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haracteristics of biopharmaceu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preparation in attendants of Chinese herbal extracts

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及其制剂学意义



全 文 :中革菊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邝驴第38卷第9期2007年9月
·专论·
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及其制剂学意义
郭立玮,潘椿梅,束率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植物药研究与新药开发中心,江苏南京210029)
擒耍:鉴于。提取物的复杂组成引起纯物质和植物提取物问的活性差异”.这一特殊性质,国际医药界关于。植物
药的可比性评价”技术体系提出t植物提取物可分为基本活性物质与伴生物质,基本括性物质与其制剂的治疗特性
完全或大体相关联{伴生物质可影响活性物质从药物处方或植物提取物中的溶出和进一步吸收。以若干研究实例
为切入口,着重从中药复方提取物物理化学性质改变的角度,探讨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荆学特性及其制
剂学意义:必须强化提取物。伴生物质”意识,避免盲目追求所谓。有效成分”.而影响整体疗效,从生物药剂学体内
外相关性角度,为寻找更加科学的中药药效物质精制分离手段指出了新的方向}并提出“引人非线性复杂适应系统
科学原理”是中药药荆学研究当务之急。
美键词: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生物药剂学;精崩分离
中田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7)09—1281一06
Characteristicsofbiopharmaceuticsandsignificanceofpreparationinattendants
ofChineseherbaiextracts
GUOLi—wei,PANLin—mei,ZHUHua—xu
(CentreforResearchofPlantMedicinea dDevelopmentofN wDrugs,NanjingUniversity
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9,China)
Keywords:Chineseherbalextractsl a tendants;biopharmaeeutiesI refiningsp aration
近年来随着植物提取物在欧美国家医疗和保健
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个发人深思的重要问题
摆在研究人员面前,且日益受到关注:“提取物的复
杂组成可引起纯物质和植物提取物间的活性差异。”
这就意味着,仅以某一成分或某几种成分的量来评
价植物提取物的质量和有效性是片面而欠科学的。
为此,从事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德国科学家Mijller教
授在其专著《现代给药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中指出:
“具有可比的药物质量(鉴别、纯度,剂量准确性、溶
出速率和稳定性)是生物等效的基本前提条件。植物
药通常为多种成分的混合物,每种活性物质的组成
和特性取决于质量、粉碎度、提取和干燥工艺等多种
因素。另外,由于种植(地理位置和施肥)和收获条件
的不同,必须考虑天然提取物的数量和质量产生的
变化。上述因素均可髟响药物的溶出或吸收,致使药
物血浆浓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生物等效性的正
确评价‘“。
鉴于植物药的这种特殊性质,国际医药界关于
“植物药的可比性评价”技术体系提出;植物提取物
可分为基本活性物质与伴生物质,基本活性物质与
其制剂的治疗特性完全或大体相关联。伴生物质可
分为附加和无活性副产物。附加物质可增强或减弱
基本活性物质的作用{无活性副产物无药理作用,其
存在往往是不期望的。伴生物质可改变基本活性物
质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其生物药剂学参数,特别是
影响活性物质从药物处方或植物提取物中溶出和进
一步吸收[1]。以植物药为主体的中药(含复方),其提
取物不仅具有上述体系的基本属性,还因处方“君、
臣、佐、使”的配伍原理赋予“伴生物质”更丰富的内
涵和更具弹性的广阔空间。一方面,提取物中“臣、
万方数据
