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s in studies on strategies of enhancing plant triterpene saponin synthesis by cell and ge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利用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三萜皂苷合成策略的研究进展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23 期 2013 年 12 月

·3422·
利用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三萜皂苷合成策略的研究进展
孙凤阳,胡 盈,赵 越,由香玲*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三萜皂苷是一类很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很多药用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在抗癌、抗炎、抗过敏、防治心
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有很好的功效。由于三萜皂苷自然产量低,限制了其商业应用。从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角度,分
析了影响三萜皂苷合成的主要因素:组织材料的筛选、培养条件的优化、规模化生产以及与三萜皂苷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诱导
和过表达等,概述了提高三萜皂苷合成的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三萜皂苷;关键酶基因;细胞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诱导子
中图分类号:R2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3)23 - 3422 - 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23.028
Advances in studies on strategies of enhancing plant triterpene saponin synthesis
by cell and ge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UN Feng-yang, HU Ying, ZHAO Yue, YOU Xiang-li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Key words: triterpene saponins; key enzyme genes; cel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ge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elicitor

三萜皂苷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产物,
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糖醛酸和其他有机酸组成,已
发现达 30 余种类型[1],主要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
两大类[2]。三萜皂苷是很多药用植物如人参[3]、柴
胡[4]、西洋参[5]、三七[6-7]等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
抗癌、抗炎、抗过敏、降血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等作用[1],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2008年,全球传统医学产品市场大约为 830亿美元,
并将以每年 5%~18%的增长率增长,全球草药贸易
金额有可能在 2050 年达到 7 万亿美元[8]。
目前,三萜皂苷主要从栽培植物中提取,但植物
生长周期长,皂苷量较低且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
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解决
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周期长等问题,生物反应器的
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植物材料。此外,在培
养基中添加诱导子可增加三萜皂苷的质量分数[9-12]。
随着在分子水平上对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研
究的不断深入,很多上游关键酶基因如法尼基焦磷
酸合酶(FPS)、鲨烯合成酶(SS)、鲨烯环氧酶(SE)
等在不同植物中得以克隆[13-15],下游的关键酶基因
如细胞色素 P450 酶(CYP450)等的研究近年来
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6-20]。这使得通过植物次生代
