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HPLC Analysis on Different Phenolic Acids and Their Contents of David Poplar Wood Degraded by 6 Species of Wood White Rot Fungi

6种白腐菌腐朽前后的山杨木材酚酸种类和含量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研究阔叶树上的6种木材白腐菌火木层孔菌、粗毛盖菌、偏肿拟栓菌、三色革裥菌、冬拟多孔菌和血红密孔菌对山杨材腐朽前后木材中游离酚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6种白腐菌腐朽后的山杨木材中酚酸的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在山杨材被分解120 d后,偏肿拟栓菌、三色革裥菌、血红密孔菌和冬拟多孔菌的9种游离酚酸总含量远大于粗毛盖菌和火木层孔菌的9种游离酚酸总含量,表明前4种对木质素分解能力较强的菌种获得了较高含量的酚酸; 但从9种游离酚酸总的含量上看,与各菌种对木材和木质素的分解百分率不尽相同,初步分析的原因表明在木质素被分解的过程中除了有这9种游离酚酸产生以外,可能还会产生其他的游离酚酸以及苯环二聚体、三聚体和各种寡聚体以及杂环的形式,所有这些苯环结构总体造成了对木质素分解百分率的差异。对9种酚酸进行分析测试,只构成对木质素分解的一部分,不足以用来解释对木质素的全部分解能力,其他的酚酸和游离酚酸以外的苯环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测试; 各种游离酚酸单个含量上看,各种白腐菌的种类和含量都各不相同,表明不同白腐菌对同一木质纤维基质的分解途径、中间降解产物各不相同。另外,未腐朽的木材中本身就含有一些微量的酚酸成分,这些酚酸在生物分解过程中会降解和转化成其他成分,是否有可能转化成其他种类的酚酸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Because different woodrotting fungi have different wood degrading mechanisms to the same ligneous substrate, the composition and contents of phenolic acids of the same wood species degraded by different woodrotting fungi can exhibit different changes. In order to get more further study on wood biodegrading mechanism with david poplar wood degraded by wood whiterot fungi, different phenolic acids and their contents of david poplar wood degraded by 6 species of wood whiterot fungi living on broadleaf trees, i.e. Funalia gallica, Lenzites tricolor, Phellinus igniarius, Polyporellus brumalis, Pseudotrametes gibbosa, and Pycnoporus sanguineus were analyzed. HPLC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ntents of dissociated phenolic acids of primitive wood sample and wood samples degraded by 6 species of fungi on 120 d, respectively, HPLC chromatograms of different samples were gained. A little powders shaved from the very surface of primitive wood sample and wood samples degraded by 6 species of fungi on 120 d were milled under dryness, vibrated by ultrasonic in petroleum ether and circumfluenced in methanol, then various phenolic acids in the same sample were separated from higher polarity to lower polarity in a reverse phenyl column, mg contents of various phenolic acids in each of 100 g sample could be calculated by the chromatogram area of various dissociated phenolic acids in different sampl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kinds and contents of phenolic acids in primitive david poplar wood and david poplar wood degraded by 6 species of wood whiterot fungi on 120 d were different, the total contents of 9 kinds of dissociated phenolic acids in wood samples degraded by Pseudotrametes gibbosa,Lenzites tricolor, Pycnoporus sanguinus, and Polyporellus brumali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degraded by Funalia gallica and Phellinus igniarius, indicating