中年番ChineseTraditionalndHerbalDrugs第38卷第9期2007年9月
佐、使”药贡献的部分可作为基本活性物质与“君”药
的有关成分共同发挥多靶点治疗作用,从药物动力
学角度而言,“君、臣、佐、使”药中的效应成分则可能
影响君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分布、消除01I另一方
面,与基本活性物质共存的多种伴生物质,又因具有
某些独特的性质而充当前者的天然辅料,对基本括
性物质起着促进溶解与吸收的作用。本文以若干研
究实例为切入口,着重从中药提取物物理化学性质
改变的角度,探讨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
学特性及其制剂学意义。
1提取物伴生物质对活性物质生物药剂学特性的
影响
提取物的复杂组成可引起纯物质和植物提取物
间的活性差异,其原因是;①伴生物质自身具有药理
活性;②由于伴生产物的存在,括性物质的生物药剂
学特征发生改变f⑤活性物质的药理活性和生物药
剂学特征的其他变化。因此,伴生物质并非无用的非
活性副产物,可将它们设计为“协同效应物”。影响生
物利用度的物质,不仅是药效明确的化学成分,其他
协同起效的化合物也很重要。如芦丁作为制剂给药,
比分离得到的高纯度产品的药效高40倍,显示生物
利用度显著提高o]Ammivisagae果实制备的一种
植物制剂,较从中分离得到的纯品呋喃并色酮溶解
度高‘“。
1.1提取物伴生物质对溶出的影响[1]:植物提取物
伴生物不仅影响活性作用的类型,而且作用起始、过
程及作用强度均可由此而被改变。表1列举了一些
对活性纯物质的溶解度有影响的植物提取物。如在
由毛地黄叶制备地高辛的过程中,不同提取组分中
的伴生物质对地高辛(37℃磷酸盐缓冲液pH5.5)
的溶解度的影响不同,在伴生物质存在下,地高辛的
溶解度可提高11倍。在0.1mol/LHCl(37℃,50
r/rain)中阿密茴干燥提取物中大约有go%凯林(呋
喃骈色酮)在5rain内释放进溶液中,而纯物质在同
样时间内仅有20%释放,该实验发现伴生物质可通
过形成黏稠水不溶性层而阻止凯林的完全溶出。
裹1对活性纯物质的溶解度有影响的若干提取物
TaMe1 SeveralextractswitheffectoHsolubility
oftheiractivepuresubstances
天然伴生物质可提高溶出速率及溶解度的主要
原因在于:①以胶团增溶或形成复合物等方式,使基
本活性物质溶解度增加}②提取物中药物结晶度的
改变;③粒径变小;④增加润湿性;⑤溶解介质的表
面张力变小。
1.2提取物伴生物质对吸收的影响“]:植物提取物
伴生物质对活性物质吸收的影响例子很多。表2列
举了一些可促进活性纯物质吸收的植物提取物。提
取物伴生物质对活性物质吸收影响的机制可能是:
增加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在缔合过程中药物亲
脂性增加;改善膜通透性。但是,提取物伴生物质不
总是提高活性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如许多植物
中的鞣酸与一些活性物质形成几乎不溶的复合物,
从而使扩散速率低于纯物质;多糖类成分可在胃肠
道中形成亲水性胶体膜,具有吸收屏障的作用;从紫
花毛地黄叶分离的一种黏液复合物会迅速抑制地高
辛的吸收。这些实例表明,提取物的组成确能影响药
物的生物药剂学特性,但与其他药物处方相反,这些
伴生物质的鉴别和定量基本均未知。
裹2可促进其活性纯栖质吸收的若干檀耘提取物
Table2 Extrztctsofseveralplantsoffpromoting
absorptlonofthe/rsctivepuresubstances
植物提取物 纯物质
颠茄提取物
桔梗挹取物
辞椒干提取物
铃兰提取物
毛地黄组分(芰他灵粗品)
l一天仙子胺
抗坏血酸
醉椒吡喃酮
铃兰毒昔
芰皂索
笔者曾以黄连解毒汤不同药味组合中盐酸小檗
碱吸收情况为例探讨提取物伴生物质对活性物质吸
收的影响。
实验方法:以A、B、c、D各代表黄连解毒汤的
组方药味黄连、黄柏、黄芩、栀子,进行体内吸收研究
的组合分别为:①黄连与黄柏(AB)}②黄连、黄柏及
黄芩(ABc);③黄连、黄柏与栀子(ABD);④黄连、
黄柏、黄芩与栀子(ABcD)。以大鼠为研究对象。
动物分组及给药量:实验用大鼠质量均在
(250土20)g,按随机数分组,给药前禁食12h,自由
饮水。灌胃给予不同组合的样品。样品1(AB):经精
制的样品0.200g/只(约含盐酸小檗碱50mg);样
品2(ABC):经精制的样品o.760g/只(约古盐酸小
檗碱50mg);样品3CABD):经精制的样品O.493
g/只(约含盐酸小辈碱50rag)I样品4(ABCD):经
精制的样品0.890g/只(约含盐酸小檗碱50rag)。
采血样方法:摘眼球取血。灌胃后0.25、0.5、1、
万方数据
中草番ChineseTrmdltlomdandHerbalDrugs翦38卷第9期2007年9月
2、3、4⋯68 12、24h采血。每采血点3只大鼠。
血样处理后采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所测
