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冬虫夏草寄主幼虫
生长发育的影响
刘 飞,伍晓丽,曾 纬,张德利,陈仕江,尹定华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 400065)
[摘要] 目的: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冬虫夏草寄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比较病虫害综合防治
技术和其他对照饲养技术对冬虫夏草寄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打破培殖料自然状
态下微生物平衡的同时有效抑制了主要病害和虫害的发生,和其他对照饲养技术相比,该技术在提高幼虫成活率
的同时促进了寄主幼虫的生长发育。结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可以用于冬虫夏草人工培殖大生产。
[关键词] 综合防治技术;冬虫夏草;蝠蛾幼虫;人工饲养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8)23274104
[收稿日期] 20080408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BA701A08b);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I06A1304);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
项目中药现代化专项(8926)
[通讯作者] 刘飞,Tel:(023)89029070,Email:lfei1976@
126com
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 Cordycepssinensis
(Berk.)Sacc.侵染蝠蛾属Hepialus幼虫而形成的虫
菌结合体,性味甘平,具有补肺益肾的功效[1]。冬
虫夏草在人工饲养过程中病虫害时有发生[2]。在
产业化研究中发现,不经过任何处理的冬虫夏草寄
主幼虫培殖料由于带有多种病原菌和有害昆虫,直
接用于幼虫的饲养会影响幼虫的成活。多年来,幼
虫期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冬虫夏草人工培殖研究的
重点之一。到目前,所采用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对由于培殖料所引发的病虫害已经产生明显的抑制
效果,并拟在冬虫夏草的产业化培殖过程中广泛运
用。为了明确该技术对寄主幼虫成活的影响,本实
验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对冬虫夏草
寄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 材料
研究所用材料与室内规模化人工培殖冬虫夏草
所用的材料相同,研究对象为贡嘎蝠蛾 Hgong
gaensisFuetHuang幼虫,各处理除培殖料处理差异
外,其他条件相同。
2 方法
研究设如下处理:处理1,所用的基质、饲料等
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处理后再按常规饲养技术操作,
即综合防治处理;处理2,在综合防治处理中接入培
养5d左右的拟青霉菌,每盒接1支试管菌种,接种
时将菌液与基质混合均匀后再按常规饲养技术操
作,即接种病菌处理;处理3,采用完全自然的未经
任何加工的基质、饲料等材料进行室内人工培殖,即
完全自然饲养处理;处理4,除了使用的饲料采取一
定的加工处理外,其他同处理3,即部分自然饲养处
理。布置时间为2006年8月,每处理重复15盒,每
盒投放100条幼虫;每次统计5盒,分 3次统计完
成,第Ⅰ次统计在当年幼虫投放后2个月进行,即越
冬前统计;第Ⅱ次统计在2007年5月进行,即越冬
后统计;第Ⅲ次统计在2007年9月进行。调查并测
量记录幼虫的体长、体重、头壳宽和幼虫的存活率以
及培殖料内霉菌和主要病害传媒昆虫的多少和有
无。在测量幼虫体长时,先用棉绳端比幼虫在自然
状态下的长度,再用刻度尺测量棉绳的长度而得到
幼虫的体长;体重用千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量,幼虫的
头壳径用游标卡尺测量。所得数据采用新复级差法
进行统计分析[3]。在统计病害时,基质表面有
0,1~4,5~10个零星分布的霉菌或拟青霉菌菌落分
别用“无”、“少”和“有”表示;成片分布占培殖料表
面面积1/4的霉菌或拟青霉菌菌落用“多”表示。
3 结果与分析
各处理幼虫生长发育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各
处理在统计的各项中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3.1 综合防治技术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1472·
