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advances of Huperzia serrata(Thunb.) Trev.

千层塔的研究进展



全 文 :千层塔的研究进展
郭斌1,2,4,徐玲玲3,4,尉亚辉1,刘春朝2,4
(1.西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2.中国科学院 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0;
3.中国科学院 微生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4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要] 千层塔是我国民间一直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和精神分裂等疾病的一味草药。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
家从千层塔分离到石杉碱甲,药理学研究证明它是一种高效、可逆、选择性强的乙酰胆酯酶抑制剂,对老年痴呆症有显著疗
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千层塔的药用价值,本综述对千层塔的生物
学、生态学、化学成分、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千层塔;石杉碱甲;老年痴呆;生物技术
[收稿日期] 20081210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09JK746);西北大学科
研启动项目资助(PR08058)
[通信作者] 郭斌,Tel:(029)88035781,Email:guobin@nwu.
edu.cn
  千层塔为石杉科石杉属植物蛇足石杉 Huperziaserata
(Thunb.)Trev的全草,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性味辛、
苦、平。具有散瘀消肿、解毒和止痛的功效[1]。1972年我国
科技工作者报道了从该植物中分离的石杉碱甲具有横纹肌
松弛作用[2],之后的大量研究发现石杉碱甲是一种高效、低
毒、可逆和高选择性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3]。由于千层塔
所具有的显著医疗作用和潜在的市场效益,其野生资源迅速
减少。世界各国同行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重要药用植物资
源进行研究。文章对千层塔在生物学、生态学、化学成分、药
理学和生物技术方面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这一珍
贵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1 千层塔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1.1 生物学特征 千层塔为多年生草本,高10~20cm,全
体暗绿色,稍有光泽。根状茎圆柱形,表面绿褐色,直径
15~30mm,断面圆形或类圆形。茎上部有叉状分枝,直
立或下部平卧,一至数回二叉分枝,稀单生,顶端常有细小芽
苞,芽苞鳞叶细线形4~6枚。叶椭圆披针形至披针形,大小
不等,绿褐色,对生,长10~27mm,宽2~54mm,先端渐尖,
基部渐狭,边缘有不整齐的锐锯齿,中脉明显,叶薄纸质,叶
基部渐狭,无叶柄,水平展开或稍斜向上。孢子囊多单生于
叶腋处,营养叶与孢子叶同型,孢子囊淡黄色,肾形,光滑,成
熟易裂开。孢子一型,圆球状四面体,气微、苦味。根须状,
须根细长。周汉华等[4]对千层塔药材样品,蜡叶标本,浸制
标本以及鲜活植物体进行分类观察,发现千层塔药材的原植
物主要为石杉属四种植物,即蛇足石杉,皱边石杉,长柄石杉
和四川石杉。4种石杉属植物形态基本相似,但是在叶形、
叶缘、叶柄、叶片大小以及茎鳞叶和茎芽苞等方面存在不同
程度的差异,可以作为分类鉴别的依据。
自然环境中千层塔生活史包括两种繁殖方式,一种是通
过孢子进行繁殖,如图1。孢子萌发后属地下生配子体,需
6~15年才能成熟。成熟的配子体即块状体,其上产生精子
器和卵子器。在水环境中,卵子和精子结合形成胚,再发育
成孢子体。孢子体是千层塔作为药用植物的原植物形式。
孢子体的根生于茎的基部,为不定根。不定根和真菌共生,
其真菌的菌丝侵入根的皮层细胞间隙中,而不侵入细胞内,
为外生菌根。共生真菌的菌丝代替了根毛,增加根系的吸收
面积[5]。自然界中千层塔的另一种繁殖方式是芽孢繁殖,但
这种方式在野外极少发现。因此,千层塔野生资源的再生受
到了极大限制。
图1 千层塔的生长史
1.2 生态学特征 千层塔的主要分布区位于我国亚热带所
在的地理区域,北至黑龙江,南达海南岛,西至西藏,东到沿海
各省(区),幅员面积(260×104)km2。也广布于亚洲其他地
区,大洋洲,以及中美洲的古巴、墨西哥等地。千层塔适宜的
生态环境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8102·
第34卷第16期
2009年8月
                           
Vol.34,Issue 16
 August,2009
及其次生生态系统,多生于山地密林下或沟谷阴湿土中。千
层塔生境的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层(毛竹、三尖杉等)、灌木层
