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的厚度, 并取样
称鲜质量,然后带回室内烘干后称干质量, 计算其含水率及每平方米的含水量。同时也将土层
按照厚度分 3个层次( 10~15 cm、20~25 cm、30~35 cm)取样并计算含水率。
3 结果与分析
3. 1 群落分类
森林群落类型的划分是森林经营当中的基本工作之一[ 4, 5]。经过外业踏查后选择有代表性
的群落类型, 设置标准地,调查地形、土壤、乔木层优势种,然后进行分类。结果列于表 1。
表 1 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森林群落类型划分
标准地号 面积/
hm2
位置 海拔/
m


坡度/
(°)

位 土壤状况
林分
起源 林 型
郁闭

Ⅵ-21(固) 0. 21 45林班
9小班 670 北 7 下
棕色森林土腐质
层厚 15 cm 天然林
混有较多红松的山
 地云冷杉林 0. 7
Ⅵ-22(固) 0. 21 45林班
16小班 670 北 7 下
棕色森林土腐质
层厚 15 cm 天然林
混有较多红松的山
 地云冷杉林 0. 8
Ⅵ-24(固) 0. 21 45林班
9小班 675 北 7 下
棕色森林土腐质
层厚 15 cm 天然林
混有较多红松的山
 地云冷杉林 0. 8
96标 1 0. 2 45林班
16小班 680 东北 7 下
棕色森林土腐质
层厚 15 cm 天然林
混有大量红松的山
 地云冷杉林 0. 7
96标 2 0. 15 45林班 660 东北 7 下 棕色森林土腐质层厚 16 cm 人工林
混有臭松、白桦的
 人工落叶松林 0. 7
96标 3 0. 2 66林班  小班 650 东北 11 下
棕色森林土腐质
层厚 17 cm 天然林
混有大量阔叶树的
 山地云冷杉林 0. 8
96标 4 0. 2 原小学 后面 780 东南 12 中
棕色森林土腐质
层厚 20 cm 天然林
混有云冷杉的枫
 桦、椴树林 0. 7
20(固) 0. 2 44林班
1小班 880 南 20 下
棕色森林土腐质
层厚 20 cm 天然林
混有大量红松、椴树
 的山地云冷杉林 0. 8
22(固) 0. 2 25林班
7小班 720 东南 35 下
棕色森林土腐质
层厚 15 cm 人工林
混有云杉、白桦的人
 工落叶松林 0. 8
人工林
4号(固) 0. 2
50林班
2小班 770 东 8 下
棕色森林土腐质
层厚 12 cm 人工林
混有云冷杉、桦类的
 人工落叶松母树林 0. 7
33第 1期  韩景军等: 长白山北部林区检查法经营云冷杉林对枯落物分解及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表中Ⅵ-21、Ⅵ-22、Ⅵ-24为检查法固定试验标准地, 20号为原始林固定标准地,人工林 4
号、22号为人工林固定标准地,其余为 1996~1997年设的临时标准地。归纳起来,云冷杉林共
有 2种林型:
( 1)混红松的山地云冷杉林 (Ⅵ-21、Ⅵ-22、Ⅵ-24、96标1) : 其特征为云杉、冷杉占60%以
上,红松占20%以上。其中按照采伐方式不同又可分成3种:  10 a 内未进行过采伐作业的林
分(Ⅵ-21、96标1) ;  10 a 内采伐过1次的林分(Ⅵ-22) ;  10 a内采伐过2次的林分(Ⅵ-24)。
( 2)混阔叶树的山地云冷杉林( 96标3) :其特征为云杉、冷杉占60%以上, 伴生树种为白桦、
枫桦等阔叶树。
人工落叶松林有如下类型:
( 1)混臭冷杉、白桦的缓坡人工落叶松林( 96标2) ;
( 2)混云杉、白桦的陡坡人工落叶松林( 22号) ;
( 3)混云杉、冷杉、白桦的人工落叶松母树林(人工林 4号)。
此外,还有 1块枫桦、椴树阔叶林( 96标 4)。
3. 2 枯落物分解状况
枯落物分解状况是影响林地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 6, 7]。合理的经营方式应该能够促进林
地枯落物的及时有效分解, 使土壤肥力得以持续发挥,保持林地较高的生产力[ 8]。下面比较不
同林型的枯落物分解情况, 见下页表 2。
  表 2中,样品号是指在标准地中分别设置的不同微环境下的枯落物样品。取样时分别选取
冠下、灌木丛、草丛、空地等微域生境的样品,取回的样品烘干后放回原地,这样可以了解同一
立地条件下不同微生境的枯落物分解状况。
由表 2可知, 云冷杉林的枯落物分解速率相对来讲是比较高的,人工落叶松林的枯落物分
解较缓慢,尤其是陡坡的人工落叶松林分解极缓慢。但在总体分解水平较低的人工落叶松林中
也有分解速率较高的微域生境。人工落叶松母树林由于密度小,下木、草本发达, 透光较好,分
解速率最高。
检查法经营的云冷杉林中, 10 a内采伐过 2次的分解最慢,采伐过 1次的分解速率最高,
未采伐过的对照地与采伐过 1次的相差不大,这说明采伐过多不利于枯落物的分解。从本次测
定来看,对于云冷杉林来说, 10 a内采伐 1次较为适宜。
3. 3 枯落物含水量
地表枯枝落叶层的蓄水能力是森林发挥水源涵养作用的重要因素[ 9]。枯枝落叶层较厚,吸
水、保水能力强,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就大,发生地表径流的几率就小。反之如果枯枝落叶层较
