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武陵山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群落优势乔木
种群生态位和种间联结
唐愽言1ꎬ 操国兴1∗ꎬ 蒋万平2
(1 四川农业大学ꎬ 四川 雅安 625000ꎻ 2 重庆市丰都县森林公安局ꎬ 重庆 丰都 408200)
摘要: 应用 Pearson相关系数和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ꎬ 对武陵山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群落内 13
个优势乔木种群的种间关联 (或相关) 性进行研究ꎬ 并对 13 个优势乔木种群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进
行分析ꎮ 结果表明ꎬ 红豆杉种群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ꎬ 生态位宽度值较大ꎻ 红豆杉与其他物种生态特性
差异较大ꎬ 生态位重叠值较低ꎻ 群落内各种群间关系的相对独立性较弱ꎬ 红豆杉种群与其他物种大多呈正
相关关系ꎮ 生态位宽度值大的物种ꎬ 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一般较大ꎻ 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物种对ꎬ
其种间联结一般也较显著ꎮ
关键词: 红豆杉群落ꎻ 重要值ꎻ 生态位宽度ꎻ 生态位重叠ꎻ 种间联结
中图分类号: Q 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4)05-668-07
Niches and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of Dominant Tree Populations
of Taxus chinensis in Wuling Damu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TANG Bo ̄Yan1ꎬ CAO Guo ̄Xing1∗ꎬ JIANG Wan ̄Ping2
(1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ꎬ Yaan 625000ꎬ Chinaꎻ 2 Forest Public Security Bureau
of Fengdu Countyꎬ Fengdu 408200ꎬ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ꎬ the interspecific asso ̄
ciation of 13 species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in Wuling Damu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were investigatedꎬ and the
niche breadth and niche overlap of 13 speci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tilization ability of resources
of Taxus chinensis community was relatively strongerꎬ and the value of niche breadth was relatively larger. Comparing
with other speciesꎬ Taxus chinensis had a difference on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ꎬ and the value of niche overlap was
relatively smaller. Besidesꎬ the independence between each population was relatively weakerꎬ and the Taxus chinen ̄
sis community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other species. The speciesꎬ which had a larger value of niche breadthꎬ
had a larger value of niche overlap. Moreoverꎬ the speciesꎬ which had a larger value of niche overlapꎬ showed a
great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in interspecific ssociation.
Key words: Taxus chinensis communityꎻ Importance valueꎻ Niche breadthꎻ Niche overlapꎻ Interspecific ssociation
自然界中任一植物种群都不是孤立存在ꎬ 而
是在相应生境中与其他植物种群共同存在ꎮ 在长
期的生长发育中ꎬ 各种植物种群都会对其占据的
环境和空间资源进行争夺 (刘彤等ꎬ 2007)ꎬ 这
导致了不同植物种群之间产生关联ꎮ 生态位是描
述植物种群在其占据时空中所处的功能地位ꎬ 是
由遗传特性、 生境条件及种间关系共同影响
(尚玉昌ꎬ 1988)ꎮ 种间联结则是研究不同种群在
群落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联性 (Smithꎬ 1983)ꎮ