(金银花、映山红等)和草本层(多花黄精、泽兰等)。千层塔
生境中常伴生有金发藓及暖地大叶藓等藓类[5]。
李沛玲等[6]对浙江及邻近地区7个千层塔种群的自然
环境进行了野外观察,测定了土壤含水量、电导率、有机质含
量、pH,植株和土壤中 l1种矿质元素的含量,以及植株中
HupA含量。结果表明,千层塔生境中土壤含水量为
10%~30%,pH457~53l,电导率 0061~0385ms·
cm-1,有机质含量618%~975%;千层塔对钾、钙、锌和钠
的需要程度较高,对铅、铜、镉 3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较
强。另外,研究还发现不同生境下千层塔中 HupA含量有
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千层塔人工栽培时,应注意协调各
元素的合理配给。
2 千层塔的生物技术研究
千层塔是重要的药用低等蕨类植物,现存的该类植物大
多生长缓慢,野生状态下千层塔的繁殖主要以孢子繁殖为
主,孢子萌发周期长,萌发后属地下生配子体,需6~15年才
能成熟。因此极大地限制了千层塔野生资源的再生。千层
塔中HupA的含量又很低(0007%)[7],再加上其全合成
HupA步骤繁琐、价格昂贵且有副作用,因此,不论是 HupA
直接或者间接获得都是以千层塔的原植物为原料,这种自然
界有限的资源将处于灭绝的边缘。用生物技术的手段对这
种珍贵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人工繁殖迫在眉睫[8]。
2.1 扦插 采用扦插的手段进行植物大量繁殖是最简单而
且比较经济的方式。盛束军等[9]对千层塔的扦插进行了研
究。采用不同浓度水平的吲哚丁酸、萘乙酸、生根粉和吲
哚丁酸与萘乙酸的混合物等药剂处理千层塔插条,研究插
条的生根量、生根率、成活率等和插条萌芽状况及扦插基
质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发现扦插效果最好为2mg·L-1吲
哚丁酸,其次为1mg·L-1生根粉;高浓度的吲哚丁酸可
缩短发根的时间和提高发根率,促进根的发育,增加根的
分叉率,从而有利于千层塔插条的生长发育。对千层塔扦
插最合适的基质是腐殖土与河沙的混和土壤。同时还发现,
萌芽的插条比不萌芽的插条抵抗病菌的能力强,使根在发
育过程中免受感染。因为千层塔孢子体和配子体均与真菌
共生,形成菌根才能生长。因此,真菌对千层塔扦插过程
中根的形成可能有重要的影响。李娜等[10]选取了土壤微生
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对千层塔生根能力及对
生根过程中吲哚乙酸(IAA)、酚类化合物含量、多酚氧化酶
(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影响,探讨土壤微生
物对千层塔扦插生根可能的机制。将千层塔分别扦插于原
生境土壤和灭菌土壤上,调查其生根率,测定相关的生化指
标。实验结果发现,原生境土壤微生物影响千层塔体内酚类
物质和IAA的含量、POD和PPO的活性,并提高其扦插生根
率,增加生根量。证明土壤微生物与千层塔的生长有密切关
系。但是,对于真菌是通过改善土壤条件还是侵入千层塔体
内影响其生理过程还有待研究。
2.2 组织培养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可进行珍稀和濒危药用
植物的微繁殖,建立高效和稳定培养系,培育出脱毒的优质
品种,解决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人工种植存在的种子稀少、种
苗奇缺、种质退化等严重问题,保存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和基
因多样性,为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手段。沈晓霞
等[11]最先进行了千层塔组织培养研究。在实验中发现千层
塔外植体的灭菌十分困难。按照常规的灭菌工艺,外植体的
表面在灭菌后两周没有染菌的现象,说明表面的微生物已经
完全或者基本被杀死。但是,2周后,外植体逐渐出现污染,
说明千层塔外植体组织内部含内源真菌,这一点与鲁润龙
等[5]的结论相同。随后,他们将出现污染的外植体用同样方
法再次灭菌后培养。这样反复3~4次灭菌才能完全除去真
菌,灭菌成功率相对较高,可达 42%。多次灭菌一般采用
20%的次氯酸钠溶液灭菌15min或01% 的升汞溶液灭菌
3min。Wojciech等[12]对千层塔同属的植物 Huperziaselago
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了两步法进行外植体灭
菌:先用传统方法杀死表面微生物,转移到1/2MS培养基上
培养4周,然后用 MalachiteGreen(05mg·L-1)和 AAS
(100mg·L-1)杀死内生菌。将除菌的外植体再转移到同
样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两个月后形成胚状体,然后发育出
芽和根的结构,形成完整株。他们对芽中 HupA的含量进
行测定,发现 HupA的含量(0333%)显著高于野生芽
(0054%~0127%)。Ma和 Gang[13]对千层塔同属植物
Phlegmariurussquarosus进行了快速繁殖研究也获得了完整
植株,而且HupA的含量高于野生植株。这些研究为建立
千层塔的组织培养工艺奠定了基础,而且证明了通过组织培
养途径生产HupA的可行性。
2.3 内生菌的分离 植物内生菌与宿主植物长期共生,在
一定条件下成为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菌,从而不会引起宿主