谢工程的方法调控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
酶基因表达,进而提高植物中三萜皂苷的含量成为
可能。本文从大量获得植物材料及提高植物中三萜
皂苷质量分数两个方面对目前提高三萜皂苷产量的
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三萜皂苷的商业化生
产有所帮助。
1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促进三萜皂苷合成
三萜皂苷结构复杂,目前皂苷主要从栽培植物
中提取。这种途径存在许多问题,栽培植物易受到
周围环境如栽种区域、季节变化、光、潮湿度、温
度、土壤肥沃度等以及栽培技术的影响,从而导致
三萜皂苷的量发生变化[21]。另外,一些栽培植物生
长周期长,产量低。例如三七分布范围狭窄,仅限
于北纬 23°30′附近的中高海拔地区[22],而且种子有

收稿日期:2013-07-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J1210053)
作者简介:孙凤阳(198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胞工程。Tel: (0451)82191752 E-mail: daisynefu@163.com
*通信作者 由香玲 Tel: (0451)82191752 E-mail: yxiangling@yahoo.com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23 期 2013 年 12 月

·3423·
后熟特性,经过 130 d 左右才能完成后熟过程[23],
生长周期长[24],加之病虫害严重[25],且具有连作障
碍[26],导致三七产量较低。此外,栽培植物在形态
和遗传上具有多样性,如含有三萜皂苷的主要植物
人参,其根由于尺寸、形状、外貌等无法统一,而
影响了其经济效益[27]。植物组织培养可以有效解决
上述问题,其繁殖方式不受地理区域、季节等的影
响,且通过组织培养获得的组织、器官及植株等
还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等手段改变目标产物的量。
目前,多种含三萜皂苷的药用植物如三七[6]、西
洋参[27]、人参[28]等已建立了离体培养系统。
1.1 筛选三萜皂苷合成的最佳离体培养组织材料
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植物中三萜皂苷种类和
量均有所差异;同种植物不同组织、器官中三萜皂
苷的量也不同,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外植体种类及
稳定且高产的组织材料是极为重要的。
三萜皂苷在某些植物叶片中的量较高。李科志
等[29]采集分析了广西不同地域五、七叶绞股蓝、不
同组织中总三萜皂苷的量。结果显示,广西南部产
五叶绞股蓝叶片三萜皂苷质量分数(41%)高于广
西北部产五叶绞股蓝(36%);七叶绞股蓝叶片三萜
皂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五叶绞股蓝;绞股蓝叶片中
三萜皂苷的平均量(4.72%)显著高于茎的平均量
(1.85%)。从组织培氧角度,绞股蓝茎比叶片更适
合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其茎的愈伤组织诱
导率(96%)及愈伤组织生长情况都明显好于叶片
(20%)。绞股蓝愈伤组织中人参二醇的质量分数为
0.027%,比栽培绞股蓝(0.007 3%)和野生绞股蓝
(0.025%)的量均高[30]。
三萜皂苷在某些植物中根部的量较高。如五加
科植物人参中的皂苷成分主要集中在根部,Huang
等[31]以人参根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后经发根
农杆菌侵染获得毛状根。比较了人参愈伤组织、不
定根及毛状根培养过程中生长量、皂苷的累积情况。
结果表明,人参愈伤组织和毛状根中总皂苷的量低
于自然生长人参根中总皂苷的量,而人参不定根中
总皂苷量(0.67%)高于自然生长的人参主根中总
皂苷的量(0.27%),其生长速度亦较快,因此,推
断人参不定根是生产人参皂苷的较好选择。
此外,不同来源的细胞系中含有的三萜皂苷量
亦有所差异。郑光植等[32]比较了由三七的根、块根、
根茎、茎、叶柄、叶和花蕾等各部位诱导出的愈伤
组织,发现茎愈伤组织在干质量增加、生长速率、
总皂苷量和产率、皂苷元的量等方面均优于其他部
位愈伤组织。
1.2 优化培养体系
培养条件影响植物中三萜皂苷的量,对培养条
件进行优化以寻求最佳培养条件,提高植物生长速
率和三萜皂苷含量是其最终目标。目前的研究主要
集中于基本培养基种类、培养基组分(无机盐浓度、
蔗糖浓度、氮源、磷酸盐等)、植物生长调节因子、
光照、接种条件及培养方式等方面。
不同的基本培养基(MS、SH、B5)对西洋参
细胞生长及皂苷的积累有一定影响。MS 培养基最
有利于西洋参细胞生长,B5 培养基同时使得多糖和
皂苷的量达到最高,说明较低的总氮浓度有利于多
糖和皂苷的合成;而 SH 培养基也使得皂苷的量达
到较高程度,这可能与该培养基中高浓度的无机盐
有关[33]。Huang 等[31]研究了用 250 mL 锥形瓶悬浮
培养人参不定根过程中,MS 培养基盐强度(1/2~2
MS)、蔗糖质量分数(2%~6%)、氮源(NH4+/NO3−
比例)、磷酸盐(0~3.75 mmol/L)对人参皂苷量的
影响。结果表明,人参不定根在 3/4 MS 盐强度、4%
蔗糖、NH4+-NO3−为 9:36、1.25 mmol/L 磷酸盐条件
下,人参皂苷产量达到了最高(132.90 mg/L)。
对人参[34-36]、积雪草[37]等的研究表明,植物生长
调节因子不仅对组织材料的生长也对其三萜皂苷的