第33卷第23期
2008年12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23
December,2008
表1 幼虫在相同时间内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处理
成活率/%
Ⅰ Ⅱ Ⅲ
体长/cm
Ⅰ Ⅱ Ⅲ
体重/g
Ⅰ Ⅱ Ⅲ
头壳径/cm
Ⅰ Ⅱ Ⅲ
1 620 332 298 067 114 213 00017 00100 00622 0053 0089 0207
2 333 134 84 064 102 216 00015 00068 00616 0053 0083 0192
3 40 10 02 054 086 180 00010 00044 00350 0052 0066 0200
4 204 101 43 056 088 211 00011 00044 00450 0053 0068 0203
3.1.1 对寄主幼虫成活率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
出,各处理在3次统计中的成活率依次递减并且前
后2次的成活率差异显著。每次统计时,处理1在
4个处理方式中的成活率都最高并且与其他3个处
理的成活率差异达极显著。处理1在第Ⅰ次统计时
最高达620%,到第Ⅲ次统计时下降到298%,造
成处理1中幼虫死亡的原因目前正在研究中。处理
2的幼虫到第Ⅲ次统计时只剩下84%的幼虫成活,
低成活率的原因除了有造成处理1中幼虫死亡的原
因外,接种的拟青霉病原菌是主要的致死原因。而
处理3在第Ⅰ次统计时仅为40%,到第Ⅲ次统计
时已接近完全死亡,造成该处理中幼虫极低成活率
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饲料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从
而使得幼虫无法取食而饿死。处理4因避免了幼虫
取食困难的问题,其成活率就显著高于处理3,但是
由于没有经过其他加工处理,所携带的有害生物如
拟青霉菌、线虫等将侵害幼虫,最终导致其与处理1
的成活率差异达极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处理1在
各处理中最有利于寄主幼虫的成活。
3.1.2 对寄主幼虫体长的影响 在幼虫体长变化
过程中发现,各处理分别在第Ⅰ次和第Ⅱ次统计时
体长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前后2次
统计期间恰好是幼虫越冬期,幼虫在越冬期间停止
生长或生长缓慢造成的。这一结果表明各处理在越
冬期间对幼虫体长变化的影响是相同的。到第Ⅲ次
统计时,各处理体长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分别和第
Ⅱ次统计时的体长差异达极显著,处理1在第Ⅱ次
统计时体长为114cm,到第Ⅲ次统计时已经增长
到213cm。这一结果表明,度过越冬期的幼虫不
管培殖料是否经过处理其体长都将开始明显的变
化。越冬后开始回升的温度促进了幼虫的活动和取
食,只要有可以取食到的饲料,无论是否经过处理,
幼虫体长终将获得明显的增加,表明是否取食到食
料是这一阶段影响幼虫体长变化的主要原因。
3.1.3 对寄主幼虫体重的影响 体重变化过程中
发现,第Ⅰ次统计时各处理之间的体重差异不明显,
表明在投放后2个月内幼虫的体重并没有受处理差
异的影响。第Ⅱ次统计时,各处理的幼虫体重产生
了显著的变化,处理1的幼虫体重最大并显著高于
其他3个处理,处理2,3,4之间的体重差异不显著。
由此表明,不经过综合处理或者经过综合处理但有
拟青霉菌的影响都将不利于幼虫越冬期间体重的增
加。分析其原因时发现,体重增加缓慢的处理2,3,
4中幼虫体内往往寄生有1种或多种有害生物,这
些有害生物可能是影响幼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原因。
到第Ⅲ次统计时,处理1,2之间以及处理3,4之间
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但处理1,2幼虫的体重显著
高于处理3,4,其原因可能是经过综合防治处理的
培殖料消灭了大量对寄主幼虫有害的生物,从而使
得幼虫在体重变化过程中受到极少有害生物的影
响,所以处理1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重都最大并且成
活率都最高;处理2在综合防治处理基础上增加了
拟青霉菌的侵害,因此感染了该菌的幼虫在第Ⅱ次
统计之后、第Ⅲ次统计之前已经死亡,而没有感染该
菌的幼虫也像处理1中的幼虫一样受极少有害生物
的侵害,其体重最终也和处理1中幼虫的体重一样,
所以就出现了第Ⅱ次统计时体重不高的处理2到第
Ⅲ次统计时体重增加但成活率降低的现象,这一结
果表明综合防治技术有利于成活幼虫体重的增加。
3.1.4 对寄主幼虫头壳径的影响 各处理分别在
第Ⅰ次和第Ⅱ次之间的头壳径差异不显著,第Ⅱ次
和第Ⅲ次之间的头壳径差异达极显著,表明越冬后
幼虫的头壳径变化更明显。每次统计时处理1,2之
间以及处理3,4之间的幼虫头壳径差异不显著,表
