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o-T比色法测定无花果中糖类化合物的实验研究



全 文 :微波技术应用 于 生物胞内耐热物质的分
离提取具有显著的特点 ,在分析方面 体现 了
操作简便 、 快速 、 高效的优点 , 在实际生产过
程中具有安全 、 节能的潜力 。本丈研究的从高
山红景天根茎中提取 红景天昔就反映出上述
特点 , 用 7 0% 乙醇溶液 回流提取 Z h 从高山
红景天根茎 中得到 的红景 天 昔与微波处理
1
.
5 m in 水提 1 0 m in 的结果相 当 , 而杂蛋白
的浓度前者是后者的 1 . 6 倍 。
高山红景天根茎中其它成分的提取本文
未做考察 , 微 波处理是否影响药物的药理作
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
本科生段 大文同学参加 了 实验工作 。
参 考 文 献
l 许建峰 , 等 . 中草药 , 1 9 9 8 , 2 9 ( 3 ) : 2 0 2
2 许建峰 . 大 连理 工大学博 士论文 , 1 9 9 7 年
3 B r a d f o r d M
.
A n a l Bioc h e m
, 1 9 7 6
.
7 2 ; 2 4 8
( 1 9 9 8

1 1

0 2 收稿 )
企 T 比色法测定无花果中糖类化合物的实验研究△
新 乡医 学院化学教 研室 ( 4 5 6 0 0 3) 张积 霞 “ 贺志安 席荣英 王 东霞
摘 要 建立 了 。 一 T 比色法测定无 花果 中糖类化合物 的含量测定方 法 , 波 长 6 30 n m , 线性范 围 .0
2~ Z m g/ m L
,
R S D 一 4 . 6% , 回收率 9 . 47 % 。 该 法显 色灵敏 , 不 必沉 淀蛋白质 , 不受还 原性物质的
干扰 , 较其它方 法操作简便 , 方法特异 , 准确 , 重复性好 。 既能测定总搪 , 还能测定还原搪 , 从而间接
地得 出多搪的含量 , 适用 于中草药中糖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关健词 无花果 搪类化合物 。 一 T 比色法
无 花果 F icl , 、 ca ir ca l才 . 为桑科榕属植
物 , 具有健 胃清肠 , 消食解毒之功效 。 其果实
含有抗癌有效成分 〔 ,一 ` 〕和 多种营养成分 。 其
中搪类化合物是主要营养成分之一 。 目前糖
的测定方法 已有 报道 〔 5一 ’ 〕 , 但有 的 只能测定
总糖 , 不能排除还原性物质 的干扰或操作繁
琐或结果误差大等 。 我们采用邻甲苯胺法测
定无花果中糖类化合物含量 ,结果满意 。
1 仪器及试剂
C L

7 7 0 分 光光 度计 ( 日本 岛 津 ) . 7 2 3 0
型 分光光度计 (中国上海 ) 。
样品为采 自河南省豫北地区 的无花果熟
果 、 幼果及叶的烘干粉末 ( 60 ~ 10 0 目 ) 。 所用
试剂均为分析纯 ,标准品 : 葡萄糖 Z m g /m L 。
o 一T 试剂 : 94 0 m L 冰 乙 酸中加人 1 . 5 9
硫脉 , 60 m L 邻甲苯胺混合 ,直至硫脉完全溶
解 , 置棕色瓶 中 , 室温保存 24 h 后使用 。
2 方法与结果
2
.
1 实验方法 : 取样品 1 m L ,加人 。 一T 试剂
s m L
, 沸水浴 3 0 m i n , 取出冷水冷却 , 于 6 3 0
n m 处 , 用 0 . 5 。 m 比色皿 , 以试剂空 白调零
测吸收度值 。
2
.
2 条件实验
2
.
2
.
1 吸收光谱测定 : 葡萄糖标准品与 沙 T
试剂显色稳定后在 C L 一 7 70 分光光度计上测
定 吸收光谱 , 如 图 1 所示 , 波 长宽度 ( 3 2 5一
1 1 0 0 n m )
。 由图 可知 , 葡萄糖与 。 一 T 试剂反
应后的最大吸收峰在 6 3 0 n m 处 。
2
.
2
.
2 显色时间及稳定性 : 取试管 7 支均加
水解液 l m L 、 。 一 T 试剂 s m L 混匀置沸水浴
A d d r e s s
:
Z h a n g J i
x i a
,
X i n x ia n g M
e d i e a l C o l l e g e
,
X i
张积霞 , 女 , 3 3 岁 , 河南新 乡医学 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 ,
n X i n g
实验师 , 19 8 7 年分配至新 乡医学 院化学教研 室从事教学和 科 研工作 , 曾获厅级科研成果奖 两项 , 在正 式刊物 上发表学术论 文 7 篇 。 目前研究 的方向 :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析和有机 配合物
的合成 。
△河南省科委资助课题

