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本试验从 DNA水平上分析了南、北苍术之间的
亲缘关系 ,结果表明 , W u、 Lu、 Hu、 Xu、 Ca、 Li、聚为一
类 ,它们均属于南苍术 ; T t、 Da、 Lao聚为一类 ,它们
均属于北苍术 ,这一结果与以往有南、北苍术之分的
观点一致 ,但南北苍术之间的差异较小 ,将南、北苍术
定为两个种显然是不妥的 ,故支持傅舜谟 [4 ]将北苍术
定为 变 种 A. lancea ( Thunb. ) DC. va r. chinensis
( Bunge. ) Ki tam. 的意见。
3. 3 苍术化学成分的遗传变 异特性: 武田
( Takeda) [11 ] ( 1996)通过栽培试验认为 ,苍术精油成
分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变异引起的 ,环境因子也有
一定的影响。 在大别山居群与其它居群之间的关系
上 , RAPD结果与精油成分的结果明显一致 ,因此
又从 DNA水平上证明了武田 [11 ]的观点 ,同时也为
地道药材的引种栽培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依据。*
致 谢: RAPDistance 软 件 由 澳 大 利 亚 的
Arst rong J. S. Gibbs A. J. , Peakall R. 和 Weil ler
G. 等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共享软件包 ,特此致谢。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中药志 (第 1册 ) . 北京: 人民卫
生出版社 , 1979: 152
2 刘慎谔 ,等 .东北植物检索表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59: 410
3 石 铸 .植物分类学报 , 1981, 19( 3): 318
4 傅舜谟 ,等 .植物分类学报 , 1981, 19( 2): 195
5 武田修己 ,等 . Natu ral Med, 1996, 50( 4): 289
6 汪小全 ,等 .植物学报 , 1996, 38( 12): 954
7 任冰如 ,等 .植物资源与环境 , 1997, 6( 4): 1
8 Jaccard P. New Pheologi s t, 1912, 11: 37
9 钟 扬 ,等 . 数量分类的方法与程序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90: 35
1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第 4册 . 北
京:科学出版社 , 1975: 600
11 Tak eda O, et al . Chem Pharm Bull , 1996, 44( 4): 832
( 1999-05-24收稿 )
余甘子的生药鉴定
广东省佛山市药品检验所 ( 528000) 罗干明 吴子超
广东省佛山市医药商业总公司 徐纪文
摘 要 对余甘子的组织与粉末显微特征进行了鉴定 ,纠正和补充了原文献的研究结果 ,为余甘子的药材鉴别提
供了依据。
关键词 余甘子 显微特征 鉴定
Pharmacognostical Identification of Emblic Leafflower
(Phyllanthus emblica ) Fruit
Foshan Institute fo r Drug Cont rol ( Foshan 528000) Luo Ganming and Wu Zichao
Foshan Commercia l Company of Medicine Xu Jiw en
Abstract The histo logical cha racteristics and powdery appea rance of Fructus phyllanthi were
examined wi th optica l micro scope. Some of the features documented in the o riginal li terature w ere
replenished and rev ised. The results may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identi fica tion of Fructus Phyllanthi .