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ꎬ 是我国特有乔木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2014ꎬ 36 (5): 668~674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DOI: 10.7677 / ynzwyj201413239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ꎻ E ̄mail: cgxing@sicau edu cn
收稿日期: 2013-12-18ꎬ 2014-05-06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唐愽言 (1989-)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ꎮ E ̄mail: 81511995@qq com
树种ꎬ 属国家一级珍贵保护树种ꎮ 由于红豆杉对
生境的苛刻要求、 自身的生理特性以及人为的过
度开发ꎬ 导致其日趋濒危ꎮ 国内对红豆杉属植物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红豆杉ꎬ 包括
对其种群数量动态、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种群生
态位、 种间联结等进行研究 (李先琨等ꎬ 1999ꎬ
2003ꎬ 2004ꎻ 王卫斌等ꎬ 2006ꎻ 姚小贞等ꎬ 2006ꎻ
茹文明ꎬ 2006)ꎬ 却鲜有对生态位和种间关系之
间的联系进行研究ꎮ 本文以重庆武陵山系红豆杉
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ꎬ 分析群落中优势种群的
生态位和种间联结ꎬ 探讨红豆杉天然林群落结构
特征及各植物种群间关系ꎬ 为保护红豆杉天然林
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ꎮ
1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1 1 自然概况
调查地点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市涪陵区东
南部 (107°25′41″~ 107°43′43″ Eꎬ 29°25′31″~ 29°39′58″ N)ꎬ
海拔 600~1 980 mꎬ 面积约 148 km2ꎮ 该区属亚热带湿润
性季风气候ꎬ 气候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降水充沛ꎬ 冬
春季日照少、 云雾多、 霜雪多ꎬ 年平均气温为 15 ℃ꎬ 年
平均降水量达到 1 420 mmꎬ 年平均日照时数 1 050 hꎬ 年
平均降雪天数为 33 dꎮ 土层为山地黄壤ꎬ 土壤先天风化
程度低ꎬ 含钙多ꎬ 水分保持能力较差ꎬ 土壤贫瘠ꎮ 植被
种类丰富ꎬ 垂直带分布的植物相对比较明显 (周先容
等ꎬ 2011)ꎮ 该地区历史上也曾发生烧荒放牧、 过度伐木
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ꎬ 但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
貌ꎬ 森林生态系统总体上保存较为完整ꎬ 是重庆市涪陵
区乃至三峡库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ꎮ 20世纪
90年代以来ꎬ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完成ꎬ 重庆
市政府加大了林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ꎬ 在大木山建
立了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ꎬ 重新规划了保护区范围ꎬ 生
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ꎮ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样地调查 在红豆杉种群分布比较集中的重庆
市涪陵区武陵山大木山自然保护区与丰都县交界约
0 4 km2的山谷中ꎬ 随机设置长 40 m ×宽 20 m 的 5 个样
方ꎬ 总计面积 4 000 m2 (表 1)ꎬ 划分为 10 m × 10 m的格
子样方开展调查ꎬ 对共计 40个小样方进行每木检尺ꎬ 记
录全部乔木树种的种类、 数量、 高度、 胸径等测树因
子ꎮ 将调查所得树种进行统计ꎬ 根据优势度大小选取在
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 13 个主要乔木树种进行生态学
和种间联结关系的分析ꎮ 植物群落中物种的优势度可以
用重要值或者相对重要值来表示 (宋永昌ꎬ 2001)ꎬ 即重
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 3 (表 2)ꎮ
1 2 2 数据处理
(1)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宽度可称作生态位广度
(Klopfer和Mac Arthurꎬ 1960ꎻ Van Valenꎬ 1965)、 亦可称
为生态位大小 (Grinnellꎬ 1917)ꎮ 其定义是: 一个种群
(或者其他生物单位) 在一个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
的资源总和ꎬ 是描绘物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ꎬ 或者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生物信息多样性的一种反馈ꎮ 生态
位宽度是衡量植物种群利用环境资源状况的尺度ꎬ 植物
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ꎬ 它的种群生态位宽度就越
大ꎮ 本文采用 Levins 和 Shannon 指数来测定优势种群的
