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药毒性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



全 文 :·1108·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7期2005年7月
的特性,并以之作为“佐使药”广泛应用,只是对其作用机制
并未形成系统理论。现代通过整理古人的研究,进行了大量
的实验,揭示了冰片在促透血脑屏障、促渗吸收、促进其他药
物体内分布浓度的提高等方面的显著作用。
随着冰片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的不断普及,冰片
在临床上的用途也将逐渐拓宽。利用冰片促透血脑屏障的作
用,能解决某些中枢神经疾病治疗药存在难透过血脑屏障的
难题,为研制防治脑组织疾病的新剂型药物提供了理论依
据。充分利用冰片促进其他药物体内分布浓度的提高,与他
药合用增强药物吸收。利用冰片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特点,开
发出更具临床应用意义的新药,让冰片这一古老的中药为人
类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References:
[1]LiJS.TheIdentificationofCh neseMateriaMedica(中药鉴
定学)EM].Shanghai:ShanghaiScientificandTechnical
Publishers,1995.
E2ILiuYF,ZhangBL.Advancesinr earchofp armacology
ofborneolEli.JChinMedPharmacol(中医药学报),2003,
31(6):55-58.
[33LiuQD,LiangMR.Theinfluenceofborneolonthepassing
ofgentamycinthroughblood—brainb rrier[J].JGuangzhou
CoilTraditChinMed(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4,11(1):
37.
[43JiaYM,DingZ.Studyonauxo—actionofb rneolassisting
thepenetrationofDDBacrossBBB[J].SichuanMedJ(四
川医学),2004,25(2):156—157.
1-53LinXM,ChenHD.EffectofAcupointInjectionofcam—
phol—fluidonthepermeabilityofblood—brainb rriernrats
[J].AcupunctRes(针刺研究),2003,28(2):99—101.
ZhaoBS,XuQ,MiSQ.Ther lationshipbetweenNOS
andthefunctionofborneolinstimulatingtheBBB’Sopening
EJ7.JBrainNervDis(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9(4):
207—209.
ZhaoBS,XuQ,MiSQ.Thecomparisonofthefunctionof
borneolinstimulatingtheBBB’Sopeninga dpathological
opening[J].TraditChinDrugResClinPharmacol(中药新
药与临床药理),2002,13(5):287—288.
SunYQ,ZhouLL.ScreeningofprescriptionsofJiufen
Sprayb transdermalxperimentsJ1.Chin丁r口ditHerb
Drugs(中草药),2002,33(3):221.
LiH,LinJY.Efleetsof1-mentholandborneolontheper—
cutaneousabsorptionofvi pocetineJ1.ChinJNewDrugs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34.
GaoJ,YangQS,LiYH.Effectoftransdermalnh ncers
onabsorptanceofZushimaGaoyaoJ1.ChinJNewDrugs
(中国新药杂志),2004,13(5):417.
XUBL,WangH,XUWM.Enhancingeffectofsynthetic
borneolonskinpermeationofligustrazinehydrochlorideLJj.Chin‰ditPatMed(中成药),2001,23(12):864.
FangLL.TangYZ.Anexperimentalresearchonosmosis
ofcytomembraneofcorn alepitheliumpro otedbyborne—
olumintherabbitseyes[J].JChinOphthalmol(中国中医
眼科杂志),1999,8(2):67—69.
XuGH,WangH,XuWM.Nasalabsorptionofligustrazine
andpromotionactionofsyntheticborneolJ1.ChinJCIin
PharmacolnPr(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2002,7
(5):434—436.
ChenTT,LinSG.Enhancementofabsorptionofretrain—
ethylpyraxinebysyntheticborneolJ1.ActaPharmacolSin
(中国药理学报),1990,11(1):42—44.
WuSR.ChengG.Efleetsofborneolontheabsorption
kineticsoftherifampicininrats’intestines【JI.JShenyang
PharmUniv(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3,20(4):245.