薄,吸水、保水能力弱, 则其水源涵养能力就小, 发生地表径流的几率就大 [ 10]。后页表 3是枯落
物含水量。
表 3中, 0表示对照地,Ⅰ表示检查法作业1次的林分,Ⅱ表示检查法作业 2次的林分。由
表中可见,进行过采伐作业的林分蓄水能力较强,未采伐过的对照地蓄水能力稍差。10 a内采
伐过 2次的林分与采伐过 1次的林分差别不大。这可能是因为采伐后由于光照条件的改善,促
进云冷杉林下的枯落物迅速分解,从而使得地表的活地被物得到更多的养分和光照,活地被物
的增加能极大地降低水分的蒸发,提高林分的蓄水、保水能力, 因此采伐后的云冷杉林枯枝落
叶层含水量高,蓄水能力强。
3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3 卷
表 2 不同林型枯落物分解速率( 1996-08~1997-08)
标准地号 样品号 初始干质量/ g 1 a 后干质量/ g 分解总量/ ( g·a- 1) 分解百分率/ % 平均值/ %
Ⅵ-21
Ⅵ-22
Ⅵ-24
96标 1
96标 2
96标 3
96标 4
22标地
人工林
4号
 
20号
1 60. 2 44. 1 16. 1 26. 74
2 52. 4 39. 3 13. 1 25. 00
3 72. 4 53. 6 18. 8 25. 97
4 68. 5 50. 9 17. 6 25. 70
1 72. 8 60. 8 12. 0 16. 48
2 49. 0 28. 7 20. 3 41. 43
3 74. 0 56. 1 17. 9 24. 19
4 72. 1 57. 7 14. 4 19. 97
5 42. 7 24. 1 18. 6 43. 56
1 59. 0 54. 4 4. 6 7. 80
3 52. 2 47. 9 4. 3 8. 24
4 95. 6 78. 9 16. 7 17. 47
5 83. 1 62. 9 20. 2 24. 31
1 75. 3 67. 9 7. 4 9. 83
2 64. 5 52. 1 12. 4 19. 22
4 68. 3 47. 5 20. 8 30. 45
5 66. 0 59. 1 6. 9 10. 45
1 53. 9 50. 0 3. 9 7. 24
3 50. 0 49. 9 0. 1 0. 20
4 52. 8 44. 9 7. 9 14. 96
5 65. 9 54. 4 11. 5 17. 45
1 61. 1 49. 7 11. 4 18. 66
2 50. 0 31. 6 18. 4 36. 80
3 43. 7 33. 4 10. 3 23. 57
4 45. 9 35. 7 10. 2 22. 22
5 72. 8 46. 9 25. 9 35. 58
1 56. 9 33. 6 23. 3 40. 95
2 71. 6 35. 4 36. 2 50. 56
3 53. 7 39. 6 14. 1 26. 26
4 48. 4 37. 0 11. 4 23. 55
5 42. 2 33. 1 9. 1 21. 56
1 30. 5
2 17. 4 16. 1 1. 3 7. 47
3 28. 0 27. 3 0. 7 2. 50
4 18. 5 17. 4 1. 1 5. 95
1 86. 5 43. 6 42. 9 49. 60
2 48. 1 28. 4 19. 7 40. 96
3 54. 5
1 71. 3 50. 4 20. 9 29. 31
2 57. 8 45. 0 12. 8 22. 15
3 62. 1 48. 4 13. 7 22. 06
25. 85
29. 12
14. 45
17. 49
9. 96
27. 37
32. 58
5. 31
24. 51
35第 1期  韩景军等: 长白山北部林区检查法经营云冷杉林对枯落物分解及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表 3 不同采伐次数、不同郁闭度的枯枝落叶层含水量
样点号 郁闭度 A00层厚/
cm
A 0层厚/
cm
取样面
积/ cm 2
A 00层湿
质量/ g
A 0层湿
质量/ g
A00层干
质量/ g
A0层干
质量/ g
A 层含水量/
( g·m- 2)
A 层含水
率/ %
下木
盖度
草本
盖度
Ⅰ-1 0  3. 0 2. 0 400 233. 1 72. 0 70. 8 34. 6 4 992 65. 4 0. 2 0. 9
Ⅰ-1重 0  4. 0 2. 0 400 119. 7 107. 5 45. 8 20. 2 4 030 70. 9 0. 2 0. 9
Ⅰ-2 0. 5 5. 0 3. 0 400 115. 0 148. 2 38. 8 43. 2 4 530 68. 8 0. 1 0. 8
Ⅰ-2重 0. 5 5. 0 2. 0 400 141. 7 76. 0 40. 2 34. 2 3 582 65. 8 0. 2 0. 8
Ⅰ-3 1. 0 1. 5 3. 0 400 141. 2 75. 8 81. 8 36. 0 2 480 45. 7 0. 2 0. 5
Ⅰ-3重 1. 0 1. 5 2. 0 400 217. 4 151. 2 74. 9 65. 3 5 710 61. 9 0. 1 0. 5
Ⅱ-1 0  2. 0 2. 5 400 127. 0 156. 3 64. 6 56. 9 4 045 57. 1 0. 3 0. 8