Key words Fructus Phyllanthi microscopical identi fica tion
余甘子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 Phyllanthus
embl ic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 ,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均有收载 ,为藏族习用药材。但青藏高原境内
不产 ,而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1, 2 ]等地。广东
民间习用其腌制品治疗咽喉肿痛。 近报道 [3 ]认为其
制品用于各种乙型肝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对其组织
构造进行了研究 ,因与文献 [1, 2 ]有异 ,现予报道。
1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购自市场 ,并经作者鉴定为余甘子
Phyllanthus emblic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
2 药材性状
果实呈球形或扁球形 ,直径 1. 2~ 2 cm。表面棕
褐色至墨绿色 ,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 ,具皱纹及不明
显的 6棱。果核黄白色 ,坚硬 ,表面略具 3棱 ,背缝线
·461·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6期
Address: Luo Ganming, Fosh an Ins ti tu te for Drug Con trol, Fosh an罗干明 男 , 198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 (现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药专业 ,获理学学士。 职称:主管中药师。 主要从事中药检验及质量标准制 (修 )订工作。 现已发表论文 5篇。
的偏上部有数条筋脉 (维管束 ) ,干后可裂成 6瓣。种
室 3个 ,每室含 1~ 2枚种子 ,多为 6枚 ,偶见 4~ 5
枚:种子近三棱形 ,棕色 ,背面弧形 ,腹面有一淡黄色
种脐 ,种仁白色。 气微 ,味酸涩、回甜。
3 组织显微特征
3. 1 果皮 (果实中部 )横切面: 外果皮细胞 1列 ,细
胞较小 ,类椭圆形或长方形 ,切向延长 ,外壁及侧壁
增厚 ,内含淡黄棕色块状物 ;外被角质层。 中果皮较
宽 ,主为薄壁细胞 ,外侧数列细胞较小 ,椭圆形 ,切向
延长 ,排列较整齐 ,向内细胞渐大 ,靠近内果皮处又
渐变小 ,椭圆形或类圆形 ,细胞间隙大 ,细胞内含有
细小草酸钙结晶 ,柱状或方形 ,亦可见簇晶 ;果皮维
管束外韧型 ,细小。内果皮由石细胞和纤维组成 ,外
层为 8~ 10列石细胞 ,石细胞多呈长多角形 ,亦可见
不规则形 ,壁稍厚 ,胞腔较宽 ,孔沟明显 ,纹孔细小 ,
圆孔状或斜缝状 ;中层为纤维 ,径向排列 ,纤维长条
形 ,胞腔狭长 ,孔沟稀疏 ;内层为 6~ 8列石细胞 ,石
细胞多呈长多角形、多角形 ,壁稍厚 ,胞腔较宽 ,孔沟
明显 ,纹孔圆孔状或斜缝状 ,由外向内 ,石细胞渐大
(图 1-A)。
3. 2 种子 (经种脐 )横切面:种皮表皮为 1列切向延
长的细胞 ,类椭圆形 ,外壁及侧壁呈弧状增厚 ,孔沟
细密。表皮下为 1~ 2列类方形、长方形薄壁细胞 ,较
小。其内为 2~ 6列石细胞。石细胞呈多角形或类长
多角形 ,棕黄色 ,孔沟细密。色素层为 1~ 3列类圆
形、椭圆形薄壁细胞 ,细胞内含棕色物。胚乳细胞多
角形 ,内含淀粉粒及细小草酸钙簇晶。子叶上、下表
皮细胞各 1列 ,细胞呈类方形或长方形 ;上表皮下为
栅栏细胞 1列 ,海绵组织为 7~ 8列薄壁细胞 ,均含
细小草酸钙簇晶 (图 1-A)。
3. 3 表面观
外果皮:表皮细胞呈多角形、长方形或不规则
形 ,长 10~ 26μm,宽 10~ 27μm,壁稍厚 ,外平周壁
具颗粒状角质增厚。
种皮: 表皮细胞呈多角形、类长方形或椭圆形 ,
直径 39~ 71μm,壁厚 3~ 6μm, 孔沟及纹孔极细
密 ,纹孔圆孔状 (图 1-B)。
3. 4 内果皮切向纵切面:外层石细胞多呈梭形或长
多角形 ,壁稍厚 ,孔沟明显 ,纹孔斜缝状或圆孔状。中
层纤维横断面观呈多角形 ,胞腔多角形或圆形 ,壁