生态位宽度ꎮ
Levins指数: B i = 1 ∑ rj = 1p2ij
Shannon指数: B i = 1∑
r
j = 1
pij lg pij
式中: Bi 为种 i在 r个资源下的生态位宽度ꎻ pij为种 i 在
第 j个资源状态下的个体数占该种所有个体数的比值ꎮ
(2) 生态位重叠 生态位重叠的定义一般是指两个
物种对某一种特定的资源状态共同利用的程度或者是两
个物种在其与生态因子联系上的相似性 (李契等ꎬ 2003)ꎮ
生态位重叠是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者占用同一种资
源因素 (食物、 营养成分、 空间等) 时产生的现象 (王
仁忠ꎬ 1997ꎻ 苏志尧等ꎬ 2000)ꎮ 生态位重叠值越大ꎬ 那
么两个植物种群的生态学特性和对生境的要求越相似
(Greig ̄Smithꎬ 1983)ꎮ
表 1 红豆杉种群样地生境表
Table 1 The habit table of sample plot of Taxus chinensis population
样地 海拔 / m 坡向 坡度 / ° 地形 郁闭度 乔木层 (伴生)
Ⅰ 1 080 北偏西 61 坡地 0 75 柏木、 楝树、 天竺桂
Ⅱ 1 040 正东 34 坡地 0 65 柳杉、 朴树、 马尾松
Ⅲ 1 050 北偏东 15 山脊 0 6 桑树、 柳杉、 马尾松
Ⅳ 1 060 东北 23 5 山脊 0 6 杉木、 柳杉、 马尾松
Ⅴ 1 010 东南 13 坡地 0 5 板栗、 竹林、 枫杨
9665期 唐愽言等: 武陵山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群落优势乔木种群生态位和种间联结
本文采用 Levins重叠指数来测定优势种群间的生态
位重叠:
aik =
∑ rj = 1pijpkj
∑ rj = 1p2ij
式中: aik代表种 i的资源利用曲线与种 k 的资源利用曲
线的重叠指数ꎻ pij为种 i在第 j个资源状态下的个体数占
该种所有个体数的比值ꎻ pkj为种 k 在第 j 个资源状态下
的个体数占该种所有个体数的比值ꎻ r为资源状态数ꎮ
(3) 种间相关 种间相关表示的是不同的物种在同
一空间分布下的相互关系ꎬ 通常是因为群落内生境的差
异影响了物种的分布而引起的 (李建民等ꎬ 2001ꎻ 洪伟
等ꎬ 2004)ꎮ 种间联结反映的是不同物种在不同生境中相
互影响、 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联系ꎬ 即相互吸引或相互排
斥的关系 (张桂萍等ꎬ 2006)ꎮ 本文采用重要值作为
Pearson相关分析和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的数量指标ꎬ
分析其种间联结ꎮ
Pearson相关系数:
rp( iꎬ k) =
∑Nj = 1(xij - xi)(xkj - xk)
∑Nj = 1(xij - xi) 2∑
N
j = 1
(xkj - xk) 2
式中: rp (iꎬ k) 代表种 i和种 k之间的相关系数ꎻ xij和 xkj
分别是种 i和种 k在样方 j 中的多度值ꎻ xi 和 xk 分别是
种 i和种 k在所有样方中多度的平均值ꎻ N为样方总数ꎮ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rs( iꎬ k) = 1 -
6∑Nj = 1(xij - xkj)
N(N2 - 1)
式中: rs (iꎬ k) 代表种 i和种 k之间的秩相关系数ꎻ N为
样方总数ꎻ xij和 xkj分别是种 i和种 k在样方 j 中的秩次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生态位宽度
由表 2可知ꎬ 武陵山红豆杉群落内其主要优
势种群以 Levins公式和 Shannon公式测定结果是
一致的ꎮ 各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值由小到大依次
为板栗、 朴树、 桑树、 楝树、 柏木、 枫杨、 杉
木、 刚竹、 慈竹、 天竺桂、 柳杉、 红豆杉、 马尾
松ꎮ 此群落中ꎬ 板栗、 朴树、 桑树、 楝树、 柏木
5个物种生态位宽度值明显较低ꎬ 而枫杨、 杉
木、 刚竹、 慈竹、 天竺桂、 柳杉、 红豆杉、 马尾
松 8个物种生态位宽度值相对较高且相差不大ꎬ
这些结果反映了各植物种群的地位、 分布的广度
和均匀程度ꎮ 板栗、 朴树、 桑树、 楝树、 柏木在
乔木层中地位较低ꎬ 利用资源的能力较弱ꎬ 数量
较少ꎬ 分布范围也较窄ꎬ 生态位宽度值较低ꎬ 会
随着植被演替的进行逐渐沦为伴生树种ꎻ 刚竹、
慈竹、 柳杉、 马尾松因其生长速度快、 对环境要
求较低等特性在这一演替时期占据比较重要的
地位ꎬ 利用资源的能力较强ꎬ 数量较多ꎬ 但分
布范围较集中ꎬ 生态位宽度值较高ꎻ 枫杨、 杉
木、 天竺桂、 红豆杉在植物演替的过程中逐渐成
为优势树种ꎬ 在乔木层中地位较高ꎬ 利用资源的
能力较强ꎬ 数量较多ꎬ 分布也较广ꎬ 生态位宽度
值较高ꎮ
表 2 红豆杉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生态位宽度
Table 2 Niche breadth of main dominant populations in Taxus chinensis community
种号 种名 重要值 Levins生态位 Shannon生态位
1 柏木 Cupressus funebris 0 0354 22 0491 3 4207
2 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 0 0197 10 2681 2 8346
3 慈竹 Neosinocalamus affinis 0 0859 39 0197 3 6768
4 枫杨 Pterocarya stenoptera 0 0355 38 6369 3 6719
5 刚竹 Phyllostachys sulphurea 0 0800 38 9031 3 6759