积累有重要影响。Bonfill 等[35]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激
素对人参愈伤组织器官发生能力及人参皂苷量的影
响,发现2, 4-D对愈伤组织器官发生能力起抑制作用,
而 3-吲哚丁酸钾盐(IBA)和萘乙酸(NAA)增强了
这种作用,2, 4-D、IBA 及 NAA 均促进了愈伤组织形
成的根或芽中皂苷的合成,其中,添加了 NAA 的培
养基中愈伤组织形成的根中人参皂苷量最高。
此外,接种条件、培养方式、光照等对外植体
的生长及皂苷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长 7~10
mm 的人参根,接种比例为 5 g/L,最适于人参不定
根生长及皂苷的积累[34];朴炫春等[38]比较了间歇浸
没式和完全浸没式两种方式培养人参不定根,发现
完全浸没式培养的不定根鲜质量和干质量比间歇浸
没式培养的不定根分别高出 23.2%和 9.5%;较高的
光照强度可促进离体培养的人参根的生长,1 700 lx
光强度下培养的人参根的生长量比 3 500 lx 光强度
下培养的人参根降低了 10%[39]。
1.3 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培养技术
利用生物反应器大量或规模化培养植物细胞、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23 期 2013 年 12 月

·3424·
组织、器官,生产三萜皂苷是目前研究的热点。Paek
等[40]建立了 500 L 鼓泡式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人
参不定根体系,经 56 d 培养后三七不定根生长率提
高 150 倍,收获的人参不定根中总皂苷量达到了
1%;通过添加诱导子 [如茉莉酸甲酯(MeJA)] 的
方法使总皂苷量增加到 4%~5%。从 20 世纪 90 年
代,韩国已经实现了大型生物反应器生产人参不定
根及其皂苷的产业化,其中 Vitress 公司的生物反应
器的最大容量为 10 吨;其生产的各种人参皂苷商品
已被认可[41]。
目前利用小型生物反应器进行传统药用植物不
定根[42]、毛状根[43]、胚性细胞[44]等培养的报道较多,
如人参、三七、西洋参、黄芪等。Han 等[45]利用 17
L 气升型生物反应器培养三七悬浮细胞,经 15 d 培
养后,细胞干质量(24 g/L)和皂苷产量(91 mg/L)
均达到最大值。随后,研究了糖饲养法(在第 13
天添加)对三七悬浮细胞及皂苷量的影响,在第 17
天时,细胞干质量达到 30 g/L,皂苷产量达到 113
mg/L,均增加了 25%。Kochan 等[46]利用 10 L 营养
喷洒型生物反应器培养西洋参毛状根,初始接种量
为 27 g 鲜质量(2.65 g 干质量),经 30 d 培养后收
获的毛状根为初始接种量的 5 倍,人参皂苷量为 6
mg/g。Wu 等[47]利用 5 L 气球型泡沫生物反应器培
养黄芪不定根,初始接种量为 30 g 鲜质量,经 40 d
培养后,收获的黄芪不定根鲜质量为 540 g,皂苷量
为 3.4 mg/g,几乎与三年生黄芪根中皂苷量(3.6
mg/g)一致。
2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促进三萜皂苷合成
2.1 植物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
植物萜类化合物通过 2 个途径独立合成,即位
于细胞质中的甲羟戊酸(MVA)途径和位于质体中
的 1-脱氧-D-木酮糖-5-磷酸(DXP)途径(图 1)。
MVA 途径生成异戊烯基焦磷酸(IPP),IPP 可在异
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ppi)作用下生成二甲基烯
丙基焦磷酸(DMAPP),而 DXP 途径同时生成 IPP
和 DMAPP[48]。IPP 和 DMAPP 在牻牛儿基焦磷酸合
成酶(GPS)作用下形成牻牛儿基焦磷酸(GPP),
接着利用 FPS 转化成法尼基焦磷酸(FPP),又在
SS 的作用下合成鲨烯,然后经 SE 催化转变为 2, 3-
氧化鲨烯[49-50]。接着氧化鲨烯环化酶家族(OSC)[包
括达玛烷二醇合成酶(DS)、β-香树素合成酶
(β-AS)、环阿屯醇合成酶(CAS)、羽扇豆醇合成
酶(LS)等] 催化 2, 3-氧化鲨烯环化生成结构、功
能各异的植物甾醇和三萜类骨架,被认为是植物甾
醇和三萜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分支点[50]。三萜碳
环骨架合成后,还必须经过复杂的修饰作用才能形
成三萜皂苷,目前对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还不是十
分清楚。CYP450 和糖基转移酶(GT)被认为参与
了这一过程[49]。
2.2 利用诱导子调控三萜皂苷关键合成酶基因
利用诱导子来提高次生代谢产物的量,是目前
在药用植物细胞培养中常用的方法。诱导子可分为
生物诱导子(病原菌及植物细胞成分等)和非生物
诱导子(MeJA、水杨酸、重金属、稀土元素等)[51]。
MeJA 是诱导三萜皂苷合成最有效的诱导子。Wang
等[9]用 10 mg/L MeJA 诱导人参不定根 24 h,SE 及
DS 基因均表达上调,总皂苷量为对照组的 4.76 倍。
Kim 等[10]用 0.1 mmol/L MeJA 诱导人参毛状根,改
变了人参皂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及其合成量。
FPS、SS、SE 及 DS 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对于对照组