厚 ,孔沟少。 内层石细胞形态与外层近似 ,胞腔稍宽
(图 1-C)。
4 粉末及组织解离显微特征
4. 1 外果皮表皮细胞特征见其表面观。
A-横切面详图
B-表面观部分详图
C-切向纵切面部分详图
1-外果皮
2-草酸钙结晶
3-中果皮
4-维管束
5-内果皮外层
6-内果皮中层
7-内果皮内层
8-种皮表皮
9-种皮石细胞环
10-色素层
11-胚乳
12-子叶
图 1 余甘子组织显微特征
4. 2 纤维有两种: 1种纤维 (中果皮 )长梭形或长条
形 ,无色 ,常成束 ,直径 10~ 22μm,壁厚 1~ 6μm,
木化 ,纹孔斜缝状或十字状 ;另 1种纤维 (内果皮 )多
呈长条形 ,两端长尖或斜尖 ,弯曲或一端分叉 ,长
255~ 743μm,直径 12~ 31μm,壁厚 3~ 5μm,木
化 ,纹孔较稀 ,斜缝状或椭圆形。
4. 3 导管为螺纹及网纹导管 ,直径 12~ 26μm。
4. 4 石细胞 (内果皮 )多呈扁长形、类三角形 ,亦见
椭圆形、不规则形 ,多有分枝 ,长 96~ 685μm,直径
18~ 72μm,壁厚 3~ 21μm,纹孔稀疏 ,斜缝状。
4. 5 种皮表皮细胞特征见其表面观。
4. 6 种皮石细胞甚多 ,棕黄色 ,长方形、长条形、多
角形或不规则形 ,部分弯曲 ,长 99~ 470μm,宽 34~
151μm,壁厚 3~ 14μm,孔沟及纹孔细密 ,纹孔圆形
或椭圆形。
4. 7 草酸钙结晶呈柱状或方形 ,直径约至 16μm。
4. 8 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胚乳及子叶薄壁细胞中或
散在 ,多为类圆形 ,直径 4~ 45μm,棱角微尖或钝
(图 2)。
5 小结与讨论
5. 1 余甘子外果皮细胞较小 ,外壁和垂周壁增厚 ,
外被角质层 ,使外果皮较坚韧 ,但中果皮 ,薄壁细胞
·462·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6期
1-中果皮纤维 2-导管 3-内果皮石细胞 4-内果皮纤维
5-种皮石细胞 6-草酸钙柱晶及方晶 7-草酸钙簇晶
图 2 余甘子粉末及解离组织显微特征
松软 ,造成切横切片时不易切取一层细胞。如果切取
多层细胞 ,切片的外果皮部常翻平 ,出现外果皮表面
观 ,这是制片时需要注意的。本文发现余甘子外果皮
为 1列细胞。
5. 2 内果皮内、外层石细胞按长轴方向紧密镶嵌斜
向排列 ,短轴方向呈径向 ,长轴方向与横切面约成
45度角 ,因而横切面看到的是内、外层石细胞短轴
方向上的斜切面 ,切向纵切面看到的是内、外层石细
胞薄的侧面 ,从而呈现梭形或长多角形。其次 ,内、外
层石细胞排列方向约以 90度交叉 ,至边缘部位又紧
密联合 ,中部纤维与内、外层垂直相连 ,并依靠细胞
分叉深入对方结构 ,使结构十分牢固。
5. 3 文献 [1, 2 ]认为余甘子外果皮由 2~ 7列胞壁增
厚的多角形细胞组成 ,内果皮由多列较小的石细胞
组成 ,与我们观察的不尽一致 ,其原因有待研究。
致谢:本文承蒙中国药科大学徐珞珊教授审阅 ,
特此致谢!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等编 . 中药志 .第三册 . 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 , 1984: 406
2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等编 . 中国藏药 . 第一卷 .上海: 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996: 51
3 《广东中药志》编辑委员会编 . 广东中药志 .第二卷 .广州:广东
科学出版社 , 1996: 73
( 1999-01-21收稿 )
中药连翘及其几种类似品的鉴别
山东省药品检验所 (济南 250012) 李晓燕
摘 要 对中药连翘及其 5种类似品在形态组织学上进行比较鉴别 ,为正确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连翘 金钟花 秦连翘 卵叶连翘 丽江连翘 奇异连翘 鉴别
连翘是历史悠久、使用广泛的一种中药 ,有清热
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95
年版收载的连翘为木犀科 Oleaceae连翘属植物连
翘 Forsythia suspensa ( Thunb. ) Vahl的干燥果实。
当果实初熟 ,尚带绿色 ,未开裂时采收的称为青翘 ;
当果实成熟开裂后采收的称为老翘。主产于山西、河