Ⅱ-1重 0  2. 0 2. 5 400 166. 8 114. 1 55. 6 38. 7 4 665 66. 4    BC层出水
Ⅱ-2 0. 6 2. 0 2. 0 400 72. 6 96. 0 38. 9 38. 9 2 270 53. 8 0. 4 0. 9
Ⅱ-2重 0. 6 4. 0 4. 0 400 132. 7 133. 4 60. 8 51. 6 3 842 57. 7 0. 4 0. 9
Ⅱ-3 1. 0 2. 5 3. 0 400 98. 6 84. 9 38. 3 29. 0 2 905 63. 3 0. 3 0. 8
Ⅱ-3重 1. 0 1. 5 5. 0 400 170. 7 106. 7 60. 5 36. 9 4 500 64. 8    30 cm 有水
0-1 0  2. 0 1. 0 400 50. 6 13. 5 20. 0 5. 8 958 59. 7 0. 6 0. 4
0-1重 0  3. 0 3. 0 400 100. 2 54. 1 32. 4 23. 2 2 467 63. 9 0. 6 0. 9
0-2 0. 6 5. 0 3. 0 400 127. 0 99. 0 51. 9 38. 1 3 400 60. 1 0. 4 0. 7
0-2重 0. 6 3. 0 2. 0 400 55. 4 97. 0 26. 7 44. 4 2 032 53. 3 0. 3 0. 7
0-3 1. 0 1. 5 2. 0 400 121. 1 78. 5 51. 3 43. 0 2 632 52. 7 0. 3 0. 6
0-3重 1. 0 2. 0 3. 0 400 148. 4 78. 3 69. 9 40. 8 2 900 51. 1 0. 3 0. 6
3. 4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的状况与土壤结构及地表径流息息相关 [ 8]。土壤湿度大,相应的水分渗透能力
减弱,降雨时的保水性能降低,于是地表径流增大。而土壤湿度的变化又取决于降雨量的多少
及渗透性能的强弱。云冷杉林的特征是林下阴暗、潮湿,土壤水分蒸发较弱, 因此土壤湿度较
大,容易引起地表径流。只是由于其垂直郁闭的林冠及发达的灌木、草本丛截留了大部分雨水,
而且枯枝落叶层有一定的储水能力, 加之本地区降雨强度并不大, 所以地表径流并不严重。但
由于经营措施不当,主要是采伐强度过大造成的地表径流也时有发生,给乔木树种的更新以及
林地生产力的发挥带来了影响。
本区每年 7、8月份降雨集中,但因土壤结构良好,渗透性强,故而土壤湿度中等。在连续 3
d的晴朗天气之后, 集中测量检查法作业的林分中 10 a内采伐过 1次和 2次的林分类型及未
采伐过的对照地的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结果见下页表 4。
表 4中,Ⅰ指检查法试验区Ⅱ大区 1小区中检查法作业过 1次的云冷杉林, 位于Ⅵ-22标
准地内;Ⅱ指检查法试验区Ⅱ大区 3小区中检查法作业过 2次的云冷杉林,位于Ⅵ-24标准地
内; 0指检查法试验区中未进行过检查法作业的云冷杉林,为对照地。
这 3种类型的林分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土壤、树种组成、结构等都很相似,只是进行的
检查法作业方式不同, 因此土壤含水量的差异与检查法作业紧密相关。
  表 4中可以看出, 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呈下降趋势,但Ⅱ-3和Ⅱ-3重属于例
外,其土壤含水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与其地下水位较高有关。从样点来看,未采伐过
的和采伐过 1次的林分各个样点土壤含水率较接近,而采伐过 2次的林分除Ⅱ-3和Ⅱ-3重复
的样点含水率稍低。这可能是采伐次数多对地表的活地被物、枯枝落叶破坏比较厉害,造成水
分蒸发加强, 土壤含水率降低。
3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3 卷
表 4 3个林地类型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
样点 层次
取样
深度/
cm
土壤
湿质量/
g
土壤
干质量/
g
土壤
含水率/
%
样点 层次
取样
深度/
cm
土壤
湿质量/
g
土壤
干质量/
g
土壤
含水率/
%
Ⅰ-1 A 1 10~15 40. 0 26. 3 52. 09 Ⅱ-2重 A 1 10~15 109. 3 85. 7 27. 54
B 20~25 42. 8 35. 8 19. 55 B 20~25 124. 6 98. 6 26. 37
BC 30~35 67. 0 59. 4 12. 79 BC 30~35 118. 3 94. 8 24. 79
Ⅰ-1重 A 1 10~15 47. 0 32. 8 43. 29 Ⅱ-3 A 1 10~15 68. 8 54. 1 27. 17
B 20~25 55. 9 45. 5 22. 86 B 20~25 86. 9 72. 7 19. 53
BC 30~35 83. 3 70. 2 18. 66 BC 30~35 177. 6 109. 7 61. 90