植物明显的病症。已经发现千层塔孢子体和配子体均与真
菌共生并形成菌根才能生长的现象。为了研究千层塔与真
菌的共生机制,人们开始进行千层塔内生真菌的分离工作。
石纬等[14]首先进行了千层塔内生真菌的分离工作,分
离得到4株内生菌,但未做活性筛选。随后,龚玉霞等[15]对
分离出的部分内生真菌进行抗病原真菌活性的初步筛选和
鉴定,结果表明:从千层塔的不同部位所分离到的内生真菌
数目有所不同,茎部最多,有100株;其次叶部73株;根部最
少,仅7株。然后对这些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它们
分属于13个属。采用抑制率法对所分离到的菌株稀释10
倍的发酵液进行抗植物病原真菌实验,结果表明部分菌株对
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率
达100%的有37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抑制率达100%的有27
株,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千层塔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化学
成分奠定基础。沈晓霞等[11]对千层塔的外植体进行组织培
·9102·
第34卷第16期
2009年8月
                           
Vol.34,Issue 16
 August,2009
养时,筛选出一套理论上较完善的灭菌方法和组织培养条
件,且进一步推断出其植株中有内源真菌共生,并标记了内
源真菌的共生部位,为组织培养时取材部位的选择以及内源
真菌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3 千层塔的化学成分
千层塔植物体中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三萜和生物碱
类化合物。三萜类成分有千层塔尼醇、16氧千层塔三醇、千
层塔萜二醇、21氧千层塔萜烯三醇和千层塔三醇等。生物
碱成分有千层塔宁碱、石松宁碱和HupA等。
早在1881年,人们已经开始了对千层塔生物碱的研究,
但直到1940年这方面的工作才得到广泛的开展。1950年末
到1960年初已陆续研究清了这些生物碱的结构。从各类石
松植物中分离和鉴定了大量石松碱。20世纪80年代,我国
学者从千层塔中分离出一种生物碱[1],又名副定碱。化学名
为(5R,9R,lE)5氨基l1亚乙基5,6,9,10四氢7甲基5,
9亚甲基环芳辛并(b)吡啶2(1H)酮,商品名为双益平、哈
伯因。研究发现,它具有强效、高选择性的抗乙酰胆碱酯酶
活性,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千层塔生
物碱的研究[1]。从结构上看,千层塔生物碱主要为吡啶
(pyridine)、α吡啶酮(αpyridone)、喹诺里西啶(quinoliz
idine)、喹啉(quinoline)等类型。按石松生物碱的传统分类
法,千层塔生物碱结构分属于 huperzineA,lycopodine,lycod
ine,serafinine,macleanine。截至2002年,从千层塔中分离的
生物碱单体已达20多个。之后又从千层塔中分离出了 Hu
perzineV[16],HuperzineC[17],12epilycodolineNoxide[18],7
hydroxylycopodine[18],4,6alphadihydroxylycopodine[18]。最近
Wang等[19]从千层塔中分离出了3种新型生物碱类化合物
2chlorohuperzineE(1),huperzinesE′(2),和 F′(3)。随着
提取和分析方法的改进将会有更多的新型生物碱被发现。
在不同地区、不同千层塔植株和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
生物碱含量差异很大(表1)。李齐激[20]对贵州不同产地千
层塔中HupA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黔东南所产的千层塔
HupA含量要比黔西南多47%。王锐等[21]比较了不同植株
千层塔中HupA的含量,得出高植株大叶千层塔 HupA含
量高的结论。同时也发现,采用超声提取比常规温浸提法效
率高得多。顾月华和吴庆庆等[22]对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
HupA含量进行了对比,发现 HupA在植物中的分布主要
集中在地上部分,含量依次为叶 >茎 >根。在根中 HupA
的含量极微。生存环境是造成千层塔生物碱含量变化的根
本原因。其次,取材方式、提取工艺以及测定仪器的精密程
度等对测定结果都有很大影响。
4 千层塔的功效和药理作用
千层塔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全草入药。《中药大辞
典》、《四川中药志》、《浙江药用植物志》等均有记载。民间
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肌肉痉挛、瘀血肿痛、坐骨神经痛、神经
性头痛和胆结石引起的剧疼等。外用可治痈疽、疥疮、烫火
  表1 千层塔不同产地和不同部位HupA含量对比
产地 部位  
株高
/cm
提取
方法
HupA
/%
参考
文献
贵州(黔东南) 全草    不详 温浸法 00280 [20]
贵州(黔北) 全草    不详 温浸法 00260 [20]
贵州(黔西南) 全草    不详 温浸法 00190 [20]