6 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 0 1591 39 7576 3 6859
7 楝树 Melia azedarach 0 0309 18 8669 3 2562
8 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0 1420 39 5846 3 6837
9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0 1935 39 7912 3 6863
10 朴树 Celtis sinensis 0 0225 14 7887 3 0186
11 桑树 Morus alba 0 0291 17 1785 3 1581
12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0 0547 38 7423 3 6721
13 天竺桂 Cinnamomum japonicum 0 1116 39 3962 3 6807
076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2 2 生态位重叠
由表 3可知ꎬ 红豆杉种群与朴树、 桑树、 楝
树这 3个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低ꎬ 其生态
位重叠值分别为 0 3716、 0 4396、 0 4698ꎬ 这
说明红豆杉与上述 3个种群对生境的要求差异较
大ꎬ 其生态学特性相似性较低是导致其生态位重
叠值较低的主要原因ꎻ 与刚竹、 杉木、 慈竹、
柳杉、 天竺桂、 枫杨、 马尾松、 柏木、 板栗 9 个
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高ꎬ 其生态位重
叠值分别为 0 9667、 0 9713、 0 9727、 0 9898、
0 9911、 0 9926、 0 9934、 1 0001、 1 0107ꎬ 结
合实际调查中上述 9种植物种群的分布、 数量以
及其生态学特征ꎬ 杉木、 柏木、 柳杉与红豆杉生
态学特性相似是导致其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的主要
原因ꎬ 刚竹、 慈竹、 天竺桂、 枫杨、 马尾松、 板
栗虽然与红豆杉的生态学特征差异较大ꎬ 但对生
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导致它们与红豆杉种群生态位
重叠值较高ꎮ
2 3 种间联结性
表 4基于 Pearson相关系数和 Spearman 秩相
关系数的分析结果统计而成ꎮ 从表 4 可以看出ꎬ
在该群落 13个主要种群的 78个种对中ꎬ Pearson
相关系数检验所得的正相关对数为 35ꎬ 负相关
对数为 43ꎬ 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检验所得的正
相关对数为 26、 负相关对数为 52ꎬ 正负对数的
比例都小于 1ꎮ 从理论上讲ꎬ 正负对数关联的比
例越高ꎬ 群落结构越趋于稳定ꎬ 这说明武陵山红
豆杉群落不稳定ꎬ 各种群对资源的分割不合理ꎬ
种间关系的相对独立性较弱ꎮ
通过 Pearson相关系数和 Spearman秩相关系
数检验结果半矩阵图 (图 1、 2) 得出ꎬ 两种分
析中红豆杉种群与除柳杉外的 11 个种群的相关
关系大致相同ꎮ 楝树、 马尾松、 刚竹、 慈竹、 桑
树与红豆杉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ꎬ 朴树、 杉木、
枫杨、 板栗、 柏木、 天竺桂与红豆杉之间存在正
相关关系ꎮ
3 讨论
武陵山大木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华中植物地区ꎬ
森林植物资源十分丰富ꎬ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多样ꎮ 虽然该地区历史上也曾发生烧荒放牧、 过
度伐木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ꎬ 但由于地形
地貌复杂ꎬ 森林生态系统总体上保存较为完整ꎬ
是三峡库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ꎮ
表 3 红豆杉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生态位重叠
Table 3 Niche overlap among the main dominant populations in Taxus chinensis community
种名 楝树 马尾松 刚竹 朴树 慈竹 杉木 柳杉 桑树 红豆杉 枫杨 板栗 柏木
马尾松 0 4682
刚竹 0 4704 0 9938
朴树 0 2656 1 0205 0 9943
慈竹 0 5283 0 9948 0 9727 0 3430
杉木 0 5157 0 9928 0 9673 0 3190 0 9864
柳杉 0 4730 0 9945 0 9679 0 3810 0 9738 0 9674
桑树 0 2764 0 9801 0 9384 0 2284 0 9400 1 0343 1 0020
红豆杉 0 4698 0 9934 0 9667 0 3716 0 9727 0 9713 0 9898 0 4396
枫杨 0 5363 0 9923 0 9683 0 3446 0 9914 0 9774 0 9925 0 3989 0 9926
板栗 0 2944 0 9710 0 9209 0 2434 0 9135 0 8334 0 9767 0 2971 1 0107 0 9514
柏木 0 8591 0 9789 0 9535 0 2558 1 0558 1 0417 1 0002 0 3323 1 0001 1 0499 0 1979
天竺桂 0 4897 0 9962 0 9783 0 3706 0 9810 0 9757 0 9891 0 4273 0 9911 0 9716 0 2128 0 5612
表 4 主要乔木优势种群相关系数检验比较