Ⅰ-2 A 1 10~15 60. 7 44. 3 37. 02 Ⅱ-3重 A 1 10~15 74. 8 56. 3 32. 86
B 20~25 72. 6 55. 1 31. 76 B 20~25 89. 2 76. 3 16. 91
BC 30~35 71. 9 54. 3 32. 41 BC 30~35 252. 3 122. 9 105. 29
Ⅰ-2重 A 1 10~15 59. 1 39. 8 48. 49 0-1 A 1 10~15 54. 4 36. 3 49. 86
B 20~25 63. 5 49. 4 28. 54 B 20~25 80. 5 66. 2 21. 60
BC 30~35 81. 5 62. 6 30. 19 BC 30~35 90. 2 71. 4 26. 33
A 1 10~15 40. 9 28. 7 42. 51 A 1 10~15 64. 4 42. 1 52. 97
Ⅰ-3 B 20~25 60. 0 45. 8 31. 00 0-1重 B 20~25 88. 5 67. 2 31. 70
BC 30~35 68. 5 56. 0 22. 32 BC 30~35 117. 2 92. 8 26. 29
Ⅰ-3重 A 1 10~15 53. 0 40. 0 32. 50 0-2 A 1 10~15 70. 5 45. 4 55. 29
B 20~25 64. 2 49. 2 30. 49 B 20~25 75. 2 56. 9 32. 16
BC 30~35 68. 5 56. 0 22. 32 BC 30~35 134. 9 107. 9 25. 02
Ⅱ-1 A 1 10~15 68. 0 47. 3 43. 76 0-2重 A 1 10~15 69. 4 50. 7 36. 88
B 20~25 91. 2 73. 0 24. 93 B 20~25 62. 4 42. 3 47. 52
BC 30~35 233. 6 192. 5 21. 35 BC 30~35 127. 5 107. 4 18. 72
Ⅱ-1重 A 1 10~15 59. 1 38. 4 53. 91 0-3 A 1 10~15 44. 1 32. 0 37. 81
B 20~25 122. 9 88. 9 38. 25 B 20~25 66. 7 49. 8 33. 94
BC 30~35 105. 9 75. 6 40. 08 BC 30~35 128. 0 98. 2 30. 35
Ⅱ-2 A 1 10~15 63. 2 45. 4 39. 21 0-3重 A 1 10~15 55. 3 39. 5 40. 00
B 20~25 110. 4 94. 7 16. 58 B 20~25 80. 4 59. 5 35. 13
BC 30~35 161. 0 130. 7 23. 18 BC 30~35 115. 0 88. 1 30. 53
4 结 论
  对于云冷杉林这种异龄复层混交林来说,由于林下阴暗、潮湿,故枯落物分解较慢。只有进
行合理的经营, 如适时、科学地进行抚育,制订执行科学的采伐作业、采伐周期,才能改善云冷
杉林的林下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提高死地被物、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效率, 促进矿质
营养的循环, 增加林地的生产力。从几种采伐作业来看,检查法(少量、多次进行择伐)作业是一
种较好的经营方式,值得推广。
云冷杉林有着巨大的水源涵养效益。采伐强度过大( 40%~50%以上) , 尤其是皆伐,则会
大大降低森林的蓄水能力。采用检查法少量、多次的作业方式后, 由于林分始终保持了良好的
群落结构,群落特有的环境变化不大,蓄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维持。
今后在经营当中要注意云冷杉林的水源涵养效益的保持, 采伐作业当中采伐强度不能过
37第 1期  韩景军等: 长白山北部林区检查法经营云冷杉林对枯落物分解及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大,注意保护地表的枯枝落叶。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该地区也应根据本地实际,
考虑将一部分位于河流、支沟源头的云冷杉林划为生态效益林,封山育林加以保护, 以保持国
土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 1] 吉林森林编辑委员会.吉林森林[ M ]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78~194.
[ 2] 李文华,周沛村.暗针叶林在欧亚大陆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 J ] .自然环境, 1979, ( 1) : 21~34.
[ 3] 亢新刚,于政中,郑跃军,等.检查法应用研究( 1) [ A] . 见: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文集编辑委员会.森林经理文集[ C] .北