that the former 4 whiterot fungi with higher wood degrading ability gained higher contents of phenolic acids. But the total content of 9 kinds of dissociated phenolic acids in one sample was not completely same with wood and lignin degrading percent, suggesting that other dissociated phenolic acids or aromatic ring dimmer, trimer oligomer an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might be produced besides 9 kinds of dissociated phenolic acids tested, all of the aromatic compounds contributed to lignin degrading percent, 9 kinds of dissociated phenolic acids tested only was not enough to explain the lignin degrading ability, all other aromatic compounds except 9 kinds of dissociated phenolic acids should also be tested later. The kind and content of phenolic acids tested of each whiterot fungus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each other, indicating that different white rot fungi had different degrading pathway and intermediate degrading compounds to the same ligneous substrate. In addition, a little phenolic acids were in primitive wood sample which could be degradated and transformed into other kinds of compounds in the process of biodegradation, it would be further determined whether the primitive intrinsic phenolic acids c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other kinds of phenolic acids.


全 文 :第 ww卷 第 u期
u s s {年 u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ww o‘²1u
ƒ ¥¨qou s s {
y种白腐菌腐朽前后的山杨木材酚酸种类和
含量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池玉杰 闫洪波
k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哈尔滨 txsswsl
摘 要 } 研究阔叶树上的 y种木材白腐菌火木层孔菌 !粗毛盖菌 !偏肿拟栓菌 !三色革裥菌 !冬拟多孔菌和血红密
孔菌对山杨材腐朽前后木材中游离酚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受 y种白腐菌腐朽后的山杨木材中酚
酸的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 o在山杨材被分解 tus §后 o偏肿拟栓菌 !三色革裥菌 !血红密孔菌和冬拟多孔菌的 |种游
离酚酸总含量远大于粗毛盖菌和火木层孔菌的 |种游离酚酸总含量 o表明前 w种对木质素分解能力较强的菌种获
得了较高含量的酚酸 ~但从 |种游离酚酸总的含量上看 o与各菌种对木材和木质素的分解百分率不尽相同 o初步分
析的原因表明在木质素被分解的过程中除了有这 |种游离酚酸产生以外 o可能还会产生其他的游离酚酸以及苯环
二聚体 !三聚体和各种寡聚体以及杂环的形式 o所有这些苯环结构总体造成了对木质素分解百分率的差异 ∀对 |
种酚酸进行分析测试 o只构成对木质素分解的一部分 o不足以用来解释对木质素的全部分解能力 o其他的酚酸和游
离酚酸以外的苯环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测试 ~从各种游离酚酸单个含量上看 o各种白腐菌的种类和含量都
各不相同 o表明不同白腐菌对同一木质纤维基质的分解途径 !中间降解产物各不相同 ∀另外 o未腐朽的木材中本身
就含有一些微量的酚酸成分 o这些酚酸在生物分解过程中会降解和转化成其他成分 o是否有可能转化成其他种类
的酚酸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
关键词 } 木材白腐菌 ~酚酸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中图分类号 }≥z{u1vv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lsu p stty p s{
收稿日期 }ussy p s{ p tt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k vsyztzssl ∀
ΗΠΛΧ Αναλψσισ ον ∆ιφφερεντ Πηενολιχ Αχιδσ ανδ Τηειρ Χοντεντσ οφ ∆αϖιδ
Ποπλαρ Ωοοδ ∆εγραδεδ βψ 6 Σπεχιεσ οφ Ωοοδ Ωηιτε2Ροτ Φυνγι
≤«¬≠∏­¬¨ ≠¤± ‹²±ª¥²
k Χολλεγε οφ Φορεστρψo Νορτηεαστ Φορεστρψ Υνιϖερσιτψ Ηαρβιν txsswsl
Αβστραχτ } …¨ ¦¤∏¶¨ §¬©©¨µ¨±·º²²§2µ²·¬±ª©∏±ª¬«¤√¨ §¬©©¨µ¨±·º²²§§¨ªµ¤§¬±ª °¨ ¦«¤±¬¶°¶·²·«¨ ¶¤°¨ ¬¯ª±¨ ²∏¶¶∏¥¶·µ¤·¨o·«¨