Table 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main dominant populations
正相关
极显著 显著 不显著
负相关
极显著 显著 不显著
Pearson相关系数 6 12 17 29 11 3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6 4 16 29 19 4
1765期 唐愽言等: 武陵山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群落优势乔木种群生态位和种间联结
图 1 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半矩阵图
Fig 1 Semi ̄matrix diagram of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注: 1. 楝树 (Melia azedarach)ꎻ 2.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ꎻ 3. 刚竹 (Phyllostachys sulphurea)ꎻ 4. 朴树 (Celtis sinensis)ꎻ 5. 慈竹
(Neosinocalamus affinis)ꎻ 6. 杉木 (Celtis sinensis)ꎻ 7. 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ꎻ 8. 桑树 (Morus alba)ꎻ 9. 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ꎻ
10. 枫杨 (Pterocarya stenoptera)ꎻ 11. 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ꎻ 12. 柏木 (Cupressus funebris)ꎻ 13. 天竺桂 (Cinnamomum japonicum)
图 2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半矩阵图
Fig 2 Semi ̄matrix diagram of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注: 1. 楝树 (Melia azedarach)ꎻ 2.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ꎻ 3. 刚竹 (Phyllostachys sulphurea)ꎻ 4. 朴树 (Celtis sinensis)ꎻ 5. 慈竹
(Neosinocalamus affinis)ꎻ 6. 杉木 (Celtis sinensis)ꎻ 7. 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ꎻ 8. 桑树 (Morus alba)ꎻ 9. 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ꎻ
10. 枫杨 (Pterocarya stenoptera)ꎻ 11. 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ꎻ 12. 柏木 (Cupressus funebris)ꎻ 13. 天竺桂 (Cinnamomum japonicum)
276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3 1 红豆杉种群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种
间联结
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多为一个群落的标志
种和建群种ꎬ 也在此群落资源竞争中占据优势地
位ꎮ 在武陵山红豆杉群落 13个优势乔木种群中:
天竺桂、 柳杉、 马尾松、 杉木、 枫杨为喜好温暖
湿润气候的阳性植物ꎬ 红豆杉虽然喜阴ꎬ 但高度
适宜的生境使得它们共同占据着群落的最上层并
成为优势种群ꎻ 板栗、 朴树、 桑树、 楝树、 柏木
则由于不耐阴湿、 高寒或生长缓慢等生态特性导
致其成为群落内的伴生树种ꎮ
本研究中ꎬ 朴树、 杉木、 枫杨、 板栗、 柏
木、 天竺桂与红豆杉之间形成正联结ꎬ 说明它们
之间对生境的需求相似并且存在相互依存的关
系ꎻ 楝树、 马尾松、 刚竹、 慈竹、 桑树与红豆杉
之间形成负联结ꎬ 说明它们之间对生境的需求差
异较大并且存在相互排斥的关系ꎮ 群落内 13 个
种群相互之间正负联结的总对数之比小于 1ꎬ 说
明武陵山红豆杉群落整体结构并不稳定ꎬ 即群落
内各物种处于不断变化中ꎮ 红豆杉种群虽然具有
较强的资源竞争能力 (生态位宽度值较大)ꎬ 但
它与其他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却不高ꎬ 并且其
他 12个乔木种群大多对红豆杉都呈正相关关系ꎬ
为红豆杉种群的生长发育营造了一个稳定的环
境ꎮ 由于红豆杉具有喜好阴湿、 生长缓慢等特
点ꎬ 导致其在分布上比较特殊ꎮ 随着群落的演
替ꎬ 红豆杉种群会逐步集中分布在一个特定环境
区域内ꎮ
3 2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种间联结间的
关系
植物以种群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植物种
群ꎬ 其自身的生态特性亦会随着环境梯度的不
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周先叶和王伯荪ꎬ
2000)ꎬ 这些生态特性包括群落内种群的生态位
宽度、 生态位重叠、 种间联结性等ꎬ 而这 3个指
标可以用来作为度量其自身固有的生态特性指
标ꎬ 所以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ꎮ
生态位宽度值大的物种ꎬ 其分布范围比较
大ꎬ 对资源利用的能力也较大ꎬ 与其他植物种群