均升高,而 CAS 基因的表达水平略有降低,β-AS
基因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CYP450 家族的 5 个
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别,但糖基转移酶的 3
个候选基因表达上调;原人参二醇型皂苷(Rb1、
Rb2、Rb3、Rc、Rd)和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g1、
Rg2、Rf、Re)量都显著增加,特别是 Rb 组人参皂
苷的量比对照组增加了 5.5~9.7 倍,而 Rg 组人参
皂苷的量比对照组增加了 1.85~3.82 倍。但是,Kim
等[52]用 0~150 μmol/L MeJA 处理人参不定根时发
现,MeJA 在促进人参皂苷量增加的同时,也抑制
了人参不定根的生长。对此问题,Kim[12]和 Bae[53]
分别在利用 MeJA 作为诱导子处理人参不定根的
同时,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改善不定根的生长。
25 μmol/L IBA 和 100 μmol/L MeJA 共同处理人参
不定根,极大促进了其生长,人参皂苷产量(10
mg/L)是 100 μmol/L MeJA 单独处理的 1.37 倍[12];
而 50 μmol/L 乙烯磷和 100 μmol/L MeJA 共同处理
人参不定根时,人参皂苷产量是 MeJA 单独处理的
2.17 倍[53]。
2.3 调控三萜皂苷关键合成酶基因过表达方式
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基因的深入
研究为提高其在植物组织中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对关键酶基因进行调控是提
高三萜皂苷量的重要手段。
目前,三萜皂苷合成途径上游关键酶基因的研
究较为清晰,主要有 FPS、SS、SE、β-AS、DS、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23 期 2013 年 12 月

·3425·

图 1 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48,50]
Fig. 1 Biosynthesis pathway of triterpene saponin[48,50]
CAS。Kim 等[54]将人参的 FPS 转移到积雪草毛状根
中并让其过量表达,发现积雪草 DS 和 CAS 酶
mRNA 表达水平显著提高,三萜皂苷及总甾醇量均
升高。人参 SS 基因在人参中的过表达使编码 SS、
SE、β-AS、CAS 等酶的基因表达上调,且增加了三
萜皂苷和甾醇的量[55]。Han 等[56]研究编码人参 SE
的 2 个基因 SE1 和 SE2 时发现,人参 SE1 基因主
要作用于人参皂苷的生物合成,且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决定甾醇和三萜皂苷生物合成的走向,沉默人参
SE1 基因可导致人参中三萜皂苷量急剧下降,同时
基因 SE2 和 CAS 的表达上调,甾醇的积累增加。
赵寿经等[57]构建了人参 β-AS 基因的 RNAi 植物表
达载体,经发根农杆菌介导转化人参根外植体获得
了表达反义 β-AS 基因的人参发根系;表达反义
β-AS的 5个人参发根系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生长 30 d
后,齐墩果烷型人参皂苷 Ro 量比对照组均有所降低
(幅度达 13%~40%),达玛烷型人参皂苷的量呈逐
渐增加趋势,β-AS 酶活性下降,DS 酶活性升高,
这表明通过抑制人参 β-AS 基因的表达,使代谢能
量主要流向达玛烷型皂苷合成支路,提高了达玛烷
型人参皂苷的量[58]。
三萜碳环骨架合成后,必须经过复杂的修饰作
用才能形成三萜皂苷,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还不是
十分清楚,CYP450 家族和 GT 家族是目前研究的
三萜皂苷合成途径最下游关键酶。CYP450 是一种
以铁卟啉为辅基的 b 族细胞色素,具有高度保守的
FxxGxRxCxCx 的结构域,多催化羟化反应[59],但
其催化底物多样并且往往需要多个 CYP450s 的参
与才能完成最终产物的合成[60]。GT 家族在三萜皂
苷合成中主要起糖基化作用,该酶种类繁多但具有
高度专一性。在三萜皂苷元合成皂苷时,GT 使得
原人参二醇型骨架 C-3 和 C-20 的羟基进行了糖基
化,形成了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而原人参萜三
醇则是 C-6 和 C-20 进行了糖基化,形成了原人参三

MVA 途径 DXP 途径
异戊烯基焦磷酸 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
GPS GPS
牻牛儿基焦磷酸
FPS
法尼基焦磷酸
鲨烯
SS
SE
2, 3-氧化鲨烯
β-香树素
β-AS
皂苷
环阿屯醇
植物甾醇
CAS
DS
LS
羽扇豆醇 达玛烷二醇
原人参二醇
原人参三醇
CYP450
CYP450
GT
皂苷
ippi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23 期 2013 年 12 月

·3426·
醇型人参皂苷[61]。
少数植物如三七[16]、西洋参[17]、人参[18]等有筛
选参与三萜皂苷合成途径的 CYP450 家族和 GT 家
族基因的报道,并发现可能参与三萜皂苷合成的候
选基因。但 CYP450 家族和 GT 家族功能验证方面