明在综合防治处理的基础上是否接种拟青霉菌以及
在自然饲养的基础上是否对饲料进行简单的加工都
对幼虫头壳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处理1,2的头壳
径在第Ⅲ次统计时与处理3,4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其原因可能与体重变化的原因相同,即生长受到影
响(如拟青霉菌侵害或基质中其他有害生物的侵害
等)的幼虫已经死亡,而成活的幼虫在各处理中头
壳径的大小一致。由此可见,综合防治技术没有对
·2472·
第33卷第23期
2008年12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23
December,2008
幼虫的头壳径变化造成不利影响。
3.2 综合防治技术对培殖料部分有害生物的影响
各处理幼虫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统计结果见表
2,各处理统计的各项中都存在一定差异。
表2 综合防治技术对培殖料部分有害生物的影响
处理
基质表面霉菌
Ⅰ Ⅱ Ⅲ
基质表面拟青霉
Ⅰ Ⅱ Ⅲ
幼虫拟青霉病害/%
Ⅰ Ⅱ Ⅲ
病害传媒(蚊虫/螨虫)
Ⅰ Ⅱ Ⅲ
1 多 多 多 无 无 无 35 12 05 有/无 有/无 有/无
2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603 185 73 有/无 有/无 有/无
3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0 0 0 无/有 无/有 无/无
4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223 103 13 无/有 无/有 无/有
3.2.1 对培殖料基质表面拟青霉菌及其他霉菌生
长的影响 在处理1中,基质表面虽然不生长拟青
霉菌,但其他霉菌(种类待定)生长多,而在处理 2
中,基质表面生长有拟青霉菌的同时共生有少量的
其他霉菌,这一结果表明,表面生长的拟青霉菌抑制
了部分其他霉菌的生长,从而使得处理2表面的其
他霉菌的生长比处理1少。处理3,4就不具有上述
竞争现象,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处理3,4并没有打破
该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微生物种群结构,从而使得
培殖料内微生物种类之间都互相依赖、互相抑制、共
同生长;而经过综合处理后的培殖料微生物种群结
构发生了改变,打破了本身的微生物平衡,从而表现
出菌种优势现象。
3.2.2 对拟青霉病发病率的影响 幼虫的拟青霉
病害是室内人工培殖冬虫夏草过程中最严重的病害
之一。采用处理1的方式后,拟青霉病的发病率最
高为35%,最低为05%,并且每次统计的发病率
都比处理2,4的发病率低,而且其差异显著。处理
2是在处理1基础上接种拟青霉菌从而造成幼虫拟
青霉病害的大量发生,到第Ⅲ次统计时,该处理中幼
虫拟青霉病的危害仍然高达73%,表明综合防治
处理后的培殖料仍然适合拟青霉菌的生长。处理3
不利于幼虫的成活,在仅存的几条幼虫中未见拟青
霉病害,但在极低成活率的基础上即使拟青霉病零
发病率也没有实际意义。在处理3的基础上对饲料
进行适当的加工后对幼虫的成活率有显著提高,但
拟青霉病害在每次统计时的发生严重性显著高于处
理1。由此可见,处理1在保证幼虫成活率的基础
上对拟青霉病害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果。
3.2.3 对病原菌主要传媒生长的影响 从表2可
知,处理3,4中没有蚊虫的发生,但螨虫伴随着寄主
幼虫的存在而流行,表明寄主幼虫是产生螨虫的必
要条件。处理1,2抑制了螨虫的生长却滋生了大量
的蚊虫,表明综合防治处理无论是否接种拟青霉菌
都有利于蚊虫的生长,但蚊虫和螨虫在培殖料内不
能同时共存,其原因可能是它们之间存在互相抑制
的作用,也可能是各处理的条件差异恰好是它们生
活的最佳环境。
4 结论
寄主幼虫的成活率、体重、体长、头壳径等都受
培殖料的影响。由于培殖料所引发的病虫害对寄主
幼虫的致死率高,在整个幼虫期的任何时候都可发
生,因此,对培殖料所导致的病虫害的研究是人工培
殖冬虫夏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提供方便幼虫活动和取食的培殖料以及杜绝培
殖料内的有害生物是提高寄主幼虫成活率的有效途
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就是在此指导下形成的。
经过上述研究证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利于幼
虫的生长发育,它在抑制培殖料主要病虫害发生的
同时提高了寄主幼虫成活率,对进一步采取更有效
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技术在现阶
段可以用于冬虫夏草的规模化培殖。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一部[S].2000:86.
