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药口服固体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全 文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7期2005年7月
排除毒物,包括催吐、洗胃和导泻等方法,然后要积极阻止毒
物的吸收。
References:
[1]ZhouTz.Generalintroductiononc mpounddecoction
inducedtoxicosisEJ].ShanghaiJTr d打ChinMed(上海中
医药杂志),1986,10(2):44—45.
E2]DouZY.Elementaryintroductionon oxicosissymptomand
cureofChinesemateriamedica[J].TianjinPh rm(天津药
学),1995,7(2):41—43.
中药口服固体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高 斐,王东凯,陈修毅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16)
近30年来,缓释制剂以其显著的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
注,尤其以西药为原料的药物缓释制剂,在处方设计,辅料及
成型工艺,生物药剂学特性及药动学等方面,国内外学者都
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许多成熟的品种如萘普生缓释片等在
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相比而言,中药缓释制剂的开
发却大大落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批准的51
个缓释品种中只有一个中药制剂。随着中国进入WTO,西
药仿制日趋艰难,开发中药市场已迫在眉睫。本文结合笔者
从事中药缓释制剂研究工作实际,并通过查阅近10年的国
内相关报道,拟对中药口服缓释制剂的特点、类型、药动学及
其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1 中药缓释制剂的特点
1.1概念:中药缓释制剂又叫中药缓释给药系统,是指通过
科学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
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制剂。中药口
服缓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对于须频繁给
药的药物可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常规制剂,包
括口服或注射,若需一日多次,则麻烦和疼痛等原因常常会
降低病人的顺应性从而影响疗效。2)可以有效避免峰谷现
象,使血药浓度保持平稳,提高药物治疗稳定性,降低药物不
良反应,例如普通雷公藤片临床不良反应达44%,而制成缓
释片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56%)相比仅为9%[1]。3)避
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1.2药物的选择:根据临床需要,中药的有效成分、有效部
位,单、复方可以制成缓释制剂,但并非所有的中药都可以制
成缓释制剂。首先,中药缓释制剂适用于病情较重或病程较
长,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因此,抗心脑血管疾病药、抗恶
性肿瘤药、肝炎防治药物、抗风湿类风湿药物、免疫功能调节
药物等制成长效的缓释制剂更有市场和开发价值。再者,具
备下列特性的药物一般不适于制成缓释制剂:每次服用剂量
大于0.5g的药物;在水中溶解度小于0.01mg/mL的药
物,溶解度与胃肠道生理pH值关系密切的药物;在胃肠道
吸收不规则的药物;对肝药酶有诱导或抑制效应的药物,肝
脏或肠道菌丛首关效应大的药物;与血浆蛋白质结合率高的
药物。
还需要指出的是,适于制成缓释制剂的中药一般来讲都
是一些有效成分明确,有一定药动学研究基础的药物。例如,
丹参的心血管活性部分的水溶性有效部位已明确为水溶性
酚酸类,其制剂的临床应用为需要较长时间维持血药浓度和
药效的心血管领域,制备丹参提取物的缓释制剂进行药理临
床筛选具有一定意义[2]。
2中药口服缓释制剂的类型
2.1骨架型缓释片
2.1.1凝胶骨架片:主要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
骨架材料,遇水后可形成凝胶。水溶性药物可通过凝胶层向
外扩散,水中溶解度小的药物则由凝胶层的溶蚀来控制其释
放速度。凝胶最后全部溶解,药物全部释放,故生物利用度
高。除HPMC外,还可以以脱乙酰壳多糖、羟乙基纤维素、聚
乙烯醇、海藻酸钠等为骨架材料。景秋芳等以甲壳胺和海藻
酸钠为复合骨架制备了葛根素复合凝胶骨架缓释片,并对其
释放度和释放机制进行了探讨口]。赵瑞芝等以羟丙基甲基纤
维素为阻滞剂研制了大黄控释片,处方优化后达到了《美国
药典》对缓释制剂的体外溶出要求H]。
2.1.2蜡质骨架片:这类骨架片主要由不溶解但能够溶蚀
的蜡质材料制成,如巴西棕榈蜡、硬脂醇、硬脂酸、聚乙二醇、
氢化蓖麻油、甘油三酯等,药物通过孔道扩散和溶蚀控制释
放,如长效盐酸麻黄素片[51等。
2.1.3不溶性骨架片:这类骨架片主要由乙基纤维素、聚甲
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丙烯、聚氧硅烷等不溶性骨架材料
制成,其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孔道扩散为其限速步骤,田
景振等以乙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硫酸钙为阻滞剂,糊精为
稀释剂,制备了中药复方克心痛缓释片。实验研究得出最优
处方在12h释放近100%,体外释药与体内药效有良好的相
关性[6]。该项研究为中药复方制成缓释制剂开辟了先河。