中药毒性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
马以泉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浙江湖州 313000)
中药因其取自于天然而日益为世界各国广泛推广使用,
以中药为主的药品、保健品和食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
高。但由于部分中药的毒性未受到足够重视,服用中药所引
起的中毒事件在海内外频频发生,一度给中药事业的发展带
来了负面的影响。为此,笔者就中药的毒性及其中毒防范措
施进行探讨分析。
1毒性中药分类
1.1 金属元素类:大部分为矿物药如雄黄、砒石、水银、轻
粉、铅丹、胆矾等,常见中毒症状有口渴、咽干、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全身衰竭、昏迷、休克,可伴有黄疽、血尿和内脏出血
等症状。
1.2毒蛋白类:如巴豆、蓖麻子、苍耳子、相思豆等。此类发
病缓慢,一般数小时后或3日内发病,常疲乏无力、食欲不
振、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呼吸困难、脉细数,终因呼吸衰竭
而死亡。
1.3生物碱类:多为含乌头碱类或颠茄碱类的中药。前者主
要有毛茛科的乌头、附子、川I乌、草乌、雪上一枝篙等,常见中
收稿日期:2004—12-06
毒症状有口舌及上肢或全身麻木、头晕眼花、烦燥不安、心
悸、恶心呕吐、脉缓、心率减慢、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甚至昏
迷、呼吸麻痹等。后者主要有茄科的颠茄、艾若、曼陀罗等,常
见中毒症状有面肤潮红、口喝、咽干、呕吐、腹痛、视物不清、
兴奋或烦燥、心跳快,甚至痉挛、呼吸麻痹等。
1.4苷类:多为强心苷、氰苷和皂苷类的中药。强心苷类主
要有洋地黄、杠柳、夹竹桃、八角枫等,常见中毒症状有头晕、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燥、视物模糊、心率减慢、心律不
齐,重则四肢厥冷、昏迷、血压下降、心跳停止等。氰苷类中药
有苦杏仁、桃仁、李仁等多种果仁,常见中毒症状有流涎、呼
气有杏仁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悸、气短、瞳孑L散大,甚
至昏迷、惊阙、呼吸麻痹等。含皂苷类中药有商陆、芦荟、白
头翁等,常见中毒症状有口舌、咽喉、胃部的灼热感,流涎、恶
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昏迷、呼吸麻痹等。
1.5毒素类:有蟾酥、斑蝥、红娘子以及毒蛇的毒齿和苦胆
等,因所含毒素的不同,毒性反应各异,但多伴有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皮肤及口腔黏膜红肿、烦燥、昏迷等症状。





r=l










I二l



万方数据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7期2005年7月·1109·
2引起中毒的原因分析口]
2.1剂量不当引起:目前临床用药量普遍较大,不少方剂中
的药物用量超过正常使用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如威灵仙
煎服过量可致低血容量性休克,黄芪内服过量致剧烈肢痛
等。中药复方关键在于用量。如“六一散”,方由滑石18g、甘
草3g组成,为清暑利湿之妙方,若将甘草剂量改为18g,滑
石改3g,则此方不仅不能清暑利湿,反而会阻碍湿从小便而
出。药剂过量而致不良反应,自古以来不乏其例。特别是作用
猛烈、治疗量与中毒量较接近的中药,只顾提高剂量,以求病
情速愈,结果往往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2.2服药时间不当:盲目长期服用某些中药可致药物性肝
炎、肾炎和造血功能障碍的现象近年频频发生。如长期服用
含黄药子中药煎剂引起药物中毒性肝炎,最后出现黄疸、肝
昏迷,经救治无效而死亡。黄药子的直接毒性作用是药物或
其代谢产物在肝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细胞代谢的结果。笔
者发现,常服人参会出现精神紧张、焦虑、失眠及性格变化,
大剂量则出现抑郁或思维紊乱。正如张子和所说:“凡药有毒
也,非止大毒、小毒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
必人偏性,气增而久,天之由也。”
2.3炮制不当引起:中药炮制是体现中医用药特点的主要
内容之一,是祖国中医学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
炮制的历史很悠久,如秦代以前的著作《灵枢经》里的“秫米
半夏汤”中的“半夏”就是炮制过的半夏。东汉张仲景《伤寒
论》一书中的诸方对中药的炮制,如麻黄去节,附子炮制等,
在方剂中都有具体的注明。《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制药
专著,载有多种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炮制的主要意义之一