¦²°³²¶¬·¬²±¤±§¦²±·¨±·¶²©³«¨ ±²¯¬¦¤¦¬§¶²©·«¨ ¶¤°¨ º²²§¶³¨¦¬¨¶§¨ªµ¤§¨§¥¼ §¬©©¨µ¨±·º²²§2µ²·¬±ª©∏±ª¬¦¤± ¬¨«¬¥¬·§¬©©¨µ¨±·
¦«¤±ª¨¶qŒ±²µ§¨µ·²ª¨·°²µ¨ ©∏µ·«¨µ¶·∏§¼ ²± º²²§¥¬²§¨ªµ¤§¬±ª °¨ ¦«¤±¬¶° º¬·«§¤√¬§³²³¯¤µº²²§§¨ªµ¤§¨§¥¼ º²²§º«¬·¨2µ²·
©∏±ª¬o§¬©©¨µ¨±·³«¨ ±²¯¬¦¤¦¬§¶¤±§·«¨¬µ¦²±·¨±·¶²©§¤√¬§³²³¯¤µº²²§§¨ªµ¤§¨§¥¼ y ¶³¨¦¬¨¶²© º²²§º«¬·¨2µ²·©∏±ª¬¯¬√¬±ª²±
¥µ²¤§2¯ ¤¨©·µ¨ ¶¨o¬q¨ q Φυναλια γαλλιχαo Λενζιτεστριχολορo Πηελλινυσιγνιαριυσo Πολψπορελλυσ βρυµαλισo Πσευδοτραµετεσ γιββοσαo
¤±§ Πψχνοπορυσ σανγυινευσ º¨ µ¨ ¤±¤¯¼½¨ §q ‹°≤ °¨ ·«²§ º¤¶∏¶¨§·² °¨ ¤¶∏µ¨ ·«¨ ¦²±·¨±·¶²© §¬¶¶²¦¬¤·¨§³«¨ ±²¯¬¦¤¦¬§¶²©
³µ¬°¬·¬√¨ º²²§¶¤°³¯¨¤±§º²²§¶¤°³¯ ¶¨§¨ªµ¤§¨§¥¼y¶³¨¦¬¨¶²©©∏±ª¬²±tus §oµ¨¶³¨¦·¬√¨ ¼¯ o‹°≤ ¦«µ²°¤·²ªµ¤°¶²©§¬©©¨µ¨±·
¶¤°³¯ ¶¨º¨ µ¨ ª¤¬±¨ §q„ ¬¯·¯¨³²º§¨µ¶¶«¤√¨ §©µ²°·«¨ √¨ µ¼ ¶∏µ©¤¦¨ ²©³µ¬°¬·¬√¨ º²²§¶¤°³¯¨¤±§º²²§¶¤°³¯ ¶¨§¨ªµ¤§¨§¥¼ y
¶³¨¦¬¨¶²©©∏±ª¬²±tus §º¨ µ¨ °¬¯¯ §¨∏±§¨µ§µ¼±¨ ¶¶o√¬¥µ¤·¨§¥¼ ∏¯·µ¤¶²±¬¦¬± ³¨·µ²¯ ∏¨° ·¨«¨µ¤±§¦¬µ¦∏°©¯∏¨±¦¨§¬± °¨ ·«¤±²¯ o
·«¨ ± √¤µ¬²∏¶³«¨ ±²¯¬¦¤¦¬§¶¬±·«¨ ¶¤°¨ ¶¤°³¯¨º¨ µ¨ ¶¨³¤µ¤·¨§©µ²° «¬ª«¨µ³²¯¤µ¬·¼·² ²¯º¨ µ³²¯¤µ¬·¼¬±¤µ¨√¨ µ¶¨ ³«¨ ±¼¯ ¦²¯∏°±o
°ª¦²±·¨±·¶²©√¤µ¬²∏¶³«¨ ±²¯¬¦¤¦¬§¶¬± ¤¨¦«²©tss ª¶¤°³¯¨¦²∏¯§¥¨ ¦¤¯¦∏¯¤·¨§¥¼·«¨ ¦«µ²°¤·²ªµ¤°¤µ¨¤²©√¤µ¬²∏¶§¬¶¶²¦¬¤·¨§
³«¨ ±²¯¬¦¤¦¬§¶¬± §¬©©¨µ¨±·¶¤°³¯ ¶¨q • ¶¨∏¯·¶¶«²º¨ §·«¤··«¨ ®¬±§¶¤±§¦²±·¨±·¶²©³«¨ ±²¯¬¦¤¦¬§¶¬± ³µ¬°¬·¬√¨ §¤√¬§³²³¯¤µº²²§
¤±§§¤√¬§³²³¯¤µº²²§§¨ªµ¤§¨§¥¼ y ¶³¨¦¬¨¶²© º²²§º«¬·¨2µ²·©∏±ª¬²± tus § º¨ µ¨ §¬©©¨µ¨±·o·«¨ ·²·¤¯ ¦²±·¨±·¶²©| ®¬±§¶²©
§¬¶¶²¦¬¤·¨§³«¨ ±²¯¬¦¤¦¬§¶¬± º²²§¶¤°³¯ ¶¨§¨ªµ¤§¨§¥¼ Πσευδοτραµετεσ γιββοσαo Λενζιτεστριχολορo Πψχνοπορυσσανγυινευσo¤±§
Πολψπορελλυσβρυµαλισ º¨ µ¨ «¬ª«¨µ·«¤±·«²¶¨ §¨ªµ¤§¨§¥¼ Φυναλια γαλλιχα ¤±§ Πηελλινυσιγνιαριυσo¬±§¬¦¤·¬±ª·«¤··«¨ ©²µ°¨ µw
º«¬·¨2µ²·©∏±ª¬º¬·««¬ª«¨µº²²§§¨ªµ¤§¬±ª¤¥¬¯¬·¼ ª¤¬±¨ §«¬ª«¨µ¦²±·¨±·¶²©³«¨ ±²¯¬¦¤¦¬§¶q…∏··«¨ ·²·¤¯ ¦²±·¨±·²©| ®¬±§¶²©
§¬¶¶²¦¬¤·¨§³«¨ ±²¯¬¦¤¦¬§¶¬± ²±¨ ¶¤°³¯¨º¤¶±²·¦²°³¯ ·¨¯¨¼ ¶¤°¨ º¬·«º²²§¤±§ ¬¯ª±¬± §¨ªµ¤§¬±ª³¨µ¦¨±·o¶∏ªª¨¶·¬±ª·«¤·²·«¨µ
§¬¶¶²¦¬¤·¨§³«¨ ±²¯¬¦¤¦¬§¶²µ¤µ²°¤·¬¦µ¬±ª§¬°°¨ µo·µ¬°¨ µ²¯¬ª²°¨ µ¤±§«¨·¨µ²¦¼¦¯¬¦¦²°³²∏±§¶°¬ª«·¥¨ ³µ²§∏¦¨§¥¨¶¬§¨¶|
®¬±§¶²©§¬¶¶²¦¬¤·¨§³«¨ ±²¯¬¦¤¦¬§¶·¨¶·¨§o¤¯¯ ²©·«¨ ¤µ²°¤·¬¦¦²°³²∏±§¶¦²±·µ¬¥∏·¨§·² ¬¯ª±¬± §¨ªµ¤§¬±ª ³¨µ¦¨±·o| ®¬±§¶²©
§¬¶¶²¦¬¤·¨§³«¨ ±²¯¬¦¤¦¬§¶·¨¶·¨§²±¯¼ º¤¶±²·¨ ±²∏ª«·² ¬¨³¯¤¬±·«¨ ¬¯ª±¬± §¨ªµ¤§¬±ª¤¥¬¯¬·¼o¤¯¯²·«¨µ¤µ²°¤·¬¦¦²°³²∏±§¶ ¬¨¦¨³·
| ®¬±§¶²©§¬¶¶²¦¬¤·¨§³«¨ ±²¯¬¦¤¦¬§¶¶«²∏¯§¤¯¶² ¥¨ ·¨¶·¨§ ¤¯·¨µq׫¨ ®¬±§¤±§¦²±·¨±·²©³«¨ ±²¯¬¦¤¦¬§¶·¨¶·¨§²© ¤¨¦«º«¬·¨2µ²·
©∏±ª∏¶º¨ µ¨ §¬©©¨µ¨±·©µ²° ·«²¶¨ ²© ¤¨¦« ²·«¨µo¬±§¬¦¤·¬±ª·«¤·§¬©©¨µ¨±·º«¬·¨2µ²·©∏±ª¬«¤§§¬©©¨µ¨±·§¨ªµ¤§¬±ª ³¤·«º¤¼ ¤±§
¬±·¨µ°¨ §¬¤·¨ §¨ªµ¤§¬±ª¦²°³²∏±§¶·²·«¨ ¶¤°¨ ¬¯ª±¨ ²∏¶¶∏¥¶·µ¤·¨qŒ± ¤§§¬·¬²±o¤ ¬¯·¯¨³«¨ ±²¯¬¦¤¦¬§¶º¨ µ¨ ¬± ³µ¬°¬·¬√¨ º²²§
¶¤°³¯¨º«¬¦«¦²∏¯§¥¨ §¨ªµ¤§¤·¨§¤±§·µ¤±¶©²µ°¨ §¬±·²²·«¨µ®¬±§¶²©¦²°³²∏±§¶¬±·«¨ ³µ²¦¨¶¶²©¥¬²§¨ªµ¤§¤·¬²±o¬·º²∏¯§¥¨
©∏µ·«¨µ§¨·¨µ°¬±¨ §º«¨·«¨µ·«¨ ³µ¬°¬·¬√¨ ¬±·µ¬±¶¬¦³«¨ ±²¯¬¦¤¦¬§¶¦²∏¯§¥¨ ·µ¤±¶©²µ°¨ §¬±·²²·«¨µ®¬±§¶²©³«¨ ±²¯¬¦¤¦¬§¶q
Κεψ ωορδσ} º²²§º«¬·¨2µ²·©∏±ª¬~³«¨ ±²¯¬¦¤¦¬§¶~‹°≤ ¤±¤¯¼¶¬¶