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141~146.
[ 4] 李景文.森林生态学(第 2版) [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 5] 刘壮飞,孙秉衡,张锐,等.长白山森林资源开发与管理[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5. 1~23.
[ 6] Jerry S O.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 A] .见:植物生态学译丛(第 4集) [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 83~96.
[ 7] Bormann F H, Likens G E . Pat tern and Proces s in a Fores ted Ecosys tem[ M ] . New Yor k: Sprin ger-Verlag, 1994. 103
~136.
[ 8] 程伯荣,许广山,丁桂芳,等.长白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凋落物量及养分含量[ A] . 见: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
统定位站.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第 4卷) [ M ]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 19~24.
[ 9] Step hen H S, Burton V B. Fores t Ecology [ M ] . New York: Joh n W illy & S ons, 1980. 107~250.
[ 10] 贾守信,梁志广,梁淑兰,等.长白山北坡原始林采伐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 J ] . 土壤学报, 1984. 21( 4) : 426~433.
Effects of Control Method on Spruce-f ir Forest′Litter Decomposi-
tion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North Changbai Mountains
H A N J ing-j un
1
, LUO Ju-chun2, X IA O W en-f a1 , ZH A N G Jun-p ei3
( 1. T he Research Inst itute of Forest Ecological En vi ronmen t and Protect ion, CAF, Beijin g 100091,C hina;
2. Col lege of Fores t Resour ces and Environm ent , Beijing Forest ry University, Beijin g 100083,C hina;
3. The Research Ins t itute of Fores tr y,CAF,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T he art icle studies the ef fects on spruce-f ir for ests′lit ter and so il moisture content
and lit ters′decomposing rate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 in nor th Changbai
M ountains. T he autho r indicates that spruce-fir forests′litter layer can retain more w ater and
decompose r apidly after cont rol method. But it hasn’t much differ ence on soil mo isture
content . Spruce-f ir fores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area and should be w ell protected.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cut t ing o ff should be selected very car efully to maintain the
fo rests′special environment .
Key words : north Changbai Mountains; spr uce-f ir forest ; contr ol method; litter; soil
moisture content
3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