2.2 胃内滞留制剂:这类制剂一般使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
及低密度辅料与药物混合制成,能够滞留于胃液中,延长药
收稿日期:2004—12—25
作者简介:高斐(1980一),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
Tel:(024)23843711—3735E—mail:spugaofei@163.tom
万方数据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7期2005年7月
物释放时间,改善药物吸收,从而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制成
胃内滞留制剂可以在胃内滞留达5~6h,并具有骨架释药的
特性。其原理为流体动力学平衡理论[7]。刘产明等自制了胃
幽净漂浮片,并与普通片进行了体外溶出比较,T;。分别为
1.18h和3.16min,达到了缓释效果[8]。刘新等研制了小金
丹漂浮缓释胶囊[9],尽管漂浮时间仅为已报道的西药品种的
1/3,但在中药应用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胡志方等用丙烯酸树
脂IV号、微晶纤维素、硬脂酸等辅料按一定工艺制成了元胡
止痛胃漂浮型控释片,经测定起漂时间为1~3rain,有效成
分延胡索乙素3h溶出度为32%,9h为86%口⋯。张向荣等
以HPMC为缓释骨架,十八醇为助漂剂,经湿法压片,制备
了总丹酚酸胃内滞留缓释片,并筛选出体外释药8h,漂浮达
12h的最优处方,其释药机制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1“。
2.3缓释胶囊:缓释胶囊主要是将内容物制成缓释制剂,填
充而成,诸如缓释小丸胶囊、骨架型颗粒胶囊等,因此,以下
就其内容物的制备特点分述如下。
2.3.1固体分散物:固体分散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难溶性药物
的溶出度,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若用水不溶性聚合物、肠溶
性材料、脂质材料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不但具有提高生
物利用度的作用,而且具备使药物缓释长效的作用。李国栋等
选用Ⅲ号丙烯酸树脂通过溶剂法制备了青蒿素缓释固体分散
物,研究发现体外溶出时间明显延长,溶出度显著增加[1“。郭
建平等以乙基纤维素/聚乙二醇为混合载体将葛根黄酮制成
固体分散体装入胶囊,体外释药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1“。黄
立峰等利用固体分散技术改善蒿甲醚分散状态,并设计了速
释和缓释2种制剂组合,以求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
2.3.2微丸:又叫缓释小丸,是指直径约为1mm,一般不超
过2.5mm的小球状口服剂型,可装入胶囊或压成片剂使
用。微丸的释药行为是组成一个剂量的各个小丸释药行为的
总和,个别在制备上的失误或缺陷不会对整体的释药行为产
生大的影响,因此在释药规律的重现性、一致性方面优于缓
释片剂。麝香保心丸临床用于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胸闷
及心肌梗死,但存在制备和贮藏过程中稳定性差、起效时问
慢、持效时间短等问题。宋洪涛等用p环糊精包合易挥发不
稳定成分制成丸芯,可用在不同pH条件下溶解的辅料包
衣,制备成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1“。潘琦等采用小丸包
衣工艺研制了左金缓释微丸装入空胶囊,研究表明持续释药
达12h以上,达到了预期的缓释效果[1“。
2.3.3微球、微囊: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
壳,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成药库型微型胶囊,简称微囊。若
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基质型微小球状
实体,即为微球。李药兰等以乙基纤维素(EC)为囊材,采用
乳液溶剂挥发技术制备茶多酚缓释微囊n73;吴海珊等利用
交联壳聚糖为载体,制备了壳聚糖一绞股蓝总皂苷缓释微球,
收率达90%以上n“。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兴起,微
囊、微球的粒径进一步减小,逐渐发展成为毫微囊、毫微粒甚
至纳米囊、纳米粒,它们具有更为显著的优点,不但具有缓释
作用,还具有靶向性特点。近几年来,相关研究逐渐成为药剂
研究领域的热门,也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提出新的挑战。
3中药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
中药药动学研究是研究中药缓释制剂的基础,贯穿中药
缓释制剂研究的始终。首先,要通过药动学研究掌握药物在
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特征,药动学模型嵌合情
况,以及相关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吸收速
率常数、表观分布容积等),再结合药物的理化性质、药效学
性质和临床需要,确定是否有必要将该药制成缓释制剂;然
后再利用药物动力学原理对剂型、剂量、释药模式等加以综
合设计,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来评价和监控该系统是否达
到了预期效果。
3.1 口服缓释制剂的药动学原理:口服缓释制剂的体内过
程可表示为:D。』!旦墼D。i』蔓型x』兰型,D。为
缓释制剂的药物量,Krl为一级释放速率常数,Dgt为缓释制
剂在胃肠道释放的可供吸收的药物量,X为体内药物量。因
为缓释制剂的墨1<度与时间的关系。