湖南 较大的叶片 18 温浸法 00150 [21]
湖南 较大的叶片 18 超声法 00280 [21]
湖南 较小的叶片 18 温浸法 00010 [21]
湖南 较小的叶片 18 超声法 00066 [21]
湖南 较大的叶片 10 温浸法 00083 [21]
湖南 较小的叶片 10 温浸法 00001 [21]
安徽 全株    不详 温浸法 00118 [22]
安徽 根     不详 温浸法 00019 [22]
安徽 茎     不详 温浸法 00071 [22]
安徽 叶     不详 温浸法 00175 [22]
伤,并可杀虱及臭虫。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千层塔的主要活性成分是 HupA。
临床试验表明它对老年痴呆病等多种病症有良好的治疗效
果[2]。在多种治疗老年痴呆病的单体化合物中,HupA是首
选药物。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认知能力减退、行动迟钝、学
习和记忆障碍等。还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血管性痴呆、多
梗性痴呆、小儿智力发育迟缓、失眠、精神分裂症等。HupA
显著的临床功效引发了人们对其药理的深入研究。主要研
究成果有以下几方面。
4.1 抗胆碱酯酶 HupA对胆碱酯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
用。王月娥等[23]采用二硫基双硝基苯甲酸(DTNB)法测定
HupA对大鼠红细胞膜、血清及猪血的胆碱酯酶活力测试。
结果表明,HupA对AchE的抑制作用是毒扁豆碱(Phys)的
3倍,加兰他敏(Gal)的30倍;口服 HupA036mg·kg-1
后,大鼠全脑乙酰胆碱酯酶达到最大抑制,其作用时间长达
360min。大鼠的整体试验表明:HupA对皮层、海马、中膈、
延脑、小脑的AChE活动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
性。按等摩尔剂量计算口服 HupA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
抑制强度分别是多奈哌嗪和他克林的 24倍与 180倍[24]。
HupA对真性胆碱酯酶具有选择性抑制,抑制强度是假性胆
碱酯酶的数千倍。抑制方式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的混合型
抑制。另外,HupA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持续时间长。
Hartving等[24]研究表明,HupA的半衰期比他克林或毒扁豆
碱至少长4~17倍;HupA不仅作用效率高而且对乙酰胆碱
酯酶具有最大的选择抑制性。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兼
具有中枢及外周治疗作用,有效时间长,胃肠道吸收良好,安
全指数大,稳定性好等优点。1993年美国 FDA批准 HupA
上市。1996年我国批准 HupA为二类新药,用于治疗老年
痴呆病。由于老年痴呆病人大脑代谢功能降低,导致脑内神
经递质缺乏。其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异常是胆碱能系统低
下。胆碱能系统是维持人的短期记忆力和注意力所必需的,
·0202·
第34卷第16期
2009年8月
                           
Vol.34,Issue 16
 August,2009
胆碱能系统功能减退与病人出现某些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
亦有关,已证实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是改善胆碱能系统功能
的有效方法。HupA使分布区内神经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
含量明显升高,从而增强神经元兴奋传导,强化学习和记忆
脑区的兴奋作用,起到提高认识功能,增强记忆保持和促进
记忆再现的作用。
人们采用了 X射线衍射、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对 HupA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Hup
A直接作用于酶活性区的开放位点,阻碍了酶和底物的结
合。用X射线晶体结构衍射对HupA和酶的复合物进行研
究的结果表明三碳桥结构插入到了酶表面的疏水区[25],推
测HupA分子中的三碳桥结构是其作用的必需结构。Zhao
等[26]研究了乙酰胆碱酯抑制剂对G1和G4亚型的乙酰胆碱
酯酶抑制作用特点,结果表明,他们的作用效果并不是均等
的,其中HupA主要抑制 G4亚型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他
克林和安理申主要抑制 G1亚型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经
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大脑中含量最多的是 G4亚型,同时,
它是调节脑内乙酰胆碱含量最主要的乙酰胆碱酯酶,HupA
对G4亚型乙酰胆碱酯酶的专一性抑制作用有利于老年痴
呆病的治疗。对HupA的药理学研究正向着更深入的方向
发展,试图从分子结构,分子互作等微观领域解释 HupA的
作用机制。