的研究较少,仅人参和西洋参等几种植物有报道。
Sun 等[19]从西洋参中首次克隆并鉴定了一个催化达
玛烷二醇形成原人参二醇的CYP450基因 PqD12H,
并对其功能进行验证,在体外,将其导入 WAT21
酵母中,在添加达玛烷二醇的培养基中成功异源表
达获得原人参二醇皂苷,在体内对其进行 RNAi 时,
原人参二醇皂苷和原人参三醇皂苷的量均减少,说
明 PqD12H 基因编码的酶参与了原人参二醇皂苷的
合成。Han 等[62]鉴定了人参中一个 CYP450 家族的
基因 CYP716A47,该基因编码的酶催化达玛烷二醇
C-12 位羟基化,形成原人参二醇。因此,三萜皂苷
合成途径下游关键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结语与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具有生长周期短、培养条件可控
性等优点,可以解决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生长
周期长、有效成分量低且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等问
题。但因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植物中三萜皂苷种
类和量均有所差异,同种植物不同组织、器官中含
有的三萜皂苷量也不同,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外植
体种类及稳定且高产的组织材料是极为重要的,目
前仅少数几种植物研究较多,且这项工作极为繁重,
以后还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实验研究。在
培养过程中,培养条件对植物材料中三萜皂苷的量
影响非常大,所以,必须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寻
求能提高三萜皂苷产量的最佳培养条件。利用生物
反应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植物材料,在
培养基中添加诱导子可以明显增加皂苷的量,但常
用的诱导子 MeJA 对人参不定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同时获得大量植物材料及较高的三萜皂苷量的研究
还需进一步展开。
目前对三萜皂苷合成途径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且通过基因超表达可以显著提高三萜皂苷的量,利
用 RNAi 等手段可以调控代谢方向,增加目的皂苷的
量。但对下游关键酶的了解还不够清晰,这使得通
过生物工程合成有重要药理作用的三萜皂苷和稀有
三萜皂苷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进
一步补充和完善植物三萜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网络,
明确相关酶基因表达的组织和发育的调控机制[63]。
与植物生产系统相比,微生物异源表达系统由于
其繁殖快、生产条件下的稳定性、易扩展性及产品纯
化的简单性而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替代系统[64]。以基
因工程方法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合成生物学已成功应
用于青蒿素、紫杉醇等重要天然产物的人工合成应
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宿主、优化前体物质的合成
体系以及实现三萜皂苷合成途径中前体物质下游基
因的功能性表达,是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三萜
皂苷人工合成的关键。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酶工程、
蛋白质工程、体外合成生物学及基于途径重构的组
合生物合成,都极大地促进了三萜皂苷生物合成的
研究。
随着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的应用,
cDNA 文库的建立,测序手段的提高,必然能加快
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进程,进而使人工调
控三萜皂苷生产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张云峰, 魏 东, 邓雁如, 等. 三萜皂苷的生物活性研
究新进展 [J]. 中成药, 2006, 28(9): 1349-1353.
[2] 陈 颖, 孙海燕, 曹银萍. 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进展 [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2, 31(6): 15-17.
[3] Choi D W, Jung J D, Young I H, et al. Analysis of
transcripts in methyl jasmonate treated ginseng hairy
roots to identify genes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ginsenosides and other secondary metabolites [J]. Plant
Cell Rep, 2005, 23: 557-566.