就是减毒作用。但如果炮制不当,则会产生毒副作用。如乌头
类、莨菪类、半夏等毒性较大的中药,需要通过严格炮制降低
毒性,否则会出现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甚至会造成死亡。
2.4提取方法与给药途径的改变引起:中药以内服为主,由
于口服后消化液对某些有毒成分起破坏作用,以及胃肠黏膜
对各种成分吸收的选择作用,故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与单
味药的提取物和化学合成物相比就减少一些。例如配伍中用
麻黄连续用药,毒性反应不大,如单用麻黄提取物,连续用药
(不管是口服还是注射)毒性反应大,首先出现头痛、头晕、颜
面发红、出汗、恶心、呕吐、烦燥不安、心悸,严重时可出现心
力衰竭而死亡。另外,瓜萎提取物经静脉或肌肉注射可引起
危及生命的神经性中毒,出现类似急性脑脊髓膜炎的症状,
如肌痛、轻瘫、澹妄、痴呆、昏迷等。
2.5配伍不当引起:古代中医就提出“十八反⋯‘十九畏”,表
明中药复方有配伍禁忌。同一种天然药物中,可能有毒成分
和有效成分同时存在,药物通过炮制,又通过方剂的君、臣、
佐、使配伍应用,各种药物间互相影响,降低或消除毒性。但
中药品种繁多,加工炮制工艺各异、药物之间的组合量大,需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如山豆根与大黄配伍可出
现中毒症状;柴胡汤加用干扰素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大柴胡
汤、柴朴汤、半夏泻心汤、十全大补汤加杞菊地黄丸和片仔黄
能引起药物性肺炎。对现代中医方药的研究,不仅要注意有
效化学成分的分析,还要注重药物的性、味、配伍及目前多数
认为不具有药效的成分对人体是否产生不良反应。
2.6煎药方法不当引起:如中药不能在铁锅、铜锅中煎煮。
对于一些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雪上一枝蒿、落地金钱、
商陆等,要先煎30min以上。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
的目的。乌头类药物,因含乌头碱而有毒,久煎可使乌头碱分
解为乌头次碱,进而分解为乌头原碱,毒性大大降低。对于一
些带有绒毛的药物,如枇杷叶、旋覆花等应该包裹后煎,否则
在煎煮中绒毛脱药,混入汤剂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3防治中毒的措施[23
3.1 防范措施:关键要健全中药管理制度。目前医院、零售
药房中中药管理制度欠健全,这在基层医院表现尤其明显。
如有些药房进货无计划,药材入库、在库养护、出库验发等规
章制度流于形式,如对马钱子、巴豆、雄黄、生草乌等毒药,没
有建立“五专保管制度”,甚至乱丢乱放。因此必须建立健全
毒剧药管理制度、工作守则,明确各自岗位责任。对毒剧药的
管理作用,必须指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药剂师以上)的
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严格实行“五专”管理制度。对毒
剧中药的处方应由国家卫生部统一印制,编号使用,使处方
规范化。凡称取毒剧药品必须凭医生的毒剧药品处方笺,并
妥善保存,备查。同时,应当加强中药房中药管理,对毒剧中
药的经营、使用应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签发毒剧中药经
营使用证,指定专点供应门市(店),经常对毒剧药品的经营
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有效。
3.2抢救中毒方法:发现中毒后,首先要及时排除毒物,包
括催吐、洗胃和导泻等方法。催吐适于中毒时间不长(3—4h
以内)的病人,简易的可用压舌板、筷子等刺激咽喉部位,使
之呕吐。若无效,除了用西药催吐法,还可用中药催吐法,以
白矾120g,百草霜30g,朱砂1g,香油100g,鸡蛋清10个,
先将白矾、百草霜、朱砂共研细末,加香油、蛋清调匀,分5次
服。每次服后饮水即吐,共服5次,再服两碗绿豆汤。此法多
用于砒石、铅粉、乌头等中毒。脂溶性药物中毒忌用。对于催
吐未能奏效者,可洗胃。若是强腐蚀性药物中毒,洗胃时加服
豆浆、牛奶、蛋清、米汤、面糊等,以保护胃黏膜。导泻法,除了
西药外,中药用芒硝20g、甘草30g,将芒硝溶于甘草汁中口
服,可用于各种药物中毒。泻药原则不用油类制剂,尤其对于
脂溶性毒物,用之反加速毒物的吸收。其次,要积极阻止毒物
的吸收。浓茶、五倍子可使重金属盐类及马钱子碱等形成不
溶性沉淀物;鸡蛋清、牛奶等可与重金属、生物碱类毒物(如
铅丹、轻粉、天南星等)形成不溶性物质,使之不易被人体吸
收;赤石脂可吸附斑蝥、巴豆、砒石、雄黄中有毒物质。适合解
毒的中药有甘草、生姜、绿豆、黑豆、桔梗等。
4结语
毒性中药分为含金属元素、毒蛋白、生物碱、多苷和毒素
等5大类;引起中毒的原因主要有剂量、服药时间、炮制、剂
型与给药途径、配伍不当和煎药方法不当等6种。防范措施
上关键要健全管理制度,严格经营使用。抢救时首先要及时
万方数据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7期2005年7月
排除毒物,包括催吐、洗胃和导泻等方法,然后要积极阻止毒
物的吸收。
References:
[1]ZhouTz.Generalintroductiononc mpounddecoction
inducedtoxicosisEJ].ShanghaiJTr d打ChinMed(上海中
医药杂志),1986,10(2):44—45.
E2]DouZY.Elementaryintroductionon oxicosissymptomand
cureofChinesemateriamedica[J].TianjinPh rm(天津药
学),1995,7(2):41—43.
中药口服固体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高 斐,王东凯,陈修毅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16)
近30年来,缓释制剂以其显著的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
注,尤其以西药为原料的药物缓释制剂,在处方设计,辅料及
成型工艺,生物药剂学特性及药动学等方面,国内外学者都
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许多成熟的品种如萘普生缓释片等在
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相比而言,中药缓释制剂的开
发却大大落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批准的51
个缓释品种中只有一个中药制剂。随着中国进入WTO,西
药仿制日趋艰难,开发中药市场已迫在眉睫。本文结合笔者
从事中药缓释制剂研究工作实际,并通过查阅近10年的国
内相关报道,拟对中药口服缓释制剂的特点、类型、药动学及
其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1 中药缓释制剂的特点
1.1概念:中药缓释制剂又叫中药缓释给药系统,是指通过
科学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
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制剂。中药口
服缓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对于须频繁给
药的药物可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常规制剂,包
括口服或注射,若需一日多次,则麻烦和疼痛等原因常常会
降低病人的顺应性从而影响疗效。2)可以有效避免峰谷现
象,使血药浓度保持平稳,提高药物治疗稳定性,降低药物不
良反应,例如普通雷公藤片临床不良反应达44%,而制成缓
释片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56%)相比仅为9%[1]。3)避
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1.2药物的选择:根据临床需要,中药的有效成分、有效部
位,单、复方可以制成缓释制剂,但并非所有的中药都可以制
成缓释制剂。首先,中药缓释制剂适用于病情较重或病程较
长,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因此,抗心脑血管疾病药、抗恶
性肿瘤药、肝炎防治药物、抗风湿类风湿药物、免疫功能调节
药物等制成长效的缓释制剂更有市场和开发价值。再者,具
备下列特性的药物一般不适于制成缓释制剂:每次服用剂量
大于0.5g的药物;在水中溶解度小于0.01mg/mL的药
物,溶解度与胃肠道生理pH值关系密切的药物;在胃肠道
吸收不规则的药物;对肝药酶有诱导或抑制效应的药物,肝
脏或肠道菌丛首关效应大的药物;与血浆蛋白质结合率高的
药物。
还需要指出的是,适于制成缓释制剂的中药一般来讲都
是一些有效成分明确,有一定药动学研究基础的药物。例如,
丹参的心血管活性部分的水溶性有效部位已明确为水溶性
酚酸类,其制剂的临床应用为需要较长时间维持血药浓度和
药效的心血管领域,制备丹参提取物的缓释制剂进行药理临
床筛选具有一定意义[2]。
2中药口服缓释制剂的类型
2.1骨架型缓释片
2.1.1凝胶骨架片:主要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
骨架材料,遇水后可形成凝胶。水溶性药物可通过凝胶层向
外扩散,水中溶解度小的药物则由凝胶层的溶蚀来控制其释
放速度。凝胶最后全部溶解,药物全部释放,故生物利用度
高。除HPMC外,还可以以脱乙酰壳多糖、羟乙基纤维素、聚
乙烯醇、海藻酸钠等为骨架材料。景秋芳等以甲壳胺和海藻
酸钠为复合骨架制备了葛根素复合凝胶骨架缓释片,并对其
释放度和释放机制进行了探讨口]。赵瑞芝等以羟丙基甲基纤
维素为阻滞剂研制了大黄控释片,处方优化后达到了《美国
药典》对缓释制剂的体外溶出要求H]。
2.1.2蜡质骨架片:这类骨架片主要由不溶解但能够溶蚀
的蜡质材料制成,如巴西棕榈蜡、硬脂醇、硬脂酸、聚乙二醇、
氢化蓖麻油、甘油三酯等,药物通过孔道扩散和溶蚀控制释
放,如长效盐酸麻黄素片[51等。
2.1.3不溶性骨架片:这类骨架片主要由乙基纤维素、聚甲
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丙烯、聚氧硅烷等不溶性骨架材料