[2] 曾 纬,陈仕江.冬虫夏草寄主昆虫拟青霉病研究[J].中国中
药杂志,2001,26(7):455.
[3] 南京农业大学.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2版.北京:农业出
版社,1985:42.
·3472·
第33卷第23期
2008年12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23
December,2008
Efectsofintegratedpestcontroltechniquestogrowthofhost
larvaeCordycepssinensis
LIUFei,WUXiaoli,ZENGWei,ZHANGDeLi,CHENShiJiang,YINDingHua
(ChongqingAcademyofChineseMateriaMedica,Chongqing400065,China)
[Abstract] TostudytheefectsoftheintegratedpestcontroltechniquesongrowthofhostlarvaeofCordycepssinensis.Meth
od:Theintegratedpestcontroltechniqueswerecomparedwithconventionaltechniquestoevaluatetheefectsongrowthofhostlarvae.
ResultandConclusion:Theresultsshowedthatthetechniqueshadbrokenthebalanceofthemicrobiallivinginthematerial,pro
ducedefectiveinhibitiononthepests,raisedthesurvivalrateandpromotedthegrowthofthehostlarvaeatthesametime.
[Keywords] integratedpestcontroltechniques;Cordycepssinensis;Hepialuslarvae;artificialbreeding
[责任编辑 吕冬梅]
灯盏花最佳采收期研究
杨生超1,张雪峰2,张丽梅1,刘立仙1,杨永建1,萧凤回1
(1.云南农业大学 中药材研究所 云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中心,云南 昆明 650201;
2.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 目的:为确定灯盏花的最佳采收期。方法:观测了灯盏花植株的生长发育进程,全草及各部位的干物
质积累规律和全草主要有效成分灯盏乙素和咖啡酸酯含量的积累规律。结果:生育期130d时,灯盏花单株叶数和
单叶干重达到最大,全草及叶、茎和花的干物质积累也较高;灯盏花灯盏乙素含量随生育期推移,而逐渐下降,出苗
120d以后,急剧下降;不同生育时期灯盏花咖啡酸酯含量变化较小,无规律,与灯盏乙素含量无相关关系。结论:
灯盏花出苗后130d,处于初花期,是灯盏花的最佳采收期。
[关键词] 灯盏花;干物质积累;灯盏乙素;咖啡酸酯;最佳采收期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8)23274403
[收稿日期] 20080103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004BA721A34);云南省
“十一五”社会发展攻关项目(2006SG016)
[通讯作者] 萧凤回,Tel/Fax:(0871)5227861,Email:feng
huixiao@163.com
灯盏花 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
Mazz.又名灯盏细辛或短葶飞蓬,为菊科飞蓬属多年
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广
西、西藏、湖南等西部和西南部海拔1200~3500m
的中山和亚高山开阔山坡草地、林缘或疏林下[1]。
灯盏花活性成分有黄酮、咖啡酸酯、酚类化合物等。
以灯盏乙素为主开发的片剂、针剂,及其以灯盏乙素
和咖啡酸酯为主要活性成分的灯盏细辛注射液是应
用最普遍的灯盏花制剂。云南省每年收购灯盏花药
材在1000t以上,近年对云南省灯盏花分布区进行
资源调查时,已难见到有成片的灯盏花,植株分布频
度已接近稀少或枯竭[23]。1999年以来已有灯盏花
引种驯化方面的研究报道[2,4],并实现了灯盏花的
规范化种植,建立了灯盏花GAP基地[5]。栽培条件
下,灯盏花经历苗期、现蕾、抽薹、开花和结实等几个
生育时期,初花期以前采收[4],种植当年可采割地
上部分2~3次,以后重新播种。目前尚无有关灯盏
花咖啡酸酯含量的变化规律的研究报道。因此有必
要开展不同生育时期灯盏花灯盏乙素、咖啡酸酯含
量的变化规律和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最佳采收期的
系统研究。本研究通过对灯盏花的生长进程、全草
·4472·
第33卷第23期
2008年12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23
Decembe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