间的生态位重叠也较大 (Whittakerꎬ 1967)ꎬ 生
态位值较小的物种ꎬ 其利用资源的能力较弱ꎬ 其
分布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王仁忠ꎬ 1997)ꎬ
故其生态位重叠值也较低ꎮ 本研究中枫杨、 杉
木、 刚竹、 慈竹、 天竺桂、 柳杉、 红豆杉、 马尾
松具有相对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ꎬ 柏木、 枫杨、
红豆杉、 杉木、 慈竹、 柳杉、 刚竹、 马尾松具有
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值ꎻ 板栗、 朴树、 桑树、 楝
树、 柏木的生态位宽度值较低ꎬ 朴树、 楝树、 桑
树、 板栗、 天竺桂的生态位重叠值较低ꎮ 植物种
群的生态位与生态位重叠呈正比的关系并不是绝
对的ꎬ 生态位的高低只能说明它们对资源利用的
能 力ꎬ 因为植物种群自身的生态位特性导致其
对生境、 资源产生不同的需求ꎬ 最终导致一些高
生态位宽度的植物种群对并没有较高的生态位重
叠值ꎮ
植物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和种间联结性都是
由资源竞争的重叠性而引起ꎬ 故其有着一定的关
联性ꎮ 一般来说ꎬ 拥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的种
对ꎬ 种间联结性较显著 (陈波和周兴民ꎬ 1995)ꎮ
本研究中ꎬ 红豆杉与杉木、 枫杨等有显著正关
系ꎬ 其生态位重叠值也较高ꎻ 红豆杉与马尾松、
刚竹等有着不显著负关系ꎬ 其生态位重叠值也较
高ꎮ 两种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的植物种群生活在同
一生境里时ꎬ 一般会因为对相同资源之间的竞争
导致两个物种之间发生比较显著的正、 负关系ꎬ
但如果在空间、 资源充足的条件下ꎬ 生态位重叠
值高的植物种群间的种间联结亦会呈现不显著的
情况ꎮ
红豆杉因其较高的利用价值ꎬ 其林分受人工
干扰可能是普遍的现象ꎮ 本项研究虽然没有考虑
历史人工干扰对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现存天然红豆
杉林的影响ꎬ 分析其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和种间联
结ꎬ 探讨其群落结构特征及各植物种群间关系ꎬ
也可为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现存红豆杉天然林资源
的保护提供参考价值ꎮ
〔参 考 文 献〕
宋永昌ꎬ 2001. 植被生态学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35—54
茹文明ꎬ 2006. 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生态学研究 [D]. 山西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ꎬ 1—115
Chen Bo (陈波)ꎬ Zhou XM (周兴民)ꎬ 1995. Analyses of niche
breadths and overlaps of several plant species in three Kobresia
communities of an alpine meadow [ J] . Acta Phytoeclologica
3765期 唐愽言等: 武陵山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群落优势乔木种群生态位和种间联结
Sinica (植物生态学报)ꎬ 19 (2): 158—169
Greig ̄Smith Pꎬ 1983. Quantitative Plant Ecology [ M].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Grinnell Jꎬ 1917. The niche ̄relationships of the California Thrasher
[J] . The Aukꎬ 34 (4): 427—433
Hong Wei (洪伟)ꎬ Wang XG (王新功)ꎬ Wu CZ (吴承祯) et al.ꎬ
2004. Life table and spectral analysis of endangered plant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population [J] .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报)ꎬ 15 (6): 1109—1112
Klopfer PHꎬ MacArthur RHꎬ 1960. Niche size and faunal diversity
[J] . American Naturalistꎬ 293—300
Li JM (李建民)ꎬ Xie Fang (谢芳)ꎬ Chen CJ (陈存及)ꎬ 2001. In ̄
terspecific association of dominant species in Betula luminiferanat ̄
ural forest communities of Shaowuꎬ Fujian Province [J] .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报)ꎬ 12 (2): 168—170
Li Qi (李契)ꎬ Zhu JZ (朱金兆)ꎬ Zhu QK (朱清科)ꎬ 2003. A
review on niche theory and niche metrics [J] .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ꎬ 25 ( 1): 100—
107
Li XK (李先琨)ꎬ Huang YQ (黄玉清)ꎬ Su ZM (苏宗明)ꎬ 1999.