[4] Kim Y S, Cho J H, Park S, et al. Generegulation patterns
in triterpene biosynthetic pathway driven by
overexpression of squalene synthase and methyl
jasmonate elicitation in Bupleurum falcatum [J]. Planta,
2011, 233: 343-355.
[5] 孙永珍, 牛云云, 李 滢. 西洋参 PqERF1 基因的克隆
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J]. 药学学报 , 2011, 46(8):
1008-1014.
[6] You X L, Tan X, Dai J L, et al. Large-scale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regeneration of Panax notoginseng
[J]. 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 2012, 108: 333-338.
[7] 孙凤阳, 胡 盈, 赵 越, 等. 三七体细胞胚发生及植
株再生过程中主要皂苷成分的累积 [J]. 中草药, 2013,
44(19): 2753-2758.
[8] Sen S, Chakraborty R, De B.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advancement of herbal medicine:
India’s position and role in a global context [J]. J Herb
Med, 2011, 1(3/4): 67-75.
[9] Wang J, Gao W Y, Zuo B M, et al. Effect of methyl
jasmonate on the ginsenoside content of Panax ginseng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23 期 2013 年 12 月

·3427·
adventitious root cultures and on the genes involved in
triterpene biosynthesis [J]. Res Chem Intermed, 2013, 39:
1973-1980.
[10] Kim O T, Bang K W, Kim Y C, et al. Upregulation of
ginsenoside and gene expression related to triterpene
biosynthesis in ginseng hairy root cultures elicited by
methyl jasmonate [J]. Plant Cell Tissue Org Cult, 2009,
98: 25-33.
[11] Ali M B, Yu K W, Hahn E J, et al. Methyl jasmonate and
salicylic acid elicitation induces ginsenosides
accumulation, enzymatic and non-enzymatic antioxidant
in suspension culture Panax ginseng roots in bioreactors
[J]. Plant Cell Rep, 2006, 25: 613-620.
[12] Kim Y S, Yeung E C, Hahn E J, et al. Combined effects
of phytohormone, indole-3-butyric acid, and methyl
jasmonate on root growth and ginsenoside production in
adventitious root cultures of Panax ginseng C. A. Meyer
[J]. Biotechnol Lett, 2007, 29: 1789-1792.
[13] 陈 莉, 蓝秀万, 朱 华, 等. 三七法呢基焦磷酸合酶
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J]. 中草药 , 2006, 37(7):
1080-1083.
[14] Kim O T, Seong N S, Kim M Y,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qualene Synthase cDNA from
Centella asiatica (L.) Urban [J]. J Plant Biol, 2005,
48(3): 263-269.
[15] 李 珅. 三七三萜皂甙合成途径鲨烯环氧酶基因的克
隆及初步表达 [D]. 南宁: 广西医科大学, 2006.
[16] Luo H M, Sun C, Sun Y Z, et al. Analysis of the
transcriptome of Panax notoginseng root uncovers
putative triterpene saponin biosynthetic genes and genetic
markers [J]. BMC Genomics, 2011, 12(Suppl 5): 5-19.
[17] Sun C, Li Y, Wu Q, et al. De novo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ginseng root transcriptome using
a GS FLX Titanium plat form to discover putative genes
involved in ginsenoside biosynthesis [J]. BMC Genomics,
2010, 11: 262.
[18] Chen S, Luo H, Li Y, et al. 454 EST analysis detects
genes putatively involved in ginsenoside biosynthesis in
Panax ginseng [J]. Plant Cell Rep, 2011, 30: 1593-1601.
[19] Sun Y, Zhao S J, Liang Y L, et al. Regulation and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protopanaxadiol synthase in
Asian and American ginseng ginsenoside biosynthesis by
RNA interferences [J]. Plant Growth Regul, 2013, 71:
207-217.
[20] 徐洁森, 魏建和, 陶韵文, 等. 植物细胞色素P450在三
萜皂苷生物合成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12,
43(8): 1635-1640.
[21] Szakiel A, paczkowski C, Henry M.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abiotic factors on the content of saponins
in plants [J]. Phytochem Rev, 2011, 10: 471-491.
[22] 李晓琳, 邵爱娟, 陈 敏, 等. 三七种子研究进展 [J].
种子, 2011, 30(7): 63-65.
[23] 段承俐, 杨 莉, 萧凤回. 三七种胚形态发育的解剖观
察 [J]. 种子, 2010, 29(1): 1-7.