得的数据采用统计矩的方法,经由PKBP—N1软件
处理得到药动学参数。
实验结果:各组合盐酸小檗碱药时曲线见图1。
有关实验数据经单医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分析;
前3个组合中盐酸小檗碱的AUc与全方盐酸小檗
碱的AUC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给予相同剂量盐
酸小檗碱的情况下,全方盐酸小檗碱的AUC明显
大于其他组合,说明其他成分对于盐酸小檗碱的吸
收具有促进作用。临床上该方4味药组合应用的疗
效明显优于单昧生药及其他组合,应有其内在的科
学性与合理性。即多个成分以合理的比例同时作用
于机体时产生的药效要优于单个盐酸小檗碱的药效
作用,在本试验中得到验证。换个角度来看,植物提
取物伴生物质提高活性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也在
本试验中得到了验证。
08
’”
二n4
言02
0
0 4 8 12 16 20 24
t/h
1一AB2一ABC3-ABD4-ABCD
圈1黄连解毒汤配伍中小檗碱药时曲墟
Fig-1Concentration—timecurveofberberinein
HuangllanJieduDecoctioncompatibility
血清药物化学原理指出:“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
正起作用的制剂,血清中含有的成分才是中药的体
内直接作用的物质w”。笔者认为,对于血管外给药
来说,因为存在着“吸收”环节,制剂中未进入血清的
物质对于药物的治疗作用乃至不良反应也是至关紧
要的。至于黄连解毒汤中的何种药材、药材中的何种
成分对盐酸小檗碱的药动学行为产生影响,因为牵
涉到生物药剂学的理论与技术,这里不做讨论。
2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制剂学意义
2.1正确认识“伴生物质”可能具有的功能:中药复
方是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以及单味药功能、主治、性
味,通过人工组合形成的具有疗效的相对安全的天
然组合化学库。千百年来以水煎煮为主的中医服药
方式体现了中药水提取液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也提
示中药水提取液体系中存在天然、合理的药效物质,
其中包括最优的化学成分种类与数量的组合比例关
系。这种关系既通过处方。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
所体现,也通过作为与“基本活性物质”共存的多种
“伴生物质”对。基本括性物质”起着促进吸收作用而
得到表达。中医治病的特点是复方用药,发挥多成
分、多选径、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作用和整体效应。
中药制剂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药浸提、精
制、分离等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工艺过程是否科
学、合理。至少就目前所报道的情况来看,从制剂学
的角度考虑,需要认识到多年来一直被视为“杂质”
的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因其在制剂过程中与有
关物质发生类似化学或物理化学反应,而可能具有
下述功能o“]。
2.1.1本身具有或可增强活性作用:如麦角中的蛋
白质分解成组胺、酪胺和乙酰胆碱等,均能增强麦角
生物碱的缩宫作用‘大黄中所含的鞣质能缓和大黄
的泻下作用,其流浸膏比单独服用大黄蒽醌苷泻下
作用缓和,不良反应小1人参、黄芪、枸杞子、猪苓等
具补益作用的中药材中所含的多糖类成分,在增强
人体免疫机能、抗癌等方面显示出较强的生物活性}
天花粉蛋白质可用于中期妊娠引产;金龙胆草中含
有的树脂具有镇咳平喘功能;鞣质在注射剂中应作
为杂质去除,而在五倍子中是具收敛作用的成分。
2.1.2助溶剂作用:常用的助溶剂可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f如甘草酸、苯甲酸钠、水杨
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等;另一类为酰胺类化合物,如
乌拉坦、尿素、烟酰胺、乙酰胺等。此类物质或类似成
, 分在中药中广泛存在。如洋地黄中的皂苷可帮助洋地
黄苷溶解和促进其吸收;葛根淀粉可使麻黄碱游离,
增加溶解度;黄连流浸膏中小檗碱的量大大超过小檗
碱的溶解度,也是由于助溶成分存在所致。
2.1.3生成可溶性盐作用:如抗癌药槲皮索在水中
溶解度很小,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为此可