8 2 6
-
( 0
.别用
/山 v)
哎侧娜哪
“ ’ 0匕」 2, _ O
圈 l
( 1的 / d i , )
波长 双~ )
1 0 刁
有萄拍与 。 一 T 试剂的吸收光谱
中 , 分别在 5 , 10 , 1 5 , 2 0 , 2 5 , 3 0 , 3 5 m i n 分别
取出冷却测吸收度 ,结果以 煮沸 3 0 m in 时吸
收度值最大 , 冷却后 3 0 m in 内显色稳定 。
2
.
2
.
3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 取试管 7 支加标
准液与显色试 剂之比分别为 1 : 1 ~ 7 , 按上
述方法沸水浴 30 m in 冷却 ,结果两者之比 为
1 : 5 时吸收度最大 ,其它 比例吸收度值均降
低 。 本文采用 s m L 。
2
.
2
.
4 水解条件的选择 : 精密称取样 品 (熟
果 ) 0 . 5 9 共 7 份 ,分 别加人 2% , 1 0% , 1 5% ,
2 0%
,
3 0 %
,
4 0 %
,
5 0% H C I 5 0 m L
, 沸水浴水
解并于 1 0 , 2 0 , 3 0 , 4 0 , 5 0 m i n , 1 , 1 . 5 , 2 , 2 , 5 ,
3 h 分别取出 l m L 加 。 一 T 试剂 s m L 同前试
验 , 然后测吸收度值 。 结果用 2 0% H CI 水解
3 0 m in 时 , 吸收度值最大 , 水解最完全 。
2
.
2
.
5 标准曲线的 制作 : 精密吸取葡萄糖标
准 液 ( Z m g / m I J ) 0 , 0 . 1 , 0 . 2 , 0 . 4 , 0 . 6 , 0 . 8 .
1
.
0 m L
, 补充蒸馏水到 1 m L , 按实验方法显
色 , 测 吸 收 度 值 。 求 得 回 归 方 程 为 A -
0
.
7 8 1 9 C + 0
.
0 3 6 1 4
, r = 0
.
9 9 9 2
。 糖 含量 在
0
·
2~ Z m g / m L 内服从 比耳定律 。
2
.
2
.
6 精密度 : 取水解后的同一样品一天内
测定 1 0 次 ,结果 R S D ~ 4 . 6% 。
2
.
3 结果
2
.
3
.
1 可溶性糖类化合物 的测定 : 精密称取
无花果熟果 、 幼果和叶的干燥恒 重粉末 0 . 25
g 于试管中 (平行做 3 份 ) , 加人 15 m L 80 %
乙醇 ,塞紧 , 50 C 水浴提取 30 m in ,倾 出上清
液 , 残渣再用 8 0% 乙醉提 取 3 次 , 合 并定容
至 1 0 0 m L , 按实验方法显色测吸收度值 , 由
回归方程计算含量 。 见表 1 。
2
.
3
.
2 总糖 含量测定 : 精密 称取无 花果熟
《中草药 》 19 9 9 年第 30 卷第 1 1 期
果 、 幼果及叶的干燥粉末 0 . 25 9 于 6 0 m L 圆
底磨 口 蒸馏 瓶 中 (平行 做 3 份 ) , 加入 20 %
H C I 2 0 m L
, 塞紧 , 沸水浴水解 3 0 m i n , 取出 ,
冷水冷却 , 滴加甲基红指示 剂一滴 , 用 20 %
N a 0 H 中和 至微 酸性 (P H 一 6 ~ 7 ) , 转移 到
1 0 0 m l
』 容量瓶中 , 用蒸馏水定容 ,混匀过滤 ,
以下按实验方法显色测吸收度值 , 由回 归方
程计算总糖含量 。 结果见表 2 。
裹 1 无花果可溶性枯含 . 侧定结 果
样品
含量 ( % )
熟果
5 4
.
3 2
幼 果
2 4
.
4 0 15
.
4 5
裹 2 总枯及多精含 . 侧定结 果
样品 熟果 青果 叶
总搪含量 (% ) 62 . 0 8 3 1 . 5 6 2 9 . 5 4
多搪含量 (% ) 8 . 7 6 7 . 1 6 14 . 0 9
2
.
3
.
3 回 收率 试 验 : 精 密称 取 熟 果 粉 末
0
.
25 9 于蒸馏瓶中 , 加人 1 . 0 m g 葡萄糖 , 以
下同总糖含量测定 , 结果回收率 9 . 47 % 。
3 讨论
3
.
1 还原糖 。 一 T 试剂显色生成绿色溶液 , 在
6 3 0 n m 处有最大吸收峰 ,但从吸收光谱可 以
看出 , 在 3 2 5 一 5 0 0 n m 之 间有更大 吸收 峰 ,
所以作者将溶液稀释 , 使吸收光谱放大 ( 如图
2 所示 ) ,在 3 2 5一 5 0 0 n m 之间为一群杂乱无
章的吸收峰群 ,实际测定效果亦差 。 因此 , 本
文选择 了 6 3 0 n m 为测定波长 。
片( o似