4.2 保护神经细胞和抗凋亡 Skolnick[27]等发现HupA具
有抗谷氨酸受体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此机制减轻海马
神经元的缺血缺氧损伤,从而保护脑神经细胞。近年发现
HupA具有明显保护神经脑细胞抗β淀粉样蛋白(Aβ)引发
的细胞凋亡和减轻新生小鼠由于缺血性缺氧引发的脑损伤
和认知能力减退[28]。Wang等[29]研究表明,HupA是 N甲
基天冬氨酸(NMDA)的非竞争性抑制剂,通过降低 NMDA
受体的活性,从而抑制 NMDA受体对 Aβ积累的促进作用。
另外,HupA能对抗多种介质诱导的神经凋亡作用,包括过
氧化氢、A13、蛋白激酶 c抑制剂、星形孢菌素等。HupA改
善细胞凋亡作用与上调 Bel2基因水平,下调 Bax和 P53的
表达,抑制活性氧自由基水平上升和降低 caspase3的活性
有关。
4.3 抗氧化 HupA能够提高过氧化氢酶和 GSHPx的活
性,抑制由于 Aβ的积累而维持脑细胞氧化还原系统的稳
态。Aβ的神经毒性作用导致氧自由基增加,损伤神经细胞
膜和线粒体DNA,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如果将神经细胞与
HupA预先孵育2h然后再与Aβ孵育,可使Aβ产生的毒性
明显减弱,细胞存活率及抗氧化酶活力明显上升,丙二醛
(MDA)水平下降。该实验表明 HupA的抗 Aβ神经毒性与
其能提高抗过氧化酶活力有关[30]。周永其等[31]对 D半乳
糖引发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大鼠抗氧化
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upA01,02mg·kg-1可明
显提高大鼠血清和脑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同
时降低MDA含量,从而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脑的损
伤。老年痴呆患者脑内自由基清除力减退,自由基增多,通
过炎症、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损伤中枢神经细胞功能,从而
导致老年痴呆的发生。HupA的抗氧化作用是其治疗老年
痴呆病的机制之一。
5 展望
据IMS统计,美国每年因AD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
损失约为1000亿美元。据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
所作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目前中国约500万 AD患者,就
诊率仅为228%。因此,开发治疗AD的新药———石杉碱甲
刻不容缓。
随着科研工作者对石杉碱甲药理作用研究的进一步深
入,新的药理作用将不断被发现。这也将促进石杉碱甲的人
工合成进程。但是,由于石杉碱甲特殊的分子结构,人工合
成费时费力,且代价高。石杉碱甲的来源还是以其原药材千
层塔为主。现由于千层塔的野生资源蕴藏量甚少,根本不能
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千层塔的人工繁殖成为一个重要的
研究领域。尽管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仍处
于起步阶段。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①千层
塔的孢子繁殖。千层塔孢子数量非常大,是进行千层塔植株
繁殖的有利条件。但是,孢子繁殖要求条件复杂,萌发时间
很长[32],在技术上有待于突破;②千层塔的组织培养。利用
组织培养进行千层塔的快速繁殖首先要解决外植体的染菌
问题,其次是筛选有利于芽形成可快速发育的培养基;③千
层塔种苗(试管苗)的生长。无论是野生石松类植物或者是
通过组织培养获得的石松类试管苗其生长速度都非常
慢[12],很难进行大面积推广。因此,需要从环境因子、生理、
生化和遗传等方面进行研究,加快千层塔植株的生长速度;
④千层塔内生菌的研究。大部分石松植物原叶体在自然条
件下与真菌共生,真菌原叶体共生体一般形成于原叶体发
育的早期即8~12个细胞时期[10]。真菌侵染后原叶体才能
完成发育过程。目前,已经开展了千层塔内生菌的分离,活
性检测和对原叶体生长的影响等工作[15,33]。但是,关于内
生真菌在千层塔的扦插和离体繁殖中的作用未见报道,这方
面的研究必将加速千层塔的人工繁殖进程;⑤千层塔的细胞
培养。用单细胞或细胞团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此方法有
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群体大等优点,利用植物细胞组织的
大规模培养,可以有效的生产各种天然化合物[34]。千层塔
细胞培养是获得 HupA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至今还未
见到这方面的报道。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药用植物志编写组.浙江药用植物志[M].杭州:浙江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  张君成,邢建宏,宋育红,等.药用植物蛇足石杉研究新进展
[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2):1.