将具有弱酸性基团的槲皮素与碱性精氨酸反应,形
成槲皮素精氨酸复合物,可显著提高槲皮索的溶解
度,从而提高槲皮素在体内的吸收与生物利用度。
2.1.4类磷脂复合物作用:磷脂是一类存在于生物
界的含磷酸根的脂类物质,按来源分植物磷脂和动
物磷脂。其分子中羰基的氧原子有较强的得电子倾
向,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药物形成复台物。磷脂
复合物能改善一些药物的胃肠道吸收或经皮吸收,
故可获得较高的血药浓度且体内消除较慢,使生物
利用度显著提高。关于天然活性成分磷脂复合物生
物利用度的研究有水飞蓟素、多萜醇(dolich01)、积
雪草总皂苷(saponinsfromCentellaasiatica)、黄芩
万方数据
·1284· 中草‘ChineseTraditlomdndHerlmlD Ⅵ祭第鹅卷第9期2007年9月
苷(baicalin)等,其磷脂复合物均不同程度表现出体
内吸收好,生物利用度挺高,作用时间延长.作用增
强等特点。
2.1.5类似赋形剂的作用t中药制荆中有选择地保
留少量非药效物质,可起到赋形剂的作用。如含有大
量淀粉的药材细粉可作为稀释剂和崩解剂,药物的
稠浸膏黏性很强可作为黏合剂等。
因此,在设计、选择中药(尤其是口服制刺)的提
取精制工艺时,必须强化提取物“伴生物质”意识,不
能盲目追求所谓“有效成分”,而影响整体疗效。
z.2中药精制分离技术优选的又一重要判据;不同
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可得到不同的提取物“伴生
物质”,而“伴生物质”组成成分的种类与数量的不同
又导致提取物体系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而影响
到“基本活性物质”的吸收。若能深入这一研究,建立
起提取物体系物理化学参数与相关药物成分吸收的
相关性数学模型,那么只要通过检测药物体系的物
理化学参数,即能对其生物利用度有一定的评估。药
物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吸收的相关性主要有以下
几方面。
2.2.1pH值:给药体系的pH值不同可以改变药
物尤其是弱电解质药物如盐酸小檗碱的电离度,从
而影响药物透过生物膜的难易程度,未解离的分子
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生物膜oJ。
2.2.2浊度:是水中大小,比重不同的悬浮物,胶体
物质等对光所产生效应大小的表述,它可反映待处
理体系中大小、比重不同的悬浮物、胶体物质的量。
中药材通过煮煎、浸渍、醇提等方法得到的提取液是
一种液固混合物,一般都含有药渣碎片等微粒以及
大分子胶体等物质,通常澄明度较差,浊度较大[⋯。
药液体系的浊度与其带电离子的多少有一定的关
系,因而浊度亦可能对药物的吸收产生影响。
2.2.3电导率:是衡量溶液体系离子多少的一个指
标,也是描述胶体溶液体系变化的重要指标[1”,与
中药提取液中的带电胶体粒子(如蛋白和鞣质)密切
相关。有研究认为;形成离子对可促进带电药物的吸
收。离子对在溶液中通过静电吸引所形成中性物质
使电荷消失,药物的理化性质改变,亲脂性增强,易
于药物透过生物膜。因而电导率是是影响溶液中药
物吸收的因素之一口]。
2.2.4黏度:是度量流体黏性大小的物理量,又称
黏性系数、动力黏度。黏度是流体的一种属性,不同
流体的黏度值不同。在中药水提液中,高分子物质
(如淀粉、黏液质、果胶等)的量与药液的黏度密切相
关。黄进等[1幻报道,药物体系的黏度对其吸收有一
定影响。
分离是中医药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依据中医药
研究与应用的不同需要,中药的分离目标可以是单体
成分、有效部位、有效组分等,所采用的分离手段则有
膜分离、树脂吸附、超临界流体萃取、双水相萃取、分
子蒸馏、亲和色谱等。但这些分离技术均源于其他学
科领域,因为其自身的原理与中医药体系不能完全兼
容,而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基本问题:①应用范围受限
制}②不一定在最优状态下工作。其后果是使分离产
物无法准确、完整体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也无法准
确、完整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疗效。如何寻找突破口
呢?应深入、系统地开展面向中药复杂体系的分离科
学与技术研究。其中如何得到科学、合理的中药提取
物“伴生物质”,也为分离技术的优选提供了.一个重要
判据。即如何使中药精制产物获得有利于药物吸收的
物理化学性质,以保证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应是分离
技术选择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一思路为从生物药剂学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角度,寻找更加科学的中药药效物