[24] 黄 勇, 张 铁, 张文生, 等. 三七组织培养研究综述
[J]. 文山学院学报, 2012, 25(6): 13.
[25] 王 勇, 范 昌, 陈昱君, 等. 三七的主要病害及防治
现状 [J]. 人参研究, 2003, 15(1): 43-45.
[26] 张子龙, 王文全. 连作对三七种子萌发及种苗生长的
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8): 1493-1497.
[27] Punja Z K. , Feeney M, Schluter C, et al. Multiplication
and germination of somatic embryos of American ginseng
derived from suspension cultures and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plantlets [J]. In Vitro Cell Dev Biol
Plant, 2004, 40: 329-338.
[28] 王 义, 赵文君, 杨 忠, 等. 人参体细胞胚胎发生及
植株再生研究 [J]. 药物生物技术 , 2008, 15(4):
278-281.
[29] 李科志, 蒋军富, 吴耀生, 等. 广西不同地域五、七叶
绞股蓝中三萜皂苷含量差异研究 [J]. 中药材, 2010,
33(5): 680-683.
[30] 刘贤旺, 唐福圃. 绞股蓝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J].
中药材, 1989, 12(6): 8-10.
[31] Huang T, Gao W Y, Wang J, et al.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 high-producing tissue culture of Panax
ginseng C. A. Meyer [J]. Acta Physiol Plant, 2010, 32:
765-772.
[32] 郑光植, 王世林, 甘烦远. 三七组织培养的建立 [J].
生物工程学报, 1989, 5(1): 64-69.
[33] 王 娟, 高文远, 黄 滔, 等. 培养条件对西洋参悬浮
细胞生物量和活性成分的影响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9, 34(4): 375-378.
[34] Jeong C S, Murthy H N, Hahn E J, et al. Inoculum size
and auxin concentration influence the growth of
adventitious roots and accumulation of ginsenosides in
suspension cultures of ginseng (Panax ginseng C. A.
Meyer) [J]. Acta Physiol Plant, 2009, 31: 219-222.
[35] Bonfill M, Cusidó R M, Palazón J, et al. Influence of
auxins on organogenesis and ginsenoside production in
Panax ginseng calluses [J]. Plant Cell Tissue Org Cult,
2002, 68: 73-78.
[36] Lian M L, Chakrabarty D, Paek K Y. Effect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and medium composition on cell
growth and saponin production during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of mountain ginseng (Panax ginseng C. A. Mayer)
[J]. J Plant Biol, 2002, 45(4): 201-206.
[37] Kim O T, Kim M Y, Huh S M, et al. Effect of Growth
Regulators on Asiaticoside Production in Whole Plant
Cultures of Centella asiatica (L.) Urban [J]. J Plant Biol,
2004, 47(4): 361-365.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23 期 2013 年 12 月

·3428·
[38] 朴炫春, 廉美兰, 王守明. 利用生物反应器大量生产人
参不定根 [J]. 林业科技, 2007, 32(6): 54-56.
[39] Lee J G, Seong E S, Goh E J, et al. Factors involved in
masspropagation of ginseng (Panax ginseng C. A. Meyer)
using bioreactor system [J]. J Korean Soc Appl Biol
Chem, 2009, 52(5): 466-471.
[40] Paek K Y, Chakrabarty D, Hahn E J. Application of
bioreactor systems for large scale production of
horticultural and medicinal plants [J]. Plant Cell Tissue
Org Cult, 2005, 81: 287-300.
[41] Paek K Y, Murthy H N, Hahn E J, et al. Large scale
culture of ginseng adventitious roots for production of
ginsenosides [J]. Adv Biochem Eng Biotechnol, 2009,
113: 151-176.
[42] 由香玲, 谭 啸, 贾洪柏, 等. 小型生物反应器内人参
不定根的人参皂苷累积 [J].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31(8): 1700-1705.
[43] Jeong G T, Park D H, Hwang B, et al. Comparison of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Panax ginseng hairy roots in
various bioreactors [J]. Appl Biochem Biotechnol, 2003,
107: 493-503.
[44] Choi Y E, Jeong J H, Shin C K. Hormone-independent
embryogenic callus production from ginseng cotyledons
using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H4NO3 and progress
towards bioreactor production [J]. Plant Cell Tissue Org
Cult, 2003, 72: 229-235.