南、陕西。对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商品连翘调查发
现 ,在少数地区有将金钟花 F. viridissima Lindl.、
秦连翘 F . giraldiana Lingelsh.、卵叶连翘 F .ovata
Nakai、丽江连翘 F . l ikiangensis Ching et Feng、奇
异连翘 F. mira M. C. Chang 的果实混作连翘使
用 ,因此 ,我们重点报道了正品连翘的形态组织学研
究结果 ,其他 5种仅列举与连翘的区别点。
1 材料与方法
连翘的果实来自西安药用植物园 ,生药包括老
翘和青翘由山西省安泽县药材公司提供。金钟花的
果实来自上海。秦连翘的果实来自西安药用植物园。
卵叶连翘的果实来自吉林长春。丽江连翘的果实采
自云南丽江。奇异连翘的果实来自陕西山阳。
按常规方法进行上述 6种果实生药性状、果皮、
果柄横切面与粉末的组织特征的观察与描述。标本
片均为石蜡切片。附图均用投影描绘器绘制。
2 结果
2. 1 生药性状:果实长卵形至卵形 ,稍扁 ,长 1~ 2. 5
cm ,直径 0. 5~ 1. 2 cm;顶端锐尖 ,基部钝圆。表面有
不规则凸起的纵皱纹及多数淡黄色瘤点 ,基部瘤点较
少近无。 两瓣果皮的外表面中央各有一条纵凹沟 ,内
表面中央各有一纵隔。青翘多不开裂 ,表面绿褐色 ,瘤
·463·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6期
Address: Li Xiaoyan, Sh and ong Ins ti tu te for Drug Con t rol , Jinan李晓燕 女 , 1988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药学系 ,学士学位。 现在山东省药品检验所工作 ,主管药师。
·信息与文摘·
山芫荽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菊科植物山芫荽 Cotula cinerea L. ,又名 Brocchia
cinerea,为一种适宜于干旱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 曾有报道
称其有抗菌、镇痛和灭螺活性。 在摩洛哥当地则历来作为民
间药以治疗胃痛。 作者等分别用乙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提
取其有效成分。发现其正丁醇提取部分含有类黄酮和微量鞣
质。并测得其 1%的二甲亚砜溶液对荧光假单孢菌 456-2,芽
胞杆菌 V P-5、 V P-7、 459-1和 326等菌株具有抑菌作用 ,但
都稍弱于对照药新生霉素。目前正在进一步分离以期得到单
一的活性成分。
(史玉俊摘译 )
[Ma rkouk M ,et al. Fito terapia , 1999, 70: 314]
亮叶巴戟天甲醇提取物的泻下作用
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亮叶巴戟天 Morinda lucida
Benth. 在西非作为药用植物 ,用于治疗发烧、疟疾和止痛。
有报道 ,该植物浸膏及从其中分离得到的蒽醌类化合物对疟
原虫 Plasmodium berghei和恶性疟原虫 P . falciparum都
有抗疟作用。本文作者研究了亮叶巴戟天叶子甲醇提取物的
泻下作用。
干燥叶粉末用甲醇索氏提取 ,提取液浓缩得固体浸膏。
Wista r大鼠经口给与上述浸膏 ( 12. 5~ 100 mg /kg )和胭脂
红 ( 1% ) ,空白组经口给与 10 m L /kg生理盐水和胭脂红 ,对
照组经口给与 20 mg /kg番泻叶和胭脂红。计算从开始给与
胭脂红到第一次出现有颜色的粪便排泄物的时间 ,并且计算
12 h内粪便排泄次数。
作者还研究了该浸膏对蓖麻油引起的 Swiss小鼠腹泻
的作用。小鼠禁食 24 h后经口给与上述剂量浸膏 ,空白组给
与上述剂量生理盐水。 30 min后经口给与蓖麻油 ,观察小鼠
的变化并计算 12 h内的腹泻次数。
实验表明 ,亮叶巴戟天叶子甲醇提取物口服剂量在
12. 5~ 100 mg /kg范围内有很强的泻下作用 ,对蓖麻油引起
的小鼠腹泻也有促进作用。
(常海涛摘译 史玉俊校 )
[O la jide O A , et al. Fito terapia , 1999, 70( 1): 1 ]
可见葛根有益心阳、养心阴、双向调节心律、复脉的
作用。
1. 7 治疗头晕耳呜耳聋: 陈鼎祺报道 ,用葛根黄酮
片 (愈风宁心片 )治疗老年头晕 ,有脑动脉硬化者 ,可
使头晕明显好转。 治疗神经性耳聋、眩晕 (含高血压