质分离手段指出了新的方向。
3精制分离方法影响提取物体系物理化学性质的
研究
笔者开展了黄连解毒汤不同药昧组合的水提取
液经大孔树脂吸附、膜分离技术处理后的药物体系
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研究,以探讨提取物体系的物
理化学性质与精制分离方法有无相关性。试图寻找
可评估伴生物质影响活性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的
较为直观、简洁的表征技术体系。树脂吸附、膜分离
技术及其他如絮凝、高速离心等中药精制手段,其目
的都是去除提取物的伴生物质,保留基本活性物质。
而因各自技术原理不同,所去除伴生物质的种类与
多少也有差异,实验体系精翩前后物理化学性质的
变化就是伴生物质的去除这一微观过程的综合表
征。此类提取物体系的宏观性质,可用其各种物理化
学表征参数描述[1“。这类物理化学表征参数,既来
源于中药提取物体系中各种物质的化学组成,又是
提取物体系中各种物质不同表现的综合反馈,当然
也必定与影响该药物体系吸收的生物药剂学特征因
素密切相关。
3.1实验方法:以黄连解毒汤为实验体系,采用大
孔吸附树脂法和膜分离法分离,分别测定该复方不
同药物组合原液及经AB一8树脂吸附后的70鲥乙醇
洗脱液和1万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PS膜分离后渗
透液的pH值、电导率、浊度、黏度等指标口““。
万方数据
中革蒋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9期2007年9月
3.2实验结果:结果见表3。
3.3讨论:从实验的数据来看,黄连解毒汤各组合
原液的pH值、电导率、浊度、黏度基本在某一范围
内,相互问仅有较小的差异;而经AB_8大孔树脂处
理后样品的上述物理化学参数,不但均与其各自原
液出现明显变化,且不同组合之间也具有显著差异。
。 寰3各组舍药物原液、醇洗脱液、巷透液的理化特征参数 .
TaMe3 Physicochemicalporame¨ofachcombinationⅫplesInstocksolution·alcohole utl n,andpermeationagent
同样膜分离前后各组合药物体系的电导率、浊度、黏
度等物理化学性质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这种
变化与AB一8树脂对黄连毒汤不同药物组合物理化
学参数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别。
3.3.1对pH值的影响:在化学吸附中pH值对大
孔吸附树脂的影响较大,胶体溶液的稳定性也与pH
值有关。蛋白质分子可因溶液的pH值不同而带不
同电荷,因而被分离体系的pH值与大孔树脂分离
过程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由表3可以看出:各组合原
液的pH值都在5.O~5.9,而各组合的树脂洗脱液
除AD、ABD组合外,pH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对膜分离过程而言,pH值与各成分间的絮凝、
沉降性能和过滤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关系o“。同时
水提液中蛋白质分子在特定的pH值时性质会发生
明显的变化,其黏度、溶解度、电导、渗透压以及稳定
性都降到了最低。不同的膜材质在不同的pH值时
也对某些成分会产生不同的吸附。表3中的数据显
示,各组合渗透液与原液比较pH值呈略微下降趋
势,但是相差的不是很大。
3.3.2对浊度的影响:表3中的数据显示,各组合
中发生沉淀反应的组合(如AC、BC、ABC等)浊度
值均较高,说明提取液中有较多的悬浮物。各组合树
脂醇洗脱部位样品的浊度值差异较大,AB、AD、
CD、ABD组合的浊度值接近甚至高于原液的浊度
值,而BD的浊度值也较大,表明以上组合的醇洗脱
部分可能存在水溶性较差的胶体物质等,出现这种
现象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表3中可以看出渗透液较原液的浊度大幅度
降低,说明膜分离起到了很好的精制作用。同时带电
离子较多也是高浊度的原因之一。由于原液中存在
较多的带电离子,它们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使胶体
离子悬浮于体系中,导致体系的浊度上升。膜分离后
体系中带电离子减少,浊度也随之减少,这与电导率
测定结果相吻合。
3.3.3对电导率的影响:表3中数据显示,各组合
原渡的电导率相近,而树脂乙醇洗脱部位的样品电
导率均明显降低。分离部位电导率的变化.说明大孔
树脂分离方法能有效去除提取液中胶体粒子,这种
变化对有关成分的吸收有否影响有待研究。
电导率可以有效的表征分散体系的稳定性。高
分子溶液中的大分子溶质由于和胶体颗粒大小接