[45] Han J, Zhong J J. High density cell culture of Panax
notoginseng for production of ginseng saponin and
polysaccharide in an air lift bioreactor [J]. Biotechnol
Lett, 2002, 24: 1927-1930.
[46] Kochan E, Królicka A, Chmiel A. Growth and
ginsenoside production in Panax quinquefolium hairy
roots cultivated in flasks and nutrient sprinkle bioreactor
[J]. Acta Physiol Plant, 2012, 34: 1513-1518.
[47] Wu S Q, Lian M L, Gao R, et al. Bioreactor application
on adventitious root culture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J]. In Vitro Cell Dev-PL, 2011, 47: 719-724.
[48] 王 莉, 史玲玲, 张艳霞. 植物次生代谢物途径及其研
究进展 [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 25(5): 500-508.
[49] 明乾良, 韩 婷, 黄 芳, 等. 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
及其相关酶的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 2010, 41(11):
1913-1917.
[50] Wang J, Gao W Y, Zhang J, et al. Advances in study of
ginsenoside biosynthesis pathway in Panax ginseng C. A.
Meyer [J]. Acta Physiol Plant, 2012, 34: 397-403.
[51] 王和勇, 罗 恒, 孙 敏. 诱导子在药用植物培养中的
应用 [J]. 中草药, 2004, 35(8): 附 3-附 7.
[52] Kim Y S, Hahn E J, Murthy H N, et al. Adventitious root
growth and ginsenoside accumulation in Panax ginseng
cultures as affected by methyl jasmonate [J]. Biotechnol
Lett, 2004, 26: 1619-1622.
[53] Bae K H, Choi Y E, Shin C G, et al. Enhanced
ginsenoside productivity by combination of ethephon and
methyl jasmoante in ginseng (Panax ginseng C. A.
Meyer) adventitious root cultures [J]. Biotechnol Lett,
2006, 28: 1163-1166.
[54] Kim O T, Kim S H, Ohyama K, et al. Upregulation of
phytosterol and triterpene biosynthesis in Centella
asiatica hairy roots overexpressed ginseng 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 [J]. Plant Cell Rep, 2010, 29(4):
403-411.
[55] Lee M H, Jeong J H, Seo J W, et al. Enhanced triterpene
and phytosterol biosynthesis in Panax ginseng
overexpressing squalene synthase gene [J]. Plant Cell
Physiol, 2004, 45(8): 976-984.
[56] Han J Y, In J G, Kwon Y S, et al. Regulation of
ginsenoside and phytosterol biosynthesis by RNA
interferences of squalene epoxidase gene in Panax
ginseng [J]. Phytochemistry, 2010, 71(1): 36-46.
[57] 赵寿经, 曹豪杰, 何沐阳, 等. 人参 β-AS 基因 RNAi 表
达载体工程菌的构建 [J]. 吉林大学学报 : 工学版 ,
2012, 42(6): 1605-1612.
[58] 赵寿经, 侯春喜, 徐立新, 等. 抑制齐墩果烷型人参皂
苷合成支路对达玛烷型人参皂苷生产能力的影响 [J].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2011, 41(3): 865-868.
[59] 陈 颖, 孙海燕, 曹银萍. 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进展 [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2, 31(6): 15-17.
[60] 牛云云, 罗红梅, 黄林芳, 等. 细胞色素P450在人参皂
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
药现代化), 2012, 14(1): 1177-1183.
[61] 廖一帆. 五环三萜皂苷的合成途径及生物活性研究进
展 [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2(3): 60-62.
[62] Han J Y, Kim H J, Kwon Y S, et al. The Cyt P450
Enzyme CYP716A47 catalyzes the formation of
protopanaxadiol from dammarenediol-II duringginseno-
side biosynthesis in Panax ginseng [J]. Plant Cell
Physiol, 2011, 52(12): 2062-2073.
[63] 张风侠, 梁新华, 王 俊. 植物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及关
键酶鲨烯合酶的研究进展 [J]. 农业科学研究, 2009,
30(3): 64-68.
[64] Moses T, Pollier J, Thevelein J M, et al. Bioengineering
of plant(tri)terpenoids: from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plants to synthetic biology in vivo and in vitro [J]. New
Phytologist, 2013, 200(1): 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