[3]  Tang,XC,He,XC,BaiDL.HuperzineA:anovelacetylcho
linesteraseinhibitor[J].DrugFuture,1999,24:647.
·1202·
第34卷第16期
2009年8月
                           
Vol.34,Issue 16
 August,2009
[4]  周汉华,钟可,潘娅,等.千层塔原植物形态观察[J].贵州中
医学院学报,2007,19(1):69.
[5]  鲁润龙,周忠泽,鲍时来,等.药用植物蛇足石杉的生物学特
性[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9,29(1):118.
[6]  李沛玲,黄朝表,郭水良,等.浙江及邻近地区蛇足石杉依存环
境的初步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3):211.
[7]  MaXQ,TanCH,ZhuDY,etal.HuperzineAfromHuperzia
speciesAnethnopharmacolgicalreview[J].JEthnopharmacol,
2007,113:15.
[8]  李娜,陈钧.石松植物繁殖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22):6771.
[9]  盛束军,徐建丰,王志安,等.千层塔扦插繁殖研究[J].资源
开发与市场,2000,16(5):268.
[10] 李娜,陈钧,朱大元.土壤微生物影响蛇足石杉扦插生根的机
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3):2478.
[11] 沈晓霞,俞旭平,盛束军.千层塔茎尖组织培养灭菌方法的研
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6):58.
[12] WojciechS,AgnieszkaP,PiotrS,etal.Somaticembryogenesis
andinvitrocultureofHuperziaselago.shootsasapotential
sourceofhuperzineA[J].PlantSci,2005,168:1443.
[13] MaXQ,GangDR.InvitroproductionofhuperzineA,aprom
isingdrugcandidateforAlzheimer'sdisease[J].Phytochemistry,
2008,69:2022.
[14] 石纬,罗建平,丁振华,等.千层塔内生真菌分离鉴定的初步
研究[J].中草药,2005,36(2):281.
[15] 龚玉霞,蒋继宏,陈凤美,等.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分离和抗
植物病原真菌活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0(6):689.
[16] LiuHQ,TanCH,JiangSH,ZunDY.Huperzineanewlyco
podiumalkaloidfromHuperziaserata[J].ChineseChemLet,
2004,15(3):303.
[17] 袁珊琴,赵毅民,冯锐.蛇足石杉碱丙的结构鉴定[J].药学学
报,2004,39(2):116.
[18] TanCH,ZhuDY.Lycopodinetypelycopodiumalkaloidsfrom
Huperziaserata[J].HelvChimActa,2004,87(8):1963.
[19] WangHB,TanCH,TanJJ,etal.Lycopodiumalkaloidsfrom
Huperziaserata[J].HelvChimActa,2007,90(1):153.
[20] 李齐激,潘炉台,邹娟,等.贵州不同产地千层塔中石杉碱甲
的含量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7,89(6):364.
[21] 王锐,王辉,刘菊,等.不同植株千层塔中石杉碱甲含量研究
[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6):32.
[22] 顾月华,吴庆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蛇足石杉中石杉碱甲
的含量[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8):1017.
[23] 王月娥,岳冬贤,唐希灿.石杉碱甲的抗胆碱酯酶作用[J].中
国药理学报,1986,7:110.