近,表现出胶体相似的性质,所以电导率可以反映中
药提取渡中的带电胶体粒子和高分子的去除程度。
从表3中数据来看,各组合药物原液的电导率相近,
说明水提液中带电胶体离子、高分子物质量相差不
大。渗透液均比原液的电导率小,说明在膜分离过程
中,带电的胶体离子与高分子物质的接触机会增大,
由于电中和效应,使溶液中的带电离子明显减少,同
时也可能由于膜吸附了一定量的带电离子,所以电
导率星下降趋势。体系处于热力学稳定状态。
3.3.4对黏度的影响:表3的数据表明,各组合原
液的黏度值都较高,而各组合乙醇洗脱液,除ACD
组合的黏度值上升为30.4,其余组台该部分样品的
黏度值均低于原液的黏度值。
经膜分离后,除了AD、ABD外其他的组合药
物溶液,黏度都呈减小的趋势。这可能是膜分离前高
分子链上的电荷密度较大,链段问的斥力较大,分子
链容易舒张伸展,使得溶液的黏度比较大。该现象与
万方数据
·1286· 中革★ChineseTraditlonlndHerl№lDrugs第311尝第9期2007年9月
电导率的测定结果也相吻合。但是AD、ABD组合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引入非线性复杂适应系统科学原理是中药药剂
学当务之急
伴生物质的鉴别和定量研究,至今基本无人涉
及。当然中药提取物体系的复杂性,是最主要的原因
之一。
就目前中药制药行业中最常见的中药水提液来
说,它既是数千年中医药传统用药习性的沿袭,又是
中药制药工艺过程最基本的中间产物。从物理化学
角度出发,中药水提液可被视为一种由混悬液、乳浊
液与真溶液共同组成的十分复杂的混合分散体系。
按线度大小,该分散体系可由分子分散系统(粒子的
线度<101m)、胶体分散系统(粒子的线度为
lO”~101m)以及粗分散系统(粒子线度>10。
m)所组成。其中胶体分散系统叉由亲水胶体和疏水
胶体组成。胶体分散系统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和热力
学不稳定性,但中药水提液中某些天然高分子成分
(如蛋白质、淀粉等)又可形成均相稳定系统的真溶
液而成为热力学稳定体系。如此复杂的体系其光学
性质、热力学性质及电学性质等将对分离过程产生
何种影响,分离过程又将使此复杂体系的组成及相
关光学性质、热力学性质及电学性质产生何种改变,
其结果对伴生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有何影响,这是中
药制荆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医药研究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主
要特征是表征被研究对象的各个指标不是成比例的
变化,各指标之间呈非线性关系,不遵循线性系统的
运动规律叠加原理,即如果把整个系统分解成数个
较小的系统,并获取各子系统的运动规律,则这些子
系统运动规律的叠加不是整个系统的运动规律。中
药提取物是一个具有大量非线性、多变量及相关数
据特征的复杂化学体系,其中蕴藏有非常丰富的生
物医学信息。如何依照安全、有效、可控、经济的原则
获取中药提取物基本活性物质与伴生物质,以逐步
使中药制剂达到国际社会所认可的“植物药评价”标
准呢?显然引入非线性复杂适应系统科学原理及研
究思路,通过数据挖掘,进行知识发现,从中寻找规
律性是必由之路。
5结语
随着多学科的参与及各种高新技术的引入,中
药药剂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中药提
取物作为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及中药制剂过
程最重要的中间产物,因与中医药整体药效物质的
体现,高效、速效剂型的设计,及吸湿性等稳定性因
素密切相关,已成为制约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
一环。
中药精制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分离技术对目标
产物物理化学参数的改变有何规律,这种改变与中
药提取物中伴生物质的组成有何相关性,它们对相
关活性物质的吸收乃至对药物的疗效有何影响?本
文从生物药剂学与物理药剂学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开
展了粗浅的讨论,并期望能引起业内外同仁对此进
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努力逐步建立起科学、
合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提取物评价技术体系,
为创建可与现代理工科学体系全面接轨的中药药剂
学奠定基础。
Refei他Dces!
[1]MOilerRH.HildebrandGEPharraa2eutiseheTechnogogie。
Mode~Arznelformen(现代给药系统的理论和实践)[M].