天然酚酸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分布广泛 o但是一般成分复杂 !含量低 o相互间分离比较困难 ∀对于酚酸类
化合物的测定方法有多种 o如光度法 !毛细管电泳法 !电化学分析法 !流动注射分析法和色谱法等 o而色谱法
又有薄层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k‹°≤l等k王晓霞等 oussvl ∀气相色谱普遍用于酚类化合物
的检测 o但是气相色谱一般需要制备衍生化的样品 o耗时 o而且在衍生化过程中常有化学反应产生 o因此近年
来 ‹°≤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极性化合物如酚酸的检测中k¬∏ ετ αλqoussy ~ ײµµ¨2≤¤µ¥²·ετ αλqoussy ~
∂¤±¥¨ ±¨ §¨± ετ αλqoussyl ∀ ‹°≤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 o最小检出量可达到 tsp | ∗ tsp tuª#ptk汪茂田等 o
usswl o适于痕量分析 o能够比较好地分析不同植物试样中的有机酸 !酚酸等各种微量成分的含量k¬¤² ετ
αλqoussv ~江和源等 ousswl ∀在酚酸类化合物的 ‹°≤ 检测中 o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色谱工作条件 o
所用参数主要包括色谱柱的选择 !流动相的组成与等度和梯度洗脱 !酸度调节 !流速 !柱温 !检测器等k¤µ®²2
∂¤µª¤ ετ αλqot||u ~刘江云等 oussul ∀酚酸成分的常规 ‹°≤检测多数采用 ≤t{柱 !包括弱酸在内的二元流动
相系统 ) ) ) 极性的乙腈或甲醇水溶液 !紫外k˜∂l和二极阵列检测器k⁄„⁄lkŠ²√¬±§¤µ¤­¤± ετ αλqoussz ~«¤±ª
ετ αλqousszl o如 ‹²©©°¤±±等kusszl采用 ≤t{柱分离 !≤‹v ’‹ p ‹u ’系统梯度洗脱 !⁄„⁄检测 o在柱温 tx ε !流
速 s1x °#°¬±pt的条件下 o建立了生物体燃烧后的颗粒中 ut种酚酸和酚类化合物的同时定性定量方法 ~倪
学文kusswl采用 ≤t{柱分离 !|s h ≤‹v ’‹ p ‹u ’系统等度洗脱 !紫外检测器kΚ€ vts ±°l和 ⁄„⁄检测 o在柱温
vs ε !流速 s1z °#°¬±pt的条件下 o对银杏酚酸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通过优化色谱参数条件 o可以获得较
高的分离度 o如 Žµ¬%½°¤±等kusszl对茴香中的酚类化合物进行了 ‹°≤2≥分析 o发现样品注射体积 !柱温对
于样品分离的选择性和分离度至关重要 o通过参数的优化 o可以缩短操作运行的时间 ∀
近年来 o人们也常借助于各种色谱分析等手段研究木材的超分子结构 !化学性质等 o由于木材中的木质
素是由苯丙烷单元组成的高聚物 o在木材生物降解过程中苯丙烷聚合体的分解会产生一些酚酸 ~另外 o一般
木材本身也都会有一些微量的酚酸存在 ∀那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不同木材试样中的酚酸种类和含
量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曾对木材腐朽菌的木材分解能力 !木材白腐菌对山杨k Ποπυλυσ
δαϖιδιαναl材木质素的分解能力进行过研究与报道k池玉杰 ousst ~池玉杰等 oussul o并对受 y种木材白腐菌
腐朽后的山杨木材和木质素官能团变化情况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k池玉杰 oussxl ~秦特夫kt|||l曾用红外光
谱 !超导核磁共振波谱kt ‹‘ • l和液相波谱法k‹°≤l等对杉木k Χυννινγηαµια λανχεολαταl !/ 三北0一号杨
kΠοπυλυσ νιγρα ≅ Πq σιµονιιl磨木木质素官能团的特征进行过分析 o而受木材白腐菌腐朽后的木材和木质素
酚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情况在国内还未见报道 ∀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 y种白腐菌腐朽前后的山杨
木材酚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情况 o目的是探索木材受白腐菌腐朽后酚酸和木质素成分的变化情况和中间降
解产物 o从而进一步分析腐朽的途径 !程度等 o以作为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材木材和木质素生物降解机制的进
一步研究 ∀
t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t1t1t 菌种来源 y 种木材白腐菌采自东北林区 o经组织分离获得菌种 o它们是火木层孔菌k Πηελλινυσ
ιγνιαριυσl !粗毛盖菌k Φυναλια γαλλιχαl !偏肿拟栓菌k Πσευδοτραµετεσ γιββοσαl !三色革裥菌kΛενζιτεστριχολορl !冬拟
多孔菌k Πολψπορελλυσ βρυµαλισl和血红密孔菌k Πψχνοπορυσσανγυινευσl ∀
t1t1u 山杨未腐朽木材样品来源 山杨木材样品为 usss年 tt月 u|日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新
垦事业区 z林班采的 us ∗ vs年生小径级未腐朽山杨木材 o晾干到一定程度后 o用电锯削成 u ¦° ≅ u ¦° ≅ t ¦°
ztt 第 u期 池玉杰等 }y种白腐菌腐朽前后的山杨木材酚酸种类和含量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小片 o成为山杨未腐朽木材样品 ∀
t1t1v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用的仪器与试剂 仪器 }• ¤·¨µ¶uww型高效液相色谱仪k产自美国l o׏|sssk金羊l
色谱工作站 ∀试剂 }没食子酸 !原儿茶酸 !邻苯二酚 !对羟基苯甲酸 !咖啡酸 !绿原酸 !香豆酸 !阿魏酸 !苯甲酸 o