[24] HartvingP,WiklundL,AquiloniusSM,etal.Clinicalpharma
cokineticsofcentralyactingcholinesteraeeinhibitors[M]//Bec
kerR,GiacobiniE,eds.CholinergicbasisforAlzheimerthera
py.Boston:Birkhauser,1991:68.
[25] RavesML,HarelM,PangYP,etal.Structureofacetylcho
linesterasecomplexedwiththenootropicalkaloid,(-)hu
perzineA[J].NatStructBiol,1997,4:57.
[26] ZhaoQ,TangXC.EfectsofhuperzineAonacetylcholinester
aseisoformsinvitro:comparionwithtacine,donepezil,rivastig
mineandphysostigmine[J].EurJPharmacol,2002,455:101.
[27] SkolnickAA.OldChineseherbalmedicineusedforfeveryields
possiblenewAlzheimerdiseasetherapy[J].JAmMedAssoc,
1997,277:776.
[28] 王来栓,周瑾,邵肖梅,等石杉碱甲改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
性脑损伤和智能缺陷的实验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3,
41:42
[29] WangR,TangXC.NeuroprotectiveefectsofhuperzineA.A
naturalcholinesteraseinhibitorforthetreatmentofAlzheimer's
disease[J].Neurosignals,2005,14:71.
[30] 张均田.老年痴呆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策略[J].药学学报,
2003,35(8):635.
[31] 周永其,邓湘平,顾振纶.石杉碱甲对氧自由基的影响[J].中
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2):44.
[32] BruceJG.GametophyteofLycopodiumdigitatum[J].AmJ
Bot,1979,66(10):1138.
[33] FreebergA.Lycopodiumprothaliandtheirendophyticfungias
studiesinvitro[J].AmJBot,1962,49(5):530.
[34] 盛玉婷.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08,92(14):45.
·2202·
第34卷第16期
2009年8月
                           
Vol.34,Issue 16
 August,2009
ResearchadvancesofHuperziaserrata(Thunb.)Trev.
GUOBin1,2,4,XULingling3,4,WEIYahui1,LIUChunzhao2,4
(1.ColegeofLifeScience,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2.NationalKeyLaboratoryofBiochemicalEngineering,InstituteofProcesEngineering,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Beijing100080,China;3InstituteofMicrobi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4.GraduateSchool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 Qiancengta,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oducedfromthewholeplantoftheclubmossHuperziaserata,has
beenusedforalonghistoryinChinafortreatmentofanumberofailments,includingcontusions,strains,swelings,schizophrenia,
myastheniagravisandnoworganophosphatepoisoning.IthasbecomeknownworldwideasamedicinalplantsinceChinesescientistsdis
coveredhuperzineAfromitinthe1980s,whichisreversible,potentandselectiveacetylcholineesterase(AChE)inhibitorsbyin
vitroandinvivopharmacological,andproducedefiniteefectsinthetreatmentofAlzheimer'sdisease.Now,Qiancengtaispopularin
aloverthewordforhisfamouspharmacologicalactions.Forfurtherexploitationthisvaluableresourceunderprotectionofnatureenvi
ronmental,itsbiologicalandecologicalfeatures,pharmaceuticalactiveingredients,artificialpropagationandinvitrotissueculture,
werereviewed,andthesustainableuseofQiancengtanaturalresourcethroughplantbiotechnologywasputontheagenda.
[Keywords] Huperziaserata;huperzineA(HupA);alzheimerpsdisease;biotechnology
[责任编辑 古云侠]
《中国中药杂志》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和引证数据
1 国外数据库收录
美国SciFinder数据库:进入医学索引MEDLINE;进入《化学文摘》(CA);荷兰 Elsevier公司 Scopus数据
库;《国际药学文摘》(IPA);《毒物学文摘》(ToxFile);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
2 国内数据库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
3 主要引证数据或数据库统计结果
《中国中药杂志》在中国知网(CNKI)的2008年下载量为31万,国内外用户达到2000余家。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析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核心版引证报告(2007):影响因子为
0.693,总被引频次3937,基金论文比0.53,被引半衰期5.68;扩展版:影响因子1.052;引文频次6853。
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8版):影响因子为1.056,总被引频次6828,5年影响因子1.304。
·3202·
第34卷第16期
2009年8月
                           
Vol.34,Issue 16
 August,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