制成,其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孔道扩散为其限速步骤,田
景振等以乙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硫酸钙为阻滞剂,糊精为
稀释剂,制备了中药复方克心痛缓释片。实验研究得出最优
处方在12h释放近100%,体外释药与体内药效有良好的相
关性[6]。该项研究为中药复方制成缓释制剂开辟了先河。
2.2 胃内滞留制剂:这类制剂一般使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
及低密度辅料与药物混合制成,能够滞留于胃液中,延长药
收稿日期:2004—12—25
作者简介:高斐(1980一),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
Tel:(024)23843711—3735E—mail:spugaofei@163.tom
万方数据
中药毒性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
作者: 马以泉
作者单位: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浙江,湖州,313000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5,36(7)
被引用次数: 7次

参考文献(2条)
1.Zhou T Z General introduction on compound decoction induced toxicosis 1986(02)
2.Dou Z Y Elementary introduction on toxicosis symptom and cur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1995(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杨秋芳 两起中药中毒事故原因分析[期刊论文]-现代中医药2002(5)
2. 刘跃林.LIU Ye-lin 中药中毒事件成因分析[期刊论文]-江西中医药2008,39(9)
3. 孙冬杰.王小秋.白露 一例服用含雄黄类中药导致砷化物中毒事故报告[期刊论文]-江苏卫生保健2006,8(5)
4. 梅全喜.曾聪彦 如何对待中药安全性问题[期刊论文]-中国执业药师2008(1)
5. 李丽.刘昕.何书华 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期刊论文]-中医杂志2004,45(7)
6. 邓婷智.欧柏青 误服外用止痛搽剂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成功一例[期刊论文]-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2)
7. 包桂莲.冯阁辉.王宝华.BAO Guilian.FENG Gehui.WANG Baohua 浅谈中药毒剧品种临床应用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期刊论文]-中国药房2007,18(18)
8. 谭幸福.董华贵 对几例毒性中药炮制品引发中毒事件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药事2003,17(11)
9. 朱海涛.陈黎.陈吉炎 中药导致中毒原因分析[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
10. 张春颖.周钟鸣 常见中药的致突变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3)

引证文献(7条)
1.郭彬.梁华.王勤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09(9)
2.吴莉佳.曹蓓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探讨[期刊论文]-现代医药卫生 2007(12)
3.仇有文.姜天瑞 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期刊论文]-生物信息学 2007(1)
4.徐国荣 中药不合理应用与药害反应[期刊论文]-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6(10)
5.袁迎 3种中药重金属成分铅、镉的含量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药房 2007(6)
6.肖爱丽.井春梅.鄢琳.张力 我国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药事 2011(6)
7.朱敬.娄红祥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期刊论文]-中国药物警戒 2007(2)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50705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