3.2中药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方法:由于多数中药成分
复杂,干扰因素多,因此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较西药难度更
大。虽然中药药动学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正蓬
勃发展,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单方甚至复方的药动学都得以
阐明,各种相关方法、理论相继提出,研究论文也如雨后春
笋,极大推动了药动学的发展。
3.2.1血药浓度法(化学测定法):该方法与化学药物的药
动学方法完全相同,即通过测中药活性成分的血药浓度获得
一组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拟合房室模型或其他药动学模型,
计算药动学参数,从而阐明其体内变化规律。该法适用于已
提纯的中药有效单体及活性成分明确的单、复方制剂,对于
新药开发有重要意义。但此法只能说明有效成分本身的药动
学特点,若以其代表整个中药尤其复方制剂的药动学则不够
全面。
3.2.2生物效应法(生物测定法):包括药理效应法、毒理效
应法及微生物法。它们均是以药物某种效应为测定指标,前
两者更广泛的应用于有效成分复杂或不明确的中药及其复
方的药动学研究中。药理效应法以药效强度为指标(如血压、
心律、血小板聚集率、原虫抑制率等),建立量一效关系曲线、
时一效关系曲线及相对生物相浓度一时间关系曲线,绘制剂量
标准化曲线,再据其拟合房室模型,求算药动学参数。沈明勤
等以升血压作用作为效应指标研究了陈皮水溶性总生物碱
的量一效关系及药动学D]。宋洪涛等采用麝香保心pH依赖型
梯度释药微丸产生的增加大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药理效
应为指标,测定了该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与原剂型进
行了比较托⋯。
毒理效应法以药物的毒性作用(通常是动物的死亡)为
测定指标,又分为动物急性死亡法和LD;。补量法。动物急性
死亡法是将药动学中血药浓度多点动态测定法与毒理学中
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蓄积性的方法相结合,以估测药动学
万方数据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7期2005年7月
参数[2“。而LD。。补量法为前者基础上发展而成。这些方法的
提出和应用为中药药动学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微生物法主要用于抗菌药物效价的测定,通过选择适宜
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药的浓度,然后按照药动学原
理确定房室模型,求算药动学参数。王西发等用该法测定了
家兔体内鹿蹄草素的药动学参数[2“。
4展望
制剂新技术在国外,尤其西药上应用较为普遍,是药物
制剂很有发展前景的部分,而国内由于涉及技术高,难度大,
加上与之配套的成套设备少,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中这些
制剂品种更近乎没有,大多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这主要由
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复杂和多靶点性,目前研究的主要是一些
成分相对确定,靶点明确且质量可控的中成药,以后将更依
赖于中药成分的确定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节奏的
加快,人们用药的方式趋于简便,即服用量小,次数少,给药
方式简单,因而口服缓控释制剂方面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
要,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更加上我国人世以来,医药领域面
临国际上的巨大挑战,中药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人
们“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应抓住机遇,以现代化的制剂技
术为依托,开发中药新剂型,争夺市场主导地位,口服中药缓
释制剂在这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国内这方面研究尚处于起步
阶段,虽然困难很大,但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References:
[1]LiRL,WuSC.Sustained—releasevsordinarytabletsof
Tripterygiumwilfordiiintreatingrheumatoidarthritis[J].
NewDrugsClinRem(新药与临床),1995,14(3):130—132.
[27ZhangJ,LiuL,LaiXP,eta1.Currentstatusandsuggested
methodsofmanufacturinginRadixSalviaeMiltiorrhiae
Prepartion[J].ChinTraditHerbDrugs(中草药),2001,32
(10):954—955.
[3]JingQF,RenFz,ShenYJ.Studyonreleaseofslow—re—
leasedtabletsofpurerarin口].ChinTraditHerbDrugs(中
草药),2002,33(11):991—993.
[4]ZhaoRz,OuRS,YuanXH.Studyonpreparationndin
vitroeleasepropertiesofcontrolledreleasetabletofChinese
Rhubarb[J].ChinPharm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2):
101—102.