以上 |种酚酸是用于酚酸标准样品制备的试剂 o均为色谱纯k¶¬ª°¤l ~甲醇 }优级纯 o经 s1x Λ°滤膜过滤 ~水 }
重蒸 o经 s1wx Λ°滤膜过滤 ~磷酸 }优级纯 ~石油醚 }分析纯 ∀
112 方法
t1u1t 山杨腐朽木材样品的制备 清除山杨未腐朽木材样品上面的木屑 o取一定数量放入温度为 tsx ε 烘
箱中烘至恒重 o然后用多层纱布包好 o在高压灭菌锅中灭菌ks1tu °¤下灭菌 vs °¬±l o使试样含水率达到
ws h ∗ ys h ∀在无菌条件下即刻将这样的木片放入接种 ts §长满菌丝的平板培养基内 o然后将培养皿放入
ux ε 恒温箱中培养使木片受菌侵染 o期间用白瓷盘加水放入温箱中使温箱内保持一定湿度 ∀对于每一菌
种 o山杨材木片样品分别被腐朽 tus §后 o取出附带菌丝体的小块 o用毛刷和水冲洗干净 o除去表面菌丝 o然
后放入 tsx ε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o装入干燥器中待用kŠ…Π× tv|wu1t p |ul ∀
t1u1u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时的色谱条件 柱 }Λ2…²±®¤³¤® °«¨ ±¼¯ ks1w ¦° ≅ vs ¦°l ~流动相 }vx h ≤‹v ’‹ p
yx h ‹u ’ k用 ‹v°’w 调 ³‹ € w1xl ~流速 }t1s °#°¬±pt ~检测器 }˜∂uxw ±° ≅ s1t„˜ƒ≥ ∀
t1u1v 标准溶液的配制 精确称取上述 |种标准酚酸样品试剂各 u °ª于 ux °容量瓶中 o用流动相溶解定
容 o摇匀备用 ∀
t1u1w 样品溶液的制备 对于山杨未腐朽材和受每一种白腐菌腐朽后的腐朽材木材试样 o在 tsx ε 烘箱中
烘干至恒重后 o分别用刀片刮取或者用砂纸磨取表层木粉和表层腐朽变色的部分 o得到的木粉过 ws目筛 ∀
精确称取过 ws目筛的木材干粉 v ª于 tss °的锥形瓶中 o加 xs °石油醚 o在超声波中振荡 vs °¬±o放置过
夜 o滤去石油醚 o残渣晾干转入 txs °圆底烧瓶中 o加 ws h ∗ xs h甲醇水溶液 xs °加热回流 t «o过滤 o滤
液浓缩后用甲醇定容至 ux °∀取 • ¤·¨µ¶公司 ≥¨ ³2°¤® ≤t{小柱一支 o用 x °甲醇冲洗活化 o再用 x °水冲
洗 ∀吸取 x °样品提取液通过小柱 o弃去最初洗出液 t °o再收集 u °洗出液待测定 ∀
t1u1x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取 x ˏ混合标准溶液进行分析 o可得到标准溶液的色谱图 o重复进样 v次 o计算
出标样中各组分峰面积平均值 ∀在同一色谱条件下 o取样品溶液 ts ˏ进行分析 o可得到样品溶液的色谱
图 o重复进样 v次 o计算出样品溶液中各相应峰面积平均值 ∀通过下述公式可计算出 tss ª样品中各组分的
毫克含量 Χ值 }
外标法定量 Χ € Χt ≅ ςu ≅ Αu ≅ tssΧu ≅ ςt ≅ Αt ∀
式中 } Χ为 tss ª样品中各组分含量k°ªl ~ Χt 为标样进样体积中各组分含量kΛªl ~ Χu 为样品称样量kªl ~ ςt
为样品进样体积kˏl ~ ςu 为样品定容体积k°l ~ Αt 为标样中各组分峰面积平均值 ~ Αu 为样品中各相应峰
面积平均值 ∀
u 结果与讨论
色谱工作站根据设定的积分参数k斜率 !半峰宽 !最小峰高和最小峰面积l和基线的设定 o通过计算直接
打印出色谱图 !不同组分的保留时间 !峰面积和峰高 o通过对比样品峰和标样峰的保留时间 o确定样品中的酚
酸组分种类 ∀混合标准溶液 |种酚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图见图 t o山杨未腐朽材和受 y种白腐菌腐朽 tus §后
的木材试样的高效液相色谱图见图 u ∗ { o计算出的酚酸含量见表 t ∀
211 酚酸的结构与极性不同 ,保留时间不同
羟基酸中羟基直接连接在芳香酸上的有机化合物称为酚酸 o因此酚酸具有酚和羧酸的一般性质 ∀由于
酚酸带有羟基和羧基 o属于极性化合物 o可用甲醇等极性溶剂从试样中提取出来 ∀待测样品经石油醚脱脂
后 o经超声波振荡会游离出酚酸等多种有机化合物 o当酚酸经甲醇回流抽提再加以净化后 o可用反相苯基柱
分配色谱法分离并定量 ∀因为各种酚酸的结构不同 o分子极性不同 o当流动相偏酸性时 o各种酚酸在分馏时
的保留时间不同 o能够按照极性由大到小依次被洗脱出来 o因此高效液相色谱仪可以定量分析待测样品溶液
中各种酚酸的含量 ∀对于极性化合物流动相可以选择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 o由于酚酸属于强极性化合物 o可
选择较低浓度的甲醇水溶液 o本项试验中选用 vx h的甲醇水溶液 ∀在本项试验中的色谱条件下 o在 |种酚
{tt 林 业 科 学 ww卷
图 t |种酚酸标样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ƒ¬ªqt ‹°≤ ¦«µ²°¤·²ªµ¤° ²©| ®¬±§¶²©³«¨ ±²¯¬¦¤¦¬§¶
没食子酸 !原儿茶酸 !邻苯二酚 !对羟基苯甲酸 !咖啡酸 !绿原酸 !香豆酸 !阿魏酸 !苯甲酸 Š¤¯ ¬¯¦¤¦¬§~°µ²·²¦¤·¨¦«∏µ¬¦
¤¦¬§~≤¤·¨¦«²¯ ~/ 2«¼§µ²¬¼¥¨ ±½²¬¦¤¦¬§~≤¤©©¨¬¦¤¦¬§~≤«¯²µ²ª¨ ±¬¦¤¦¬§~≤²∏°¤µ¬¦¤¦¬§~ƒ µ¨∏¯¬¦¤¦¬§~…¨ ±½²¬¦¤¦¬§q
下同 ∀ ׫¨ ¶¤°¨ ¥¨ ²¯º q
图 u 山杨原样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ƒ¬ªqu ‹°≤ ¦«µ²°¤·²ªµ¤° ²©³µ¬°¬·¬√¨ º²²§¶¤°³¯¨
酸中 o由于没食子酸具有 v个游离酚羟基和 t个羧基 o极性最强 o所以最先分离出来 o其次是具有 u个游离酚
羟基和 t个羧基的原儿茶酸 o接下来是具有 u个游离酚羟基的邻苯二酚 !t个游离酚羟基和 t个羧基的对羟
基苯甲酸 !u个游离酚羟基和丙烯基的咖啡酸 !咖啡酸与奎宁酸缩合成的绿原酸 !t个游离酚羟基和丙烯基的
香豆酸 !t个游离酚羟基和 t个甲氧基和丙烯基的阿魏酸 !t个羧基的苯甲酸 o这 |种酚酸的保留时间分别是
没食子酸 y °¬± !原儿茶酸 | °¬± !邻苯二酚 tu1{ °¬± !对羟基苯甲酸 tw1y °¬± !咖啡酸 tx °¬± !绿原酸 ty1x °¬± !