Beijing:People’sMi itaryMediealPublishingHouse.2004.
[z]GuoLW.Pha硎acokineticMethodsandApplicationofChi-
舯卵Medici.s(中药药物动力学方法与应用)[M].Beijing:
People’sMilitaryMedicalPublishingHouse.2002.
Is]HagelsH.Analytisehe,Pha俐azeutischePhytochemische
Sou,ieinter-undIntraindividuelleUntersuchungen=“bagop妒
,W删一ActellfStudieg“rPharmakokinetikdesR“insLDJ.
Berlin{FreieUniversitat,1996.
[4]EderM BeeinfTyssungderLosungseig删schaftenyonE”goxi
DutchPfanzlicheBegl ttstoffe口“,Digitalislanata—Troeke—
traktenLDI.Berlin;FreieUniv rsitat,1994.
[5]WangxJ.Studiesonserumpharmacochemistryoftradition一
8lChinesemedicineJ].WorldSciTechnol--ModernTrodit
ChinMed(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1—4.
[6]ZhangzW.ChineseMedicinePharmacy(中药药剂学)[M].
BcijingtCbinsPressofTraditiomlChineseMedieine,2003.
[7]SuDS.P母sicMPharmacy(物理药剂学)[M].Beijing;
CheroicalIndustryPree8.2004.
Ca]FuwY.Absorptionofquercetin—argininecompl xand
bioavaUabilitystudy[J].ChinTroditHerbDrugs(中草药),
2002.33(8):695.
r9]Yaoww,ZhuHX,GEIoLW.EffectofPSmembrsneat
moleeularweightof enthousandonphysicalandchemical
parametersofdiffei-eQtcombinationofdrugsinhuanglian
JieduI)eeoetion口].JNanjingU ivTraditChinMed(南京
中区药太学学报),2006.22(6){359—361.
几O]MaxS,TanW。ZhuQX.Expe—mentaJstudyDnfiltration
separationechnologyofthepreparationofextractionsolu—
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JFilterSeparat(过
塘与分离),2005,15(4):10.
[113ChenDD.GuoLW,LiuAG.Relationshipbetweenphysi-
caIandchemicalparametersandfluxchangesofwaterext act
offructusimmaturusCirriAurantiiandPⅢH“ⅢnCitrl
Reticulatae[J].JNanjingUnivTraditChinMOd(南京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3,19(3),151.
[a23HuangJ.Theinfluenceof 丑rboxymethyleellulosesodium
(CMCNa)onbioavailahilityndpharmacokinetiesofgly—
eyrrhiziniecinrabbits[J].ChinJHosppharm(中国医
院药学杂志),1995,15(6)l262.
[1钉GuoLW.Modernseparationsc e ceandseparationoftradi-
tionalChinesemedicine—Considerationincar yingou£sys—
tematiestodyofsparationprinciplesandtechnologyofTCM
[刀.Ⅳ酬dSciTechnol—ModernTraditChinMed(世界科
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5,7(4)t61—66.
[14]LiuY,YaoWW.GuoI.w.Apreliminarystudoneffeeta
ofAt3-8macroscopicabsorptionresinphysicalandchemi—
calparametersofdifferentcombinatorialhe bsofHuangiian
JioduDecoction口]。ChemIndTimes(化工时刊),2006,30
(9)t10—13.
[15]ZhuangY,WuJ L,Huangx.EffectofadjustingpHon
membranefilt rabilityofactivatedslu gemixedliquorLJJ.
En讲瑚优Chem(环境化学),2006,25(1)}55.