[5]LuB.NewTechniquesandNewDosageFormsofDrugs(药
物新剂型与新技术)[M].Beijing:People’sMedicalPub—
lishingHouse,2000.
[6]WeiFH,TianJz,WangHz.Sustaineda dcontrolled
releasetechnology[J].ShandongJTraditChinMed(山东
中医杂志),2000,19(9):554—557.
[7]KhattarD,AhujaA,KharRK.Hydrodynamicallybalanced
systemassustainedreleasedosageformsforpropranolol
hydrochlorid口].Pharmazia,1990,45(5):356.
[8]LiuCM,YangHY,XuJC.Dissolutiontestinvitroof
WeiyoujingTabletsofhydrodynamicbalan esystem(berber—
inehydrochloride)口].ChinTraditPatMed(中成药),
1998,20(12):3—5.
[9]LiuX,LinY,YuLR.StudyonXiaojincinnabarfloated
sustainedreleasepr paration[J].ChinTraditPatMed(中
成药),2001,23(2):87.
[10]HuZF,ZhuWF,GuoHL.Preliminarystudyonprepara—
tionofYuanhuzhitongHBSTablet[J].Chin了1r口ditPatMed
(中成药),2000,24(8):573—575.
[11]ZhangXR,WangY,YinFQ,eta1.Studyonpreparation
oftotalsalvianolieacidgastricesidentialtab ets[J].Chin
‰ditPatMed(中成药),2003,25(5):349—350.
E12]LiGD,ZhouZQ,ZhaoCW,eta1.Studyontheprepara—
tionandissolutionofthesustainedreleasesoliddispersions
ofartemisinin[J].PharmJChinPLA(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0.16(1):15—17.
[13]GuoJ P,SunQR,ZhouQ,eta1.Preparingnd vitro
pharmacokineticsofRadixPuerariaecapsule[J].Chin丁m—
dit矶rbDrugs(中草药),2000,31(1):25—26.
[14]HuangLF,ZhaoCW.Preparingandi vitroevaluatingof
artemethercontrolledreleasingystem口。】.LishizhenMed
MaterMedRes(时珍国医国药),1999,10(8):572—574.
[15]SongHT,GuoT,ZhangRH,eta1.StudiesonH art—pro—
tectingMuskpH—dependentgradient—releasepellets口].
ActaPharmSin(药学学报),2002,37(10):812-817.
[16]PanQ,GaoMJ,ZhuHT,eta1.Preparingndassayingof
Zuojinsustained—releasecapsull-J].JYunnanCollTradit
ChinMed(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6—8.
17】LiYL,HuangCH,CanYZ,ela1.Preparationof ea
polyphenolssustained—releasemicrocapsule[J].JChinMed
Mater(中药材),2000,23(5):281—283.
18 WuHS,LiYL.Studyandpreparationofsustained—release
microspheresof hitosan—gynosaponin[J].ChinTraditPat
Med(中成药),1997,19(6):1—2.
[19]ShenMQ,YeQZ,ChangFR.TherisingBPeffectof
ChenpiTSAanditsdose—reponserelationshipandpharma—
cokinetics口].ChinPharm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2)
97一】OO.
L20]SongHT,GuoT,ZhangRH,eta1.Studiesonpharma—
cokineticsofMuskProtectingHeartPelletswithpH—.depen—.
dentgradient—releaseandMu kProtectingHeartPills[J].
ChinTradit觑rbDrugs(中草药),2002,33(9):810—813.
21 HeMS.CalculatingpharmacokineticparametersofChinese
herbsyacuted adrateofanimals[J].PharmClinC in
MaterMed(中药药理与临床),1998,4(1):5—8.
[22]WangXF,QinJ,YangCM.Bacterioassayofpharma—
cokineticparametersofmethylhydroquinoneinrabbits厂J].
NorthwestPharmJ(西北药学杂志),1997,12(2):70—71.