眩晕、耳病性眩晕 ,用脑过度、劳累时发作 ) ,均有良
效。葛根有改善脑动脉供血、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
血循环的作用 [ 15, 16]。药膳食疗方:粉葛根 50~ 100 g
(生药 250 g ) ,配猪脚或猪脊骨 ,加食盐配料 ,文火清
炖 ,食用。可治疗头晕、耳呜、耳聋、目眩、精神疲倦、
肢软、乏力、汗多、口干、夜寐不宁和小便频数等肾虚
脑弱之症。据赖祥林报道 ,治疗神经性耳呜、耳聋疗
效显著 [17 ]。治疗突发性耳聋 ,叶桔泉用葛根配甘草 ,
或单用葛根片 ,皆有疗效 [ 8, 9]。由此可见葛根有醒脑
提神的功效。
1. 8 治疗缺乳: 杨烈彪等报道 ,葛根善升清 ,入脾
胃 ,益化源 ,通乳络 ,治疗缺乳效果良好 [18 ]。
2 结语
从传统中医药理论至现代临床研究表明 ,葛根
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的作用。既治脾胃虚弱 ,又解肌
热 ;既起阴气 ,又升清阳 ;既养心阴 ,又益心阳 ;既可
提高心率 ,又可减慢心率 ;既可抗快速型心律失常 ,
又可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虽然 ,市面上多列其为解表
药品 ,但于补益方面功用确实良多 ,笔者建议中药学
将其列入补益药品。因其气轻浮 ,用药剂量宜偏重 ,
据上述有关文献报道 ,每日剂量一般应在 15~ 250 g
以上 ,剂量轻少则效果不显。 另就笔者管窥所见 ,目
前报道资料 ,对单味葛根研究较多 ,在补益方面有关
葛根复方的研究报道尚不很多。葛根药源丰富 ,价廉
用广 ,可供药用食用 ,具有较好的医疗效益和开发前
景。例如 ,葛根能解毒、解酒、预防酒醉 [19 ] ,并有明显
的抗癌作用。葛根配生脉散具有治疗心悸、胸痹、心
律失常、休克和滋补强壮等多方面的功用。
参 考 文 献
1 程学生 ,等 .中医杂志 , 1999, 40( 4): 198
2 朱步先 ,等 . 朱良春用药经验 . 上海: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
1989: 101
3 苏春晖 .中医杂志 , 1999, 40( 3): 135
4 梁剑波 .公众诊所 . 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 , 1988: 153
5 朱树宽 .中医杂志 , 1999, 40( 6): 326
6 向守蓉 .中医杂志 , 1999, 40( 6): 326
7 傅衍魁 ,等 .医方发挥 .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4: 276
8 张家铨 .常用药物知识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1: 93
9 叶桔泉 . 食物中药与便方 . 第 2版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1977: 84
10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编 . 赵锡武医疗经验 .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 , 1980: 6
11 翁维良 ,等 .杂病证治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3: 56
12 范新发 .中医杂志 , 1999, 40( 4): 198
13 姬生勤 .中医杂志 , 1999, 40( 3): 134
14 吴葆杰 .中草药药理学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3: 86
15 陈鼎祺 .中医杂志 , 1999, 40( 3): 133
16 中山医学院《中药临床应用》编写组 . 中药临床应用 . 广州:广
东人民出版社 , 1975: 34
17 赖祥林 .中医杂志 , 1999, 40( 3): 133
18 杨烈彪 ,等 .中医杂志 , 1999, 40( 5): 261
19 兰友明 ,等 .中医杂志 , 1999, 40( 6): 327
( 2000-01-31收稿 )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5期 · 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