Preliminary studies on Interconnections among the main tree pop ̄
ulations of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community [ J] .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生态学杂志)ꎬ 18 (3): 10—14
Li XK (李先琨)ꎬ Xiang WS (向悟生)ꎬ Ou ZL (欧祖兰) et al.ꎬ
2003. Clonal growth spatial pattern and dynamics of the endan ̄
gered plant Taxus mairei population [J] . Acta Botanica Yunnani ̄
ca (云南植物研究)ꎬ 25 (6): 625—632
Li XK (李先琨)ꎬ Xiang WS (向悟生)ꎬ Su ZM (苏宗明)ꎬ 2004.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clonal pop ̄
ulation [J] .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
报)ꎬ 15 (2): 177—180
Liu Tong (刘彤)ꎬ Li YL (李云灵)ꎬ Zhou ZQ (周志强) et al.ꎬ
2007. Intraspecific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of Japanese yew
(Taxus cuspidata) [J] . Acta Ecologica Sinica (生态学报)ꎬ 27
(3): 924—929
Shang YC (尚玉昌)ꎬ 1988. Niche theory in modern ecology [ J] .
Trends in Ecology (生态学进展)ꎬ 5 (2): 77—84
Smith PGꎬ 1983. Quantitative Plant Ecology [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Su ZY (苏志尧)ꎬ Wu DR (吴大荣)ꎬ Chen BG (陈北光)ꎬ 2000.
Structure and spatial pattern dynamics of dominant populations in
a natural forest in north Guangdong Province [J] . Chinese Jour ̄
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报)ꎬ 11 (3): 337—341
Van Valen Lꎬ 1965.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nd width of ecological
niche [J] . American Naturalistꎬ 377—390
Wang RZ (王仁忠)ꎬ 1997. The niche breadths and niche overlaps of
main plant populations in leymus chinensis grassland for grazing
[J] . Acta Phytoeclologica Sinica (植物生态学报)ꎬ 24 (4):
304—311
Wang WB (王卫斌)ꎬ Jiang XB (姜远标)ꎬ Wang DM (王达明) et
al.ꎬ 2006.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xus
yunnanensis [J] .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 (西部
林业科学)ꎬ 35 (2): 33—39
Whittaker RHꎬ 1967. Gradient analysis of vegetation [ J] . Biological
Reviewsꎬ 42 (2): 207—264
Yao XZ (姚小贞)ꎬ Ding BY (丁炳扬)ꎬ Jin XF (金孝锋) et al.ꎬ
2006. Study on the niches of the main tree populations in Taxus
var. chinese communities in Fengyangshan mountain [J] .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 & Life Sci.) (浙江大学学报: 农
业与生命科学版)ꎬ 32 (5): 569—575
Zhang GP (张桂萍)ꎬ Zhang Feng (张峰)ꎬ Ru WM (茹文明)ꎬ
2006. Interspecific correlations among dominant populations of
ligneous species in Mianshan Mountain of Shanxi [ J] .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生态学杂志)ꎬ 25 (3): 295—298
Zhou XY (周先叶)ꎬ Wang BS (王伯荪)ꎬ 2000. An analysis of in ̄
terspecific associations in secondary succession forest communi ̄
ties in Heishiding natural reserveꎬ Guangdong Province [ J] .
Acta Phytoeclologica Sinica (植物生态学报)ꎬ 24 (3): 332—
339
Zhou XR (周先容)ꎬ He XJ (何兴金)ꎬ Zhou SD (周颂东) et al.ꎬ
2011. Woody flora and plant resources of the damushan nature
reserve in Chongqingꎬ China [ J] .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ꎬ 17 (5):
624—631
476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