敬告读 者
《中草药》杂志编辑部尚存部分过刊合订本,包括:1974—1975年、1976年、1979年、1985—1994年(80元/
年),1995—1997年(110元/年)、1998年(120元/年)、1999年(135元/-.?-)、2000年(180元/年)、2001—2003
年(200元/年)、2004年(220元/#-)。1996年增刊(50元)、1997年增刊(45元)、1998年增刊(55元)、1999年
增刊(70元)、2000年增刊(70元)、2001年增刊(70元)、2002年增刊(65元)、2003年增刊(65元)、2004年增
刊(65元)。欢迎订购。订阅者请直接与《中草药》杂志编辑部联系。
电话:(022)2747491323006821传真:(022)23006821E—mail:zcyzzbjb@tjipr.corn
万方数据
中药口服固体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 高斐, 王东凯, 陈修毅
作者单位: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16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5,36(7)
被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22条)
1.Li R L.Wu S C Sustained-release vs ordinary tablet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in 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1995(03)
2.Zhang J.Liu L.Lai X P Current status and suggeste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in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ae Prepartion[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1(10)
3.Jing Q F.Ren F Z.Shen Y J Study on release of slow-released tablets of purerarin[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2(11)
4.Zhao R Z.Ou R S.Yuan X H Study on preparation and in vitro release properties of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 of Chinese Rhubarb 2001(02)
5.Lu B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2000
6.Wei F H.Tian J Z.Wang H Z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technology[期刊论文]-山东中医杂志
2000(09)
7.Khattar D.Ahuja A.Khar R K Hydrodynamically balanced system as sustained release dosage forms for
propranolol hydrochlorid 1990(05)
8.Liu C M.Yang H Y.Xu J C Dissolution test in vitro of Weiyoujing Tablets of hydrodynamic balance
system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1998(12)
9.Liu X.Lin Y.Yu L R Study on Xiaojin cinnabar floated 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期刊论文]-中成
药 2001(02)
10.Hu Z F.Zhu W F.Guo H L Preliminary study on preparation of Yuanhuzhitong HBS Tablet 2000(08)
11.Zhang X R.Wang Y.Yin F Q Study on preparation of total salvianolic acid gastric residential
tablets[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3(05)
12.Li G D.Zhou Z Q.Zhao C W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and dissolution of the sustained release solid
dispersions of artemisinin[期刊论文]-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0(01)
13.Guo J P.Sun Q R.Zhou Q Preparing and in vitro pharmacokinetics of Radix Puerariae capsule[期刊论
文]-中草药 2000(01)
14.Huang L F.Zhao C W Preparing and in vitro evaluating of artemether controlled releasing system[期
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1999(08)
15.Song H T.Guo T.Zhang R H Studies on Heart-protecting Musk pH-dependent gradient-release pellets
[期刊论文]-药学学报 2002(10)
16.Pan Q.Gao M J.Zhu H T Preparing and assaying of Zuojin sustained-release capsule[期刊论文]-云南中
医学院学报 2001(01)
17.Li Y L.Huang C H.Cen Y Z Preparation of tea polyphenols sustained-release microcapsule[期刊论文]-
中药材 2000(05)
18.Wu H S.Li Y L Study and preparation of sustained-release microspheres of chitosan-gynosaponin
1997(06)
19.Shen M Q.Ye Q Z.Chang F R The rising BP effect of Chenpi TSA and its dose-reponse relationship
and pharmacokinetics 1997(02)
20.Song H T.Guo T.Zhang R H Studies on pharmacokinetics of Musk Protecting Heart Pellets with pH-
dependent gradient-release and Musk Protecting Heart Pills[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2(09)
21.He M S Calculating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Chinese herbs by acute dead rate of animals
1998(01)
22.Wang X F.Qin J.Yang C M Bacterioassay of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methyl hydroquinone in
rabbits[期刊论文]-西北药学杂志 1997(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赵家军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会议论文]-2007
2. 陈天朝.康冰亚.Chen Tianchao.Kang Bingya 中药丸剂的缓释制剂特点探讨[期刊论文]-中国药业2009,18(6)
3. 朱盛山.袁旭江.李苑新.Zhu Shengshan.Yuan Xujiang.Li Yuanxin 治疗冠心病中药复方缓释制剂均衡释放度的
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1)
4. 张海龙 中药微粒给药系统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1(3)
5. 尉越亮 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现状[期刊论文]-海南医学2005,16(11)
6. 俞海燕.徐爱军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2008,27(2)
7. 叶建斌.曹雅琴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期刊论文]-中国药业2009,18(14)
8. 高展.张铁军.岑艺峰.白玉婷 中药缓释制剂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7
9. 贺福元.周宏灏.罗杰英.邓凯文.伍勇.黄胜 中药控缓释制剂研制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8,30(5)
10. 王觉晓 水苏碱缓释片的研制及质量评价[学位论文]2007

引证文献(2条)
1.赵明 中药药物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概况[期刊论文]-安徽医药 2007(2)
2.周玥 黄藤素吸收机理及其缓释胶囊的研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50705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