( 5 0 / d iv )
波长 孟 (呱 )
困 2 葡萄精与 。 一 T 试荆的吸收光谱
3
.
2 葡萄糖与 。 一T 试剂沸水浴显色 10 m in
时吸收度值最大 ,延长时间略有降低 ,但水解
液与 。 一 T 试剂沸水浴显 色 30 m in 吸收度值
最大 , 由于无花果中不但含有葡萄糖 , 而且还
含有其它一些还原糖 , 为 了使实验方法与标
准 曲线 中方法一致 , 本文选 用显色 3 0 m in 。
·
8 2 7
.
作者经实验表明葡 萄糖 与 。 一 T 试 剂显色 0 3
m in 所作的标准 曲线求 出的总糖含量与显色
10 m i n 相差无几 , 可 以 肯定 , 显色 3 0 m i n 对
总糖测定无明显影响 。
3
.
3 氧化亚铜法 、 S o m o g y i 法 、 间接碘量等
测定总糖多需除蛋 白 〔5 一 7 〕再行测定 , 不仅操
作繁琐 ,而且误差大 , 本实验方法不必沉淀蛋
白质 (作者作了对照实验 ) ,减少了操作误差 ,
显色灵敏 , 操作简便 。 但在水解后调 p H 时 ,
不能调成 碱性 , 应稍偏酸性 , 实验证实 , 调成
碱 性 (或再用 H CI 调成微酸性 )都 降低显 色
后溶液的吸收度 ,使测量结果偏低 。
3
.
4 V it C 是多种植物 及 果实 中的重要 营
养成分 , 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 8 一 ,
常干扰碘量法 、 氧化亚铜法 、 S o m o g y i 法等总
糖测定 , 使结果偏高 , 本法利用 。 一 T 试剂在强
酸性环境 中加 热与糖类 的醛 基所发 生的反
应 , 不受 V it C 的干扰 , 经作者证实样品含有
90 m g / l o o g iV t C 不影响本实验 , 因此该法
较前几种方法特异 ,准确 。
3
.
5 多糖类化合物是多种中草药的有效成
分之一 , 某些多糖还具有抗癌 、 抗炎 、 抗病毒 、
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 9〕 , 而多糖多无法直接侧
定 〔 6〕 。 本法既能测定总糖 , 还可测定还原糖 ,
二者之差 即为多搪 , 这样可粗略估计 中草药
中多糖的含量 ,有利于制剂的质量评定 。
3
.
6 从实验结果 可以看出 ,无花果熟果糖量
较高 , 幼果与叶中糖量无多大差别 ,其可溶性
糖类的定性鉴别 ,有待进一步继续研究 。
致谢 : 在本 实验的研究过程 中 ,得到 了尹
卫平博士的亲 自指导 ,在此表示感谢 。
参 考 文 献
1 尹卫平 . 等 .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 19 97 , 7( 1 ) : 46
2 尹卫平 , 等 . 中草药 , 19 9 7 , 2 8 ( l ) : 3
3 尹卫平 , 等 . 新 乡医 学院学报 , 1 9 9 5 , 1 2 ( 4 ) ; 3 16
4 尹卫 平 , 等 . 新乡 医 学院学报 , 1 9 95 , l 2( 2 ) : 1 16
5 周采 菊 , 等 . 中草药 , 1 9 9 6 , 2 7 ( 9 ) : 5 3 8
6 黄宗 秀 . 等 . 中药材 , 19 90 , 1 3 ( 1 ) : 32
7 北京大学生物 系 . 生物 化学实验指导 . 北京 : 北京人民教
育 出版社 , 1 9 8 2 : 3
8 阎福林 主编 . 医 用化学 实验技术指导 . 成都 ; 成都科技大
学出版社 , 1 9 9 8 : 3
9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编著 . 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
与分离 . 上 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9 8 3 : 7
( 1 9 98