香豆酸 uz1v °¬± !阿魏酸 u|1x °¬± !苯甲酸 vv1y °¬±∀
212 酚酸结构的产生表明部分木质素结构的侧链已经断裂
同一种木质纤维基质受不同的木材腐朽菌分解后 o酚酸种类的来源可以有如下的方式 }tl 木质素结构
在分解过程中可以产生不同种类的酚酸 ~ul 未腐朽的木材中本身就含有一些微量的酚酸成分 o如本项试验
中每 tss ª山杨材试样原有的酚酸包括邻苯二酚 tx1tz °ª!绿原酸 u1{{ °ª!原儿茶酸 s1{v °ª!没食子酸 s1wt
°ª!咖啡酸 s1u| °ªo这些酚酸有可能在生物分解过程中被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 o但也有可能有一些酚酸残
留下来 o已经经过 tus §分解的山杨材经过这种形式残留的酚酸应该是极其微量的 ∀因此木质素结构的分
解是腐朽的木材中酚酸的主要来源 ∀山杨材受 y种白腐菌分解 tus §后的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 }受 y
种白腐菌降解 tus §后的木片中的木质素都在一定程度上被降解 o但对木质素结构的降解主要存在于侧链
|tt 第 u期 池玉杰等 }y种白腐菌腐朽前后的山杨木材酚酸种类和含量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图 v 受火木层孔菌降解 tus §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ƒ¬ªqv ‹°≤ ¦«µ²°¤·²ªµ¤° ²© º²²§¶¤°³¯¨§¨ªµ¤§¨§¥¼ Πq ιγνιαριυσ ²± tus §
图 w 受粗毛盖菌降解 tus §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ƒ¬ªqw ‹°≤ ¦«µ²°¤·²ªµ¤° ²© º²²§¶¤°³¯¨§¨ªµ¤§¨§¥¼ Φqγαλλιχα ²± tus §
上 o苯环骨架变化不明显 o木质素苯环间的羰基 !≤‹u 结构 !紫丁香基和愈创木基等侧链已部分被降解k池玉
杰 oussxl ∀本项试验中受 y种白腐菌分解 tus §后的山杨材酚酸种类和含量的结果表明 }酚酸结构的产生明
确地说明了部分木质素结构的侧链已经断裂 o这与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相同 ∀
213 6种白腐菌腐朽后的山杨木材中酚酸的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
从表 t可以看出 o从各种游离酚酸的单个含量上看 o受 y种白腐菌腐朽 tus §后的山杨木材中酚酸的种
类和含量各不相同 o例如火木层孔菌分解后的木材含有没食子酸 !原儿茶酸 !邻苯二酚 !咖啡酸 !绿原酸和阿
魏酸 o而血红密孔菌分解后的木材含有原儿茶酸 !对羟基苯甲酸 !咖啡酸 !香豆酸 !阿魏酸和苯甲酸 o表明由于
不同木腐菌的生理特性不同 o所分泌的酶及酶的活性各不相同 o因此不同的木腐菌所分解木材的各种成分及
相对速度就各不相同 o不同的白腐菌对于相同的木质纤维基质存在着不同的分解机制 o具有不同的中间代谢
产物和途径 o导致腐朽前后的酚酸种类和含量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
从色谱图可以看出 o受 y种白腐菌腐朽 tus §后的山杨木材各样品的色谱图基线漂移都比较严重 o分析
原因可能是木材样品在石油醚中经过超声波振荡 !xs h的甲醇加热回流后 o除了有各种微量的酚酸被提取出
外 o还有其他强保留的物质 o即高容量因子的物质以馒头峰样被洗脱出 o从而表现出一个逐步升高的基线 ∀
sut 林 业 科 学 ww卷
图 x 受偏肿拟栓菌降解 tus §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ƒ¬ªqx ‹°≤ ¦«µ²°¤·²ªµ¤° ²© º²²§¶¤°³¯¨§¨ªµ¤§¨§¥¼ Πq γιββοσα ²± tus §
图 y 受三色革裥菌降解 tus §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ƒ¬ªqy ‹°≤ ¦«µ²°¤·²ªµ¤° ²© º²²§¶¤°³¯¨§¨ªµ¤§¨§¥¼ Λq τριχολορ²± tus §
图 z 冬拟多孔菌降解 tus §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ƒ¬ªqz ‹°≤ ¦«µ²°¤·²ªµ¤° ²© º²²§¶¤°³¯¨§¨ªµ¤§¨§¥¼ Πq βρυµαλισ ²± tus §
tut 第 u期 池玉杰等 }y种白腐菌腐朽前后的山杨木材酚酸种类和含量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图 { 受血红密孔菌降解 tus §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ƒ¬ªq{ ‹°≤ ¦«µ²°¤·²ªµ¤° ²© º²²§¶¤°³¯¨§¨ªµ¤§¨§¥¼ Πq σανγυινευσ ²± tus §
表 1 山杨材腐朽前后的酚酸含量
Ταβ .1 Χοντεντσ οφ πηενολιχ αχιδσ οφ Π . δαϖιδιανα βεφορε ανδ αφτερ δεγραδεδ βψ διφφερεντ ωοοδ2ροττινγ φυνγι
°ª#ktss ªlpt
样品名称 ≥¤°³¯¨
没食子酸
Š¤¯ ¬¯¦
¤¦¬§
原儿茶酸
°µ²·²¦¤·¨¦«∏µ¬¦
¤¦¬§
邻苯二酚
≤¤·¨¦«²¯
对羟基苯甲酸
/ 2«¼§µ²¬¼¥¨ ±½²¬¦
¤¦¬§
咖啡酸
≤¤©©¨¬¦
¤¦¬§
绿原酸
≤«¯²µ²ª¨ ±¬¦
¤¦¬§
香豆酸
≤²∏°¤µ¬¦
¤¦¬§
阿魏酸
ƒ µ¨∏¯¬¦
¤¦¬§
苯甲酸
…¨ ±½²¬¦
¤¦¬§
总量
ײ·¤¯