万方数据
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及其制剂学意义
作者: 郭立玮, 潘林梅, 朱华旭, GUO Li-wei, PAN Lin-mei, ZHU Hua-xu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植物药研究与新药开发中心,江苏,南京,210029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7,38(9)
被引用次数: 14次

参考文献(15条)
1.Müller R H;Hildebrand G E 现代给药系统的理论和实践 2004
2.Guo L W 中药药物动力学方法与应用 2002
3.Hagels H Analytische,Pharmazeutische Phytochemische Sowie inter-und Intraindividuelle
Untersuchungen zu Fagopyrum-Arten;Studie zur Pharmakokinetik des Rutins 1996
4.Eder M Beeinflyssung der Losungseigenschaften von Digoxin Durch Pfanzliche Begleitstoffe aus
Digitalis lanata-Trockenxtrakten 1994
5.Wang X J Studies on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2002(02)
6.Zhang Z W 中药药剂学 2003
7.Su D S 物理药剂学 2004
8.Fu W Y Absorption of quercetin-arginine complex and bioavailability study 2002(08)
9.Yao W W;Zhu H X;Guo L W Effect of PS membrane at molecular weight of ten thousand 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 of drugs in 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期刊论文]-南京中
医药大学学报 2006(06)
10.Ma X S;Tan W;Zhu Q X Experimental study on filtration separation technology of the preparation of
extraction sol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期刊论文]-过滤与分离 2005(04)
11.Chen D D;Guo L W;Liu A G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and flux changes
of water extract of fructus immaturus Citri Aurantii and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期刊论文]-南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03)
12.Huang J The influence of 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CMC-Na) on bioavail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glycyrrhizinic zinc in rabbits 1995(06)
13.Guo L W Modern separation science and s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nsideration in
carrying out systematic study of sparation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 of TCM[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2005(04)
14.Liu Y;Yao W W;Guo L W A preliminary study on effects of AB-8 macroscopic absorption resin 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combinatorial herbs of 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期刊
论文]-化工时刊 2006(09)
15.Zhuang Y;Wu J L;Huang X Effect of adjusting pH on membrane filterability of activated sludge
mixed liquor[期刊论文]-环境化学 2006(01)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 支兴蕾.郭立玮.ZHI Xing-lei.GUO Li-wei 中药中砷、汞等无机元素的体内存在形态及影响其生物药剂学特征
的若干因素[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6)
2. 高坤.孙进.何仲贵.GAO Kun.SUN Jin.HE Zhong-gui 口服药物吸收中的生物药剂学性质[期刊论文]-沈阳药科大
学学报2007,24(3)
3. 李高 纳米药物的生物药剂学特征[会议论文]-2009

引证文献(15条)
1.唐志书.郭立玮.谢伟.宋忠兴 伴生物质对三七总皂苷喷雾干燥适应性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现代中医药
2010(4)
2.董洁.方玉婷.郭立玮 不同提取分离方法对芍药甘草汤物质组成影响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10(12)
3.朱华旭.潘林梅.李欢.唐于平 黄连解毒汤全方与组合-配伍提取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10(10)
4.唐志书.郭立玮.谢伟.宋忠兴 不同伴生物质组成的三七总皂苷制备工艺研究[期刊论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3)
5.曹桂萍.李博.郭立玮.樊文玲 不同温度下超滤对中药含油水体物理化学参数影响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化工时
刊 2008(9)
6.王梅.唐志书.王洁.吕予.李扬.崔春利 不同伴生物对山茱萸总苷提取物中马钱苷生物利用度影响的研究[期刊论
文]-西北药学杂志 2012(6)
7.唐志书.郭立玮.陈大平.王小平.赵鹏.崔春利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主要物理化学参数测定研究[期刊论文]-现
代中医药 2011(1)
8.唐志书.郭立玮.陈大平.王小平.赵鹏.崔春利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主要物理化学参数测定研究[期刊论文]-现
代中医药 2011(1)
9.朱华旭.刘小辉.唐于平.郭立玮 中药复方溶液环境对黄连生物碱大孔树脂吸附的动力学比较研究[期刊论文]-离
子交换与吸附 2011(5)
10.王洁.宋忠兴.郭东艳.王梅.张喜德.唐志书 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优选桑蒂复肝胶囊的提取工艺[期刊论文]-现
代中医药 2010(1)
11.唐志书.郭立玮 试论建立中药复方提取分离评价体系的科学原则[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0(6)
12.须明玉.周洪亮.郭立玮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膜处理对黄连解毒汤HPLC特征图谱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11(12)
13.朱华旭.黄山.陆文聪.纽冰.郭立玮 SVM算法用于黄连解毒汤3种指标性成分配伍浓度与药效作用相关性的研究
[期刊论文]-中成药 2011(10)
14.单进军.邹葭霜.徐建亚.俞晶华.狄留庆.汪受传 桔梗汤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19)
15.须明玉.彭稳稳.钱智磊.董洁.郭立玮 不同相对截留分子量聚醚砜超滤膜精制黄连解毒汤效果的研究[期刊论文]
-中成药 2011(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70900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