1 2

1 5 收稿 )
苍脂颗粒剂中补骨脂素的含量测定 △
北 京市中医研究所 ( 1 0 0 0 1 0 )
北 京中医 医 院药剂科
何 放 ` 曾祖平
李卫敏
摘 要 采用单波长锯齿扫 描法测定 了苍脂 颗粒剂 中补骨脂素的含量 。 并进 行了方法学考查 , 回
收率为 9 .6 76 % , 线性范围为 0 . 3 8一 1 . 9 0 拜g , 相关系数 为 0 . 9 9 9 6 。
关健词 苍 脂颗粒剂 薄层扫描 法 补骨脂 素 含量测定
苍脂颗粒剂是以北京 中医医 院消化科主
任医 师赵荣来大夫三十多年的临床纽脸处方
为基方 ,经科学加工而成的中成药 ( 已申报新
药 ) , 由苍术 、 补骨脂 、 石解 、 肉桂 、 厚朴 、 木香 、
乌药 、 昊茱英 、 干姜等药味组成 , 具有燥湿健
脾补肾 , 增加胃动力的功效 。 我们以本品中的
主药补骨脂 中的有效成分补骨脂素为指标 ,
监测药品的质量 , 实验方法如下 :
A d d r e s s
:
H e W e i
,
Be i j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e i n e
,
eB iji
n g
何 截 1 9 8 3 年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 中医药学 院中药系 , 获学士学位 。 现为副主任药师 , 主要从事 中药剂改研究 以及 中药新药的开发工作 。 曾参加多项 市 、 局级科研 课题 和中药三类药及中药保健 品的开发研究 。 发表论文 10 余篇 。 “ 中药祛斑增白面膜 的研 制及临床与实验研究 ”获北京市 中医管理局科技成 果一等奖 。
△本课题为北京市科 委新 药开发基金资助项目

8 2 8
.