山杨 Πqδαϖιδιανα s1wt s1{v tx1tz ) t1u| u1{{ ) ) ) us1x{
火木层孔菌 Πqιγνιαριυσ s1zx s1z{ t1s| ) s1yw s1us ) ) ) v1wy
粗毛盖菌 Φqγαλλιχα t1y{ s1|y ) s1yt s1zv ) ) ) ) v1|{
偏肿拟栓菌 Πqγιββοσα y1xx x1{v tsx1ys ) tu1yw w1yw t1tz ) ) tvy1wv
三色革裥菌 Λqτριχολορ ) v1{x {{1uz y1yz z1ys ) ) ) x1t| ttt1x{
冬拟多孔菌 Πqβρυµαλισ w1sw x1xs t{1wz ) t1ws ) |1vz z1xx ) wy1vv
血红密孔菌 Πqσανγυινευσ ) v1u| ) uw1ts ty1yx ) ts1sw x1vt u1zx yu1tw
由于基线漂移 o导致不同的酚酸种类在不同的基线水平上表现峰高和计算峰面积 o造成准确性下降 o对于定
量分析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这种状况引起的基线漂移处理方法 o应在今后的腐朽木材试样的 ‹°≤
分析中 o在进样之间或在色谱仪处理试样与分析过程中 o定期用强溶剂冲洗柱子 o使杂质迅速被洗脱出 !脱离
固定相 ~或使用其他的保护柱进行测试 o使杂质物质不易被固定相吸附和在固定相中存留 o从而降低基线漂
移的程度 ∀这一点要在今后的腐朽木材试样的 ‹°≤分析中进一步测试和注意 o并尽量避免 ∀
214 木质素分解后的中间产物还会有其他形式
由以前的研究可知 o冬拟多孔菌 !偏肿拟栓菌 !粗毛盖菌 !血红密孔菌和三色革裥菌是 x种对青杨材分解
能力较强的白腐菌 o而火木层孔菌对青杨材的分解能力很弱 ~对山杨木材的分解百分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血
红密孔菌 !粗毛盖菌 !三色革裥菌 !偏肿拟栓菌 !冬拟多孔菌和火木层孔菌 o对山杨材木质素的分解百分率依
次为血红密孔菌 !冬拟多孔菌 !三色革裥菌 !偏肿拟栓菌 !粗毛盖菌和火木层孔菌k池玉杰 ousst ~池玉杰等 o
ussul ∀本项试验的结果表明 }山杨材受 y种木材白腐菌分解 tus §后 o偏肿拟栓菌 !三色革裥菌 !血红密孔菌
和冬拟多孔菌的 |种游离酚酸总含量k分别为 tvy1wv !ttt1x{ !yu1tw和 wy1vv °ªl远大于粗毛盖菌和火木层
孔菌的 |种游离酚酸总含量k分别为 v1|{和 y1{| °ªl o表明前 w种对木质素分解能力较强的菌种获得了较
高含量的酚酸 o而后 u种的 |种游离酚酸总含量比山杨材原样还低 o说明木质素的分解程度很低 o现有的酚
酸是否由木材中本身含有的微量酚酸转化而来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从 |种游离酚酸总的含量上看 o与各菌
种对木材中木质素的分解百分率不尽相同 o初步分析在木质素被分解的过程中除了有这 |种游离酚酸产生
以外 o可能还会产生其他的游离酚酸以及苯环二聚体 !三聚体和各种寡聚体以及杂环的形式 o所有这些苯环
结构总体造成了对木质素分解百分率的差异 ∀本项试验中由于酚酸标样有限 o只测定了 |种酚酸的含量 o这
不能满足对木质素分解百分率的分析精度要求 ∀因为仅对这 |种酚酸进行分析测试 o只构成对木质素分解
的一部分 o不足以用来解释对木质素的全部分解能力 o其他的酚酸如丁香酸 !水杨酸等和除游离酚酸以外的
uut 林 业 科 学 ww卷
苯环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分析测试与研究 ∀
215 流动相的选择
在酚酸类化合物的 ‹°≤分析中 o由于不同的酚酸极性大小不同 o流动相的选择一般为甲醇水溶液或乙
腈水溶液 o常用乙酸等酸性抑制剂调节 ³‹值 o并以系统梯度洗脱为好 ∀但是在本项试验中使用的是苯基聚
合柱 o这种色谱柱因具有疏水性常用于反相色谱 o但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胀不同 o所以一般用等度洗脱 ∀从试
验结果来看 o虽然测定的各酚酸之间极性有差别 o但是都属于极性较强或强极性的化合物 o流动相采用 vx h
的甲醇水溶液等度洗脱 o也能达到使各酚酸有效分离的目的 o效果也较好 ∀
v 结论
木材中本身含有一些微量的酚酸成分 o而木材中的木质素成分在生物分解的过程中 o也会产生一些酚
酸 ∀受 y种白腐菌腐朽 tus §后的山杨木材中酚酸结构的产生表明 o部分木质素结构的侧链已经断裂 ∀
由于不同白腐菌对同一木质纤维基质存在着不同的分解机制 o分解途径和中间降解产物各不相同 ∀因
此同一木质纤维基质受到不同的白腐菌分解后 o腐朽前后的酚酸种类和含量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
木质素结构在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酚酸结构 o还可能产生苯环二聚体 !三聚体和各种寡聚体
及杂环的形式 o所有这些苯环结构总体造成了不同白腐菌对木质素分解百分率的差异 ∀
参 考 文 献
池玉杰 qusst1 东北林区 yw种木材腐朽菌木材降解能力的研究 q林业科学 ovzkxl }tsz p ttu q
池玉杰 o于 钢 qussu1 y种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研究 q林业科学 ov{kxl }ttx p tus q
池玉杰 qussx1 y种白腐菌腐朽后的山杨木材和木质素官能团变化的红外光谱分析 q林业科学 owtkul }tvy p tws q
江和源 o蒋 迎 qussw1 茶叶中 x种酚酸类化合物的 ‹°≤测定方法 q食品工业科技 ouxktul }tuu p tuw q
刘江云 o杨学东 o徐丽珍 o等 qussu1 天然酚酸类化合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q色谱 ouskvl }uwx p uw{ q
倪学文 qussw1 银杏酚酸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q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q
秦特夫 qt|||1 杉木和/三北0一号杨磨木木质素化学官能团特征的研究 q林业科学 ovxkvl }y| p zx q
王晓霞 o汪敬武 qussv1 酚酸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研究 q江西化工 okvl }uw p vs q
汪茂田 o谢培山 o王忠东 o等 qussw1 天然有机化合物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q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ot{x p uss q
‹²©©°¤±± ⁄oŒ¬±∏°¤ ≠ o ‹ µ¨µ°¤±± ‹ qussz1 ⁄¨ √¨ ²¯³°¨ ±·²©¤ °¨ ·«²§©²µ©¤¶·¤±¤¯¼¶¬¶²©³«¨ ±²¯¬¦°²¯ ¦¨∏¯¤µ°¤µ®¨µ¶¬± ¥¬²°¤¶¶¥∏µ±¬±ª³¤µ·¬¦¯ ¶¨∏¶¬±ª«¬ª«
³¨µ©²µ°¤±¦¨ ¬¯´∏¬§¦«µ²°¤·²ªµ¤³«¼Π¤·°²¶³«¨µ¬¦³µ¨¶¶∏µ¨ ¦«¨ °¬¦¤¯ ¬²±¬¶¤·¬²± °¤¶¶¶³¨¦·µ²° ·¨µ¼q²∏µ±¤¯ ²© ≤«µ²°¤·²ªµ¤³«¼ „ ottwvkt p ul }ty{ p tzx q
Š²√¬±§¤µ¤­¤± • o≥¬±ª«⁄ ° o•¤º¤·„ Ž≥ qussz1 ‹¬ª«2³¨µ©²µ°¤±¦¨ ¬¯´∏¬§¦«µ²°¤·²ªµ¤³«¬¦°¨ ·«²§©²µ·«¨ ∏´¤±·¬©¬¦¤·¬²± ²©³«¨ ±²¯¬¦¶¬± ≤«¼¤√¤±³µ¤¶«. ¤³²·¨±·
„¼∏µ√¨ §¬¦§µ∏ªq²∏µ±¤¯ ²©°«¤µ°¤¦¨∏·¬¦¤¯ ¤±§…¬²°¨ §¬¦¤¯ „±¤¯¼¶¬¶owvkul }xuz p xvu q
Žµ¬´°¤±  o…¤µ¬%¦¨√¬%¦⁄o°µ²%¶¨®  qussz1 ⁄¨ ·¨µ°¬±¤·¬²± ²©³«¨ ±²¯¬¦¦²°³²∏±§¶¬± ©¨ ±±¨ ¯ ¥¼ ‹°≤ ¤±§ ‹°≤2≥ ∏¶¬±ª¤ °²±²¯¬·«¬¦µ¨√¨ µ¶¨§2³«¤¶¨ ¦²¯∏°±q
²∏µ±¤¯ ²©°«¤µ°¤¦¨∏·¬¦¤¯ ¤±§…¬²°¨ §¬¦¤¯ „±¤¯¼¶¬¶owvkul }w{t p w{x q
¬∏„ ‹ o¬o÷∏  o ετ αλqussy1 ≥¬°∏¯·¤±¨ ²∏¶ ∏´¤±·¬©¬¦¤·¬²± ²©¶¬¬ °¤­²µ³«¨ ±²¯¬¦¤¦¬§¶¬±·«¨ µ²²·¶²© Σαλϖια µιλτιορρηιζα ¤±§©²∏µµ¨ ¤¯·¨§·µ¤§¬·¬²±¤¯ ≤«¬±¨ ¶¨
°¨ §¬¦¬±¤¯ ³µ¨³¤µ¤·¬²±¶¥¼ ‹°≤2⁄„⁄ ° ·¨«²§q²∏µ±¤¯ ²©°«¤µ°¤¦¨∏·¬¦¤¯ ¤±§…¬²° §¨¬¦¤¯ „±¤¯¼¶¬¶owtktl }w{ p xy q
¤µ®²2∂¤µª¤ Š o…¤µ¦¨ ²¯ ⁄qt||u1 ¬´∏¬§¦«µ²°¤¯²ªµ¤³«¬¦µ¨·¨±·¬²± ¤±§ ¶¨³¤µ¤·¬²± ²© ³«¨ ±²¯¶¤±§µ¨ ¤¯·¨§ ¤µ²°¤·¬¦¦²°³²∏±§¶²± µ¨√ µ¨¶¨§ ³«¤¶¨ ¦²¯∏°±¶q
≤«µ²°¤·²ªµ¤³«¬¤ovwkvΠwl }twy p txw q
¬¤² ≥ o…¬  o¬° qussv1 ≥¬°∏¯·¤±¨ ²∏¶§¨·¨µ°¬±¤·¬²±²©©¬√¨ ³«¨ ±²¯¬¦¤¦¬§¶©µ²° ¯¨ ¤©²©Œ¯ ¬¨³∏µ³∏µ¨¤¥¼ ‹°≤ q²∏µ±¤¯ ²©≤«¬±¤°«¤µ°¤¦¨∏·¬¦¤¯ ˜±¬√ µ¨¶¬·¼o
vxkul }tuz p tvs q
ײµµ¨2≤¤µ¥²·§¨ ¤¯ Žo¤∏µ¨ª∏¬’ o≤¤¶·¨¯ ²¯·¨ „ Œo ετ αλqussy1 •¤³¬§«¬ª«2³¨µ©²µ°¤±¦¨ ¬¯´∏¬§¦«µ²°¤·²ªµ¤³«¼ ¨¯ ¦¨·µ²¶³µ¤¼¬²±¬½¤·¬²±·¤±§¨ ° °¤¶¶¶³¨¦·µ²°¨ ·µ¼
°¨ ·«²§©²µ ∏´¤¯¬·¤·¬√¨ ¤±§ ∏´¤±·¬·¤·¬√¨¤±¤¯¼¶¬¶²©√¬µª¬± ²¯¬√¨ ²¬¯ ³«¨ ±²¯¬¦° ·¨¤¥²¯¬·¨¶¬± «∏°¤± ²¯º2§¨ ±¶¬·¼ ¬¯³²³µ²·¨¬±¶q²∏µ±¤¯ ²©≤«µ²°¤·²ªµ¤³«¼ „ ottty
kt p ul }y| p zx q
∂¤±¥¨ ±¨ §¨ ± ‘o⁄¨ √¯¤∏¬ƒ o⁄¨ √¯¤∏¬ƒ • qussy1 ⁄¨ ·¨µ°¬±¤·¬²±²©«¼§µ²¬¼¦¬±±¤°¬¦¤¦¬§¶¤±§√²¯¤·¬¯¨ ³«¨ ±²¯¶¬± º²µ·¤±§¥¨ µ¨¥¼¬¶²¦µ¤·¬¦«¬ª«2³¨µ©²µ°¤±¦¨ ¬¯´∏¬§
¦«µ²°¤·²ªµ¤³«¼ ∏¶¬±ª¨¯ ¦¨·µ²¦«¨ °¬¦¤¯ §¨·¨¦·¬²±q²∏µ±¤¯ ²© ≤«µ²°¤·²ªµ¤³«¼ „ ottvykul }uvz p uwu q
«¤±ª ± o¬o • ¤±ª ≤ o ετ αλqussz1 „ ªµ¤§¬¨±·‹°≤ ° ·¨«²§©²µ·«¨ ∏´¤¯¬·¼ ¦²±·µ²¯ ²©¦«¯²µ²ª¨ ±¬¦¤¦¬§o ¬¯±¤µ¬± ¤±§ ∏¯·¨²¯¬± ¬± ƒ¯ ²¶≤«µ¼¶¤±·«¨ °¬Œ±§¬¦¬
¶∏³³²¶¬·²µ¼q²∏µ±¤¯ ²©°«¤µ°¤¦¨∏·¬¦¤¯ ¤±§…¬²° §¨¬¦¤¯ „±¤¯¼¶¬¶owvkul }zxv p zxz q
k责任编辑 石红青l
vut 第 u期 池玉杰等 }y种白腐菌腐朽前后的山杨木材酚酸种类和含量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